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精选10篇)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社会性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社会调查对象(样本)确定为社会人士和大学生。调查活动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任务。一方面,我通过互联网发放一部分问卷(面向大学生的在线调查),再将反馈数据整合;另一方面,我又进入社区住户家中(面向社会人士的上门调查)进行实时调查。

面向大学生的问卷发放了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100%。在调查结果中发现,被调查的10位大学生有9位接触网络达4年以上,大部分人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时间为1到3个小时,这说明网络与大学生的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关于“网络社交”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更愿意把网络社交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或是学习工作工具,不是必须依赖的对象,仅有少数大学生则表明社交网络占据了其大部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关于“社会适应力”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真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欠佳,但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胜任未来的职场生活。

面向社会人士的问卷发放了17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59%。在调查结果中发现,被调查的社会人士大都认为现在的大学

生普遍缺乏与他人正面沟通的社交能力和相关礼仪,这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胜任职场生活。数据表明,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就业时的重要性要略高于其他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积极学习、口头沟通、学习方法、理解他人等涉及到人际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技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而阅读、写作、数学解法等不涉及人际沟通的、但又是传统学校教育中投入最多的方面,其重要性反而是比较低的。口头沟通、协调安排、说服他人、服务他人、解决复杂问题、质量控制分析、操作和控制、判断和决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而其中有关社交方面的能力被排在了最前面,是影响毕业生薪资给定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社会人士对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报怀疑态度。

当下的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学习压力特别大,春游、夏令营等活动这几年变得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社交机会。家长、学生自己,都认为应当把学习放在首位,甚至将学习作为学生的全部生活。

有些人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从小所处的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家庭经济情况,但也有被调查的社会人士说:“家庭收入还有人脉关系与孩子的社交能力没有直接联系。通常是工薪家庭中比较贫困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成才,因为他们更加独立,能够更早地得到锻炼,更早地去社交和打拼。相反家庭条件越好,父母创造的机会越多,孩子就越不可能利用这些机会,社会适应能力就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相比于家庭环境,网络对大学生社会

适应能力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有些学生终日沉溺于虚拟时空而导致丧失社交能力,但也有学生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获取大量宝贵的信息从而对他们的社交活动起到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关键就是要统筹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更好地将网络开辟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一个新渠道。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2

社交媒体在2009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仅Facebook的活跃用户群在今年就增长至3倍, 达3.5亿人。社交媒体的使用预计将在2010年继续增长, 尤其是随着更多组织认识到社交网络作为必需的业务要求的价值。社交网络已经迅速成为网络犯罪的温床, 因为这些网站的成员过于信任他们社区的其他成员, 没有采取阻止恶意软件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小漏洞、不良用户行为以及过期的安全软件结合在一起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可能大幅增加网络安全的风险——《年度安全报告》还提供了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思科2009年《年度安全报告》指出在2009年为互联网用户造成重大问题的攻击。

(1) 最胆大妄为的犯罪行为:Zeus。一种通过特定的网络钓鱼和偷渡式下载传播恶意软件的木马病毒, Zeus可越过登录名和密码, 窃取网上银行凭证。廉价的工具包可以让网络罪犯创建Zeus的变种, 它们很难被防病毒程序检测发现。2009年, 全球范围内受到Zeus僵尸网络感染的计算机有将近400万台。

(2) 网络犯罪“希望之星”:Conficker专门研究组。该小组由安全社区与行业的成员组成, 显著降低了Conficker网络蠕虫的影响, 该病毒预计在2009年4月1日开始爆发, 将造成严重破坏。

(3) 最引人注意的新型犯罪:Koobface。该蠕虫病毒可自我再生, 于2008年首次出现在Facebook网站上, 之后于2009年出现在Twitter中。Koobface引诱用户点击一个YouTube视频链接从而传播蠕虫病毒。超过300万计算机受到此恶意软件变种的感染。

(4) 垃圾邮件:社交网站可能是网络犯罪寻找新的受害者的地方。然而, 垃圾邮件仍然是诱骗人们下载恶意软件和怂恿他们购买诸如假药等商品的可靠手段。《年度安全报告》估计, 2010年全球范围的垃圾邮件量与2009年的水平相比, 可能会增加30-40%。然而, 思科自己的SensorBase数据显示, 美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 (例如欧盟内部的国家) 开始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关闭垃圾邮件僵尸 (spam zombies) , 而发展中国家 (包括印度和越南) 已经成为垃圾邮件日益增长的源头。事实上, 美国不再是第一大垃圾邮件发送者。2009年巴西跃居第一。几个世界经济领先的国家在2008年和2009年间垃圾邮件量有所降低;然而, 发展中国家的垃圾邮件量呈现上升趋势。

(5) 云计算:尽管在10年之前企业将敏感数据保存在企业防火墙之外还不可想象, 而现在随着云计算和主机托管应用的出现, 这种做法变得越来越常见。许多用户如此信任云计算, 以至于他们对于何人托管他们的敏感数据以及其数据的安全程度都很少进行尽职调查。《年度安全报告》建议寻求使用外部服务的组织应要求服务提供商详细地说明他们的数据安全措施。

