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为优秀作文(精选8篇)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体育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这是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需要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体育教师拥有教学策略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策略出发,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体育教学策略,试图建构一种合理的体育教学策略框架,并为体育教学行为提供一些建议。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
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性思考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预先谋划。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依据对教学策略的界定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与传统的他主学习、接受学习、个体学习相对应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倡导执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第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第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如下: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而是介于绝对自主或绝对他主两极之间的,如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由自己来决定。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概念,还是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从过程上讲,它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概括言之,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学习方式。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够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根据前面对三种学习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j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地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研究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三种学习形式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
21世纪是以知识创建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我国传统的以“选拔、甄别”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正在逐渐向“着眼于发展”的素质教育转移,在此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必然。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只是素质教育本质性的教学观念,并不能构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进入教学的前提是以教学策略为中介通过教学实践具体到学生的学习中。对于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工作,通过学生真正的内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i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以及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一)实施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处理和运用体育信息、体育资源的能力,建构完整人格。
2.意义。终身体育的观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终身体育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有必要学会体育学习以便在终身体育提供的种种机会和条件中受益。因此,教会学生体育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能力,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
3.原则。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上的选择,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并使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
4.方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选择,给予自学的机会,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异步指导。具体来说:
(1)给予学生自学机会。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前提之下,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这种先学先练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直接制约教师的教授。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教授从学生的自学情况出发,学生才能真正重视先学先练的机会。
(2)指导自学方法。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学法指导:第一,一般性体育学法指导。包括观察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模仿的方法、练习的方法等等。指导一般性体育学习方法常常是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具体身体活动中,以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第二,结合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包括针对课堂内容中如何确定自学目标,如何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练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等),如何展现学习结果,如何接受评价。第三,结合具体项目的学法指导。把不同项目的不同学法归类概括,系统化结构化地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迁移能力。
(3)异步教学。在学生先学先练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教授,学生自学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差异,使教师更容易发现、照顾学生的差异,从而便于教师采用异步教学。异步教学主要按照学生的差异分层,在教学目标、要求、指导、考核等方面采取区别对待。
5.注意问题。在放权自学和教师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承认差异、认识差异、针对差异的体育教学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而差异教学也是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必要指导实现的。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教材中或生活中的未知因素,通过“问、思、学、练”等方式,获得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能力,同时发展选择信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意义。从人才的角度看,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人才的重要素质。站在时代发展与未来社会进步的高度思考,教育改革就要从培养人才“关键能力”的角度出发。所谓关键能力,指选择信息的能力、主体性探索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可见,研究能力在人才能力结构中是关键能力中的关键,通过研究性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符合现代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的。
3.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依托,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4.方法。从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情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身体实践练习、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具体来说:(1)创设合理、科学的情景。通过启发诱导,在现有条件下,以经过选择的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索内容,将学生自身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纳入到研究问题,达到问题本身具有真实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讨论、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研究能力。第一,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方案、亲身实践、交流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和体育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围绕研究主题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来设计方案。第三,培养实践体验的能力。研究性体育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身体活动,也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育运动实践,才能检验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勤于实践、积极活动、大胆尝试促进体育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经过亲身活动体验后,要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研究的情况,归纳和概括要点和要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质,找出体育活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感悟上升到理性认识,寻求出解决该类问题的规律。
