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读后感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通用11篇)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 篇1

木牌上的语言,都以老人双目失明为出发点,但老人的语言“我什么也看不见”,还没有他的外貌有说服力,难以打动行人。而诗人“春天到了,可是……”,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把美丽的春天,和可怜的老人形成对比。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调动了行人隐藏的善良之心。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无限的魅力,是人们连接爱的纽带。

诗人的话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春天到了,应该是春光明媚、鲜花开放的日子,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一个“可是……”,让人们想到老人的命运,产生了同情,这样强烈的反差,自然的调动了行人隐藏的善良之心。

而现实中的我也是这样,把美妙的语言传递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他们也说出这样的语言,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语言的魅力》。

诗人让.彼浩勒帮助了一个盲乞丐,他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引发了人们对春天的遐想,唤醒了人们对伤残人的同情心。

通过这篇课文,我感受到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时一句话可以让人勃然大怒,有时一句话可以让人开怀大笑,有时一句话可以让人愁眉不展,有时一句话可以让人轻松释怀……

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凝聚了无穷的力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要认真学习,理解每一个文字,并充分运用他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乐,丰富多彩!

魅力是什么?是涂着化妆品的少女?是西湖的淡妆浓默与千姿百态?还是来自那些作家的著作的字里行间?

都说巴金的小说是很有魅力的,可是我就是不相信,不相信那短短的几行字中竟能是哭的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温暖.不过,最近我阅读了《还魂草》,真的是感受到了他的语言的魅力了,每一个字词中都带着有他强烈的思想感情,让人似乎能把所有的思想都投入进去,身临其境啊!

这本书是讲述巴金对那时的战争发生的一些事情所得的所思所想,读后感《语言的魅力读后感》。对那些穷人的打抱不平;对爸爸遇到的事情有所动情;对沉落的中国人满怀憎恨……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当一个护士好过我当一个作家,因为他可以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搀扶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来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开驱散的四个人的寂寞。”

这句话我足足读了5遍。真的,他写得是那么地明了,似乎都走进了我的心里。他地心是那么地和谐,他那种渴望和谐的想望对我的感触很大,这让我想起了南京大 屠杀。想起了那些残忍的日本鬼子,痛苦的中国人。那一幕幕被屠杀的中国人的画面。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个个都以泪洗面,失声痛哭。

那些日本人不管少的,小的,老的,大的,下场都只有一个字——死。更可恶的是,他们连在孕妇肚子里的小孩也不放过,将孕妇的肚子破开,把小孩挖出来,再杀掉。啊,真的是无法想象啊,那些日本人真是太没有人性了。他们为什么就不想想中国人的感受那,只想着自己,没想过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似乎一个中国人的价值 在他们眼中连狗都不如,在他们眼里只有钱,钱,钱。社会是那么的不和谐,整天就这样打打闹闹,不得安宁。

不过,说来也是,当时得中国人还真是不团结。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不能有志气一点呢?同心协力,难道就这么男吗?我想,日本鬼 子不过也就是这么些人,中国人就是踩也可以把他们踩死吧!可是为什么不团结呢。中国那么不和谐的节奏便让那些良心被狗吃了的日本人得逞了。所以,造成中国 有那么多损失罪魁祸首还是中国人,这些不团结不和谐的中国人。

看了巴金的小说我这样熟思了一番。现在大家都提倡和谐的社会,可惜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我依然会看见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什么打架、偷钱,这些虽然不 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也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很和谐的,我真的想要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去掉,我真的太想要和谐,因为只有在和谐的社会里我们才能 够快乐的成长。

大概这就是巴金语言的魅力吧,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我们的国耻,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和谐,这并不是我不爱国,只是不会那么深入地考虑。巴金那么几句话却把我所感化。真是太有魅力了。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 篇2

这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课文。语文S版、北师大版均在四年级下册选编了这篇课文。可是, 许多教师上这篇课文, 就事论事, 就文论文, 没有从个别到一般, 没有揭示出《语言的魅力》中的魅力之谜和规律。

一、触及情感, 实现言语意图

课文是例子,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传达一种规律。课文是情境, 为探究语言的魅力创设了一种情境。课文是语言魅力之谜的谜面, 等待我们去探索语言魅力的谜底。为什么“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能打动行人, 使盲人得到很多钱, 具有如此神奇的语言魅力呢?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言语接受者是否做出积极而强烈的反应, 与接受者有关, 也与表达者的言语冲击力和魅力有关。言语如果没有冲击力和魅力, 就近似废话。接受者如果接而不受,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 表达者就言而无用, 不能实现自己的言语意图。表达者怎样才能使言语有冲击力和魅力, 使接受者心动、情动、行动, 从而实现言语意图, 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呢?我们把言语比作车子, 把言语意图比作车子上的货物, 表达者要想让车子把货物顺利地运送给接受者, 就必须在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开辟言语的通道。言语通道有:触及利益、触及情感、触及经验、触及自尊、触及兴趣。