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 篇3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沿着Facebook的方向,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将期待怎样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 、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毒品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 “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的SNS以生命换来的教训,格兰诺维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提前预言了。问题在于搞互联网的不爱看书,也不爱通过杂志学习知识,而偏爱拿自己的小命耍着玩。我们现在来看格兰诺维特在四十年前指出的导致Myspace死亡的问题的理论根源所在。他在批评经济与社会结合中的“低度社会化”倾向时,指出其中基本面上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经济”,而忽视“社会”。

以经济方式,外在地处理信任问题是否可行?威廉姆森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待网络关系中的诚信,有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在理论基本面上,就会产生与网络模式冲突的悖论。格兰诺维特揪住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中基本观点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放。这就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将直接导致以科层制,而不是扁平化网络来处理信任和网络欺诈。格兰诺维特讥之为缺乏文化的“利维坦”。我们不可想象SNS为解决诚信问题,而诉诸科层制的办法。现在小结一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交叉融合中,对网络社交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在于,把异质关系网络和信任,作为社会人特有的长处加以吸收。按照社会网理论推论,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应该不是指契约关系。可以认为,网络社交所建立的关系,是有别于“你是你,我是我”的契约关系,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契约关系。不是物化的关系,而是人化的关系。这里与经济相对的社会,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化,而应理解为与物相对的心,即与物化理性相对的人本。

2、光有信任不行,还要有个性化互动

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网络社交模式上的交汇,不光是向经济中引入社会的因素,也在向社会中引入经济的元素。

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理论中,批评了过度社会化的观点。这是指,在信任问题上,只考虑并且只相信道德这种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无视经济因素作用的观点。在实践中,这是指在诚信问题上,过多强调道德作用,而不讲经济规律的偏颇之见。比如,以为尽社会责任,提供公共产品,就是做善事。

社会网络中常见的一个经典问题是,从低度社会化,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社会化。原因是由于固持经济理性,在发现经济解决不了信任问题后,直接把信任推给道德来解决,而忽视了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信任问题的隐蔽方法。

这个问题的推广,是网络社交如何与社会责任相容的问题。成熟的社会网理论发现,由于网络的存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可以内在统一起来。也就是将社会责任内生于经济利益,通过讲求社会责任获得经济利益。格兰诺维特自豪地声称:“我已经论证了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前者指的是威廉姆森的制度分析,后者指的就是相反的诉诸“普遍道德”的倾向。

格兰诺维特发现单纯诉诸“普遍道德”的社会学家的一个思维盲点,他们没有发现人际互动是从经济内部解决信任问题的必由之路。这就涉及到对网络之道的根本理解。

格兰诺维特发现,“不管过度与低度社会化有何明显不同,很讽刺的是:两者共同地以社会性孤立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与决定的中心”。“两个观点对社会秩序的解答因此合二为一,共通地将行动者孤立于实时的社会情境之外”。

格兰诺维特的意思,“翻译”过来,实际是想说,对于社会网,既不能(象经济学家那样)把它当节点理解,也不能(象社会学家那样)当铁板一块的整体理解,而只能理解为节点之间的互动。社会网是异质性的个人之间的互动。这是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理论的精髓所在。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格兰诺维特对网络实质的理解。他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指出对网络的根本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方法的特点是,脱开了网络的技术方面,而直指网络的灵魂,从道上理解网络。我们现在搞SNS的人,90%以上都是投机分子,他们根本不想去了解网络之道,而只想捕捉偶然机会、撞大运,结果成为命运的奴隶。

当这样理解网络社交时,个性化和互动就成为关键词。进一步深化理解,第一个方面,个性化不是一对一的小农经济,它一定是成本合算的。而这个合算,还不是指从静态效率上看合算,而是更深远地从动态效能上看合算。Facebook的成功正在这里,它利用数据挖掘,提高了个性化的效能。我国的许多SNS之所以学不像,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深度悟到互联网个性化的要领,因此也不知象数据挖掘之类东西有何用处。

第二个方面,互动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互动网的形成,在其中信任关系得以低成本地建立。这一点,用经济学可以解释。在博弈论中,人们看到,博弈的次数,与信任关系、机会主义倾向有内在联系。在一次性博弈中,信任关系最差,合作难以建立;在有限重复次博弈中,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但机会主义仍不能避免;但是在无限重复博弈中,信任进一步提高,机会主义得到抑制。如果这种经济学逻辑,再加上社会学逻辑,就会演化成商业生态系统。

在义乌小企业信贷关系中,我们看到低成本信任的建立过程。最初,银行不愿向小企业贷款,因为征信成本过高。但稍加调整后,让三个上下游小企业建立联坐担保机制,再一起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就欣然同意了。在这里,信任关系的建立,既不是靠社会学家的道德,也不是经济学家的科层化的制度设计,而是建立了一个人际网络,通过网络的互动(包括责任的互动、诚信的互动),很简单地实现。

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各种结合实验中,我们看到格兰诺维特抓住了人际互动的社会网的理论特征,他几十年前的见解,越到互联网前沿检验,越觉出先锋和前卫来。可以说,通过这个窗口,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

网络社交带来的新的难题

上面说到,几十年前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对网络社交的理解。下面可以看到,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格兰诺维特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但他毕竟不是研究互联网的,而互联网,尤其是SNS的发展,又对社会网产生着新的冲击,带来新的发展。那么,网络社交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方面,是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概括不了的新东西呢?

