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大学论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曹操大学论文(精选5篇)

论曹操大学论文 篇1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唾骂曹操。在民间,普遍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贼;在《三国演义》的书中,他是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奸臣;在众多历史评论家的眼中,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奸诈多于英明的人物。但在我看来,曹操他不是奸贼,却是一代枭雄!看了有关三国的书,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觉得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物。曹操敢说敢做,敢作敢当,却依然不被世人所看好。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以为他的奸诈狡猾,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按照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话来说,曹操不但不“奸”,倒反而是个“俊杰”。

曹操34岁时起家,那时候,他唯一的理想,便是匡扶汉室,重振大汉王朝,做一个为国为民的“治世之能臣”。但是时代不给曹操机会,使他迫不得已走上“乱世之奸雄”的道路。虽说他曾经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负心话,但在《三国志》中他说这句话时也是带着无奈之意。更何况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是万万不能轻视的。东汉末年,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百姓一直受苦。曹操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恢复了农业生产;他唯才是用,抵制强权,军事上战术灵活多变;而且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也有着重大贡献。

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事实的确如此。在如此乱世中,他能够运筹帷幄,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这足以证明他的超人之处!他胸襟博大,乐观豁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曹操不论征战拼杀胜败如何,他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性格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时,士兵们口渴难耐,生死攸关,也只有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一个英雄的根基。

曹操虽然被指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骂名,但他其实是一个坦荡、极有个性的人物。他可以做真小人,但绝不做伪君子,这难道是一个“奸贼”可以做到的吗? 曹操在历史上写出了许多表现他雄心壮志的诗句,这难道又是一个“奸贼”可以做到的吗?

论曹操大学论文 篇2

说起曹操, 人们都会用“奸雄”二字概括, 对待人才, 他一方面礼贤下士, 一方面又嫉贤妒能, 不能容物, 其实不然, 是人们误读了曹操。曹操站在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高度, 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为了实现才为我用的目标, 不仅做到了不计尊卑, 不计前嫌, 不惜血本, 甚至不怕风险。伟大领袖毛泽东都称赞曹操是英雄, 是真男子[4]。

曹操与吕布大战中, 一壮士与典韦战到黄昏, 未决胜负。曹见其人威风凛凛, 心中暗喜, 吩咐典韦, 今日诈败[5]。后被捉拿来见曹操, 曹操斥退武士, 亲自解其缚, 取衣服给他穿。这位壮士就是日后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许褚。后曹操在移驾许都中, 许褚与徐晃交锋, 曹操说:“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 当以计招之。[6]”后来曹操厚待了他。张辽本是吕布的大将, 后被曹操生擒后, 他希望刘备相爱难过曹操为己求情, 张辽却视死如归:“吕布匹夫!死则死耳, 何惧之有![7]”虽然临危他都骂不绝口, 但曹操却看到了他的忠义与刚强, 亲自解其缚, 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 并待之如上宾。就这样, 曹操赢得这一位位勇将的忠心。正是这一位位万夫莫敌的猛将跟随他鞍前马后, 出生入死, 助阵杀敌, 在枪林弹雨之中冲锋向前, 并多次在曹操性命攸关的时刻挺身而出, 使曹操转危为安。

关渡之战前夕, 许攸遭到袁绍的猜忌与痛骂, 他弃暗投明, 投奔曹操, 引出这样的情节:时操方解衣歇息, 闻说许攸私奔到寨, 大喜, 不及穿履, 跣足而迎。遥见许攸, 抚掌欢笑, 携手共入, 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 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 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8]

关渡之战, 曹操能够以少胜多, 以弱战强, 除了拥有精兵强将之外, 许攸的出现, 更使曹操如虎添翼, 胜券在握。

曹操对关羽更是亲睐有加, 在关羽势穷力竭, 暂时归附曹操时, 曹操为他取锦衣作战咆, 送美女赠宝马, 耐心的等待关羽的转变。作为大汉丞相, 为了征服关羽那颗忠贞不移的心, 曹操不遗余力。但关羽每次谢而不受, 一心追随刘备。关羽越心念旧主, 曹操越发敬重他。曹操钦佩关羽, 推崇关羽, 。他最推重的是关羽对旧主死心塌地和永不背弃的忠诚。后来, 关羽立功北去, 沿途斩杀守五关的六员大将, 曹操不但没有责怪, 反而亲自百里相送。最后, 曹操虽然没有挽留住关羽, 但其爱才之心至真至诚。

