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推荐9篇)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1

皋兰三中 李兰临

5月3日至6日,我有幸去兰州十一中参加了甘肃省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大赛活动,在此期间,聆听了北京市十一中张晓华教师的讲座,张老师讲座的题目《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她用自己多年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听了之后,对我启发很大。再加上之前聆听了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两次有关数学中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讲座。使我对初中数学中单元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初中数学中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每单元开始就给学生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介绍,做到师生心中有数都需要良好单元教学设计来支撑。比如:因式分解单元可分解为因式分解概念和分解方法两个流程,总体把握好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关系。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的呈现,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点,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初中数学的单元教学设计之中有什么样的注意点,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流程是很重要的,在单元要素分析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形成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设计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教学,然而要实现这个整体,需要从单元的宏观开始,逐层过渡到微观,具体地说要将其细化为不同的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在一定的课时中去实现。在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需要将单元教学流程进行分解,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在考虑到教学前后衔接的同时,又能照顾到每个课时之间的联系,要从单元流程到课时流程,做到既有阶段性,又有知识的连续性,这样单元教学的流程就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个是单元整体流程,指的是整个单元的阶段划分以及针对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对每个阶段课时的划分;另一个是课时流程,指在考虑每节课彼此之间以及其与单元总目标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落实到每一个课时的具体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单元教学方案。如:因式分解单元概念划分1课时,方法分为4课时,方法中提公因式法2课时,公式法2课时,平方差公式法1课时,完全平方公式法1课时,这样既做到整单元的知识划分,又考虑到具体知识点的划分落实,达到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

一、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注意点:

1.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结合书本,还要结合实际 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数学基础的学习,为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向远处看,只是紧密结合书本的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课堂之上,教师还要向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书本上所不具有的知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课经验以及实际的解题思路,传达给学生每个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数学基本思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2.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黑板板书和讲解,学生记笔记,这样的教学虽然符合当前的应试教育,但教学效率显然存在问题,老师局限于就课论课,学生在课堂之上得不到交流,思想方法也得不到拓展,思维素质就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们需要改善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单元教学设计得更具活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成绩。

3.课堂设计还要注意例题的选择

初中数学的学习依靠的是例题的示范解析,学生在例题里学会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解答步骤以及数学思想,比如一道经典的分类讨论的例题,就能传达给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再碰到类似习题,学生就有了解题的思路,解题的速度就能得到大大的提升。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例题的选择要具有经典性和创意性,连续性,一些学生经常碰得到的例题可以少量加入单元教学设计中,而一些具有创意性和思维性及拓展性的例题可以进行着重的解析,让学生再次碰到这样的题目不再是手足无措。这就是专家们在单元教学中多次提到的,你设计的题目、问题串有没有必要,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不单是教师需要努力进行改良的,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及时得到课堂的反馈,从而改善设计方案,提升教学效率。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之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对单元教学设计提出问题,教师悉心听取,让单元教学变成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数学的教学尤其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成绩。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思路是不变的,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让教师也省去许多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法注意点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数学的教学尤其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成绩。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思路是不变的,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

如今,黑板的板书跟不上多媒体课件的讲解速度,所以很多教师乐于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比如,在《图形的相似》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三角形相似的理念,相似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和条件,在证明题中的运用等各种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大大节省课堂之上黑板作图解析的时间,多媒体课件能清楚的展示出相似三角形所必须的性质。这一直观、简洁的数学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要点更快,掌握数学公式更加轻松,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要注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3.单元教学设计与情境法

合理的情境运用能让单元教学设计变得锦上添花,情境教学法是新北师大版相当重要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理念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情境的运用需要结合当前的课堂内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2

