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共10篇)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只蝴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三只蝴蝶》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故事讲述三只蝴蝶在大雨里向三朵花儿请求躲雨,却因为不愿意分开,最终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一直等到太阳公公出来赶走了乌云,它们才晒干了翅膀,快乐地游戏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遇到困难时不应丢下同伴,而要共度难关。

从教材编排看,文中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可有意识地训练幼儿对短剧的朗读、理解能力以及复述故事的能力。

从教材结构看,故事3—11小节内容相仿且短小精练,突出了蝴蝶之间的友谊情深,是幼儿表演的最佳范本。

从教材主题思想看,故事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友爱团结,共同患难。人生中少不了团结、有爱、互助这些道德品质,而幼儿从小培养团结友爱、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解他人、团结他人、与人交往合作的人才。但是使用教材时,除了注重文学因素外,还应该注重思想性和时代性。原文的结局是:三只蝴蝶在大雨里飞来飞去,找不到避雨的地方,直等到太阳公公出来赶走了乌云,它们才晒干了翅膀,快乐地游戏。这其中隐性地说明三只蝴蝶并没有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借助了其他人(太阳公公)的帮助,赶走了乌云,才让雨停下来。《三只蝴蝶》这个故事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需要来说,蝴蝶的做法并不可取,应该以灵活机动、变通式的方法来应对困难。所以,故事中花朵们的说法事实上是对三只蝴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如果蝴蝶能分别躲在三种颜色的花下面,不就可以避雨了吗?并非暂时分开躲雨,就是背弃了友情。

教学目标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故事内容特点,我从知识、情感、技能三方面提出本课的活动目标:

1、通过边看边听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会表演带来的兴趣。

2、学习并能复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对话和短句。

3、体会好朋友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情况,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同伴之间相互关怀、互帮互助的美好友情,理解同伴之间的相处之道”;教学难点是“发挥幼儿的想象与主观能动性,尝试解决蝴蝶躲雨问题,提高幼儿从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教具准备:

1.课件、电脑;2.故事发展的幻灯片;3.红、黄、白蝴蝶头饰道具各一个;4.红、黄、白花朵头饰道具各一个;5.太阳公公头饰道具一个。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特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 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逐一出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图片,引导儿童理清故事情节。并进行动画展示,播放原版《三只蝴蝶》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幼儿对比自己想到的蝴蝶躲雨的方法,更进一步理解故事深意,达成教学目标。

2.讨论法:

在第一环节,红花姐姐拒绝白、黄蝴蝶躲雨后,让幼儿展开讨论:后来怎么样了呢?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幼儿通过想像表达,从而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3.提问法:

在第一环节与第四环节,提问幼儿:假如你是三只蝴蝶中的一只,你会怎么做呢?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观察法:

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景表演直接获得印象。5.表演法:

课标明确指出表演是幼儿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表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感。是幼儿在短剧表演中,边表演边练习对话,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使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演演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表演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科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大班幼儿的特点仍然是爱听故事,因此我设计了以故事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幼儿潜在的内动力,我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观看视频故事《三只蝴蝶》,吸引幼儿专心观看故事情节,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三)角色表演,获得教育与情感体验。为了幼儿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体会好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让幼儿分角色扮演改编版《三只蝴蝶》的故事。指导8位幼儿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同时提示其他幼儿和表演者一起讲述故事的对话。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增加趣味性,同时巩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四)总结表扬。

鼓励性评价小朋友在本节课的优秀表现,引导小朋友认识到如果在生活中做游戏、分水果等情景下闹矛盾了,应该友爱、团结。让幼儿学以致用,贯彻同伴友爱互助的精神,并培养幼儿从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语言至上、图文教育、师生互动以及积极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理念知道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本节课重点是多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创造等能力,切实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虽然自我感觉教学效果比较好,但也深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本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得更好。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2

一、说教材:

《三只小兔》应该说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童话故事了,那为什么孩子们对它还是青睐有加呢?因为作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三只小兔成为有“人的感情、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形象。这三个形象既有兔子的特点,又有儿童的特征,因此,成了深受幼儿欢迎的”会说话的动物。这“会说话的动物”与孩子眼中的世界能融为一体。再加上故事中三只小兔的活泼快乐、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团结友爱以及与妈妈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而“三只小兔”的名字也充满了童趣——“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读来朗朗上口,好听又好记,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口味。童话中“兔妈妈”的形象表现为勇敢、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小班幼儿对“妈妈”这个词非常敏感,就会更融入角色。“大灰狼”是“坏人”的代表与替身,它最终的狼狈下场会让孩子们充满兴奋、拍手称好,与小兔子一起体验勇敢以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只小兔》这篇童话的语言风格很特别,角色之间的对话不是“说”,而是“唱”出来的。而且还是重复的唱,节奏也很欢快、鲜明。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学习能力,能提高他们学习角色对话的兴趣。而且作品在情节结构上也采取了重复的格式,这种重复是上升、递进的.重复,每重复一次,情节便向前推进一步。同时,把倾听者的情绪也推向了高潮,能跟随情节的变化而不断伏动。

