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推荐14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1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认知—渗透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二、总结—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让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学科教学探索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训练策略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通过开设口语交际课,利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策略;创设情境;教学评价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2002年元月,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县抽取了30个教学班,80余名语文教师和1000余名1—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教学随意性强。不少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有可无,与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根本不开设口语交际课。在被调查的30个教学班中,虽然有25个班在课程表中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课时经常被识字、阅读、写作课挤占,真正按课程计划上口语交际课的寥寥无几。由于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训练没有明确的细化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学随意性很强。

2.口语不规范、不流畅,不会运用态势语。小学生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掺杂其中。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特点,由于是边想边说,会出现想跟不上说的停顿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口语的规范和流畅程度。此外,大部分小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

3.心理障碍影响着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在调查中发现约16.59%的小学生跟老师说话时感到“很紧张”,约37.07%的小学生当众讲话时“不知说什么好”,约3.51%的小学生在老师提问时“害怕得不希望叫到自己”。还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怕说”的心理障碍。化过程,及时排疑纠偏,并在比较中引导领会操作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的应用材料中,要保证学生应用该学习方法能够获得学习成功。

1.在同一篇课文中迁移学法。有些段落结构相同、写法相同的课文,教师不必逐段分析讲解,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学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讨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同一组课文中迁移学法。要指导学生把握讲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示范作用。学习阅读课文时独立运用前几篇讲读课文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思考题提示的阅读步骤和重点,进行阅读实践。

3.在补充的材料中迁移学法。在教材中一时不能挖掘相应的学法训练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及时反馈,教师应补充有关练习,让学生及时消化这种学法。

四、实践—外显有些教师虽然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不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从中自求得知,致使学法名存实亡,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增强学法训练意识,让学生多种渠道运用学法。1.要把学法用于“自读课本”。“自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凭借。“自读课本”后面一般有“读一读”“想一想”,教师在指导中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把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觉地运用到阅读“自读课本”的实践中去,通过边读、边想、边悟,产生质的飞跃。

2.要把学法用于“单元练习”。教材中的“单元练习”是配合每组课文,着重加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练习。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在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方法,以进一步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好的指导方法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进而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阅读有什么指导方法呢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指导方法已经与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严重脱轨。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中的灵魂,教师全面控制课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老师,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而新式教育则注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从而达到了“教而不教”的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出如下指导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识字量

(一)在生活学习中自主识字

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见文字信息,与文字打交道,这正是学生提高识字量,扩大识字空间的好方法。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在生活中的鼓励,也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识字量。在学习中,是学生提高识字量的重要途径。日常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大量的字词,学生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识字收获。

(二)鼓励学生多看书

小学生普遍喜欢《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科普大全》等课外读物。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开展“阅读汇”活动,激励学生发言,讲述自己所读之书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故事结局,从而达到读有所表的机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所接触的字词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中所学的,这样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识字量。

(三)字典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工具

《中华汉语字典》的编辑为小学生识字提供了最简单、最快捷的途径。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字典,会在字典上认识许多生字、新词,并且标有注解的字会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从而彻底掌握生字。

二、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

(一)营造一个人人说普通话的良好语言环境

大多数小学生在未入学之前都会有地方音,想要小学生说普通话,就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首先,教师无论在课内、课外都要说普通话,并且要强调学生时刻都说普通话。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朗读、演讲活动,提高学生讲普通话的热情。树立“讲普通话标兵”作为对学生的奖励,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

(二)加强课后普通话的训练

学生不仅要在学校讲普通话,在课后同样要说普通话。小学生回家时,会接触到电视和广播,而看电视、听广播是学生训练普通话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跟学、模仿等方式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和练习普通话模板,这样不仅能学到标准的普通话,还能使拼音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样就做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加强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的能力

(一)首先要做到朗读的准确性

这就需要学生熟读文章,对文章的每字每词都能了解其音色与音节。通过多次的朗读从而提高朗读的流利性。这样读懂了文章,才能做到边读边思,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

(二)其次学会使用朗读技巧

这就要求学生会利用适当的语调、音色、速度和停顿等方法来阅读文章。比如在朗读《幸福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文章中人物对话较多,所以在朗读时要抓住每个人物的语言特点。如读“智慧女儿”的语言时,朗读就应温柔、缓慢些,达到亲切的效果。而在读三个孩子的语言时也不能就一个语调读,不同的孩子就要读出不同的音色,而文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天真的孩子,所以不仅要读出他们的稚嫩劲,同时也要读出他们好奇和坚毅的心理,这样的生动结合才能将文章读的淋漓尽致。

