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反思(精选6篇)
【教学片段一・作者撒谎】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李罡举手回答了:“我对这篇课文没感觉。”哄的一下大家都笑了。“什么不说,偏说自己没感觉。”我心想。可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在说笑,也许这就是他的真实感受吧!于是,我笑问:“哦,为什么会没感觉呢?”“我也说不上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趁机鼓励了一下:“虽然你现在没感觉,但我相信你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应该会有感觉的,不过你能实事求是这很好。”也许我这“实事求是”产生的效应吧,“朗读能手”林啊强发言了:“老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好像不太连贯,读起来很拗口的。比方说文中的‘愿心’就很别扭。”是啊,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白话文语言阶段,难怪他有这种感觉。不过,我倒是很欣赏他的大胆和直率。这时,一贯以分析擅长的夏晨曦发言了:“老师,这篇文章我还是蛮喜欢的,只是文章的最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作者没说实话,他在撒谎。”“撒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脸的疑惑。我也在心里纳闷:她怎么会想到这个呢?这时一旁的吴希超发问了:“你有什么证据呢?”只见晨曦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因为我看过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小说不但写了少年的闰土,还写了中年的闰土和老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变得呆板,老年的闰土更可怜,他在帮鲁迅家干活期间还偷鲁迅家的东西。既然鲁迅都写了闰土少年以后的事,那怎么能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呢?”一番头头是道的解释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瞧,这就是多看课外书的好处!”再看夏晨曦,也是一脸的自豪。
【教学片段二・闰土也羡慕“我”】
在研读课文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环节,我先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发问:“这个句子有什么不懂的吗?”章晨宇问了:“‘他们’指谁?”郑梦娜回答:“就是和‘我’一样的少爷朋友呗!”“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意思呢?”梁歆单提出了疑问。思维敏捷的林榆昕举手了:“我知道。就是说‘我’和那些少爷朋友们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像井底之蛙,眼光短浅。”理解的真到位,我暗暗心喜。“那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呢?”沉默了片刻,林榆昕又高高举起了手:“这句话反映了‘我’对闰土那种生活的向往,还有他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的不满。因为闰土是那么的见多识广,所以‘我’非常羡慕他。”“其实我也羡慕闰土。”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瞧,学生自主感悟的就是不一样,也许林榆昕和“我”已经产生了共鸣吧!正当我为学生能自主领悟句子的含义感到欣喜时,一向思考独特的王超发言了:“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闰土也在羡慕作者。?”“是吗?可能吗?”因为这个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问他:“那你怎么体会到的?”“我在这儿体会到的。”他随手拿起课本:“书上这句话‘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告诉我的。闰土生活在农村,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明城市里的东西闰土也有很多没有见过。如同‘我’羡慕闰土的见多识广一样,闰土同样也会羡慕‘我’的城市生活啊!”他层层深入的分析使我和其他学生不得不认同。“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在佩服学生独到的感受之余也在为自己感到汗颜。幸好我没有掐断这根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我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教后反思】
1、欲让学生超越文本,自己得先超越文本:
新课程倡导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要超越文本,可最不敢超越文本,越雷池一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每回接触一篇没教的课文,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参考书,没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一切按着参考书上的教学提示和阅读点拨来备课,很少对文本进行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提出异议或质疑了。而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本有独到感悟的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议不假思索地予以驳斥或否定,我真有误人子弟之感。所幸现在我也算接受了教训:其实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极大的弹性,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书本和原有教案的设计。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教师必须超越文本创造性地教,学生也才能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学。
2、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飞扬起来,我们就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如果我一开始就否认学生“闰土也羡慕‘我’”的意见,也许就听不到学生那发自个性的呼唤了。
3、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与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常常蕴含着创造的灵感和伟大的构想,往往会成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起跑线。因而当学生冒出一丁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添薪加油,让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探索与创新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地飞扬起来。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鲁迅先生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简介鲁迅和本文出处导入教学。
2.猜想,鲁迅会从哪些方面来写闰土,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初读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 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文中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新词,指导书写生字“缚”。
(2)理解“仿佛、所谓、无端”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项带银圈”中的为什么用“带”而没用“戴”,“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为什么用“,”而不用“、”。(本文写作距今已有近70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这些词语同其他许多词语一样,都发生了词义变迁。在鲁迅那个年代,还没有顿号,所以,文中使用了逗号。)
(3)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的了解,提醒学生:文中的“我”是以鲁迅为原型写的,身上有很多鲁迅的影子,但是他并不是鲁迅,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
(4)印证猜想:课文有没有像我们猜想的那样来写闰土呢?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闰土的?(身份、外貌、语言,重点写了语言)
三、深度对话,体会人物特点及文章表达
(一)细品人物外貌
1.读描写外貌的语句,思考:从外貌上来看,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追问:人物的外貌包括说眼睛、嘴巴、身材等很多方面,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几点?
