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斩蛇历史故事(共10篇)
这天是老先生的生日,众人都来祝贺,二女婿备好寿礼正要起身,刘邦突然来访,樊哙忙问:“季兄,有何要事?”
“嘿!大肉离了口,心里不着落啊!”
“抱歉啊!”樊哙忙作解释,“岳父今天生日,我不开杀戒!”
“啊,原来如此。”刘邦想了想,马上笑了,说:“你我兄弟亲如一人,不妨同去拜寿。”
“这……”樊哙想不到刘邦这样,一下子愣住了。
“害怕俺穷光蛋吗?莫担心,车到山前自有路嘛!”
弟兄俩来到吕家,扳门入院,这时天已正午,寿宴马上开始。樊哙忙摆上寿礼,刘邦独自走到礼簿桌前,两手打拱道:“诸位,这里有礼!”
写礼簿的入头也没抬,问:“尊姓大名,礼银若干?”
刘邦报了姓名,想了一想,又在名后写上“寿银万贯”四个大字,写完抽身便走。礼簿一把抓住刘邦衣袖说:“且慢,银钱万贯在哪里?”刘邦转身一笑,从入手中抓过大笔,在四个大字下而匆匆写上一个“欠”字,扔笔就走。
你想,众人盯着,哪里能够逃脱,一片连声喝道:“世上见过欠寿礼的吗?”刘邦听了,一点儿也不在乎,眯起双眼,伸出食指,口中念念有词:“万贯万贯,八方奉献。日月相逢,地支天干。山河相携,结账还钱。”
这大话一喷,写礼簿的入倒勿客气了,说:“请问,江山抵得了吗?!”
吕先生的大女儿隔窗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心想,这汉子有志气。于是,她慌忙走到吕老先生跟前。这时,吕老先生正安排寿宴座次,大女儿按捺不住,忙喊道:“还按老规矩嘛——按寿礼多少排呀!”吕老先生忙说:“对对,古礼如此,古礼如此!”于是吩咐众入,按礼入座。当他看到“寿银万贯”四个大字时,顿时花了眼,慌了神,禁不住一声高喊:“刘邦,首座!”刘邦微微一笑,稳步向前,樊哙摸不着头脑,也紧紧地跟随兄长。
章邯投降的消息到了咸阳,秦王朝内部也发生了混乱。
那时候,秦朝的权完全操在赵高手里。赵高害死了李斯以后,知道大臣中有人不服他。有一次他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当着大臣们对二世说:“我得到了一匹名贵的马,特来献给陛下。”
二世虽然是个糊涂虫,是鹿是马还分得清。他笑着说:
“丞相别开玩笑,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绷着脸说:“怎么不是马?请大家说说吧。”
二世就问大臣们。不少人懂得赵高的用意,就附和着说:
“是匹好马呀!”
也有的害怕赵高,不吭声: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
没过几天,那几个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找个借口办了罪。
打那以后,宫内宫外大小官员都害怕赵高,再没有人在二世面前说赵高的不是了。
公元前2,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离咸阳不远了。二世吓得直打哆嗦,连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赵高知道不能再混下去,就派心腹把二世逼死。
赵高杀了二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现在六国都已恢复了,秦国不能够再挂个皇帝的空名,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二世的.侄儿子婴可以立为秦王。”这些大臣不敢得罪赵高,只好同意。
子婴知道赵高杀害二世,想自己做王,只是怕大臣们和诸侯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他和他两个儿子商量好,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趁赵高亲自去催子婴的时候,就把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了。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哈着腰等在路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
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希罕这些东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想离开了。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音kuài)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么?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
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
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 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
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行,奈何负重太大,马跑不快,于是刘邦数弃子女,然而夏侯婴又数次救起刘邦的儿女,以至于刘邦差点杀了夏侯婴,还好最后成功脱险。对于刘邦弃子这件事,世人多诟病,觉得刘邦太过心狠,连儿女都可以抛弃,不过也有人分析觉得刘邦此举正是为了救自己的子女,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不管事实是什么,这都成了刘邦的一笔不良记录。
他的流氓本色则在于项羽欲烹太公这件事。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十月,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坚守不战,楚军的粮道又被阻断,项羽在情急之下就打起了手中人质的主意。他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上面,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结果刘邦说,我和你“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把你爹给煮了,就分我一杯肉羹吧。后人常以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为刘邦流氓本性的描述,可是对刘邦来说,实属无可奈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他只能忍着心痛去说一些看着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两军对峙,如果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妥协了,那么以往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或许接下来被烹的人就不止太公一个人了。人们只知道去指责他,如果换一下位置,又能做出什么更合适的举动呢?身临其境的话,还不是要妥协,或许还不如刘邦表现出来的轻松潇洒一些呢。
