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精选6篇)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1

白花小学

在这一次“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中,有朱国荣、蔡宏圣、刘松、许卫兵、张齐华、黄爱华、曹爱华、华应龙等8个特级教师主持,其中上的有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的观摩研讨课。

朱国荣在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指名板演,得到了两种结果,即:5×7=35(平方厘米)和3×7=21(平方厘米)。他让学生讨论,你在计算面积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就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他请学生上台拉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最后成了一个长方形,拉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学生得出了结论,拉成的长方形变大了,所以利用拉后的长方形计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变大了。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把它理解成拉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5×7=35(平方厘米)的算法错误。

那应该怎样算才对呢?学生开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画再剪拼,在画和剪拼的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趣,也不再是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硬塞进学生脑袋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再者,老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对课本外的一些数学常识要了解,比如在上认数时,在课的最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110”除了表示数还表示代码如电话号码,可表示“6”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去查资料,但在学生去做之前老师对这样的典故就应有所了解。

张齐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先是在一堆平面图形中找出圆,再让学生自己对比圆与其他图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画圆,得出圆之所以如此饱满,是因为它的半径都相等,由此又引出半径,再由半径引出直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概念,而且知识点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后由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n边形引出圆是一个正无数多边形,边数越多的正多边形越接近圆。学生还了解到一个图形,当它旋转后的轨迹能形成圆。而且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语非常风趣、贴切,这样能达到师生配合的最佳效果。

从这次研讨会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色,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但有些方法在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可以用到的,而且是每个教师都能用的,如:教师上课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当然不是单指一课或者一本书熟悉,应该是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熟悉,因为高年级学习的知识是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的加深或者升华,如果你能准确地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不同说法,那么在教学是你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那么陌生,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其次,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要广,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它们所了解的知识、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和教师。它们就是坐在井里的小蝌蚪,没有跳出井口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它们时也只是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那可以想象,学生对外界的了解对知识的不了解又能有多少。但相反,如果教师知道的多了,通过教师的教育传导给学生,学生知道的东西也自然会增多,哪怕他只是井里的小蝌蚪,他们也能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再次,农村学校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学习能力弱,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就应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量解决本节课中的难点,掌握好新知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增强,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如果当堂课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解决,那学生堆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从而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但怎样发现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多关注学生,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说:“你们会了吗?你们做好了吗?”如果你只这样问,而不去看,不去了解,那不会的学生他也会说:“会。”没做完的学生也会说:“做完了。”等批改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

再有就是转变差生的一些方法:第一,激发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你还担心他会学不好吗?第二,培养习惯。学习差的学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用一定方法培养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预习、看书、整理复习、小记的习惯,相信你会看到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第三,打好基础。学习差的学生基础非常重要,如果最基本的知识、方法他都不会,那你讲深奥一些的他就更蒙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教的有一个学生在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别人做作业,他就坐着不动,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时,我才发现,原来他连几加几和几减几、十几减几这类似的计算题都不会,于是我布置作业时就选最基础最简单的让他做,他会做了再增加难度,最后我发现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当然,不能在一次两次的练习中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但长时间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2

案例一:国家规定少年拳

本届研讨会在展示课这个环节中最大的亮点, 要归属于牡丹江市长安小学吴雷老师的《国家规定少年拳》。在6月21日开幕式上, 吴雷老师一身习武的黑衣, 带领学生为大家演绎了一场精彩无比的武术表演, 给在座的每位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示课上, 吴雷老师不仅向学生们传授了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承了一种武术的内涵与精神, 具体表现在:第一,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 具备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第二,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他运用传统的学习手段通过自身的武术魅力和气质感染学生, 使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学习和创新, 最终形成了他特有的教学风格;第三,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武术基本技术、练习武术基本功底、赛出武术水平、展示所学成果”为主线, 充分反映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精神的风貌;第四, 吴老师在整节课中传统中不失创新, 运用《中国功夫》这首歌曲为伴奏音乐烘托了学习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五, 利用自编的武术图片和图解演示等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更直观的认知表象, 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效率, 达到了良好教学效果。最后, 他本人通过即兴表演这个环节, 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使每位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希望吴雷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让优秀的学生更好, 让一般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真正做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受益。

案例二:仰卧推起成桥

对该课授课教师吕国君老师的了解源于他们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打击球》。吕老师是该运动项目的研发者和实施者。2006年, 吕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另外一名教师一起研发了《打击球》, 该内容最初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走进课堂, 后来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勤奋, 使这项运动逐步走向成熟, 形成了具有多种战术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竞赛规程, 并被学生广泛学习。经过5年的教学与实践, 《打击球》多次代表区、市、省参加比赛并获得最高殊荣, 省内外各大媒体以及国内一些媒体也纷纷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

