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起步之我见(精选10篇)
我担任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反思教学经历,其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作文起步相当重要,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抓好学生起步阶段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成了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不断实践、总结,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想写.归纳《语文课程标准》在三年级的教学目标中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总结出:学生的写作表达叫做“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写作,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感兴趣才会集中精力,想方设法的把事做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痛快.1、引导学生了解作文的作用。
作文代表一个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古时的科举考试制度中一篇作文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足见作文的重要.作文的作用很大,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如记录心得体会,交流学习经验,介绍所见所闻.写一张留言条,交一张请假条,出一则通知,写一封信,都离不开作文.作文写得好,可以发表到报刊杂志上,还可以赚钱呢!甚至还可以出书当作家.战争时期,文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像鲁迅,李大钊等许多仁人志士用另一种方式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平年代文章传递着先进的思想,引导良好的舆论,抨击社会上的不良言行.学生听了心驰神往!
2、多鼓励学生写作文
经常表扬喜欢写作文的同学,有空多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与学生一同欣赏文章精彩之处,找出存在的不足,大家共同商讨修改意见,让文章精益求精,让学生体会成功,享受作文的乐趣.在学习园地中定期张贴学生习作供大家欣赏.新课程标准给评价一个准确的定位,是这样表述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中的选拔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我们应该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评价要有激励性。对于刚刚涉足写作的孩子来说,充满善意的激励能让他们看到进步、看到希望,对作文充满信心。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第一篇习作,要让他们看到自已已经学会了多少,而不是让他们看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对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作文的评价是,只要格式正确均可得“优”,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多么愉快的事情,他们也更积极地写作。其次,评价要有动态性。学生习作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对于学生习作的准备阶段,我们要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比方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想得真周到!”“老师相信,这些东西一定会在你的习作中体现出来的!”等等。在习作的过程中,更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激励。如“你这样写别人一看就明白。”“你的特点抓得很准!”在习作完成之时,不但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指出一些小问题,把修改的机会留给学生,进行“延时评价”等。第三、评价要有多元性。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评价人不能仅仅限于老师,有时可让家长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这种集多方智慧为一体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如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等等。总之,要用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全面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评价学生作文以鼓励为主,放眼长远,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习作性趣.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又是字数,又是思想,又是生动,又是格式.那样学生会被吓倒。
3、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说想写.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4、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习作自主权,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想写的.那样才会写出真知灼见,写出真情实感.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我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带到杏花滩,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这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二 注重指导,让学生容易写。
1、让学生顺利“入门”
对照《课标》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如文题居中,每一小节开始要空两个字的距离,把字写端正,明白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等。再让学生知道,写作是从眼睛、耳朵开始的,然后借助手中的笔来完成。让学生明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记下来就是习作。这样,降低门槛,减小坡度,化难为易,让所有学生看到希望,让他们知道原来写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只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进门,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写观察记录,为作文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应多带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米”.让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细心观察才能写出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文章.如植物生长规律,花开花谢的时间与现象,动物各种动作时的姿态,人物各种情绪下的表现,大自然的各种景观都必须细致观察才能不违背客观规律.有一个有名的画家,曾把两牛相斗图画得栩栩如生,却被一牧童指出两牛相斗时尾巴不该翘起,而应夹在两腿之间这一大的原则性错误,可见观察的重要.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还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以便作文时有条不紊.比如说观察一个人可以从上到下,观察一处景色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同时可以让学生写观察记录,积累习作素材,才能厚积薄发.3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写过程和体会,使他们创作资源源源不断.活动是作文的载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写出让人身临其境的文章.拔河,踢毽子,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知识竞赛,故事会,歌舞晚会,放风筝等活动组织起来,非常简单,方便.它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感受活动气氛,体验活动情境.学生作文时就会写出真实感受.有条件的可以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一些建筑,走进工厂,走到街头巷尾,走进田间地头.去饱览山川河谷的秀色;去吮吸五谷的清香;去调查环保、采访人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语言文字。
4从听说读到写,循序渐进。
(1)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读一些报刊杂志,读一些自己想读的童话故事.摘抄经典词句,积累词语佳句。学着专心倾听别人的故事,学会从别人嘴里积累素材。(2)每次作文,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然后在整理材料,习作成文。