5.注意问题。研究性体育学习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征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加体育活动实践体验体育学习,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各方面知识、经验、技能解决自身的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育活动团队的形式,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配合共同学习,发展个体的体育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意义。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个体在交往中可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实现社会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信息时代,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交往社会。无论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来看,人必须把交流、合作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善。因此,借助体育活动多以团队形式进行的特点,通过合作性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原则。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积极配合。重点培养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4.方法。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体育学习、活动为主,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共同进步。具体来说:(1)建立小组和确定分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适当调整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起来,使组内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为他们进行互补性的交流创建条件。同样以学生自愿和教师适当调整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在学习、活动进行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2)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分子,他们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教导学生如何宽待别人的失误、如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如何参加讨论、如何指出别人的缺点和失误。(3)小组自评。小组自评是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小组会议考虑哪些成员行为对小组有帮助,哪些没有帮助,决定哪些行为可继续,哪些行为该终止。小组自评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小组成员工作的有效性以达到小组目标。
5.注意问题。合作性体育学习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学习形式,要关注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鼓励,互相配合、帮助,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教学策略是建构在策略的特定范畴内,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可进行适时调整的动态系统决策活动过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二)建议
一、大学中传统的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得改革开放, 在中国, 大学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或已经走向普罗大众的教育,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虽然大学教育确实也培养出了众多的精英人物, 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走上了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 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各个组织中一名普通一线员工, “学而优则仕”成为了一种遥远的过去。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 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惯性, 大学中对大学生的评价仍然没有摆脱较单一的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 能力方面要求较少的状况,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各个行业应用型人才匮乏的困境。“《经济观察报》5月10日报道称, 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 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 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么多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转向职业教育, 应为注重知识教育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 “一评定音”的做法也容易导致学生突击死记硬背考试过关但事后又迅速遗忘的恶果,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连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做不到。
二、以《广告策划与创意》教学为例谈学习评价改革
笔者就以自己给学生教授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为例, 来浅谈以下大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
(一) 评价目标设定上:“以做为主”的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 许多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较单一的侧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方面, 能力方面要求较少, 这其实和对学生学习评价目标设定上的“唯知识”论有关, 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至关重要, 所以在考核评价的时候主要考核知识点, 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说到底了,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其实再简单点就是一个字“做”,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所忽略的——能力, 所以就拿“广告策划与创意”来讲, 笔者对学生设定的评价目标整体上不是记忆或理解多少策划、创意方面的知识, 而是在这一门课程结束后, 能够写一份可执行、操作性强的广告策划书, 当然这广告策划书当中少不了针对具体市场营销情况和其他情况选择的各种广告媒介上的广告创意, 这是对学生学习广告策划与创意后, 能否具备相应课程能力的学习评价。
(二) 对能力的分层评价
如果把广告策划书结构分成四大模块:分析模块、广告战略和策略模块、广告经费预算模块和广告效果检验模块, 那么又可以把对学生写作广告策划书能力的评价这个课程整体能力评价分层成各个部分能力评价模块, 具体操作如下:在分析模块, 我们可以对学生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能力、消费者分析的能力、产品分析的能力和企业竞争状况分析的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在广告战略和策略模块, 我们可以对学生设定广告目标的能力、制定目标市场策略的能力、制定产品定位和广告定位的能力、制定广告诉求策略的能力、制定广告创意表现策略的能力、制定广告媒介组合优化策略的能力、制定配合广告活动的其他策略的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在广告经费预算模块, 我们可以对学生在广告活动本身费用预算的能力 (尤其是广告媒介费用预算的能力) 、配合广告活动其他策略经费预算的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在广告效果检验模块, 我们可以对学生广告效果检验内容的确定能力、广告效果检验的方法确定能力和广告效果检验的步骤确定能力分别进行评价。这种能力的分层评价, 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学生广告策划创意课程能力的整体评价落到实处, 在兼顾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等。
(三) 变“一评定音”法为“多次评价”法
以前, 我们许多教师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一种“一评定音”法, 简单说就是通过很少的一两次的考试比如说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 而这种对大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浅层次, 主要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 且有“一评定音”的性质, 而这种评价方法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多课程的学习保持一种投机心态, 平常不用功学习, 考试前临时突击背诵学习来应付考试, 考试结束后短期突击记忆的课程知识迅速遗忘从而导致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实际效果几乎等于零。有鉴于此, 教师们有必要变“一评定音”法为“多次评价”法。如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学习上,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根据章节多次评价, 逐渐累积最终得分, 这样学生学习必须把功夫平均分配到平时, 而不是突击侥幸过关。
三、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更多的权利
在学生学习评价上, 各大专院校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否则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讲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 学校和教师怎么样指挥, 学生将怎么样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许多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较单一的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 能力方面要求较少, 另外也存在一种“一评定音”的做法等, 这些显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笔者试图通过“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较单一的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轻视能力的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肤浅理解, 另外也试图改变“一评定音”的做法等, 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主体;实效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且影响甚大。但细堪这个理念,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不若“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切合科学发展观提到“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增强实效性。
一、什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要在课堂或校园内创设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环境,以鼓励多学为目的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在学什么,怎么样学的,在怎样的情况下学的,学生是否在继续努力学习,目前的学习怎样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当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教学行为更多的是指向学生”,即教育者关注的更多的是如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是培养拥有正确的学习观的学生才是教育者的核心目标之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是学习经验的引导者、激励者和设计者,不再是主要的表演者,不再是“台词”说得最多的人,也不是那么在实施这种教法中工作最努力的人,学生在学习内容时提供指导、解释、劝告、批评和鼓励。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核心,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不过,众多研究教育的学者从“以学生为中心”对“以人为本”进行解读。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教师要把不断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学生的全面需求又是什么呢?他们的需求或者要求符合教育学的理念吗?这些在授课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了。
