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1

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集《马来狂人》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一封短短二十页的信,向她爱慕一生忠贞一生的男人,述说一段不为其所知的爱情。

读罢全文,我想我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来理解这篇小说。譬如陌生女人道德方面的议论,批判那个对以女性为玩弄对象的资产阶级社会,对于陌生女人的同情等等。在我看来,这个女人爱了他、守候了他一生的女人,如此默默无闻、却同时在别人看来惊天动地的举动,最后却被冠上了“陌生”这一冰冷而又无情的词眼,实在叫人痛心啊!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八岁的少女,那个二十六岁的女人,她们,对于他来说,只是人生中的几次过客,只是他长长的一生中的那么无足轻重的几天。而他,对于她,那几次相逢,却构成了她的一生。好像,她的一生,只为这几天而活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人世间的痴情莫过于此。有时候,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天荒地老。他眼里,这人生中的匆匆过客,给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快活和享受,但是他留下的却使一个女人用尽她的一生来期待和 与守候。他知道吗?每一个萍水相逢,都是她日思夜想、翘首期盼的。甚至于她做了这样的那样的暗示,可是每次她都是抱憾而去,她多么希望自己能被他认出,认出自己就是那个十三岁的妙龄少女,天天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努力为他改变的那个痴情少女。他知道吗?他不知道。所以,所以他才会那么践踏一个女人的内心和尊严。当他在她的暖手筒里塞了两大卷的纸币的时候,却不知道眼前的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在夜总会上萍水相逢的女子,曾用着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深爱着这个付自己钱的男子。她在他的眼里,真的不过是人生的一次萍水相逢罢了。真的很难想象,他究竟有多少次的萍水相逢啊。

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不得不又联想到我自己,也不仅仅是我自己,应该说是我们这代人。太多的糟粕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身为一个所谓的90后,我们所承受的、所接受的远远超乎意料。现在的十六七岁,以不同以往,懂得了许多许多。我想也是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副作用吧。而我们没有选择权,因为我们不是游戏的主角。但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我们也会自我控制和筛选,哪部分应该接受,哪部分应该拒而远之。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传统的女孩,思想有时还老成了一些。对于我们这些青春期的朦胧阶段,或许已经有一些能力分辨好坏了,但是毕竟涉世未深,不能轻易地就相信了别人的谎言和誓言。谎言与誓言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说的人当真,一个听的人当真。对于未成年的我们来说,一切都是过客。现在最多算个试水阶段,但是一旦走错,将举步维艰。而对于成年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了理性,有了更为别扭的敏感,有了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所以他们在判断上也更为敏锐。所以在读这小说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千万别被自己所谓的感性蒙蔽了双眼,搅乱了心智。

跳出我的联想,再回到小说的本质。无尽唏嘘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美好的情感总是一再

二、再而三的打动着我的心„„

有时候我想,爱上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他付出一切吗?真的值得为他付出一切吗?可以不管他的过去,他的未来,爱,只是为爱着。付出,而不计较得到多少?这样的情感,真的还存在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2

一.创意写作

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 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 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 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框架叙事 (frame narrative)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 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 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 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 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 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 她初遇男人的刹那, 两人有短暂的结合, 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 甚至流落风尘, 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 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读完信的男人, 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神色, 只是“悚然一惊”, “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2]。这是小说的基本框架。其中嵌入的故事是这位陌生女人写的这封厚厚的信。她以最诚挚的感情讲述了她与作家R先生的三次相逢, 加起来只有三年四夜的相处, 但是却是这个女人视为一辈子的短暂一生的故事。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这使得整个叙事文本建立在“我”的视野基础上, 不仅以视听在感知世界, 而且以心灵来感受世界。透过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 叙事进入了心理世界层面。它翻开了人物的潜意识, 兴致勃勃地窥探着人物心理的颤动。一种散发着弗洛伊德味道的内视角的采用, 把一个熟悉的故事翻过一面进行别开生面的仔细审视, 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理小说的文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由“我”来讲述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 又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在“我”的娓娓叙述中, 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我们用“我”的眼睛去看, 用“我”的感受去感受, 追随着“我”的心路旅程在向故事的结尾前进。通过“陌生女人”的主观视角, 我们能窥见她敏感、柔弱, 又充满爱的激情与坚强等等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就具有这种双重艺术效果:一方面, 听者跟叙述者进入故事, 感受真实, 由于叙述者的引导作用和人物现实的在场性, 听者就会把感情向叙述者身上倾诉, 同时也向人物倾诉;另一方面, 由于叙述者的时空作用, 听者又随时可以回到自我的时空从而制造超然的优越感, 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3]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通过一抹素笺了解到一个痴情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她的失望, 时而如梦中呓语, 时而如暴雨急泻, 如一曲凄凉、哀怨、忧伤的乐曲。其语言深挚感人令高尔基都为之动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以书信体叙述故事。哈代 (ThomasHardy) 曾在早年对书信体作了这样的评述:“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 (姑且不论其缺点) 是, 听到一方的话之后, 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 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4]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书信体的特点。采用即时倒叙的形式, 把事情完整地展现在收信人面前, 作家R先生是读信者, 我们读者也是, 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能够与读者更加亲近的温暖基调。同时, 书信可重复阅读的特征, 经过反复多次的与写信人进行沟通, 感受写信人在回述时的即时评论, 更能深入其内心世界, 感受其情感之深切。我们正是在陌生女人凄婉的叙述中, 被她感动, 为她感伤。作品采用书信体加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为女主人公吐露肺腑、倾诉衷情提供了最佳方式, 它更易于接近心理的真实, 有利于作者直接将读者带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封绝命笔式的情书中, 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爱情圣人至诚至真的情感与忠贞, 它犹如一部凄婉动人的乐曲, 娓娓诉说着她的激情、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和她的颓丧。小说中在段落句首不断重现的句子:“我的儿子昨天死了……”[5]犹如乐曲中凄切、哀婉的乐段反复传导出一种无限忧伤的悲剧情韵。采用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 真挚的柔情和惊人的坦率融和一体, 塑造了一个受情欲、性欲煎熬, 盲从自己的无意识举动, 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却又至死不悔的集多情、痴情、愚顽性格为一身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

