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及赏析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及赏析(共5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及赏析 篇1

《卜算子·咏梅》作于1171年 (乾道七年) , 诗人此时四十七岁, 陆游早在朝廷与金人签定“隆兴和议”期间就因上书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期来日收复中原而被罢官免职。是年携带家眷, 开始了他西行万里的远游。一天黄昏, 诗人于阵阵寒风中走出驿站, 见满地吹落的梅花, 顿时联想到自己几十年来的种种不幸遭遇, 于是挥毫写下了本词。《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怀之作, 词的上片通过“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中的“断桥”“寂寞”“黄昏”“风和雨”等景物的烘托, 把梅花独自开着, 无人欣赏的不幸遭遇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其实梅花的遭遇正是诗人被馋遭妒、罢官失意、被打压排挤的真实写照;词的下片通过“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中的“群芳妒”“碾作尘”“香如故”等词语的描写, 展示了梅花清香不绝、依然如故、独傲寒霜、坚贞不屈的品格。本词巧用比兴、托物言志, 梅花的品格, 毫无疑问就是诗人自己坚持正义, 矢志不渝的内心独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于1192年 (绍熙三年) , 诗人当时六十八岁, 由于陆游始终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此时已罢官退居家乡四年, 处境凄凉, 无人怜悯。全诗通过“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中的“不自哀”和“戍轮台”, 写出了诗人即便在人生失意、远离朝廷、风烛残年的境况之中, 也丝毫未敢“忘忧国”, 反倒是收复中原、报效祖国的雄心不减, 直白表情, 情真意切, 其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感动人心;接下来通过“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的“风吹雨”和“入梦来”, 把诗人期望披着铁甲征战沙场的壮阔情景和收复失地的美好理想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无奈标现实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正可谓“报国欲死无战场”。哀婉悲壮, 感人至深!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思想主题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殊途同归。他们都鄙视世俗, 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 不趋炎附势;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之精神实质与曹操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 那就是不言老, 不服老, 仍然希望老有所为的思想情怀。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有言:“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言可谓是对陆游爱国一生的最好评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及赏析 篇2

对于“僵卧”一词的解释,各种版本的教材、教辅众说纷纭,有的解释为“卧病在床”,有的解释为“挺直地躺着”,还有的解释为:“直挺挺地躺着,形容年老多病,翻身不易。僵,僵硬。”这让老师和学生稀里糊涂,不知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测。

首先,我们无法从诗歌本身看出诗人当时有病。也无法从创作背景推测出作者当时疾病缠身。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1209年,他85岁那年去世,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谓高寿。陆游在古代诗人中算是一个寿星,看看陆游的诗歌就知道他六七十岁时身体很好。不是年老多病的人。在66岁时,他“自惊七十犹强健”(《野兴》);68岁时,“发犹半黑脸常红,老健应无似放翁”(《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他69岁时,“才智不足狂有余,此身老健更谁如?齿牢尚可决干肉,目瞭未妨观细书”(《老健》);75岁那年他总结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时写道:“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铭座》);77岁时“老躯健似中年日”(《闲游》);过了80岁,他还写诗说自己“放翁耄齿犹朱颜,一物不留方寸间”(《道室杂咏》),“堪笑此翁顽似铁,还山又食一番新”(《野饭》),“暮年强健胜壮年”(《冬晴行园中》),“顽健人言见未曾”(《示二子》),“疏泉洗石夸身健”(《秋思》)。

其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总共有两首,而且是同时创作的,教材选了其中的第二首。如果我们只看教材选的那首诗,可能会以为“僵”是“冻僵、僵硬”的意思。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先看看另一首写了什么,就会明白“僵”有没有“冻僵、僵硬”的意思: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躺在床上不但不会被冻僵,而且因为屋里很暖和,诗人不愿意出去。根本谈不上诗人“挺直地躺着”或“直挺挺地躺着,形容年老多病,翻身不易”。