(三)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

这就需要你彻底融入文章,以文章主人公的心态理解文章主人公的心理来阅读课文,抓住主人公的心理才能更好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反馈的信息。在学习叶挺的《囚歌》时,我们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铮铮铁骨,当然这只是从诗文表面看出来的。如果设身处地的进入主人公叶挺的心里,去感受他在敌人的牢笼中所受的煎熬以及心灵上所受的重创,但却没有将他打倒,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汉子。理解他的心理,进入他所处的环境,才能更好掌握主人公的心态,进而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书方法; 分析方法; 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82-001

语文阅读教学困惑着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不知该如何指导。为此,我根据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积累,从读书、分析、思维几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指导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阅读教学中读书方法的指导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注意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眼、口、耳、脑并用,养成自觉读的习惯,掌握读的方法,获得读的能力。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文意,体会意境美

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围绕着课文设计以下问题: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桂林的水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说走进桂林的山水就像走进“连绵的画卷”,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在读中理解意义,体会桂林的山美、水美,为具体学文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内涵

教《凡卡》一文时,我先范读课文,让自己进入角色,为学生创设氛围,把凡卡那种诉说不幸、哀求的情感,融化在痛苦悲伤的语声之中。然后要求学生在我刚才所创设的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凡卡的不幸遭遇,以此激起同学们的同情心,以及对当时沙皇政府统治的愤恨。通过对文章的有感情朗读,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与作者共鸣,从而感受到文章内涵。

二、阅读教学中分析方法的指导

这是阅读的主体阶段。语文知识是深无底的,你分析得再多,学生也是一知半解,有时还会越听越糊涂。因此,为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精读细品,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常见的几种以下:

1.“抛砖引玉”法

所谓“抛砖引玉”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语去谋划写作方案,去营造文章的建架。“砖”是一个中心词,“玉”是这篇文章要理解的精华。如《卜算子·咏梅》的“咏”字,就是构建全文的引玉之砖。阅读教学中的“抛砖引玉”就是巧妙利用课文中的引玉之砖,去设计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2.结构分析法

所谓“结构分析”就是通过层层分析课文,剖析课文结构来把握课文内容的内部关系和整体思想,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方法。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是写赵国有难,蔺相如勇敢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蔺相如拼死保护赵王。“负荆请罪”写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再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与题目之间的关系,题目中的“和”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地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课文的内部结构与内容。

3.“投石激水”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选择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精美点、激情点、矛盾点、信息隐含丰富点等语言的片段或者段落,进行深入的点拨、挖掘,设置能“投石激水”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整篇课文中,对其进行搜寻、探究、咀嚼、品评,从而彻底地完成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教学时综合运用,扬长避短,选择符合课文特点的分析方法,根据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做到“无意于法则,而又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短”,那么阅读教学中分析方法的运用就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了。

三、思维方法的指导

如果说语文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那么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无疑要担当起训练思维的重要使命。训练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想象思维

1.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包围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偶尔被火、开水烫着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力量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生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1.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如《诚实的孩子》这一课有一段话:“妈妈叫列宁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在这里我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的信的内容呢?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灵活的、多样的,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采用以下指导方法。

2.1教会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钱梦龙老师曾说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从中精选出若干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

2.2提倡学生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参与和诱导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本篇课文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很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虽然如此,但它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地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丰富教师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阅读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4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阅读和写作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写作的素材、词语运用都源于阅读中知识的积累。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没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这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来论述如何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习作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知识、收集素材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角,还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自然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将阅读知识自然的运用到写作当中。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介绍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本质,阐明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目标,进而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一、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实质

从年龄阶段划分,习作可以分为小学生习作和成人习作。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想要表达的事物通过文字进行阐述出来就可以了,只要阐述清晰,让读者明确内容所要阐述的意思即可。而成人习作,需要在明确意思的基础上,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修饰,要求先将文章的主线确定下来之后,载选择有利于表达主线思想的素材。由此来看,小学习作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修辞手法,语言多为“流水账”的形式,不能给读者美的感觉;其次,文章结构过于简单,读者在阅读时,对于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没有悬念,容易降低读者的兴趣;再次,文章过于注重叙述事物,而忽略情感因素;最后,文章主旨不明,读者找不到阅读的重点。以上所叙述的几点不足,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候,要明确小学习作指导的本意,注重学生习作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的策略

