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精选9篇)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
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议论文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看“完”了吧,或许你是跑马观花的看了几次才翻到最后这页的吧,别那么快。认真些、再认真些细致的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会“茅塞顿开”收获颇丰的。记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分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 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耕耘,一分收获”!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而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 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培养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引导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启发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悦读”。
语文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言, 要激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从文字中获得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 发展情感和思维, 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就阅读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而言, 教师要善于加强朗读教学, 要求学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到“快速、静心”的默读, 概括文本内容;再到精读品析作品;以及略读、浏览提取信息等, 这全过程的阅读教学指导, 将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项工程来完成。
笔者认为, 要扎实地做好这项工程, 特别是针对初三年级的学生,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做如下的指导:
一.整体通读, 把握文意。主要是指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分清层次, 着眼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一是从感性认识上做以下理解:首先, 了解背景, 明确用意, 粗略地掌握作者行文是针对某种现象、某个事情、某种目的, 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 把握感情基调, 体会精神风貌, 准确理解文章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喜或悲, 或哀或乐等。其三, 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寻找窜起整体思路的纲, 或以人物行踪的迁移、或以感情的变化、或以时间的转移、或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二是从理性认识上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1、分析题目, 揣摩中心, 从文题上仔细推敲所蕴涵的信息, 因为好的题目就是“文眼”, 能够很好地揭示中心意思。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题目明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思路, 辨明结构, 只有大体上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才能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就鲁迅先生的《故乡》而言, 全文围绕“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述写了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3、抓住首尾, 体味主旨, 人们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卒章显志”、“文末点题”, 这充分说明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占的地位。类似吴晗的《谈骨气》这样的议论文, 开篇就鲜明地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首尾段落, 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意。
二.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教师在此项工作中, 要引导学生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有效地抓关键性语句, 也就是文段中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尽量把文章化繁为简, 化具体为抽象, 从而分析归纳出段意、层意和文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要点概括时, 要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所谓“阐释”, 就是把文章中的“原话”提炼成自己的话, 其要求是: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 提炼出核心;2、抽象的内容加以解说, 使之具体化, 即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阅读时, 不仅要能够理解明示的信息, 而且要能够理解隐含的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 准确理解作品。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旅程》一文时,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爱的旅程”在文本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从原文中筛选主要信息, 并加以提炼, 进行综合。所谓“综合”, 就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其要求是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即词语要贴切, 句式要妥当, 角度要适当, 情感要真实, 褒贬要准确, 严禁牵强附会的评判或断言。二是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概括内容全面而文字简约, 句、段、篇的特定思想内容一定要把握准确, 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即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把握必须准确, 不能凭主观臆断、混为一谈。如, 记叙文的要素、议论文的论证、说明文的特征等, 都必须在辨明文体的基础上抓住最主要的、最本质的内容加以归纳。文学作品中, 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赏析, 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鉴赏, 都应该做到分析精当、归纳精准、概括精确。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小巷》时,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关于“灯”的一段对话, 分析、理解、归纳“灯”的深刻含义。
三.精读品析, 理解词句。词句理解, 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 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 从而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精读品析必须把握一个“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四联系”:联系文章中心思想理解词句;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联系作者感情理解词句;联系修辞特点理解词句。
在长期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中,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规范答题习惯, 我们总结出了“四步品析法”:第一步, 从词句用词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 上品析词句的优美;第二步, 从词句本身蕴含的意义理解作者表达意思的恰当;第三步, 从词句刻画的人物或作品蕴含情感上分析理解词句的妙处;第四步, 联系实际理解词句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含义。例如《界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马背驮着夕阳, 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 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 红得热烈, 红得悲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品析, 第一步, 抓住“驮着夕阳”, “镶着红色”, “染红山岭”等词理解用词的优美得当。第二步, 从语句要表达的意义上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第三步, 从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的情感上分析归纳。第四步, 从揭示小说主题和读者的震撼方面品析“红得热烈, 红得悲壮”的深层含义。现代文阅读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词句理解一定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 切忌望文生义的肤浅阅读, 杜绝照抄原文的慵懒阅读, 克服盲目猜测的蒙混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 学会提炼, 学会表达, 学会分析, 学会归纳, 进而掌握精读品析, 理解词句的技巧。