其实,“僵卧”是平躺、仰卧的意思,是卧的一种姿势。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僵”的意义演变情况:“僵”的本义是“仰倒,向后倒下”,产生于先秦,到秦汉时引申为一般意义的“仆倒,倒下”,不再区分向前倒还是向后倒。这个义项一直到明代都足最常用的、占主导地位的义项。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仅留存于个别词语中,如僵卧、僵蹶、僵毙、僵仆等。例如《吕氏春秋·贵卒》:“管仲扦弓射公了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战国策·燕策一》:“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汉书·王莽传》:“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隋书·志第一八》:“荆州市杀人而身不僵,首堕于地,动口张目。”魏晋六朝时才出现了“僵硬,不动”义。在唐宋用例明显增加。到清代取代了“仆倒”义成为最常用义项。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南史·孝义传下·殷不害》:“举体冻僵,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始得母尸。”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僵。今人语言乃谓不动不朽为僵。”

“僵卧”产生于秦汉时期,从产生到消亡,一直都是“平躺,仰卧”的意思,词义未发生变化。例如西汉贾谊《新书》第四卷:“皇太后之馈赐,逆拒而不受,天子使者奉诏而弗得见,僵卧以发诏书,天下孰不知?”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发僵卧,无所惧。”明吴敬所《双卿笔记》:“从厉声曰:‘……君忘亲义,如强寇。欲一概以污之,妾力不能拒矣,妾出,即当以死继之。’言罢僵卧于席,不复以手捍蔽。”清李渔《连城璧》第三回:“也不求生。也不寻死,只是仰天僵卧,做个束手待毙而已。”

《汉语大词典》也将“僵卧”释为“躺卧不起”。而且所举书证正好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这一句,还将“僵偃”释为“仰卧不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案 篇3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本诗作者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被罢官归隐,年老体弱之际报国之心仍矢志不移。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感性渲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陆游的强烈爱国之心。

三、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诗人深夜醒来,聆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是什么心境?由此可能会想到什么?从而也能体会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处境,诗人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学生的表情肃穆,朗读的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堂教学资料 篇4

内容概述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旬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考点指津

1.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将现实与梦境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文精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本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可从【不自哀】【尚思】【戍】【听】【梦】等字词看出.即便已衰老僵卧,尚且”不自哀“,因思为国驰骋沙场而夜阑不能成眠,卧听风雨,回想起国家和当年的军旅生活,辗转反侧,最终幻化成”铁马冰河“的梦境.诗人有心报国却屡遭打击排斥而无法战场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前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注释】

⑴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⑶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⑷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⑸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⑹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⑺思:想着,想到。

⑻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⑼夜阑(lán):夜深。

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翻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①,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幢幢:晃动的样子。1.“____________”三个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闻自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反应。惊 坐 起

2.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手法1分;景物特点、情感分析1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州 桥 . [南宋]范成大

州桥①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②:“几时真有六军③来”。

【注释】①州桥:天汉桥,汴京城内三条御街的交汇处。②使者:南宋派到金的使臣,诗中指作者。

③六军:古时天子有六军。

1.诗中父老为什么“忍泪失声”?

因为见到南宋朝廷派出的使者(1分),抑制不住在金人长期压迫下不敢流露的(1分)思念故国的深情(1分),而泣不成声。(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2.本诗第二旬中哪个字和第四句中哪个字前后呼应?请分别说说它们的含义。

“等”和“真”(1分)。“等”字说明中原父老年年对王师北伐、收复失地的急切期盼(1分);“真”字表明中原父老对南宋统治者置沦陷区人民于不顾的无比失望(1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自主阅读

剑门①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②。此身合③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①剑门: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②无处:处处。消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③合:应该。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文集传世。2.写作背景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翻译

一夜里风骤雨急,故园里的鲜花一定所剩无几。我愁苦怨恨已极,就这样轻易地辜负了大好的春日,倦怠的桃花,懒洋洋的柳絮,杏子青又青,梅子小而绿,春光就这样随便地飞逝。就算美好的春天年年重来,盛开的鲜花年年芬芳艳丽,只是人的心情已经憔悴。

可恨两鬓已经斑白,池南欢乐的旧事,更是不堪回首重忆。如今只有一双观花的老眼,感时伤世而常常流下清泪。我如今并不怕花儿瘦损,只发愁自己的身心衰老困惫。趁着这繁花烂漫时,我算豁了出去,留下彩云和月光相伴陪,尽情地喝个酩酊大醉。

