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专家点评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赏析-专家点评(精选10篇)

古诗词赏析-专家点评 篇1

信息技术在首师大二附中高一(3)班《古代诗歌赏析》一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本节课所选的古诗大都来自学生通过网络选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月”的诗歌进行学习,并以借“月”抒发不同的情感进行分组探究诗的“意”及古诗赏析的初步方法。通过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和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2.学生学习古诗不只是解读诗歌,同时要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演示文稿和网站的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来,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表达方式。

3.充分发挥合作式学习。学生是以选择不同的古诗进行分组学习的,在本组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组间进行交流互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丰满的有关诗中的情,情中的意。

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本课的学习,在阅读、解析古诗的基础上通过为诗配乐,配画制作出自己的演示文稿和网站。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联想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2.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大量搜索了有关古诗的内容,作者的背景信息,古诗的历史时代背景等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制作演示文稿和网站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常用的应用软件的能力。

3.本课的学习为展示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如,学生小组间交流时,负责组织的学生充分展示了其组织、表达的能力;负责诵读古诗的学生充分展示了其朗诵才能等。

三、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还明显地起到了创设情景,烘托学习氛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作用。

古诗词赏析-专家点评 篇2

一.整体感知明诗意

鉴赏古诗词应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对于初中生, 借助诵读来整体感知是首要的一环。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尤适于朗读,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重视朗读, 热爱朗读。用读来带背, 在读中领悟, 在读中明意。读法可以多种多样, 范读、齐读、分组读、配乐读、自由读……可谓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值得一提的是范读, 教师的范读, 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有助于带动学生奔向诗意的“共鸣点”, 极易使学生受到诗歌语言美、声韵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其次, 还可以借助作者及时代背景来整体感知。“知人论世”, 当了解了龚自珍的个人遭遇以及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 再品味《己亥杂诗》, 学生对“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意所在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意境之美细品味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审美, 而意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王之夫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古诗词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悲凉凄婉, 有的豪放旷达, 有的含蓄典雅, 有的飘逸深远……鉴赏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 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枯藤、老树等意象, 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诗中景, 进而体味诗中人在瑟瑟秋风中踯躅独行的游子心境。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 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人的真切体验。

三.诗词技巧善分析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往往与思想内容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达到很高的水平。深入分析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可以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古诗词的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式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象征等。古诗词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 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 也可间接描写, 可以粗笔白描, 也可以浓墨重彩, 还可以对比、用典、虚实、比兴、拟人、夸张等。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特点, 方便学生触类旁通, 切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例如: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 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最常见的是以物烘托人。我在讲到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物候的变化来烘托诗人年华流逝的感伤时, 还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眼前阴冷孤寂的景物烘托人物的愁苦心境。最后, 我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再举一例,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蒹葭》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用凄清的秋景烘托人物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可见, 分析诗词技巧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 而应深入到诗人的内心, 由此及彼、由彼及彼, 寻觅诗人的真意, 从而感悟诗人水乳交融的艺术创造。

四.语言之美共欣赏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思想感情和写作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 慢慢品味, 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 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 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由于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 具有音乐美和韵律美。此外古诗词的语言富于跳跃性和张力, 行文还会留下很多空白,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 发挥想象和联想对诗句进行必要的补充、还原和再创造。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行人身影已经消失, 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 惜别之意尽在不言中。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语言之美, 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应引导学生加以区分, 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三法 篇3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A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悄然”等漏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赦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加以增减改造,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其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比较两句诗,只改动了两个字,“竹影”改为“疏影”,“桂香”改为“暗香”,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梅香幽渺,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高考满分作文加赏析点评 篇4

物换星移几度秋,科技齿轮节节高。无论何时,创新与时代都在共生共长。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抓住时代的机遇,大胆拓展创新的内涵,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绽放自己的光彩。

创新,能够筑牢底气,彰显志气。“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歌德这样启示我们。创新是培养个人底气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君可见,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远洋归国,努力钻研,开启中国铁路事业;君可见,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不畏坎坷,攻克难题,为导弹安上“眼睛”。创新,不仅筑牢中国人的底气,面且彰显中国人的志气。看现在,高铁如璀璨明星,拖曳创新尾迹,照亮了不断崛起、翱翔长空的中华文明。如此看,创新确实是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助推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正在发出召唤。身处求知阶段的我们应深思:如何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创新型人才?

