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初探(精选7篇)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 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例如:《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 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 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 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将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串联和并联》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當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为了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学生主动上网查询各种资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的意向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素质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果学生对物理兴趣下降,物理学习质量也往往下降;而端正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发扬吃苦,拼搏的精神,往往很快就提高了学习成绩。所以说: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干不干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想学,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要做到想学,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情感、引起学习动机,增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就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在物理教学习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谈几点体会.一、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想学、乐学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学教师授课要科学、新颖、生动。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教师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 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解不宜过细,教师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二、精心处理好一个实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实验中是离不开观察的。一个观察能力不强的考生,其实验能力也绝不会强。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非常多,如果能培养起学生随时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尽管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些他们还可能不完全了解,但仍能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物理,那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三中考复习过程中,复习到力的合成这一节内容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两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里,把这两个倒过来,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议论纷纷:小试管将上升,还是下降。有不少预习过的同学纷纷找书说服其他同学,小试管将上升。由于从众心理,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上升。它真的上升吗?教师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随即演示,结果确是相反的结果。于是又有同学认为它一定下降。它真的下降吗?教师再次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随即演示,结果确又是相反的结果,它到底是升还是降?此时学生已处于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珍惜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馈。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初二年级下半学期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课本内,千万不能根据中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批改作业时可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物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四、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吃苦,敢于拼搏,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初中学生往往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还很有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兴趣的人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有一是学习方法不当,对重点抓不住,不能尽快掌握物理思维方式,因而产生物理难学的心理,造成不喜欢物理。其次一些学生往往对教师有成见,或因教师的批评,导致学生不喜欢物理。三是一些学生缺乏认真的态度,知难而退。对于这些,教师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找出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批评方法要得当,以消除师生间心理隔阂,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使学生觉得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意志方面的障碍,教师在平时进行学生理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一门学科,向学好都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教师在平时更要注意对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的处理上,不仅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师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学习方式,要求做好预习,检查他们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使他们逐步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五、发掘物理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
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学生在这些生动的事实面前,可受到极大的激励作用,经常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耐受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再失败面前,能正视困难,防止遇到困难、挫折就一蹶不振。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出新。结合教学我还讲过中国的宇宙航天工程,、使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将有新的飞跃,如果不认真学习,当个普通劳动看也不合格,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总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多多总结经验,“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语)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才会出现。
用心
爱心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互动,实施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一、构建“自主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角色合理定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必须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构建。因此,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助者者和引导者。
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中的应用”时,我将学生带到计算机房,首先布置任务:在网络中查找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环绕半径、周期、角速度等),填入相应的表格。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有关规律,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的有关知识,寻找为什么这些行星会呈现如此规律。最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的形成,这样让学生的内在潜能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构建“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例如,在开设“电磁感应现象”时,笔者尝试了合作性的探究法组织教学。给出教材中四个实验的.配图,并准备了所有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使用,自己进行合作排序研究,写出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进行归纳、演绎得出相应的推测结论。
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排除了在猜想中的不合理假设,再由学生上台发布其实验步骤、猜想过程、排除过程和最终结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均能体现创新精神。在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经过多个小组的轮流展示和辩论,请学生讨论哪一个结论最合理,再由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点拨后继续讨论;这样经过“实验—猜想—讨论—再实验--再猜想--再讨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得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取决于磁感应强度B和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S的变化,即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要结论。通过这种研究,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
三、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学生有探究意识,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科学引导规范训练,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
1.实验课。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如初中学生测长度只能准确到毫米,要提高准确度就没有办法了,但到了高中学了游标卡尺后,在主尺上再配上游标尺就能把准确度提高了,螺旋测微器也一样,物理实验的原理、过程都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如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夯实基本功;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使用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概念规律教学。引导学生注重概念、规律的引入,训练从不同现象中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位移变、加速度不变,可用语言文字表示其规律,可用数学方法,还可用图象的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给物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
3.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模型十分有用。如动量守恒定律中的“人船模型”,弄清参与物个数、运动情况、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新问题。教材每章的内容中,都可归结一至两个典型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把科学理论的建立, 科学发现的过程, 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 学生才能对学习物理有了兴趣, 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课它是理论的课程。学过物理以后你就会明白:原来电流做功能量转化电灯会发光;由于重力势能导致水往低处流;由于光线的直线传播导致月食的形成;学习物理就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
通过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 能让我们了解和运用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使我们更有效的利用自然界中的事物, 为我们的人类生活做些贡献。
三、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 设计要求以生活、生产中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为内容。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生产、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经常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 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
四、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物理的趣味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 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 富于幻想。但他们的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 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 总是思维短路。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 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 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 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 收集一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 在找一些故事, 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趣味”会更足。
在实践中, 浓厚的兴趣将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 才想学、才能学好, 从而用好物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遍感物理难学,教师遍感物理难教。在此,结合本人自身多年任教物理的情况,谈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博览群书,至少要涉猎到教本、“教参”、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其次,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读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
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添删教材内容和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周密的授课计划是基础。编写授课计划时,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
课堂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能力是根本。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安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对学生实施课堂练习来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授课中还应特别注意接收来自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人手,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把学生具体的“已知”纳人教材中“未知”的体系中去,让“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
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工具.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中穿插一些問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内容和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巧设”陷井,深化概念。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由于缺乏思考,往往不知道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因而容易落入“陷井”。因此,教师可故设陷井,诱导学生就范。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可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一质量为0.4kg物体,沿倾角为300的斜面从底端以20m/s的速度上升,若滑动摩擦力是2N,第3s末物体离底端几米?许多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s=vot—l/2at2,求出答案为15m。这显然是错的!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揭示题目所依赖的物理模型,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吃一堑,长一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明确目标,探索条件。生物学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事实,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欲求它通过的位移s,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并回答出求位移s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抓住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是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要点后,经过讨论,结果一共找到了七组条件。这种明确目的、探索条件的思维方法,可挖掘题目的内涵,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力,从而活跃了思路.活化了知识,增强了记忆.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题归一,举一反三。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巧用实验,启发思维。物理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重点突出,重在应用的内容应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节,精讲中可先抓住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化难为易,抽象出楞次定律,再用多练的方法扩展到其它情形中去。在精讲多练的课中,要练中有讲,在学生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教师都要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对技能作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最后作简短的总结讲评。实行练练讲讲,边练边讲,以讲促练。
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采用多讲多练的方法突破。如《机械能》、《动量》等章节内容应该这样处理。
对于难点少,学生又容易掌握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讨论练习法开展教学。这样,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对某些内容可能还不甚理解。在学生急待弄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顺水推舟,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加以启发点拨或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第二次“刺激”;形成性的测试训练,又对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起到强化、深化和巩固的作用,这个对过程中学生所需的物理知识已逐步转化为可以记忆的“元件”进人其大脑中。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但理解地透彻,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思维06-03
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10-25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10-27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07-0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24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07-14
中学物理实验目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