这篇童话通过三只小兔战胜大灰狼的事件,向孩子们证实了一点: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并且要机智勇敢地与坏人做斗争,要学会自我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孩子几乎全是独生子,被大人宠爱、溺爱,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篇童话能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为,“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二、说目标:

1、通过故事,教育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地给陌生人开门,并且要机智勇敢地与坏人做斗争。

2、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情节,并学习其中的对话。

3、学习词语:眯着(眼睛)、抢着(开门)、捏着(鼻子)。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童话”总是百听不厌。但他们对作品却往往只停留在“倾听”的台阶上,缺乏对故事中心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故事内容也只是肤浅的认识。因此,我把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订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学习其中的对话。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深化主题,渗透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的培养,知道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地给陌生人开门,要机智勇敢地与坏人做斗争,这个思品安全教育便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以及注意不稳定、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景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我采用了欣赏配乐故事、图片观察、游戏法以及角色表演法,并加强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此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欣赏配乐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听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用对比强度大的背景音乐来吸引幼儿,切实地感知不同动物说话、唱歌声音的不同之处。

2、图片观察——可以利用色彩艳丽的画面、能活动的动物形象来刺激幼儿的视觉,提高幼儿对作品本身的兴趣。

3、游戏法——能让幼儿感受身临其境的境界,促进师幼之间的感情,更能在游戏中体会自我保护的实景。此法能帮助解决教学的难点。

4、角色表演法——能把活动推向高潮,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学说角色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制造悬念,引起幼儿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猜个关于小动物的谜语。

红眼睛,长耳朵,白白的毛儿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爱吃萝卜和青菜。

2、出示“兔妈妈”,并介绍兔妈妈的三个孩子,知道它们的名字叫“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请全体幼儿学学小兔子的跳,活跃气氛。

(二)出示背景图,利用可活动的动物图片,倾听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1、教师:三只小兔都是兔妈妈的乖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三只小兔》的故事吧!

2、边操作图片,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并在讲述中进行提问:

(1)大灰狼会想什么办法来让小兔子开门呢?

(2)小兔子会给大灰狼开门吗?

3、倾听配乐故事,并引导幼儿跟唱角色的对话。

4、通过幼儿自身的肢体动作,来感知眯着、抢着、捏着等动词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给幼儿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老师讲述故事,重点练习其中的对话,要求在表演时能大胆地“唱”对话。能区别出大灰狼和兔妈妈不同的唱歌声。

(四)游戏“陌生人敲门”。让幼儿有亲身的感知。知道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要机智勇敢,学会保护自己。在游戏中,老师可以充当“陌生人”。

五、说活动延伸:

把动物的头饰投放到语言区域中,引导幼儿自主结伴进行角色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更多的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并让安全教育渗透于快乐的表演中。

教学反思: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3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篇、童、苍、接、废、稿、麻、索、败”;正确书写并记忆“童、苍、接、稿、败”5 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注意把第3节中的数量词读清楚。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成功的秘诀是不怕失败,勤奋刻苦。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成功的秘诀是不怕失败,勤奋刻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谈话:说说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哪一个?

2. 师述:有一个孩子读了一篇美妙的童话,被深深感动了。

出示第一节,读通句子,学习生字“篇、童”(童:扩词)

练习将“我长大了,也要当个写童话的作家。”换一种表达方式

例:孩子长大后,。

是这个孩子的理想。

这个孩子希望长大成为 。

说明:

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让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体会汉语言的表达十分丰富,培养热爱汉语言的情感。

3. 揭示课题:

(1) 理想要实现可不容易,小男孩多想知道成功的秘诀呀,“三只箱子”告诉了他答案。

(2)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三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学反馈:

(1)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平舌音:苍、索

扩词: 废

(2)把下面这些生字组成课文中词语,再读词。

“童、思、失、索、底、败、诀、稿、秘、话”

说明:

创设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不断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教学时仍要有重点地对字音、字形、字义进行强化。

(3) 交流:三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三.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1.出示3个句子,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九千九百九十九张”“ 九百九十九封”“九十九份”

2. 理解句子:

引导抓3个数量词和“写满了”“塞满了”“密密麻麻”几个词。

练习说话:

看到第一只箱子里的,孩子知道作家爷爷,懂得写作成功需要 (刻苦、勤奋) 。

看到第二只箱子里的,孩子知道作家爷爷,懂得写作成功需要 (有毅力、不怕失败) 。

看到第三只箱子里的,孩子知道作家爷爷 ,懂得写作成功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虚心) 。

说明:

3个句子中出现的数字,强调了作家付出之多、失败次数之多;“写满了”“塞满了”“密密麻麻”更反映出了作家的刻苦、勤奋、弃而不舍,因此指导学生读清数字、读好句子,抓关键词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的关键。而填空练习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有条理地表达,促进体会和感悟。

3.说说老作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出示小男孩的话,指导读好兴奋的语气。

四.拓展延伸,巩固理解。

1.老师送给大家一些名言。读读、背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才=1%聪明+99%汗水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2.请回家收集一个关于“勤奋刻苦,不怕失败获得成功”的小故事。

说明:

名言的出示既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可以让学生拓展积累。收集小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的好习惯,并可安排在兴趣课等时间交流,增长见识,深化理解。

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游戏(开箱子)巩固生字词。

蝴蝶落我家说课稿 篇4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圆柱、四棱柱、三棱柱的折叠方法,增强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想象力,探索立体构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对折、镂空剪制蝴蝶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提升观察力与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受蝴蝶的形状、色彩、装饰之美,体验蝴蝶与柱体在色彩搭配上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制作过程。

难点是镂空剪制蝴蝶。

教法学法

欣赏、探究、交流、制作

一、欣赏导入

1、欣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范品特点:镂空。

2、教师小结:镂空是美术作品中常用的方法,让我们一起了解镂空蝴蝶的制作方法。

二、探究方法

1、你观察到制作镂空蝴蝶需要哪几步呢?师生共同总结步骤。

①折柱子。

②画一半蝴蝶。

③镂空剪切。

④色彩装饰。

⑤粘贴纸筒。

2、引导学生分步骤探究方法:

①提问:如何折呢?可以折成什么样的形状?圆柱、四棱柱、三棱柱,并留粘贴的边沿。

②如何画才能让蝴蝶的翅膀对称呢?画一半对折剪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翅膀。

三、剪法尝试

分析教材中方法一、方法二,教师示范剪切手法二。

①从蝴蝶尾部开始剪,头部与纸张连接。②从蝴蝶翅膀开始挖,头尾与纸张连接。

四、装饰美化

开拓思维:欣赏不同花纹的蝴蝶,教师引导从色彩和花纹两个方面来欣赏。

五、动手制作

1、作业要求:在圆柱体、三棱柱或四棱柱等立方体上镂空剪蝴蝶并装饰。

2、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评价

将学生优秀作业置放展示平台展示。

学生欣赏观察。

1、了解制作镂空蝴蝶步骤。

2、学生分步骤探究方法。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进行装饰美化。

学生尝试创作,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迷人的蝴蝶谷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迷人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第19课,这是一篇形貌自然风景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精致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迷人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美丽而壮观的景致。全文文笔优美,词汇富厚,既能让学生感觉蝴蝶谷的迷人情形,又能引发学生对故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凭据课本的要求,本篇课文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开端感觉台湾蝴蝶谷的美景;第二课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觉台湾蝴蝶谷的优美;第三课时:引导背诵全文,完成课后训练。我本日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2、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角度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特别是成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积累优美的词句,了解台湾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三重点段。

(3)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蝴蝶谷景象的迷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蝴蝶谷远在台湾,书上虽然有生动的插图,但对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者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这种美景,并通过多种方法、多层次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学生都没有去过台湾,对台湾的了解有限,要激发他们对台湾的热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者把这作为本课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于学生的角色体验以及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从而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蝴蝶谷的美景。)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迷人的蝴蝶谷》一课4个自然段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除了第一段整体描述台湾外,另外三段处处都体现了蝴蝶谷的美。

根据这一特点,教者巧妙地运用情景教学的手段,紧扣蝴蝶谷的美丽,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会、感悟,达到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从而指导有感情朗读,达到内化的效果,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套上五颜六色的蝴蝶指环进行表演,教室里彩蝶纷飞,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渲染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通过开火车读词语,既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又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

(二)走进台湾

教者紧扣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引导学生讨论:台湾好在哪里?并采用引读、齐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台湾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了解。

(三)了解蝴蝶谷

首先,教者将学生带入飞往台湾的情境中。面对要经过的花丛、树林、小溪,讨论怎样过去,并相机出示三个动词词组,通过学生的表演,进一步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欣赏蝴蝶谷

1、让学生看课件,感受蝴蝶谷的热闹和美丽。

2、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想:第三节共几句话?