曹操爱才惜才, 但特别强调“治国用兵之术”, 讨厌以才学自负的人。杨修算得上是思维敏捷, 聪慧过人, 但他恃才傲物, 不懂收敛, 一次次把曹操不愿示人的心思看穿说透。他只是一个文人, 外不能迎兵御敌, 内不能运筹帷幄, 只是喜好卖弄才学, 自我炫耀, 对曹操称霸中原、吞并吴蜀的大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他, 真可谓“身死因才误。”张鲁准备进兵直取西川时, 张松毛遂自荐说服曹操兴兵取汉中、灭张鲁, 但他目空一切, 口无遮拦, 心无敬畏, 还当众侮辱曹操, 曹操恼羞成怒, 幸亏杨修劝阻, 否则张松就会命丧黄泉了, 张松被乱棒打出, 无颜回蜀。毛评曰:“一个主顾不着, 只得再寻一个。[9]”他便投奔刘备, 后曹操扫平汉中, 张鲁投降, 张松却因买主求荣被斩首示众。曹操作为一军统帅, 最需要部下对自己的忠诚, 张松这样摇摆不定的人, 曹操认为他曾出卖刘璋, 将来也可能出卖自己。他的恃才放旷还可以容忍, 他的不忠却是人格的最大污点, 所以, 张松的结果注定是一个悲剧。

袁绍和曹操翻脸的时候, 陈琳起草檄文, 历数曹操罪恶, 而且辱及曹操之父、祖父, 后来袁绍兵败逃亡, 陈琳被擒, 曹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 但孤罪状, 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10]”左右的人都劝曹操杀掉陈琳, 但曹操爱其才, 力排众议, 命陈琳为从事。其实曹操心里清楚:当初陈琳揭发其罪, 并不是为一己之私, 而是食主之禄, 解主其忧, 陈琳一心事主, 并非公报私仇。

曹操义取许褚, 巧降徐晃, 善待关羽, 盛迎许攸, 宽恕陈琳, 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或者已义薄云天, 或英勇无敌, 或足智多谋, 或忠心事主, 他雄图霸业的实现需要这些人的辅佐, 对他们, 曹操更有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他以虔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容纳他们, 希望能为己所用。至于斩杀杨修, 根源在于曹操的用人, 只要治国有术, 最恨虚誉不实之人[11]。张松不是栋梁之材, 只会以虚浮的才学逞口舌之快, 只会夸夸其谈, 于国于民无益。至于棒打张松最后斩首, 张松是离心背主的不忠之人, 难以成就大业, 留之反而可能会成为祸害。

摘要:三国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逐鹿的时代, 在那个星光璀璨的, 曹操算的上朗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从小小的洛阳北都尉, 最后平定北方, 称霸中原, 除了自身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文韬武略, 更在于他有一批能臣良将, 正是他们为曹操出谋略、定计策, 这就要归于曹操敏锐的的识才眼光与独特的取才策略。

论曹操一生的兴衰荣辱 篇3

关键词: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 官渡之战

曹操的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大战,但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并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只有两次大战。那就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大战的大胜袁绍间接使曹操统一北方,一战奠定了几乎魏国的全部领土。而其后的赤壁之战的失败也最终酿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式,使曹操直到病死仍不能得偿所愿,而一统中原,称霸天下。而也正是这两次大战之后曹操才真正成为了这乱世之奸雄。

官渡之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马之围,第二阶段是官渡的消耗战,第三阶段是乌巢之战。在白马之围中,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争夺白马的接触战,曹操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终不能去守,只得退往官渡。在两战中曹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连续大胜也使曹军有了打败袁绍的斗志。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造成此战最终结果的就是主要有三点:(1)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打败袁军的执着与自信。(2)袁绍不断地犯着各种错误给了曹操以最后一击的机会。(3)许攸的投靠,最终导致了乌巢偷袭的成功。可以说在此战中,曹操的获胜既是天意,也是人为,缺一个条件也不能创造官渡之战胜利这个奇迹。不过此战的胜利也揭示了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完全正确,那就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

2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和官渡大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以弱胜强。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曹操是弱的一方,袁绍是强的一方。赤壁之战时,曹操变成了强势的一方,而孙刘联军屈于下风。其次,都是年轻的打败年龄大的。官渡之战时,年轻的曹操打败了年龄更大的袁绍。赤壁之战时,孙刘两人都比曹操小,甚至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也比曹操小很多,结果孙刘联军赢了。再次,都是骄傲的一方输了,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是袁绍,而赤壁之战变成了曹操。最后,都受到天灾的影响。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和许攸的矛盾导致了许攸的投靠,而赤壁之战时曹军中严重的疫病,和那场大风。但最终造成失败的主因还是在于失败一方的统帅不断地范着严重的错误。