“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重视学生的需求。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观念:教学是产品,学生是顾客,教师的角色是服务和满足顾客。教师有充分的理由反对把学生比作顾客。当教学作为一种产品时,顾客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以学生为中心有“通过降低学习难度而卑躬屈膝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样的倾向,这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极力避免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动态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静态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或者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就“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解读而言,“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是学校行政管理者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各种需求;而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即学校行政管理者“以人为本”进行治校要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以人为本”要指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即要关注“学生在学什么,怎么样学的,在怎样的情况下学的,学生是否在继续努力学习,目前的学习怎样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
教育者只有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学生的其他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以“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自觉地学习,也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因此,我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才真正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学习者的思想政治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学习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学习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中心”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体被忽略
教学的主体有两个:教师是教导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和主要设计者,“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主体角色被忽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导)被弱化。这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
2.客体易被弱化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倾向于降低难度来迎合学生的喜好,导致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被弱化。课程本身所肩负的教育功能在教师主体作用被弱化的同时也被稀释了。“以学生为中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之前是“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存在的问题各位同仁都非常清楚。为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而逐渐变得流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矫枉过正。“以学生为中心”,表面来看是“以人为本”,实际上是违背教育学理念的。课堂的主体有两个,一是教师(主导),一是学生(主学),共同的客体是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的目的,是指通过两个主体的双边活动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容易导致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弱化,同时容易忽略课程本身的客观要求而减弱思政课本身的功能。
3.主体间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双边活动,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中心”的单边活动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思政课的教学必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很多课堂存在的状况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是台词说得最多的人,而学习者多半昏昏欲睡或者“人在课堂心在天涯”。上课就成了教师教的完成任务,学习者并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产生思想上的矛盾运动,如果“讲台”和“课桌”是没什么联系,甚至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那教学的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主体间性被弱化或者被忽略,这是特别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者反思的。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1.指明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容易产生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而“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能够引领整个课堂的政治导向。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使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十必要的。
2.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进了教室,就会自动认真地学习,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没有认真地进行主动的探索,那么,教师辛勤工作所取得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就是要尽可能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略了这一点,实效性就无从谈起,就是一句空话。
3.明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学生认真地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其他。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去共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问题,所有的课堂设计都是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教师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于思想政治品德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高校教师要从“单主体”观向“双主体”观转变,要凸显“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提倡发扬民主,彼此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师与学生由上下支配地位关系向伙伴合作关系方向转变[3]。
1.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
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4](P.103)。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进行创造性的课堂活动设计,尽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而不是其它兴趣),使学生注意到在学什么内容,由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是思政课教师最核心的使命。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活动实质是自由活动,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自由活动的自由性是密切相关的[4](P.11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授课的效果如何,除了跟引导方法有关外,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即学生是在自觉的情况下学习的,还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的;是努力学习的,还是敷衍了事的;是暂时完成学习任务,还是为了以后走向社会,等等,这些状况,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可以“自由”控制的。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这些学习状况,并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引导,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定位在学习本课程上来。这是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的学生学习状况。
3.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内容
思想政治论课的授课内容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导向功能,只有充分探究学习内容,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如果常常“跑题”,那就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课堂也就失去了主阵地的地位,这是非常危险的。课堂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来进行。即要形成一种课堂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课堂文化环境中享受熏陶、启发、陶冶和塑造,从而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学习任务。
总之,“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恰当选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动态过程,并及时设计对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内容,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必由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永凡,吴德勤.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社科纵横,2009,(6).