(3)可以让学生在熟读例文的基础上,从模仿开始,写自己读后的记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读过的文章。写作文时多用一些课文中的句子,以后再渐渐放手,独立作文。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呢?如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秘示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看了许多童话故事,就喜欢任意想象.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喜欢想象的天性,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的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根据现实想象出一些虽然没有发生,却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况.如在指导学生写<<美丽的家乡>>时,我就引导学生写:也许你来得巧,会碰上我们家乡的果实成熟,那么你将可以美美得一饱口福.6指导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多练习.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抓住一切能让学生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训练说话,写话。引导他们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学习他们的写作顺序,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习有方法,却非固定的,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文章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我还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但并不是每天都写。每周三篇,他可以有感而发。实在没有新鲜事,抄写优秀文章也可以,只不过打分没有原创的高。这样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不必无病呻吟。
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写文章要一气呵成,而改文章要隔日再改。写的时候思绪畅通一旦中断,灵感稍纵即逝,很难找到当时的那种感觉。改的时候,需要调整思路,换个角度去思考,所以最好隔日再改。
1.自我修改:
(1)反复朗读。在修改时,让学生朗读习作,自我监听,用笔划出不顺口的词句,并加以修改。
(2)默读分析。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思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2.互评互改:
(1)教师先对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作为例文,采用朗读或投影出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怎样修改。发言者必须有理有据,小作者可以解释反驳,大家互相讨论,达成共识。
(2)学生写完作文后,收上来后由科代表把作文发给别的学生,让学生互相批改,老师只给出评分标准。由于学生自己改别人的作文,因此积极性非常高,改到好文章便知道自己的不足,改到差的则能指出作文的缺点,这样做,学生批改文章时往往很详细,很具体,等于重写了一篇作文。
3教师阅读,给出修改提示。
(1)符号批示法。对学生的初作浏览后,对需要改的地方用符号标出。如对不通顺的句子用“——”?,对错别字用“口”,让学生根据符号自行修改,学生修改后,再进行检查指导。
(2)点拨提示法。我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从各类中抽出几篇,对需要修改的地方稍加提示性批语。
(3)要求提示法。针对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听说读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怎样开好这个头,使学生写好作文呢?
一、树立信心
学生怕作文,不愿意写作文,主要是缺乏自信。教师初教作文,不应面面俱到,吹毛求疵,对学生写出的文字,应尽量肯定优点,就会培养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另外,鼓励学生创作,推荐他们的文章在校园刊物或者其他刊物上发表也是培养创作兴趣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当学生的作品发表后,他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成功,就更加有写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里,学生的作文中,选出一些佳作,打印编成小册子,以供全班传阅,也能提高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二、加强积累
《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强调“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蓄的过程。从广义方面讲,积累还应该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增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
1. 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写作的素材,以至于他们在写作时,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拼凑出几句空洞的语句。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怎会有写的乐趣或者兴趣?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就是作文,但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作文就是要反映生活的美、丑、善、恶,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在享受生活、感受生活、投入生活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就能丰富他们的作文素材。
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家庭的环境,校园的风光,同学的性格,街道的变化,田野的丰收……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任务,可以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景物可以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层次清晰。为了锻炼学生的善于观察的能力,有时候自己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病了,趴在桌子上,我走到他身边,用手拍拍他的肩膀,低下头来,关切地问:“病了吗?”她抬起头轻轻地说:“是的,老师。”我用手摸了一下她的头,的确发烧了。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情节描述出来。再以“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件事”为题,注意语言、动作、神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演小品,让学生复述出来。
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带学生去找春天,寻找春天的足迹,观察春天的美景,感受田园风光,农民劳作;组织一些游戏,如成语接龙,集邮展览,既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 语言的积累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过渡阶段,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设计文章的结构、内容,遣词造句也是极为重要的,积累语言,也是提高作文水平、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熟读和背诵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低年级是识字的高峰期,到了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大量阅读文字作品了。分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赛背诵使学生记住好词佳句。如“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座冰山……”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通过扩大阅读量,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积累语言,同时积累佳作。
三、勤于练习
“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取决于这个“勤”。作文也是练出来的,只有勤写多练,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有的学生说:“我观察了那么多的事物,怎么作文总不见进步?”原因就是他没有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当观察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就要动笔把所见所感写下来,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做法。
一是勤做“小练笔”。写人物,可教学生从整体形象、内心所想、做一件事的具体动作等方面去描绘;写场面,如习作《乡村的早晨》中:“乡村的早晨是恬静的。穿村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通过小河、小船、老人在果林中闲看让我们感受到农村的恬静,可以让学生写《校园的早晨》,以“校园的早晨是宁静的……”为开头写一个片段。二是勤编故事。学完《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后,可以让学生看图思考:(1)图里有几个角色?谁是主要角色?(2)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是一只怎样的小猫?(3)观察第二幅图中小猫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并要求学生想象,把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故事。三是勤记日记。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每周让学生写两三篇日记,大到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到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都是学生练习作文的途径。观察玉米发芽后,一个学生这样写的:
3月25日星期五晴
中午饭后,老师对我们说:“现在去看看种下的玉米种子,看看它们发芽了没有。”“大家快过来,玉米种子发芽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立刻跑去,真的,只见一粒粒玉米种子顶破泥土,露出淡淡的嫩黄,像一排排列队齐整,整装待发的战士。
3月28日星期一晴