这篇课文就是触及情感开辟言语情感通道的一个例子, 鲜明突出地体现了触及情感的规律。“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谜底和规律就是触及情感。正如课文末段的分析:“这富有诗意的语言, 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者从接受者的情感体验出发, 架起情感之桥, 开辟情感通道, 动之以情, 就能使言语有冲击力和魅力, 实现言语的意图。

二、赋予情境, 打通情感通道

诗人添加“春天到了”, 实质是添加情境。比如, 不管你说多少次“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也只能让人有所知, 不能让人有所感, 因为“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这句话没有理由, 没有时空感, 没有情境。《锄禾》这首诗给了接受者盘中美食和烈日下锄禾的情境, 因而让人有所感。接受者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 因而有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感情和行动。

“我什么也看不见”之所以不能打动行人, 是因为没有让人生情, 没有生情的境。“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所以能打动行人, 引起行人的同情, 是因为让人生了情, 是因为诗人添加了生情的境———“春天到了”。春天里, 蓝天白云, 绿树红花, 莺歌燕舞, 流水人家。这样美丽的春天怎不叫人陶醉呢?可是, 这美丽的春天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 只是一片漆黑、一片空白。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怎能不对盲人产生同情怜悯之情呢?

三、运用规律, 练就语文能力

教学这篇课文, 情感目标应是感受语言的魅力, 热爱语文;知识目标应是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探究规律;能力目标应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尝试根据一定的表达目的写打动人情感的话。

教师要创设语文运用情境, 让学生运用语文规律, 练就语文能力。

这里, 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有一位小学生, 语文考了80分, 不敢告诉爸爸妈妈。中午放学路上, 他仿佛看到了爸爸把试卷一扔, 接着一个巴掌……他回到家里, 只见爸爸正坐在沙发上抽烟, 妈妈正在做午饭。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 坐在书桌前。他想:要不要把试卷交给爸爸签名呢?签吧, 考得不好;不签吧, 下午老师要检查。假设你是这位小学生, 请你写一段触及爸爸情感的话, 准备去打动爸爸。

学生普遍说:爸爸, 这次考得不好, 辜负了你的期望, 对不起, 请原谅, 我一定会努力的。这些话不能感染人, 不能打动人, 没有语文的实力, 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训练, 学生也不知道怎么说好。其实, 天下的孩子都希望考出优异成绩, 天下的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只要通过几个情境触及、唤醒父亲的爱子之情, 就会免除挨打之苦, 实现言语意图。例如:“爸爸, 你打着伞站在教室外面, 雨中等我放学的情境, 我没忘记;你背着我与妈妈商量准备攒钱供我上大学的情境, 我也没忘记;不爱唱歌的你在我生日那天为我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我更没忘记。我好感动, 好快乐, 好幸福, 因为我有疼我爱我的爸爸。我多么希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和妈妈, 可是, 这次语文考试成绩才80分, 真对不起你和妈妈!不过, 我一定会努力的。”听了这一番话, 天下的父亲的手都会软下来。

提升语言的魅力 篇3

一、适当运用修饰语

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梨花开放的景象:“叶子间开了些白花。”这个句子平淡无味,暗淡无光,没有具体写出叶子的样子和花的样子。我提出意见让他修改,提醒他适当运用一些修饰语。他修改后,句子成了这样:“密密的叶子间,零星地开了些白花。”应该说,和原句相比,修改后的句子变得具体生动了,初步呈现出了光彩和魅力。

我们再看看下面两组句子:

第一组:1.小草长出来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第二组:1.他笑了。2.他的嘴角微微向上扬,露出会心的一笑。

显然,每一组的第二句都比第一句有光彩、有魅力。原因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描写得更详细,比第一句多用了些修饰性的词语。读了“小草长出来了”这个句子,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小草?它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运用了“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几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呈现出小草的形态、质地和色泽,语言变得漂亮起来。看了“他笑了”这个句子,我们不禁要问,“他”是怎样“笑”的?“他的嘴角微微向上扬,露出会心的一笑”这句话,准确地运用了“微微”、“会心的”等修饰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句子也有了魅力。

恰当的修饰语,使事物的情态呈现出来,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说,恰当的修饰语不仅修饰了描写对象,也修饰了语言;不仅照亮了事物,也照亮了句子。

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春》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典范。这篇作品语言优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描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这段话里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有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表现了描写对象,而且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使语言生动活泼。