刘邦的背信弃义则是由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不顾两人的约定,追杀项羽。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做得很不人道,项羽已经按照约定归还人质,刘邦也理当守约。不过,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刘邦奋斗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独霸天下吗,现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质问题,不再存在投鼠忌器的麻烦,战争局势又是汉强楚弱,消灭项羽是应当的事,此时消灭项羽是最佳时机。不过不论怎么看,这件事终归是刘邦理亏,是他背信违约了。
不过,刘邦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刘邦在召开庆功大会时曾经自己总结了为何自己会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天下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心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是的,刘邦胜在他知人善用,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最终还因为猜忌,被拙劣的反间计迷惑,疏远了范增,让那么一位谋士最后悲愤而死。项羽的政治能力太差,刘邦的政治牌则打得十分出色,所以,刘邦完胜项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纳谏,不怕没有好的谋士,不怕没有好的建议,就怕领导不会决断不会采纳。而刘邦在纳谏这方面非常出色,他知道自身能力不是很足,所以总是很认真地去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张良,还是郦食其,或者是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士,刘邦很多次靠着善于纳谏化险为夷,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
记得以前说刘邦时,我说他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就一流氓,要不是靠着手下人,怎么会成功呢。可是,殊不知,这个靠下面的人可是有着大学问的。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艺术,知道谁适合干什么,适合和谁一起干活这些都是很需要能力的。而且你还要在当时的战争中,保证下属对自己绝对忠心,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在紧急关头如果被下属出卖了什么的,说不定直接就一命呜呼了,更不用说什么雄心大志了。所以说,刘邦真是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还有刘邦的悟性很高,战争刚开始时,他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譬如说拿分封这一方式去玩政治,但是他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这一技能,他的军事才能虽不及韩信项羽,但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他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不然,英布叛乱时也不会害怕高祖亲征了。“沛公天授”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刘邦被称为小人,但他却做了很多很大气的事,譬如他和项羽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得人心的地方在于,他愿意和属下共享成果,有人就说过,虽然刘邦为人傲慢,项羽为人仁厚,但是打下城池来,项羽就死守着不给手下一点甜头,但刘邦就愿意让手下去品尝胜利果实,想想那些将领们,他们累死累活的,图啥呀,不就是图个荣华富贵,图个成功吗?刘邦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所以他更好地得到了手下的追随。
刘邦这个人很能忍。他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英雄,是急脾气,项羽不会甘于忍气吞声,但是他刘邦能。为了最后的胜利,他装孙子,不管什么,他都忍了。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即使要称关中王也无可非议,但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就不要想公平,他只能低下头,只能说自己先入关就是为了替项羽打点一切,以一时的低头换来了后来的胜利。他出入关时,迷失在秦宫的富丽堂皇中,想要去享受那些繁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但是樊哙、张良及时点醒了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形,于是他忍了,封好府库,退驻霸上,想想连范增都说,刘邦为人贪财好色,但入关后财物不贪,美色不近,说明他野心勃勃呀。他的忍功得多强。还有很多事,刘邦都忍了。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杀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杀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死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韩信被削去楚王名号、革去兵权之后,被闲置在刘邦的身边。但是,刘邦治理韩信的事件,引起了很多的人的恐慌,因为,韩信是众所周知的大功臣,大功臣都被皇帝废了,剩下的这群战将当然万分害怕,就急忙都去找刘邦。人很多,情绪很不稳定。
刘邦很害怕。
为什么害怕呢?
因为韩信刚被免职,这群跟随韩信出生入死的兄弟,怕受到牵连。所以,都去找刘邦,刘邦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找自己,而且都是自己的手下功臣,或者说武夫。曾在在大殿上饮酒狂欢、拿剑击柱的事情还在眼前,刘邦怎么能不怕?