3 赤壁之战后的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作战:(1)败马超、韩遂。(2)征孙权。(3)伐张鲁。虽然这几场战争的胜败不一,但目的性都很强。首先,败马超、韩遂是怕孙权或刘备与其联手攻击自己。用的方法也是先用大军压迫对方,然后假装同意对方的和解,并乘机分裂对方,最后一举攻灭马超、韩遂。从此次战役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实力,轻视马超、韩遂这群乌合之众,而是文武并用才灭掉马超、韩遂的。经赤壁一战后,曹操的傲气有所收敛。其次,征孙权则是希望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统一中原。但此时的孙权已经成势,想在压下去已经不太可能了,于是不久即撤军。最后,伐张鲁是应该是为了方便进攻蜀地的刘备。由于张鲁集团在强大的曹军压迫下失去斗志,这场仗曹操赢得很容易。但他却没有立即进攻刘备立足未稳得蜀地确实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两点:第一,后方的不稳定,使他不敢长时间的远离。第二,也许就是赤壁之战留给他的不安,再加上此时的他以六十一岁而不适合长时间的行军。

这三仗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其实曹操从中并没有取得多少实利。征孙权无功而返,伐张鲁后又被刘备夺了去,只有败马超、韩遂取得关中之地。而这三战也最终断了曹操统一中原的美梦。虽然三战收获甚微,但这三战中却没有看到在赤壁之战中出现的众多错误,这说明曹操又一次从错误中吸取了经验,而曹操最终不能统一天下或许也是天意。

曹操虽然在战场上不免失意,但是在政治上却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明证就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他得到的是“咱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他得到的是“封魏公,加九锡,建社稷”;征张鲁归来,他得到的是“进公爵为魏王”。

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4

上课铃声刚响,张老师踏着大步,挟着薄薄的的讲义夹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讲《短歌行》。”他翻开讲义,颇有深意地推了推了眼镜说,“首先是知人论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曹操。”

我的思绪乘着历史的清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动荡年代,回到了东坡居士吟咏的赤壁旁,刘吴大败曹军,曹操败走华容道,回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宁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这此故事我们早已烂熟于心,还讲他作甚?我兀自嘀咕着。

“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曹操。”张老师说道。接着便在黑板上吱吱地写了起来,随着张老师的讲解,我对曹操的认识也逐渐全面而清晰了起来。

能臣?奸雄?

曹操的家族可谓是官宦之家,祖父曹腾是有名的宦官,这样的出身也影响着他,导致他幼年时不学无术,胡作非为。众人皆以为他将毫无出息,可是一位相士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一语成谶,成年后的曹操先后镇压黄巾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北方,势力日益强大。然而,这样的一代枭雄,历史上却有诸多争议。多数人认为他作乱犯上,奸险狡诈,但事实上,曹操虽无关羽之忠义,却有不下于诸葛亮之智慧。他看透天下局势,顺应民心,虽称霸北方却不称帝。他知识广博,熟读经书兵法,火烧乌巢,烧得袁绍心惊胆战,烧得北方地动山摇。他的一生,蹉跎于沧海碣石之侧,闪光于浩瀚星辰之间。他的抱负,吞吐于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豪迈之中。

军阀?墨客?

作为雄居北方的军阀,曹操虽为胜利不择手段,全无君子之风,但他不可不谓是一个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明主。铜雀台旁,满腹读书才情流转于胸,汇成《短歌行》流传于世,诗中充盈着无法广纳贤才的忧愁与对贤才的渴求与迫切。他是立马于行军途中,也能七步成诗的自然歌者。乱世之中,顾不得儿女情长,参不透尔虞我诈,道不完心头如春水般愁绪绵延。他是鼎立三分天下的大军阀,更是慷慨激昂泼墨成诗的大墨客,是顶天立地的大枭雄。

曹操与三国那个时代早已长眠于历史的滚滚红尘,纷纷扰扰千百年后,一切又从头。但我们依然时时记起他们,记起那个动荡不安、群雄逐鹿的时代。

论曹操大学论文 篇5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一、《三国演义》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编写的,流传甚广。正因为是演义,所以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说“七分实三分虚”, 三国演义为了对人物形象进行强烈的刻画,罗贯中吸收了许多地方野史,民间传说传闻逸事。何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九八年版《三国演义》前言暨校注说明中说到“取材于历史, 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是《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一个特点。小说取材的来源包含两方面:一类是历史书,像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等;一类是民间和文人关于三国故事的创作。”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摆下的,但是,《三国志》上记载,空城计实际上却是曹操摆的。易中天在著作《品三国》中也认为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是由曹操摆下的。