择其要者来说,平台是格兰诺维特不曾重点研究而在SNS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格兰诺维特讲的社会网,只是直接的人际互动形成的网络。但SNS正发展成为以SNS平台为基础支撑的人际互动网络。象Facebook已形成了平台与增值业务的分离。其标志,就是网站直接有API(应用程序接口),建立平台级的人际互动服务与应用级的人际互动服务的分离。这没有否定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但却要求理论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更复杂的新现实。例如信任,可能成为平台上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个人关系的特殊性”在新技术条件下,又展现了新的可能,要求理论跟上“语言转向”的步伐。格兰诺维特在这方面显然落后了。话语分析是他研究的弱项,却是SNS前沿最活跃的地带。仅以Facebook来说,它在挖掘社会网中“个人关系的特殊性”方面,超越传统分析学派(从索绪尔到拉康)理论,又提出了不同于Google路线的人工智能的新路线,带来人人界面知识挖掘的新问题,以及对意义的新疑问。这也是网络社交给理论带来的新问题。

进一步说,在云计算的背景下,社会网正在进入实体免费而服务收费的新阶段,“免费-收费”模式对“社会学-经济学”提出理论解释上的更高要求。在社会学方面,我们将面对工业化基础以外的新的理论问题,如分布式条件下修齐治平的问题,碎片化生存条件下的责任机制问题,网络化的个人信息与诚信关系问题,P2P条件下的语话正当性问题……等等数也数不过来的新问题;在经济学方面,我们很快就会面对产权理论的坍塌与重构,网络外部性与利他问题,异质性与个性化的经济实现等棘手难题;更不用说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结合问题。

社交礼仪实践报告 篇4

本周,我们进行了旅游社交礼仪的校内实训。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正在一天一天的提高,这样就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那么,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加的重视。所以,在当今社会学习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高低;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体现。我们要重视礼仪教育,并让它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来说,有个人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这些礼仪教育,都是旨在让人们互相尊重,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礼仪虽然繁琐复杂,但也是有其基本原则的。首先是敬人,要做到积极主动,礼貌待人。不能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其次是自律,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我约束;再次是适度,要做到做事得体,学会掌握分寸;最后是真诚,要做到以诚待人,诚实守信。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好好学习礼仪。

二、社交礼仪的规范

(一)礼仪概述

1、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2、3A原则是什么

3A原则,是商务礼仪的立足之本,是美国学者布吉尼教授提出来的。3A原则实际上是强调在商务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3A原则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不能只见到物而忘掉人。强调人的重要性,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商务交往的效果。3A原则是讲对交往对象尊重的三大途径。第一、接受对方,宽一待人,不要难为对方,让对方难看,客人永远是对的。比如在交谈时有“三不准”,不要打断别人,不要轻易的补充对方,不要随意更正对方。因为事物的答案有时不止一个。第二、重视对方。欣赏对方。要看到对方的优点,不要专找对方的缺点,更不能当众指正。重视对方的技巧有:一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使用尊称,称行政职务,技术职称。二是记住对方。比如接过名片要看,记不住时不要张冠李戴。第三、赞美对方。对交往对象应该给予的一种赞美和肯定,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实际上是在欣赏自己。赞美对方也有技巧:一是实事求是,不能太夸张;二是适应对方,要夸到点子上。

3、礼仪的基本原则

第一是敬人,要做到积极主动,礼貌待人。不能傲慢无礼,狂妄自大;第二是自律,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我约束;第三是适度,要做到做事得体,学会掌握分寸;第四是真诚,要做到以诚待人,诚实守信。

(二)仪容仪表礼仪

1、仪容具体内容及修饰美的基本原则

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其中的重点,则是指人的容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容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在个人的仪表问题之中,仪容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有必要修饰仪容。在仪容的修饰方面要注意五点事项:其一,是仪容要干净。要勤洗澡、勤洗脸,脖颈、手都应该干干净净,并经常注意去除眼角、口角及鼻孔的分泌物。要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其二,是仪容应当整洁。整洁,即整齐洁净、清爽。要使仪容整洁,重在持之以恒。这一条,与自我形象的优劣关系极大。其三,是仪容应当卫生。讲究卫生,是公民的义务。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嗽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指甲要常剪,头发按时理,不得蓬头垢面,体味熏人。这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做好的。其四,是仪容应当简约。仪容既要修饰,但又忌讳标新立异,简练、朴素最好。其五,是仪容应当端庄。仪容庄重大方,斯文雅气,不仅会给人以美感,而且易于使自己赢得他人的信任。相形之下,将仪容修饰得花里胡哨、轻浮怪诞,是得不偿失的。

2、仪表的具体内容及男士和女士的着装要求

仪表是人的外表的综合,包括人的形体、容貌、健康状况、姿态、举止、服饰、风度等方面,是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风度是指举止行为、待人接物时,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各方面的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风度是构成仪表的核心要素。

男士的着装要求:男士在正式场合宜选深色毛料的的正式西服;服装必须合身,袖长至手腕,裤长至脚面,内衣不能外露,领带不能系歪;衣裤无污垢、油渍、异味;衣裤不起皱,要上衣平整,裤线笔挺;衣服款式要简练、高雅,线条要自然流畅。

女士的着装要求:女士在正式场合宜选职业套装;服装必须合身,搭配要自然得体;衣服要保持整洁,无污垢、油渍、异味;衣服要熨平,不能有褶皱;穿着要给人自然流畅之感。

(三)仪态礼仪

1、站姿、坐姿、走姿具体要领

站姿:身体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前方,嘴微闭、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曲,中指压裤缝,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两脚张开成45度或60度夹角,从整体上给人精神饱满的感觉。