在这种光环下的体育教师, 笔者首先担心的是他能否跳出《打击球》的“包围圈”, 是否会上其他类型的课?吕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笔者的这个问题, 在教学研讨会上, 吕老师作了题为《仰卧推起成桥》的现场课, 对于这节课, 吕老师的理解是, 学生能否成功做起成桥, 决定因素不仅在于学生的意志品志和主观努力程度, 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 如何克服困难、大胆实践。在课堂上, 从课的设计、实践、示范、讲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 吕老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运动量安排合理并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 教学环节流畅自如。就笔者个人来讲, 认为这节课是一节好课。

案例三:前滚翻

与邴君老师相识在2003年, 是在她第一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东北三省体育教学研讨会时。带着鲜花与掌声的邴君老师, 没有停止自己奋斗的脚步, 在本次研讨会上, 她再次登上了这个舞台, 为大家奉献了一堂更加成熟与精彩的前滚翻课。大家都知道, 《前滚翻》这一课型属于体操技巧类比较简单易学的项目, 教师容易掌握并能够做好示范动作, 属于常规课的范畴, 但如果作为公开展示课, 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就会成为一堂普通的课, 会使大家认为该课是在应付观摩者, 带着这种压力与非议, 邴君老师还是决定上好这堂课, 决心把特殊的教学方法展现给大家, 达到这堂课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 邴君老师用球与长方体滚动演示的实物情境, 让学生得出“将身体团成一个球, 才能向前快速滚动”的道理;在讲授动作要领时, 他设计了用语言描述情境, 即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球滚动快的因素, 得出“团身紧、用力蹬”的要领, 并指导学生练习时想象“低头看天和垫上不倒翁”两个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个直观、形象、具体的场景,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并能体验学习的乐趣,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3

10月19日,有幸参加了在厦门举行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张兴华带领他的名师团队张齐华、施银燕、刘延革、刘伟男、强震球等名师,为我们与会的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盛宴。

两天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其中最有感触的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为我们做的主题讲座——《做最好的自己》。张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他为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学习别人,切勿迷失自己;博采众长,取长未必补短;认识自我,发现优势领域;理性探索,创造独特风格,把数学课堂上成有文化的数学课。

那么,如何把数学课堂上成有文化的数学课呢?从张老师的课堂和讲座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首先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沉默的活火山,蕴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能做的远比我们想像得多很多,而这份潜能等着我们去发觉,等着我们去唤醒。人的成功源于际遇,更源于潜能的释放,火山不是沉寂,不是自我封闭,人生就是不断找寻一个个突破口的历练过程,小小的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自信源于日积月累的成功,循环反复,成功——自信——成功,人生小宇宙的爆发为你造就际遇,把握际遇为你带来人生不一般的高度。

其次,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总会遇上数不清的支流。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感恩母亲,是母亲给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求学生涯中为我们指引;感恩我们的朋友,在我们低落的时候给我们鼓励,在得意的时候给我们鞭策!

初中物理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4

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13年10月25日至26日,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全国初中物理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个人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领略了来自北京、江西、重庆、成都的优秀教师们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资深专家的精彩讲座

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编者,黄恕伯老师作了《初中物理教学顶层设计的思考》的讲座,结合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的基本策略,把握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之既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成绩,确保教学真正做到科学、高效。

黄恕伯老师从一则笑话中让老师明白了“方向和路线” 比 “速度和时间” 更重要。物理教学的 “理念和策略” 是属于方向和路线的。它关系教学全局,起 “统领” 作用。物理教学的优化,首先是是 “理念和策略” 的优化,为此,应该从课程目标这一最顶层的主题来构思统领教学全局的基本策略。

然后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历史来让老师们充分的认识现行的课程标准,对哪些方面的修订作了详细的说明和举例。并针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对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并从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意外”现象、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等方法。最后黄恕伯老先生以制作乐器的科学探究为例展示了物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管子” “瓶子” “杯子” 到“板子” “架子” “棒子” 等活动激了发探究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求知欲;形成实践是检验结论的科学价值观;把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实践意识;把学习科学和艺术熏陶结合起来;弘扬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老师们观看了黄恕伯老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快乐课堂》中的乐器表演,对其精湛的表演由衷的敬佩。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阮享彬、丁光成、丁晓青、罗镇姬、张希、周莹等六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公开课。通过这次学习,收获不少:

1、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端正方向和路线,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空路。

2、通过实验、科学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来自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第22中学闫芳老师所讲示范课《电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物理教研组长张月兰老师所讲的示范课《磁体与磁场》;江苏省国语学校副校长省特级教师张飞所讲的示范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在此我们还聆听了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理事长黄恕伯专家所讲的《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张飞副校长所讲的《例谈物理课堂问题化教学的策略》。两天时间我们一共听了3节示范课,2场报告,这些示范课和报告,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他们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高超的专业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无一不深深震撼着我。