二.结局设置

作品的结局是富有叙事特色的。陌生女人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向R先生倾诉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种像似吐露秘密一般的叙述, 在最后的叙述中也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结局。作品的结局既是一个结局, 又不是一个结局, 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结局, 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 陌生女人与R先生为读者共同设置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即“开放的”结局。含混、矛盾、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判断性、不可靠性、疑难、断裂、延宕, 这些都是开放的结局所造成的效果。[6]开放性结局在小说中的运用, 引导读者积极投入小说阅读, 也指引读者去猜测作家R先生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 并沉浸在“陌生女人”那悲惋凄美的悲剧结局中, 为她叹息, 为她感伤。“死亡看上去是确定无疑的终结, 但总会留下某位沉思冥想或者困惑不解的尚存者, 某位正在读墓碑上碑文的人。”[7]

茨威格在写作上的态度严谨。他力求作品简洁, 生动。他说:“只有一页页读过去, 情节始终高涨不衰, 一气呵成, 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 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8]小说的结尾描写更是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的目光忽然落到面前书桌上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9]一切都暂时归于沉寂, 我们读者与作家R在掩卷之余, 仿佛聆听了另一个世界吹来的冷风和阵阵幽怨的悲伤心曲, 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感雾霭中发现了那盏随风摇曳的烛光终将幻化为一朵最后的白玫瑰。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在作者的生动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及结局的叙事技巧, 叙事学理论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表达, 因而我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资源丰富的叙事学分析的范本。

参考文献

[1][6]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 汪正龙李永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5][9] (奥)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张玉书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编者著名此言出自于哈代1878年4月的笔记。)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 (美)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绵长凄婉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名为R.的著名作家在他4l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信中,这个女人倾诉了她从13岁起对这位作家至死不渝的爱情。18年前,13岁的她就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对她来说,作家是神秘世界里面的人物,她对他既崇拜又爱慕,后来,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是她始终无法忘记这个曾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并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对女孩来说,他是她感情的全部,但是对风流成性的作家来说,她却不过是他千千万万的女人中的一个而已。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虽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但却从此杳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女孩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他们的孩子患上流感死去,这个女人在绝望和病痛中将自己这一生的爱情写到信上,寄给了这位她苦恋了很多年的男人。

作家看完了信两手哆嗦,他长时间的试图在记忆中去寻找关于这个女人的记忆,但是记忆却是那样的模糊,女人深沉的爱让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都涌进他的心头……

經典词句:

1.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2.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点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心得 篇4

这是一个少女的妈妈W推荐的。W从事HR,管理起来颇有章法。初高中女孩情窦初开,最易受到成熟男性的吸引。未雨绸缪,W不动声色、恰逢其时的推荐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女儿。作家娓娓道来展开的世界使其身临其境,体验到主人公的酸甜苦辣,又可以跳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悲悯地观察主人公的遭遇。结果她女儿读过后说,女主人公太惨了。有了这个体验,日后面对大叔时会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自我保护,W的教育目的也不知不觉达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一战后在莎尔茨堡的一间山间别墅居住。20__年去欧洲游时到过维也纳和莎尔茨堡,主要了解的人物是茜茜公主的生平。现在回忆起曾经徜徉在茨威格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涌起亲近的感觉。经典作品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魅力不减,仿佛可以跨越时空和作者、和主人公对话交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一个郁郁寡欢的小姑娘被潇洒风流的男主唤醒并沉沦,走向死亡的故事。女主内心刻画细腻,从麻木到希望、痴迷、痛苦和绝望,但不放弃不怨愤,完美演绎了“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一个瘦小未发育、腼腆又胆怯的女孩子,和寡母生活在阴郁穷酸中,周遭都是同样贫困粗野的邻居,仿佛在蒙着灰尘、布满珠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中,对生活毫无期望。13岁那年忽然通过邻居一位作家先生的入住,开启了窥探另一种生活的缝隙。尚未谋面的作家有仆人,富藏书和艺术品,仿佛身上围着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

如果开始是物质的巨大差异吸引了注意和好奇心,后来单身作家R先生的温存儒雅、轻快生动、标致潇洒、风流倜傥把小姑娘从沉闷的生活中唤醒、使女主彻底沦陷。小姑娘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在事业上又是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这种光明的和阴暗的,隐蔽的两面性着魔似的吸引住这个十三岁的姑娘,也开始一生的暗恋苦恋绝恋。

多年前我看过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王家卫似的昏黄的,阴郁的慢镜头,灰尘,老房子,华丽的服装,谨慎的管家,从一个孩子的侧耳倾听,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通过门上小小的黄铜窥视孔,恍惚地展现男主的生活片段,在孩子的心中重组构建出男主声色犬马、寻欢作乐和风流四溢的生活。

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心中满满都是新来的爱人,对外界和母亲毫不关心。因为拼命隐瞒心中的爱恋,畸形的爱更加疯长,占据了整个灵魂,把自己献在祭坛。即使母亲再嫁后经济优越,脱离了旧时贫困忧郁的生活。但女主自动自觉地隔绝其他的交流和爱、如母女之爱,继父之爱、同龄人的爱慕。自我放逐,自我折磨,把自己埋在晦暗的、寂寞的世界,只愿在想象有他的世界里感到幸福和快乐。

爱是双刃剑,使人奋进也可以使人堕落。女主开始注重学习和外表。女大十八变,妙龄女郎逐渐变得美貌独立,但精神世界仍然陷在黄铜窥视孔里的世界中不愿逃脱。

18岁女主脱离富裕的继父和母亲,又争取回到维也纳,第一站就夜晚乘电车到曾经居住的地方,在楼房外看到作家R家窗户透出昏黄温暖的光,女主徘徊在落叶,细雨中。屋内的温暖光亮和屋外的凄风细雨对比强烈,使人不甚唏嘘,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您身边,而你不知道我爱您。

女主对作家R的爱恋,也从少时惶恐不安的爱恋,渐渐转变为成熟女性情欲的爱恋。几番徘徊,终于获得三夜恩宠。对,是恩宠,自卑的爱是低到尘埃里仍然开出艳丽的花取悦对方,在牺牲奉献中得到满足和幸福喜悦,所有的辛苦不堪期待绝望痛苦都算不了什么,因为爱的就是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的您。

销魂荡魄的三夜珠胎暗结,男主已把心甘情愿祭献的女主抛却脑后,而倔强的女主无法和他倾诉,因为爱在心中呐喊,她怕炽热的爱会吓着他,给他负担,因为在她心里知道他可以和别人共幸福,而不愿和人共患难。

另一个链接着男主的生命在身体内生长,女主未婚先孕,瞒着家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分娩的日子里充满恐惧和烦恼。痛苦的时候即使埋怨上帝,也不埋怨男主,即使事先知道要受的苦,也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为了抚养孩子,给孩子优越的生活和教育,女主做多人的情人,但拒绝婚姻,以保证自己是自由的,随时等待男主的召唤。又一次在舞厅邂逅,男主娴熟的勾搭和示意,女主立刻抛下一切跟出去。时隔十多年后,重又踏上这楼梯,女主双重的感觉,既感到流去的岁月,又感觉到现时的光阴,而这所有一切的中心都是作家R。