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无疑是关键所在。首先,青年需要践行“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日积月累的理念。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现有知识的坚实地基上。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扩大知识范围。其次,要敢于迎接高难度的挑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最后,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无疑是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既然渴望美好的生活,就应努力拓展创新的内涵,以创新的魄力去大胆创造,用严谨踏实的科学素养去发现、去实践,用自强不息、奋斗拼搏书写青春之华章。徐枫灿、杨杰等新时代浙江青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各个领域开拓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点亮了明天的憧憬与希望。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青年是国家前途之曙光,是民族未来之希望。争做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我们无畏山高水长,定将助力祖国之盛放。

名师点评:

1.审题精准,论证思路清晰。本文开头直切立意点——创新、时代、青年,点明全文中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先阐明创新与个人的关系,提出“如何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引人思考,为下文论述如何争做创新型人才做铺垫。结尾回扣标题,首尾呼应。

《再见,总有一天》电影点评赏析 篇5

先说一下阵容吧,导演曾经执导过《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女主角中田美惠曾出演过《情书》,并且他们是夫妻,还是导演了解自己的老婆,女主角在片中的演技非常熟练,最重要的是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电影的主线是一首诗,一首男主角(东垣内丰)的妻子(寻末光子)一直没有写完的诗,和一个男主角和情人(真中沓子)初次见面的信物,画着一张笑脸的棒球。还有沓子问内丰的一个问题: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你会想起爱过的人还是爱你的人?这三个或许都代表了什么,但最终让人无法释怀的并不是谁输谁赢,也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人生的,你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电影描述了大多数男人都幻想过的一种情况,一个是中规中矩、贤惠、善良、美貌的贤淑女子,一个是冷时如冰、热时如火,抚媚妖艳但又气质逼人的极品女子。而那个男人是一个内心狂热却一直压抑的人,他本应拥有一个看似很幸福的婚姻,然后很平静的度过一生,然而另一个女人的出现颠覆了一切,她的出现让他开始怀疑哪种爱情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无法把电影的情节很生动的描述出来,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最接近真实心理的诠释会让人置身其中。

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梦境之后,男主角意识到必须做出决定,一边是那个让他欲罢不能的魅力女子,但是他会失去一切,另一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朋友,事业,一个男人应该有的,他都会有。

他曾向她说过自己的梦想,也就是这个梦想吸引着她不顾一切要留在他的身边。在他做出选择之前,沓子曾经暗示过他:通往梦想的路不止一条。

最终,内丰选择了贤惠的光子,在送沓子含泪离开之后,光子微笑着向内丰跑来,接着就是婚姻,朋友,事业的到来。如果到这里结束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个男人的决定是理智并且正确的,但这才仅仅是开始,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善解人意。

二十多年过去了,内丰的事业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这时候的内丰脸上除了冷漠,没有任何表情,网上也有很多人骂演员是一张死人脸,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写照吧。事实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光子依旧非常贤惠的整理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物,看似井然有序的家庭其实并没有感情,不管是对于妻子还是孩子,内丰能给他们的只有冷漠。内丰的儿子摆脱父亲的期望做了一个流浪歌手,当他的儿子站在舞台上说道:这首歌献给梦想已经死去的父亲。对于他几十年前做的选择来说,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内丰入驻东方酒店,这个当年他们住过的地方,让他惊讶的是,沓子一直在这里等他,等了二十五年。当他见到沓子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不顾一切的想要找回曾经的爱情,但是结局总是不如人愿,沓子因病去世,去世之前没有见内丰

最后一面......如果我仅仅是在这里介绍剧情的话,即使我介绍的再动人,我也无法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含义。后来的一个画面,内丰开着沓子曾经送给他的汽车在小路上奔驰,开始是低声的抽泣,到最后的失声痛哭,车子停在那个三叉路口处,这次,他没有做出选择。

其实在三个人的感情中,我觉得最睿智的是光子,在内丰后来去找沓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妻子的日记本中有一张照片,上面是沓子和光子的合影,内丰以为妻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背叛,其实,光子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结婚前夕找了沓子。但是即使光子很聪明,她对感情上的背叛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维持家庭的完整。

最终,这首诗写完了,沓子的那个问题也能轻易的找到答案,在他们死去的时候想起的都是自己曾经爱过的人。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要记住,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

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

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

不管爱得多深,决不能爱过头。

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

脱口而出的瞬间,爱就如失了踪迹的碎冰。

再见,总有一天。

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也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

临终时,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

我想,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教材来看的话,这是一部反面教材,你可以理解为男人不要花心,也可以理解为男人就要敢想敢干,但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条要记住,理性、感性不可兼得。沓子是最感性的,但其实她是正确的,通往梦想的路不止一条,她暗示内丰不要收到世俗的约束,内丰却以为这是她的自私。的确,内丰为了眼前看似真实的幸福放弃了沓子,结果就是三人承受了几十年的煎熬,妻子和丈夫毫无感情,儿子不肯原谅父亲,也迎合了我开始说的那段话,一个男人如果婚姻都是失败的,那么即使你的事业很成功又能说明什么呢?

