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推荐16篇)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2、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
原《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习题以及课外化学科技活动等。各种方式的配合和运用, 对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又以课堂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更为重要, 在这我想谈谈演示及分组实验的教学。
一、完成“双基”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教材上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多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有股内在的学习动力,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校现有的状态, 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 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更为重要, 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和发生的现象, 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使其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进而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 对于刚接触到化学课的学生尤为突出。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演示实验对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及培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演示实验并做好演示实验, 对于低年级的化学教学更为重要, 通过演示实验,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 而且教师示范也会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它要求课堂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准确, 操作规范化, 还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在演示过程中要仔细地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方法, 启发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最终形成化学概念。
二、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它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普遍规律, 即列宁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 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 作为形成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 大多是演示实验;而学生的认识从抽象的思维进入到实践, 又往往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完成。
如何加强实验教学, 其中另一个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才能使学生主动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索问题, 掌握知识, 真正收到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学缺乏实验。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如图1“大气压的存在”的演示,可在一个空的易拉罐内先放少量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撤去酒精灯,再用软木塞塞住瓶口,过一会儿,易拉罐会压扁,并发出巨大响声。如图2“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图2
2.在演示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限制和阻碍学生智能和潜能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提高。因此,对于那些安全系数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而言,很有必要将其“下放”或边讲边实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完成探索任务,感受探索体验。在演示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布鲁纳曾指出:“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确切地说,而应包括用自己头脑中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探索性实验是先把真实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体验,通过研究探索,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如在“欧姆定律”一节教学中,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研究方法:(1)设置探索情境。首先让学生用电池组、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连接成电路,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电路中的电流表的示数发生改变,并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学生初步认识电流I与电压U及电阻R的关系。(2)设计实验方案。在具体确定电流I与电压U及电阻R的关系时,有学生提出用电池组、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连接成电路,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关系时,改变接入的定值电阻;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关系时,改变电池组。我首先让学生按照该实验方案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不能做到保持电压不变。这时向学生解释由于电池本身有电阻,也要分配电压,不能保持输出电压不变,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改进该电路。有学生提出可接入滑动变阻器,并讲述实验过程,方案水到渠成。(3)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I—U、I-1/R的图像。(4)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欧姆定律。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索两种方法进行自我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摆脱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如对于“水循环”的云、雪、雹、雨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现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云。气温升高时,部分小冰晶融化成水,小水滴长大,形成降雨过程;气温降低时,部分小水滴结成冰,小冰晶长大,形成降雪过程。部分雪又融化成水,流入江河,渗入地下;部分雪又升华成水蒸气。整个水循环变化全过程完全逼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
第一阶段(研究阶段 2012年11月)
