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大核事故(精选6篇)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在三英里岛核事故30周年之际,《时代》杂志对历史上发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进行了回顾,评出“史上十大核事故”,希望依此提醒世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具体榜单如下:
1.1979年3月28日三厘岛核电站事故
三厘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尽管此次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1966年1月17日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
在西班牙海岸上空进行加油时,美国一架B-52轰炸机与KC-135加油飞机发生相撞。撞击之后,加油机彻底毁坏,B-52轰炸机惨遭解体,所携带的4 枚氢弹“逃离”破裂的机身。其中两枚氢弹的“非核武器”撞地时发生爆炸,致使490英亩(约合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搜寻人员在地中海发现了其中一个装置。
3.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1986年4月26日早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发大火,致使放射性尘降物进入空气中。据悉,此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降物数量是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所释放的400倍。4.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在此之前,他们本可以进行紧急迫降。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5.1957年10月10日温斯克尔大火
位于坎伯兰郡附近的一个英国核反应堆石墨堆芯起火酿成核灾难。大火导致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此次核灾难是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最为严重的反应堆事故。6.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氯化铯,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当时共有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导致几个街区污染,不得不拆除。
7.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这起发生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的核事故是由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导致的。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
8.1985年8月10日K-431核潜艇事故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K-431核潜艇)补充燃料过程中,E-2级K-431核潜艇发生爆炸,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9.1999年9月30日东海村核事故
发生在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设施的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发生时,工人们正在混合液体铀。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发生了核临界事故。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应急响应系统,并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评价组。该事故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立即派遣了几位专家到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事故主要原因是人为错误以及严重违背核安全原则。根据事故后果,将这次事故定级为4级,即事故后果仅限于厂区内。10.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事故原因
在现代的核潜艇上出现了复杂的“人—机” 系统,加大了事故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事故的原因不仅在于核动力装置的技术缺陷,也在于可以导致事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由于冷战的特殊需要,苏联核潜艇的建造都属于政令性的行为,由所谓的权威政令所控制,例如:苏联部长的各种委员会,军事-工业联合体,以及造船工业部门和海军联合宣布的共同的决议。军事与工业联合体的行政部门由委员会的副主席领导,用行政部门自身发行的文件来确立标准,也是该行政部门监控和执行这一由它自己创造出来的标准。公共职能的合并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海军自身并不能参与解决核潜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需求。即使海军很有礼貌的拒绝接受装备--他们早就知道这些装备存有缺陷,但权威人士发布共同的决议之后,海军只能选择接受。
(1) 核原料虽然体积小但蕴含的能量却很大, 2400吨标准煤所放出的能量仅需1000克铀裂变即可得到。
(2) 核能是清洁能源且属于不常用能源, 开采成本不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3) 核电基本不会对附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 不会促进温室效应的加重。反应堆外面有多层保障, 基本不会排放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对外放射性污染一年的量相当于做一次X光透视所受到的照射量。
虽然核能总体利大于弊, 但我们也要趋利避害, 将核危害降到最低, 因为核电一但出现重大事故其影响远比普通电站大, 除了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附近居民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威胁。
接下来通过对迄今为止的三起重大核电事故分别分析从而总结引起这些事故的重点因素。
1 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
1979年3月28日4时, 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操作判断失误及机械故障发生5级核电事故。
