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局系统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财政局系统(通用8篇)

县财政局系统 篇1

新年刚过,首先,让我代表局党委和班子全体成员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今天上午,我们参加了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下午,召开我们财政系统2009年春训会议。刚才,**同志全面总结了2008年财政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项工作;**同志通报了2008年目标责任考核情况。现

在,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全县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2008年,是我县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扎实工作,舍小家顾大家,使全县财政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财政收入取得新突破。财政总收入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7%和34.6%,地方财政收入跃居**市13个县(区、市)第一。二是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财政支出首次达到7亿元,同比增长42.5%,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公务员津贴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绩效工资全部发放到位。全年用于民生项目、社会事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5.4亿元,实现了“六大保障”目标。其中,投入“三农”资金1.3亿元,拨付教育专项资金9970万元,投入医疗卫生方面资金1370万元,投入社会保障资金5035万元,拨付各类建设资金2.1亿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三是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建成了煤炭税费征管信息网络系统,优化了财政工作条件;创新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和支付方式,保证了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加强了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利用效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更与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和班子对同志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支持我们工作的家属和亲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一是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2010年跨入“**十强县”,为了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要求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必须达到9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 亿元,分别增长23 %和15%,这对我们来说,责任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二是一些同志工作热情不高,股室之间、工作环节之间协调配合不到位,工作上推诿扯皮、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些同志业务学习不够,主观努力不强,对法律法规、内部规章掌握不全、理解不深、执行不严,个别同志缺乏危机意识,不思进取,能力欠缺,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三是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个别思想落后、作风不正、工作懈怠、纪律松散的干部,放松管理,姑息迁就,缺乏必要的处罚,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出现了“干部比待遇叫困难的多,比贡献求进取的少”;后勤管理极为松散,机关办公楼内经常是楼道灯长明,厕所水长流,电脑、热水炉长开,节约意识较差。四是全局整体活力没有显现,最大的问题是个人主义严重,某些同志认为以人定岗,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实际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这些我们是有教训的,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在其位不谋其事,以致影响了工作,个别工作现在还一直拖着,把组织的各种任务和要求置之脑后,漠不关心,我行我素,但对组织的欲望要求却十分强烈。为此,在新的一年里,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加压紧逼,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确保圆满完成2009年财政目标任务,向县委、县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落实责任,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今年财政目标,是县委、县政府给予我们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全体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负责任的新局面,全力以赴打好今年财政工作攻坚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做到通观全局、把握全局,通晓整个财政工作发展的全局。自觉遵守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把工作落实过程变成实现、维护局领导班子权威、决策意图和工作部署的过程。要加强与国税、地税及组织非税收入单位的沟通和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层层分解好任务,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二、团结协作,增强工作合力。局属各单位、各业务股室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工作中要团结协作,勇于承担工作任务,坚决不允许推诿扯皮,相互之间推脱责任。去年我们是有教训的,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年经第三次局务会议研究决定,对相关股室的工作职责进行了重新界定,局党委会对一些岗位上的人员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希望相关股室能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工作调整的人员要尽快投入新的工作状态,坚决不允许贻误工作的事情再次发生。

县财政局系统 篇2

1财政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即是一种追求更细致更完善的态度, “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管理,其在普通管理的层次上, 细化工作的每个枝节,更深入地划分每一人员的工作领域, 更科学地计算工作成本与效益,节省资源不必要的冲突和浪费,带来多重效益。

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在政府财政部门,也是由于国力提升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节节攀升,每一次完善城市的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准都需要政府不小的投资。政府财政部门的工作正是审核每项投资是否合法合理、是否能给城市建设带来实效,将资金拨给通过审核的项目,驳回不合法、浮夸、华而不实的项目资金申请。进行管理层精细化改革,能带来崭新的廉洁的透明的工作氛围,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财政支出与收入的精细化管理是财政部门管理的重中之重,将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精打细算,收支平衡是政府使用公款的首要考虑原则。但从各地的财政收支审计汇报总结上来看,仍存在所收税金不达标、预算不够精准、账目不够透明、建设资金被浪费等种种问题,造成财政报表的混乱。因此公共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切实实施,让资金有实际用途,更好地改善民生、建设乡镇,每一项拨款都应该明确到具体事项,确保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2财政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定位