所以,刘邦就赶紧把萧何、张良、陈平三个人封了,其中,萧何的食邑最多。
群臣们很不服,为什么给萧何封那么多?我们披坚执锐,出身如死,而萧何就在后方待着,可以说是寸功未立。都很不解。
刘邦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追猎物的是,是狗,而人是智慧狗怎么去追的。你们虽然披坚执锐,和功狗一样,但是萧何呢?是功人。所以,得封。刘邦对让张良在齐国选择三万户当自己的封地,就和当年姜子牙一样,但是,张良却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劳。只想留在你身边。于是,就封张良为留侯。再给陈平封的时候,陈平表示完全不是自己的功劳,是刘邦和魏无知的。刘邦说,你也别推辞了,我把魏无知也封就行了。
封了三个候,特别是让张良在齐国选择三万户的事,有些人就感觉不对了,其中有一个叫田肯的人,对刘邦说:秦国,地势险要、经济发达,和诸侯国都比较远,将士也比较多,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齐地和秦地一样,齐地有泰山的险固、有即墨、琅琊的经济发达区,将士也多,和诸侯国离得也比较远。简直是第二个秦国啊,所以,不是你的子弟,千万不要分封。
刘邦觉得他说的对,就奖励了他。
刘邦首先把韩信再次封为淮阴侯,让原来的楚国,分成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刘贾,封为荆王,另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
刘邦把自己的长子,封在了齐地。也就是和曹氏生的那个儿子,他叫刘肥。并且说:能说齐地语言的人,全部到齐国去。
同时,鉴于韩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刘邦把韩王信封到了太原,也就是边疆地区,和匈奴接壤。
即使,分封了很多人,很多武将依然没有得到分封,继续来闹事,刘邦急急忙忙的问张良:这是怎么了?
张良说:这是要谋反的征兆啊!
刘邦说:天下刚刚稳定,为什么要谋反?
张良说:你起兵的时候,都跟随你,就是想立功受封,如今你是皇帝,你封的都是你的亲朋好友,所诛杀的不是自己最憎恨的人,就是功臣,人人自危,所以反也!
刘邦说:那怎么办?
张良说:群臣认为:你最恨谁?
刘邦说:当然是雍齿。这个人和我有很多冤仇,大臣们都知道我想杀他,但是,鉴于这个人功劳也不小,所以,就没杀。
张良说:那就先封他,封他以后,其他的人,就不会怀疑皇帝要杀他了。
于是,刘邦赶紧封雍齿为什方侯。又急忙让萧何赶紧制定分封方案。这才暂时缓解了危机。
分封完之后,大家都表示:曹参是所封侯的老大,为什么呢?因为曹参打的战多,受的伤多。其中关内侯鄂千秋觉得,曹参的功劳,是一时的,而萧何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如果没有萧何,那么皇帝在山东的数次危机,根本就不可能化解。曹参虽勇,但并不是大功,而萧何才是。不应该以一时之功就像永久的功劳一样。
刘邦觉得他说的对,赐萧何可以拿着剑上殿。改封关内侯为安平侯。
刘邦虽然得了天下,当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老爹,经常去看,但是,有人却对刘邦他爹说:虽然你是皇帝的爹,毕竟刘邦是主,你是臣子。怎么能让主人一直来拜访臣子?
于是,刘邦再来的时候,刘太公就赶忙去门口迎接,倒退着行走,刘邦一见,急忙问:这是怎么了?
刘太公就说:你是天下的主人,不应该因为我而乱了法纪啊!
于是,刘邦就封他的父亲为太上皇。
到此为止,刘邦的邦国时代,非常不错,也非常安稳。
刘邦把韩王信封到太原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韩王信很能干,防备匈奴需要人。
在整个邦国都高兴的时候,韩王信却不能高兴了。因为:匈奴来了。
匈奴的老大,是个什么人呢?他的名字叫冒顿。
如果只听他的名字,对这个人似乎还不够了解。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过去。
冒顿,他爹是头曼,也就是匈奴的老大,冒顿作为匈奴的太子,却没有太子的待遇。因为,头曼所爱的女子,也生了一个儿子。头曼为了获取他老婆的开心,就计划立这个小儿子当老大,在匈奴叫:单于。
为了除去这个大儿子,头曼就让冒顿去月氏,而月氏和匈奴的关系很不好,经常打战,头曼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借刀杀人。甚至,自己发兵打月氏,月氏不知道头曼的计划,就中了头曼的陷阱,计划杀了这个匈奴的太子。
冒顿知道匈奴发兵以后,赶紧抢了马就跑,月氏没逮住,但是,冒顿,却变了。因为,他知道了他爹的意图。
作为匈奴太子的冒顿,跑回了匈奴,直接就到了大殿上,公开向头曼要一支军队。为什么呢?