事故经过:1979年3月28日4时, 三里岛核电站2#机组反应堆的二次回路循环水泵发生机械故障温度升高, 该回路冷却系统自动运行, 由于先前工作人员检修后未能将冷却系统的出口阀门打开, 导致二次回路冷却失效。堆内温度、压力上升至危险限值, 反应堆自动停止运行, 并开启泄压阀进行泄压, 堆内压力恢复正常后, 泄压阀因为机械故障没有自动归位, 导致堆内冷却剂持续流出, 反应堆内压力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自动投入进行挽救, 操作人员在不知道泄压阀没有正常归位的情况下, 认为该系统的投入运行是多余的操作, 便将其关闭, 终止了向堆芯注水的操作。设备故障及操作管理失误致使堆芯温度短时间内过高, 46%燃料棒外壳镐及铀燃料熔化, 堆芯严重熔毁。
事故处理:及时地应对避免了氢气爆炸;核电事故进展信息上报及时, 5小时后白宫得到最新进展并发出指令, 7小时后大部分人员撤出事故电站;5英里以内儿童和孕妇进行疏散转移, 10英里以内学校暂时停止上课;2#反应堆宣布报废且清理费用达10亿美元, 三里岛核电公司共赔偿1.3亿美元。
事故影响:2#堆堆芯严重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 (氪、碘、氙) , 现场共有3人受到辐射, 80公里以内居民受到放射性威胁;此次事故导致美国人民反对建设核电站情绪高涨, 民众纷纷游行, 美国因此30年内核电止步不前。
事故分析:
(1) 前48小时低估了这次核电事故的危险性, 而后又扩大事故的影响范围, 致使美国人民对核电的发展信心大减。
(2) 缺乏严密的管理逻辑, 操作失误, 自控薄弱, 报警不力。核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
(3) 1979年年底, 美国总理卡特表态:“核能应该作为美国最后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能源”。因此, 美国在20世纪后期停建核电;然而21世纪初美国大量在役核电站延长服役年限, 埋下了隐患。
(4) 不应在人口密集地区及靠近城市水源的地方修建核电站, 从而减小核电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2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 位于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迄今为止事故等级最高的7级核电事故。
事故经过:在对4#反应堆进行安全维护中, 控制反应堆检测人员为了使检测顺利实施, 将一部分控制棒插入水中, 从而减少蒸汽量和功率, 二十分钟后功率下降, 检测人员又提升控制棒97.2%, 仅留下6根, 205根控制棒同时裂变, 产生大量热量;同时, 控制水泵检测人员将注水泵关闭, 启用备用水泵, 以减小流量便于测试;两工作人员同时的截然相反的操作, 使反应堆温度、压力急剧升高, 超出正常温度的百倍, 最终超出反应堆设计限值而爆炸。
事故处理:立即组织消防人员进行长达4小时的灭火作业, 有人员当场死亡;36小时后居民及职工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出动1800架飞机对4#堆空投5千吨放射性吸收物质, 减小放射性危害;反应堆底浇筑混凝土板, 上部用混凝土对反应堆进行全封闭浇筑, 隔绝残余核原料与外界的接触。
事故影响:反应堆堆型为石墨堆型, 内部全部为可裂变浓缩铀, 爆炸时附近厂房被掀掉;放射性物质随石墨升至大气平流层, 邻国受到辐射影响;进行事故抢救人员有29人死亡, 106人患急性放射性疾病 (成人辐射照射量按大于0.0671C/Kg计算) ;事故地点50公里以内11.5万人全部疏散, 2.6千平方公里内无人居住;事故发生后15年内有6.6万人患癌症及其他病症逝世, 受到不同放射性程度损害人员为320万。
事故分析:
(1) 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没有进行协同操作, 随意性强, 因人为失误的叠加导致反应堆的爆炸。
(2) 反应堆型本身存在缺陷。石墨堆型的使用导致此次核电事故中带有辐射的大量石墨扩散, 应更换先进堆型。
(3) 核电设计无安全壳, 反应堆爆炸后放射性物质无遮挡而随大气环流自由飞散。
(4) 核电站管理人员对核泄漏的严重性缺乏充分认识, 硬件无闭锁, 软件无自控。
3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 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地质灾害影响发生7级核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 日本福岛发生9.0级地震, 这次地震引发了海啸的发生, 海啸经过福岛第一核电站, 摧毁了核电站的供电系统, 设备功能失效, 反应堆内无法注水, 温度过高导致燃料棒熔毁, 在镐外壳有氢气生成, 安全壳内温度、压力过高, 各反应堆先后于1号12日, 2号15日, 3号14日, 4号16日在厂房内发生氢爆。安全壳有裂缝产生, 含放射性物质泄露, 9千吨低放射性及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入海洋, 8.65万吨受放射性污染的水源暂未处理。
事故处理:先是留下50人清理事故现场, 随后又升至180人, 清理人员辐射剂量上限放宽至250毫希;30千米以内居民全部疏散, 20千米以内设为禁区;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 应急系统电力中断, 首先采用飞机进行空中洒水降温, 然后通过高压消防车从地面进行投水冷却;铺设电线恢复供电系统, 启动冷却系统;对于未经处理流出的含有较高放射性污水进行堵截, 并采用容器进行储存, 部分含有放射性的污水则直接排入海洋, 依然有8.65万吨污水需要处理;拟建防波堤;4个反应堆均采用混凝土进行全封闭浇筑, 三阶段长期处置已启动;日政府暂时停止运营滨冈核电站, 防止受到后续可能发生的8.0级地震的影响, 避免福岛第一核电事故的重演。
事故影响:反应堆氢爆有11人受伤;共有190人受到不同程度辐射伤害;半径30公里以内人员全部撤离;受灾地区土壤、奶制品、菜类、海鲜均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燃料棒30%-70%熔毁;泄露辐射量缓慢释放;近海、深海均受到放射性影响, 海洋污染区5年内到达北美, 10年内到达亚洲, 30年内太平洋将受到放射性的影响;日本政府宣布福岛核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报废。
事故分析:
(1) 核电站厂址地面与海平面高度差距太小, 且无抵挡台风、海啸建筑设施;抗震等级低。
(2) 核电站备用供电系统不完善, 主供电系统受损备用供电系统无法立即保障供电。
(3) 对反应堆内氢气的产生及氢爆的限值认识不清, 没有吸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氢爆的教训, 低估了氢爆带来的后果影响。
(4) 事故发生后由于担心海水对设备的损害, 当局决策迟缓, 过分注重经济利益, 延误了避免氢气爆炸的最佳时机。
通过对历史上三起重大核电事故的分析可见, 导致核电事故的主要因素有:
(1) 操作管理因素。
(2) 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够。
(3) 应急系统力度不够。
在操作管理因素方面, 需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树立安全意识, 对于维护和检修应制定标准化流程, 拒绝不安全操作;在抗自然灾害方面, 需根据建厂所在地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并修建相应的防范设施;在应急系统力度方面, 应急系统应作为防范核事故的第一道屏障和最后一道屏障, 而不仅仅是警告, 在核电站面临巨大威胁。例如:堆芯温度过高而面临熔化时应强制采取挽救措施, 此时不应再受人为的限制。