至于那个问题我强迫着自己回答了一次。

古诗词赏析-专家点评 篇6

点评:夏草

作品介绍:

《离开部队的日子》,别名:《退伍后的我》、《我的军旅记忆》。是著名学者易白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现代诗歌写作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现代流行民谣歌词的写作技巧,即有诗歌朗诵的作用,又有音乐演绎的作用,在文字音韵的运用方面达到了娴熟的境地,《离开部队的日子》是易白从部队退役后,创作的以青春怀旧为背景,追忆怀念战友的诗歌作品。

《离开部队的日子》初稿曾发表于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频道,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发表于国际导读网,2015年发表于5星文学网、5星诗词网,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被疯狂转发。是易心派诗歌的典型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和流行民谣歌词的写作范本。

诗歌作者:

王增弘,别名:易白,(1986年4月25日—),男,出生于中国广东汕头,是从军队退役的一个博学者。他除了是画家、诗人、作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词人、作曲家、歌手、哲学家、思想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师。许多主流媒体曾对他进行采访及报道,其艺术天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广誉艺术天才。也使得他成为解放军部队唯一典型的80后艺术家。现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画家、普宁易学研究院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副社长,5星文学网创始人兼首任总编、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主席、国际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标题:《离开部队的日子》

别名:《退伍后的我》、《我的军旅记忆》。作者:易白(本名:王增弘)正文:

我看着 照片陷入回忆

一次次感到寂寞,叹息……

我注视 镜子里的自己

一次次抬起手臂敬礼……

在一个人生活的日子里

每过一天我都觉得俗气

我翻阅 抽屉里的日记

忘记了所有压力,傻笑……

这世界 谁懂我谁懂你

曾经的秘密就像足迹……

在一个人行进的步伐里

每走一步我都感到孤寂

真的好想部队的兄弟

每次听着军营民谣歌曲

就像听见你们在歌声里

虽然我们已各奔东西

每次唱着军营民谣歌曲

就像身处昔日的军营里

在一个人战斗的日子里

有时候我会不经意

哼着军营民谣歌曲

我想在这里唱首歌给你

在那一段成长的岁月里

我曾经多么孩子气

是你教我如何努力

教会我站岗执勤的意义

在那一抹战斗的时光里

你多么勇敢和严厉

是你那种自强不息

教会我解读军人的含义

离开部队的日子里

谁能听懂这首歌曲

只有你——我军营里的兄弟

点评鉴赏:

诗歌《离开部队的日子》是易白退役后创作定稿的一首诗歌,诗歌初稿写于退伍前夕,易白在退伍之后又再次对诗歌进行修改。

《离开部队的日子》诗歌初稿曾发表于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频道。

2015年8月1日发表于5星文学网,同日被转发于5星诗词网。诗人以熟练老道的诗歌语言和民谣歌词写作经验,表达了一位退伍老兵对部队战友的深切怀念,在诗人看来,军旅青春就像一首军营民谣,只有战友能听懂这首歌曲。《离开部队的日子》全诗10节33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心绪不断推进,情境不断推进,诗歌用韵自然,不仅是现代诗歌精品之作,也是新军营民谣歌词写作范本。

中考古诗词赏析试题解题方略 篇7

一、借助标题、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标题很讲究, 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 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 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标题入手, 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据标题就可知写作时间和全诗的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 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 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 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 甚至隐含写作主题, 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 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 因时论诗。读诗要联系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 如鉴赏苏轼的诗, 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 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 但他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再如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与凝练, 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 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 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 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 内心难免会有几分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 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 往往不直接表达, 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用彩练比喻彩虹, 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 印透山河”, 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 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 有时使用其他说法, 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 联系作者情感, 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 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意义较为固定的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 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 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 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 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 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 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 分析诗中写了哪些景、咏了什么物, 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通过这迷离的景色, 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 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 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的想象, 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赏析 篇9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 【思想情感分类1】 •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 【思想情感分类2】 •

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

• 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6)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 【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分析诗歌意境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游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古诗的意境 :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雄浑开阔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 淡雅闲适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深远绵邈 高远辽阔 沉郁孤愁等

分析表现技巧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表现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回答: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分析分析语言型 春 怨 金日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

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分析炼字型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关键词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形象型 解答分析:回答这种题,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如: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蝉 以蝉表品行高洁。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琴瑟 ⑴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⑵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双鲤 代指书信。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柳营 指军营。怀桔指孝顺双亲。“执牛耳”指盟主。“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等。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诗词中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写这一形象的原因; 第四步指出作者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提问:作者笔下的“竹”具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品格?

课外古诗词赏析 篇10

一、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练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解析: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说法不正确此句是: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歧路),大家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弄湿了,是安慰将要与作者离别的人,并没有嫌弃之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解析:C.颔联说的是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因为朋友要去外地做官。)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女子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3.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E.“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5.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二、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2.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无题》(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 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2.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3.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四、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相见欢》咏的是离情别愁,所表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离乡去国、幽囚汴京的愁苦心情。

B.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C.“剪不断”三句,取谐音“思”,“丝缕”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把愁思化解为别的滋味,反映了他旷达乐观、清幽脱俗的情怀。

2.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五、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错误的一项(A)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解析:“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的说法错误。这个感悟只是诗句的派生或衍生义。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对下面的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和一切阻挠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望远,似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解析:这里D选项“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说法不合理。)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解析:浮云”一词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所以C不对。)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 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C.晚春满城烟柳景色”错,突出初春景色的迷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2.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3.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试题解析:)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试题解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和(D)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F.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试题解析:)

6.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B.“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前两句诗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似无。D.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以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相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试题解析:)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

上一篇:大学假期实践报告与心得下一篇:五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