在运用修辞手法时,要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感觉”,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精心炼词炼句

要想使作文的语言有魅力,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营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须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趣味,就必须学会创新,精心炼词炼句,使语言给人以新鲜感。还是看几个炼词炼句的例子吧。

前面提到,一个学生描写梨花开放的景象,句子经几次修改,成了这样:“密密的叶子间,零星地开了些白花。”对于这个句子,我还是不满意,我对他讲,“花”用“开了”这个词来修饰是对的,但没有新意,不够生动。既然花很少而叶子很多,那能不能换个词来描写呢?最终他把“开”换成了“点缀”,句子就变成这样:“密密的叶子间,零星地点缀了些白花。”“点缀”一词,不仅准确生动地显现出了梨花初开叶茂花疏的景色,而且这个词语本身也很文雅,有书卷气,使整个句子变得更有光彩了。

再比如,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股未曾有过的‘文学风’,就在那天高气爽的秋日,姗姗来到校园。”我对她讲,用“天高气爽”这个词形容秋天太俗气;“来到”一词也显得一般,没韵味儿,要求他再对句子进行锤炼。最终,这位同学把原句改为:“一股未曾有过的‘文学风’,就在那金菊般柔和的秋日,暖了校园。”“金菊般柔和的秋日”,这个句子有新意,给人以明亮清新之感;“暖了”一词含义比较丰富。改后的句子用词更优雅,感情更丰富,有光彩。

除了锤炼用词之外,还要注意锤炼句式。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用了倒装的句式,语言显得很活泼,节奏感强,小草的特点更加突出,句子有了灵动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教案 篇4

一、看环保宣传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在花园、公园或者街道两旁看到一些环保广告语,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两条,分别读读,你认为哪一条更好?读,对比,谈感受

1、小结:同样是广告语,目的都是想让大家不要践踏草坪,但不同的话却有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智慧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识生字,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同桌互相讨论、交流。那么没有魅力的又是哪一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质疑:让我们比较上午、下午的情况„„是什么使老人乞讨的结果发生巨大变化?(看表格)通过表格你有什么问题?

三、理解重点语句,感悟语言的魅力。

1、品味句子1:我什么也看不见!(课件出示段落)(1)谁来读一读?

(2)通过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位失明老人„„)(3)指导朗读。(用痛苦、悲伤、无奈„„的语气读)

(4)面对这位可怜的老人,那些衣着华丽绅士、贵妇人看到木牌时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体会行人的冷漠、无情,并指导朗读。(生答,相机填表)

板书:无动于衷

★教师导语:同学们,老人一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是多么令人同情呀!难到在偌大个繁华的巴黎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停步吗?是谁使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他是怎样帮助老人的?(1、给钱;

2、添几个字)结果怎样呀?(生答,相机填表)板书:解囊相助

2、品味句子2:春天到了,可是„„

★教师引导:是啊,说到“春天到了”同学们,你们什么样的心情?在春天我们可以看到了什么,又可以做什么呢?(百花齐放,柳枝飘动„„春游,放风筝,骑自行车......)★这诗一般的语言让路上的行人和同学们一样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仔细阅读第6段,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并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②播放春景课件,随景朗读。

同学们,路上的行人们,当你们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春景想象之中时,请大家再往木牌上看看,可是怎样?(屏幕全黑)

(2)朗读对话: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老人家,你看不见什么?„„)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路上的先生、女士、夫人,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位小姐,你说„„你会给钱吗?i 这位先生,你此时什么感受?给他钱了吗?

这位夫人,您上午路过这里了吗?此时你给钱了吗?为什么?(3)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课件)(4)“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诗人把人间最美好的景色和人间最悲惨的现实放在了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动了每个善良人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5)、看来同学们的心已经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请把你的这种感动送到字里行间,自己读一读。(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6)、诗人运用了有魅力的语言帮助了老人,他的这种相助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他仅仅帮助了老人吗?(不,他不仅仅帮助了老人,还帮助了那些盲心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唤醒了人们的善良之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小结过渡: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有一句名言:“语言就是力量!”。

四、拓展练习。

1、在我们生活中就随处可以看见能够打动人心的有魅力的语言。谁能把课前搜集到的能打动人心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请把课后第二题和带*号的练习自己独立完成,发动思维运用有智慧的语言去启发和感染走位的人。

五、小结提升:

同学们:说话我们人人都会,但是“会说话,说好话”却包含太多的学问,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语文,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六、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春天到了,可是„„

解囊相助

语言的魅力

教学反思: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学生通过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理解语言,通过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说:生活中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式,最后的结果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说机智、幽默的语言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语言的魅力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让·彼浩勒听了,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然后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向老人询问下午的情况,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语言的魅力教案 篇5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单元的整体阅读和围绕“语言的魅力”这一主题进行的群文阅读,细心品味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深刻领悟语言的魅力所在,培养对祖国语言的崇敬之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首先,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字形游戏”,看看有谁能根据图示猜出成语,并简单地告诉我理由。出示PPT,猜成语。

我们看到的这些汉字确如会舞的精灵一般美丽、飘逸。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有文字就一定有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的国度,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吧。

我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语言”的文章。那么,围绕“语言的魅力”这个主题,同学们分别简洁的谈谈这5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感受吗?这篇文章你是从哪个方面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呢?