而在降低核电事故造成的影响方面应从建厂选址和防护隔离两方面防范。在建厂选址方面应远离城市水源避免污染城市用水, 远离人口密集地区避免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恐慌;在防护隔离方面要修建安全壳避免辐射物质大量无遮拦外泄, 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摘要:核能属清洁能源, 因而被广泛使用, 其典型代表就是核电站。核能不同于其它能源, 因核原料具有放射性, 因此核电事故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威胁附近居民健康, 造成人民的恐慌, 故而影响到核电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三起重大核电事故的整理、分析, 探讨造成核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核电事故原因,重大核电事故,辐射危害
参考文献
[1]朱继洲, 单建强.核电厂安全[Z].
太极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应用示范专项
本报讯近日,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下达核高基重大专项2009 年启动课题2010 年度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通知》,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2009 年启动课题的牵头责任单位,承担了重大应用示范“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应用”课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10 年度审定经费和下达数为573万元。据悉,本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形成可推广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支持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国产基础软件),建成覆盖卫生部、省级、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体系,实现对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的统一管理,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做好涵盖一部四省四市(卫生部、四个省级卫生部门、四个地市级卫生部门)的试点示范工程,同时培养1000名左右掌握信息技术的基层卫生应急业务骨干。
SAP完成对Sybase股份的要约收购
本报讯7月27日,SAP完成对Sybase公司全部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的现金要约收购。据悉,这项工作由SAP旗下全资子公司——Sheffield并购公司完成。根据SAP美国公司、Sheffield并购公司及Sybase公司之前共同宣布的并购协议,这些股份约占Sybase公司全部已发行普通股的92.1%、在其充分稀释股权基础上的91.8%。目前,所有合法接受要约收购但并未收回的Sybase股份已可以用于支付。
又讯 7月29日,SAP大学联盟2010年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作为SAP每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是第一届特为中国成员院校举办的交流盛会,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10 多个城市的SAP大学联盟成员院校的众多学者和教授。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了教授SAP课程的实践经验。此外,来自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和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的代表与SAP共同宣布了在打造一流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和两化融合实验区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计划。
国内首家黑莓零售体验中心成立
本报讯7月28日,Research In Motion (RIM) 公司和神州数码共同宣布,国内首家黑莓零售体验中心落户北京西单大悦城五层手机广场。黑莓首家零售体验中心提供BlackBerry 8910 Curve和BlackBerry 8310 Curve等黑莓智能手机,以及黑莓企业业务解决方案及个人移动应用的精彩演示,供客户全方位体验并感受黑莓。同时,店内还配有多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工程师,随需为顾客讲解及展示黑莓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和丰富应用。
此外,为了祝贺西单大悦城黑莓体验中心的开业,北京移动也举行相应的优惠活动,7月28日〜8月4日,从西单大悦城黑莓体验中心购买中国移动定制黑莓手机8310或8910、并开通中国移动黑莓业务的用户,北京移动会返还两个月与黑莓功能费等值的充值卡。
支付宝商家服务平台全面上线发力垂直电商
本报讯7月27日,支付宝宣布,国内首个针对商户的应用平台商家服务平台b.alipay.com诞生。该平台将作为专门针对商户的应用门户,为支付宝的商户提供更加灵活、方便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宝表示,当各行业电子支付需求和细分市场越来越大的时候,单靠原有一对一模式的人工提供解决方案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商家们的需要。商户服务平台可以解决不同行业的需求,比如商家可以在服务中心页面找到航空、网游、物流、B2C等行业解决方案,不同的行业用户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登录方式,如商户版、航旅版、企业版等。
东软MPC资金管理项目成功应用于中国航油集团
本报讯 近日,东软MPC(Management Planning&Control)资金管理项目成功应用于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
据悉,中国航油直属于国务院国资委,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储运、销售、加注为一体的国有大型航空服务保障企业。中国航油在全国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并且在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设有海外控股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在逐步壮大过程中,中国航油提出了“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经营管理要求。建成的中国航油资金管理系统分为资金预算、资金池管理、国内结算管理、国际结算、融资管理、日常管理、综合分析等7大块,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满足中国航油的管理要求。