一、课题研究活动思路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过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然而传统的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仅注重了演示,而演示的效果是教师很少考虑的问题,甚至个别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课堂中以黑板为实验场地,以教材实验图为器材,让实验的功能大打折扣,造成学生动手能力极差,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极差”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了。连物理较好的学生,在演示课时,都没精打采,不愿积极参与实验。在物理测试中,实验探究题失分较多。随着物理概念的增多,更抽象,实验难度的加深,知识面的加宽,学生对物理就望而生畏了,对学习物理也没了兴趣。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和陈志勇老师就萌发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确定了《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尽管我们从教多年,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对参研人员来说还处于陌生和摸索阶段。因此,参研人员要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来学习。
二、具体安排和要求
1、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和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来指导我们课题的顺利进行。
2、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知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课题研究,弄清课题研究要做什么,该做哪些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3、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在县研训室专家陈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研究方案。
4、填写申请·评审表。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9月)
一、指导思想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是重点时期,课题研究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学生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兴趣,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抽象思维能力。以班级为基地,营造良好的实验探索氛围,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解答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探索出学生探究实验的良好方法,学习策略,解题技巧。同时展示课题组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参研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阶段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状况。
2.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通过老师动手学生观察思考,师生共同动手观察实验,老师动手学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习惯,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3.提高参研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指导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成绩。
三、具体安排
10月份:
制定本阶段研究计划
11月份:
1.做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2.课题组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12月份:
1.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教学教案
2.做好课堂演示,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2013年1—3月份:
1.多上实验探究研究课,重在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方法。2.让学生进行课内、课外探究实验训练。
3、指导学生怎样做阅读理解题。2013年4—5月份:
1.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2.精心组织学生参加课堂实验探究。2013年6—8月份: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注重案例的评析与整理工作。2.总结出培养学生物理探究实验能力的方法。
3.参研老师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的实践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
2013年9月份:
1.加强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2.进行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2013年10月)
一、课题活动思路
重点是排除困难,修改论文,整理资料,做结题工作。
二、具体安排
1.注重个案分析。
又一次操作与观光了许多经典的物理实验,又一次被科学的奇妙所震撼。这一次我们所看到的是众多的光学与声学的实验,明白及理解了它们产生及发光的原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操作了所有的实验,对其中两个实验颇有感触,并且认为可以将这些运用于生活。一个是鱼洗实验,及其简单但效果颇好,只要你浸湿双手,有节奏地摩擦盆耳,便可观察到水波的振动、水花的泛起,同时听到嗡嗡声。
在老师的知道下明白了它的原理,当摩擦洗的双耳时,洗周壁发生激烈振动,而洗底由于紧靠桌垫不发生振动。洗的振动如同圆形钟一样,都属于对称的壳体振动。手摩擦双耳,赋予洗振动的能量。在洗周壁对称振动的拍击下,洗里水发生相应的谐和振动。在洗的振动波腹处,水的振动也最强烈,不仅形成水浪,甚至喷出水珠;在洗的振动波节处,水不发生振动,浪花、气泡和水珠都停在不振动的水面波节线上。因此,在观赏鱼洗喷水表演时,看到鱼洗水面有美丽浪花和喷射飞溅的水珠。这种现象是由于共振产生的,共振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
还有一个是光学幻影实验,原理是物体置于光学容器中,经上部和下部的两块凹面镜两次反射,在开口处成像。光学幻影成像系统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非常直观,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由立体模型场景、造型灯光系统、光学成像系统、影视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音响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实现大的场景、复杂的生产流水线、大型产品等的逼真展示。
幻影成像系统的主体模型场景,为光学成像创造环境空间。造型灯光系统根据场景造型的要求和剧情的需要,在可编程控制器的伺服控制下,配合音乐、图像在场景上产生气氛光,以达到增强展示气氛,烘托展示效果的目的。光学成像系统与影视播放系统完成活动三维立体视频的在场景造型上的再现,使立体影像与周围的人造景观背景有比较“真实”的结合。音响系统完成旁白和音乐的播放。控制系统完成多机同步控制、活动模型控制、灯光控制、电源控制、播放控制等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利用信息化的集中管理手段配合信息的直观、集中的交互式表达,将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严密、有效,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幻影成像系统作为当今最现代的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
幻影响到成像可以揭示一个现象、演示一个规律、解释一个科学原理、讲解一段故事、树立企业形象、介绍一种产品、分析数据曲线,以及一些危险环境下的不适宜人进入的场景等。
适合展示的场合:如城市规划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娱乐厅、展览会、博览会等等。
奇妙的世界需要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应该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善于思考,去探究这个美好的世界!