坐姿:挺直上身,头部端正,目视前方,或面向交谈对象。一般情况下,不要靠椅背,只有在无人时,才可以靠椅背。双腿并拢,男士可以略微张开。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应为直角。通常不坐满椅子,只占据椅子的2/3。

走姿:走时目光平视,身子立直,头正颈直,面朝前方,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前后自然摆动,前摆向里折约35度,后摆向后约45度。身体平稳,使全身看起来像一条直线。起步要前倾,重心在前,落在前移的那只脚掌上。当前腿落地后腿离地时,膝盖一定要伸直,踏下时再稍微松弛。

2、手势、目光、微笑具体要领

手势:手势不宜过多,幅度不宜过大;注意手势的区域性差异;注意错误手势,如指指点点、随意摆手、端起双臂、双手抱头、摆弄手指、手插口袋、搔首弄姿。在岗位上工作时,有人习惯抚摸自己的身体,如摸脸、擦眼、搔头、剜鼻、剔牙、抓痒、搓泥。这会给别人留下缺乏公德意识,不讲究卫生,个人素质极其低下的印象。

目光:目光注视范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务注视范围,一种是社交注视范围。公务注视是指在洽谈业务、贸易谈判或者磋商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注视。这个区域是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点形成的一个三角区。如果你看着对方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你有诚意。在交谈时如果目光总是落在这个注视区域,你就会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社交注视是指在轻松地聚会上所使用的一种注视。其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唇部为下顶点所形成的倒三角形区域,通常在一般的商务交往场所使用这种注视,当你和人谈话时注视着对方的这个部位,能给人一种平等而轻松的感觉,可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交气氛。

微笑:微笑要显得真诚,不夸张,不做作,面部表情不僵硬,给人一种轻松、自然、清新之感。

三、实训感受

短短一周的旅游社交礼仪实训结束了。经过这一周的社交礼仪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是人与人在交往当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人们只有根据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来正确把握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尺度,才能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营造良好融洽的气氛,维持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学习礼仪是社会的需要,文明的社会,呈现出的是安定、和谐。每个人都重视礼仪,遵守社会道德,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的安定和和谐。同时,学习礼仪也是个人的需要,礼仪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每个人都行使礼仪,感情就会更加容易沟通,进而帮助人们顺利发展事业。

所以,学习社交礼仪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社交礼仪,有助于我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走进社会;其次,学习社交礼仪,可以正确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最后,学习社交礼仪,能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强化我们的文明行为,有助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学习社交礼仪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大学生骨干网络培训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大学生骨干网络学习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系别:预防医学系

专业:预防医学

姓名:王金震

学号:11010610050

指导老师:束丽

主题:大学生膳食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提交时间:2013年6月29日

社会实践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骨干,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省委借助安徽省干部教育在线平台,与省委组织部共同建设了安徽省大学生骨干网络培训平台,为进一步响应团省委号召,了解蚌埠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摄入情况,为制定切实有效的营养膳食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2013年5月的星期天

三、实践地点

蚌埠市蚌埠医学院

四、实践内容

采用连续24h膳食回顾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4年膳食调查表为依据,进行预调查确定信度和效度后最终采纳执行。问卷调查员为通过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的具有职业资格证的营养师,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询问受试学生过去24h所吃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种类包括早、中、晚餐所摄入的主食、奶制品、豆制品、肉蛋类、蔬菜、水果、其他零食等(零食归入与之相近的餐次)。配以实物模型或食物比例图谱、量碗、量杯及量匙来估计每次用量或食量。资料回收后,利用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制的《营养计算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每人每日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同时分析受试学生的膳食食物构成、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食物构成及三餐供能比等指标,并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相比较。

五、报告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膳食中蛋白质摄入充裕,VitC摄入不足,占推荐摄入量的55.5%和67.3%,男、女生钙摄入量也较低,分别仅达推荐摄入量的48.8%和48.7%。其主要原因是日常蔬菜和水果及奶类摄入量均较少。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就会造成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鱼类、奶类可以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而奶类含钙量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很好来源,摄入少就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VitC是机体重要的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膳食中VitC缺乏,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罹患感冒等疾病。大学生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VitC缺乏,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进而导致感冒等疾病,影响学习,同时,VitC缺乏也是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因素之一[14]。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低是在校学生VitC摄入量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水果和蔬菜不仅是某些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重要来源,也是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的重要来源,它有保持心血管健康、维持血脂水平[15]。因此,需要多补充新鲜蔬菜、水果等。

18-23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而钙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体发育和体质健康,钙缺乏会导致骨密度降低,等到中老年以后就会导致人体骨质疏松症、骨折及其他多种病患。然而,在实际上我国居民的钙摄入量均低,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以植物性食物

为主要饮食结构的国家,每人每日摄取的食物中,谷物占重要部分,谷物中含钙极其低微。因此应多补充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必要时,可补充钙片,以满足每日钙的需求。

六、对学校后勤部门的建议

(1)建议增加食堂食物种类,如增加动物内脏、鸡蛋、豆制品、深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的供应;增加早餐热量和蛋白质的供应,如卤蛋、豆浆、肉包等,使学生定时定量地食用到较高质量的早餐。