四.深入研读, 探究内容。研读, 是带着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式的阅读, 是读者与作者的深层对话, 是读者融入文本内容中的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探究时, 教师自己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必须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必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必须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作出辩证的分析与评价, 这就是平时说的“打铁本身要硬”的道理。有了这个前提, 就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内容探究:一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 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 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 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以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读懂全文, 把准内容。二是抓住文章中隐含的信息, 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藏信息, 不漏掉旁枝细节。三是掌握必要的探究方法:联系前后文探究、联系中心内容和主旨探究、联系作者写作目的和背景探究、联系作者观点态度探究。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时, 可以结合实际例文, 作如下五个方面指导:1、环境描写暗示社会背景;2、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心情、性格、品质) ;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5、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像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环境描写的探究, 像施耐庵的《水浒传》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的探究, 均可作为指导学生阅读内容探究的范本。
五.联系实际, 感受作品。所谓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在阅读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这方面的引导, 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主旨出发, 关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或根据材料谈看法、感受;或对文章内容进行再理解;或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或发挥联想与想象据情补白。总之, 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精读细品的习惯, 训练学生默读快速捕捉重要信息的实力, 拓宽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的视野, 培养他们精准简明的表述能力, 形成他们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美好的品格在感受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得以绽放。
一、 选材。试题中一共三段现代文阅读,均选自课外。前两篇依次为说明文、议论文,第三篇体裁为散文、记叙文、小说其中之一。
二、 考纲要求。
1.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2.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阐述。
3. 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 题型。以简答题、填空题、表述题、选择题、材料题等为主。
四、 题量及分值。近两年中考每段选文题目在3-5题左右,约占总分值的25%,在全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此部分最容易拉开考生的差距。答题时如能做到有序规范,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按如下步骤着手:
一、 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首先要“通读全文,知文章之大概”。从整体到局部本就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了解文章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分析并进行赏析。况且对文章有了全局性的把握,明确主旨,也就不会犯大方向的错误。初步阅读一般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性的语句,从而把握主要内容、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等。
如2012年扬州市中考题
18. 【整体感知】
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解题,先对“扬州”宁人称道,再写“扬州的夏日”令人怀想,层次清晰
B. 北方发了大水,文章却说“这并不能算是有水”,主要原因是作者非常讨厌水灾
C. 第②③段两次写到“下船”,第③⑤段两次写到“下河”,前后呼应
D. 本文之中多出出现“闲”字,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这是试卷中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扬州的夏日》朱自清)的第一题,题干中清楚地告知是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设计的,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把握。A项考查文章开头层次清晰的特点。B项考查对第②段的理解,文中作者是通过北方无水来反衬南方的有水,作者认为北方发大水并不能算是有水,还是为了肯定“北方无水”,并不是因为讨厌水灾。第C项考查②③段、③⑤段结构上前后呼应的特点。D项考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倾向。由此可见B项错误。
二、 审准题目,明确指向
中考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以及关键词语、句子、语段的考察。当然也有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比如结合口语交际、材料分析、想象联想等,这部分题更注重对学生的迁移训练。考试中不仅要读文章,更要认真仔细地读题目,审准题目指向,把握出题者意图,明确考点。现试举其中几例如下:
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题
19. 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该题考查结构思路
17. 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1)?摇?摇。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2)?摇?摇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摇?摇?摇。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这是一道想象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要填写的句子和词语均为描述性的,表达要生动。
又如2012年泰州中考题
13. 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这道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难度较低,判断出该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表达对中国这一文化特色的赞美。
三、 链接文段,捕捉要点
解答问题不能脱离文章,但一整篇文章,不可能每个字都与答案有关,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缩小答题范围。有时问题设置难度较低,题干中已经明确指示文中哪个部分,还是哪段、哪句,这要求学生耐心细心地看完题目。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分析,找出有效或有价值的信息。
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题
13. 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这道题不难,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首先找出春旺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的语段,是文章的最后两节“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答案就在上一小节,用一句话可概括为“大牛的话让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四、 合理组织,表达规范
