安全风险排查制度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风险排查制度(精选7篇)

安全风险排查制度 篇1

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及时治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风险识别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研判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1、安全风险识别的种类

(1)部门、岗位的风险识别,即“层层识别”。“层层识别”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分专业逐层识别,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

(2)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即“处处识别”。“处处识别”从生产作业场所、环境、设备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较为系统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

2、研判危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点

根据生产实际,准确确定危险源,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危险点,制定相应防范风险控制措施。

3、抓好安全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依据确定的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岗位有针对性的加以安全防范,事故总是在生产现场发生或引起的,因此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过程,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作业前,预先辨识风险,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通过措施的采取,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则针对危险因素,有效组织和实施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实现闭环管理。

二、跟踪安全风险点,预先识别,建立隐患排查制度

通过识别、辨识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隐患问题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隐患问题库,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重大隐患还要研究方案,尽力整改,以防重大事故发生。对于作业现场场所,要不断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改进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隐患排查内容:

1、工作区域生产设备是否完好;

2、作业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可靠;

3、从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按章操作,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

4、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作业;

5、个人不安全、不规范或异常举止行为;

6、其他各类不安全隐患问题。隐患处理要求:

1、对排查出的隐患应立即整改;

2、对排查出的隐患危险,不整改直接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要求立即整改;

3、影响和危及他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4、他人影响和危及本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三、危险源控制

1、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单位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和危害特性,必须熟知危险源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排险救援预案。

2、危险源场地和处所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相应安全设施、灭火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检验。

3、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消除危险源的安全隐患。

4、生产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违章。

5、对危险源设施设备应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标志。

淄博和精细易化工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排查制度 篇2

日前, 天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出台了《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排查例会暂行办法》, 以日常监管中获取的风险信息为基础, 通过例会研讨的形式, 集体分析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程度、提出防控措施、跟踪防控结果, 把监管工作由“事后救济”逐步向“事前预防”转变。

风险排查例会分为四级。第一级由分局召开风险排查例会, 对本辖区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进行汇总、排查、分析, 提出风险点, 确定风险程度, 对高风险点问题提交市局研究;第二级市局相关业务处室针对专项工作, 飞行检查及各分局上报的风险点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召开处风险排查例会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 对不能确定的, 需要多部门协同研究的高风险问题提交市局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例会;第三级由分管局领导召开专题例会, 提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办法, 提交市局风险排查例会研究;第四级市局风险排查例会, 由局长召集, 局领导班子和相关单位和部门参加, 集体研究高风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明确责任主体, 提出落实要求。办公室负责督查督办。

通过建立风险排查例会机制, 提高了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也对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敲响了警钟, 有效提升了“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安全风险排查制度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管;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程序规则;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1-0129-006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头娃娃”奶粉、红心鸭蛋、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一桩桩上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事故的剧增使公众心理陷入种种恐慌,其不良影响使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关注食品安全、解决食品危机,重振食品工业、保障食品畅通已迫在眉睫,其首要任务是转变食品监管理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是一种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食品安全长效治理机制。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联合专家委员会,首次在食品安全领域提出风险分析的新理念。风险分析系统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部分。“风险评估”是指,各种可能对人体产生已知或潜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危害(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的概率的科学评估。[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基础,是正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它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整个风险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国外运用广泛。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是美国。1997年美国发布了总统食品安全计划(presidents food safety initiative),指出风险分析在食品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国内所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间应建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2] 2002年欧盟颁布了《一般食品法》,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专门从事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2003年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内阁管理,由7位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深委员组成,由其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日本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为基本措施,以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为首要原则,对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监控实施科学评估。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经验借鉴未必总是有效的,但合理吸收总胜于闭门造车,应创设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构建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与食品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估。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行政机关转变执法观念,监管理念将由事后监督变成事前预防,能根本改变被动的、事后处理的旧理念。要实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需以危险性评估为基础,明确监管重点,侧重把执法资源配置在那些高风险的食品或其危害方面。

其次,有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检验检疫技术密切相关。科学全面的监测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前提,有效风险评估能有力推动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检验检疫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之相关的毒理学研究、食品污染数据库建设、检验检疫技术等都较薄弱,滞后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将阻碍相关学科发展及其成果应用。

再次,有利于保障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与食品紧密相关的产业若要健康快速发展,需以食品安全为基础,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向纵深方向发展。“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消费信心下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预防,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障。”[3] 风险评估制度能减少食品产业链条中的监管漏洞,确保与食品相关的产业健康运行。