2. 1汇集县乡资源,明确财政收入加强财源建设

整合当地县乡建筑、公共设备、人员分布等情况,实时掌握县乡楼房建设、公共设施损坏的情况,并及时进行汇款,修补城市落后设备。明确登记每项资金汇入与汇出的流程经过,确保金额有条不紊、不缺不少的用在该用的地方。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经济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经济项目,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2反对铺张浪费,科学规划预算

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合理地筹划公共资金的使用去向,在每一个项目上精打细算,省去不必要的开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项城市规划, 大力扶持惠及后代的工程项目,严控项目的审批,加大对质量的把关。使预算支出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

2. 3透明化公正化公平化人员资源物力资源的使用

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的实质性改革,让工作流程更加透明、更加公正。实行源头规范,做到 “财政资金拨到哪里,财政监督就跟到哪里”,严格监管资金使用的流程走向,坚决抵制虚假支出账单的上报。培育一批廉洁公正,爱岗敬业,务实求真的优秀财政部门工作者。提高财政局所设岗位上的就职人员的质量,切实在每一人、每一岗上分配工作。

3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3. 1开源

加强财源建设,走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县乡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的基础下,规划好城市建设目标。发展农业的县乡,应设立专门的涉农补助通道,给予务农人员实际优惠,保障此通道补助资金汇入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维护务农人员的合法权益。发展林业的县乡,应对退耕还林现象进行必要性的奖励。发展矿业的县乡,政府对发展矿产的企业予以资助、对矿井工作人员分发补助。此类关于城市建设的财政支出都是必不可少的,着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潜力发展项目,进行必要的投资鼓励,也必然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同时兼顾收入金额较低地区,招商引资,扶持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县乡经济收入持续不断地上升。只有广开财源建设的道路,才能使县乡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有实力改善民生情况。

3. 2节流

坚持以收入的多少决定支出额度,量入为出,以收定支。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财政部门应注意避免 “高指标,高任务”,不打赤字预算,不助长 “浮夸风”,县乡的建设要以源为本,脚踏实地地规划城市建设。财政部门牢牢把握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才能切实地改善民生情况, 不增加人民不必要的赋税压力。若要切实落实 “节流”的财政支出情况,县政府必须合理编制预算,着重发展有潜力的项目,照顾财政收入份额较少的地区,细化明确资金的流向。坚持 “以政府预算为中心,以集中收复为目标,以政府采购为补充”,让财政流出减少不必要的金额,珍惜每一分钱,不在细枝末节挥霍资金,让资金完全使用在民生项目的建设上。也要加强工程质量的把关,大力度打压豆腐渣工程的建设,断绝该类工程的启动资金。

3. 3明分工

从工作任务上确定工作所需人手,确保财政局工作人员定岗定责。规划好财政部门所需的工作岗位与岗位上所需的人数,并精选财政工作者,让有能力于岗位的人上岗,是保障县财政局有效率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保障县乡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让问题有地方反映、有方法解决是明确财政局分工的主要目的,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整改县乡零散的工作流程,落实每位在岗人员的明确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审批用款单位资金申请报表———下达审核后的预算指标与用款计划———资金汇出” 是财政局核心的工作内容。 因此可以适当精简工作流程,明确分工,让上级指令能快速下达至基层,让基层问题能及时反馈得到解决,也便于财政部门职员的管理。

3. 4严督管

夯实管理基础,严格把关财政金额的流动。依法治县, 严厉打压不正风气,使资金流向明确,发挥实际效益。尝试实施 “以拨代款” 的改革措施,让所需品代替所需拨款, 由此避免不法分子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培养一批作风优良的财政工作人员: 财政工作领导班子是组织者、领导者、改革的推动者,要协调好、安排好、抓紧整个财政局组织的税款管理工作,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务实求真,起表率作用。 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修养,职业操守,服务态度,劳动纪律与工作质量。财政工作人员必须合理编制县乡的预算规划, 正确处理财会业务,负责财务的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不符合法律的一切要求严厉驳回。依法组织县乡的各项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入及时入库。加强工作人员的本职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以建设更优秀的服务人民的团队。让人民的每一分税款用之实际,福益人民。

综上所述,县财政局通过加强财源建设、科学筹划预算、严格把关资金流动过程等策略变革,完成管理的进化, 实现财政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思考和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58).