玉米已经长出两片细叶,我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看到它的茎有圆珠笔笔芯那么细,外面的大叶片裹住里面的小叶子,像妈妈用温暖的手抱着小宝宝一样。
一、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写好起步作文
孔子不是说过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是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的一种活动。我们只有让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意愿地写作,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和作文热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动脑用笔将表达自己意愿表达出来。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好奇、好动,他们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小玩意。
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
要让学生养成学会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就要让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就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要想写好文章,只有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所以,我们就要做有心人,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感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和习惯,指导学生观察和联想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而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我们从学生开始学写作文开始,就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兴趣、最有意义的事物写出来,并且融入自己的感情。由最开始的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广元市剑阁县柏垭小学李权颖苟媛媛
作文难,难作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
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更难。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据此,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作文是枯燥的,乏味的,苍白的,在这一的情节下写出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缺乏生命力的,就更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因此,要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就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三开放”:
第一,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
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丑恶。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第二,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做到内容不受约束。
第三,形式开放。在习作题材上可不拘一束,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也可以使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使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谅解的作文课,可以把作文延伸到家庭、社会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二、开辟四种渠道,引来作文活力
其一,“看”:即观察事物,获取写作材料。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编辑小报等,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样就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蒙自市雨果铺镇长冲小学
小学生作文评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评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针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
验和教训。
四、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内容摘要: 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
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落到实处。
关键词:有趣乐趣志趣
作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烦作文。所以我们只有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
一、命题要紧贴生活,让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他们不喜欢那种远离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题目罢了,所以,所以我们的作文命题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激起内心的波澜,那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高涨。比如“我的一家”、“秋收”、“我的老师”等题目,和学生的生
活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热情;或者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限体裁、题材,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是欢迎的。小学高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底子太差,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要使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其实,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差生更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时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点,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欢乐与自信,下次会更加努力。如果学生的作文总是不及格,或总是被教师批评,学生会慢慢的失去自信,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给学生打高一些等次,实在写不好的作文,也应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给打等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尝到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心灵感受,是培养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作文前,针对作文题目,组织学生搞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到校外参观访问,到田野里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大自然,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方法。或者在学校里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让同学门写感想、体会,或是对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写起来就会毫不费力。
《秋天的树叶》是五年级的习作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习作的: 首先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秋风落叶的情景。学生们收集了形色各异的树叶,他们用树叶制作了书签,树叶标本,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展示。
其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了解树叶
(1)观——叶色,引导学生如何来观察,如颜色,红、黄、绿
等各种颜色。
(2)辨——叶形,叶子的形状,叶脉的纹路叶子的边缘特点等。
(3)摸——叶片,将学生收集来的树叶分给学生来摸一摸每片
树叶是什么感觉的。
(4)嗅——叶味,感受叶子所透出的秋天的味道。
此时有层次的、全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了解叶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风瑟瑟,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以及树叶离开大树的心情如何?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有些的活动是不可能经常举行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左右逢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假话和套话,解决了素材这个难题,学生就会从作文中尝到乐趣,不会把作文当作苦差事。
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形成志趣
学生感到有趣,尝到乐趣后,教师就要想办法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志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练习作文,对这个问