最后,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与国际相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食源性疾病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跨国性趋势明显等特点,食品安全监管应更严厉。发达国家依托健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食品存有风险为借口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食品工业走出国门,民族食品的国际贸易遭受重大损失。为了应对国际食品贸易危机,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反思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加快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进程。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20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和保障体系。此后,国务院、卫生部分别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得以相应创设。2007年成立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高学术与咨询机构[4],它为风险评估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2009年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各有关部门推荐的医学、农业、食品、工艺、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2011年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全面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技术性的工作。[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及其实施得到全面展开,但由于该制度建立较晚,欠缺充分的实践经验,难免存有一些不足。endprint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不足的反思

1.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虽已出台了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除了卫生部制定的专门性规范之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定多分散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风险评估法律不全面,缺乏体系性、规范性的制度内容,且其效力较低。可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薄弱,系统化的立法仍待推进。虽然风险分析已纳入法制轨道中,但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法律规则适用上的冲突,风险评估内容规定过于原则性、宽泛性,缺乏清晰准确的界定和合理限制。另外,我国尚未设置科学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评估指标设计较抽象,评估对象范围不具体,评估责任主体不清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已具雏形,但许多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仍处于缺失状态,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度、风险评估救济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亟须建构。食品安全监管有力的欧美国家有条不紊地进行风险评估,其重要原因就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非常健全。美国自《食品和药品法》颁布以来,制定大量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规则,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以及健全的司法审查体系。[6]法律规则数量增多不一定能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公正、效率,但法律体系不足会成为制约风险评估顺利开展的瓶颈要素。与发达国家法律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还处于落后环节,欠缺完整统一的立法设计。

2.规范内容欠缺全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专家依据其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论证,其作出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论断必然具有不确定性,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必然会给利害关系人带来损害,这就要求法律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进行有效规制,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欠缺有效的规制内容,主要表现为:首先,欠缺风险评估规划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明显被动性,多数情况下食品监管部门是被新闻媒体推着向前迈进,监管部门常在各类食品安全事故中充当“灭火队”角色,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计划性、拓展性和前瞻性工作开展不足,这主要是由缺失食品安全科学规划所致。其次,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不足。风险评估缺失会使食品安全风险难以预防,事故频发,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风险评估的过度适用,会浪费国家资源,还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技术进步,妨碍贸易自由。相关法律规则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作了简明规定,但实际上并未发挥重大效用,因为风险评估的启动权完全由卫生部掌握,而作为评估主体的风险评估者仅充当执行角色,这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者处于相当的被动地位,无法有效抑制风险评估产生的种种问题。这种由卫生部单方启动风险评估的模式,较为僵化,欠缺严谨,协商机制明显不足,无法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致的弊端。再次,相关信息公开不足。法律规范对风险评估信息内容公开的规定较少,食品安全内容公开的多为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程序等重要内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18条规定,卫生部应依法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相关规则仅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信息公开的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全过程的透明性不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的封锁,会导致评估结果丧失公信力,会使评估过程缺失公众监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所有风险评估过程和信息都应封闭,风险评估组织者和据以进行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等重要信息需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评估的风险预防效果才能得以实现。最后,法律责任不具体。风险评估多为内部行政行为,不直接设定、变更或废止被监管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很少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是法律授权进行风险评估的事业组织,它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应对其作出的违法行政行为承担责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文件几乎都是授权性的规定,缺失相应的责任内容,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尚不明确。

3.评估机构缺乏独立性。为避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风险分析制度中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应分离。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6条也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规定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独立进行风险评估,……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承担的风险评估相关工作。”但仅由一效力较弱的部门规章来规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设置,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关的独立性、重要性,有些“大题小做”。其他法律法规对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行政依附性有着较多规定,例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采取了“理事会决策监督管理模式”,但评估中心的理事长单位是卫生部,副理事长单位为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理事单位分别为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仍凸显强烈的行政隶属性,该评估属性违背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其独立性、权威性和科学性难以保障,不利于风险评估积极规制效果的实现。从机构设置、组成人员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仅为卫生部的一个下属单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的工作,主要由卫生部启动,国务院相关部门提供监测信息,风险评估中心实施评估,再由卫生部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评估结果。此评估过程具有明显的卫生部主导性,以及对相关部门数据的依赖性等特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持续性不足,难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产生。

4.评估模式较单一。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专家委员会主要依据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作出具有相当理性的判断,但与普通公众根据主观直觉的判断难免存有一定冲突。倘若一项风险评估结果无法让公众信服,此风险评估的社会效果将不乐观,政府据此采取的风险管理行动就会受到重重阻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将不易实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全部由各类专家成员组成,缺少公众的参与,专家“理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并不能带来合法性的预期。2010年“圣元奶粉致女婴性早熟”事件中,卫生部虽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专家检测和评估的结论,即婴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但涉事家长对评估结果仍充满怀疑和不信任。[7] 风险评估专家理性与公众直觉间的冲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的单一性应向多元化转变。endprint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制度能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系统合力,应加强其法律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制定和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实施管理细则,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范围、实施程序、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特别应建立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的风险评估内容和标准,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的可控性。应建立科学风险评估的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积极加强事前预防、注重监管的源头治理,应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真实数据和监测信息等规范风险评估的方法内容。构建风险评估制度应明确矛盾的大小、分清问题的主次,在一定程度上需摆脱政府“运动式”执法,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的规范性、透明度。国家应尽快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的认定和资格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应科学设计评估机构专家小组和技术成员的选聘、工作程序及责任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风险评估救济、评估者的法律责任等应尽快建立起来,逐步完善和细化其风险评估内容。最终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二)规范风险评估程序内容