这一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看懂文章,明确答案还不够,最终还需要规范、准确、流畅地将信息表达出来。平时就高要求地训练,否则“茶壶里煮饺倒不出”也是枉然。
如2011年泰州市中考题
17. 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文——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段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2、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3、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4、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5、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6、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7、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9、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基本层级练习]
(一)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气氛。
1.从文中选用一个句子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2.从这段文字中提炼出一个能让我们学习造句的句式,并运用这个句式写一个句子:
[发展层级练习]
(二)我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地球,自古以来就展开着一场绿色与黄色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繁茂,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黄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仁立在罗布泊旧址时,可以时时听到大地因风化而发出的地崩石裂的声音。这儿已没有了水的因子,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元素。在罗布泊,西北望两千年前的楼兰古城,在古无际涯的荒沙中,只有昔日佛寺的断墙残垣在夕照中顾影自怜。那城楼喑哑的画角、那远方悠悠的羌笛都早已沉埋于历史的尘沙。
1.体会文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2.说说文中例证的表达作用:
(三)一个生动的口号,一句有意义的格言,一段高明的名人语录,都像一面小小的旗帜,诱导着人追随着它前进,走出一段路或一生的路――这一段路就叫“人生”。
追随在正确的旗帜后面,人就可能走出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
追随在崇高的旗帜后面人就可能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请注意,这里说的仅仅是“可能”。
追随在错误的旗帜后面,人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低劣的人生之路;
追随在庸俗的旗帜后面,人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龌龊的人生之路;
追随在虚伪的旗帜后面,人就一定会走出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
请注意,
看来,人的一生,保险系数最小的是“幸福”,稍稍脚一滑便可能跌入“悲剧”。这样的话虽不悦耳、中听,但很不幸,它又最接近于真理。
1.仿照前文句式,在文中第一条横线上写上一个句子。
2.根据文意,在文中第二条横线上把句子补写完整。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详解
★ 永不录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 现代文阅读练习
★ 中考现代文答题常用术语
★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完整版!
★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1.破折号之前罗列六个短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猪”和“泥土”的比喻角度分别是( )
A.“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B.“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工作条件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的角度。
C.“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饭食条件差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安全感的角度。
D.“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3.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及抒发的感情各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下列对其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节描写是: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突出包身工受到的虐待程度之深。
B.细节描写是:“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突出包身工生活的凄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C.细节描写是: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突出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凶残。
D.细节描写是:带工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突出带工老板的凶残和毫无人性。
【答案】
1. 表现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抒发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
2.D
3. 反复、排比、比喻。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资本家的野蛮残酷。
一.夯实基础, 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是搞好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前提
近几年, 笔者曾有幸参加全市的中考阅卷。在阅卷中我们发现, 不少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 对必要的文体知识欠缺, 张冠李戴。将记叙的顺序与说明的顺序相混淆, 将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相混淆, 将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混为一体。有鉴于此, 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现代阅读复习时有必要对文体知识进行梳理指导。比如记叙文, 要弄清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的线索、写作手法;说明文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等;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议论结构、议论文的语言以及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考生只有掌握好了必备的文体知识, 在考场上方能知彼知己, 方能百战不殆。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中考复习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本人以阅读记叙文为例, 列出了几种方法, 仅供参考。
1. 结构阅读法。弄清结构是文章阅读的基础。如何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 找出文章的线索 (2) 明确记叙的顺序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4) 把握记叙的详略 (5) 文章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
2. 关键词阅读法。
关键词是句子的中心, 统率全句乃至全段、全文;有时是观点, 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 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 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3.情感线索阅读法。在记叙文阅读中, 只要我们能通过感情线索正确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把握呢?应注意两个方面:统观全文,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心理、语言。
4.要点归纳阅读法。文章的内容要点, 就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可通过要点归纳来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
三.阅读步骤的指导
在平时和中考中我们发现, 有的学生一做现代文阅读题, 不读原文, 马上就读文后问题, 然后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这种做法看似节约时间, 实则危害很大, 往往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步骤的指导很有必要。那么如何进行呢?