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的作家。”这就明白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志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志趣。
比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采撷一朵朵浪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更精彩,还可以组织“习作天地”,互相交流个人的习作大家来探讨评析优点和缺点,然后作者再来修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作文,还明白了怎样评价和修改作文,提高了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好的作文订成册,让学生搞“佳作选编”,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或是与其他学校交流,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通过这种说些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感到喜悦,精神上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和喜悦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作文,这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
一、降低过高的要求, 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信心
不少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作文, 结果往往是一无是处, 从而作出过低的评价。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久之, 就会使学生形成写作难, 难于上青天的信念。如此一来, 学生怎能写好作文呢?这是造成作文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教师必须要把握准课标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生活的需要, 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见,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性质的, 不是艺术创作, 不能做过高的要求。教师应多抓学生的闪光点, 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 让其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树立信心, 从而走上写作的成功之路。钱梦龙先生教学生第一次写作文, 只要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 书写较认真, 就可以得九十分以上, 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多么重要。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生初学写作, 不可能面面俱到。每篇作文都有一个训练要求, 只要基本达到这一要求, 就可以给高分。
对学生作文还要注意多批少改。这样做, 一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试想, 学生面对一篇精批细改、面目全非的文章, 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既然精批细改师生都累, 那还何苦如此呢?当然, 不是说不可以指出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人最容易接受的是“跳一跳, 能够到”的就近目标, 因此, 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实际, 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出希望, 才有效果。
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积累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怎样积累语言呢?
首先是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章。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榜样, 课文背得多了, 头脑中有了大量的范文, 久之, 必然会有质的变化发生。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自然会得心应手。而且, 这些东西还会长期、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 成为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
其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写作的思路, 丰富写作的素材。如名言警句、新鲜的观点、有趣的事情、自己欣赏的语言等, 都可以走入自己的文章中, 需要注意的是要记好读书笔记, 且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以便于查找使用。
三、引导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编是编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小学生写作也是如此。积累生活的好方法是写日记, 写日记的关键是要养成写的习惯。刚开始时可以要求低些, 内容数量不限, 但必须每天一篇, 逐步养成习惯。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话, 写真事, 写真情, 以我手写我口, 从周围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诉诸于笔端, 逐步达到自能作文的境界。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畏惧作文,根本原因是对作文没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呢?那就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看到了一幅美景,心里有了一些想法,你想不想告诉别人?怎样告诉别人?当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后,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夸奖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树立信心,久而久之,便会对作文产生一定兴趣。
二、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作文知识
很多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无事可写,这说明小学生的的知识比较浅薄。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养成爱好观察的良好习惯来积累写作知识。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培养观察兴趣,增长写作知识。要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思,并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索、积累知识的习惯。指导学生观察练习时可先选择学生好奇的有趣的进行观察,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在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去原野,进行实地作文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作为习作素材;让学生在假日里随父母去商场超市买东西,细心观察交易是怎么进行的,并把自己买东西时的心情、挑选过程记下来。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知识积累。(2)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捕捉事物特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往往对身边的事物走马观花,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前就要明确观察的内容和目的,并在平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比如在观察一种植物时就要以《爬山虎的脚》为范例,观察植物的根、颈、叶、花等特点,观察人物时可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3)要确定观察顺序,抓住观察重点,积累知识。如在静止观察中要注意远近、上下、内外、高低等观察顺序;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课堂,认识社会,学生才能不断地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内容,提高作文水平。具体的做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农家,细心观察田野村落、山川河流、花木虫鸟等。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使学生们在大自然的发展变化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在大自然中亲自了解到的、经历过的事情或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当带领学生叩开村民们一扇扇街门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家家户户生活上的不同变化:宽阔明亮的楼房客厅,彩电、洗衣机、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以及靠科技致富发家的大棚户、养殖户、种植户、他们的致富经验等。孩子们流动了,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海洋里可以说、可以问、能记、能看,心情舒畅了,眼界也开阔了。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课堂,拥有了生活,认识了社会,感悟了时代,脑子里的材料也就多了,体验也深刻了,作文时就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完的情,谁还能说作文难呢?