1.制定风险评估规划。对食品中的农药或兽药残留、铅等重金属问题,应制定具体的监测、评估计划,形成常规性、程序性工作事项,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风险预防的有效性。对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应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保证在突发事件中,风险评估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总之,风险评估工作应事先制定具体的计划目标,明确风险评估工作的程序步骤,以及细化风险评估方法,特别应注意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平衡。

2.规范风险评估启动程序。风险评估制度的过度滥用会形成技术壁垒,妨碍贸易自由,应严格规范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为,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者与风险评估者反复沟通后的决策。若要实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应对风险评估启动程序进行变动,改变由卫生部决定评估启动的做法,重点规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启动程序中的核心地位,明确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风险评估应是客观的、透明的、记录完整的和接受独立审核、查询的,有必要加强风险评估信息公开,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仅公开评估结果是不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据此进行评估的信息材料、评估方法、会议记录等信息都应公开,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减少公众的困惑和恐慌。另外,应不断扩展信息公开渠道:可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相关利益方或公众参与,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所需,增强公众对风险评估决策的认同度;积极利用传播媒体,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与社会公众交流,满足其参与权和知情权,风险评估工作应深入基层社区,最大限度保护公众权益。

4.设置合理的责任条款。在不能排除专家不会受到权力、利益影响的情况下,有必要为专家设置责任条款。法律授予专家权利,他们在实施风险评估时也应履行相应义务。专家义务可分为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注意义务要求专家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谨慎履行职责,避免过失;忠实义务要求专家勤勉履行职责,谨遵职业操守。在专家违反注意义务时,仅当存有重大过失或瑕疵才可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过失应免责。专家违反忠实义务时,其法律责任应严厉执行,只有专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风险评估质量才能有效保障。

(三)增强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应提升其机构的权威性,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应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增强其机构的独立性和其工作的有效性。风险评估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应用性和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特别应包括与食品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应吸纳独立的研究机构、咨询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重要、最直接科学依据,以保障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制定科学可行的专家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确保评估专家从公共利益出发独立作出判断和提供评估建议。2010年2月,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其下设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8] 食品安全委员会是议事协调机构,不是正式的国务院部门,不占用政府编制,但其规格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建议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设置于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其地位与国务院部门相当,以免受卫生部等部门的强制干预,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将更显著。日本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于内阁领导;美国设立总统食品办公室,专门从事食品监管工作;欧盟设立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对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负责。这些都充分保障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值得借鉴和参考。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独立实施风险评估不受任何单位和社会团体干涉的规定,应在实践中继续遵循和强化。还应扩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人员范围,把粮食等领域与食品相关的专家吸收进该评估委员会,依托和利用现有的医疗和疾病防控体系,搭建与国际接轨的评估平台。

(四)重构风险评估模式

食品危害具有多重性,危害的多重性意味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也应具有多重性。为了适应风险评估的实际需要,国家需要重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应该摒弃单一风险评估模式,建立综合评估模式。通过多元化评估主体运用多样性评估方法对各种复杂的与食品相关产品多种性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促进建立多种利益主体的妥协与共识机制,确保风险评估结论的相对公平和最佳化。其评估组织应由多元主体组成,至少应包括专家、媒体代表、消费者代表、企业界代表、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员等;评估原则的多元性应包括分析性原则、协商性原则等;理论预设的双重性,即客观实在性、社会建构性;评估范围的广泛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应扩大到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多重维度;评估方法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应综合运用。摒弃单一评估模式,构建综合评估模式,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更加科学、权威。[9]

四、结 语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峻,“食品安全由量的安全问题向质的安全转折构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基本社会背景”[10],国家正积极转变监管观念,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将迅速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已具雏形,但制度设计中仍有诸多不足,完善风险评估制度既需不遗余力、长期的制度改革,又要积极创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

参考文献:

[1]何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2).

[2]李思.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1,(10).

[3]王成,陈小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必由之路[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12).

[4]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5]任丽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实现资源整合[N].中国改革报,2011-10-18(2).

[6]李怀,赵万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特征及其经验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7]蒋祎等.借鉴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J].改革论坛,2011,(12).

[8]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791329.htm,2012-12-27.

[9]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江淮论坛,2011,(5).

[10]蓝志勇,宋学增,吴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根源探析——基于转型期社会生产活动性质转变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1):79.