一、当前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单元复习课对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 教师在基础教学完成后, 会组织单元复习,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强化学生的认识, 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但在实践中, 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教师在单元复习课的开展时, 更多的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应试的要求, 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解题能力、解题方法的培训, 以例题的讲解代替系统的知识复习, 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相对不足, 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 单元复习课的课时较少, 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新课标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单元复习课上, 教师会给学生划定重点内容并进行重点讲解。整个单元复习课的过程是以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开展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比较少, 也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从而对于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受到限制, 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提高初中数学单元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一) 基础性原则。初中数学更多地需要学生数学知识的积淀, 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应用能力。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 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 使其更好地在数学教学整体中发挥作用。比如在几何证明中, 对于一些公理、原理的复习,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梳理基础知识,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证明和推理过程, 从而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中, 将这些分散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对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后面的学习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主动性原则。单元复习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 并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对其归纳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复习课的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针对性原则。单元复习课教学完成基础知识的归纳复习的同时, 也应该起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作用。在开展复习课之前, 教师应该完整地梳理本单元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 科学设计复习课的内容,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提高数学单元复习有效性的措施

教师应该针对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教师在开展单元复习时, 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数学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每个单元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单元复习课中, 教师要看到本单元内容在本学期数学知识中的作用, 并从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出发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 从而使学生更完整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归纳总结, 能够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为学生的学习及知识的应用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该种知识的归纳概括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二) 在课堂练习题目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通过习题练习, 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 要精心选择课堂习题, 使其更好地与基础知识结合,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选择练习题目时,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使选择的题目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并且要从综合的视角出发选择题目, 使其更好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较综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师给予充分关注,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完善的情况, 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数学能力。

(四)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其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教师在开展单元复习课教学时要精心设计, 使教学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本文从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在分析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毛飞飞.管窥初中数学复习课类型与学习任务的适配性——关于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011 (6) .

[2]沈添发.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例题的选用原则[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3 (6) .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76-01

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过程中,制作数学复习小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单元复习过程具体、生动而充实,借助伙伴互动和师生互动,通过呈现、评价和总结,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学习”的转变。在小报制作过程中,师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意义。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复习小报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单元知识,即从“最近发展区”着手,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提炼,将单元知识内容系统化。

2.突出单元重点。

单元复习小报,应着重突出几个板块的内容:①知识结构图;②数学思想与方法;③典型例题及配套练习;④总结、反思与提升。旨在将平时学习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行归纳整理,即将本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的综合应用通过小报重温知识要点和重点,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注重实效性。

单元复习小报应基于实效性,不要刻意为了美观而简化了内容,应致力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思想方法的形成,知识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梳理,典型例题、习题的巩固以及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等。

4.因人而异。

对于内容设计,每一份单元复习小报都应具有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参与,具有原创性(或独创性)色彩,结合自身在平时学习中的错题纠正与经验总结,进行二次复习,加深对单元知识、解题思路、思想与方法等的内化和吸收,对个人课程内容进行再次整合,促进学力提升。

5.关注个性化班本课程。

构建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就是需要学生在复习时对单元新授课所学知识确立“知识系统性”的理念,感受单元知识体系,关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将孤立、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进行反思性学习。在总结、反思与提升过程中,重点聚焦四个方面。①知识点掌握情况: 是否存在一知半解或理解有偏差甚至还未能理解的知识点;②解题方法:特别是需要反思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的情形,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至一个高度,即自主建立数学模型;③数学思想: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分类讨论不全面的情形,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值、化归思想是否已基本掌握,做到在单元复习时有所提升;④解题习惯:是否做到先易后难,是否做到“小题小做”,分配解题时间是否合理,是否形成有效的检查,是否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解题过程是否合理等。

感悟统领作用。通过自主复习、合作交流,反思提升等多个环节的梳理与整合,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能够积累一定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活动经验,获取基本的探索与应用能力,借助经验正迁移,掌握研究同类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从学习力层面来看,学生在对本单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及典型例题、习题的甄选过程中,要经历对本单元内容的回顾与反刍,有针对性地感受数学的直观与抽象,感受数学思想或数学本质对数学知识的统领作用。

初中1至4单元数学的思维导图 篇4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侧的同旁内角之和大于两个直角,那么最初的两条直线相交于这对同旁内角的另一侧。”

这条公理的陈述过于冗长。在1795年,苏格兰数学家Playfair提出了以下以下公理作为平行公理的代替,在被人们广泛的使用。

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平行。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5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xx(4):98.