明确:字形美观大方——引人联想、字义丰富深刻——激发兴趣、运用灵活多样——凸显智慧、凝聚人文风骨——传承发扬

二、鉴赏分析

1、字形美观大方——引人联想

(1)会意字:明、雷、雪、霜、秉、男、休、众、晶、淼

(2)书写美(ppt)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

2、字义丰富深刻——激发兴趣(1)笑的各种类型及词汇(ppt)

补充“官缨索绝”来源:春秋战国,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进攻齐国,威王让淳于髡(kūn)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金和十套车马算是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的带子全都断了,威王问他为什么笑成这样,他说:“我从家到宫里来的时候,路旁有个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向神求丰收,祝愿道:狭小高地上的收成要装满篝,易积水的低田的薪要装满车子,我看他献出的东西少要求却很高,所以笑了起来。”威王懂得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2)拓展“哭”的词语: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悲泣 哽咽 号啕大哭 幽咽 哭声直上云霄 热泪盈眶 老泪纵横 泪如雨下 哭鼻子 抱头痛哭 顿足号哭 眼睛哭得像桃一样 破涕为笑

(3)词性的活用:梦、居、烛、骑、将、凄神寒骨

(4)汉字义美,有意境:采购(像从果树上或从花园里采摘水果或鲜花一样来买东西,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劲头和氛围呀?)、望穿秋水(凄凉冷意、思念的深沉)、丹唇

3、运用灵活多样——凸显智慧

(1)言语的智慧

诸葛亮和晨读经典(注重朗读)或帮助、或鼓励、或反击、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2)形式的多样化

对联、诗歌、塔诗、回文诗

4、凝聚人文风骨——传承发扬

经过这几天的群文阅读后,你对汉字有了什么样的新的认识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文字,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外国人尚且这样评价我们祖国的文字,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更应该为我们祖国的文字感到自豪,更应该为传承中国的文字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啊。

语言的魅力作文 篇6

有一天,对于那个老实的农夫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他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路旁全都是饭店。可是当他路过一家包子铺的时候,突然从里面走出一位先生,并向那位农夫喝到:“给我站住。”农夫会过头来问到:“我怎么了?”他大声的说道:“你闻到了我家包子的香味,所以你要给我五文钱。”“凭什么?”就这样,他们争辩了起来。农夫说:“咱们去找阿凡提评评理去吧?”

到了阿凡提的住处,他们共同把事情的经过重复了一遍,问到底是谁的错。

阿凡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害怕说出之后又会引起双方之间的矛盾。他突然灵机一动,看见桌上放着一贯银钱,心里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把那个无赖店主叫了过来,说:“你帮我听听这一贯银钱动起来是什么声音。”当那个店主听完以后,阿凡提说;“你这无赖,赶快给我五文钱。”“凭什么?”店主嚷到。“因为你听到我银钱的响声。”阿凡提说到。

展示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7

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 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我们不能把它们摘下来送给学生, 而必须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一朵朵欲放的花苞, 让它们诗意地盛开在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用自己纯真的心感受这份美丽。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情感、知识的积淀和人生的体验融入文本, 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 同时也融入学生的世界、学生的心灵, 从而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品尝文章的内涵, 传递文章的神韵, 感染诗意的心情, 便有了燃烧的火焰, 心灵的交融。诗情画意在课堂的温床上萌发, 焕发生命活力。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于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是诗意的, 诗意就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致;那种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课堂是诗意的, 诗意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儿歌, 《小小的船》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 音乐性很强, 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 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 在蓝天中航行, 驶过星群, 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 有情有韵, 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心情愉快, 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的情操。当我们潜心走进课文的时候, 文中所蕴涵的一种丰富的美就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它是无数的孩子童年的一个快乐的梦, 它是孩子们对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儿歌很美, 我努力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去撞击他们的心灵, 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 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 坐上月亮船, 拥抱蓝天, 和星星对话。将学生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 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现, 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二、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激励学生