3、让学生自由读二、三两句,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齐读整个一节,并指导背诵。

(五)难忘蝴蝶谷

教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名客人,你们将怎样欢迎我呢?会说些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六)拓展延伸

课前,教者收集了一些关于描写其它蝴蝶谷的资料,课上让学生读一读,并动员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

四、说教学板书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6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工整、美观地写字,对汉字的形体美有初步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上,写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识字、写字训练,不光是练会生字该怎么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和对汉字形体美的感受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在1~2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所以,课堂上要充分正视朗读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和积极性,并能通过朗读理解词句,通过朗读表达情感,并进行积累。

语文课堂就要是要让语文味更浓厚一点,让语文的训练更实在、扎实一点,体现言-象-义三个层面的递进。

【教材解读】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和大多数写景的文章一样,课文文质兼美,形象鲜明,是学生学习、运用、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在第二课时,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了解“蝴蝶谷”名字的由来。通过“读、思、悟、赏”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多方面的美,能想象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色,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3.认识走字底,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茂”、“赶”两个生字。

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寓意着“美”,都需要品读。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就要选择。本课2、3两个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蝴蝶色彩的美以及动态的美,因此在课堂当中把它们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情感、想象情景、积累语言。其次,写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中也非常关键,因此,学生能正确、工整地写好本课生字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课叫《台湾的蝴蝶谷》,学生感兴趣。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维,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没去过台湾,可能连它在哪里都不知道,也没有亲眼见过那么多色彩斑斓的蝴蝶聚集在一起的样子。所以,即使课文的语言再美,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停留在书面字词的理解上。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进入到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去,能想象出文本所描绘的景象,从而产生情感,这是第二课时教学中的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整节课的安排,主要是四大版块:

第一版块:蝴蝶引路,复习导入

在这个版块中,创设一个情境:你们瞧,台湾蝴蝶谷里的蝴蝶和我们招手呢,它想对我们说什么吗?以此糅合了复习和导入两个教学环节。复习由读生字词以及形近、音近字比较组词这两项练习组成,既复习新知,又温固旧知,体现了语文教学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导入这个环节就是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这只蝴蝶美吗?其实在台湾的蝴蝶谷里还有更多更美的蝴蝶,想去看吗?那我们就再次走进台湾的蝴蝶谷里去看看吧。

学习主要依靠兴趣,因此在这一块中,除了扎实的训练之外,还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版块:畅游蝶谷,精读课文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2、3两个自然段的教学。这两个自然段之间存在着人类认知先后顺序的逻辑性,因此,我的设计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认识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再到感受蝴蝶谷十分迷人的景象的顺序来学习。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熟读课文;其次,让学生读中思、思中悟、悟中赏、赏中读,从朗读入手,进入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文本中孕育的各种美,也挖掘出文本中深藏的情感。

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我主要是分为四读:

一读,读中思。出示第二句话,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一群群”、“色彩斑斓”的意思,及“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词使用的精妙。

二读,思中悟。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并简单说说。

三读,悟中赏。在学生自己想象过画面后,再欣赏多媒体的课件,把文字转变为图象再读图想文本中的句子。

四读,赏中读。欣赏完课件,学生有了更形象的认识,读起来更有滋味。这时,以指名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通过读表现画面,渗透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语言。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扣住两点,一是课后练习中的最后一题,帮助学生领会几个动词运用的巧妙;二是朗读中思考、感悟、欣赏蝴蝶们赶往山谷聚会的热闹场面,最终再以读的形式表现。在这一段,让学生了解了蝴蝶谷名字的由来,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到了准确用词的美,同时也训练学生发现美、描绘美、表达美的能力。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这一自然段按照先总述、再分说的顺序,具体介绍了黄蝶谷和彩蝶谷,主要体现了蝴蝶静态色彩的美和动态飞舞的美,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美。

第一步,选择读。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谈喜欢的原因。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黄蝶谷的那种色彩上的`壮观的美,以及彩蝶谷中蝴蝶随风上下翻飞的动态的美。

第二步,指导读。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也加入老师范读,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读,读懂两个蝶谷不同的美、读出两种不同的美。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欣赏,加深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当学生读的兴趣和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背诵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积累了语言。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打破顺承的教学顺序,引领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去体会,尊重了个性化的阅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在这个自然段教学中,训练了学生总结、归纳、表述的能力。

结束了2、3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围绕:如果你是被蝴蝶团团围住的游客,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些什么呢?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并表达。