后来孩子生病死了,女主和世界生动的联系残酷地断了,仅剩若有若无,从没有从心看见她的作家R。女主的生活失去了意义,没有了等待的勇气,甚至因为男主的遗忘,女主对自己的离去不会引起男主的痛苦而让女主感到轻松。她把自己一生的爱恋诉诸笔端,活着不愿亵渎内心高贵的爱情,不愿把沉重加给男主,死后才把信送给男主。

女主在18岁重逢男主,只因共度良宵后男主随性从桌上花瓶中的白玫瑰,每年男主生日时,女主总会差人送上鲜花白玫瑰。内心无比渴望男主能够想起多年前邻居家的小女孩和现在的自己,看到她独一无二,忠贞不渝的爱。但男主从不打听她的事情,甚至姓名和住处,她不过是众多春风一度女人中的一个,无关灵魂,只关肉体欢愉。女主在信中盼望此后活在他的心中,每年男主生日的这天,一年只要一天,像每年她送他的白玫瑰一样得到他的供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5

很多书我会试图用几句话概括,但这本不行,也不合适,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细节。

整本书三个故事,全都关于爱,爱情或者爱欲,而且总有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第一个故事,一名女子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一位作家,深入骨髓,那位作家是她的邻居,但她不敢靠近,也不敢表白,直到多年之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将其养大,并无助地看着孩子病逝,才决定拿起笔给他写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第二个故事,一个公爵看上一位夫人,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与其相识并俘获芳心,他就有意去接近她儿子,并快速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在小男孩的助力下,公爵很自然地认识了那位夫人,小男孩当然不知道公爵的真实目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一个男孩,到了姐姐所嫁的王府里做客,期间有一段艳遇,那女孩不说话,也不会让他看清她的脸,每次都如此,他只能在家里的女孩当中猜测,根据记忆逐个排除,即便这样他同样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不说太细,以免剧透,看这本书的动力就在于顺着点滴细节慢慢揭开悬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6

故事讲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女人默默爱着一个男人二十几年,在弥留之际,终于鼓足勇气用书信的方式告诉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与他发生的种种。包括女孩从孩童时期的懵懂钦慕,到少女时期为爱献出身体,到为养活他们的结晶而迫于无赖嫁给另一个不爱的老男人,怎样抚养爱子的长大,而在已为人妇、为人母的期间,在她绝望地以为再无法遇到她心爱的男人时,却机缘巧遇,于是再次为爱沉沦。女人与他心爱的男人四次际遇,四次都发生了床弟之事,然而直至女人死,男人都不知道与这样的一个女人有过这么多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着卓越才情和迷人气质的却又是世俗之中的登徒浪子。他爱着无数的女人,亦或他一个女人也未爱过,他的确是滥情的,也是无情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女主人公倾其一生为他痴狂、为他奉献自己的所有。然而,这个伟大而可怜的女人她又得到了什么?一生无尽的哀伤、痛心、一生战战兢兢的爱情、一个有缘无分的儿子„„

写到此,我不禁又潸然泪下,为这可怜的女人,也为这对爱始终抱有纯洁之心的女人。不禁想狠狠责问这个滥情又无情的男人:当你四次驰骋于这尊美丽的身体后,你也曾问过这个女人“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想的只是和别的女人有过相似的云雨吗?

是啊,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我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时,我就憧憬着做你的女人,我衣衫褴褛,于多少个午后翘首以盼你的归来,哪怕你带着其他漂亮的女人,窥伺着你们喝酒、跳舞、闲谈„„我抚摸你的门的把手,想象着那是与你握手,我看你看到了我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便赶紧飞快躲开了去„„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知,是为了你,我情窦初开,还是我情窦初开,为了你。

我出落得亭亭玉立了,我来找你。风里,我自成一景,只为惹你为我盼顾流转一回。那夜,我,终于不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真正属于你的。

你走了,不再回来,可小生命已孕育,为让小的他成为你一样的男人,我选择嫁予他人妇,看着小的他,即使没有你,我也能想得出是你躺我怀里,挽我手臂„„

再遇着你,我,再沦陷,直至小的你去得那么突然,我对你的爱才不知道是死了,还是醒了。猛然觉得,我之于你,根本不复存在。只在最后永别之时,只此一书,告诉你:我曾这样爱过你,而且,与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7

一.看不见的手———男性作家的隐形男权主义

十九世纪末, 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写下了这部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为此高尔基曾盛赞茨威格这篇小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 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 我想不起有哪篇小说像它那样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2) 无可否认,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茨威格对女性高度的关注与同情, 特别是小说中对陌生女人内心的哀怨苦涩以及自身命运的坎坷心酸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另一方面, 尽管高尔基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但他在深入刻画女性形象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作为一个男性作家, 在描写女性时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普遍的男权文化观念。正如西方女性主义者所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 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讼案中, 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3) 男性作家的文本由于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与女性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男性文本的独特性。男性作家维护其男权中心的思想, 往往能体现在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描写陌生女人与作家R的第一次邂逅, 茨威格赋予作家R的形象是完美的。“我一眼就看到你的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脸, 长了一头漂亮的、有光泽的头发……你是那样的年轻、漂亮, 身材颀长, 动作灵巧, 英俊潇洒。” (4) 成熟、优雅、博学的光环围绕着他, 而他的的轻浮贪玩、放荡不羁、纵情恣欲却被忽略。相反, 陌生女人的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典型的“他者”形象, 贫苦和寂寞笼罩着她, 形象瘦小、胆小、不受人待见。而对待一见钟情的作家R, 她是卑下的、毫无自尊的, “我想跪倒在你的脚下, 求你收留我做你的女仆, 做你的奴隶!”

