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精选4篇)
七年级
曾凡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并能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①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②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自主观察、分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符号的确定。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计算方式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大纲》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所诊测的绝对值意义和数轴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正数表示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问题。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利用输赢球得分原理和在数轴上运动方向符号的特点,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加法法则。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例题.(1)是整数的异号两数相加;(2)是整数的同号两数相加;(3)(4)是小数和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在教学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对这几方面做如下说明。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课时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一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表扬,所以教师在教学阶段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归纳、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而随着教学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可以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熟练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为有理数异号两数相加的计算。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练习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实际问题中要用到正数与负数加法运算的必要性,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增强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在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从一个典型例题出发,先让学生用算式方法得出答案,再引导学生利用数轴解决该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给出的几个算式中,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概括出有理数加法的三条法则,通过练习巩固加法法则,暴露计算优化问题,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条运算规律。三﹑自我尝试,巩固双基
让学生们现场做练习,采用口答的形式提问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巩固练习,有利于分阶段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例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合理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并能灵活应用。四﹑归纳小结,畅所欲言
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让学生提出这节课中还存在疑问的地方,使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习,巩固知识。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在布置作业中,我注重了分层练习,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一是必做题,通过必做题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二是选做题,选做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起到了开阔视野的作用,满足他们学习的渴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也符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材位置: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八册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及相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草稿纸若干。
教学重点: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多位数笔算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及熟练准确的计算,对小数的数位也在上一章节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怎样才能尽快地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一观念上需要摸索、比较,得到明确的认识,形成计算小数加法的能力。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中已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整数加法笔算时是先将个位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小数则应抓住小数的特征,将小数点对齐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要求。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将知识迁移,很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的竖式最漂亮,计算更准确。
4235+54783251+438
7621+375434320+317
小组内完成后,讨论下列问题。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更快捷?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激趣导入。
1、提问:夏天到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2、听故事,做数学。
明明和妈妈到自选商场买西瓜。妈妈选了一个小一点的瓜,在电子称上一称,是3735克。明明选了一个大一点,有4075克。你能算出他们一共买了多少西瓜吗?
3、抽一生列式板演,全班齐练。
4、继续听,继续算。
后来,他们到收银台,可收银台阿姨的称量数据却发生了变化,上面全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能说出他们西瓜的重量吗?
你还会求出他们一共重多少千克吗?
5、揭示课题: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三、新授。
1、小数加法的意义。
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刚才有的同学说会,现在各小组一齐完成竖式计算并讨论以下问题:
(1)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特征?
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同数位对齐的认识。
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类推作理论铺垫。
设问起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问题。
进一步复习巩固单位换算的知识,为引出课题作准备。
类比推理的运用,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列竖式时注意:整数先将个位对齐,小数应先将什么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
目的?
(3)小数计算后,结
果末尾是“0”应怎么办?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指导看书P111。
4、试练。
完成P111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四、延伸拓展。
1、你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吗?
1元8角7分+3角2分
7角6分+3元4角4分
2、听故事,列算式:
小玲到商场买来3米2分米绳子,付了1元9角2分钱,后来发现不够,小丽又去买了2.8米,付了1元6角8分。一共买了多少绳子?付了多少钱?
五、巩固训练。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3735克 3.735千克
+4075克 +4.075千克
7810 7.810千克
7810克=7.81千克3.735+4.075=7.81(千克)
在完成小数的意义的推理以后,让学生思考小数加法法则向整数加法法则的类推。
初步学会对加法法则的运用。
加深学生对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训练学生分类整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出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观念。
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能运用法则准确计算。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独立思考,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从经验上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经验,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从认知水平来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难点拟定为领悟举例验证的方法。
然后,谈谈教法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本课以引导探究为主,综合运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用学生日常学习中熟悉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启发谈话法,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借助点子图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道理,使学生更加信服。
接着,谈谈学法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突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为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新课导入环节,学生观察题组,提出猜想,探究环节,学生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合作交流,这样相互启发,让学生意识到尽可能全面的举例验证才能证明结论正确,从而习得验证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独立思考,或填空,或判断,不断内化新知。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基于以上构想,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拟定为以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题组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提出猜想。
环节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提出猜想。以“仔细观察,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组一和题组二,提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猜想,教师相机板书。第二步,验证猜想。以“是不是任意的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的发现只是猜想,要想应用还必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你打算怎样验证呢?”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抓住两个要素:要素一:数是任意的,可以是小数、整数、分数,要素二:要通过计算,根据结果来判断。这样做旨在让学生感悟应用不完全归纳时举例尽可能全面,并且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用事实说话。第三步,总结规律。在学生举例验证和教师演示后及时提炼规律,形成统一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
环节三:课堂梳理,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是填空练习,意在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提炼字母公式,建立模型。练习2是判断练习,意在加深加法运算定律的认,区别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3是探究4个加数的简便运算。意在突出规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环节五:自我评价。
课标指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七年级说课稿10-15
初中数学代数式说课稿10-02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06-15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07-27
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06-28
幼儿园数学《8的形成》说课稿06-02
关于《电功率》的初中物理说课稿06-06
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6-05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