神州数码助PADIS一期工程顺利完工
本报讯近日,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一期工程按时顺利完工。据了解,PADIS一期工程完成了《PADIS初步设计》规划全部建设内容;建立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完整的人口分析预测模型体系,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仓库建设,从算法定义到模型构件集成及模型平台调用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在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中率先实现了数据仓库、模型和应用系统的结合,起到了技术带动作用。为了保证PADIS工程决策支持系统作用的发挥,神州数码PADIS建设项目组联合国内国际著名的人口学家,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模型进行了详细梳理,创新性地建设了分要素模型、多维家庭模型、微观仿真模型等广泛应用的人口模型。
联通助文化传媒集团创刊《中国文化手机报》
本报讯7月26日,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拓展3G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中国联通集团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我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中国文化手机报》在京正式创刊。
据悉,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86亿,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超过1.49亿。手机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手机报的种类、用户数量和手机报产业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我国目前发行的各类手机报涵盖新闻、娱乐、科技、体育、财经、健康、时尚等领域,用户覆盖率超过40%。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借助中国联通WCDMA 3G新技术的传播优势积极打造的《中国文化手机报》,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的新型媒体形态。
2010数字出版年会召开直播星抢风采
糖豆发表于2011-03-17 15:35:40 核能利用的历史充满曲折:它虽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了无碳能源,但也同时存在着熔毁和造成核泄漏的危险。通过核管理委员会、美国能源部的报道和信息,根据这套评级系统,我们得出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5大最危险的核事故(暂不包括福岛核事件)。核能利用的历史充满曲折:它虽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了无碳能源,但也同时存在着熔毁和造成核泄漏的危险。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独立政府间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国际核事件分级(1级到7级)为基础,来判定核事故等级。其中,最严重事件等级为7,也就是“特大事故”,而等级为1代表轻微“异常”。
核管理委员会(NRC)发言人伯内尔(Scott Burnell)说:能够和公众对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核管理委员会、美国能源部的报道和信息,根据这套评级系统,我们得出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5大最危险的核事故(暂不包括福岛核事件)。
1.切尔诺贝利,前苏联(现属乌克兰)
1986年4月26日 国际核事件分级7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广泛认为是核能利用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它是唯一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划为“特大事故”的核事故。
在一次常规测试中,为了保证不中断反应堆的电力,电厂的安全系统被全部关闭。为了在低功率下进行测试,反应堆功率应下降到正常状态下的25%,但由于功率下降过快,实际输出减至小于1%,因此,只好将输出功率再缓慢增加至25%。但仅仅在操作员开始测试了几秒钟后,功率开始急速增长,而此时的紧急关闭系统已经失灵。一场完全熔毁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反应堆的燃料元件破裂,引发大爆炸。在达到华氏3600度(1982摄氏度)的高温后,燃料棒熔毁。覆盖反应堆的石墨外壳开始起火,火势蔓延了一个星期之久,将大量的辐射物带到周围的环境中。灾难发生后,大概有20万人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迁向别处。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05年发布的报告称,这场事故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是56人。其中47人是核电厂工人,9名是死于甲状腺癌的儿童。报告中指出,估计有多达4000人死于这场事故造成的长期疾病。由于前苏联政府为这场灾难造成的损害做了大量掩盖工作,这些数字目前还充满争议。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称,与切尔诺贝利事件相关的实际死亡人数约为9000。2.克什特姆,前苏联(现属俄罗斯)1957年9月29日 国际核事件分级 6级
第二严重的核事故也发生在前苏联,具体地点是邻近克什特姆的玛雅科(俄语:Маяк)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这次事故定为6级,即“重大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科学家们尽全力追赶并想要超越美国技术,这正是玛雅科核电站的建造背景。但以苏联当时的核知识水平来说,他们并不能确认在建造过程中的一些决策是否安全。后来的事件表明,很多决定都对电厂造成严重危害。
在1953年储存核废料的工厂建成之前,电厂的操作员只是简单地把核废料倾倒在附近的一条河中。废料贮存厂开始温度过高之后,冷却系统被紧急添加,但其建造却十分粗陋。1957年9月,装有70吨放射性废物的贮存罐冷却系统失灵,温度开始急剧升高。这导致了一场非核物质爆炸,而这场爆炸并没有造成直接人员伤亡。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在周围环境中存在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漏。辐射云向东北部扩散了数百英里。
前苏联政府对这一事故公开的信息极少。但是,在有关当地人民皮肤脱落的报道出现之后,政府被迫将1万人撤离影响区域。估计这次辐射直接造成200人因癌症死亡。
3.温思乔火灾,英国 1957年10月10日 国际核事件分级 5级