如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5)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照见了陌生女人, 也照见作者自己。茨威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位孤独的单恋者形象, 面对男人的多情和滥情, 作家不仅没有提出严厉的批判, 还借陌生女人之口, 写出了女性对这种男人的崇拜、宽容和谅解。他在这部文本中显现出一个男女极不平等的爱情观, 这无疑就隐含了对女性的弱势地位的肯定。他肯定了传统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男人把女人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而女人却痴痴守候一个男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全部生活。男人可以有无数女人而不必对任何女人负责, 而女人却忠贞不渝为一个男人奉献自己的一生而不要求任何回报。茨威格作为小说的隐含叙述者, 潜在的读者便是男权社会的男人们, 自我形象并不直观且较为隐蔽, 从作者的语气、角度、态度、评价等主观因素聚合而成的男权意识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被变成的。” (6) 女人一直是在被塑造着, 是被男人塑造着, 是被话语塑造的。“陌生女人”是茨威格眼中的女性, 是他带着隐形的男权主义塑造出来的, 是被男性观照的对象, 是男性欲望的载体, 是男性狂热世俗欲望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我”真正的身份———女性, 得不到实在的确认, “失语”状态始终伴随着“我”。“我”这个女性形象是空洞的, “我”的真实生命体验被歪曲或忽略。从本质上“我”仍然是被男性权力话语驱使的对象, 是男权社会里的“他者”。

二.背后的声音———传统女性观念

当以男权为中心的文明确立之后, 传统女性便以“他者”的身份居于中心文化的边缘, 被剥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 她们是第二性, 被排斥于政治、科学、艺术之外, 从而导致女性生活家庭化, 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她们的喜怒哀乐要围绕着男性意志来体现。女主人公的背后遵循了大多数女性的观念, 她面对男性时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和男性一样的主体, 而在男女恋爱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作家R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陌生女人的命运, 仅仅是一缕温暖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 便使她决定为其奉献一生:“你就是一切, 是我整个的生命, 人间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 我生活中的一切, 只有和你相连才有意义, 你使我整个生命变了样。”面对作家对自己的无情, 她仍然坚持认为:“你过去是我的一切, 现在也是我的一切。”“我的一生始终是属于你的”“我只想把自己献给你, 完全委身于你”。 (7) 陌生女人可以为了作家牺牲一切, 她把自己的贞操毫无保留的给了作家而不求回报。没有亲人朋友, 没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终其一生她都为他而活着, 卑微与隐忍, 孤独与凄清。表面上看, 她在爱情面前, 没有任何关于金钱和地位的差异概念, 似乎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忠实于自己的, 主动性的、独立的、不求回报的。事实上她却是被动的, 依附的, 失去自我的传统女性观念。甘愿牺牲、被奴役并不代表爱的表现, 绕了一圈, 她还是围绕着男人转, 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至于最后在多年来得不到男人的爱和失去母亲身份的双重打击下完全崩溃。

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女人是被当作玩偶, 当作性欲的工具, 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了, 被男性中心制压抑了, 作为生活在其中的陌生女人, 自身接受了这种观念, 为男人献身的女人, 注定要受到爱情的困扰, 她在这场不平等的爱情中成为牺牲品, 在这种传统的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 她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影子, 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念使得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独立地位, 陌生女人重演着传统女性的悲剧。

三.男权社会与女性悲剧

叔本华认为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邪恶的人和势力造成的悲剧;第二类是由命运造成的悲剧;第三类是一般人在日常环境中由于各种关系的牵制而形成的悲剧, 这种悲剧由于没有恶势力和命运作祟, 反而更加惨痛。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符合第三类悲剧, 因此是“悲剧中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 陌生女人在这场一厢情愿的爱情中没有呼天抢地的呐喊, 声嘶力竭的哭闹, 也没有过多的挣扎与反抗。她是自觉的、自然的步入这个爱情的陷阱。作家R代表的是整个将女性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男权制, 陌生女人尽管有反抗, 但始终都摆脱不了男权制绳索对她的束缚。因为她在经济上处于劣势, 性别上处于从属地位。尽管她设法拯救自己, 但毕竟力量太过渺小, 太过孱弱, 太过保守, 因而注定成为男权社会下的悲剧。

由此, “我爱你, 与你无关”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假想主动与平等。她最后以死亡结束了对作家R一生的等待, 在信中提出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是: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去买一束白玫瑰作为对她这个“不存在”的纪念。女人至此没有觉醒, 她永远不可能活在她所爱过的男人心中, 从前没有, 今后更不会有。黑格尔曾说:“爱情至上在女性身上显得最美, 因为女性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而将其推广为爱情。” (8) 因为女性自觉自愿地放弃了生活的全面性, 将自己纳入男人的生活轨道, 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女性失去了自我, 她是为别人而存在的。女性是受压迫的, 是被客观化的, 由于女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直默默承受把这种不平等当成了“自然”即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一直受到压迫, 一直被悲剧笼罩的根源所在。

四.结语

艾里希·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作者用看不见的手———其自身隐形的男权主义编织了一场“乌托邦式”的爱情毁灭。由于男权社会下传统观念的作祟酿造了小说乃至现实女性的悲剧, 再现了当时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来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不只有感动与同情, 更多的是对女性生命的追问与反思。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对男性作家写作中的隐形男权意识以及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观念两方面的分析, 揭示现实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男权意识,传统观念,悲剧

参考文献

[1247]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2、3、11、28页,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6]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第10页,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5] [徳]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 载《中国比较文学》, 1993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8

关键词:陌生女人;救赎;象征意义

一、内心挣扎与主动反抗

作家R在陌生女人心目中的神秘面纱被一层一层剥开,陌生女人对作家R持有的敬仰之情也越来越弱。经过几天几夜的相濡以沫后,对于陌生女人来说,作家R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从陌生女人回到维也纳到最后一口气,在此期间她与作家R一共见过十二次,其中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的见面,每一次见面陌生女人都强烈的渴望作家R能认出自己来,可是作家R没有。即使在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中,陌生女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通过过往的一些画面来勾起作家R对陌生女人的回忆,然而作家R仍然只是把她当做一个随时可被替代的消费品。要是换成13岁时的心态,陌生女人会再力比多的刺激下主动说出她与作家R之前的往事,可是现在陌生女人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在眼泪掉下来之前选择了离开,尽管有不心甘、不舍,但是最后陌生女人还是留着了女性那束可贵的尊严之光。

越是得不到作家的认可,陌生女人的心开始变得越急躁。陌生女人从一开始只是躲在自家屋子里偷偷窥视作家的一举一动,到每天去巷子里等候作家出入希望能与作家偶遇,再到现在主动自由出入作家的生活,这一系列发生在陌生女人身上的变化其实是陌生女人自己对于这段情感态度的一个回应,也是对女性主义追求的一种强烈释放。作为一个缺乏父爱、独自抚养儿女的一个母亲女性形象,陌生女人在各种肮脏、唾弃与耻辱的折磨下,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绝对的男权主义进行反抗,对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进行呼吁,警戒现在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要勇于与压迫势力进行抗争,为女性赢得一片自由的领地。