(2)建议食堂配备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厨师和营养师,加强管理,提高膳食营养水平,保证大学生所需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使学生健康成长。

(3)建议提高学生食堂的服务质量,增加新鲜蔬菜的采购量,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采取科学的烹调方式[16],以减少营养素的流失。

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此次活动中我收获颇丰,感受良多,我觉得我不仅从实践活动当中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实践当中得到了爱的熏陶和心的感动,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我认为我们的义务实践也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增姿增彩。加强了同实践单位的友好关系,拓宽了义务实践活动渠道,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视野,使我们的社会心理不仅更加成熟,人生思想也更上一层。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认真努力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网络社交的流行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篇6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

我方观点是网络社交的流行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开宗明义,网络社交是指基于互联网,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联系、交互的行为。我方认为现阶段社交网络的流行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痴迷和依赖上。大学生是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进行着由学生向社会建设者这种社会地位、社会功用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我方承认,网络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大学生来说是有利处的,但是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络社交所带来的弊是远远大于利的。下面我方由以下四点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和社会观的确实,误导大学生的个人定位。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阶段。且不说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单是先在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就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这些人长期远离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忽视自己的社会身份,彻底从一个现代人退化成“原始人”,这不得不算现代的网络社交造成的悲剧。试想,若是人人都依赖社交网络,我们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都沦为不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废人”,对整个社会的事件漠不关心,以为沉溺在社交网络营造的虚拟社会之

中,这种弊病和它带给我们段在的欢乐相比究竟孰重孰轻呢?

第二,网络社交会对人们现实社会中的社交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否认,网络社交在对我们的交流方式的变革之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让其变得方便了一些。但这种所谓的交友怎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交友相比?这样一种近乎快餐式的交往方式,难以建立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友谊。研究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7%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其他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方面则占了剩余93%的信息。而现阶段社交网络传递的更多的还是语言,也就是说其他更重要的都无法体现。面对面的交流带给我们的总会有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

第三,社交网络上鱼龙混杂,社会经验尚不丰富的大学生极易成为受攻击的目标。新华网的一次调查显示,60%的人愿意加自己朋友的朋友为好友,20%的人表示愿意加完全陌生的人为好友,而人人网上填写的资料大多数要求详细而真实,这便加大了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7

一、文献回顾

自我表露的概念由心理学家Jourard (1958) 提出并不断完善, 他认为, 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的过程。 (1)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是人们通过在线内容生产, 运用多种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 并以此达到维持网络沟通或满足个人需求的一种信息传播行为。 (2) Baxter&Montgomery (1996) 研究指出, 自我表露行为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包括被倾听者拒绝的风险、自我控制权消耗的风险、个人诚信风险、自我效能损失与失控风险, 以及倾听者尴尬或受到伤害的风险。 (3) 然而在社交网络中, 人们一方面担心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却在通过不断地交换个人信息进行社会交往。 (4) Monika (2014) 考察了2739位德国社交媒体使用者自我表露的基本情况, 发现自我表露信息频次最高的是基本信息, 其次是真实信息, 最后是敏感信息。 (5) 国内研究者巢乃鹏等研究发现, 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对自我表露产生影响, 明星博客中, 女明星比男明星表露个人信息的内容更多、频次更高。 (6) 申琦的研究结果显示, 微信平台上, 隐私关注度低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信息越多, 而自我表露越多的大学生越少采取隐私保护行为。 (7)

已有研究对自我表露的内容和程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而鲜有对社交网络自我表露行为与用户风险感知关系的深层次研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即时通信应用已成为人们使用的主流社交手段之一, 随着朋友圈的扩大, 人们在朋友圈的自我表露行为并不总会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 甚至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研究从微信用户风险感知程度和自我表露行为特征两方面, 实证考察大学生手机微信社交移动应用中的风险感知水平与自我表露行为的关系。

二、研究问题

微信是基于熟人社交的移动即时应用, 朋友圈是由熟人关系链构成的小众、私密圈子, 圈子的私密性为人们自我表露提供了便利。自我表露一方面增进自我认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对自身个人问题的处理能力, 有益于心理和生理健康。 (8) 与此同时, 个人信息的自我表露也会因网络安全性、隐私条款及其他用户二次传播等不可预计因素而带来风险。 (9) 个体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会影响自我表露行为, 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下列问题:

研究问题1: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

研究问题:大学生微信用户自我表露状况。

研究问题3: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对自我表露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搜集

为了解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与自我表露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调查法, 随机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访问这些大学生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大学生微信朋友作为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300份, 获得有效样本262个, 样本有效率达87%。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微信用户的基本特征、风险感知水平、自我表露内容和程度等问题。

(二) 测量说明

1. 用户基本特征测量

用户基本特征主要指能体现个人基本情况的资料和信息, 考虑到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高校大学生,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 因此, 调查对象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关人口统计信息不在调查范围之内。用户基本特征测量侧重于用户的性别、生源地、微信使用历史等方面。

2. 风险感知测量

风险感知测量根据Culmingham (1967) 提出的双因素模型, 结合罗纳德和拉塞尔关于自我表露行为存在的被拒绝、给人负面印象、降低双方满意度、降低自己影响力、伤害他人等五种风险, (10) 直接询问被访者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五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 评定等级依据发生风险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由低至高相应赋值1到4, 然后分别将5种风险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加总转换, 再将两者相乘来衡量风险感知水平。

