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煎饼的诗词(精选7篇)
具体运用哪些方法进行心理描写呢?
一.直抒胸臆
古典诗词是很讲究含蓄、曲折的, 但也不排斥直抒。有时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越如江河奔腾, 瀑布直泻, 不可遏止, 因而表达得也较直率。
如吕布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既恨君像月, 又恨君不像月, 矛盾的说法却表达了同一种心理———内心的怨恨、遗憾和渴望。全词像一段低沉、郁闷的内心独白, 发自肺腑, 令人同情。
这类词有许多, 如顾瓊的[诉衷情]中的女子, 夜深人单, 孤苦之情难排, 想到自己苦恋, 对方却不知如何消闲, 末尾迸出一句:“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被对方如此地思恋, 词中的感情倾诉, 限于篇幅, 大多是一句两句, 凝炼而又深沉, 份量如锤, 灼人如火。
二.言近旨远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 有些词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 但揭示的却是一种更为曲折复杂, 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若隐若现, 微妙回旋。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 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树上潇潇雨。”
前几句写出一种典型的微妙心理———人大都是在美物失去以后才知其可贵, 当时没有珍惜这份情谊, 轻易离别意中人而未“双飞去”, 如今远别千里, 欲归无路, 才感到深深婉惜。然而现在后悔有什么用呢?寄书无凭, 只有看尽黄昏, 复听夜雨了。
词人大多写相别之悲, 怀念之苦, 但也写重逢之喜悦的。晏几道[鹧鸪天]的下片是这样刻画相逢时的心理的:“从别后, 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似梦中。”由于相思常念, 虽经多次在梦中相见, 今天夜里是真的见面了, 却反而疑惑起来, 以为又在梦中, 只好把银灯举着照了又照, 才放下心来。以前以梦为真, 今天却将真疑梦, 此种久盼成疑的心理写得十分细腻曲折, 真切感人。
三.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描写人物心理, 更多的则是用较含蓄曲折的手法。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言:“诗有赋、比、兴, 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 兴;或借物以寓其意, 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 不能直言, 必低徊要眇以出之, 而后可感动人。”景物描写在词的心理刻画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典诗词中的彩色世界里, 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心与物, 情与景, 彼此渗透, 互相映衬, 几乎大部分词都含有景物描写。然而单纯描写景物的词并不多,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人写景都是有所蓄意, 有所用心的。
以景衬情。以周围的景致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感情。李煜[清平引]“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以落梅烘托作者的心情撩乱和摆脱不掉的愁思, 同时又表明他站在梅树下凝神已久。写得不露痕迹, 又非常传神。
以乐景写哀, 则哀更切, 制造同人物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 更能突出人物心理。如史祖达的[双双燕]:
“过春社了, 席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差池欲往, 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捎, 翠尾分开红影。芳经, 芹泥雨润。爱贴也争飞, 竞夸轻俊。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纹。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以十分细腻之笔, 写出双燕的自由飞翔, 相亲相爱的美满生活, 强烈地反衬出闺中人的寂寞愁苦、孤独凄凉的心境和等待爱人的焦虑心情。
由景生情:一幅破败凄凉之景, 在一个内心愁苦忧郁的人眼里, 自然像一条引线般地抽出了人物心中的愁绪。柳永[卜算子慢]上片:
“江枫渐老, 汀惠半凋, 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 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 继续残阳里。对晚景, 伤怀念远, 新愁旧恨相继。”
在暮秋时候, 残照之中, 眼见败红衰翠, 耳闻砧杵之声, 怎能不勾起对远人的怀念, 对晚境的伤感, 怎能不旧恨未了, 新愁又添呢?