二、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女人

从意识到男女之间这回事以来,陌生女人就视男女之间的感情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尽管在与作家R分开的那段时间里有很多陌生女人的仰慕者向她示好,但她始终没有背叛作家R。“从我委身于你的那一刻起,到这孩子从我肚子里生出来这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男人接触过我的身子。我的身子任你紧紧贴过之后,我就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就算最后因为生计原因陌生女人与除作家R之外的其他男人们共享了自己的身体,那也是陌生女人在无意识情况下的善意举动,不能被判决陌生女人为没有节操、没有贞洁的女性。自始至终陌生女人都视其他男人为过客,一直保持着一个女性应该有的自尊心,只承认作家R才拥有过并且始终拥有着她的身体。

“但是我要保持我的自尊心,我要让你这辈子想起我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你背上个包袱,我要使自己成为你所钟情过得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你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陌生女人不想她与作家R的孩子成为作家R生活中的一个包袱、一个牵绊,陌生女人所有的所思所为都是站在作家R的角度上进行的,她考虑的首先永远是作家R的利益。她知道作家R是一个在生活上崇尚自由,在学术上追求严谨的双重性格的人物,她不想让任何的人或事去干扰到作家R的正常生活,宁愿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通过出卖肉体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算一直没有被认出来依然一次又一次的答应作家R的请求,信中没有一字责怪作家R的言语,这是一种多么无私、高尚的情怀啊?直到今天,读者们在给这个陌生女人送去一丝丝同情目光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位母亲怀有更多的敬意。

三、必须说的秘密

完整的故事是从作家R打开那封没有署名、没有邮寄地址的信开始的,陌生女人在信中多次流露出她这一生对于作家R的神秘性,并且多处强调如果自己还存在人世的话,这个对陌生女人来说一生的秘密就会被一直隐藏下去。但是当读者仔细读完整片文章后就会质疑:“竟然陌生女人这么爱作家R,不想去打扰作家R的正常生活,那为什么到死的时候还要通过信件将作家R之前伤害陌生女人的点点滴滴都毫无保留的倾诉给作家R呢?这难道不是想要作家R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责中吗?”读者的这种想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更应感受到的是女性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陌生女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输给了男权主义,输给了现实的压迫,在爱情之路上陌生女人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但还是抵不过命运的戏弄,在孩子失去的那一刻,她对作家R 的情感也随之而去了。她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勇敢的站出来维护所有女性的权利与尊严,呼吁整个社会来关爱女性,对于其他所有女性来说,她的一生是必须说出来的秘密。

四、结语

茨威格通过天衣无缝的心灵战术,将一段看似不切实际却又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从作家R出现那一刻,陌生女人的整个生活状态不仅在为自己努力赢得爱情的权利和尊严,而且当她开始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女权主义争取话语权。整个故事不仅仅只有陌生女人悲情命运的解脱,更有现实女性精神与灵魂的救赎,这难道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吗?

参考文献:

[1]高中甫等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篇9

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最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

“全世界的人都明白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感情一样的姿势。

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向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少年时代,她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能够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好处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在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之后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飘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理解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以前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以前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期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以前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此刻他的生命里。

当她最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齐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感情——一个属于女孩子的,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以前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感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好处。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这天的情绪。

真正爱一个人,是说不出口的。

我那么爱你,你叫我怎样忍心告诉你我那么爱你,让如此不完美的自己玷污你的生活。

我不能确定,我能给你完美的感情;但是,我能确定我自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句子精选 篇10

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

——斯台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

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篇11

但是近日收到的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却使我不由地细读数遍,心生几许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感动:

尊敬的作家先生:

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向您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没读过您的任何一本书。星期六,我和我的3个表姐一个表哥在我们的小六姨家相聚,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瓜子下边铺着一张旧报纸,那上边有一篇介绍您的报道。表哥看了一会儿,指着您的照片说:“哎,咱们就给他写信怎么样?”我们早就想给一位作家写信了。

梁作家,这是一封代表5个人写给您的信。我们的母亲们那当然就是亲姐妹了,她们有一个妹妹,就是我们的小六姨。她已经36岁了,还没结婚。不过您千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在替我们的小六姨向您征婚。我们的小六姨是个美人儿,除了肤色不怎么白外,哪儿都够美人儿的标准。请您注意,是不怎么白,不是黑。

我们的姥爷和姥姥,一个78岁了,一个75岁了。我们的家乡在四川山区,一大家子都是农民。

我们的小六姨生下来不久就送给别人家了。家里孩子太多了,姥爷姥姥负担不了。也幸亏小六姨被送给别人家了,她才能上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卫校。毕业后,她分配在省城一所大医院当护士,没几年又当上了最年轻的护士长。那一年她回老家探亲,她的养父母就告诉了她身世的真相。她就去我们那个村子,探望了她的亲生父母。接着,又一一去探望她的5个姐姐。我们的小六姨,她进一家门哭一次。我们的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里都特别内疚,尽说些“女儿对不起”、“妹妹对不起”的话。小六姨却哭着说:“爸爸妈妈姐姐们啊,我不是怨你们呀!我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的日子会过得这么苦这么难!这可叫我怎么办呢?”

不久,听说小六姨不当护士长了——她在卫校是学按摩的,她自己开了一家按摩诊所。那一年的春节前,姥爷姥姥和我们各家,全都收到了小六姨汇来的钱。每家不多,500元。但是对于农村人家,那可是不少的钱啊!

第二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她的养父母相继病了,被她接去了省城。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全都替她着急上火,可又全都帮不上忙。小六姨再回到老家时,衣袖上戴着黑纱,瘦极了。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疼得全都哭了。她却安慰他们:“别哭,养父母对我的恩情,我已经报答了。”她说,按摩诊所虽然挺赚钱的,但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两个心术不正的男人,她不干了。

她说她要到深圳去闯闯。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都舍不得,也都不放心她去。可劝不动她,一个个流着泪,一直把她送到乡路的尽头。那一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呢。小六姨双手轮流摸着表姐表哥们的脸蛋,嘱咐我的姨妈们:“姐们儿呀,要让孩子们读书。以后,有我呢!”