3. 自我表露行为测量

自我表露行为测量主要包含自我表露内容和程度两个方面。自我表露内容测量根据Jourard关于生活主题的自我表露量表, 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活主题状况, 将大学生自我表露内容归纳为态度观点、兴趣爱好、学习工作、个性、身体五个方面, 如态度和观点方面依次采用在朋友圈表露“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对个人前途的看法”、“我对当前政府、政策的看法”、“我对热点新闻的看法”、“我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我对漂亮女人/帅气男人的看法”等问题, 评定等级依据表露程度由浅至深依次为:“1”表示从未提及, “2”表示较少提及 (其他人只得到关于我这方面的初步印象) , “3”表示说过一些 (其他人可以得到关于我这方面的一般印象) , “4”表示非常详细地在朋友圈说过。

四、研究发现

(一) 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

表一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情况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不可能3111.811.811.8可能性不大13350.850.862.6有可能8833.633.696.2很有可能103.83.8100.0Total262100.0100.0本研究发现, 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导致这五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见表一) , 其中11.8%的被访者认为“不可能”发生这五种风险, 50.8%的被访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不足一半的被访者认为“有可能”发生这五种风险, 其中33.6%的被访者认为“有可能”发生, 3.8%的被访者认为“很有可能”发生。

表二风险发生严重程度的评估情况Frequency Percent-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不严重5320.220.220.2不太严重11945.445.465.6比较严重7629.029.094.7很严重145.35.3100.0Total262100.0100.0大学生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导致风险发生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显示 (见表二) , 大学生对五种风险发生的严重程度评估普遍偏低, 关于朋友圈的自我表露行为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发生对个人而言的严重性, 45.4%的被访者认为“不太严重”, 20.2%的被访者认为“不严重”, 仅29%的被访者认为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导致各种风险发生对个人而言“比较严重”, 5.3%的被访者认为“很严重。”

表三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NValid262 Missing0 Mean 5.0104Std.Deviation 2.65653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1-5.315659.559.559.55.4-10.69837.437.496.910.7-1683.13.1100.0 Total262100.0100.0根据Culmingham (1967) 提出的双因素模型, 将被访者对风险发生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两者相乘, 计算出每位被访者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 结果显示 (见表三) , 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普遍偏低 (均值为5.01, 标准差为2.66) , 其中风险感知水平在1-5.3取值范围内 (风险感知水平低) 的被访者占59.5%;在5.4-10.6取值范围内 (风险感知水平中) 的被访者占37.4%;在10.7-16取值范围内 (风险感知水平高) 的被访者仅占3.1%。

(二) 微信移动社交应用中的自我表露内容与程度

结果显示 (见表四) ,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程度普遍不高, 在朋友圈较少提及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其他人只能通过微信朋友圈得到关于个人的初步印象。在已表露的个人信息类型中, 大学生较多地表露个性 (均值为2.29, 标准差为0.72) , 其次是爱好兴趣 (均值为2.18, 标准差为0.70) , 再次是学习工作 (均值为2.16, 标准差为0.70) , 很少提及态度观点 (均值为2.00, 标准差为0.61) 、身体 (均值为1.88, 标准差为0.74) 两方面信息。同时, 性别对自我表露中态度观点信息类型有显著性影响, 显著性概率﹤0.05, 且男生对态度观点信息的表露程度高于女生。

(三) 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对自我表露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微信用户风险感知水平对自我表露行为单方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五) , 风险感知水平对微信朋友圈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个性和身体四类信息的自我表露有显著影响, 显著性概率均﹤0.05, 风险感知水平对大学生微信用户爱好兴趣类信息的表达影响不显著。从均值上观察, 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在态度观点 (均值为2.46, 标准差为0.90) 、学习工作 (均值为2.97, 标准差为0.81) 两类信息上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较高。

五、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对微信及时通讯应用的风险感知水平, 全面考察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普遍偏低, 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发生被拒绝、给人负面印象、降低双方满意度、降低自己影响力、伤害他人等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并认为这些风险发生对个人而言并不严重, 这也正是导致类似“师生断交”风波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研究同时发现,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程度普遍不高, 在朋友圈较少提及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在已表露的个人信息类型中, 相对较多地表露个性, 其次是爱好兴趣, 再次是学习工作, 很少提及态度观点和身体两方面信息, 且性别对社交网络中态度观点类信息的表露有显著性影响, 该结果与Muscanell、Guadagno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 男生对态度观点信息的表露程度高于女生。 (11) 进一步研究发现, 大学生风险感知水平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信息内容和表露程度构成一定的影响, 风险感知水平对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个性和身体四类信息的表露有显著影响, 且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在态度观点 (均值为2.46, 标准差为0.90) 、学习工作 (均值为2.97, 标准差为0.81) 两类信息中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较高, 风险感知水平对大学生爱好兴趣类信息的表露影响不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行为新特征。

注释

1 Jourard S.M, Lasakow P.Some factor in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no.56, 91-98.

2

3

4 Debatin B, Lovejoy J.P, Horn A.-K, Hughes B.N.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Attitudes, behavior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 Communication, 2010, vol.15, 83-108.

5 Monika Taddicken.The‘Privacy Paradox’in the Social Web: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Relevance on Different Forms of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4, no.19, 248-273.