[2]刘建光.强化我省地方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探讨[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

县财政局系统 篇3

【关键词】财务审计;县财政局;问题;处理对策

一、财务审计工作概述

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严格依据国家财务审计法规,以及行政机关的管理制度,由审计部门或个人对本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审查、评价。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在贪腐的治理上力度加大,对于财务审计部门而言,工作目标就是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情况,从而实现责权统一的原则。

具体到县财政局,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能够保證自身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审计机构,设置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包括预算决算、财务收入与支出、经营绩效、各项经济活动等,保证真实性和合法性。财务审计工作由单位领导指挥进行,要对领导负责,当前在行政机关内部,财务审计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只要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即可。因此,县财政局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审计独立性不足

县财政局的领导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经营绩效方面,对于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低,认为财务审计属于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和执行。如此一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财务审计成为财务部门的内部审核,会影响到审计的公正性,容易诱发违规操作,导致信息失真。

2. 缺乏有力支撑

领导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审计对于财政局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在这种思想下,审计部门的建设受到限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的支持不到位,因此造成部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难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不利于财政局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审计执行不到位

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工作具有事后性,多数情况是已经出现财务问题,才开始进行审计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无法有效防范财务问题的出现,增加了财务风险,削弱了审计执行力度,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预测结果,最终对财政局的发展形成阻碍。

4. 审计人员素质低

在领导重视程度低、审计部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求,例如缺乏专业知识水平,审计技能不达标,工作态度不端正等,甚至是从其他部门调配而来。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员工作积极性差,伴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对审计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

三、县财政局财务审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1.提高审计独立性

提高审计独立性,前提是提高领导人员的重视程度,从而构建完善的审计部门,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审计工作分离出来,并由领导任命财务审计负责人。如此,能够提高财务审计部门的地位,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另外,对于县财政局的领导而言,一方面应该学习财务审计知识,对审计工作具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财务审计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审计工作应该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审计错误,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财政局的健康发展。

2. 规范审计程序

县财政局在日常运营中,应该注重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各项法律制度进行,并在工作期间吸取教育、总结经验,提高审计程序的规范化。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审计法》作为依据,对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尤其是落实分级复核制度,避免出现人为差错。针对审计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规范每一个审计环节,促使审计工作又好又快的进行。

3. 加强审计监督

对于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县财政局应该遵循方案科学、实时跟踪、严格复核的原则,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第一,监督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准确把握审计工作重心,在专业审计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设计工作项目,对于会计信息资源,在相关利益部门之间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审计体系的科学性。第二,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看,审计工作应该在监督体系范围内开展,不断提高审计执行力,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第三,审计期间发现问题和漏洞,应该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其汇报给领导,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县财政局而言,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采用培训学习的形式,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水平,纠正审计工作的错误认识;同时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审计方法,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其次,邀请审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传授审计工作经验,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心。对于有条件的县财政局,还可以聘请专家作为审计顾问,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专业技能,以及对政策制度的理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奖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审计效率、审计质量的双丰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本单位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在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集中在审计独立性不足、缺乏有力支撑、执行不到位、人员素质低等。对此,相关处理对策在于提高审计独立性,规范审计程序,加强审计监督,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水生.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重要性[J].经营者,2013,27(01):54.

[2] 辛兆爽.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21-122.

[3] 张科明.浅谈企事业财务审计与管理[J].科学咨询,2010,(01):66.

[4] 张学芳.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3):81,55.

县财政局发展纪实 篇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0年国家下放财权,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完成两步“利改税”,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 俗称“分灶吃饭”体制,进一步调整分配关系,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地方和企业管家理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1983年,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我县从1月1日起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10月1日起开征建筑税。1984年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将原来的工商税依纳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我县从10月1日起办理征收,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于1985年1月1日起征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 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1985年实行了“划分税种, 核定收支, 总额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农业税专项资金按农业税收入总额38%比例上解省。1987年—1993年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1989年改为“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总额上解以上年总额上解为基数,增长部分10%上解省,农业税专项上解额仍按当年农业税收入数比例上解。

1985年,县内实际开征税种16种,其中国家税种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盐税、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奖金税和建筑税11种;地方税种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5种。未开征税种有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烧油特别税、工资调节税、土地使用税和集市交易税7种。税种增加后,国营、集体企业的工商各税自计自交,由银行转账;个体工商户应缴税款直接交纳或由批发部门代扣代缴,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税款由当地税务部门巡回征收。