**镇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篇4

为及时发现当前食品安药品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防范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根据县食安办的安排部署,特制订**镇隐患处置制度。

一、全面摸底,做到心里有数。

逐户摸排统计,建立企业档案,全面掌握辖区食品药品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

二、纵向延伸,成网络。

在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上向村安排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利用村部知晓辖区内食品药品企业经营活动情况,能时时掌握食品药品企业动态信息的优势,要求村发现食品药品企业有风险隐患,立即上报镇食安办。

三、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隐患排查覆盖餐饮、食品流通、食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使用等各个环节,对发现的小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改正。将校园周边、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小作坊作为重点区域,将肉制品、腌腊制品、婴幼儿乳粉作为重点品种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黑作坊、黑加工窝点等严重问题及时报县食药局稽查队,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

四、对全镇学校食堂、养老院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检查

食堂及餐饮服务单位都要严格执行餐饮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严禁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和索票索证、食品留样制度,同时也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剩饭菜处置、冷藏及消毒设施使用、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规范。

五、对全镇各村医务室、村级诊所、药店等涉药单位检查

重点检查各个季度常用的药品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师是否在岗进行用药咨询服务,重点对药品的购进渠道、使用情况等进行仔细核查;药品是否按规定进行储存养护、是否超出有效期,常用的抗感冒类药,腹泻类药及安神补脑类药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规定;一次性卫生材料的质量情况等。

通过认真排查,对食品药品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况,确保全镇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镇人民政府

安全风险排查分析报告(推荐) 篇5

2008年是河南农行加快经营转型、促进管理提升、推进改革深化、实现发展提速之年,为此,南阳市分行资金调度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分行年初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为把南阳农行打造成为一流银行、精品银行的治行方略,明确“规范操作、确保安全、服务经营、服务基层”目标而努力工作。

一、业务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截至3月8日(上周六,下同),资金调度中心调拨现金1344笔,金额49.7亿元。日均调拨20笔7308万元。其中,系统内调回现金875笔金额19.2亿元,系统内调出现金417笔,金额9.7亿元。业务的突出特点是春节前后投放高峰和回笼高峰交替,净投放5.7亿元,节后净回笼15亿元。

整点营业网点交存损伤券封包264次,924万元,其中节后平均每天处理13个网点的现金封包金额40万元;元月份处理人行复点现金差错1070人次。

春节前后两个高峰的影响,加之春节长假,中心库日均库存余额6062万元(其中工作日日终平均库存4386万元,由于春节备用零币和人行退回因素工作日交存人行后日间平均库存800万元;节假日平均库存9204万元。市分行资金调度中心作为一个高风险部位,尤其是邯郸案件之后,我们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工作,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从每一笔业务抓起,着眼于作业全过程,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职业敏锐力,把防治案件和差错当作天大的事情来对待,在思想教育、制度落实、规范操作、工作秩序、行为管理、监督检查、问题整改、队伍建设和员工素质等重点方面狠下功夫,利用每周例会等时机,开展经常性的风险隐患排查,并认真及时进行整改。

除了已经整改的问题外,经每周例会等各种形式的排查,我们认为,资金调度中心目前仍然存在有一些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整改。

二、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工作措施

1、金库不达标

市分行中心金库现承担着南阳市分行11个县级支行和南阳市区35个营业网点调拨现金、款箱的接送、存放工作。现有库房狭窄、金库位置不符合安全达标要求,不仅是养不了业务需要,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问题是:金库位置不安全、金库面积狭窄、复点间与办公室共处一室、院内人车存量流量较大。

一是安全隐患大。中心金库位于直属支行院内,该院现有主要建筑物4座(单元楼两座、金库一座、营业办公楼一座);三个单位(直属支行、调度中心、票据贴现中心);三个单位在院内工作人员160人(直属支行办公营业人员90人、调度中心及外雇守押人员60人)。2幢家属楼居民48户;院内登记在册公私车辆41辆。

中心金库坐西向东,左右两前侧各紧邻一座6层单元搂、正前面20米正对直属支行的6层营业办公楼,院子空间约500㎡(南北长24M,东西宽21M)。

中心金库设在1楼,院内其他3座建筑的绝大部分房间,通过门窗能居高临下对中心金库款箱、现金出入作业一览无余;紧邻院外繁华的人民路上,行人、车辆透过院落大门,基本可以看到院内的大部分位置,中心金库又正对院子大门,因此人民路行人、车辆可以清楚地看到20多米外的中心金库箱款装卸、警戒、交接等作业过程;工作人员、家属楼居民、银行客户、来客来访人员出入院子,人多车多、出入频繁、成份复杂,对中心金库业务操作构成明显的安全隐患。