1.双读定向。就是先通读原文, 整体把握, 粗知大意;再审读题目, 明确题意要求, 确定解读目标和方向。
2.划区寻点。就是依据题意要求或题干指令, 从原文中勾画寻找出读解的相关区间和关键点。
3. 筛选提要。
就是将前面找出的众多信息反复筛选, 提取要点精华, 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方式提取关键点和主要信息。
4. 调整组合。就是对前面提取
的文中要点或信息进行提炼、加工, 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话来回答。
5. 解答验证。
就是将得出的答案与原文和题干进行对照检查, 看其语言表述是否简明规范、合乎题干规定条件等, 以便及时修改订正。这一步很重要, 也是许多同学阅读现代文时极易忽略的步骤。
五.答题技巧的指导
对于阅读试题的答案要点表述, 一是要点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一点、明晰一点, 在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二是应在字数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陈述自己的答案, 不怕多答, 就怕少答, 一般来说评分标准里并没有因考生多答而扣分的规定, 而经常是考生要点不全而被扣分;三是对开放性题目如评价作品、谈论启示、自由赏析、联想迁移、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 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原文的理解, 以答案的个性化和创意取胜。这种题目, 如果仅仅结合原文或题目要求作答一般只能得个保底分, 想要得高分甚至满分, 则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答题语言要简洁, 概括性要强。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时, 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几段阅读练习, 考几套阅读试题, 然后评讲给出答案这样简单, 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 “授人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这样学生在中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就是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文章中的信息有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就是文章直接告诉读者的,这种信息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一种是隐性信息,就是文章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是作者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告诉读者的,这种信息需要读者透过文句的字面意思,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它的含义。学生对前一种信息的获取比较轻松,而对后一种信息,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我们阅读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呢?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三是要掌握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下面就现代文阅读谈谈一点体会。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带着题目阅读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筛选出相关信息。阅读时,要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尾句的相关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阅读时既要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要力图获取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既要注意文中隐含情感的文字、传递知识的语段、阐释观点的段落,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
二、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
问题的相关信息往往在一定的区间,同学们要能联系上下文,准确找出包含答题所必需信息的语段。
三、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这类题目的语言表达,可采取诸如“摘录法”“浓缩法”“拼接法”“改写法”“活译法”“仿写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四、快速浏览全文,拟出答案
⑴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概括中心要点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对于文中比较长的句子的紧缩,要注意把握住其要点。
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⑶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达要精练确切。
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
⑸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题干常能显示命题意图,显示答题的方向,显示答题的区间,显示答题的方法。
⑹借助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标题法——从标题理解中心来作答;
开篇法——抓住首段中心句作答;
结尾法——用画龙点睛的语句的意思作答;
摘录关键句法——利用文中议论、抒情的关键文字作答;
自拟法——根据理解,抓住写作目的作答。
当然,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不能强求一致;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还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速度和答案的准确度,提高得分率。
【试题演练】
(一)写给母亲
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是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了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唆唆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带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2012年第1期《文苑?经典美文》)
1.本篇文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我”的一处细节简要分析。
2.仔细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予一天天临近。
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
4.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5.母爱是最伟大无私的。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赵畅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2012年第1期《今日文摘》)
1.本篇文章议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请你简要回答文章论证的过程。
3.请你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遑论:
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句中的“大道理”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1.冬之花季(郭枫)
①十二月了。
②那个老冬天,不晓得跑向哪儿?让他裹着一身阴寒去流浪吧!我们喜欢阳光。
③太阳,殷勤得很,每天挪着细碎的步子,走过山野,赶着老远的路,到我们的校园里,来散布古
老的热情。
④于是我们永远拥有:晶亮的蓝,豪华的金黄。
⑤本来不想去迎接太阳的,今天。多清闲的星期日,应该偷个懒儿把时间丢进字纸篓里。但,一大清早,太阳的丝绒鞋,已软软地踩到我的眉睫上。
⑥睁开眼,一个花季,又灿然展开。
⑦不能说大理花的颜色太艳,也别嫌七里香的味儿太浓,每种花的性情,本来就不同的:就好像那种小朵的车矢菊,老爱孤零零地躲在篱边;而一丛丛的剑兰,却总垫起脚跟,从森然的叶子里,探露着头。
⑧顶奇怪的是菊花。在南台湾,谁也不知道菊花该在哪个季节开放?