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 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继续进行改革,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取消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不含外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别,统一按国家规定的33%税率缴纳所得税,取消各种包税的做法。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的利息列入成本,本金一律用企业留用资金归还。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对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办法,同时微利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也不退库。经过约10年时间实施债转股、技改贴息和政策性关闭破产、豁免财政周转金等政策,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以后暴露出来的社会负担重、历史性挂账多、企业冗员严重等制约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1986年至今,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5次改革。1986年1月**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10月下发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文件精神,印发了《**县关于组建乡级财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乡财政的性质、职权、任务和收支范围、财政体制、机构设置及人员分工,实行“核定收支、一年一定、收入上交、超收分成、支出下拨、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在全县18个乡镇(不包括**镇)都成立了财政所,标志着**县乡镇财政正式成立。1988年7月—1993年,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办法。1988年7月,全县18个乡镇建立国家金库,乡镇实现的收入缴入乡镇国库,支出从本额中列支,改变了过去由县统收统支的状况。从1988年—1993年,乡镇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15万元,平均每年以16.3%的速度递增,乡镇累计分成328万元,壮大了乡镇财力,支持了乡镇的经济发展。1994—1998年,实行“核定基数、定收定支、收支包干、定额上解或定额补贴、一定五年”的管理办法,极大的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都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纳入了本级政

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4—1998年,乡镇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4,258万元,平均年递增14.6%,乡镇累计分成560万元,乡镇本级支出累计完成12,660万元,平均年递增10%。1999-2000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定额上解或定额补贴、超收分成、短收超支不补、一定一年”的管理办法。2000年,乡镇本级收入累计完成4,095万

元,增长29.4%;乡镇本级支出累计完成4,329万元,递增39.6%。2000年全县18个乡镇合并为13个,乡镇所相应减少,名称更为乡镇财税办。从分税制体制开始到2004年全部免除农业税止,全县乡镇级财政收入达到36,549万元,年均财政收入3,655万元,是1993年财政收入的两倍还多,财政收入超500万的乡镇2个。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乡镇财政一度辉煌。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基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税收入是财力的重要基石,从1985年至2004年我县累计向省上解农业税收入1.6亿元,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1号文件出台,确定了**省为免征农业税试点省份,我县率先免除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改革需要,我县出台了《**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成立乡镇财政管理局和乡镇财政所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首先财政局把乡财股和农业税局合并,成立乡镇财政管理局;其次各乡镇财税办机构和人员上划县财政局管理,并更名为财政所;再次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收入征管为主转变为服务农民的支出型财政。国家拿出钱来真真正正的补贴农民并且补贴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也变更为“划分支出范围、核定支出基数、收入全额上解、支出下拨、工资统发、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定”,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变为“乡财乡用县监管”,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为“村财民理乡代管”。农业税取消后,乡镇金库随之取消,乡镇财政所作为财政局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代理编制乡镇预决算、监督乡镇预算执行、代理财务核算、直接发放涉农补贴资金等。2008年**县发放粮食补贴23,785万元,农村五保424万元,农村优抚补助132万元,水库移民资金57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239万元,补助村委会支出757万元,还有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退耕还林补贴等10数种补贴,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县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职能,保证财政经济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年年实现平衡。1978年我县财政总收入为1,29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276万元。1987年财政总收入3,76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880万元,第一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6%,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9.5%;1988年财政总收入为5,42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3,118万元,1997年财政总收入为17,42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0,238万元,第二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3.8%,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4.1%,1991年,全县总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财政总收入为17,33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1,158万元,2007年财政总收入为59,3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9,296万元,第三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4.7%,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农业税因素年均递增6.2%;2007年财政总收入为1978年的46倍,一般预算收入为18倍(剔除农业税因素)。

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出体系也不断完善。在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推进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和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1998年我县通过了“两基”(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国检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跨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从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方面。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全县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日趋显现,有力地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全县1978年一般预算支出为966万元,1987年为2,450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10.9%;1988年为4,236万元,1997年为11,110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11.3%;1998年为13,600万元,2007年为59,173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7.7%;2007年为1978年的61倍。其中:

(一)教育支出,1978年为169万元,1987年为585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14.8%;1988年为752万元,1997年为2,834万元,第二个10年年均递增15.9%;1998年为3,353万元,2007年为15,168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8.3%;2007年为1978年的90倍。

(二)医疗卫生支出,1978年为66万元,1987年为136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8.3%;1988年为167万元,1997年为687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17%;1998年为703万元,2007年为3,642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20.1%;2007年为1978年的55倍。

(三)科技支出,1978年为0.2万元,1987年为1.6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26%;1988年为4万元,1997年为34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27.2%;1998年为37万元,2007年为203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20.8%;2007年为1978年的1015倍。

(四)文化体育传媒支出,1978年为11万元,1987年为19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6.7%;1988年为22万元,1997年为43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7.7%;1998年为316万元,2007年为865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1.8%;2007年为1978年的79倍。

30年财政改革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改革是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改革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共财政阳光普照,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财政制度建设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县财政相继成立政府采购办、国库股、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编审中心、非税收入管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国际金融办等机构,顺利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资金的去向和效率更有效得到监督,从机制上解决了传统制度存在的预算执行过程不能有效监控、难以预防资金使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预算执行透明度不高、无法为财政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资金多环节分散运行导致运行效率较低等弊端,有效地防止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使财政依法理财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见证了财政体制改革从建设型财政迈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通过财政体制的不断演变, 财权“放”与“收”、“集中”与“分散”的变化,以及各项税收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适时调整,财政调控水平逐步提高,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强,支出重点转向公共领域,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政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化。

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655万元,1997年实现了593,625万元,增长40倍。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由1978年的9,539万元、2,320万**2,796万元增长到1997年的226,870万元、99,210万**150,077万元,分别增长24倍、43倍和54倍。县域经济的阔步发展,使农业农村和谐进步,工业整体水平提升,就业保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更加齐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县财政干部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攻坚克难,全面改革,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县财政局计划”财政工作计划 篇5

2009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个中心任务,依法积极组织收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ˇ秘ˇ书ˇ网-d-有文章需求,请到大*秘*书*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

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

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

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

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此篇文章大-秘-书-网-d-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

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

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关于向县财政局申请 篇6

申请救助报告

加查县保险公司:

由于连日来狂风、雷阵雨不断,8月15日,泥石流致使我村村民洛桑特金家房屋倒塌,砸伤其子土旦云登,伤及头部,经及时送往加查县人民医院救治,共缝合5针,病人脱离危险,现仍住院观察。

鉴于此,我村委会召集乡政府及驻村工作队成员,到倒塌房屋进行实地查看、拍照取证,房屋受损十分严重,考虑到一家的人生安全,不能再住人。据三方考证,该房屋系2005年安居工程房,直接经济损失达7万元之多。

据了解,洛桑特金,现年73岁,妻子卓玛群宗78岁,其子土旦云登是我村卡多寺庙的持证喇嘛,家里共3口人,生活十分拮据,一直是我村为数不多的贫困户之一。年老和贫困使他们无力重建家园,不能像以前一样过上虽贫困但安逸的生活。经请示洛林乡政府,同意以我村村委会名义,现向贵局提

出申请救助报告,望贵局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给予经济上的救助,解决救助资金7万元(大写:柒万圆整),以便妥善安置洛桑特金一家。

洛林乡达热村村民委员会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篇7

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产生出深远的体制优势。但也必须看到在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遇到一些新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加以解决, 势必会影响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1 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冲突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层次和财政层次相统一的制度, 一级政府、一级财权。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政府行政架构实行的仍然是省管市、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而财政体制实行的却是省直管县, 试点县财政管理权上收, 财政工作由省直接部署, 但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同步改革, 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并存,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财政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从市级来说, 市级党政机构及部门仍在履行全市性事权, 由于市里掌握县里的人事权、经济管理权限和目标考核权, 县级政府的运行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市里的制约和影响。从县级来说, 省直管县只限于财政, 没有涉及到其他诸如行政审批、用地政策、税收扶持、市场准入等经济社会管理权的下放, 无法实行真正的“强县扩权”。尤其是工商、税务、药监、技监等垂直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矛盾, 如税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其收入考核、人事任免、经费核拨等方面县级政府无法调控, 造成税务部门经常与当地政府讨价还价, 影响了县级财政收支的统一性和预算的严肃性。