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其发展共同形成了整个物理学史的前进足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实验物理中有了新的发现或结论,将会激励和促进理论物理研究出新的模型,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物理的探索更进一步发展。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实验课与物理理论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文科生,当得知物理课是必修课时,我确实有些惊恐。因为一直以来物理就是我的弱势,但是大学的第一节妙趣横生的物理课就让我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更是激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观看奇妙的物理演示实验现象也是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物理理论的理解。我们的物理演示实验课在理学院四楼,四楼的楼梯转角处的“窥探无穷”设计的极其巧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没进入实验室,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四楼的天花板,上面布满了各种有关物理学的知识,让我突然有一种进入物理海洋的感觉,也引起了我对实验室内的各类仪器和实验现象的好奇心。
在本学期的物理演示实验课上,老师像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新奇的仪器和实验现象,例如磁悬浮列车,锥体上滚,手触式蓄电池,人在转椅上张开双臂转速减慢等等,我们认真观看了每一个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了部分实验,老师很负责的为我们讲解每一个奇特的实验现象背后的实验原理,让我们了解了原来每一个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能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答,同时也让我们通过奇妙的物
经管1207班 陈晓 12241157 理现象来感受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吸引力与奥妙!其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磁悬浮列车的演示实验。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磁悬浮列车的一些发展情况。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尽管可以使用与磁力无关的推进系统,但在目前的绝大部分设计中,这三部分的功能均由磁力来完成。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德国所采用的常导型和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老师先将模型放在液氮中浸泡三分钟左右,他向我们讲解这是为了使超导材料由正常态变为超导态。之后老师把小车放在磁轨道上,轻轻推动列车,给了小车一个初速度,小车就沿着磁轨无摩擦的运动起来。我和所有观看实验的同学一样,十分惊讶并且想知道其原理。老师便开始为我们讲解,超导体的磁性与常规磁体的磁性不同,超导体进入超导态后置于外磁场中,它内部产生磁化强度与外磁场完全抵消,磁力线完全被排斥在超导体外面,从而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这就是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即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会产生磁悬浮或倒挂现象。实验中,当超导块经冷却达到超导态后靠近磁性导轨时,磁力线进入超导体表面并形成很大的磁通密度梯度,感应出高屏蔽电流,又由于零电阻效应,屏蔽电流几乎不随时间衰减,该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外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对轨道产生排斥,排斥力克服超导体重力使其悬浮。磁性导轨用铷铁硼磁块铺设在钢板上制成,两边N型轨道起磁约束作用,保证超导块在轨道上运动。速度快、能耗小、噪音小、无污染、安全性高这些优点使得磁悬浮
经管1207班 陈晓 12241157 列车发展前景可观,这也是物理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又一项伟大发明。
除了磁悬浮列车的演示实验,锥体自由上滚的演示实验也让我记忆深刻。老师把双圆锥体放在V字形轨道的低端(即闭口端),松手后锥体便会自动的滚上这个斜坡,到达高端(即开口端)后停止。按照常理,因为重力势能,锥体应该由高处往地处滚动,但是这个实验中锥体居然可以由低处往高处滚动。这种与常理相悖的想象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规律运动。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很多看似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都能用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进行解释。
另外,还有转椅加减速的实验,科学的说,应该叫茹科夫斯基椅实验。这个实验我亲身参与,觉得非常有趣。我坐在可绕竖直轴自由旋转的转椅上,两手握哑铃,两臂平伸,然后老师推动转椅使其转动起来,按老师的要求我收缩双臂,可以明显感觉到我和转椅的转速加快了。当我两臂再度平伸,转速又减慢了。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讲解,质点系绕定轴转动时,若其所受到的合外力矩为零,则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L=Jw=恒量。因为内力矩不会影响质点系的角动量,若质点系在内力的作用下,质量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绕定轴转动的转动惯量改变,则它的角速度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保持总角动量守恒。这个实验中实验对象是手持哑铃坐在轮椅上的操作者,若哑铃位置改变,则操作者及轮椅系统的转动惯量改变,从而系统角速度也会随之改变。
众所周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学的实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在学生智能的结构中将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就是通过实验观察, 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 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因此, 必须强化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
一、高度重视实验观察,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观察是实验的关键, 是获得最基本知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环节。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就谈不上探究和创新。因此, 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在引导进行实验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更仔细、更具体、更全面地观察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所要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而且还要力求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给学生造成悬念, 之后再引导实验, 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 就能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掌握正确使用基本实验器材, 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得出结论, 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实验条件, 独立进行思考, 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进行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此次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找出引起的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要求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缺点,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重新设计实验, 提高实验精确度, 减小实验误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这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 在初三物理实验中, 学生按照课本中安培表外接法进行了实验, 有的学生会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但不是开路, 总有部分电流通过, 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电流表的示数要比通过猜测电阻的电流要大, 误差也大。怎样改变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想到电流表内接来做实验, 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 独立实验思考并实验, 然后将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能力。
二、采取多种演示实验, 提高演示实验水平
由于演示实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不高, 一般是由教师操作表演, 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的观察要求, 因此, 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 他取决于讲课者的要求, 但是, 我们不能循规蹈矩, 而应开拓新的思路, 不断丰富实验的内容, 提高演示教学的水平, 常采用演示实验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 激发求知欲望, 引起实验情趣。讲授新课之前, 以激发性语言富有激情地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问题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提供感性材料, 建立概念规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为了使所讲内容形成概念, 建立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 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演示实验的特点是:实验条件明确, 观察对象突出, 演示层次分明。
3. 加深理解记忆, 深化巩固概念。在授完新课之后再进行这种实验,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 变换一些条件, 以利于拓展和推广。
4. 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实验现象。这种演示实验, 可在复习课中进行,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努力优化分组实验, 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分组实验是中学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形式, 其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使用仪器进行测量,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处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 是手和脑, 知识和能力, 经验和创造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忽视对中学进行亲自动手实验的基础训练, 只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高分低能”现象的蔓延。为此, 要大力优化分组实验, 必须切实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思维方法的培养。在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中, 常采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中, 都应加强基本训练。在具体实验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题配齐设备、正确分工, 合理安排, 有序进行。