四、鼓励学生大胆作文
“大胆”文即让学生放开胆子写作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指出“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 “初欲奔驰”,指的就是作文应该从“大胆文”练起。小学生在接收了一定的语文教育后,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围绕着某一事件发表简单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大,能讲述的内容也有简单复杂到丰富,到有情节,但由于个别老师的过于严格的要求,“这个与中心内容的表达无关”,“那个与中心联系不大,不必写”这样使学生前怕狼后怕虎,怕写不出好作文,受到老师的批评,出现不敢写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
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
适时上网,既可以开发智力,又可以增长知识,积极向上。上网就要上健康向上的网。在网络上可以认识更多的Friends,学到更多的知识。上网不仅丰富了学生们在课内所学不到的知识。还能让他们放松心情,使更多的人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彼此探讨。尽情抒写自己的看法,不必担心会遭到谁的白眼,更不必压抑自己,不再空虚,不再无聊。邀游在网的海洋中,十分愉快。
沉迷上网,既耽误文化课学习,又影响身体健康,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只知道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从不去考虑一下他到底上网来干什么。是来玩?还是在高科技时代中竞争?甚至上一些不利于自己学业、生活的网。没能控制上网的时间,过于沉迷。这样不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甚至厌恶文化课学习。上课不能安心听老师讲课,满脑子里都是网上游戏的情景。长期下去,成绩就会下降。而且,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电脑屏幕有强烈的屏闪,容易伤害眼睛,影响睡眠,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对于学生上网,老师和家长似乎都不太赞成,还竭力阻止。他们都希望学生能搞好学习。不要把宝贵时间浪费在上网。所以学生们如果能自己控制自己,适时上网,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成为一名让老师、家长放心的孩子。那时,老师和家长将不再阻止学生上网。使聪明天真的学生在网上得到一些虽是虚幻,但是可以让他们满足的希望。那该多好啊!
——青 怀
摘要:作文是综合知识的检验与运用,小学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通过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信心。
关键词:观察 积累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激励评价
在我的语文作文教学中,觉得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下面谈谈我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现状分析,找准教学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小学作文难题是什么?