1.2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

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 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 这是建立完善的、规范的、责权明晰的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1994年我国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主要是重新界定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 但对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没有作出统一规定, 各地在推行分税制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实质性改革, 并且出现了事权下移、财权上收的问题, 致使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困难。在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时, 省级政府也没有对省级与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虽然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减少了财政层级, 但省市县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依然不清晰,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几乎都成了共享税, 致使财政收支划分带有很强的人为色彩, 转移支付缺乏合理的事权和支出划分前提, 影响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制度功效。

1.3 权责不对等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省级财政管理幅度过宽, 管理难度加大。对省级来说, 承担的是更多的事务和责任, 但由于管理幅度增大, 管理对象数量增多, 工作量剧增, 人力又有限, 管理压力增大, 对市县财政管理难免力不从心。对市级来说, 实行省直管县 (市) 财政体制后, 市对县的财政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报表汇总等方面。由于这些职能都是软约束, 县 (市) 能否正常运转与市级责任也不挂钩, 加之市级财政的工作重心向发展城区经济和培植本级财源转换, 因此市级财政缺乏管理县 (市) 财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上也容易导致对区域内的省直管县放手不管, 造成直管县财政管理上的真空。对县级来说, 财力和权力扩大以后, 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时难以跟上, 如果缺乏监督, 极易滋生腐败, 并导致投资冲动和建设政绩工程,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保证。

2 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也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财政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实施以“公共化”为取向的一系列改革, 努力建立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 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2.1 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

在市管县行政体制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尤其需要明确省、市、县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适当调整市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实现事权与财力的匹配。与世界上相对较少的政府层级相比, 我国目前设置了中央、省 (直辖市) 、市 (地区) 、县 (市辖区、县级市) 、乡 (镇) 五级政府框架, 在这种多层级政府结构的背景中, 如何明确地方政府间职责分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成为了一个特殊难题。

(1) 省级政府。

在地方政府系列中, 省级政府处于顶端, 与市县政府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承担着促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责任。一般来说, 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等一般属于中央政府的事务。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交叉或重叠的事权争取尽可能进行明确的细分和形成共担方案, 尤其需要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尽快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管理权限。要理顺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的关系, 省级政府要加强对市县政府执行政策法规的督促检查, 保证政令畅通。

(2) 市级政府。

市级政府是介于省与县之间的一级政府, 承担着贯彻执行中央与省级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等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责。在市与县 (区) 政府管理责权划分上, 除国家统一确定的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等行政管理体制外, 市、区、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职责应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审批、建设行政管理、土地与资源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

(3) 县 (区) 级地方政府。

县 (区) 级政府是政府体系的组织基础, 在划分职能时, 公共服务职能应尽量下放到县, 有利于充分发挥县 (区) 级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县 (区) 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壮大自身原有产业优势, 配套拉长城市重点产业链,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尽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 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县与乡职能划分中, 要突出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 乡镇政府工作重点应放在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而不是招商引资。

2.2 加强省级政府调控能力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省级财政管理范围和幅度的扩大, 对省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省级财政要不断增强综合调控能力, 减少管理和调控盲区,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将部门管理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要改革机构设置, 调整管理职责, 转变管理方式, 加强省级财政部门的人员和设备力量, 建立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以适应省直管县后业务量增加的需要, 提高对县财政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2.3 强化县级财政业务培训和“金财工程”建设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县级在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等方面, 在较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和到位。因此, 省、市财政要加大对县财政各项业务的培训力度, 以适应新的形势。同时, 要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 进一步规范省直管县财政业务流程, 实现省对市县财政运行的实时动态监控。要规范县级财政收支行为, 人大、审计和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大预算监督, 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要按照建设公共财政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优化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实行预算绩效评估,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和压力, 避免和减少花钱随意、办事不力现象。

2.4 重新构建市与县之间的利益关系

要赋予市级财政必要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 以加强市对直管县的指导和督促, 提高省市两级共同支持县级财政发展的积极性。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无形中弱化了市对县的带动效应, 不利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 应探索构建新型的县与市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有效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在财政和经济总体发展上的带动作用。对地级市本级财政进行合理定位, 在促进市、县财政平稳运行基础上调整财政管理体制, 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充分调动县级政府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 地级市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地级市的综合调研、业务培训的优势, 缓解省级财政管理压力。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1) :27-31.