2. 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在物理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分组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 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实验素养三个方面都可得到锻炼和培养。
3. 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科学, 演示实验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研究, 必须有一定的计量要求, 如准确度、误差、精确度等, 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
4. 要建立环境意识和安全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为此, 在实验的过程中, 应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不允许乱倒有毒、有害的物质, 减小噪音污染。同时, 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如防止实验过程中触电等现象发生。
通过优化分组实验, 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实验能力和合作创造精神。
四、极力拓展课外实验,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智力, 把课内教学活动和第二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极力开拓课外实验。
1. 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实际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 大力丰富感性认识, 为接受与巩固课内的系统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 课内实验活动可以不受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限制和进度的约束, 既能面向全体学生, 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同样进行活动, 能够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实行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独立为主的实践活动, 在选题、取材、时间、空间上都比课堂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 有利于培养能力, 发挥创造力。
4. 课外实验活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所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要求高,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小制作、小发明、调查研究等。
总之,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创造性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应积极探索, 努力改进物理实验方式, 以便在实验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采取多种方式, 强化演示实验”“大力优化分组实验, 培养合作创新能力”“极力拓展课外实验,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多方面、多形式强化物理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堂 教学 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知识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相对出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更加有效明白掌握物理知识,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演示的实验方法,教师不但可以直观有效的对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要点,学生也能够在观察学习当中,认识相关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操作,能够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实验演示是物理教学当中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1]。
一、关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状态
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在物理这门自然科学里面比较有限,但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科目的初中学生来说吗,如何有效的进行物理教学,依然是值得探讨的教学话题。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括声音、光电、热、力等知识范畴,所要说明的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基本上每个章节都会有实验内容的介绍,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希望学生通过实验的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能力。然而,这个重要的课堂环节,却被多数物理教师所忽略,没有利用这样一个直观的教学手段。另外,相关实验器材的缺失,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实验演练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实验器材的配备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用来满足教学过程当中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练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关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意义
1、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演示实验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将书本上复杂的知识比较形象简单的呈现个学生,让学生有效快速的掌握,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面发挥最大的效果。其次,在实验操作演示的过程当中,对相关仪器的作用,材料的特性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讲解,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对书本概念、现象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当中完成教与学的课程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
2、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包含许多的知识内容都是比较抽象和复杂难懂的,教师在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或者是凭借多媒体屏幕展现相关的图画,这种与传统教育无异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相对来说,在课堂当中引入课堂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通过演示实验中发生不同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当中,探讨研究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
3、能够提升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对比书本知识来说,为学生展示的是形象生动的操作画面,相比书本知识来说,操作演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记忆。同时实验演示,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问题程就行思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加深了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如何有效的操作课堂演示实验
1、实验设计目标要明确
实验演示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操作画面,给学生呈现的书本知识的操作过程。因此,设定必要的实验目标,是教学内容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要求、实验结构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反映和运用。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在保证实验操作效果的同时,对实验操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效果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要敢于质疑,通过认真思考必要的问题,解决必要的相关问题,把改进的措施和效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体会当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目的要明确
演示实验的设计和选用,所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都必须从实验的目的出发。对于课堂演示实验的目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对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在演示操作过程当中,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在实验设计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让演示实验变得新奇、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在实验操作当中发现和思考相关问题。如果演示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所设计的实验目的就必须突出实验的思考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验的演示目的和操作要求,在课堂中应取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来进行实验的编排设计。
3、实验操作要直观、明显
操作演示实验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呈现简化书本知识的实验活动,所以,实验的现象必须明显直观。这就要求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必须是尺寸要大,仪表的刻度要便于观察,同时还要协调学生的感官刺激,比如嗅觉、听觉等角度的协调作用。同时为了实验观察,目标的突出,可以采用仪器背景色的对比度,可以用染色或者背景墙视觉反差的效果,增强学生视觉上的观察[3]。
四、结束语
课堂操作演示实验,是初中课堂之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合理的课堂实验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演示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教师经过合理有效的引导,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变被动为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掌握物理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把实验结果和相关实验步骤,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充分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是物理实验操作教学走向一个新的高度。物理操作实验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充分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钟强.充分利用演示实验高效服务物理课堂[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2,(3):22.