《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反思 篇6

本次精品课程研究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新课标把“双基”改变“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还要获得数学基本思想及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次精品课程研究结合新课改要求探讨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在本单元的研究过程中,结合了实际内容共安排了2个课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推出实效的精品课程,每个课时安排三次磨课,推出了“同课多轮,逐层推进;同课异构,螺旋上升”的研究思路。每次上完课,我们进行集体评课,找出本节课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修改意见。老师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当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多次的研磨、讨论,我们认为本单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和疑问走进课堂。

在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上都采用了课前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案进行课前预习。如:在《集合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案中设计了排队的情景,让学生清晰理解重叠;而在《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案中增加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带着知识和疑问走进课堂,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2、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交流、发现等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是较为抽象的集合与等量代换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是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获得活动基本体验。

如在《集合的思想方法》中,老师并没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填韦恩图,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并根据韦恩图进行计算。而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中,教师创设了具体情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进行汇报交流,在学生猜测、观察、探究、交流的活动中找出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的重量相等,深刻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十分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3、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都善于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集合的思想方法》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晰形象地呈现集合图,特别是重叠部分形象具体地展现,让学生深刻理解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而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晰地展示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深入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4、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分析 篇7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需更新

由于初中学生会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过于系统,缺乏多样性

一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严重忽略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系统,缺乏灵活性,限制了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效率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

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自主性。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发挥主题化阅读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能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中发现语文阅读的乐趣。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以前,教师为了保证学生阅读质量,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学生长时间面对这种教学模式,难免会缺少积极性。但是,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的阅读自主性,学生通过主动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对白求恩的思念与敬仰之情。

(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学过程过于系统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为此,教师需要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教学的灵活性,突破陈规,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采用灵活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有效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授课形式,学生在对《桃花源记》一文进行阅读时也会增加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体会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时内心的想法,同时还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理解,明确阅读主题,从而真正体会《桃花源记》中蕴含的道理。

(三)在单元化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阅读知识

在初中阶段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其实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拓展,教师可以在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再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在灵活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习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本单元以“诗词拔萃”为主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如《毛泽东词二首》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如《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语文诗词储备量,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现阶段,由于初中生面临着严峻的中考压力,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在传统阅读教学形式上出现的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通过对课外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如何提高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笔者针对初中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进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摘要:语文的主题阅读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所以主题阅读所学的知识是教材中并不涉及的内容。然而,在初中的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低的现象。本文围绕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菲.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6(05):175.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5(07):79-81.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节点”把握

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就是指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与其它的物理知识点之间存在必然或应然的关系,这种促成不同物理体系进行有效联系的知识就是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如果教学体系中,缺少任何一个有效连接的物理节点,整个物理教学框架网络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重点对我国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节点”的科学把握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通过初中物理实验的细节掌握单元节点

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学先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通过物理实验将不同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认识,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它的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进行自我探索学习、创新,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相对不足,所以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错误,再加上学生的探究结论的差异,也会导致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实践过程中的细节之处就是物理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节点。例如,在初中物理中“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会用到天平这一物理器材,如果学生不能对天平进行准确调整,或者对天平的游码调节缺少耐心,就容易造成物理实验的偏差出现,对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就应该将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讲解于学生,通过示范性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与科学意识。

二、通过初中物理单元之间的现象联系掌握节点

物理科目是新课改背景下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科目,也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科目,一方面,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基础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更加系统的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的物理探索态度,学生只有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到物理知识,所以会存在新鲜感,另外初中的物理知识大多比较简单,多数知识都是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学生平时都可以感受得到,接触得到,但是物理教材的内容基本处于一种唯象层次,由于初中学生对生活的阅历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足,所以在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困惑,而这些复杂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内容就是物理单元教学的节点,教师必须对这些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梳理,通过系统化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液化”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物质的凝固以及汽化、液化、升华都存在一定的转化规律,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这些规律让学生掌握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节点,加深对物质“物态变化”这一物理章节知识的学习印象。