(一)仿写阅读教材中得唯美句子

小学生所用的语文教材中引取的文章,皆文质兼美,其写作的方法都具有一番独特的韵味,文字生机勃勃,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鲜活,所以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练笔的模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时独具慧眼并且发掘文章的可仿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其在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衬托及排比的修辞手法叙述了漓江水所具有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可以对此进行公园、校园及其他所见之景的练写。总之,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衬托,这些经典片段均可仿可借。

(二)鼓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留白部分进行补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发现,有很多的文章都会在结尾的部分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加以利用,让学生对留白部分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章进行填充。好比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桑娜对丈夫说她已经把孩子抱回家了,到此课文戛然而止。孩子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桑娜和丈夫带着这个孩子在往后的日子中又会遭遇些什么?种种问题无不牵动读者的心。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主线进行补写,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针对情感饱满的文章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情动而辞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动处也是妙笔生花时。《最后一头战象》大家一定不陌生,一篇无比感动、引人深思的动物小说。故事主角大象嘎羧,它凭吊战场,所具有的悲壮情怀,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问他们该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对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进行歌颂与赞美?许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丰足的令人感叹的人文蕴含,教师要借阅读激起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抒写的时空。

(四)引导学生保留文章主旨改写文章体裁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针对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知?R储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一遍作文,要求必须对体裁进行更改,不可以用原文体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倾尽所有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1.古诗转换为记叙文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唯美的意境为主体,当我们把它改为记叙文时,它的意境将会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一首诗描绘的情景,会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

2.编写课本剧

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既能再现文本情景,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在这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中,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对课文适当加工,转换为独具特色的剧本,另外像《赠汪伦》等这样的古诗也可以改成课本剧。

3.对课文选择不同人称进行改写

比如,学习一篇以第三人称为形式的课文后,就安排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进行介绍。这样的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知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将其与习作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习作能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写作能力逐步养成的时期。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方法 篇5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自由诵读太多。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教师超强的表演能力下,配合好教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课堂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中产生情感,而是靠教师大段大段煽情的, 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

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教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

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 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 那么,该怎样读呢? 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 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

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

都说得这样动情了,为什么不顺势指导读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诉的呀! 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教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 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便作罢。这样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以繁琐分析为主。

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阅读技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做阅读题的排头兵,是做阅读题成败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首先要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于比较易读懂的文章,基本上读2-3遍即可,对于很难读懂的文章,大凡需要读到4-5遍,此时的这些阅读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再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

此外,默读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学会取舍,对于重点的语段(如揭示课文中心思想或阐述道理)要详细地研读,对于叙述性(陪衬中心思想)语段要快速地一眼带过,这样详略得当地阅读文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二)题段对应,编排有序

对,是阅读中的保障兵,是节省做阅读题时间的基石。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阅读题下面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段落是一一对应的。

有时出现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每个自然段一一对应,有时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自然段是一对多的,这样就需要先看有几个问题和几个自然段,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段落,这样就会避免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从第一自然段读起的现象,同时会大幅度地节省阅读的时间。

(三)快速定位,学会摘抄

定,是阅读中的攻坚兵,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成败。学生在读阅读问题时要搜索问题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直接去上面相对应的段落里去寻找,当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后,进行文本分析, 此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有时在前一句或者前一段,有时在后一句或后一段。

当找到符合问题的答案时,要进行合理的摘抄,避免抄得过多或者不足,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迹的规范整洁。有时在文本中没有合适的原句符合问题,这样就需要整合语句,结合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概括。

(四)水滴石穿,勤能补拙

练,是阅读中的后勤兵,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长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在阅读量、知识积累、做题联系等条件下逐渐提高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篇6

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具有典型性,在全面提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学习教材与阅读课外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样都是阅读。学习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课外书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积淀文学底蕴、陶冶情操。

因此两者同样重要,不可以只重视教材阅读不重视课外阅读,也不可过分的注重课外阅读而忽视教材的内容。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好课本就行了,看课外书是多余的,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课本的知识能有多少,学生要想更好的丰富自己,就应该多看一些课外书。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教材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二)在思考中读书