[3]刘灵光,韦诗业.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为了使自己拥有绝佳的备战状态,基本功便是在暑假把四册、也就是七八年级所学精读一次,仔细算了算,其实能够读书的日子并不多,要不是有所规划,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于是,趁着大家四天三夜的游玩之际,我默默的开始了自己的读书计画,正好妈妈所开设的补习班成为了一个相当优良的读书环境,杜绝了一切诱惑,而使自己能够全神贯注的将这些昔日所学融会贯通,今日,是迈向艰辛之旅的第一步,值得纪念,也期许自己能够一帆风顺!
只是没想到,一整天下来,效率实在颇低,跟自己原本所想的进度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原以为能够如同複习一般以“扫射”课文的方式驾轻就熟,没想到翻开讲义,映入眼帘却是一片陌生的疆域,必须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开垦这俨然已于脑中消逝的记忆荒野,简直是令人无法置信,才不过经过一年的岁月,一次四季的递嬗轮迴,这些知识就如同徐徐的微风一般,随着日益被撕下的日历渐渐消逝而去,留下的,只剩被掏空的脑袋,空虚的蕩然无存!
为此自己也沮丧不已,彷彿之前的努力就如同流水一般,只是平顺的滑过心头,轻轻的来也悄悄的走,留不着任何痕迹,别人常说要心如止水,只映照一切大千世界中的事物,如同静止的水面一般将红尘俗世化为浮云,不留下一丝喜悲。怎么我却是将知识化为浮云了呢?难道升上初中以来的一切耕耘,只是徒然?我暗自在心里问着,同时也放下读了一整天的书,望向窗外黑暗的天,漆黑,果真如同空虚一般嘲笑、啃噬着挫折不已的我。
接着,妈妈便带我去吃晚饭了,待晚饭吃完,我原想尽速回去继续面对、检视这些令人苦恼的问题,但妈妈不知哪里来的闲情逸致,说要带我去附近兜兜风,我心想换个心情走走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便答应了,接着两人便到了新庄运动公园踏青,顶着黑夜的公园,是我未曾见过的景色,幸好一路有盏盏灯火照耀,才驱走了一片诡谲的恐惧气息,缓缓步于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步道,两边原本应该蓊郁连绵的绿林顷刻已化为漆黑巨影,矗立着犹如一座座的小丘,隐约还能瞥见树叶的影子,耳闻属于炎热季节的蝉鸣,果真将烦躁的心绪缓和了下来,所谓“蝉噪林欲静”啊,而且“心更静”!走着走着,忽然看见那刚建成,又好似建好一段时间的体育馆,如同博物馆的建筑一般,有着由地面缓缓倾斜而上的屋顶,便在须臾间有了攀登上去的兴致,于是强拉着妈妈的手,踩着那木色的阶梯,一步步爬形而上,呼吸渐渐由缓和变得急促,爬到一半时妈妈便因气喘吁吁而不爬了,于是便坐在一旁供人休憩的位置上,我也靠了过去,环睹週遭一切,稍有高度的我们能够稍稍欣赏都市夜景,一排一排的高楼矮房林立,有着奇异性的光彩,彷彿都市与乡村共同谱成的和谐乐章,风徐徐的拂过脸庞,留下了无尽的沁凉,彷彿将三十度的盛夏化为了宜人的暖春,嗅到的是木头香伴随微微的青草味,其中还穿插着游泳池味道的诡谲气息,不难闻,倒也十分特别。一切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索性伸伸懒腰,躺了下来,仰望黑夜,此刻的夜却不再带给我恐惧,赫然发现悬挂于一边的一弯新月,还真令人心悦了起来,漆黑的天在凝视良久后也有了微微的亮度,即使没有满天的星辰,却也在偶然的浮云穿梭间,不经意的惊鸿一瞥,望见了迷人的两三颗星。
我这才惊觉,原来心如止水所映照的浮云,并不是象征着一切皆必须流逝,而是在经历的每一分每一刻中,仅仅留下平凡,然而真诚动人的美好瞬间,如同那两三颗稀星,不显眼,却有着朴实无华的璀璨光彩,给人那惊鸿一瞥的无垠喜悦,洋溢在一片幸福的美好之中!也许我的学习,也有着这么几颗灿烂的星火,不是蕩然无存的空虚,而是我还未曾发觉,持之以恆的悉心耕耘,也许就能带我挖掘出如此深藏于某个记忆深处的宝藏!