⑨我们看菊花:看过了一个春天,看过了一个夏天,看过了一个秋天;当然,还会看整整的一个冬天。也罢,既然菊花开得不腻,也开得那么五颜六色,那么我们便喜欢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
⑩究竟是圣诞红的季节了。
⑾在尤加利的绿丛后面,有圣诞红;在夹道的木麻黄前,有圣诞红;在大王椰子的旗影里夹竹桃的彩裙边,也有圣诞红!圣诞红,圣诞红,圣诞红以几亩的海洋,就泛滥成一个鲜艳的世界。⑿圣诞红太喧哗,玫瑰又似乎太幽静了些。玫瑰,曾经灿烂如云的玫瑰,在多刺的枝桠间,已浮动着寂寞的阴影了。于是,疏疏落落地,依然有几朵花,挺立在凉风里。
⒀挺立着也亭立着。开得好美,开得好骄傲。
⒁不会太孤独。
⒂不,还有许多玫瑰,极繁华地开放:在教室里,在阳台上,在小径、花荫、碧绿的草地上…… ⒃这里或那里,有许多玫瑰在开放,有许多黑裙①在展开。许多圆圆的裙,展开。展开,许多圆圆的裙。圆圆的裙撑起许多洁白的玫瑰,撑起,一季丰富的春光。
⒄轻语在草坪中间的那几朵,她们在谈些什么?谈梦、谈美、说诗、还是传递什么快乐的消息?——恐怕这永远是一项小小的秘密——她们随风而招展着,多优美的姿势!而,风也招展着,在她们银铃也似的笑声里。
⒅那两朵倚着老树的,为什么如此沉静?她们什么也不做,只是靠在树干上,悠悠然,向着天空出
神。⒆天空有云,张着皎洁的白羽,自由自在地飘荡。天空辽阔,可以任性飞扬,真好。谁没有如云的遐想呢?云,乃是人们朵朵的心花啊!
⒇走来了一位——一位从讲坛退休的不老松。皤皤的白发在太阳下闪着银光,步履,矫健而潇洒。真像一棵古树,虽然苍劲,却还有新芽茁长。在他红润的脸上,绽开的,仍然是一个新鲜的生命。(21)新鲜的生命,更辉煌地绽开在几张胖胖的小脸上。这几张小脸是谁家的?嫣红、鲜嫩、漂亮。想送点什么给这些小精灵。想送满怀的爱,想送一只祝福的亲吻。
(22)不是捕蝶的季节呵,小精灵们来追逐什么?在这里,除了花朵,便只有阳光只有阳光只有阳光,阳光灼灼地跳跃呀跳跃在胖笃笃的小脸上。啊!这些小脸是新开的向日葵,需要的,是光明的乳汁。
(23)向日葵们,永远随着太阳的方向转吧!