最后,“同学们,蝴蝶谷是多么的美呀,为什么这么多蝴蝶会来到这里呢?”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孤立存在,在精读课文过程中,正是做到了“读、思、悟、赏”的结合,才使得课堂上的训练扎实了起来。

第三版块:想蝶忆蝶,总结全文

课上到这里,该让学生喷发自己的感受了,因此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和感受,激发他们对祖国的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第四版块:蝶由笔生,写字指导

第一,读帖。以课件和老师的范写帮助学生认识走字底,真正写好走字底。展示“茂”、“赶”的正确笔顺,让学生记忆,并引导学生发现把这两个写得像蝴蝶一样美的诀窍。

第二,临帖。引导学生认真书写,现并关注学生以正确的书写姿势书写。

这时我完成了设计教学的思想,实现了“读、思、悟、赏、写”五者的结合。

读是体验内涵的手段,读是情感迸发的载体,读也是再思再悟的过程,所以这么美的一篇课文需要一读再读。并且,思考是不能替代的,因此在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真的学到了点什么,而不是锻炼了如何模仿样子读得有所谓的“感情”。

《鸿门宴》说课获奖说课稿 文档 篇7

由于《鸿门宴》的篇幅较长,用一节课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有较大难度,所以围绕着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重点实词、活用字及特殊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有目的的预习,以减轻课上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我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的片断以引出项羽的结局,指出失败的原因是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中酿下的祸根,由此导入《鸿门宴》。这个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认识到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历史的重要转折,加深感受。

对《鸿门宴》一文的教学,我分为提问预习、概述情节、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刻画方法和总结全文六个步骤进行,其中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和刻画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每个步骤具体说说我的想法。

一、提问预习部分。我设置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习题,历史背景则采用学生口述的方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故事背景的预习情况。

二、概述情节部分。对鸿门宴文脉的把握,我要求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这可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地熟悉故事,把握矛盾迭出、三起三落的情节,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更为翻译理解和分析人物奠定基础。我的答案提示全部采用四至五字的概括,并串联成线,连贯清晰:

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 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 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 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 密 羽 良 策 姻

三、翻译理解部分。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

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四、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 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五、刻画方法部分。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六、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两点: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译理解全文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五)作业布置

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8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说教材:本课是新课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是讲读课文。也是本册的重点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讲读文言文,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若按常路,在一节课之内既处理字词,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文章,势必过于紧张,且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只照顾一点,一堂课只讲字词知识,一定会很枯燥,或只单纯的去追求课型漂亮,抛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与手法,显然又好高鹜远,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我想把新课标的三维要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进而渗透在每节课中,这样收效会更好,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说学生:正定中学的学生整体水平还是很高的,但高一新生的知识水平、认知体系还有很多欠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高一学生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需要贯彻知识领路、学法指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外,学生们的人文知识非常贫乏,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他们了解得太少,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因此本节课我们还应抓住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和辨证历史的评价观念。

第 1 页 说目标:鉴于以上两点的分析,特制定我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制定目标的根据就是新课标的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说方法:

“四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合作探究法。所谓探究不只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应真正落实到:学生自主质疑,互相答疑,教师导正。说过程:

本文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分析前四段,学习人物对话的艺术。第二课时后半部分文章。第三课时主要进行同步训练和阅读延伸。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是双向的,因此就要注意师生的合作与探究。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正如市场经济一样,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其提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的设置上要有阶梯性,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乃至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因此我先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再到人物赏

第 2 页 析,由情景对话到写作训练,由对人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评价。

第一步由正定的历史导入课题,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讲完四种阅读方法之后,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并以课件形式归纳知识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然后由学生点评人物形象,完成第二目标。最后进行语言训练,活跃学生思维,体验教学乐趣。其中均贯穿学生活动,体现教学的参与性。说反思:

第一、虽然教学时间较短,但在比较流畅的进程中逐项落实了教学目标,既有基础目标,又有延伸与拓展,既有方法指导,又有师生互动。较好的实现了当初的设想,学生很有收获。自己比较满意。

第二、还有一些环节比较匆忙,不够严谨。比如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答的较少,不全面,我未能及时予以补充完善。感谢上级部门组织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我们一线教师获得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并拓展视野,取得进步。谢谢大家。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9

说教材

《白鹅》是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文主要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共可以分为4个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活泼、诙谐、准确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

第 1 页 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力图体现:

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

第 2 页 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处处以语言为珍珠,用文字来串线,形成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四:说教学流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三只蝴蝶说课稿文档 篇10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 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 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 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 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 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 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 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 法。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 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 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咸()云()具()语()为()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绝境: 古义:()今义:()无论: 古义:()今义:()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 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 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上一篇:制衣厂实习心得下一篇:英语兴趣活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