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因此书中会表达作者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往往不会直接的或浅显的表达出来,往往是隐藏在事物中,因此如果想把书读好,如果想把书读的透彻,就需要思考。读书有一大忌,就是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有的学生只是为了看个热闹,有的学生只是被故事情节吸引,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精髓。

因此也不能在阅读中学到什么。读书要会思考,比如看到某个地方不明白,先停下来思考,根据前文看看能不能找出线索,如果找到了就继续往下读,如果找不到那么也继续往下读,因为线索一定会在文章的后面,思考多了,有时候会猜到后文的发展,这就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读书要动脑筋,不可盲目读书,书只有读活了,学生们才能体味到其中真正的内涵,否则就在做无用功。

(三)温故知新,精益求精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阅读过的书,不能就放下去了,要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读。不断的再读,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的要义,掌握精辟要理,达到精读的目的。那么何谓精读?所谓精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熟读而精思”。

只有精心研究,慢慢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温故知新也就是再读,再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全面再读、重点再读、倒转再读,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猜测这些方法的意思,因此这些方法应该很容易理解。

文章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的多了,就仿佛把文章融进自己的血液里,与自己融为一体,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7

一、渗透速读与巧读方法,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十分必要。首先,通过快速阅读,可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在快速阅读中,学生需要经过理解、思索、想象与记忆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速度,以提炼出更多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与反应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其次,速读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再次,速读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因为在阅读时,学生会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收集更丰富的词语,而词汇知识又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速读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阅读量也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速读方法,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逆向式讲读。如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在阅读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篇末内容, 而后阅读文后思考题。一般而言,篇末内容的概括性很强,通过对其分析,学生可提前把握文本主旨。这样,通过逆向阅读,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在文后问题的驱动下,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发掘课文难点,把握文本细节。这样,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跳跃式讲读。即跳读,不再是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脉络,突出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一般而言,该阅读技巧适用于内容冗长繁杂而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 提炼所需信息, 训练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与思想上缺乏独立性,难以快速辨别真假,同时学生意志力与情绪方法缺乏稳定性,因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细致分析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思维准确性。如分析文本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引导性 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 研读文本 细节 ,发掘隐含 信息。对于疑难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把握语篇深意。

三、注重精读与多读训练,指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有较为活跃的思想、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若教师只是单一、反复地分析课文,那么学生会感觉学习太过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读,换言之,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完成思考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启发者,教授学生阅读与分析方法,适时点拨学习难点。这样,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自主阅读与朗读,自主思考与感悟,研究文本细节,发挥想象联想,入情入境,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加深知识印象;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并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么再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是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很大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六、训练字词,强化阅读基础

字词是学生能够自我阅读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强化学生的字词训练,小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很多,我在教学中清除这个障碍的做法有:一是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依靠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字义;二是随时请教父母和老师,先知读音再辨其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三是重视平时的组词训练,联系词语的意思理解生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8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兴趣现今,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人类社会正处于“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的大时代”,也因此促使人们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巨大改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之后,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在教学目的当中涵盖了“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大量阅读。而经过实践研究显现:“课外阅读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以及增长人生阅历、积累社会经验。”那么教师要怎么样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呢?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了以下的阐述。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在学校建立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让学生较好地专注于阅读,通常而言,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可促进师生阅读的主动性。可以将教室的一角装饰成为一个微型图书角,让同学们可以共享图书资源,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以此来让学生们都能够取得进步。并在教室内的墙报上作“好书推荐”“阅读体会”等栏目,让教室里的墙壁,都浸润着醇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文学艺术的熏陶,增长其智慧,提升其品位。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古人言:以身作则。在阅读时间,师生共同进行阅读,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来潜默移化的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为能够让学生具有阅读的积极性,在实施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以鼓励所有学生去积极阅读,并通过阅读的过程来发现学生所具有的优点,并赞赏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开展评比“最佳小读者”“最佳小编辑”“最佳读书心得奖”等阅读评比活动,借助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内心当中的阅读意愿望,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懂得应用自主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具有发散性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需要长时期的坚持。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督促与检查。为能进一步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深入开展与落实阅读活动,应由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定期的督促检查,并依据检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比,评比可分为“小记者奖”“小作家奖”“小读书之星奖家”“最佳小读者奖”等,同时也可开展阅读分享会,共同交流学习。借助于开展多种阅读活动,可让学生能够较好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在活动当中提升自我的阅读品味,增强阅读鉴赏力,并由此进入阅读的升华阶段,来促进思想意识的提升。