赞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句六月寒”。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 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 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 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关爱学生, 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当学生唯唯诺诺, 怯怯生生时, 教师的鼓励能让他们重拾自信, 获得新生。当学生落落大方, 表现出色时, 教师的夸奖能让他们肯定自我, 信心百倍。当学生骄傲自满, 沾沾自喜时, 教师的提醒能敲响警钟, 使他们保持清醒。老师充满爱意的语言, 营造了课堂的情感场, 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深情投入、真情流露, 使学生受到真正的熏陶;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融合到一起, 融于这爱意浓浓的课堂中。

三、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学记》里说:“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张而弗抑, 开而弗达。”当学生迷失方向时, 教师就是学生的领路人, 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却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热情。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 让作者的手与学生的手紧紧相握, 让作者的心与学生的心息息相通,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诲, 在知识上得到教益, 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林老师在执教《四个太阳》时, 让学生帮着落叶发请柬邀请小伙伴, 学生依葫芦画瓢, 都夸水果的形状。看到学生的思维陷入定势, 林老师蜻蜓点水:“除了形状之外, 你还可以夸它的味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旧知, 让”酸甜可口“学以致用, 有的触类旁通, 还夸了水果的颜色……

林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 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 引领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捡着智慧的贝壳。

四、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触动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体会到文章的“味”。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 须反复斟酌, 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课中要注意张弛结合, 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 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我们用一颗童心贴近学生的心灵, 用出自真心的爱与学生交流, 用充满童趣的语言, 绘声绘色地展示生活, 惟妙惟肖地写人状物,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陈老师在教学《风娃娃》时, 先请学生猜谜语, 学生轻而易举就猜中了。陈老师顺势说:“风娃娃是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 它长着胖乎乎的脸, 圆圆的大眼睛, 非常可爱, 想不想认识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和它打招呼吧?”学生一齐读课题。“亲热一点儿。”学生又读课题。“最近, 风娃娃有点不开心了, 它遇到了烦心事, 想让你们帮帮忙。”

一封求助信点燃了学生的爱心,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帮助风娃娃。于是他们主动地追根朔源, 研读文本, 找出问题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最后一封感谢信,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所学的道理, 还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它能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我们用它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我, 丰富自我, 完美自我。《学记》中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激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日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感染、激励、引导、触动学生。

关键词:演讲,诗意的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语言的魅力 篇8

发言:海燕

主题:语言的魅力

我特别喜欢逛街,尤其是各种精品店,里面的装饰品不仅色泽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能从中感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气息,可每次去精品店,往返时心里总有点别扭的感觉,因为柜台上常常醒目地写着几个字——偷一罚十;内设有监控系统,请自重;损坏物品,照价赔偿;不买不能动……看到这些字,再好的心情恐怕也烟消云散了。

一次我和同学到一家精品屋照相,货柜里摆满了各种装饰品,我出于好奇便慢慢地端详起来,这时几个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禁笑了,忍不住为老板的聪明叫好。同样表达一种意思,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精明的商人,要先赚人心,后赚钱。如果人心赚到了,还愁利润不滚滚而来吗?

语言谁都会说,就看你怎么说。

841100新疆焉耆县职业技术中学

“自由论坛”之教师版

发言:刘敬

主题:“绿色教室”受冷遇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成瘾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也是令广大家长和教师倍觉头痛的难题。尽管各地中小学已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纷纷组建了专门装有过虑软件的校园“绿网教室”,然而,从“绿网教室”开辟至今,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应该说,“不好玩”“没意思”是校园绿网的最大“致命伤”。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缺少玩伴,学习上背负压力,加上多处于心理叛逆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又让他们找不到情感宣泄的“出口”,因而从充满刺激和冒险的网络游戏中去寻求精神的释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可一方面是。孩子们天性好奇,喜欢娱乐和游戏,渴望从游戏中寻求独立和平等;另一方面却是“绿网教室”相关教育网站内容的单调和无趣,优秀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重教育,轻娱乐,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绿色教室”想要留住中学生的心必须从“本源”入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开发出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以充满趣味性、知识性、启迪性为主的丰富网络资源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各种信息知识竞赛、网络技巧运用比赛及电脑动画、棋艺、心理小游戏等来吸引孩子,让“绿网教室”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1082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芜湖43中学

“自由论坛”之学生版

发言:梅子青时雨

主题:文科理科同样重要

新学期开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想起高一结束前的那些日子,大家吵得最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分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下子成了绝大多数家长和同学的至理名言。他们认为不能去学文,因为学文没有前途,升学率低,以后找工作还难。更何况在我们这所重点中学,理科生才是重点培养对象,每年都有很高的大学录取率。

顶着重理轻文的巨大的压力,我犹豫了好久。所幸我的父母都是很开明的人。最终,我选择了文科。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文科班同样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文科学生多才多艺,视野开阔,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抱负:记者,主持人,编辑,考古学家,作家,外交家等等。这个社会不仅需要数理化高科技人才,也同样需要这些工作者。

希望这个社会能平等地对待文理科的选择,希望家长们不要存在偏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选择人生道路,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我会抬起头大声地告诉他:“我是文科生!”