二是金库面积狭窄。中心金库现有面积30㎡,分为款箱区21㎡和现金区9㎡。款箱区置放手推平板车10个,平板车按线路存放市区27个营业机构非营业时间款箱140个左右,加之现金区现金出入必须经过款箱区,由于款箱区面积狭窄,手推平板车置放拥挤,款箱、现金出入库很不顺畅;9㎡的现金区日均现金流量4817万元、库存余额3760万元(2006年10月-2007年6月),现金库存峰值高达1.5亿以上,现金库存较大时,只得把现金装包、装箱层叠码放,有时码放高度到2米左右,由于现金区过于狭小,对现金存储、搬运、盘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是库区结构不利于库款管理。中心库建筑结构自南向北依次为守库室、库房、清点室、复点室,其中清点室面积15㎡、复点室面积23平方米。清点室又作为款、箱装卸车区域,因无空间放置清点台,出入库现金清点、款箱交接只能在地板上作业;仅有的一间复点室又作为8名管库、复点业务人员的办公室,放置复点台和出纳机具后,更显得面积现窄;管库、复点人员共处一室,既不利于现金复点,也不利于发生差错后的责任划分;守库室在库房南边、管库室(复点室)在库房北边的房间布局,不便于守库员对管库员出入库房的严格监督制约。

四是院内空间窄小,运钞车停放、出入不便。保安公司承担库款守押任务后,为便于运钞车停放、出入,对院落内划定了车位,其中金库门前7个车位作为运钞专用车位、金库前左右两侧11个公用车位。院落空场500㎡面积,可容纳车辆不足20辆,但院内实际登记在册车辆41辆,运钞车回中心库后专用车位被其他车辆占用现象屡有发生;进院车辆因无车位,乱停乱放的现象也经常出现,直接影响到运钞车距金库最近定位装卸和出入畅通,造成现金调运的不安全隐患。

五是办公室严重不足。直属支行原有的办公室,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分配给市分行资金调度中心和票据贴现一部分,但受总量的限制,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就调度中心而言,由于办公室总量不足,出纳部9名管库员、复点员只能在一间23㎡的办公室内办理业务;调运部18名工作人员只能在一间26㎡的办公室内;保安公司30多名守库、押运、驾驶人员只能在一间26㎡的办公室内备勤;按照我行和公安部门签订的《委托押运合同》、《委托守库合同》相关条款的规定,为便于守库、押运作业管理,我行应就近为押运大队大队长(公安系统科级干部)安排大队长办公室,但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未能有效落实。这些问题,不利于资金调度业务的顺利开展。

工作措施: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市分行高度重视,为防止差错事故和安全案件发生,在要求调度中心加强安全管理、加强现金调运流程管理的同时,要求直属支行加强院落门卫管理,对进出车辆、人员实行严格登记、凭证出入。但实际执行中,人多、车多、建筑布局、库存库房位置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却始终未能根除。

对资金调度中心的金库设施,省分行驻南阳审计办事处现场检查后,于2007年4月27日以豫农银宛(2007)第6号签发的《关于对南阳市分行资金调度中心存在隐患的风险提示函》中,对金库位置、库房设计等方面提出风险提示,同时建议市分行抓紧上报新建金库方案;总行驻河南审计特派办2007年5月15日-5月22日对我行资金调度中心现场检查后,省分行于2007年7月13日以豫农银办发(2007)第831号对我行下发了《关于总行审计特派办对金库现金安全管理情况检查发现问题整改通知》,《整改通知》所附总行驻河南审计特派办提出的《问题清单》中指出:“金库设置安全管理存在风险隐患。中心金库位于两座住宅楼中间,金库大门面向人车流量较大的人民路,院内人员、车辆来往繁杂,不符合金库设置条件”。“上述事实不符合《中国农业银行中心金库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农银发[2005]209号第12条)、《中国农业银行运钞安全工作规定》(农银发[2005]362号第21条)、《关于限期落实案件防范措施的紧急通知》(农银发[2007]129号案件防范措施之一第1条)的规定”。总行审计特派办在《问题清单》中并对我行中心金库提出整改建议,“建议中心库尽快搬迁到合适的安全位置”。

市分行已于2007年7月16日签发了宛农银发(2007)146号《关于修建中心金库库房的请示》,今年又于2008年2月25日签发了宛农银发(2008)130号《关于2008—2009年金库撤并计划及现金运送安防投资计划、金库安防设施投资计划的报告》,向上级行打报告申请建立标准中心金库。目前待上级行批复。

2、金库内电视监控配备不符合要求

中心金库内,目前安有一个电视监控探头,在库内照到金库门及其附近的部分款箱存放区域。按照豫农银发(2007)71号《关于切实加强库款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精神,金库电视监控的配备标准实:现金库房内每个角落和人员工作区域均处在监控设备的有效监控之下。按此要求,中心金库内现金区和部分款箱区还需要配备监控探头。