早在温思乔火灾发生的很多年前,英国就已经拥有了成功利用核能的经验。当天,操作员注意到本该降温的反应堆却一直在升温。一开始,他们认为可能是设备故障,于是两名电厂工人被派去检查反应堆。但当两名工人到达后,却发现反应堆已经被大火吞没了。
开始,由于考虑到过高的温度会将水立即分解,造成氢气爆炸,他们并没有用水来救火。但是其他的灭火方法并没有奏效,他们只好打开了水管。水成功地将火扑灭,而且并没有引起爆炸。
据估计,有200人由于温思乔火灾得了癌症,其中半数是致命性的。由于英国政府试图掩盖这一火灾的严重性,确切的死亡人数不得而知。时任英国首相的哈罗德·麦克米伦担心这次事故会使英国政府蒙羞,并且减弱民众对核能利用工程的支持。难以统计确切死亡人数的另一个原因是:温思乔的辐射波及太广,横跨北欧数百英里。
4.三里岛,美国 1979年3月28日 国际核事件分级 5级
这是美国最为严重的核事故,发生在邻近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的三里岛核电站。
事故的开始仅仅是由于管道装置损坏。给反应堆降压的阀门在打开后发生故障,无法关闭,导致用于冷却水流出,堆芯温度开始升高。在核心监视情况的机器又给出了错误的信息,电厂操作员作出了错误的操作——他把本能够制止事故发生的紧急冷却水关掉了。堆芯温度开始迅速升高到华氏4300度(2371摄氏度)。在水位即将下降到燃料棒处时,电厂设计人员及时赶到,指挥操作员向反应堆中注水,才稳住了情况。
核管理委员会在事故后追踪调查,无人因受三里岛事故影响死亡,但在30年间有一例可能由于辐射造成的癌症死亡。在核电厂外仅发现有一人身体受到某种辐射。
三里岛事件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核能利用的态度。在此次事件过后的30年间,没有一所核电站被批准建厂。5.东海村,日本 1999年9月30日 国际核事件分级 4级
十几年前,发生在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操作员的违规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操作员直接将高富集度(18.8%,相当于16公斤铀)的铀溶液倾倒在了沉淀槽中,而他使用的沉淀槽(限定量2.4公斤)并不能处理如此高富集度的铀。这一做法直接引起了裂变反应。
由于受到强烈辐射,3名事故当事人被紧急抢救。其中1人在事故后第82天死亡,1人在事故后第210天死亡,另1人因自身恢复较好,在事故后第3个月后出院。
据世界核协会称,近100名工人和附近居民由于受到辐射住院,在电厂附近1000英尺居住的161人被撤离。
受3?11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4次爆炸,并伴随发生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对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造成了环境污染。此次核事故引发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对核设施安全的进一步关注。
事故的概况与性质
2011年3月11日以来,由于受大地震和海啸的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失灵,反应堆的压力陡然升高。在相关人员为反应堆降温过程中,先后发生两次氢气爆炸以及反应堆堆芯熔毁事件。3月13日,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表示,一号反应堆和三号反应堆“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堆芯熔毁。目前,上述事件造成了核泄漏,所产生的核辐射水平较之往常超标数百倍。
上述事件从性质上看,属于一种核事故。一般来讲,核事故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携载核器件(包括核武器)的载体(如飞机、舰船、火箭、车辆等)发生事故(如起火、爆炸、坠落等),既未引起核器件的化学爆炸,也未引起核器件爆炸,核器件被完整地回收,环境也未受到放射性污染,也就是说也基本上没有辐射危害。
第二类是核器件或核设施中的化学物质爆炸(包括整装核弹头的化学爆炸),但未引起核爆炸。可能引起此类事故的原因有:设备缺陷,突发供电事故,运输事故,核弹头或贮管和运输设备安全性下降或失效,火灾等。此类事故容易引发对人体、动植物以及环境的核辐射,同时还可能造成非辐射危害,如铍、锂、铅等物质的危害,破坏人体健康(如导致白血病,癌症等)。
第三类是核爆炸,有核能释放并引起核器件(含核武器)爆炸的一切后果,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尽管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核武器爆炸事故,但发生过类似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反应堆爆炸事故。此类事故属特大事故,可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和长期的伤害。
在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核辐射通过水蒸汽和积水外排的方式泄漏出来,这并非核反应堆里的裂变层的放射性释放,也不是核爆炸事故而是化学反应事故,因此属于第二类事故。
事故的原因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除了天灾的原因之外,还暴露出日本核电发展、运行、监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监管工作不力
日本的核能采取“国策民营”的发展模式,因此日本的核电事业多为民间企业经营,而其监管单位正是日本经产省下属的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他们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自然监管不严。
位于日本福岛县的核电站有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它们都由东京电力公司负责运营。此前,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多次发生事故。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最早于1978年就发生过临界事故,但是一直被隐瞒至2007年才被公诸于众。200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又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在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的定期检查中,该核电站多次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
核电站设施老化
日本的核电站普遍存在设备老化问题。其中很多核电设备是仿照美国40年前的设备而设计,不少已经超期服役,使用寿命已接近或超过25~30年的最长年限,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曾任东芝公司核电站设计师的后藤政志于3月13日称,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是核其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1号机组已建成40多年,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中最早完工的。2011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核电站抗震能力差