231400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

“自由论坛”之一句话版

发言:王淦生

在时下的中学里,学科奥赛的分量之重、热度之高以及受重视程度大概只有高考能与其相伯仲。其实,中学学科奥赛原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国内学科竞赛,后来发展成了国际性赛事。但欧美这些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对此并不十分看重,多是民间组队参加,参加者多是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继续钻研的中学生,不像我们让学生撂下中学里的其他课程而充当起专业运动员的角色。

224001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高中部

“自由论坛”之一句话版发言,zhujinyuerong@163.com

作为在英语中挣扎的差生,我想说的是,我们成绩不好,但我们也有一些优等生没有的品质,请老师去发现它。也许我们没有优等生聪明,但是我们在努力改变。并不是每个差生都甘愿堕落,我们也有尊严,也会自卑,请给我们一些关心,一份信心,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自由论坛英雄帖

作自己心灵的英雄,想说就说,“自由论坛”真诚邀请你的加盟参与——无论是新闻时事,还是校园现象;无论是对人对物,还是有感有悟;无论你是中学生,还是关心关注中学生的家长,老师……我们期待来自于你内心的真实而自由的声音。来稿请寄:130021长春市清华路156号《中学生博览》“自由论坛”收;或发电子邮件myhqs@sohu.com。请留下你的真实姓名和邮编地址,以便奉送稿酬!

语言的魅力 篇9

语言,能够在危难之时使人化险为夷。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良好的语言能使你在许多危险中幸存。在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在一次饮酒之中,刘邦问大将韩信:“你看一下我能够统领多少兵马?”韩信看着刘邦,然后竖直一根手指说:“可是一万之数。”之后,刘邦又问:“那你能够统领多少兵马?”韩信笑着说:“我嘛,当然是多多益善。”当下刘邦的脸就沉了下来。而韩信又不紧不慢地之后说:“可是,大王乃将将之才,而我只是将兵之才罢了。”刘邦听话后,脸上又绽开了笑容,而韩信最终没有被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能够在危难之时帮你化险为夷。

语言能够让你拒绝他人的同时又不会让人憎恨自我,冷淡自我。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商人想要竞选一名区长,在竞选时,他说:“我竞选区长,只做一届,并且会好好干,使我们更加富有。”竞选结束,他以微妙的优势竞选成功。商人在位期间,努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人们都安居乐业、时间过得很快,仿佛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三年,又要竞选区长了,可是商人仍旧去竞选,并且由于在位期间的表现,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以绝对优势成功连任。当记者问起他上次所说的话:只做一届,他笑着回答:“我也想转行,但旧鞋好穿。”他这句话婉转地回答了记者的疑问,并标明了自我要做连任的心理,而记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语言能够使你婉转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而又不会让人觉得有针对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阿城小说的语言魅力 篇10

钱林波

第一次读阿城的小说可能还是在大学期间,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必有《棋王》,是与韩少功莫言李杭育等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介绍的,显示的是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性”的实践成果。

后来买过一本《闲话闲说》,是他90年代初的一些演讲,成书之后有一个副标题,名为“中国世俗与小说”,但议论似乎不仅于此,灵心慧眼,涉略深广。他显得另类和闲散,并不多产,或许如他所说,还有很多故事存在电脑上,为了防止大量删减而暂不面世。也或许与他成名之后长期出国有关。当年,陈丹青在推介木心先生的时候,就顺便提过他们在国外的一些生活状况。

现有的阿城小说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是以传统文化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阿城小说中所体现的传统儒道精神以及所代表的寻根文学的风格特点和精神内涵;二是从叙事角度出发,探讨阿城小说第一人称、自由叙述叙事艺术和冷眼旁观的叙述视角等;三是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阿城与相似作家作品的异同;四是从语言角度,研究阿城小说的语言艺术。

在《阿城精选集》作为序言的一个通信中,法国人诺埃尔·迪特莱如此评价:阿城的小说简洁明朗、有趣有味,带有调侃。小说里喜欢用第一人称,类似于笔记小说。风格上,阿城“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语言替代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而王蒙则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阿城的小说独具特色,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创作道路,以言说世俗为核心,多以水墨画般白描淡彩的笔触来为中国民俗文化着色,彰显出浓厚隽永的人生趣味,改变了长期以来僵硬的话语模式,从而使小说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韵味。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