[2]孙艺哲.刍议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208-208.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雅格布天梯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七年级上册地理试卷报告--雅格布天梯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
电弧比羽毛还轻。
羽毛是实体,有质量,密度比空气大。而电弧是等离子体,本质黄牛课件网就是空气,我们看到的电弧是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以,电弧所在区域内的密度其实就是空气密度,所以会被热空气带动上升。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后人便把这梦想中的梯子,称之为雅各布天梯
雅各布天梯则展示了电弧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二根呈羊角形的管状电极,一极接高压电,另一个接地。当电压升高到5万伏时,管状电极底部产生电弧,电弧逐级激荡而起,如一簇簇圣火似地高中物理试卷分析向上爬升,犹如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雅各布天梯。
该展品由变压器、羊角电极等部分组成。由变压器提供数十万伏的高压,在羊角电极间击穿空气,形成弓形电弧,产生磁场,使电弧向上运动,其运动过程类似于爬梯。当电弧被拉长到600mm左右,所施加的电压再不能维持产生电弧所需的条件,电弧就消失,此时羊角电极底部又会产生新的电弧,形成周而复始的电弧爬梯现象。在2-5万伏高压下,两电极最近处的空气首先被击穿,形成大量的正负等离子体,即产生电弧放电。
空气对流加上电动力的驱使,使中泰化学 煤矿电弧向上升,随着电弧被拉长,电弧通过的电阻加大,当电流送给电弧的能量小于由弧道向周围空气散出的热量时,电弧就会自行熄灭。
说明:在高压下,电极间距最小处的空气还会再次被击穿,发生第二次电弧放电,如此周而复始。
奇台四中汪涛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象仅凭课本和粉笔对学生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实践—知识—实践,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失败”的演示实验育人
在讲《光的传播》一节内容时,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小孔成像。课前准备实验时,是在地下室完成的,效果明显。到了课堂上,我没有做过多的思考直接上课,但实验现象怎么也不清晰,反而白白耽误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激情四射的课堂逐渐变得散乱无章,我在沮丧中听到了下课铃声。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时的阳光充足,班里的窗帘较薄,室内黑暗的效果无法营造,怎么能演示成功?到下午自习课上,我让学生关上灯,很轻松地完成了早晨“失败”的实验。然后我告诉学生,细节决定成败,它不仅在实验中如此,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同样。老师因为忽略细节而导致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希望能在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学生轻轻点头,若有所思。
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三维目标任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有时“变废为宝”稍作点拨,不但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而且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承认错误的勇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升华了师生之情感,孕育了学生的无穷智慧。
二、课外演示实验升华主题
在与学生共同探究“凸透镜使光线会聚”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演示:从窗外透进的阳光通过凸透镜在白纸上会聚了一个又小又亮的点。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寒冷的冬天,火种丢失,这个实验能否帮我们取暖?学生们马上活跃起来,分组讨论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学生们提出了用凸透镜对准太阳光,把树枝、树叶放在焦点处,使树枝、树叶燃烧来获取火种。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做法富于创新,符合物理原理。但马上有学生问:焦点处的树枝、树叶真能点燃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拿着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和一张白纸领着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按他们的设计当场演示。不一会儿,白纸上的亮点开始冒烟,然后燃烧。同学们惊呼起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不言而喻。我因势利导,问:晴朗的夏日中午,为什么不适合给花浇水?森林里有剩余水的塑料瓶,为什么容易引起火灾?同学们获取的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经验帮助他们马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一些演示实验无法在教室完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又会诱导他们偏离真相,甚至朝错误方向发展。将演示实验扩展到课外,用“真相”让学生感知知识,打消疑虑,纠正错误,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演示实验延伸至课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问题;对策
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将理论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那么,物理实验有哪些问题呢?对于这些问题又有哪些对策呢?