第一:在游牧民族,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没有军功是不行的。
第二:冒顿觉得,头曼不可信。
鉴于群臣的面子,头曼只好给了这个太子一支军队,而且是很不地道的军队——军纪散漫,没有丝毫作战能力。
但是,冒顿就是冒顿。面对这群士兵,他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我干什么,你们干什么。我干了,你们不干,就受处分。处分也简答,没有秦朝汉朝那么负责,就一条:斩首。
由于游牧民族本身就善于骑射,所以,战斗力不差,差的是组织力。冒顿就这样展开了自己的训练计划。
冒顿首先射杀了自己的坐骑,而且自己平时很疼爱。当冒顿的箭射出去之后,很多人,没有去射,冒顿直接把他们就地正法。
第二次,他射的是自己的妻子,虽然射的人多了,但还是有人不射,毕竟谁舍得射自己的妻子呢?但是,冒顿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件事,就地正法了没有射的人。
当冒顿觉得自己手中的军队,完全被自己控制了之后,最后一次射去的对象是他的老爹——也就是头曼单于。这一次,没有人不射。
就这样,靠着手段,冒顿当上了匈奴的单于。
刚当上匈奴的单于,就遇到了非常复杂的外交问题:当时,北方草原上和匈奴接壤的大国——东胡派人对冒顿说:我想要你爹的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给还是不给。
群臣说:这是匈奴的宝贝,不给。
冒顿说:不至于为了一匹马和领国把关系搞差,既然他想要,就给他吧!
东胡的老大非常满意,不久,又派人找冒顿要东西,这一次,要的是冒顿的媳妇。
冒顿问群臣:给还是不给。
群臣说:东胡太过分了,不能给,派兵打吧!
冒顿说:为了一个女子,和领国翻脸,不好!
都觉得,冒顿好欺负。
第三次,东胡派人来,对冒顿说:和你们接壤的那些地方,你们也管不了,就给我吧!
冒顿再次问群臣:给还是不给。
群臣觉得,冒顿会给,很多人就说:给吧!
冒顿勃然大怒,对群臣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给人?把说“给”的人,全部杀了。使节也没有逃过去。
冒顿亲自统帅大军,昼夜兼程,进攻东胡。东胡根本没有得到消息,本以为冒顿会同意,没想到,却遭到了冒顿的军事进攻,没有防备的东胡很快被冒顿打散。东胡、月氏等国,相继被灭。从此,冒顿在北方草原,再无对手。
当冒顿把眼光看到中原的时候,韩王信,就遭受到了冒顿的进攻。
韩王信,一方面,利用坚固的城墙防守,另一方面,派人和匈奴谈判,企图缓解军事压力,在一方面,火速向刘邦求援。但是,刘邦却觉得,韩王信有诈,还批评韩王信,韩王信,干脆就投降了匈奴。当然,刘邦不知道。
满朝君臣,都还是非常开心。
正好这时,新修的长安城的主角——未央宫修成了。
叔孙通的礼仪,也制定好了。
在未央宫,刘邦第一次体验当皇帝的感觉。
叔孙通的学生,把大臣依次带到该去的地方,侍卫在下面拿着兵器护卫,有的还拿着旗帜。最后,皇帝乘坐龙撵出来,群臣皆呼万岁,但不能近身。皇帝坐好以后,群臣都安安静静的坐下,然后,依次序敬酒。
把不听话的话的,全部带了出去。
等等等等,刘邦很是享受。
刘邦对叔孙通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什么样子的啊!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并且赏钱。
所以,刘邦听从叔孙通的意见,基本延续了秦帝国的礼仪和官名。
但是,秦是帝国,汉室邦国。
明显不一样。
欢庆之中的刘邦,验证了匈奴犯边的事实,而且,刘邦知道韩王信确实反了。
于是,再次亲征。
说到英雄,我常会想到项羽和刘邦,他们谁是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似乎更像一个英雄,乌骓虞姬,宝马美人,巨鹿破釜,西楚霸王,英雄的故事口口相传。就连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刎也充满了一股英雄日暮的落寞悲壮之气。但他失败了,失败给了刘邦,一个让他一直看不起的刘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学家们有很多论述,我们这里从他们两个人的那两首著名的诗歌说起,看看他们的胜败到底有什么玄机。
项羽最后浴血突围,退至乌江西岸,身边只剩二十六名保镖。数十万楚兵皆作烟消云散。项羽唱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们看到他在这里仍然在强调自己的力量---“力拔山兮气盖世”和时代对自己的不公---“时不利兮骓不逝”。
刘邦统一天下,衣锦还乡,在众多功臣名将的簇拥下,在沛县百姓的山呼万岁声中。他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们看见他在这里仍满是担心和期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很清楚自己得天下不是自己的能耐,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如此清醒的认识是在胜利之后,是在在平定天下后不再倚重这些“人杰”的得意之时。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虚怀若谷,而又善于用人之长,适才量用的刘邦。如此的刘邦怎能不得天下?