县财政局系统 篇8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县域经济发展

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动因

1994年分税制改革留下了地方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中央政府没有明确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以及事权的责任划分,导致财权事权失衡,使地方财政资金运转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原有的“市管县”体制打破城乡界限,虽对商品流通有一定好处,但更对的是对县级经济发展的制约。政府为更好履行地区经济管理职能,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开始实施省直管县的政策。

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困难与挑战

(1)省对县的管理难度加大。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之间情况差别大,我国所管辖的省份中,县级地区最多的是四川省,全国平均每省所辖县级单位为89个。市管县取消之后,省管县的管理幅度加大,由于不同地区情况各具特色,难以统一管理方法,省级政府在财政结算与资金拨付等方面实施困难。(2)省直管与市直管体制有摩擦。由于改革不彻底,市级政府在财政权利与县级剥离之后,行政权利却仍旧存在,财权、事权不统一。实际市级政府仍旧可以对县级政府的人事调动、任免、行事的权利进行干涉,与省级政府领导形成冲突,影响基层财政正常运转。(3)市县之间矛盾加深。在省直管县的财政改革中,市级政府利益受损,降低了市级政府对县级单位的财政扶持,对城乡统筹工作带来阻碍。尤其在抗洪抗旱、保护环境、公共设施与公共产品部分,原本市级财权起到的整合县级资源,协调县与县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在省级政府是无法做到的。在省直管县之后,市级政府与省级政府财政权力在同一水平线上,于是对于招商引资、生产要素分配的竞争趋于明显。经济实力良好的市县在竞争中占了大额优势,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市县不利。这种拉大贫富差距的行为,会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4)不利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激活了一批县级、乡级的发展潜质,达到了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小城经济的目的。但阻碍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交通环境优势,辐射面积广,对带动区域经济有很好作用,在我国,江浙一带的中心城市发展不如广州地方好,笔者建议,在省直管财政改革制度下,保留一部分市管县体制是有好处的。(5)市级行政部门的职能变化给省直管财政改革带来阻碍。省直管县制度下,市级职能范围缩小,一些市级政府部门变化,人事变动较大,许多人员重新安排岗位,对其权利有所损坏。这会导致相关部门员工形成消极情绪对待省直管县工作,成为省直管县的另一个困难。

三、改革措施

(1)对各级政府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要划分权责界限,按各级政府提供服务的收益范围划分省市县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另外应将权利下放给县级政府。(2)合理划分税种。为保护已有的省直管县工作取得的成果,均衡调控地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统一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物业税、环境保护税等。赋予省级政府税收立法的权利。(3)持续对县域经济的扶持。省直管县政策实施后,许多经济平困的县级地区领到了更充足的资金。省政府应该对县级区域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弥补市直管县体制遗留下来的不足。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鼓励地方发展民间企业,吸引外资,改变县域经济结构。(4)财政支付制度倾向县级政府。实行省直管县就是要减少地方财政级次,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目前总体转移支付规模较小,政府应首先考虑让利给贫困的县级地区,然后为防范原有地级市争取财政资金而采取不公平手段,省级政府要严格把关,维护良好经济操作秩序。(5)建立财政激励考核系统。省直管县的目的不仅在于减少行政级次,省直管县光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各省直管县应积极寻找自己的经济发展出路,财政部门要提高对经济发展良好的县级地区的税收,降低贫困地区的财政税收,对于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采取税收上的奖励制度,激励地区自行发展,树立先进地区楷模。(6)将改革成果纳入法制化轨道。省直管县为的是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从法律角度来看,市级与省级财权与事权没有划分清楚界限是法律没有相关条文约束的缘故。我国法律应该把省直管县政策执行需要的法律支持纳入考虑,制定出其所需依靠的法律条款,为这项政策的执行提供出详尽可行的法律支持。(7)多元化改革方式。我国地区多,情况复杂,在省直管县的实施中也有不一样情况,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方式与措施。

结语:推行直管县财政改革,是一项阻碍很大的工程,就目前试点来看,中东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西部地区发展仍有一些困难,而且在有些不发达地区,无法有效实施省直管县的政策,还在维持市直管县的状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面临是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综合问题,不单单是行政或财政单方面的事,为保证其有效实施,还要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通过刺激直管县财政政策,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东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上一篇:经典微博签名下一篇:故宫教案及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