一、受重视程度不高
从大环境来看,物理實验在中学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为学校方面会觉得实验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很大的帮助。而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的学校即使想要重视物理实验,也没有相关的教学条件,所以也只好忽略。物理实验在中学不受重视,可以归纳为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
对策:学校主观上的原因要解决不是很难。学校不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根本上重视物理实验。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将物理实验纳入教案之中,每学期进行的实验课要达到一定数量,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课堂效率不高
因为物理实验较多地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要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之间分工不均或者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而且学生一旦分了组,几个学生聚在一起,纪律问题也会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学生的实验成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也会更加茫然。
对策:教师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可以预先给学生关于分工的建议,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实验中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在实验的过程中,纪律问题大多数是因为学生接触到实验用具时比较好奇和兴奋,因而比较关注实验用具而不是老师在说什么。教师可以在每次实验课时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室熟悉实验用具,将这个过程放在课前。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上就会专心很多。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进行物理实验来推动初中物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守菊.教“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J].广东教育,2007,27(06):173-176.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电与磁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利用尖端放电原理的避雷针,还是每张银行卡上的磁条,都被科学的应用在各个角落里,无声的见证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当电磁之间的转换关系也被人类发现和应用,电磁的作用就更突出了。
生活中最直接囊括了“电磁”的例子就算是电磁炉了,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一种高效节能橱具,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厨具。它采用的是电生磁的原理,用电流产生磁场,在金属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刚开始使用电磁炉的时候总觉得很神奇,没有明火,炉子上没有热度,可是却能像普通的炊具一样将食物加热,这边是“科技”的力量吧。电磁炉不但高效清洁,而且比起传统炉灶更加耐用便捷,安全可靠,只要使用得当,比起煤气炉还更实用和经济呢。
谈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
西华县东夏镇二中:袁建新 2012年3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无不和各种实验密切相关,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紧贴教材内容,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由教师亲手操作的直观性实验,实验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本节的教学效果,影响至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作用非常重大,本人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就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浅谈几点看法。
1、充分理解实验内容,掌握实验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要正确、无误,熟练、自如,对实验过程的突发情况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因此,要做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彻底熟悉实验内容,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甚至必要是还要学习、掌握该实验的相关知识。
2、充分做好实验器材上的准备。实验器材准备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我们设想:一节演示实验准备的不充足,上课前才让实验员从仪器室取回器材,各器材的情况只凭往年的记忆有所了解,匆匆赶往教室,临时拼凑,对出现的情况又缺乏子解,结果,一旦出现与实验数据不符合,看不到的现象,就会很难对付,再临时找这找那,把一节课的时间就白白的给浪费掉了。因此,下课前,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必须提前取出,熟悉了解各种器材的性能,以免出现误差。
3、上课前必须把该实验重做一遍。有一些教师总以为这个实验年年做,凭往年的记忆是有把握做好的,没有必要提前再做一遍。殊不知物理学中的好多实验,其实验的效果、现象、数据的正确得出受当时的天气的阴睛、气压的高低、电网电压的高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做摩擦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验电器金箔张开的实验时,就受空气湿度的影响,天气睛朗,艳阳高照,空气又非常干燥,该实验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好,反之,实验中出现的效果就会非常差,甚至会看不到。另外,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的提前做了之后就全心中有数,该改进的就改进,该注意的就注意,这样做就做到胸有成竹,对该实验的成功就会有十分的把握了。
4课堂演示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自如,提高能见度,得到正确的数据和实验现象。演示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师操作的某一些实验,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教师操作不紧凑,失误多,就不会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实验也做得非常成功,但教室后边的及边角的学生看不到,看不清,这也地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实验所需器材要尽可能的提高能见度,教师做实验时要在后面或侧在一边,不要挡一的视线,条件许可时,可拿到学生中间展示给消学生看或派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全体学生。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让他们认真观察实验中的重要细节,防止看热闹现象的发生。有个别学生对上实验课很感兴趣,觉得好玩,只是一味地看,既不思考,也不认真观察,结果什么也未得到。
6、实验结束后,要提醒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现象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个别甚至是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认为结束了,不做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考虑,结果,收效甚微。因此,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向某一方面引导,提醒,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乃本人从事物理教学多年的经验之谈,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有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等形式,其中分组实验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够帮助其了解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与本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物理素养。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
首先,教师运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少初中物理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在分组之前就把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报告等准备妥当,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教师所制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模式十分单一,学生的主观思维难以体现。其次,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不充分,由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所安排的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注意事项和目的等,让学生快速进入试验状态,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的实验准备工作不充足,在课堂上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实验。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1.将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分组