1、缺乏对事物的观察积累,对生活没有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正常的、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无法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 1
兴趣。其中,这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历的事也不少,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却没有了鲜明的印象。
2、教学的形式化,是造成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苦恼,因无从下笔,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作文,感觉很累。而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3、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作文内容虚假,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的越死,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
二、对症下药、丰富学法教法
(一)、积累素材,奠定写作基础
1、多观察
小学生获取素材主要是靠观察,观察时不能只着眼于大概轮廓而忽略了细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欢笑、冷笑、讥笑、苦笑等等。观察自然景物也一样。比如下雨,在一般人的眼里,不过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讲求“新”。例如“校园一角”这个传统命题,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鼓励学 2
生去发现校园究竟有哪些“角”。是优美的校门口,还是布置井然的教室?是宽阔平坦的操坪,还是操坪边的那一棵大树,某一个花坛、一片小草坪,或是一堆垃圾和卫生死角?要知道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去感知、体验,从而在脑里形成一个声、色、味、行具全的客观世界,为写作的进行作好铺垫。
要求学生观察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只有循着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才不致挂一漏万。一般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特性来说,可以象电视扫描式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注意形态、数量、质地、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把握 对象的外形和实质,这样学生写作有内容且生动而有条理。还要做好观察记录。作文是要有写作素材的。素材 就是在作文中要写的尚未经过加工的材料,平时学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动笔时就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只有 注意营造起一个“材料仓库”,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而观察正是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 些最重要的现象、细节,而细节正可以将观察对象的特点、个性再现出来,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积累写作 素材,从而奠定写作基础。
2、多读书积累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较大数量地课外阅读,是从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受到美的感染。当然,对所读的书,应加以选择,是适合儿童读的书,并应加强指导。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选读一些浅近的政治读物,帮助其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选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读物,以丰富知识;三是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积累语言。
①、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观潮》、《山雨》、《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②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3、多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4、多动手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上好作文课,激发兴趣
1、课前准备
作文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搜集素材。作文前,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激发学生作文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在进几天内通过观察、参观活动、阅读、回忆、思考等途径,搜集自己准备写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想。让“知识来源于实践”、“作文来源于生活”等观念,在学生头脑里无形中扎下根来。要上好作文课,需要这样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具有爱学作文的兴趣,老师具有爱教作文的德行。其次,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艺、智慧和广博的知识。第三,作文课有整体规划,训练成系统,当堂有知识点,而且持之以恒。就一堂作文课本身来说,课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摄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一般可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余生活、信息生活、感情生活五个部分。比如,写《我的同学》,不可因为比较熟悉而放松材料的搜集。如何收集呢?应该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侧面,详细地和写作对象聊天,了解他方方面面的和这一个性格特征有关的故事,再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突出的、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故事,就可以说准备充分了。总之,课前关于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坚持学生容易做到原则。即:容易看到、查到、问到、访到、想到、记到。
②.以学生情趣为主线,容易激趣乐学
课前准备,多是个体学习过程,应关注到学生的情趣。若他们不感兴趣,准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课上展开、写作过程和训练目标。我们还可以记人记叙文为例,比如写家长,如果泛泛地要求,学生也可以做准备,但指向范围太大,他们就不容易准备得好,而若直指家长的童年效果就会不同。因为孩子们对家长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过的?以及衣食住行等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课前准备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事半功倍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③.以学生能力为目标,容易独立达到
课前准备,不仅仅是为了给作文课提供探究合作的宝藏,给习作提供素材,提高搜集写作材料的能力,同时训练培养的还有学生为达成一种目的,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与物沟通的能力及合作的能力。在独立中思考,在容易达到中形成自信,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课前准备就会越做越好,越做就会越有创意。
④.以学生理想为动力,容易坚持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作文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因此,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处处将育人渗透其中,培养孩子们为了明天抓住今天的美好情怀。践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将军理念,养成不求最好,争取更好的科学心态。这样,课前准备,就会常搞常新,越搞越有趣,越搞越自觉、越主动,综合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实现既聚精会神又能持之以恒的理想状态。
2、课堂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要开始思索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求唯美,扼杀了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孩子们的作文少了童真、童趣,多了大而空的套话和假话。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求不能拔得太高,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作家或文学家,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们善于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作文,能比较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①把握写作要求,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能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要做好作文,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露”与“含”的意思。如,《记难忘的一件事》,要抓住“难忘”;《记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又如《记一位幸勤的老园丁》还要弄清隐含的意思。第二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异同,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如《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与《记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进行比较,后一个范围较大,除了写勤奋学习之外,还可写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内容。此外,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训练等。