首先是选址不够科学。日本是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却拥有多达55座核电站,其中70%以上的核电站位于地震高危区域,增加了核电站的脆弱性。其次是抗震标准不够高。拥有福岛第一核电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东京电力公司的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此前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所作抗震测试的最高强度低于此次地震的实际强度9级,因此才会出现上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故。
事故的影响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除了对日本民众和宏观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之外,还将产生如下影响:
首先,此次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将带来较大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所释放的核辐射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过,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所不同的是,在此次日本的核事故中,反应堆的最后屏障安全壳未受到严重损害,因此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其次,此次事故将对日本的核能工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日本虽然在核能发展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此次核安全事故使各国对日本企业的核安全保障能力产生怀疑,这将对日本企业进军其他国家核电市场产生很大冲击。
其三,此次事故将增加各国对核设施安全的关注。各国可能将修改核能发展战略,将安全问题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其现有核设施的安全措施。
其四,此次事故可能引起各国对日本核能力和核意图的关注。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以隐蔽的方式(如发展民用核能力)来发展潜在的核武器能力。3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日本福岛核电站采用了铀钚混合的堆芯,之所未采用效率更高的六氟化铀作为堆芯,原因之一是日本企图通过铀钚堆芯间接获取制造核武器所需的原料。实际上,日本目前至少拥有1400多吨六氟化铀,至少38吨钚-239。其中,六氟化铀只需再作处理即可成为作为核装料的浓缩铀,而钚-239就是核武器的主要装料之一。预计至2015年,日本拥有的钚-239将达到至少45吨,足以制造7000千件核武器。不过,日本要想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实战型核武器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开发技术的不足、政治基础不牢靠、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等。
国外核事故的应急对策与措施
目前,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核事故(包括核武器事故)具有较完备的应急对策与措施。美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核武库,也在其东部和南部地区集中分布着104座核电站,在地震多发的西海岸地区也设有数座核电站。同时,美国在核事故的应急处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面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相关的应急对策与措施。
国外核事故的应争准备
为了能对核事故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国外坚持常备不懈,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
(1)制定事故应急法规、标准和导则等
核事故应急既涉及国防机密又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因此国外对核事故应急的政策和技术十分关注,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文件。
为了在核事故应急方面处理好国际关系,国际原子能机构起草了两个相关的公约,即《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前者主要针对民用核设施事故(也涉及核武器事故),要求缔约国自愿做出事故通报,并规定对于秘密提供的情报予以保密;后者规定了对核事故在缔约国之间实施国际救援响应的义务、责任及实施方法。目前,有许多国家已签署上述公约。
另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表了《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提出了应急辐射情况下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导则,并提出干预水平用可防止的剂量表示等。
(2)建立事故应急组织
建立事故应急组织是为了确保发生事故时,有必要的应急力量保证能迅速有效地反应,有组织、协调不紊地完成应急任务。目前,美国已建立政府、军队和民间多种应急组织。其中,美国政府各部门均有配合核事故应急的义务,由联邦应急管理局负责协调。遍布全美国的应急机构装备有大约50万台辐射探测仪和有数百万个剂量计。
美国国防部负责核武器事故的应急响应工作,主要机构包括美国核事故联合协调中心(JNACC)、放射控制队和阿尔发队。其中,JNACC是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的一个联合机构,负责交流核事故信息、协调各应急机构的行动,有官员日夜值班。放射控制队是美军核武器事故应急响应的高级专业技术队。阿尔发队是美军核武器事故应急响应的基层专业队:美军每个核武库(或核材料库)均组建了一个阿尔发队。
(3)制定应急计划及实施程序
核事故发生偶然,危害大,影响面广应急任务重,因此需要事先制定应急计划、预案或实施程序。美国陆军放射研究所发表的核武器事故响应程序中有如下事故前行动要点:一是制定并定期复查事故应急响应计划和应急力量,要经常检查落实相关具体工作;二是如有可能,应定期进行野外的和指挥系统的演习(包括消防、警察等地方应急机构和就近的国防部或能源部专业应急分队在内的演习),以检验相互支援的安排情况。
(4)进行必要的物资准备
核事故的影响范围因事故严重程度而异,但都根据应急任务需要进行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美军野战手册FM3-15列出了核武器事故应急专业队(阿尔法队和放射控制队)的物资装备,包括辐射探测仪、剂量及保健物理仪器、通信设备、电器维修设备、标记工具、防护用具,个人用品及管理用品等项目。美国能源部事故反应队的专用设备如下:一是武器处置设备,包括便携式X光机、直线加速器、液体喷砂切割器、稳定剂等;二是放射性污染探测与处理设备,包括热点(强污染地点)用的卡车和拖车,车上有测量实验室、个人去污间、防护服、污染场外空气监测站、采样设备、航测系统辐射探测仪等。