尊敬的梁作家,为了节省您的宝贵时间,我接下来只能写得特别简单了。总而言之,没有我们的小六姨,我们都是念不起高中和中专的,现在,也绝不会都集中在深圳这一座城市里打工。周末,我们全都无拘无束地聚集在我们的小六姨家里,看录像,甩扑克,或者轮番上网。那时,我们都觉得幸福极了,而她,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地瞧着我们,脸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像一位美丽的小母亲。

十三四年里,我们的小六姨,先后做过许多工作,深圳市一个区的区委办公室的办事员、接待科副科长、公司的秘书、经理助理。小六姨还开过花店、书店、时装店。知道我们的小六姨目前在做什么吗?她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公司,经营各类首饰,在深圳一家大商场里有专柜,在另外两座大城市的大商场里也有专柜,效益都挺不错的。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的小六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

十三四年里,小六姨挣的钱,一大半花在我们身上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姥爷姥姥生病才住得起医院了,才坐过飞机了,才到过深圳这么美丽的城市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我们各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了,我们的父母才不终日愁眉不展的了。

但是我们的小六姨却36岁了,还没爱过,还没被爱过。为了我们所有这些人,也许,还为了她心里当年默默许下的一个承诺,她无怨无悔地将自己最好的恋爱季节耽误了。她依然美丽着,却始终孤单着……

她经常教育我们:打工妹,第一要自尊,第二要自立,第三要自爱。她还时常一个一个地询问我们谈恋爱了没有。说:“如果万一两个人之间发生了那种冲动的事儿,尽量别使自己怀孕。一旦怀孕了,也别互相埋怨。对于恋爱着的年轻人,那根本就不是可耻的。但是得及时让小六姨知道,因为小六姨有责任亲自陪你们去医院。”

然而,小六姨自己前几天却怀孕了!当她声音小小地打电话向医院咨询做“人流”时,我无意间听到了,第二天我请了假,跟踪她。我隐蔽在马路对面,望着小六姨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入医院,又一个人孤零零地缓缓走出医院,心里酸极了。

我至今没将小六姨的秘密透露给亲人们。我经常在内心里为小六姨的爱情祈祷,祈祷它有一个好结局。我做得对吗?

那一天又是星期六。吃晚饭时,小六姨开了一瓶葡萄酒,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杯里都倒了一点点。她说:“小六姨将咱们家的贷款终于还清了,它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了!”

我们都高兴极了,纷纷和小六姨碰杯。各自咽下了一小口酒之后,又都想哭。

……

这封信还有两千多字。她,不,4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希望我能将他们的小六姨当成原型,创作一部小说或电视剧。

我给陌生的女孩回复了一封信:

陌生的女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感受 篇12

关键词:爱情,艾米莉,陌生女人,孤独,执着

女性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形象, 对女性爱情的描绘亦是文学不可忽视的方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作者以细腻哀怨的笔调记录了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小说中, 茨威格借助精神分析学说, 将笔触伸向主人公灵魂最隐秘、最幽微的角落, 挖掘女性的精神情感世界, 展现她们在爱情上的心理。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福克纳在作品中通过对艾米莉·格里尔生小姐爱情的描写, 既表现了对于已经逝去的旧南方文化传统的怀念, 也表现了对南方文化传统的一种批判, 并揭示其最终灭亡的原因。

在对女性爱情的刻画上, 两位作家的见解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从两部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可比性。

一、爱情的悲剧和悲剧的爱情

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为爱情而迷失的故事, 也都以悲剧结束。然而, 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爱情从发生时就注定是个悲剧, 而女主人公虽然早就察觉到, 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承受了自己的命运, 并以此为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则是艾米莉在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压迫下对爱情的渴望, 以及在挣扎中对爱情疯狂的挽留。爱情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在其后的生命中一个甘之如饴, 一个走向疯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女主人公在少女时期与作家的第一次相遇已然奠定了她爱情的悲剧。作家R那不经意的目光却让她一见钟情, 那种目光让本就对未谋面作家充满仰慕的少女, 在直面作家的那一刻被他的“与众不同”所吸引, 进而萌发了爱意。女主人公对他的爱强烈、真挚而又盲目, 犹如飞蛾扑火般, 即使知道无望, 还是一脚踏进了自己的命运, 从此不可自拔。在维也纳他们的第一次重逢, 面对作家陌生的眼光, 女主人公虽然第一次感到了现实, 但仍无法也不愿抗拒。至此在女主人公的生命中, 作家就是她的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在父亲死后, 生活变得无可寄托。这时, 从北方来的工头荷默·伯隆出现在她的眼前。他的爽朗风趣很快就吸引了孤独的艾米莉, 使得她在自己被紧紧压抑的生活中找到可以喘息的地方。艾米莉就这样爱上了他, 不顾全镇人的眼光和议论, 我行我素。只是, 最终这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付出, 荷默·伯隆根本不会为了她停留。对于他来说, 艾米莉不过是一处可有可无的消遣。艾米莉的满心期待, 最终仍是被现实残忍地熄灭。

在面对无法获得的爱情时,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在等待, 等待命运赐予的邂逅。她从不向作家解释, 任由作家将她一次次遗忘, 只因她认为自己, 或者说自己的爱情与其他女人是不一样的。而艾米莉最终疯狂, 选择了用砒霜杀死情人, 将他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哪怕留下的是尸体, 也要和他共同度过余下的生命。两位女主人公都用一生将自己的爱情变成一种“艺术”, 即使是她们独自一人的孤独的爱情。

二、爱情背后的心理情结

弗诺伊德在《本能的冲动与成功》中写道:“所谓的幸福就是被深深压抑的那些本能需要的满足, ……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未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 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 暴发出有力冲刺”。

陌生女人和艾米莉在极度渴望爱情的情况下, 受爱欲本能的呼唤, 对所爱之人无法放弃。在爱情上, 两位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 一是孤独, 一是偏执。

因为孤独而产生的对爱情的渴望, 因孤独而无法舍弃的对爱情的依恋。陌生女人在少女时遭遇激情, 受到爱欲本能的召唤, 一直追寻着作家, 不论是遗忘、贫困、孤独、痛苦都矢志不渝, 即使结局悲惨。对她来说, 这份爱是本能的呼唤, 是服从了快乐与痛苦原则, 是真挚的感情流露。在小说中, 陌生女人总是把每一天、每个小时甚至每一秒的心情都阐述得十分详尽。她不愿放弃哪怕是一秒钟对他的爱恋, 因为他是她的精神支柱, 是她的世界。陌生女人是一个文静而内心感情丰富的女性, 从小在没有父爱的生活中长大, 总是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她的内心渴望爱, 渴望别人了解。陌生女人之所以成为爱情中的一个陌生人, 是因为她从不告诉作家。她不愿、或者说害怕被作家误解, 她坚信自己的爱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弗诺伊德认为, 爱的状态就是自我的性欲冲动过多地流向对象, 理想自我通过对性欲冲动的对象的满足添加了一些条件。陌生女人在未见到作家的时候已在脑海中构筑起作家的形象, 在其后作家的形象更趋完美, 就是少女心中最完美的爱人。她希望自己的爱情也是完美的, 并且用一生来让它成为“完美”。她一个人的爱情, 她的自尊心也正是她在爱情上的一种自恋心理, 她认为这是她的尊严所在。