学习无处不在
做一个学习的主人,就是要不仅只学别人所教的东西,还要主动学别人没教的东西。也就是要学会自主学习。
——题记
初二,对每个上初二的同学都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更是觉得头上像是压着一座小山,有时压得喘不过气来!
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经常在我面前说:“初二得努力学习,初二学不好就会落下,初二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初二的最后一学期尤为关键!”
我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学好,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能够保送,我拼足了力气在努力学习!
可事与愿违,今天上午我昏昏沉沉的想睡觉,老师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开始做数学卷子,我看到卷子上的字都是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楚!
结果做出来的题错了大半,我看到老师吓得连头都不敢抬,因为我知道错题的原因,并不是不会,只是因为我瞌睡根本就没细细看题!
因为这段时间我晚上睡觉很晚,每天最早都是在十二点以后睡觉,有时甚至是一两点,才导致今天出现这种状况!
我不能再这样了,再这样会得不偿失,休息不好什么都做不好,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没精力学习,会让我的成绩受影响的,我再不能这样了。一定要改掉晚睡这个坏毛病!
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能让学习压在自己的头上,我们要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去自主学习。
让我做学习的主人,做一个会自主学习的人,在自主学习中健康成长,在自主学习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吧!
其实,云是美丽的。
仰望蓝天白云,那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躺在草地上,让时间从身边飞逝的时候。周遭清荣峻茂,淡淡的混着花味的泥土的芳香酝酿在空气里。阳光流溢在整个空间,云朵的影子投映在大地之上。
你瞧那云彩,慢慢地挪移,微微泛着晕,有的像小绵羊,有的像大白狗,有的则奇形怪状,一团一团凑在一起。多悠闲呀!
时间过得飞快,就连看云的时候也是那样匆忙。是啊作文,在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之中,谁有那闲功夫看云呢?
恐怕只有云自己了。它漂浮在天空中,飞过一座又一座繁忙的城市,俯看着大地万物为生存而斗争,为利益而失去一切,自己却不紧不慢的,有条不紊的,在风的带动下,浮动着,在合适的时候下一场雨,然后将自己化为雨水,将一切奉献给这世界。
云的悠闲与自在,那“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那奉献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
那烘云托月,彩云追月的夜景,那蓝天白云下马儿跑的景色,如果少了云的衬托,怎么也得逊色三分。当年那至尊宝,驾的不也是七色彩云吗?
再一次远眺窗外那云朵,我看到的似乎不再是一团美丽的水汽,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了――它微笑着,悠闲地奉献。
第五届“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主要为了促进省内高校大学生歌唱人才的能力培养和技术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舞台,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举办的活动。对于被采访的获奖选手感言:“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不但提高了自己主动学习的兴趣, 也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 更让自己意识到旧有的学习方式已与社会脱节, 转变新的学习方式是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竞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要做好每件事的原动力, 人只有对做好某件事有兴趣, 才能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地去做, 并力图做得完善。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 受到活动激励的学生, 学习劲头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活动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成绩会呈下降趋势。第第五届“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 (本科组) 是在5月份报名, 11月份举行, 主要都是学生自愿参与, 自由组队, 做好参赛作品, 整个过程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竞赛促进学生“活”起来, 教师“动”起来。竞赛主要有含金量高、见效快、师生重视等效果, 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更能符合现今学生的荣誉心理, 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学生都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 竞赛不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竞赛普及了学生要转变应试教育学习方式的意识
转变学习方式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 因此说, 学生要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人。要当转变学习方式的主人, 首先要有转变学习方式意识的普及, 因为有了意识, 行动目标才更明确。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历久弥新, 把“教案剧”从本质意义上变成“角色剧”, 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路”统领“学路”的观念, 将之转变为“教路”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杯这竞赛通过学生自愿参与, 自由组合, 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作品。通过竞赛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 知识的缺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被动学习”的局限性与弊端, 从而竞赛普及了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
三、竞赛中的“图书馆意识”加快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进程
图书馆意识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 图书馆意识反映了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的自觉性以及知识创新上的主动性。21世纪被认为是终身学习的世纪, 各国都把终身教育放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而高校里的图书馆则是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重要场所, 也成为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领域。在高校杯竞赛主要是以自愿、自主、自学为原则, 在竞赛中, 由于参赛作品涉及的学科与领域比较广, 单靠教师课堂授课时的被动学习, 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竞赛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学生为了顺利完成作品, 就必需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图书馆是必呆之地, 图书馆的书籍也成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所以在竞赛中无意识中加强了学生的“图书馆意识”, 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同时也加快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进程。