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首先需要把学生公平合理地分为多个小组,其原因有两点:(1)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则有限,学生无法人手一套,所以,通过分组来合理分配实验器材;(2)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物理实验,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对这些物理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通过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共同进步与学习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分组中,一般3人左右为一个小组,根据其物理知识掌握情况的差、中、优进行平均分配,从而使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助分工,取长补短。另外,在每个小组内,还需要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分配和协调工作。例如,每个物理实验小组由3人组成,1人进行实验操作、1人负责记录数据、1人负责测量数据并读数,通过合作进行物理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师生互动营造有活力的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主体,对实验进行讲解和操作,而学生则作为“听众”身份,师生互动严重缺乏。同时教师的讲课方式比较单一、机械,按照教材内容与实验要求进行讲解和操作,与学生互动较少,无法判断出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兴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促使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好奇”逐步转变为“兴趣”,使其快速融入物理实验课堂中,通过实验教学学习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并且根据划分的小组亲身动手操作实验,并且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使其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加深刻。
3.鼓励学生课上课下实验相结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进行物理实验,同时也需要充分运用课下时间,使课上、课下物理实验相结合,培养其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实际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操作和讨论,使其发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包括用注射器做活塞运动、用塑料瓶验证水的失重现象和根据指甲剪研究杠杆原理等。同时在课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动手实验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如,瓶子赛跑、带电的报纸、漂浮的针和光与彩虹等物理生活小实验。并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在物理课堂上给教师讲述,汇报实验情况。
总之,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与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教师也应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注重演示实验导入的情景化
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课堂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所起得不同的,有的演示实验是用于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是演示实验是用于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思考;有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有的是用于深化和巩固物理知识;等等,但所有的演示实验的导入应该纳入教学设计的范畴,在生活化、理论经的背景中引入演示实验,学生会备感亲切,从而形成对科学美的一种向往追求,当学生全神贯注于观察实验时,他们会感知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也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1 “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提供大气压存在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一张纸托起一杯水”在展示实验仪器的步骤中先提供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演示实验,拿着一个教师事先准备用纸板盖好的空杯。反它们倒立,可以看到纸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杯中掉在地面上,在学生观察到常见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再开始进入演示实验主体,在杯子中注满水,将纸板盖在杯子上,然后提问:如果把它们倒置,纸板和杯中的水会掉在地上吗?绝大多数同学会认为水和小纸板因受重力而掉在地面上,通过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纸板和水没有掉下,稳稳地托起了杯中的水,大多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使纸板能稳稳托起杯中的水呢?是大气压??通过情景化的演示实验导入的设计,启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适时采用问题串处理演示实验过程中的过渡问题
问题式的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紧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验证,由表及里,由此到彼,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较为复杂的演示实验中,往往包括好几个紧密相关的物理事实,尽管所有的演示实验设计,必须目标明确,切合课题,装置简单,现象明显,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由于受个人经验,兴趣的影响,注意力会集中在不同的方面,因此,设计演示实验的过渡时,最关键的是要合理分解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设计的方式反演示实验的过渡转换成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的递进,突出演示实验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2 “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需要设计一个演示实验来获取摩擦力与运动,接触面积的关系,过一个演示实验中要精确地收集几组不同的物理事实,为了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可以把整个演示实验合理地分解成“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必要的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四个部分,并相应地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四个递进的问题。
把一个复杂的演示实验通过四个递进的问题,把一个复杂的演示实验通过四个相关的问题设计来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演示实验的整体框架,又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整个演示实验的思维之中。
3 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
为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配合演示或直接由学生演示,因此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思考哪些演示环节可以由学生参与,由哪些学生演示,培养他们哪几个方面的能力,这些学生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其他学生哪些有用的信息,通过这种合作化的
教学理念的设计,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公式、定义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建构出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思维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
案例3 “动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建构动能这一概念,需要设计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的抽象概念,学习动能大小的判断以及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为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课前准备哪些,课堂上要参与哪些操作,怎样引导学生操作,怎样组织他们交流经验以及 评估其他同学的操作等,只有通过这种合作化理念的设计学生体验动能的真正抽象概念。
4 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探究性实验是指先反真实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拔和引导下,悟出道理,由于物理实验所包含的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层次,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往往存在不太明确,因而应用探究式地工巧为设计物理演示实验是最 有效地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教学过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演示实验都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被开发为探究式的演示实验也不可能把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课堂上深入展开,这主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牲,确定所开发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目标,有选拔性的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探究环节来重点设计,这样才能切实体现课标理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于不同的班级的学生个性与教师的侧重不同,所以同一个探究式的演示实验会有不同的设计,只要能体现演示实验的某些重点,都是可行的。