另外,当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也能够从中受益,并灵活应用从阅读当中所获取的知识。因此,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语言运用于习作当中。教师应用红笔勾画出学生习作当中的好词佳句。并做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深入认知到在平时的阅读与学习当中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将语言运用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当中,来提升语言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公开演讲会、研讨会、小记者招待会在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来锻炼学生发言时的语言组织能力,并应充分肯定学生所使用的好词佳句。在班级当中,提供给学生应用语言的平台,并让学生主动进行语言积累,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整体提升。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起终身阅读的良好意识,指导学生制作阅读记录卡,在阅读记录卡上应概述所阅读书籍的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通过勤做阅读记录卡,来不断地积累知识,并形成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与获取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勤于动笔进行记录。既可在书中做批注,用简练的语言来概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可在阅读当中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写成读后感。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大阅读量,并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在阅读当中应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进一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在立足于学生记述读书心得体会的基础之上,在语文课堂当中进行定期交流,让学生通过海选并Pk出最佳评小读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拓展了视野,并能够深切地感悟到阅读带给人的益处。同时,在进行写作时可借鉴所阅读书籍的写作方法,学校应给予学生阅读心得体会以及相关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方法指导 篇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能追求学生阅读的质量与数量,而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想读书,要读书。我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与学生进行“每日一诵”活动。

我每天早读都分享给学生一首儿歌,这些儿歌有的出自名家之手,有的是与他们同龄的孩子的作品,如《草莓》:“草莓,是妈妈的口红,常把我们的小嘴,涂得好红好红。”《橡皮擦》:“橡皮擦是,最没学问的东西,因为,它所读过的字,都是错别字。”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创作愿望。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每周的班队课,为学生播放一个绘本故事。绘本故事只是以mp3的格式播放,学生只能听见声音,看不到故事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如《不高兴和没头脑》的故事播放之后,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班里几个孩子都购买了这本书,并且拿到班里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绘本图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绘本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与学生一起分享了《一直爱你,永远爱你》、《最奇妙的蛋》、《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绘本故事。

读书时,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仪将绘本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描述图画内容,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故事中。如在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一书时,我先出示封面,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图上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表情如何?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观察、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出故事的题目——爷爷一定有办法。接着,我逐一出示了绘本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讲述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感受读书乐趣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就会失去读书的动力,与之相反,如果教师能及时关注,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每天的语文课,我都会抽出几分钟安排学生分享一个成语故事;每周的国学课,我都要留出一点时间,组织学生讲述或者表演一个成语故事;我积极鼓励学生将绘本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或情节用画画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0

摘 要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大对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推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故而,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为明显的成长特点在于“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知”。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想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对阅读的兴趣。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的性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能够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在感性的驱使下,跟随着教师的朗读声进入到文本阅读中。

例如,在《鸟的天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这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示范朗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情感、语调的变化,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文本阅读中。具体方法为:在开始朗读时,教师需要将“我”去河中心的大榕树观鸟所表现出来的愉悦心情向学生展现出来;而后,当朗读到“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部分时,注意在朗读中将“我”从喜悦到失落情绪的过渡表现出来;而当朗读到“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这部分时,则需要将“我”感到惊喜万分的激动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有层次、有情感的示范性朗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跟随者情绪的递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共鸣,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通过增强文本阅读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借助多媒体设备,构建情景阅读课堂

情景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能够将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相契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文本内涵,进而提升阅读能力。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则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真实、更具体的阅读情境,以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语文阅读中。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阅读教学中,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感知,体会文本内涵,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提前收集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视频等,并收集圆明?@毁灭后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作为对比。在组织学生对这篇课文展开阅读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和视频。通过毁灭前后这些图片与视频的对比,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在这样一种情感体验下,主动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而与此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结合课文中的文字叙述,能够将圆明园的描述变得更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情景课堂,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眼、心、脑等感官综合体验文本的内涵,在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文本内涵,提升阅读能力。

3提取关键词、句,挖掘文章精神品质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和文章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实效,需要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主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阅读文本中关键词、重点语句的作用,通过提取关键词、句,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对全文的蕴意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挖掘文章的精神品质,如此才能促进整体阅读效益的提升。