当然, 在不同的心情下, 景致又变得不同了。如陆游的[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陆游此时正在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正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策, 筹划收复长安。踌躇满志, 号致悠扬,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便感到那南山月也特别多情, 特地为他破云而出, 那灞桥曲江 (代指长安城) 也似乎在静静等待着宋军的到来了。
四.由表及里
人的行动既然受着心理的支配, 人的外在表现和心理便密切联系着。因此, 有些心理描写并不是直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去写, 而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去写。让你感觉到或猜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给人更大想象余地、更富有张力的心理描写。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小说应该写得有立体感, 而且要像一座冰山, 你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半, 但却能推知水下的冰山有多大。古典诗词中不少作品就达到这样的功力。
如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 斜溜须鬟心双凤翘。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 转过回阑叩玉钗。”
作者抓住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的变化, 含蓄地表现出年青恋人无法言传的心境, 它使人感到, 在这一对恋人之间, 有着一道无形的墙壁, 在绵绵的情意中, 掺杂着一丝苦涩的滋味。人物虽没有一句话, 但你能感到他们内心中翻腾着千言万语, 全部曲折与悲切也正是因为他们无法说出一句表达心情的话。
五.托物咏怀
有些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作者不便直接说出, 常借咏物而托之。写物是虚, 实为“夫子自道”。
如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 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蓬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 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 行雨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 无端却度秋风误。”
这首词明咏荷花, 暗以自比。以蓬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 比喻自己之遭冷落由于无人汲引。以蜂蝶不知幽香之可爱, 比喻自己的品德才气完全不被人欣赏。因此只能自开自满, 芳心独苦。郁闷不平之情使作者借着荷花之口直接倾出内心的感叹, 在这感叹之中隐藏着作者的矛盾心理以及潦倒悲哀和不平。晏几道的“朝落暮开空自计, 竟无人解芳心苦”也是借咏荷花诉说自己苦闷、孤独和抑制不住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苏轼[水龙吟]借写柳絮刻划了一个女了的伤感和幽怨, 刘克庄[卜算子]借写落花曲折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受压抑的心理。
六.梦境幻觉
把梦境写到古代诗词里, 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注重于描摹人的内心情感的古代诗词作家们早已不把眼光只局限在白日的情形了。夜晚是人的思想最活跃的时刻, 而在梦的世界里, 人的内心、思想得以最自由、最无拘束地活动。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梦是心理的形象化的体现, 是现实生活一种折光的反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鬃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怀念妻子的记梦词。上片写出梦前的复杂心理, “不思量, 自难忘”, 这六字看去平淡, 却含意深挚, 如果说天天思量反而不真实了, 只有潜意识地不思而思, 才见真正的深入内里的思念。死别十年, 可叹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幻想相见, 但又否定了幻想, 只有托梦了。下片接着出现梦境, 梦境写得真实而又朦胧, 简炼而又深沉, 了了数语, 然而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和感情却渗纸而出。情感的流露显得疏淡而深远, 颇合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以上概括的几种手法并不是孤立的。在一首词中, 常常是兼用各种手法表达人物内心。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 不道春将暮。百草千万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见到行云联想到丈夫, 第一句是内心对丈夫疑问和埋怨:他这几天到哪去了呢?竟不顾春天快要过去, 总是忘记归来。第二句是她的想象, 丈夫大概又在谁家寻花问柳了, 想到这怎能不悲伤呢?第三句便转入外部举动的描写:含着眼泪斜靠楼头自艾自怨, 这些举动流露了她内心的痛苦。在痛苦无聊的自言自语中, 她向燕子发问, 有没有看见她的丈夫?这第四句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通过这痴情的发问, 我们进一步看到女主人公愁苦而无奈的内心。第五句是借柳絮为喻, 将无形的内心愁绪化为有形, 使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人物的心理, 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唐·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杜甫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晋·陶渊明: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唐·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山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唐·岑参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宋·辛弃疾: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满庭芳》 【唐】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元,清】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汉代刘彻: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晋代陶潜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元,关汉卿)【历代】
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宋玉:悲哉秋兮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辩》
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陈毅)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描写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描写秋天的词: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风 内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山行杜牧
“秋风起,蟹脚痒。”
每到中秋时节,各类大闸蟹的广告便层出不穷。而且无一例外要引用这句俗语。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用区区六个字,便能给人非常美妙的遐想。仿佛吃货的心也随着秋意渐浓而痒起来。