艾米莉作为南方传统价值的代表, 被整个社会风气所压抑着。她的一言一行都被镇上的人关注着、评论着, 人们把她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代表, 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艾米莉身上。在他们眼中, 艾米莉的任何言行都不是自己的, 而是受到所有人的监视的。在艾米莉因父亲去世而消沉时, 全镇的人都一厢情愿地同情她;在艾米莉和荷默·伯隆出双入对时, 他们又一厢情愿地苛责她, 对于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 他们既轻视又羡慕。在这种环境下, 艾米莉一直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中。镇上人对她的态度, 既让她有着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尊严带来的自恋, 又将她无形地和众人隔离开来, 因而她始终是孤独的。而艾米莉也一直处于父亲的控制下, 无法和外人有什么接触。这种情况下, 她自然就养成了那种孤僻的个性。所以, 当那个不和镇上人一样看待她的荷默·伯隆出现时, 她像是终于找到了摆脱这种孤独与压抑的方法, 她满腔的情意与怨恨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 艾米莉才对这段爱情那么难以放下。在那段日子里, 不管镇上的人背地里如何冷嘲热讽, 不管他们那“可怜的艾米莉”的同情声在整个镇上如何传播, 这些都无法动摇艾米莉。她尽心尽力地对他, 即使知道他最终仍会离自己而去。为了不再一无所有, 不再回到以前那种生活, 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 艾米莉买了毒药, 最终杀死了荷默·伯隆。然后她不再和外界接触, 只是终日陪伴那具尸体, 从而摆脱那种孤独。

对于陌生女人和艾米莉来说, 她们所迷恋的也许不是作家R和荷默·伯隆本身, 而是迷恋爱上他们的那种感觉。她们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 实则是对自身渴望的响应。出于内心的渴望, 她们构筑了一份心中的爱情, 为了达到愿望, 不惜一切代价。

三、爱情悲剧的差异性及原因

陌生女人与艾米莉在爱情中都表现出了那种自身的孤独, 内心的渴望, 以及对爱情的执着与扭曲。但是她们仍有着不同, 这与她们生活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

虽然, 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精神上的孤独, 但这种孤独却并不相同。陌生女人的孤独是源于父爱的缺失, 母亲和自己并不相投, 那些女同学又使她感到厌恶, 周遭的环境也让人厌烦。在这样一个灰暗没有色彩的生活中, 女主人公没有知音, 生活在孤独中。正是在这样可怕的孤独中, 作家R的出现让她感到了温暖, 即使他是一个陌生人。精神上的孤独让这个女孩子变得纤细、敏感, 从而使她在面对爱情时, 才会那么勇敢而又胆怯。她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而艾米莉的孤独, 首先来自于性格暴躁的父亲。在父亲的专断独行下, 艾米莉从小就被剥夺了和人交往的权利, 只能在父亲的影响下生活。所以, 当父亲去世后, 艾米莉才会表现出那种不愿承认的态度。不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而是不愿意一无所有, 即使是恐惧与怨恨也不愿意独自孤独。同时, 艾米莉所生活的城镇, 是一个遵循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地方, 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是没落贵族的代表之一, 艾米莉的一举一动都是全镇人观察与议论的对象。对于艾米莉来说, 镇上的人是无法沟通与交流的。自己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标准, 一个异类。在与全镇人互相排斥中, 艾米莉更加孤独, 不仅是因为没有亲人朋友, 更是因为精神上的孤独。

陌生女人对爱情带有一种宗教性的虔诚, 她将作家当作自己的整个生命, 通过单方面的付出与奉献, 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不管怎样, 都不肯违背“爱情”, 对陌生女人来说, 这整个世界, 都只是和作家相关, 否则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而艾米莉的爱情虽然短暂, 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即使荷默·伯隆也许只是虚情假意, 但毕竟艾米莉曾和他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份爱情既是她长久以来孤独的慰藉, 也是她对当时那折磨她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她个性中扭曲疯狂的那一面, 让她无法面对无法忍受荷默·伯隆即将对她的抛弃, 也无法挣脱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价值观念。所以她选择亲手杀死他, 让他永远无法离开, 永远陪伴自己, 而自己也终于摆脱了那种社会制度的影响。

陌生女人更多的是和自身相关, 父爱缺失的经历在无意识中对她的生活中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最终导致她形成了那种心理上的妄想与偏执, 从而也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艾米莉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和社会环境相关。她的悲剧正是源于当时那种社会风气对自身的压制, 生活在镇上的艾米莉无法摆脱与身俱来的那种身为标准的枷锁, 也无法忍受会被抛弃的命运, 因而只能选择杀人。她孤僻扭曲的个性究其根源也正是这种社会风俗下形成的。

四、爱情悲剧的意义

茨威格是一位以描写他人心理见长的作家。在早期他曾受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影响, 坚信资产阶级的理性、仁爱。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茨威格蒙受巨大的精神痛苦, 他的思想发生转变, 变得消极遁世, 心理分析小说成为茨威格宣泄内在痛苦和绝望的最好艺术表达方式。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他采用了便于宣泄情感的书信,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陌生女人深沉而无望的感情。有学者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承载了茨威格精神世界的表达, 茨威格幻想通过陌生女人的信, 用语言艺术的方式营造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 以逃避日益风雨飘摇的现实。他以人道、自由来固守自己的精神领土, 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他的追求如同陌生女人无望的爱情。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作家,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他的一篇著名短篇。与他的《喧嚣与骚动》等作品比, 这篇小说缺乏宏篇巨制的深刻寓意和宏大布局, 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同于茨威格对于陌生女人心理的细微描写,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始终没有对艾米莉心理进行直接刻画, 甚至艾米莉直接说话的机会也很少。更多地是旁人对艾米莉的看法, 以艾米莉的样貌装扮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艾米莉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安排既能表现艾米莉时时刻刻在镇中人的议论中生存, 也使得最后显露的真相更能震动人心。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也寄寓了很深的意义:艾米莉是美国南方旧价值传统的代表, 她的去世也标志着这种价值传统的最终没落。对于日渐没落的南方社会, 福克纳表现出一种既热爱怀念又批判嘲讽的态度。

五、结语

比较这两部作品, 体会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相似的爱情心理, 探寻爱情观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对于女性在当今社会中构建自我, 掌握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而追寻作者透过故事想要宣示的理想, 又给人关于作品深度的新的认识, 让人能经由故事来体验作者在同一着力点上对现实不同方向的阐发, 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现实社会的风雨。

参考文献

[1][奥]弗诺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文良文化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4.