感受之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心收获。专家们为了上好课,不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同时收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来引入课题,故事情节新颖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而且他们还深入实地进行了生活素材提取的摄影工作和实验录像等,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准备十分充分,如张月兰老师、闫芳老师。试想没有他们对教学的投入和对事业的热爱,会有这样精彩的效果吗!感受二: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落实

几节示范课都体现一个共同的理念:把课堂教学融入校本教研之中,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均为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发展平台。教师倡导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互动、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鼓励都体现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的学习情趣以及高超的知识素养均蕴含着教师丰厚的课堂教育成果,尤其是张月兰老师和闫芳老师两堂课《磁体与磁场》和《电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课不正体现了“书让学生读,疑问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想,方法让学生说,道理让学生讲,结论让学生下,好坏让学生评”这一课改的思想。感受之三: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几位名师的授课,都在追求一个目标: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多一点学生的参与,少一点老师的替代;多一点交流合作,少一点个别指导;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固定;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呆板;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囫囵吞枣;多一点精心设计,少一点随心所欲。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与观摩,使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习,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作用,带好一批队伍,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阜阳市开发区颍南中学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5

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在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的八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彰显风采。

华老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在问学生姓名时,他们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他也深深地鞠躬呈90度,向学生们问好:“同学们好!”把学生们看成平等独立的个体。

二、化错教学,玩中学习

华老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最好的学习是求不知,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算算在阅兵中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是多少。已知条件是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学生独立列算式,部分学生先列的算式为:6×2+14×0.9+14×0.3,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列式为:6×2+13×0.9+14×0.3,华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算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终学生通过自我诘问、自我反思,都同意第二种算法。华老师又追问道“为什么乘以13而不是14呢”?有学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我被学生的回答深深折服,可能听课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如此之快的想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但学生却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思维在华老师的激发下高速运转着。)华老师:“哦,原来是这样!真好!”华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呢?学生回答:因为六六大顺!结果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逗笑啦!“那至于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这样衔接到。学生的兴趣被华老师紧紧抓着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6

在一次校际交流中, 我听了某校教师一节《马说》观摩课, 教学环节如下:课堂由一位学生主持, 在简单导入之后进入第一个环节:背诵课文, 采用分小组抢背形式, 背得好的, 主持人在黑板上给那个小组画一个五角星, 多者为胜。结束后进入第二个环节:课本剧表演。角色有伯乐、千里马 (甲) 、千里马 (乙) 、读话外音者等。表演结束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谈谈这篇课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仍采用第一个环节的形式。

这节课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 教师没有参与教学活动, 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坐在听课的位置。在课后组织的评议中, 大多数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这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主体,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热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一堂成功的课。然而我认为这节课就课本剧表演这种形式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但就这节课的组织形式、组织过程及课堂效率来说, 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 这堂课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忽视了“以教师为主导”, 没有真正领会“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说被弱化了, 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符合新课程标准了, 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 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教师的熏陶。像这节课, 教师完全脱离了课堂, 变成了旁观者, 课堂就显得散乱, 效率非常低。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次航行, 那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航行的目的地, 教师则是舵手, 航船可以让学生自己划, 但是教师必须要掌好舵, 以最快的速度、最快捷的路程到达目的地, 这才是成功。

其次, 这节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意是想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突出新课改, 但却走向了极端。过去老师怕学生不会, 反复讲解而形成“一言堂”, 学生始终是被动学习;在新课改后教师又不敢讲了, 怕被戴上“满堂灌”的帽子。像这节课, 学生不好好读书, 不认真思考, 一味地讨论、抢答、表演, 这其实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误解,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没有积累多少知识, 又没有受到多少情感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讨论的问题, 提供对学习内容或过程的反思以及互动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形成对文本的统一认识。但前提必须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下, 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来完成。

再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而这节课目标不明确, 重点、难点不突出, 更谈不上重点是如何解决, 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比如, 这节课没有朗读指导, 从背诵情况看, 学生对朗读的节奏、停顿、语调、感情等根本把握不准, 背诵时吐字不清、丢字、添字等现象严重。学生会不会正确释译课文也不知道, 但并不是说每一篇文言文都要字字落实地去翻译, 但最起码要弄懂课文大意, 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才能正确理解、分析课文。在学生谈文章的主题时, 大部分同学随心所欲, 想哪说哪。当然, 对一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应因人而异, 但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可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作者的生平去把握, 不能想哪说哪, 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同时这节课没有体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 比如:学习这篇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多出人才, 人尽其才?或在当今社会, 你怎样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等。有了这样的问题, 再让学生合作探究, 才能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探究课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下一篇:餐饮公司员工考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