四、竞赛中“求同压力”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竞赛中分为团体竞赛与个人竞赛, 如由2名或2名以上的成员组成, 就构成团体竞赛。根据库尔特.勒温创立的“团体动力学”可知, 在团体中蕴含了团体内聚力、团体目标、团体气氛、团体的领导、团体的构造等因素。第20届广东省“南天高校杯”软件设计竞赛中主要是以团体参赛为主, 学生自由确立团体后, 团队就会确立团体目标, 目标的确立使团体成员在行为和态度上趋于一致性地发展, 团体成员在团队中就产生了“求同压力”。求同压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个别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个别成员往往会倾向于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行事, 在行动上与团体中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在高校杯竞赛中, 参赛者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获得好的名次, 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从而形成了探讨、研究的主动学习的团体气氛, 在求同压力的影响下, 团体成员在行为和态度上就会与团队其他成员趋于一致性地发展, 从而促使参与竞赛的学生为了团体目标而去主动学习, 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把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 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
五、竞赛中激励机制的影响作用
竞赛中的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参赛者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 使参赛者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 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 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参赛, 使参赛者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 强化自己的行为。当学生参与竞赛时, 激励机制一旦形成, 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 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 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从而推动与吸引着学生主动地学习, 抛弃高中模式的学习方式, 实行创造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 竞赛能为学生把传承式教育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 把接受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 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台阶, 竞赛中的激励机制、求同压力、图书馆意识等都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用竞赛能更好地、更快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孙文道:“天下为公。”以“公”为“天下”,反映了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以“天下”服务“公”,凸显了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借言之,“天下”为“职”,显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为“天下”,指明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天下为职”,先是“天下”为“职”——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的是谋一份职业,因此天下的人都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职业,就可以养家活口,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白了这简朴的道理,就要尊重真理,遵循规律。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必须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人民只有接受合格的、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就到业,就好业。人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程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有广大的市场,都有广阔的前景。甚至于普通教育,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谋得一份职业,过上好日子。由此观之,可以说所有的教育广义上都是职业技术教育。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尽可能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人人的事业——为人人的事业和人人为的事业。
“天下为职”,再是“职”为“天下”——所有的“职业”都是为社会服务,所有的“职教”都是服务社会的。“职业”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彰显“职业人”的价值;“职教”只有服务社会,才能达至职校的目标。明确了职业、职教的目标方向,才能做好规划,制定计划,采取措施,分步实施。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对社会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作出正确的评估,才能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上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满足市场所需。职业技术教育也只有适应和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才能保持它长久的生命力,及可持续发展。
“天下为职”,还应是“下”为“天职”——面向平民、面向基层,是职业技术教育天赋的职责。“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平民教育”,它昭示我们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眼睛朝下,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平民性决定了的,也因此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并能长期扎根基层,积极进取,矢志不渝。
坚持“天下为职”论,就应是“下”为“天职”,“职”为“天下”,终致“天下”为“职”。
【论学习为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论合作学习10-15
学习论文化建设心得07-28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07-22
学习做优秀员工07-21
勤奋学习的优秀作文10-05
体育教学论学习心得总结07-20
向身边优秀党员学习07-18
发展对象学习优秀心得10-23
学习榜样五年级优秀作文11-14
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