案例4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课标,教材与学前的详细分析后,如果探究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则演示实验其它部分可以略微提示,教学重点放在设计实验方案上制订上,通过师生一起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理清实验器材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联,最终确定有效的实验方案,如果探究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猜想假设的能力,演示实验的重点就应该设计在实验的导入上,通过一系列的物理事实来引导学生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作出猜想,如果探究实验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则演示实验的教学重点就应设计在数据表格的分析与归纳上,通过测量、观察、比较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与判断数据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这样在不同的的探究演示实验中,让学生有所侧重的深入体验某一个探究环节,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不断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中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注意力,观察、思维、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但是,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在采用分组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学生多,难以组织,导致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问题。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探究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题的界定: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因此,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有效地指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基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实验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根据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课堂里开展分组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解决分组实验教学的形式化、表面化、低效性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宗旨,以研究“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从而促进课题组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具体目标主要为:
1、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如: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通过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这也有助于广大物理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平时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不足,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实验器材,到了自主实验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实验器材,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一片 “混乱”。
(2)学生分组不合作,多数学生无所事事,只在旁边观看。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实验探究能力上的差距等原因,真正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
(3)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物理教师大多数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实验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4)实验器材杂而乱,摆弄无结果。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实验器材不加选择,学生通过对一堆实验器材的摆弄,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2.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1)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实验器材,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3)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实验器材,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六、初期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初期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对如何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作了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跟科学探究实验相关的提出问题、分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枳沟初中初二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课题组成员亲临实践并收集积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典型案例,同时将构建的分组实验等的有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反复应用于实践,并进行修改完善。
(3)调查法: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课堂观察法:研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分组实验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5)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组建课题组,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按照方案具体操作,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三阶段:小结检测阶段(暑假)
对初步实施的情况作小结检测反思,修正方案。第四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按修正的方案继续实施,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整理分析收集的实验器材,形成结题报告。
(二)人员分工
孙得梅: 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陈军:负责研究监督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管见章: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刘海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
张晓: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张旖: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研氛围浓厚,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活动经费及活动地开展有保障。
2.课题负责人孙得梅老师:物理专业水平高,诸城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课题负责实践经验,参与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获省级二等奖,主持和参与的7项诸城市级课题均已结题。同时又是学校物理学科教研组长,有利于做好协调工作发挥集体智慧。
3.课题组成员:专业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且在跟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最终研究成果:
【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推荐阅读:
大一物理演示实验报告10-20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心得07-21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电磁学06-03
演示实验教学10-29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05-31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5-24
普通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研究论文10-11
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6-14
引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疑难实验的几点尝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