但如果我们据此就认为刘邦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王者,那就错了。司马迁用传神的史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刘邦的粗野流氓无赖气质。我们先看看刘邦如何对待他的下属:《留侯世家》记载,“汉王辍食吐哺,骂(郦生)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在《陆贾传》中,刘邦又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这里的“而公”和“乃公”其实是古代的流氓自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你老子”。《郦生传》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意思是刘邦常常把小便解到儒生的帽子里,和人说话那更是粗话连篇。《周昌传》说,“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古时席地,刘邦在席上拥抱宠爱的戚姬,大约做着亲昵动作,正好被臣僚周昌撞见,故“还走”,进行回避。不料刘邦竟追上去,将周昌按在席上,骑着他的脖子,接着有了上面的对话,我们看看这哪里还有半点皇帝的尊严自矜,完全是一无赖模样。但就这样的人成就了大业。
刘邦的重臣王陵在当面评论刘邦时曾直言不讳的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我们注意这里的两个词语,一个是“慢而侮人”还有一个“与天下同利”。前者说了他的个人修养,刘邦的个人修养的确不怎么样。后者说了他的心胸气度,更道明了刘邦最终能得天下的原因。
后人有诗云“性傲轻狂无赖郎,友朋酒会醉高阳。良材善用驭韩信,一日功成居庙堂。亭长何能称帝皇?虚怀将士助刘郎。萧何月下追韩信,樊侩鸿门傲霸王。略地攻城有敬伯,运筹帷幄赖张良。三章约法废秦律,深得民心夺未央。”这首诗把刘邦的成功原因概括为三点:良材善用、虚怀将士、深得民心。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那年是公元前195年,刘邦御驾亲征,平定了起兵反汉的淮南王英布,凯旋而归,途经故乡沛县,乃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子弟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时“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也许,此时酒酣歌舞的刘邦,想起了过去风起云涌的中原逐鹿,想到了功成名就的衣锦还乡,但他想的更多的却是以后怎样治理好国家,再上哪儿去找拥戴、效忠于他的猛士来帮他守卫疆土。这就难怪他借酒当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古人云:诗言志。从《大风歌》可以看出,刘邦虽是无赖之徒,但决非草莽之辈,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人。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项羽和刘邦都曾先后见到过巡游天下的秦始皇的车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后来他们共同推翻了秦王朝,后来楚汉相争,后来项羽四面楚歌兵败身死,刘邦功成名就开创一代帝业。当然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有英雄的生活。但成败之间自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让后人仔细寻味。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刘邦活得很潇洒,你看他嬉笑怒骂,肆意妄为而又理智清醒,举重若轻。
唐代诗人陈陶《歌风台》诗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话说刘媪自从龙雾桥受孕以后,已满十月,婴儿仍不降生。俗话说,“该生不生,不知吉凶。”夫妻二人整天焦急不安。一天秦皇军师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出现在东南方上空,正应验于丰城,于是进表秦皇,说不久真龙天子将在丰城降生,要争夺秦之江山。秦皇大惊,忙问军师用何法破之。军师占卜了一下,说陛下不要惊慌,要生龙子,必食凤土。这真龙天子是怀胎在一凡妇身上,而凡妇必须吃喝了凤凰嗉的土,婴儿才能降生。陛下只需派兵严加看守凤凰嗉,不被人取土,坚持数月即可。到时候该生不生,龙子变空,天子气就破了,陛下的后患就除了,江山就可世代相传了。秦皇听后立即派重兵严密封锁凤凰嗉,凡取土者,格杀勿论!同时又派官兵在城内搜杀孕妇,城里的孕妇一个个惨遭横祸。刘太公闻讯急忙把妻子藏在菜窖里边,因住宅在城东北角,地方偏僻,官兵轻易不会搜到。
刘太公将秦皇下令封锁凤凰嗉的消息告诉了夫人刘媪,两个人嘀咕:“孩子不能降生,是不是缺了凤凰嗉的土啊?”刘太公也深知取土之难,但见妻子每天肚里阵阵作痛,就是生不下来,心里非常焦虑。
此时正值三伏,天气闷热。刘太公想出一个点子,他挑着一担西瓜向凤凰嗉走去。守卫凤凰嗉的官兵正酷热难耐,便命令刘太公将西瓜挑上岗来,不多时一担西瓜就被官兵们吃了个精光。刘太公只收了本钱,顺手拾起几块西瓜皮放在筐中,笑着向官兵打招呼:“明天再送好的来!”匆忙离开。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公元前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沛县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
公元前2二月初三,(五十五岁)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在市城建监察支队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
上的讲话
(2006年8月15日)
同志们:
刚才,陈支队长作了很好的讲话,两个大队负责同志又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好, 很全面,决心很大,信心很足,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认真总结,全面贯彻落实,争取在下半年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今年上半年,城建监察支队在陈支队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以“让政府放心、让市民满意、让城市更美”为目标,以“整合资源、重组队伍、统一执法”为契机,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城建精神,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促提高、抓制度严风纪、抓培训强素质、抓执法树形象等有效途径,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圆满完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检等工作任务,促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长效化管理轨道,开创了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特别是规划工作,这两个多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完成罚没收入36万多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支队班子的正确领导,更有支队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大家不怕吃苦、不怕得罪人,舍小家为大家,忍辱负重,使支队面貌焕然一新,换得了社会良好的形象。在此,我代表市建委,向辛勤工作在执法一线的城建监察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力支持城建监察工作的队员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二、我们陈支队等支队领导经常提到,我们这支队伍素质较高、信心很强、干劲很大、精神面貌也很好,这就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更加严格的国家爱卫会领导和专家的复检,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我想,在座的各位压力也很大。这也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今后工作的执行力。目前,我们的支队整合已经完成,管理体制也初步理顺,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视。本月初,全市国家卫生城复检工作会再次召开,市级领导进一步强化分片包干工作职责,在复检中那一块出现问题,从上到下都要逐级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再次把我们推到了战场的最前沿,不容有丝毫犹豫和懈怠。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全体执法队员不等不靠、勇往直前,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坚决打好迎检攻坚战。对于店外经营、违章建筑,必须硬起手腕抓管理,实施强硬措施坚决治理,对钉子户、“难缠户”要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整治,不能有任何的反复和回潮。全体队员、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会后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紧迫感、责任感,强化工作措施、完善行动方案、分解任务目标、落实责任人员,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依照国家卫生城市复检要求全力排查,确保不留任何空档,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彻底治理市容市貌脏乱差和违规违章建筑等不规范现象,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三、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甩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硬起手腕搞迎检。在今年六月份省爱卫会领导和专家检查期间,我们连续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集中行动,每次活动我都参加,亲眼看到我们的执法队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知难而进、奋力拼搏、无私奉献,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当然,在治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个别业主总会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极端措施加以阻饶。但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要有任何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包袱,只要是正当执法,按照执法程序开展工作,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要怕出问题、担责任,真正完不成上级任务、达不到复检要求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责任。在治理活动中,不管遇到那一个人,不管涉及到那一个单位,只要是影响到市容市貌和规划监察,就要坚决硬起手腕彻底治理。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和担心,出了问题由市建委、市政府为你们撑腰,决不让我们的队员流血流汗再流泪。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复检任务十分繁重,时间非常紧迫,责任特别重大,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把握时机、全力投入、拼搏奋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努力开创城市管理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邦斩蛇历史故事】推荐阅读: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0-16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05-27
【历史导游词】 特色历史导游词06-05
隋朝的历史故事06-03
中国历史故事成语09-13
余秋雨历史散文《历史的暗角》简介06-25
中国历史小故事06-21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07-04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现代中国与历史记忆方法11-02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