三、对物理难点定量计算以及推理掌握物理之间的节点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涉及到很多的复杂计算量,如果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物理推理习惯,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而这些推理的难点就是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对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的总结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演示,为更加复杂的物理知识学习夯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倡导学生对物理公式以及原理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逻辑推理,掌握物理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之间的转化关系。比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关“简单机械和功”以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两大章节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难点,尤其是关于机械效率的定义推理过程较为繁琐和复杂,如果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物理想象能力不足,就会遇到很多的运算障碍,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繁琐与复杂的物理推理过程简单化,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点与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掌握物理单元之间的教学节点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物理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物理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而这两大教学模式都是学生有效掌握物理单元教学节点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将自然物理现象与课本的知识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不断自我探索的基础上,找到物理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重要节点,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培养学生自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应该不断进行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科目,不仅知识体系复杂,而且内容结构跨度较大,但是从新课改之后,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部分的物理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单元式的教材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新、旧物理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重新梳理物理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框架结构。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不仅需要师生的良好配合,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物理信息,抓住物理中的难点以及关键点,从而找到并掌握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海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元素提炼及释放[J].科技创新导报,2014.07:122-123

[2]赵呈领,黄志芳,万力勇,陈智慧,张良,申苗苗.基于初中物理课程的学科领域本体库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8:64-70+94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9

(二)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年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包括稍复杂的排列问题、搭配问题(分步乘法计算原理)、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等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排列组合问题。难度有所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更加复杂,同时也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字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知识。

教材在编排广泛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易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数形结合,用符号化的呈现形式凸显有序、全面的思考方法;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3.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根据实际问题列举或连线等方法找出事故的排列数。

2.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就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用连线的方法把要组成的事物两两相连,得到组合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借助多种学习方式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步入深入,掌握有 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排列问题:教材第10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有顺序、全面的地思考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及符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全面的地思考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及符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课时:1课时 教具: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发现门紧锁着,想要出门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四个数字0、1、3、5组成的一个两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

问:如果不告诉你正确的密码,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师:要求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实际要知道什么?(用0、1、3、5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摆一摆、写一写——探索搭配。1.感知搭配。师:下面就来看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数。(把写的有顺序的数放一起,把无序写的数放一起)

师: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会不同呢?大家议一议。2.操作理解。

给学生提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生反馈(上台操作展示),学生在摆时引导学生一种一种的数出来。操作完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来评价一下他摆的怎么样?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摆能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哪种更好呢?好在哪?

最后引出:我们在搭配中要按顺序,搭配时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

师:刚才第二位同学用数字卡片进行有序地搭配,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咱们应该怎样进行有序搭配呢?

活动二:想一想、议一议——深化搭配。1.首位固定法。

观察有规律搭配的数,引导学生读懂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十位为1的有3个数,它们分别是:10、13、15。十位为3的有3个数,有30、31、35。十位为5的有3个数。他们分别是50、51、53。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师:为什么十位不能为0? 乙: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

师:如果是组成三位数,我们应该先固定什么位? 2.连线法。

师:你还能用你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的找出全部的摆法吗?(生动手记录并汇报结果)

师: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展示)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的表示方法更好一些呢?好在哪?

师小结: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复和不遗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所有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1页“做一做”第1题。

师:前面咱们已经学会了进行有序的搭配,那现在你能用咱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道题吗?

师:应该怎样搭配呢?

生:按一定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的进行搭配。

师:对,做到了有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起发现搭配的一些规律。但搭配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更多的搭配规律我们没有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动脑筋找到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规律。

2.完成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排列

十位 个位 0、3、5 组成10、13、15 3 1、0、5 组成31、30、35 5 0、1、3 组成50、51、53

3×3=9(种)

教学反思: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在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有顺序地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本节课知识也特别适合让学生自己探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搭配问题:教材第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 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教学难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出示学校进行主持人选拔赛的通知,我班选手张丽入围。

教师:同学们,张丽同学为了这次比赛,做了精心的准备。看一看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

学生交流。

师:她想请大家帮忙,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穿法?你会建议她怎样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问题。(板书:搭配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理解信息,自主搭配

(1)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怎样搭配?