(5)进行应急技术培训和演习
对参加核事故应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演习,其目的在于普及核辐射防护及核事故应急基本知识和技术,使之能正确有效地完成任务。美军为核武器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开设的训练班、学制及课题下表所示。
后期应急响应又称服务响应,其任务是回收核器件,详细进行辐射监测并估计危害,医学应急响应的深入实施,采取去污染和场地修复措施,建立索赔处理机构,完成相应事宜,提供和建立事故文件等。
美国核武器事故响应程序对此阶段的应急活动包括:实地测量环境放射性污染范围:确定并标明放射性污染区:控制公众和应急救援人员,使之免受放射性污染;对已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处理;配合地方当局制定生物样品检测计划等等。
国外核事故应急行动或作业
国外的核事故应急行动或作业主要包括环境辐射监测及危害估计、污染的控制,人体内放射性污染的监测、医学应急响应、核武器的回收、场地的修复以及公众事务处理等几个方面。
以环境辐射监测及危害估计和核武器的回收为例。前一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及时了解事故对环境形成放射性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为剂量和危害评估以及防护行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美国的辐射监测主要由国防部和能源部相关机构完成,如美军放射医学咨询队、陆军放射控制队、联邦应急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等。美军的辐射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内容:地区放射性污染监测、建筑物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放射性检测、水体放射性污染检测以及监测结果的记录与评价等。
为了及时汇报、统计、调查和处理重大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扩大,特制
定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是指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性质严重、产生
重大影响的事故。
三、重大事故的汇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原则。
四、重大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有关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五、重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
1、立即将所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及时逐级报告集团公司专属管理部门和各级行政主
要负责人及分管矿领导,并及时报告所在地的政府有关管理部门。
2、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本条第一项所列部门。
六、重大事故汇报程序的规定
1、重大事故汇报程序
(1)矿属各队组在井上下任何地点发生人身或非人身事故时,带班队长、班组长或现
场有关人员都要以最快速度报告矿调度室。汇报力求准确、迅速、简单明了,能够全面反映
或基本反映事故现场的真实情况。
(2)矿调度室接到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类别、性质应逐级汇报矿有关领导、职能部
门负责人,并由矿调度室及时上报公司总调度和有关部门领导。
(3)生产部门负责人、矿领导接到事故汇报后,应视事故性质、类别及时制定安全措
施,并立即深入事故现场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2、重大事故汇报的内容
事故汇报形式分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两种形式,事故汇报的内容是: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人员姓名、伤害部位、伤害程度、事故类别、初步原因、初步经济损失、已采
取的急救措施等。
七、重大事故发生后,矿值班领导和分管领导、安全监察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当立即派人
赶赴事故现场,组成重大事故调查组,协助配合国家执法部门,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和收集
证据工作。
八、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及时请
示上级或配合执法部门人员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
迹、物证。
九、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重大事故调查组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有关
人员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已发生的重大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故意拖延报告期限的;
2、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3、阻碍、干涉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4、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重大事故调查组查询或者拒绝提供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
十、事故发生涉及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2、索贿受贿、包庇事故责任者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3、不积极协助、配合国家执法部门调查事故的。
4、5、十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后2小时内上报;
(二)一般事故,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后24小时内上报。
(三)完善事故续报制度。煤矿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要及时跟踪续报事故抢险救援和处理情况,较大及以上事故每天续报2次,一般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每天续报1次,直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结束。事故报告后出现新的情况时,应当及时补报。