此外,以前上级检查曾经提出,现有的电视监控系统只起到事后查考的作用,起不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原本因在场地限制,于主机房只能和卫生间共同挤半间房内,另半间作为现金点验区。

工作措施:市分行调度中心已于5月24日以调度信息7020期向市分行提出了关于增加电视监控设备的请示,待上级行批复后落实。电视监控主机置放位置问题,还有待于金库达标后解决。

3、中心金库员工没有上岗证

省行豫农银发(2007)71号文件第一条规定,各行的管库、守库、押运、随车业务员必须由二级分行颁发由省分行统一制作的《管库、守库、押运、随车业务人员资格证》,持证上岗。但省分行统一制作的上岗证没至今有发下来。

工作措施:目前资金调度中心员工佩戴的是由市分行统一制作的员工工作证及调度中心统一制作的调度中心出入库区通行证。按照省行安排,需要制证的人员资料,市分行已于2007年11月5日已上报省行,目前尚待省行统一制证后颁发。

4、防弹衣、防弹头盔不足

市分行调度中心目前投入运钞的车辆8台,随车调运员18名,即便是按车配备,至少需配防弹衣、防弹头盔16套,目前已配的8套,由于时间过长,已经超期,子母扣粘结不牢,无法正常使用。县、乡线路的4台车上还需配发防弹衣、防弹头盔。

工作措施:为保证现金调拨业务的安全运营,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第三章第22节之相关规定,资金调度中心已于2007年11月向市分行申请增加防弹衣、防弹头盔,等待上级行批复后解决。

5、中心库的库存限额难以落实

2007年中心金库库存现金平均余额为3489万元,由于节前的投放旺季和节后的回笼旺季因素,今年以来至3月9日,中心金库库存现金平均余额为6062万元,远远超过市分行核定的2500万元中心库库存限额。

经常超限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库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无法控制日终库存,当天收回的现金都在下午入库,而人行收缴现金都安排在上午,因此当天收回的现金无法向人行交存。具体情况是:市人行发行库仅工作日的上午9:00到11:30分开启,调度中心当天回调的现金是在每天下午入库,无法向人行缴存,因此造成现金超库存。

工作措施:对压缩库存现金工作,资金调度中心一直把作为提高经营效益、降低风险的一项基本的长期的任务来抓,积极采取措施,减低库存现金余额。一是每天按时向人行足额缴存现金;二是建立库存现金日报制度。每天两次填报上午缴存人行后、下午日终前两个时点的库存余额及明细情况,并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加强现金整点。对中心复点人员建立台帐、加强考核,将复点现金量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确保收回的不成捆现金当天收回、当天复点、当天打捆、次日上交。四是加强与人行沟通协调。积极与发行库沟通,力争取的缴存现金方面的更多支持和配合,提高现金缴存工作效率。五是严把五好钱捆质量关。中心调运员在营业机构收缴现金时,严把钱捆质量关,督促并指导营业机构提高五好钱捆质量,从基层做起,共同努力,降低库存。

鉴于超库存的主要成因,我们申请根据资金调度中心业务实际,增加库存限额。

6、复点封包现金时间过长,影响中心金库的关闭时间

为了降低基层行库存占用,资金调度中心每天对基层的不成捆破币封包收回(仅2月份春节后的13个工作日平均每天处理封包现金在14各网点近40万元)。这些封包现金又都是在下午4点左右才入库,为了便于差错处理,复点员对这些封包现金都要当天手工逐张点验、整理、打捆、轧计碰库,多在晚上7点之后完工,造成中心金库库房门无法按照正常营业时间关闭,加大了风险隐患。

工作措施:由于春节过后,是各行回笼现金旺季,调度中心收缴的封包现金明显增多,为了减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资金调度中心在2008年2月20日以资金调度信息形式相各行下发了《关于破币封包复点差错处理的暂行通知》,对收回的封包破币,调度中心当天不能复点完毕的,封包现金原包入库,次日在监控下拆封、复点。如发现差错,复点日当天通知发生差错的机构。发生差错的机构必须在接到通知的当天进行核实、确认、处理。

7、资金调度信息安全、保密问题

按照有关保密规定,现金调拨计划、调拨线路、调拨金额、调拨代码属金融绝密信息。目前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基层的调拨申请通过传真发至中心,中心核算部整理汇总,报市分行审批后,交由调运部落实。

工作措施:为加强现金调拨保密工作,堵塞安全隐患,目前资金调度中心受理的各县支行的现金调拨计划申请,严格按照2007年8月30日市分行下发的宛农银办法[2007]655号《关于加强现金调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一是要求各支行现金调拨业务申请必须通过固定的传真电话在固定时间发送,不得在规定时间以外或用其他传真电话发送、传输。二是中心处理调度信息的电脑不得上因特网。三是中心员工加强保密教育,树立保密意识,执行保密规定。