(紫色脸、小毡帽是浙江沿海地区少年最常见的装扮,圆脸、银项圈是闰土的个人特点,作者抓住这几点,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健康可爱的浙江沿海少年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聆听人物语言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6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有趣的事?听了闰土的讲述,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呢?(勇敢机智、善良可爱、聪明能干、能说会道、善于表达、兴趣广泛、生活多姿多彩等)
2.闰土的勇敢机智:
(1)哪件事、哪句话最能表现他的勇敢机智?
(2)重点语句: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①在这句话中,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闰土的机智勇敢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中,作者描写了闰土刺猹的时间(深夜)、地点(野外)、凶猛咬人的偷瓜野兽、刺猹的动作(捏、轻轻地走去)等来表现闰土的勇敢机智。
②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闰土的机智、镇定、勇敢。
3.闰土的聪明能干: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闰土的聪明能干?作者是怎样写出闰土的聪明能干的?
(闰土做小忙月,帮人看管祭器以及闰土讲述的帮父亲看瓜、在雪地里捕鸟等,都能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在写闰土捕鸟时,特意突出了闰土捕鸟的工具简单、动作熟练、收获丰富。)
在学生体会到闰土捕鸟工具简单时,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装弶捉小鸟雀”中的“弶”:闰土捕鸟用的是什么?(竹匾、木棒、绳子,这三种组装成的捕鸟工具就叫“弶”! )
(三)体会“我”的感受
1.引导:听了闰土的讲述,文中的“我”是怎样的感受?
2.重点句: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四角的天空”,来体会“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对自己枯燥单调、封闭的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2)想象体验,练习表达:填空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我”的内心感受,并试着表达出来: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看不见( ),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 )。”
(3)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复杂心情。
(四)赏析“我”记忆中的美好画面
1.激情导入:正月过去了,闰土,作为一个忙月的儿子,作为一个小忙月,他只能离去。我们在痛哭中分别。这一别就是30年。然而,那个月夜刺猹的勇敢少年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2.引导赏析:出示课文第一段及画面,教师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景美、人美、情更美!
3.练习背诵。
四、拓展激疑,引发课外阅读期待
1.鲁迅通过描写闰土的外貌、语言,以及“我”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健康可爱、勇敢机智、善良能干的少年形象,三十年后,闰土会是什么样呢?先引导学生猜想,再出示小说《故乡》中关于成年闰土的描写,学生自由读,交流读后感受。
2.此时的闰土年仅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可是为什么他却是如此的苍老憔悴呢?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大家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课下作业
学习文中描写外貌的方法,观察同学或其他人的外貌特征,写一写他们的外貌。
执教者言:
1.教什么——教课文,更要教语文。本教学设计,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特点作为基础目标,将领悟鲁迅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问:“作者为什么要抓住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教师就可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开展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得到辩证的统一。
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教师可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学生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学生们谈体会,并可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二、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应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只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品味、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从而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这样一引导,学生就有路可寻,有事可做了。
三、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少年;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江南海边农村少年。
其次,教师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教师为模特,把教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出来。
四、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超越文本在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学了一篇课文,要善于将问题有目的地延伸开去,挖掘一些不易被发现而又十分有价值的内容,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课文,不同学生有自己的感悟:
生甲:闰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又不用上私塾,真是快乐无比,我太羡慕他了!
生乙:鲁迅在这‘四角的天空’里,经过先生严格的教育,以及他自身刻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也没什么不好!
生丙: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小时在课桌上刻‘早’字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的事。
生丁:少年鲁迅在“四角的天空”里学到的是书本中的内容,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使他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逊色多了。看来,光有新鲜事,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
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感悟到在课堂里,既要有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要有对“四角天空”以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作深入的探究,这样才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1.紧扣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学得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要把住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
2.注重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有老师参与,学生不是流于形式的预习,而是学有所得。不但解决了生字新词,而且读通了课文,更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老师、学生之间形成对话,最后还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4.抓住文章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在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时,我没有给人物描写法“贴标签”,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描写,说出自己觉得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学文后,我利用作业:“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促进学生运用。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什么都有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接下来教师根据生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一生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另一生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草药 《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课文介绍了“我”第一次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写了闰土给“我”讲有趣的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字里行间渗透对闰土的.敬佩和羡慕,写了闰土和“我”分别以及其后的友谊。
学生对本篇课文很感兴趣,很喜欢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学完课问后,我布置了拓展方面的练习:想象“我”和闰土分别时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象分别后“我”和闰土更深的交往。学生思维活跃,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想象出了“我”和闰土分别时互相叮嘱别忘了对方,别忘了联系,邀请对方到自己家玩风筝。还有的学生想象更加丰富:想象闰土让“我”多摸几下银项圈,以求保佑平安等。在想象分别后的交往时想象出闰土又回到“我”家,陪我玩、去私塾等。同学们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看来教学语文课时除了讲解课文外,多给学生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锻炼表达力是十分必要的。
【《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反思】推荐阅读: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21
中华少年反思总结10-17
少年王勃的教学07-28
少年王勃教学教案10-01
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09-25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10-02
武术少年拳第一套教学设计06-07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0-09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和简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