例如,在《生命 生命》(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的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取出“动弹”“跃动”“冲破”“跳动”等关键词。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关键词,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最后,为学生提取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提取出“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一个句子,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句子的描述,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飞蛾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通过关键词的提取与问题的引导,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篇11

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段落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學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先把预习纳入首要任务带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段落的主要内容;

(3)要借助字典词典认字,理解词语。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循可依,有的放矢,使预习由扶持向放手过渡转变。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段落

在段落的理解过程中,通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懂文章段落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要操之过急,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下去。为了达到过程得当,理解得顺,理解得深的要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自读全文。尽量读出“顺”字。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声调;要做到有速度、要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要加深理解。要突出“义”字,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心理历程。课前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做到环环紧扣,衔接得当。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读,讨论与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

(3)要求熟读。要加强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熟读成诵。这样使学生渐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鼓励学生试说段落大意

说出段意是在通读段落之后进行的,要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落思想内容的理解,能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难度相当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刚开始说段训练时,部分学生只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来复述甚至是背原文的形式说出段意,部分学生就连原文也不会说。针对这种状况,我具体指导学生把段落中各句意思先说,然后,把整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在指导段落意思表达时,还要注意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有机结合起来.关于段落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都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能说的就不写,能写的就不读那种重复啰嗦的尴尬境地。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连接,是写好段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词语训练。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加强句子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段的训练。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要从词、句、段入手,加强基本功训练,能为读懂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学生仿写成段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12

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 ,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二、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现状

(一)“班级图书角”遭冷落

曾经着手筹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应该说书籍的内容还算比较丰富,大多是故事性强或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读物。为进一步规范化,我还专门挑选了两名工作认真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工作。“图书角”刚开张时,“生意”还算红火,学生的兴趣很高,“图书角”经常围满了人,借阅记录本上的记录也是密密麻麻。我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欢欣鼓舞。可是好景不长,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观察时,发现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很多学生要么避而远之,要么十分频繁地借书、还书,实际上一本好书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对一类没有巴掌大的漫画类图书却情有独钟,如《龙珠》《乌龙院》《哆啦A梦》。六年级的大孩子居然对这些情节简单、形象失真、趣味不高的读物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二)阅读书目单一

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来,空闲时可以拿出来阅读,不少学生的书包里或是抽屉里也准备着课外书。可是根据我的观察,有不少孩子的读物品种比较单一,有不少学生每每拿出书来读,都是与写作有关的作文书,诸如《优秀作文集》《满分作文》《小学生500字作文》等,不少家长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孩子多看作文书,就能写好作文;多看书,就是要多看作文书。

(三)只读不写,囫囵吞枣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可是班里的多数孩子在课外阅读时,只是注重书中情节的描述、书中人物的刻画,只读不写,囫囵吞枣。阅读速度是比较快,可是当被问到书中的故事时,往往张冠李戴,学生阅读并不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而是当作一种消磨时间的消遣。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搞得很多的,因此,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活动上。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少年报》,学着阅读《人民日报》《教师报》,并组织他们出墙报,在黑板报上刊出“时事新闻”专栏。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巩固学生的读书成果。一是扎实开展学生阅读星级评定,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配合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根据具体评比细则,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指导 篇13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出色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二、依据个性心理特点和学段的不同推介书籍

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如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读的,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

如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 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比赛、猜谜语、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

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掌握了读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乐事,读中求乐,乐中求写,写中悟乐,学生们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五、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标准要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1、评定时间和方式

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阅读记录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

2、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14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082-01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方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而在这块“阅读的沙漠”中崛起“阅读的种子”并非易事。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

1.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慎重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本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能正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2 熟读成诵,兴趣升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地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量多让学生在抓住漓江的水――清、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d趣得到了升华。

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2.1 以读代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讲了“后来,李姐(保姆)身体不大好,宋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了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地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让她和自己一起在楼上吃饭,还让李姐坐上座,自己在边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其中,作为国家的名誉主席,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李姐为何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教师大可不必给学生做详细、理性地分析,而应采用以读代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及预习中的人物简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义,并真切地体会到宋庆龄和保姆之间的情谊。

2.2 “读、思、议、导”结合法。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会展现出思想的火花。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很有益处。

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地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

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

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

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因此,在阅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

上一篇:环评机构整改报告下一篇:教师继续教反思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