8、管库员统一工装问题

省行豫农银发(2007)71号文件第五条规定,管库人员进入库房必须换穿统一制式专用工作服装,严禁携带个人钱物进出库房。

工作措施:目前调度中心管库人员所传的工装是由市行统一制作的员工工作服,带有口袋,不便有效控制携带个人钱物的问题。建议市分行与基层行统一解决制作管库人员专用工作服装问题。

9、整修道路,运钞车不能在营业网点就近停靠问题

春节后,市区道路整修,目前已影响到靳岗、群英、文化、金汉丰营业所等运钞车就近停靠,增加了安全隐患。

工作措施:自修路开始,资金调度中心积极与保安公司协调,尽最大努力停靠在里营业网点最近的地方,停车后加强力量,由押运人员、调运员、柜员共同护送款、箱,并保持高度警惕,防范风险发生。

10、收缴款时间问题

基层为了降低库存,近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一是收缴现金与接款箱两项工作合并处理;二是推迟收缴现金的发车时间。考虑到作业流程、作业时间、向人行的计划报送、差错和安全等因素,中心没有采纳。

工作措施:对于基层行提出的问题,中心高度重视,具体情况一是资金调度中心运钞车辆既日间调款又要在每天早晚接款箱(包),要兼顾两项工作顺利进行,须统筹安排调款和接送款箱的发车时间。尤其是运钞车接送款箱涉及网点较多,目前安排的下午收款时间,主要考虑是为了不影响多数营业网点接收款箱时间,因此收款时间不能再推迟。资金调度中心每天下午,要对城区27个网点收款,网点比较分散,下午两点出车,一般在四点以后才能回中心,旺季时还要更晚。调回现金办完入库手续后,一般在四点半在左右,调运员四点五十分出发,开始接收市区网点箱(包)。如果收款时间推迟直接影响下午箱(包)的按时接回,增加营业网点的安全风险。二是人民银行远程无线预约系统上报数据的时间要求,容不得推迟收款时间。人民银行无线预约系统运行要求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每天下午四点三十分前按卷别、版别等要求上报全市农行第二天资金调拨计划,如果超过规定的时间,人民银行不予受理,第二天对人行的调出、调入现金业务就无法落实。调度中心安排市区营业机构下午收款发车时间,也考虑到人行的这些规定,如再推迟发车时间,势必影响入库时间,进而影响到对人行无线预约系统的数据上报时间,结果是直接影响全市农行的现金调运业务有序开展。

11、镇平支行库房位置造成的现金调拨作业安全问题

镇平县支行库房在二楼,由于该行代理信用社业务,现金调拨频繁、数量较大,尤其在回调现金中,两个调运员合抬款包时,一名押运员在楼下车旁警戒、一名押运员跟随调运员护卫,还没抬走的款包可能离开调运员的视线,造成风险隐患。

工作措施:镇平县支行缴款频繁且现金量大,资金调度中心运款车到达该行后,保安公司两名武装押运人员一人在运款车附近警戒,一人在县行金库楼梯附近警戒。中心随车业务员到二楼库房与县行管库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后,在从二楼到一楼运送现金的途中有无人警戒。对此问题,按照市行在2007年8月30日下发的宛农银办法【2007】655号《关于加强现金调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加强运钞车装卸时段的护卫工作。一是要求镇平支行在作业时段关紧大门;二是要求镇平支行认真执行文件规定,在作业时段派人员协助警戒;三是建议该行在现金调拨时启用电梯或安装升降机,实现一趟装卸运送,避免现金脱离视线问题出现,防范安全隐患。

12、其他方面

经过2008年3月7日调度中心的例行风险排查,我们认为,目前除上述的风险防控重点工作外,还需要着意加强以下工作:

(1)系统内帐务的内外核对工作。

(2)保安公司押运人员的流动性与身份认证工作。

(3)营业网点接收箱包人员数量与身份认证工作。(4)封包现金复点发现差错的纠纷处理工作。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篇6

双重预防机制有关知识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和省安委办《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以及省煤炭厅《关于全省煤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文件中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推动全省煤矿企业有效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促进全省煤炭行业正确理解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现对构建煤矿双重预防机制若干问题进行归纳解答。

1.何为“双重预防机制”和“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合称为“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质量达标(80%)、全风险分级管控(10%)和隐患排查治理(10%)合称为“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2.“双重预防机制”是如何提出来的?

2015年12月,总书记在12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016年1月,国务院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2月9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4月28日印发的《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10月9日印发的《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7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17〕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等文件中均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总书记多次指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将安全风险逐一建档入账,采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把新情况和想不到的问题都想到。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要强化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全链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防范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变成事故隐患、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煤矿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预防、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的事故分几类? 煤矿企业的事故一般分为八类:

①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②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③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④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⑤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⑥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⑦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⑧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5.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每一次事故造成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但如果你认真研读每次的事故调查报告,你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指造成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场所的不安全因素。

注:如果我们把事故作为“果”,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因。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和外部监管上的缺陷。

注:如果我们把直接原因作为“果”,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二因。

可见事故是由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6.何为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7.隐患一般分几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或者虽然不能立即整改但不影响矿井生产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8.何为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9.何为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10完善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工作机制要重点做好哪几件事?