(24)我的方向,永远随着爱转。(25)爱的火焰不熄,生命的花朵永在。
(26)十二月了。
(27)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百花盛开。
(28)开在地上。开在天空。开在笑容里。开在心灵深处。
(29)这是冬之花季。
写于台南女中
注:①黑裙:女生的校服。
7.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描述第⑦—⑾段中大理花、七里香、菊花、圣诞红这四种花的特点。(2分)
答:
8.第(27)(28)段作者讲“百花盛开”“开在地上。开在天空。开在笑容里。开在心灵深处。” “开在地上”基本是实指花,其他的分别指的是什么“花”?(3分)
答:
9.第⒀段中“挺立着也亭立着”加点词是否运用重复了?简述你的理由。(3分)
答:
10.文章第(25)段“爱的火焰不熄,生命的花朵永在”,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和感受。(3分)答:
11.阅读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并用文中的关联词语写一句话。(3分)
“既然……,也……,那么……”
答: 参考答案
7.大理花:鲜艳(艳);七里香:浓香(香);菊花:开花时间长(四季开花); 圣诞红:多。
(一点0.5分)
8.开在天空的花虚指云;开在笑容里指的步履矫健潇洒的如不老松的退休老教师和嫣红、鲜嫩、漂亮的小脸胖笃笃的天真儿童。开在心灵深处的指的是:爱之花、生命的花朵。(1点1分)9.没有重复。“挺立”指内在精神,承接上文的“在凉风里”;“亭立”指姿态优美、亭亭玉立,承接下
文的“开得真美”。10.略(意思对即可).略。12.峭壁上的树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
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
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
硬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
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
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
界!
6.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答:
7.从第⑤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2分)
答:
8.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
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3分)
答:
9.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3分)
答:
10.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这里运用的写法是,这样写的目的是突
出酸枣树的
。(3分)
参考答案
6.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7.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
地茂盛着。
8.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9.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10.衬托或对比;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13.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shān)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xié)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送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
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yù)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哀哀,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
神奇辉煌。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4分)
答:
8.⑪第②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无名野草的“本能”具体指什么?(用
文中的词句概括。不超过15字。)(2分)
答:
(2)第⑤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
具体指的什么?(根据这段文字作概括)(2分)
答:
9.第④段写“石缝间的松柏”,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松柏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松柏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答:
10.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11.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石缝间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间的生命美在哪里?
答:
12.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由自然界生命本体的认识提升到人生哲理的一段议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这段议论内容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作概要的叙述。(必须交代书名和作者)(3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答:
参考答案
7.①它们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②它们通过拼搏战胜了环境,以其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
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8.⑪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2)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生长茁壮,根须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登山人作可靠的抓手。
9.躯干、枝叶、树根。可从松柏高大的形象、坚强的意志、无穷的力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感受。10.结构上,承接上文写石缝间的小花小草,开启下文过渡到写松柏;内容上,以小花小草衬托松
柏惊人的生命力。
11.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
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
12.示例: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名著可以是大纲推荐的,也可以是大纲推荐之外的。作家名、著作名写错别字不得分;故事概述应体现“困厄”“锤炼”“升华”三个关键词。)
14.秃的梧桐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
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
恶!
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6.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qiáo cuì()
cōng 1óng()
7.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8.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答:
9.文中第⑾⑿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答:
10.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1.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6.(2分)憔悴 葱茏(每字0.5分)
7.(3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8.(3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
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9.(4分)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10.(3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11.(3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15.生死胡杨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惟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A)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响声不时爆起。
③远远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地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④陪同的友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霎时成了过眼烟尘。于是,(B)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自己的眼睛和心房。
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平如镜的海子裸呈在我眼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冽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
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景象啊!
⑧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例1)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腾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
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遭遇,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起了劬劳(劬:劳苦)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是的,不深入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撼人心的本象……
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例2)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
中迟迟难归。
6.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苍凉”“壮丽”在此段中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答:
7.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起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
则徐等人?(3分)
答:
8.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人手,参考下面的示例1和示例2,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画线的(A)(B)两处加上批注。(4分)
示例1: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示例2:“只得”二字表达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A
B
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惟有一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3分)
答: 10.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
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6.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4分,各
2分,意思符合即可)
7.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劬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作者睹物思人,所以才会忆起这些人。(3分,能答出胡杨的特点与这些人身上的特点有共同之处,即可得3分)
8.A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有气候特点。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
B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4分,每处2分,批注
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9.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点。(3分,只答“胡杨的精神(品质、信念)”,不作具体阐述的给2分;只答“磐石般的信念”给2分;答出“坚忍、昂扬、壮丽、永恒”中的两点即可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
10.例: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
【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推荐阅读: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05-28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11-21
202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11-08
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10-12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07-15
现代阅读文的答题方法06-25
课外现代文阅读09-30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07-14
脸谱阅读答案现代文09-25
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