能否经得起一字一句地细读,反复的读,是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基本标准。

阿城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成就、修辞上的造诣。雅俗夹杂,使得叙述别有韵味。同时,对口语的自然状态的经营、以白描的手法对他人很难留意的细微之处的刻画、单音动词的频繁使用、语言的富有暗示性,凡此种种,使得阿城小说具有十分耐读的艺术品格。

他用的字是最常用的字,绝无险字怪字,阿城自己曾经说过“他的用词绝对是在常用词里的,他的用词绝对不超过一个扫盲标准的用词量”。如《树王》中写到六爪吃糖的情景:“六爪稳稳地伸出手,把糖拿起,凑近灯火翻看,闻一闻,把一颗糖攥在左手心,小心地剥另一颗糖,右手上那只异指翘着,微微有些颤。六爪将糖放进嘴里,闭紧了,呆呆地望着灯火,忽然扭脸看我,眼睛亮极了。”这里的动词很少有修饰成分,即使有,也是极为通俗的词语,比如“稳稳地”“小心地”。这种连续使用光杆动词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也表现出六爪对糖果的珍视。而从“翘”并且有些微“颤”的异指,更能体现出偏远山区的孩子吃糖的喜悦和兴奋。白描手法的运用,在阿城小说中最为普遍。

形容词、成语、比喻等等可以在语言中形成夸饰、华美风格的语言要素在阿城的小说语言中一律用得极为俭省,相反,他偏爱口语。传统意义上的口语多粗鄙、结构杂乱、重复。阿城小说中的口语简洁明了鲜明生动且意趣横生。阿城作品中有大量的比喻句,喻体多为一些常见的口语词。例如《树王》中,说到女知青第一次上山因为怕蛇,所以“极小心地贼一样走”。“贼”,本是贬义词,但阿城在此处将女知青们探头缩脑害怕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读者面前形成生动的画面:女生们怕踩到蛇,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提心吊胆地在草里走的背影;拟人修辞手法也处处可见。例如在《树王》中写到知青爬到山顶,往山下一望 “⋯⋯又认出其中的伙房,有烟气扭动着浮上去,渐渐淡没。” “扭动”一词的使用,赋予烟气的浮动,如妙龄少女的舞姿般婀娜。

语言简约质朴,多短句,少辞藻。但音响效果、视觉效果都非常强,可谓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然而绝不是一幅简单的普通的画面,它引起我们无限丰富的联想。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

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

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

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告示。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来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要把命放在棋里搏。⋯⋯ 这是王一生与九人同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场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王一生与每人一一对弈的情况,他避开了九局连环的具体交战情况,而是用周围千百人的轰动、围观、混乱、拥挤制造出激动、昂扬的气氛。

他尽量不用成语、形容词等,实际上是在力图避免文字及事物质感的遮蔽。成语、形容词等等在我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它的意义越来越被我们明晰地掌握,以至于形成类似概念式的胶着,遮蔽了我们通过语言对事物质感的真实感受与触摸,不容易产生生发性、再生性。最普通的字眼也就是最富有质感的字眼,它能够把我们重新带入到对事物的最原初的感觉,从而产生无限的生发性。

阿城还在夯实的白话语言基础上吸收了古汉语的成分。古汉语与东方传统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相联,具有含混、多义、富有弹性等特点,适合表现现代汉语难以表述的人的微妙、复杂、朦胧,甚至是神秘的主观感受。古汉语的美,一是它的简洁,二是它的表现力。阿城小说语言的雅,主要体现在单音节词和文言书面语的大量使用。单音节词的使用,在阿城的小说中是最为常见的。古汉语多是单音节字词,而阿城小说中的实词,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多是单音节词。

如《峡谷》一文中的三处:“峡顶一线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顶”字不仅有拟人的作用,更能体现出峡顶立于天地之间的器宇轩昂和巍然屹立。第二处的一个“荡”字也用得十分传神,声音本无形,文中一个“荡”字,使无形的声波也变得有形,我们仿佛能看见一条条声波在幽深的峡谷由下而上地漂浮上去。第三处的“挤”字的使用,也是极为传神的。一个“挤”字,不仅赋予中午的阳光以一个顽皮的孩童形象,同时也是放慢了阳光照射进峡谷的速度,更是凸显出峡的壁立万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棋王》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掮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些现代汉语已不多用的古汉语单字,如“掮”、“荷”、。囿”等等,而且即使是现代汉语,阿城也有意识地节缩了文字。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但在这段中,阿城有意识地节缩双音节现代汉语变而为单音节字,使之既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又成为古汉语似的单音节字,每句话都写得很结实。加进古汉语的成分,不仅使文字显得简洁,而且使文字富有了一种特殊的风趣。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