(四)严格责任追究。对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煤矿事故的以及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煤矿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本制度所指的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的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2、重大安全隐患具体是指《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446号令)第八条第二款所列的15种重大隐患(具体分觖细化内容见安监总煤矿字[2005]133号《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3、煤矿带班领导、跟班特员、安全督查组成员对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全面负责。
4、重大安全隐患向煤矿矿长报告。由煤矿主要负责人向上级报告。
5、重大安全隐患报告的内容包括: ①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②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③隐患的治理方案。
6、带班领导、跟班特员、安全督查员在每日工作中所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由副矿长组织的自检自查所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或是煤矿职工所查出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应在出井30分钟内向上级报告。
7、遇到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必须立即停止生产,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撤出井下作业人员,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8、若情况紧急现场无法处理时,必须撤除受隐患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到安全地点。再向井口调度室和矿领导汇报。隐瞒造成事故的将承担其他责任。
9、若查出重大隐患不按规定报告的,一律开除本矿,并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相关上级机关处理。
10、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由煤矿主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制定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按照定人员、定资金、定时限、定效果的“五定”原则,逐条落实整改的内容,资金、时间、标准和措施,报煤炭分局审批后组织实施。
11、相关责任人未认真履行职责,一次对责任人罚款200--500元罚款,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发现煤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时,煤矿调度室必须立即向公司调度室报告,同时对口汇报给平顶山裕隆公司的业务处室。
第十五条每月25日前,煤矿要将本期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书面报告公司。书面报告要有煤矿主要负责人签字。报告包括隐患的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安全措施和整改结果。
XX煤矿事故隐患报告制度
第一条 发生轻伤事故,在24小时内,由发生事故所在专业,组织事故单位、技术、工会、劳保、安监科门有关人员参加,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研究防范措施,并且在48小时内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分送矿长、安监、工会和有关部门。
第二条 发生重伤事故,要立即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和安监局汇报,在24小时内由矿长负责组织生产技术、安全检查、劳资等有关部门和工会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制定防范措施,并且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分别送矿长、安监处及安监局等有关部门,报送时间不得超过5天。
第三条 发生一次死亡1人的事故;要立即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安监局汇报,由公司调度室向煤矿监察机关汇报,由矿长负责组织生产技术、安监、公安、劳资、工会等有关部门配合集团公司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制定防范措施,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报集团公司,报送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由公司送上级部门。
第四条 发生一次死亡2人以上事故,要立即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安监局汇报,总经理负责组织技术、安监、公安、劳资等有关部门和工会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报送上级部门。
第五条 发生非伤亡事故,矿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非伤亡事故管理的规定》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第六条 发生生产事故,所在单位跟班干部必须及时到现场处理。超过半小时的事故,调度室通知事故单位主管部室到现场处理,2小时以上事故,通知分管矿领导到现场处理。
第七条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事故分析,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小事不过班、大事不过天”的原则组织对事故进行分析。
第八条 发生各类事故后,根据事故性质分类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存档备查。
【世界重大核事故】推荐阅读:
重大死人事故上报制度07-07
重大医疗安全事故预案09-22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0-19
重大事故隐患防范措施11-10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06-05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方案(白酒)11-05
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自查和整改措施10-22
湖北省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分级挂牌督办办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