6 巢乃鹏、宋庆庆.戴着镣铐的舞蹈:明星博客中的自我表露[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36-40.

7 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4) , 5-14.

8 Jourard, S.M.The transparent self[M].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1971, 113-158.

9

10 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看如人里, 看出人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275-276.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8

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2005年,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点、看法或者意见。通过网络社会化平台,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对热点公共事务表达观点、抒发情绪。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已经成为高校舆情引导的重要变量。社交化阅读使大学生之间高密度、高效率的互动交往加剧,对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起到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定义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方式在网络技术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他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纸媒为中心的阅读方式,转变为以社交为中心的阅读方式,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应运而生。它是由社交化(社会化)黏结用户社交媒体或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促成的。它是相对传统以书为核心,强调内容本身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来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交化阅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互动参与、追求阅读体验的新型阅讀方式。在随着手机阅读、微信阅读的普及,社交化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阅读形式的聚合化、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和阅读功能的体验化。

相对其他群体,大学生的阅读行为除了具备获取知识、传承文化等作用外,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形成起到关键影响。大学生通过微信群、QQ群、社交网络实现社交化阅读,这些都是典型的隐形舆论场,对舆论格局和舆情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这个为开展社交化阅读与网络舆情之间研究的提供了基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文章旨在加强高校网络阵地管理,从而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形成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同质化程度高

社交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有更加广阔的舆情参与、表达的平台。大学生之间交流频率高,言行影响程度大,“意见领袖”容易对周围同学产生影响。同时,大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现场直播和实时传播,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产生连锁反应。当今社会开放、包容、多元,大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在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上明显增强,容易在网络舆情发生时积极表达和参与。在一些公众热点话题上,大学生具有相似的感受和想法,在行为、情绪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这种“趋同”,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明显的特点。

2.社交化方式明显

正如前文所述,社交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的需要促成了社交化阅读的产生,反过来,社交化阅读行为也成为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在移动中阅读,在参与中阅读,正是社交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示出的新特点。大学生注重发现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更注重信息分享的体验感和快乐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大学生实现社交化阅读的心理基础。在阅读分享中,展示自我的知识储备、观点新颖和广阔人脉。空间的限制、时间的交错并不能影响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这就是社交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独到之处。

3.网络聚集能力强

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所关心的问题、事件在网络社会中予以表达观点、看法或意见。以某个舆情事件为缘由,达到一定公开传播程度,才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社会化阅读实现了网络舆情发生时的双向传播和对话。网络舆情在各自的社交圈(如朋友圈)中迅速传播,而每一次传播都将很大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这是区别一般网络传播。由于社交化阅读具有一定的联络基础,大学生看似随时、随地的网络参与,仍然能使得网络舆情以几何数级的效率得以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

1.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话题聚焦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逻辑起点,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不例外。这个逻辑起点就是网络话题。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发的。例如,近期出现某高校因为学生有不及格课程需要通知家长的事件。这一与大学生的心理反差较大,就立刻引起了大学生的激烈反应,一些有同样经历的校外大学生也加入了“共情”围观的行列。当舆情事件进入发展时期,并已取得人数较多的网民关注时,网民群体的情绪会先入为主地趋向于舆情始发人。而社交化阅读的方式,使得聚焦话题更为集中,产生一种叠加的效应,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影响。

2.网络舆情的核心阶段:舆论场形成

当下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交化阅读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4G通信技术、校园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移动终端,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传递着强烈聚集信号。本文认为这个阶段是网络舆情发展最为核心的阶段,也是网络舆情处理最佳时期。以朋友圈传播为例,每一次点赞都是对网络舆论的一次加强,社交化方式生活的大学生在任何一个网络舆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推泼助澜的角色,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展示。大学生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获取信息并将其阅读内容加以分享和传播,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标志着网络舆情的发生。

3.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舆情波动

在这个阶段,网络舆情呈现出上下波动。正如声波在空气这个中介中得以传播一样,舆情发展也有从低潮到高潮到结束的波动过程。经过核心阶段的舆论场形成后,网络舆情高潮随即形成。在网络舆情中,反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点和对抗面。整个波动过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舆情事件与大学生的利害关系或者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可能是1天、也可能是1周、甚至1个月或者更长。无论任何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和走向,理论上说都是可以采取举措予以控制。网络舆情发展的起落波动,都预示着一种网络舆论的此消彼长,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注意网络舆情的反复。

三、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一)认知因素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内容一定是自身关注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学校内的有关教学、考试、就业、生活等;后者主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治安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社交化阅读成为继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大学生极易将网络社会直接当作现实环境去认知,并依此做出行为选择。如何认知社会,成为网络舆情的首要问题,而社交化阅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认知。大学生关注什么、热议什么,在他们的社交化阅读行为中便可知晓。这也是网络舆情发生的逻辑起点。在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中,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出现频率高的或者易形成网络聚集的话题往往就成为网络舆情的起因事件。我们需要及时掌握大学生在社交化阅读中的内容,这有助于我们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

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监测的同时,我们应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进行科学预判实际上就是发挥大学生认知因素对网络舆情的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圈子,所谈及的话题,甚至所涉猎的阅读书目都可以作为预判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分析大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時,不能忽略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问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大学阶段恰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观念尚未成熟。这也是社交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情绪因素