一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三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

四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11.隐患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隐患都是由于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造成的。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表现为如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①未进行风险点排查; ②危险源辨识不全; ③风险分级错误;

④未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⑤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12.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 ①排查风险点; ②危险源辨识; ③风险评价和定级; ④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⑤效果验证与更新等。

13.何为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是风险点;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的割煤、支护、出煤、供电、检修、局部通风、冒顶处理以及掘进工作面中的掘进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司机、胶带输送机司机、刮板输送机司机、顶板、瓦斯、煤尘等也是风险点。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场所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14.何为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造成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指瓦斯,状态危险源是指瓦斯浓度、温度等,针对瓦斯浓度,《煤矿安全规程》明确了控制标准,企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处于受控状态,如管控措施有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称为“受控状态危险源”,如管控措施失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不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叫“非受控状态危险源”(即隐患),出现了隐患,企业必须要采取整改措施,如果整改无效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15.何为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注: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16.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17.风险和隐患是一回事吗? 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而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但两者也有关联,隐患来源于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18.风险与隐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和隐患的递进关系:风险在前、隐患在后。

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把风险挺在隐患前、把隐患挺在事故前。

19.何为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注: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等

20.何为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认的过程。

21.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②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B.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C.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D.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③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④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⑤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 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 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 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22.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23.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风险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和低风险(蓝色风险)。

注: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高的两级定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24.何为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5.何为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安全到岗工程、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①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③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④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等。

26.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是同一项工作吗?

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工作主体都要求全员参与,工作对象都要涵盖人、机、环、管各个方面,但风险辨识侧重于认知固有风险,而隐患排查侧重于各项措施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风险辨识要定期开展,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时要开展;而隐患排查则要求全时段、全天候开展,随时发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27.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8.安全风险分布图有几类,怎么绘制? 至少应包括三类:

一类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一类是作业(行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中的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和关键任务以及各地的不同行业(领域),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要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企业不同的作业(工序)或各地区不同的行业(领域)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突出工作重心。

还有一类是区域整体安全风险图,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综合分析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整体风险等级,逐级绘制街镇、县区和城市等各层级的区域整体风险图,确定监管重点。

29.“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既产生又依赖大量安全生产数据,要克服纸面化可能带来的形式化和静态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安全风险清单和事故隐患清单电子化,建立并及时更新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要绘制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图,并将重大风险监测监控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综合平台,尽量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管理避免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

30.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一些企业往往将风险辨识评估任务直接分配到某个或几个部门,由部门的几名员工各自辨识本部门存在的风险,然后将风险辨识结果进行简单汇总形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没有体现全员参与,没有做到全覆盖。一些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选取的辨识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全流程、全区域。有的片面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就是预防和控制人身伤害事故,而对设备事故、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等其他事故类型的风险辨识评估不充分、不全面,甚至没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一些企业因风险辨识不深入,导致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没有针对性,工作职责得不到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难以发挥作用。

3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识,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32.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是什么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3.“双重预防机制”如何在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作用? “双重预防机制”着眼于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紧盯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是一个常态化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基础。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重大危险源、人员暴露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按照问题导向,坚持重大风险重点管控;针对重特大事故的形成过程,按照目标导向,坚持重大隐患限期治理,有针对性地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34.“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什么?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

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35.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要把握哪几个原则?

一要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

二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三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

四要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与更新完善,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深入、深化,促使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36.“双重预防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是两个平行的体系,更不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

第二,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加强变更管理,定期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使之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要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修订完善制度规定,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第四,要从源头上管控高风险项目的准入,持续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和重大隐患治理方案,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

37.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有没有简便方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建立企业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长效机制,方法没有复杂与简便之分,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差别。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企业要强化全员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接受并自觉践行风险优先的理念,学习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基本方法。可以聘请专家开展首次风险辨识,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制度,通过岗位风险告知卡、隐患排查清单等简便措施,确保每一个员工能理解、会上手、有任务。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对本企业存在的高风险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中小企业切忌走入花钱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一大堆文件后束之高阁的歧途,提倡用简单的制度、明确的职责管控本企业的高风险,排查并治理本企业的大隐患,有效防范伤亡事故发生。

38.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一是组织推动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牵头组织,健全完善标准规范,细化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率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排查制度 篇7

日前,国务院安委办下发《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

《意见》要求,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督促检查,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

上一篇:自愿放弃购买社保声明书下一篇: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