注释

孤负:徒然错过。同“辜负”。

慵:困倦。

池南:池阳之南,指蜀地,即作者故园。

星星:比喻间杂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拿其中的“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来概括。前者言其“嗟老”,后者言其“伤时(忧伤时世)”。由于作者的生平不详,所以先有必要根据其《书舟词》中的若干材料对上述两点作些参证。

先说“嗟老”。作者祖籍四川眉山。据《全宋词》的排列次序,他的生活年代约在辛弃疾同时(排在辛后)。过去有人认为他是苏轼的中表兄弟者其实是不确切的。从其词看,他曾流放到江浙一带。特别有两首词是客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所作,如《满庭芳·轻觅莼鲈》。谁知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又如《凤栖梧》(客临安作)云:”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可知他曾长期飘泊他乡。而随着年岁渐老,他的”嗟老“之感就越因其离乡背井而日益浓烈,故其《孤雁儿》即云:”如今客里伤怀抱,忍双鬓、随花老?“这后面三句所表达的感情,正和这里要讲的《水龙吟》一词完全合拍,是为其”嗟老“而又”怀乡“的思想情绪。

再说“伤时”。作者既为辛弃疾同时人,恐怕其心理上也曾经受过完颜亮南犯(1161年)和张浚北伐失败(1163年前后)这两场战争的沉重打击。所以其词里也生发过一些“伤时”之语。其如《凤栖梧》云:“蜀客望乡归不去,当时不合催南渡。忧国丹心曾独许。纵吐长虹,不奈斜阳暮。”这种忧国的伤感和《水龙吟》中的“伤时”恐怕也有联系。

明乎上面两点,再来读这首《水龙吟》词,思想脉络就比较清楚了。它以“伤春”起兴,抒发了思念家乡和自伤迟暮之感,并隐隐夹寓了他忧时伤乱(这点比较隐晦)的情绪。词以“夜来风雨匆匆”起句,很使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所以接下便言“故园定是花无几”,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园去。作者过去曾在眉山老家筑有园圃池阁(其《鹧鸪天》词云:“新画阁,小书舟”,《望江南》自注:“家有拟舫名书舟”),现今在异乡而值春暮,却感伤起故园的花朵来,其思乡之情可谓极深极浓。但故园之花如何,自不可睹,而眼前之花凋谢却是事实。所以不禁对花而叹息:“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杨万里《伤春》诗云:“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里亦同杨诗之意,谓正因自己本身愁怨难清,所以无心赏花,故而白白辜负了一年的春意;若反过来说,则“柳困花慵(一作“柳困桃慵”),杏青梅小”,转眼春天即将过去,它对人似也太觉草草(“对人容易”)矣。而其实,“好春”本“长在”,“好花”本“长见”,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人、花两相辜负的情况,归根到底,“元只是、人憔悴!”因而上片自“伤春”写起,至此就点出了“嗟老”(憔悴)的主题。

过片又提故园往事:“回首池南旧事”。池南,或许是指他的“书舟”书屋所在地。他在“书舟”书屋的“旧事”如何,这里没有明说。但他在另外一些词中,曾经隐隐约约提到。如:“葺屋为舟,身便是、烟波钓客”(《满江红》),“故园梅花正开时,记得清尊频倒”(《孤雁儿》),可以推断,它是比较舒适和值得留恋,值得回忆的。但如今,“恨星星、不堪重记”。发已星星变白,而人又在异乡客地,故而更加不堪回首往事。以下则直陈其现实的苦恼:“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老”与“伤时”,均于此几句中挑明。作者所深怀着的家国身世的感触,便借着惜花、伤春的意绪,尽情表出。然而词人并不就此结束词情,这是因为,他还欲求“解脱”,因此他在重复叙述了“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的“嗟老”之感后,接着又言:“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留云借月”,用的是朱敦儒《鹧鸪天》成句(“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连贯起来讲,意谓:乘着繁花乱开、尚未谢尽之时,让我“留云借月”(尽量地珍惜、延长美好的时光)、拚命地去饮酒寻欢吧!这末几句的意思有些类似于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表达了一种且当及时行乐的消极心理。

上一篇:不以分数论英雄作文下一篇:有色行业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