预设:①短袖配短裙;②长袖配裤子;③长袖配长裙;……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

(2)学具操作,摆一摆。同桌合作,学具操作。

让学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收集学生摆卡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1)摆放有序和无序;(2)方法多样和唯一;(3)记录无序。

(3)汇报展示,说一说。请学生板演,展示搭配的过程。(4)师生交流,议一议。预设一:无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预设二:只会表达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预设三:能说出所有的六种方法。2.感悟有序,体会简洁

师:有的同学有两种,有的同学有三种,还有的同学有六种搭配的方法,请他们与大家分享是如何进行搭配的?

(1)对比感知,有序思考。

请表述不完整的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可能出现: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进行讨论补充,初步建立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预设方法一: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可以配2套。预设方法二: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另一件上衣配两条裙子,有3种搭配的方法。预设方法三:

固定上衣,用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装,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装,两件上衣就有6种搭配方法。

对于第三种方法全班进行分析讨论,怎样才能搭配全面,提炼总结出:“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板书。

教师追问:谁能说一说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学生交流。

小结:只要有顺序地思考,就可以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所有的方案。

教师设疑:除了从上衣考虑可以搭配什么下装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带了服装的学具,进行模拟搭配,如果没有这些学具,我们可以怎样思考?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桌交流,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搭配的方法。(2)方法呈现,比较优化。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学生的作品。善于捕捉学生生成资源,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完善。

预设方法一:固定下装,用长裤去搭配两件上衣,再用花裙去搭配两件上衣,最后用长裙去搭配两件上衣,一共有6种方法。

预设方法二:教材中女孩的方式,见教材第102页。预设方法三:教材中男孩的方式,见教材第102页。(3)符号意识,简洁有序。

分析讨论方法四和方法五。先分别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方法。教师设疑: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全班交流,得出:有序思考,分类整理,简洁明晰,便于记录。教师追问:如果是你,你会采用哪种简洁的方式呢?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用数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进行记录。(4)列式计算,发现规律。

提出问题:每种方式都有6种搭配方法,可以怎样列算式? 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预设:一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两件上衣就有2个3种,可以列式:3+3=6(种)或者3×2=6(种)。

请学生说出算式中“3”“2”“6”各表示什么意义。突出“2件上衣”和“3件下 装”。

(5)变式练习,巩固运用。

教师追问:如果3件上衣和3件下装,共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呢?

学生猜测,按照一件上衣可以搭配3件下装,三件上衣搭配3+3+3=9(种),或者3×3=9(种)。

实际验证,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汇报分析,图示验证,展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组数。课件出示“做一做”第1题。

阅读信息,猜测组数的个数,实际操作,记录组成的数,尝试列式,验证猜想。课件设疑:拉动纸条,有几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师生汇报小结:固定其中一个数位,有序思考,可以不重复不遗漏,进行分类,便于排序等优点。

2.联系生活,吃早餐。课件出示“做一做”第2题。

阅读信息,食品分类,猜测搭配数量,进行连线,验证猜想,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搭配

2×3=6(种)

搭配要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搭配的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10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活动发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握手游戏。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握握手,谁愿意?(我愿意。)好的,现在老师请两位 同学上来,我们三个人一起来握握手。大家注意观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我们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了3次手。)

同学们观察很认真,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用字母来表示我们三个人。(A、B、C)你能用连线的方法求出一共握了几次手吗?

指名学生板演。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例3。1.提出问题。

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合作,用四个队的国旗图片连一连。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利用国旗图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小组的方法一样吗?(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5.小结。

第一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第二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再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师:无论同学们用哪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1.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连一连,然后交流。明确:一共要通 10 次电话。

2.每两人进行一次比赛,一共要比几场?

学生完成后,汇报方法。(生讨论连线)

小华—小青 小华—小明 小青—小明,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3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组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组 合

3+2+1=6(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活动发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并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我们的校园”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教法、学法:实践、操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课型:活动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已经生活将近3年了,你想说点什么? 其实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每天都会有许多的问题要用数学来解决。课件出示情境图,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

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二、探究设计 1.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建议三:

(3)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2.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2)比赛时间。

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3)比赛地点。学校操场。(4)对阵班级。三、四年级的四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三、课堂小结

美丽的校园,用你的智慧去设计。板书设计:

我们的校园

上一篇:揭阳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论语》学习践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