②提倡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良好的习作习惯,也是我们习作教学的目的。记得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当我问起第一次做什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时,同学们忍不住议论起来。有说第一次做家务活儿的,有说第一次当升旗手激动无比的,有说第一次没完成作业时的特害怕的,有说第一次养蚕观察到两条蚕共结一个茧子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等大家都说完了,我借刚才巡视所了解的情况,选了几位同学上台说,同时进行作文指导。
③注重课堂的作文指导。
记得我曾这样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写描写春天景物特点的作文。首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观察,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一个特点,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片段训练很顺利完成了。紧接着再让学生再选一个或两个乃至更多的特点再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我让他们把写的这些春天特点 7 的话有机的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描写春天特点的作文了。这次作文指导很成功。学生没有一点畏难感。后来我就问:如果让你写秋天或者其他季节的特点,你会写吗?学生们表示会写,写法和刚才一样。新课标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当,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技巧性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④营造自由、轻松的表达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为学生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他们的写作欲望燃烧起来。
⑤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指导不能墨守成规,我提倡教师的作文教学应该放手。一是内容放手,二是指导放手,三是思想放手。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大胆说出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作文修改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只是老师的事情,这样只会导致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所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作文评改:要以鼓励为主,倡导自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得体会,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的这句话指出了作文评改的方向。学生作文草稿中的毛病可能不少,在一次作文修改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幻想一次作文修改课解决作文中所有的问题。作文修改教学的要求应与作文起草前教师提出的中心要求保持一致。如果作文的中心要求是“语句通顺”,那么作文修改也 8
是解决这一问题,其她问题作为次要问题解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同学间互相修改的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可鼓励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在读中发现自己的毛病,在读中揣摩最佳表达方法。提倡共同讨论找到最佳修改方案。
4、激励评价
在作文教学自始至终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实践的积极性。如学生优秀习作评展,指导修改中的激励,以书写、词、句、段、篇为内容,哪怕只是其中一点做得好,都应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
(三)、发展认知,提高水平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写作文,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 一环节都离不开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但小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未 能很好地展开思维,因为在小学高年级时,思维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思 维能力较弱,他们观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却不了解其意义,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因而作文时往往 难以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根据学生形象思想的发展先于抽象思维这一年龄特点,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逐步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要培养学生提炼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师注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 赞颂人物的思想品行;论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从事件中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第二,训练学生在审题中抓住 中心。一般作文命题,有的中心主题是在题面,或在写作提示的要求中已点明,而有的则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复分析课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题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炼主题。学生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不断观察,反复思考,逐步加深认识,提炼出来的。
要开拓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过程。如《从一条小路想到的》《××的启示》等类题目,就需要丰富的联想。开拓思维的训练,还可 以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发挥集体的扩散思维的优势。可以预早布置作文题,学生自己准备素材和编提纲。在作 文课时,让学生讨论,如写什么?怎样安排顺序?中心是什么?这些训练是十分有益的。
要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因为想象是在 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在儿童大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的水平是依学生头脑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学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学生头脑中表象越贫乏,其想象 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而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二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 描述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为想象创造表达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 师如果语言生动、带有感情,描述会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濡染其情。教 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词语为题,让学生用形象来表现,如“慈祥”、“ 细心”这样的词要求学生以语言描述人物的神态来表现,也可以反过来进行。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场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开想象。想象 的具体内容是:由标题想象到课文的内容;由插图、图表想象故事的情节;由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想象到 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动的展开;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由此引入作文中。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体现的是对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关怀,是对教师与学生生活意义的关怀,而非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和自由的精神。学生也会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把“写简 10
单的记叙文”改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应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才能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进行积极思维,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新颖;必须展开大胆想象,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并使语言更 生动形象。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心理能 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注释:
①《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生作文起步之我见】推荐阅读: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05-26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05-31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06-09
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之我见10-15
小学班级管理之我见——杨建良11-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07-01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之我见邱泽强11-06
农村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之我见11-15
中学生作文之我见文档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