[2]胡严艳.美国南方旧道德摧毁的一朵玫瑰:论艾米莉的悲剧人生.“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 2005.

[3]李伟昉.蕴丰富于瞬间——茨威格心理描写方法一瞥.河南大学学报, 1995 (35) .

[4]刘卓, 彭昌柳.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东北大学学报, 2004 (3)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13

老北京、老巷子、执着的女人、成熟风流的男人、百合香阵阵袭来。

故事重现。

今天是先生的生日,唯一不同的是窗边的花瓶中少了百合香。“叮叮叮”。先生,有你的信,是上海本地的。先生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拆开信封。那是由一个以逝女人讲述的一个故事。

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北京某四合院进来了一位戴椭圆型眼镜,身着风衣,一张嘴就吐露那经历风雨后求得苟安且有点点才华气息的人。那是个作家兼记者。对于土生土长在大北京四合院子里没见过世面的穿天蓝色长旗群的小姑娘来说,这无疑,荡动了春心。她爱上了那个大男人。尽管她当时只有十五岁而已,而他已快到尔立之年。她天天躲在角落看着他,去嗅那粘有他气味的被子。在她心中,那时童年中最美妙的两年。北京的风沙中夹杂着青涩、害羞、仰慕满天起舞。

好景不长,她被迫远嫁山东,这反而促就了她的学业,她以上大学的名义回来了。那时的她是个满腹经纶、优雅清纯的有气质的大女孩了,她凭她那聪颖的头脑和清纯的外表终于拥有了他。

他抛弃了他。因为他的风流与世俗。而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束百合和腹中还未成型的孩子。日本侵华愈来愈重,北平是待不下去了,她只的辗转四川生下了孩子,后到上海。只为让他的孩子过上跟他父亲一样的生活。她出现在了他的圈子中,跟不同的男人喝酒、吃饭、跳舞。相遇是固不可少的,他又对她那性感、妩媚、成熟的姿态着迷了,她没有拒绝。走时她向他要一朵百合,他说你适合的是红玫瑰,她一笑,他一笑。只是十年如一日在他生日那天为他寄去一束百合花,为了纪念他们曾相遇。

当他看到信时,女人已经去了,而女人的心愿就是男人能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人,哪怕只有一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4

只有当生命迎来终结时,才能以一封饱含爱慕,崇拜,羞愧,自责,哀怨,忧伤,情感如此丰富的匿名信送到至死不渝的暗恋对象之手,这是需要苦尝多少个寂寞的日夜,忍守多少个相思的时光才能用尽毕生的力量写就这样一封情书。

茨威格实在是了不起的作家。从头至尾只是通过一封信就将世间一个奇女子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从女孩的天真烂漫,不经世事,到少女的情窦初开,含苞待放,再到女人的风情万种,成熟韵味,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描绘的动人心魄,刻画的入木三分,以至于以为这样的女子竟然真的在你的生命某一阶段同你有过一段如此的经历。将你带入了情节之中,如梦似幻的使我们同男主人公一起回忆起过去的柔情往事。

这样的小说情节,在我看来在当时一定是引发社会热议的,因为实在过于超前,凌驾于现实的爱情观念,在一些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浮生若梦,安淫享乐,一派歌舞升平,所谓名流之间的爱情无非是安逸生活的调味剂,唾手可得,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地步。那么此时这样的一篇小说的横空出世势必像一枚小型核弹一样冲击了整个文学圈,并辐射至大众的视野内。当时造成的轰动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也暂且不去讨论。即使放到如今的时代,我仍旧认为它有着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百年过去,但人类的情感状态始终不外如是,我们同样渴望去爱别人也渴望被别人所爱。遗憾的是,最基本的这个情感需求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再一次x 文学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或许会影响到某一群读者,但悲哀的是无法左右这个社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一个接一个的欲望呼之欲出,而我们可能偏偏就高估了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把轻易能得到的就视为理所应当,忽视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拒绝那些陌生人善意的帮助,总以忙为理由搪塞潜在的情感交际,即使如我又何尝不是。虽对小说感同身受,向自己心中的那个人表露心迹,一吐一直以来的相思却得不到任何我希望的回应。我对真爱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岂不证实了我们内心的那纯洁的爱已经被玷污了吗?我们不太可能再有少年人的勇气和冲动去追求心目中的真爱了。所以我们会返回来再把小说翻了又翻,读上一遍又一边,去缅怀去祭奠那个虽然还跳动着但早已枯死干涸的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5

爱情有很多种,可唯有暗恋最是让人心疼。当你终于回头看我,终于上前询问我的名字,几乎是在梦里都不敢有过的幻想,几欲让人落泪。谁透过门缝悄悄地看你;谁每个日夜站在你的楼下等待;谁在你的生日为你送上一束玫瑰花;谁为你奉上了一生的爱情和她的所有……

人究竟可以复杂到何种程度,让人无从猜测无法捉摸,他可以用如此温柔缱绻的目光对待每一个人,却又转身忘记。他是她人生中的所有悲欢,描绘了她一生中所有的风景。

她一生中所有美好的绮念似乎只是,我在追逐你的脚步你的世界,卑微祈求你的回眸,而你恰巧有过短暂的驻足停留。

爱情可以如此卑微,也可以如此纯粹,没有什么能将它玷污。即使沦落风尘,即使在俗世中飘摇,她始终如天空一般清澈干净,因为当你成为我活下去的唯一目标时,那么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暗恋中最痛苦的不过如是,可这个世界所有人都认出了我,唯有你忘记了我。

我想我是爱你的,可我想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爱你。

我一直在想,她爱的,到底是一个虚伪捏造的幻影,还是真实的他。她读他写的书,认真描摹他生活的轨迹,将他的一举一动暗暗铭记在心,可是都似乎不曾走近他。也许那个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没有那么完美,可她就此沉沦,没有什么能让她挣脱。

也许她那痛苦而短暂的一生,最美好的不过是,我在午夜梦回时低唤你的名字,虽然你从未有过回应。但至少你在某个时刻,属于过我。

她的爱情,

他一笑,于她来说是神恩浩荡,浮华三千不敌这一笑绵长;

她一生,于他来说却不过是人世沉浮中的一缕过眼云烟。

这似乎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但这确实是她的爱情。

上一篇:建筑工程系学生工作汇报发言稿下一篇:护理常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