再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写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单骑逃出洛阳,在成皋,与陈宫投奔在曹操父亲友人吕伯奢家中,夜里 “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 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 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看见是吕家人为其杀猪款待的时候,发现误杀时为时已晚,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跑,在半路上,看见骑着毛驴回家的吕伯奢,曹操就一刀杀了吕伯奢。而后曹操的原话在《三国志》记载的是 “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遂行”。而在《三国演义》结果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从这里就看出来,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真的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来说,首先与作者罗贯中有紧密的联系。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级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样就说明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本身的社会经历,同时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样,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罗贯中。罗贯中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亲眼目睹了现实社会的政治动荡、官僚生活的腐朽、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内心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对下层劳苦大众的深深的同情。当时在思想文化上,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程朱理学达到顶峰,对于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规范不断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更加推崇和信仰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正统思想。这也会使作者的思想上有所影响。这时候,经过在长时间的民间文学、 话本及戏曲创作中对曹操的丑化不断加深,奸雄形象的曹操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形象更加根深蒂固,这样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的罗贯中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通过民间野史,传说轶闻再一次的进行丑化,以“尊汉抑曹”的主旨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曹操的 “奸诈”刻画得淋漓尽致,将曹操刻画成《三国演义》中三绝中的“奸绝”。刺杀董卓即将要败露时该做献刀镇定自若,巧妙应对。 为了自身安全曹操对侍人说自己会在梦中杀人,为了让人相信,曹操就真的假装做梦杀死了一个侍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将曹操是汉家之贼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就这样,《三国演义》吸收了民间野史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罗贯中也没有对曹操进行全盘的否定,而对曹操的高瞻远瞩、 知人善用、文武双全进行生动的刻画,也进行了歌颂,照应了《三国志》中“治世之能臣”中的“能”字,没有将曹操写的一无是处。对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无过于泄愤一时, 取快四载”。鉴于作品,作者不能简单的叙述历史,而是要在文章中添加自己的主观思想,有意识的对史实进行加工, 这才是文学创作。

其次,曹操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同样都是割据一方的霸主,乱世的枭雄,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落得和曹操一样的下场呢?在我看来就是刘备虚伪,摔阿斗就是在收买人心,最重要的是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样就在儒家正统思想的指导下就确立了他的地位。而曹操更多的就是性格直率,他从来就没有去刻意的避讳什么。曹操在初登仕途的时候,锋芒毕露,棒杀犯禁,威震洛阳,除残去秽,名噪济南, 这样,曹操就必然得罪了许多人达官贵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这样就会对他进行诽谤。对于别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他也没有生气,曹操认为起码承认他是有雄才大略的。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当时以及日后的广大读者们所接受,甚至广为推崇的“奸雄”曹操。 在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与罗贯中作者个人意志" 尊刘抑曹" 的创作相结合,因为其中参与了罗贯中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个人情感化设定及具有思想性的情感赋予,其形象更加鲜活,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二、史书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也看出来曹操的智慧超群。曹操的真实形象在《三国志》中得以找寻答案,《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作者经过对史实认真的考订、慎重的取材,对于野史轶闻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历史事实出发,所述的历史事件多是其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相对于其他史书来说更贴近历史事实。而裴松之对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地查找史料进行引注,这样书中的历史人物就更加的有血有肉,对曹操的人物就会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进行里高度的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政教大行, 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视,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 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姦宄遁逃,鼠入他郡。”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治世之能臣”而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一个重用贤臣的曹操形象,在于袁绍作战中闻许攸前来辅佐他,曹操“跣出迎之”,通过这件事情也刻画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接触的政治家的形象。

而对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许多文人都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做了辩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道:“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也对曹操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就进行了辩解。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

的确,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 的确,曹操真的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三国时代中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民希望归于全国统一,这时候,面对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时势造英雄,这时候,曹操逐鹿中原,芟夷群雄,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征袁术,伐陶谦, 战吕布,大战官渡,消灭禁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平定四州、雄霸北方,北征乌桓、袁氏联军,破荆州,下江陵, 赤壁鏖战。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司马氏兼并天下都奠定了基础。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三国志》中所记载,曹操为整个北方的统一、经济恢复等立下很多功劳。迁都许昌后,曹操推广各种农业工程,大兴水利,推广稻种, 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由此看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真实的曹操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不拘礼法、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

三、结语

上一篇:初中政治简答题及答案下一篇:汉乐府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