在多元、复杂化的网络社会中,舆论中心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除了如上所述提到的认知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情绪因素。社交化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是一群基于兴趣趋同、价值认同的社交化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正如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将其锁定。尤其当出现“合理”意见时,大家都会趋同,变现出相对一致的情绪,就连情绪表达的方式也会出现趋同性。社交化阅读模式是与传统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交化手段的助推下,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或积极认同、或消极默认或中立观望。而前两者占大部分。社交化群体是有联络基础的网络生态,已建立的信任关系十分牢固,在网络舆情出现时,情绪表达多数倾向支持或者默许。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在情绪因素上的反映,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和迅速发展有着助推作用。

情绪是由各类感觉、思想和行为组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干扰事件、性格脾气、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流行文化,也是具年轻活力的一族。他们的情绪表达是外向的、主动的、丰富的、敏感的,甚至是极端的。因此,控制网络舆情中的情绪表达十分重要。社交化阅读为调控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情绪表达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的轨迹反映了他们的喜好或选择。如果能建立相关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的社交化阅读信息库,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语言和他们形成“共鸣”或“共情”,就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

(三)行为因素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化阅读成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分享体验的主要方式。阅读量的持续上升往往是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开始。密集的社交活动和大量的阅读信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形形色色的网络生态环境,也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的本质体现。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之所以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在网络社会中,舆论场的形成都需要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发布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而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张边际模糊、错综复杂、反应灵敏的一张网络,他们的行为模式显现出了同质化、多元化、开放化、感性化,这就是社交化阅读展现的情境。阅读中的话题,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相比较传统模式中点对点式行为模式,社交化阅读行为更加便捷和快速;相比较新媒体模式中的面对面式的行为模式,社交化阅读更加立体,它是点、面、线相互交织的一种关系。不同的社交群体的大学生有着不同行为模式,如文艺派大学生、激进派大学生、热情派大学生、理性派大学生等。他们的社交方式不同、情绪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也不同。

规范网络行为,成为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社交化阅读程度高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引导。除了呼吁网络晴朗空间外,更多可以从行为主体本身入手,即培养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外两个方面开展。“意见领袖”在传播和评论中对整个网络社会产生聚能效应和影响效应。“意见领袖”的意见往往能引起共鸣和认同。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学会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去教育学生。同时,我们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弘扬高雅的网络文化,使其坚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分析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行为类型和特点,规范网络言语,履行网络道德,遵守网络法律,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社交化阅读时代到来,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舆情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代表的社会文化前沿,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要积极研究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要素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形势,客观分析网络舆情问题,制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措施,引导大学生用理性观点来修正自我观点,强化和增加理性的声音。同时,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时候要注重分类引导,区别不同社交群体之间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效,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昌祖.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09):139-140.

\[2\]李花蕾.论社交化阅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187-190.

大学生社交礼仪行为调查报告 篇9

什么是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社交礼仪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可以沟通心灵;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取得事业和学习成果提供了的垫脚石。

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社交礼仪。空乘人员要学会察言观色,有较好的听话能力,能迅速判断乘客的情况,心理和服务需要,学会选择立场,尽量在乘客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力求听懂乘客的弦外之音。与此同时,在说话的时候语言要与表情,动作一致。我们可以自己练习,人们如果只谈话而无表情或动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命令的语气,这样的话很可能让听者不悦。所以空乘在为乘客服务时,应尽量说话时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并保持一致。这样看起来表达时会很麻烦,但处在工作状态,就要拿出最佳状态,将自己的社交礼仪尽善尽美。

热情握手 在我们面试的时候,重要的一个礼仪就是和面试官握手。握手是一种礼貌,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求职面试必然少不了握手。握手看似简单,却有考究:首先,握手的姿态要正确。握手要伸右手,伸出的手要使掌心向着一侧。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势是两人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轻握对方的手指,两足立正,距离受礼者约一步,身体略微前倾,面带笑容,目光正视对方,显得亲切、热情大方。第二,要注意伸手的顺序。社交场合的一般规则是,由主人、年长者、职务高者、女性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职务低者、男性要待对方伸出手后再握,切不可先伸手去求握。在我们面试的时候,不论主试者身份、性别如何,若对方先有握手的表示再伸手相握。在人数较多握手的场合,相互握手时,按顺序进行,不要抢先握手。第三,要注意握手力度要适当。

当然,作为大学生演讲时的礼仪才是我们目前应用最多的。演讲时的态度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要胸有成竹,充满自信,面带微笑。特别要注意,与听者进行眼神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坚持“等距离交际”,尽量保持与所有听者都进行眼神交流。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0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广泛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校园生活,“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大学生究竟上网做什么呢?通过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网上聊天、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当然对于喜欢游戏的同学来说,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游戏。同学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个通讯的的方便。另外,网络也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非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以便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更是他们对外交流的工具。进入大学,昔日高中的同窗好友散落在祖国各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相聚的场所。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归结起来就两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是十分迷恋网络,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有影响,因为他们对网络已经很在意,一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上网。至于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网络影响他们的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下面就具体说一下。

(一)正面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网络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负面影响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 关系障碍。

2、大学生沉溺网络。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3、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个人的信息有很大的隐蔽性。这样的隐蔽性使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与人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淡化法纪观念。

四、调查总结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我们大学生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利用它而不是被利用。

上一篇:秀才遇到兵歇后语下一篇:精选六年级小学英语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