要说对美食的钟爱,古人一点也不比今人差。而对美食的描述,现代汉语虽然也有动人的辞藻,还是古人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描述起吃来绝不会只用“好吃”“大赞”“给力”“过瘾”这类干白的表达,而是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仿佛透着文字都能渗出诱惑的滋味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
最早读这句诗,是在小学的课文里。我们的范厨师,哦不,范仲淹老师,用他一贯忧国忧民的视角,表达了对渔人“出没**里”的关怀。
渔者的辛劳换来的是鲈鱼的美味,而这句诗也成为“清蒸鲈鱼”之类菜肴最好的广告语。鲤鱼鲫鱼、草鱼鲶鱼,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鲈鱼同伴被大V范仲淹@后,成为了餐桌上的网红。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
范仲淹老师毕竟不是专业吃货,美味当前只会更添对民生疾苦的反思。而大约在范老师晚年间,北宋有位最耀眼的明星横空出世了。他不但是大文豪,大诗人,大词人,大书画艺术家,更是一位难得的美食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遇到美食就露出吃货本质,还会自己研发美食的人。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四珍(东坡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之外,流传后世外加旁人杜撰的,还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酥……
可以这样说,如果北宋年间有微博的话,苏轼绝对是全国知名的美食大V,指定比妖哥(“老妖带你吃西安”)还火。
你听听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这首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烹肉,苏轼是认真的。
而他的另一名作《老饕赋》更是集合了饮食文化之精妙,显示出一个顶级吃货对于烹饪的工匠情怀。原文较长便不搬运在这里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懂美食的诗词人不是好书画家。
只有苏轼这样的趣人,才会让大文人和大吃货的结合如此的不违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尽管被贬于当时比较荒蛮的岭南,但只要有好吃的,苏轼就永远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美味的荔枝在苏轼眼中,就是“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只要天天能吃荔枝,就是一直待在此地又有何妨。
也许是这份自在洒脱的气质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荔枝没吃几年,苏轼又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儋州,这几乎是当时可以贬谪的.最远距离了。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位坚强的老吃货仍然不改自己的乐观本色,将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轼这一生,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超高的文学造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圈粉最多的历史文人之一。
也许“吃货”这个身份,为他加分不少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
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是喜欢与好友宴饮的。
与商务应酬不同,好友间的聚餐往往充满了极大的放松,尤其是在质朴清静的农家小院里。
没有觥筹交错间复杂的酒桌谈话技巧,只有随意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样惬意的用餐体验,才是值得人留恋,时不时想再约的。
所以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一向以“妇孺都解”的直白而著称。但将直白的日常写出如此悠然快活的意境,确是点石成金的妙笔。
炉火正红,新酒尚温,只等窗外飞雪,贵客临门,届时盘坐炉边,闲叙诗话,任室外寒夜清冷,只享屋内温暖入春。
白居易的请客,孟浩然的访友,无不体现古人对于友谊的真挚与深沉。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严辰吟
比起“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这种高端人士的小资情调,这两句描写火锅的诗反而更接地气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日常。
只有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才会这么放松自在的”围炉聚饮“,才会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这才有了一个可以尽兴畅聊的”欢呼出“。
无论在口味上有多么不同,都能轻松适应锅里的”百味消融“,都能“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让对过往的感怀,对明日的憧憬,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珍重,都融在眼前这鲜香四溢的“小釜中”。
火锅的百味,正如人生的百味。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习惯地称为“过年”,也有许多关于过年的`经典诗词。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岁夜咏怀
唐代: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思佳客·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代: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元代:张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溅溅漱玉沙。
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客中除夕
明代:袁凯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除夜
宋代: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sources of instantaneous information, many people strive to gain at least a working knowledge of many different subjects.They are so-called“pancake people”;they no longer concentrate their energies on one area of interest, but instead choose to spread themselves thinly over a large area.As a result, a new generation of pancake people have essentially become the proverbial jacks of all trades, but masters of none.
The term“pancake people”is largely seen as a negative commentary on the current age of instantaneous information.The ability to access even the most obscure information in a matter of seconds may be seen as a positive social development on one level, but it can also cause some people to become less inclined to delve more deeply into one particular subject of interest.As a result, a generation of overloaded pancake people may become more obsessed with popular culture and less interested in the larger area of human history.