阿城小说语句简短紧凑,体现在主语的省略,很少有修饰成分。阿城在其短篇《湖底》一文中共使用46次“都”字,如文中第六段所写“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一句当中,往往有几个逗号,隔成短短的几小段。若干内容便缓缓地依次道来,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从容平和的叙说式的叙述风格。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用了6次“都”字,并且在“都”字前都省略了主语。但这丝毫不影响作者的表达效果,反而更加形象生动。如果我们在“都”字前加上主语我们、大伙儿或大家,就如记流水账般,少了原文的趣味性。文中多次使用“都”字,更能够体现出深夜捕鱼的村民的人数之多,干劲十足,画面感十分突出。

词语的活用也提高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阿城的小说就是能短则短,主语和谓语前也很少有繁复的修饰语,并且节奏紧凑。但在阿城简短的句子中,出现的大量的词汇活用的现象,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文中写到一粒干饭粒儿“巴在那里,舌头是赶它不出的”,形象有趣。而在“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着鲜气”旧拍一句中,“亮晶晶”和“粉粉地”不仅表现出蛇肉的新鲜,同时也表现出吃客们的欢快之情。

阿城的生花之笔能够点石成金,使极简单平常的文字生发出浓浓的诗意与情趣。月亮已从山上升出,淡着半边,照在场上,很亮。小娃眼睛一细,笑着说,“山药就是山药。”

不一刻,汗淌到眼睛里,杀得很,汗又将衣衫捉到背上,裤子也吸到腿上。六爪有些不好意思,弯出小小的舌头舔住下唇,把一本书推过来。

肖疙瘩不看支书,脸一会儿大了,一会小了,额头渗出寒光,那光沿鼻梁漫开,眉头急急一颤,眼角抖动起来,慢慢有一滴亮。(《孩子王》)

这些加点的文字看似简单平常,信手拈来,然而想要替换一个却是不能的。换掉一个字原有的意境、原有的形象也便消失了。这些极简单平常的文字传神地描摹了当时的人、物,传达了作者内心细腻独特的感受,背后隐藏着广阔而又充满诗意的想象审美空间。正如何立伟所说:“他(阿城)写听觉,写嗅觉,写感觉,总之极简单而常用的汉文字,经了他的一支笔,抽象的便成了具象的,无形的便成了可触的;抓形是抓得概括而准确,传神是传得生动而灵脱,真好像玩着语言的魔术了。”

何立伟表示:“汉文字在文学的绘事绘物传情传神上,它所潜在的无限的表现的可能,则尚未得以应有的发现与发掘,而似乎仅只停留和满足在它最初级的功能——表意的翻译作用上,这就实在是叫人遗憾的事情。文学既作为语言的艺术,从大量作品无艺术的语言而言,从即或是一些内容上很好的小说因语言的平庸而但见其工不见其雅而言,从大量的文学批评忽视语言批评而言;从语言即艺术个性,即风格,即思维,即内容,即文化,即文艺,即⋯⋯非同小可而言,提倡汉语表现层的垦拓,促成文学作品琅琅一派民族气派的美的语言,这大约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 篇11

一、从“怎样说”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夹竹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的教学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仿写,做到读写结合。显然,这三项目标中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看不出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它将把语文悄悄上成单纯认识花卉的“常识课”和“欣赏课”。

那么,语文该怎么上呢?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即由理解“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这样看来,该老师预设的三个目标就不准确了。

二、从“怎样说”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靠什么,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课文第2自然段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很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有些话不说不明,有些话说了也不明,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如何体会奇妙,只可意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激发其想象,借助想象,体会奇妙,感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还要在学生感受奇妙之后,理解作者怎样把它写奇妙,并触摸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从多个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不管怎么变,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而正确运用祖国语文,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说白了,就是确切理解文章“怎样说”和提高自己“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一长一短,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花开三季,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花期漫长,为什么不简洁明了,直接说?去掉第2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依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季老哪里是写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文革遭难,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里一字未改,只是变换一下形式,却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季老不仅揣摩推敲,注重遣词造句,更注意内容上的把握,同时留意段与段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近200字的描写,只字未提夹竹桃,细细品味,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从“怎样说”学习文章的表达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即“怎样说”,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把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不是什么难事,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作者诸多的幻想,分别是第4、5自然段。“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花期之长,多了不起。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我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要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语言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季老的这篇《夹竹桃》以其独特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在“怎样说”上下工夫,写出了不一样的夹竹桃,被作家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在“怎样说”上下工夫,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空白表格word格式下一篇:论文 英语教学案的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