随着网络和各种即时信息渠道的发展, 很多人都力求在各个不同领域都至少获得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他们就是所谓的“煎饼人”, 他们不再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个感兴趣的领域, 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由此, 新一代的“煎饼人”就真的成谚语里说的“门门通, 门门松”了。
母亲摊的一手好煎饼。“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这是蒲松龄《煎饼赋》里的描述。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这样的印象。母亲盘腿坐在蒲团上,面前卧着一面鏊子,母亲刚用“油搭子”均匀地擦了一遍,鏊子黝黑的脸庞立刻泛起油亮的光泽,像酷酷得很的男人的笑。火是玉米秸火,焰长,面大,势头均匀。鏊子滚烫的时候,母亲左手舀了面糊,扣在鏊子正中,右手握了竹筢,悬肘,提腕。但见面糊径直而下,如溪水出涧,到鏊子底部,又旋即攀缘直上,像秒针,速度快,也毫厘不差地走一个圆,竹筢逐渐平起内收,鏊面上就现出一个圆满的圆。满是面糊的满,是一种弥漫,一种覆盖。煎饼熟了,母亲轻掀两边,米黄色的一张煎饼,薄薄的,火光轻闪之间,隐现出母亲的笑脸。
我的小舅就认母亲摊的煎饼。小舅结婚了,儿子上大学了。还经常请母亲过去摊煎饼。这是经年之后的一种味蕾上的认同。姥姥去世的那年,母亲已经19岁了,她的身后拖着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小舅只有6岁。姥爷当过私塾先生,我就是在他的窗台上读到了《水浒》和《三国演义》,就这样我迷上了文学,在我的小学时期。多年以后,在别人的赞美中,我多么羡慕我的母亲,她摊的煎饼大而薄,卷起来只有拇指那么粗细。母亲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泼不出去的水。夫家、娘家是一个村的,腿去也就五分钟,来来回回。不过从一面鏊子走到另一面鏊子。在老家,摊煎饼还有一个说法,叫“办干粮”。逢年过节,割麦忙秋,母亲总要提前办好两家的干粮,那些年,除了摊两摞煎饼,似乎真的没有别的干粮了。两摞煎饼,白天摆在堂屋里,夜晚晾在石磨上。煎饼越翻越薄,日子越积越厚,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父亲和二叔分家了,在我舅爷爷的主持下。家什是我和团结(二叔的儿子)轮流挑的。他指了指手推车,我说,我要鏊子。老宅子给了二叔,我们一家四口早些年不停地搬来搬去,妹妹小,觉着新鲜。睡觉也踏实,听不到深夜里父亲重重的叹息,和母亲轻轻的安慰。母亲人随和,手艺好,经常被左邻右舍请去帮工。摊煎饼,盘腿时间长,重复动作多,两个人一倒班,就可以减缓一下劳累。农村给了母亲一面巨大的鏊子,让她不断提高她的技艺,她用一张张煎饼和村里人对话。她特别在乎别人的邀请,似乎整个人活在了乡亲们的认同里,她不在乎身体的疲惫。作为回报,母亲往往拎回来几张新摊的煎饼,让我们爷仨吃了个风卷残云。问她,她说吃过了。母亲只是看,脸上荡漾着微笑。这是母亲一生中极为荣光的时刻。
我家一日三餐,多是煎饼。饿了,一碗白开水泡一张煎饼;闲了,掰几块干脆的煎饼充点心,咬出满嘴的“嘎嘣”声,日子不也是这样的酥脆响亮吗?过日子,好比摊煎饼,是要粗粮细做的。粮食们在深夜的水中握手,在清晨的石磨里相融,在上午的鏊子上结合,这太像一种仪式了,繁琐而神圣。摊煎饼的母亲,坐在蒲团上,有如挥笔的画师,不同地块、不同季节的粮食们,可能粗糙,可能瘦弱,现在已是细腻温软的面糊了。色彩丰腴的面糊,母亲挥着竹筢的画笔,把它们绘成了一张张太阳,或者月亮。
我的母亲,现在和太阳月亮们生活在了天上,即使人世间有千万面鏊子,于我,不过是一些空空的蝉蜕。我再也吃不上母亲摊的煎饼了。这样写着的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出三尺长的涎水,或者泪水。
【描写煎饼的诗词】推荐阅读:
煎饼侠 大鹏语录07-05
煎饼说明文600字作文09-20
描写草的诗词06-04
描写柳树的诗词名句09-16
描写夕阳的优美诗词10-08
秋分诗词 欣赏苏轼描写秋分的诗词10-13
古人描写山的诗词06-19
描写中秋节的诗词06-21
描写太阳的古诗词07-02
描写思念之情的诗词名句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