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共12篇)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1

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南北跨纬度近50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2.我国的临海: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直接濒临的太平洋。

3.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南北跨度较大的纬度位置,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热量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②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4.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甘、陕、云、贵、川五个省区。

5.我国部分省区之最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2

《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月刊, 以中国地理为主, 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 并揭示其奥秘。它的文章独具特色: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 把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 具有很强的带入感、现场感, 改变了以前科普类文章把知识罗列堆砌的表述方式。同时, 它的文体“像学者一样严谨有知识, 像作家一样锤炼语言和富有感情,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把专业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大众都能看得懂。尤其是刊中优秀的文章、精美的图片, 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课程资源, 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

《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 在这些课程资源当中, 有的可以用做情境教学。如用“何处是江南”来讲解梅雨:众说纷纭话江南, 江南到底在哪里?气象学者认为, 有梅雨的地方便是江南。江南的梅雨, 下不大, 但持久, 物品易发霉, 石上易长青苔……这样不但讲解了梅雨, 还仿佛让学生置身于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的江南, 颇具美感。有些资源可以用于案例教学之中。如用“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 让学生思考, 一边是水电给人们带来的经济利益, 一边是生态环境, 二者到底该如何取舍?同时列举出美国“小鱼胜大坝”的例子,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在开发流域、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不要超过底线, 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

将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期刊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得到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把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分为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人文地理课程资源两大类, 在两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如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等课程资源, 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可分为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课程资源, 每一种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很多实例。

把整理出的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一一对应起来, 便可得到高中地理的课程资源 (如表1-3) 。

2.《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很多有趣的课程资源, 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便会对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帮助。如:2009年12期的“奇路中国”, 可以用震撼人心的“奇路”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自然地理因素造就了“奇路”, 进而让学生理解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结合起来, 必然会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内涵, 产生要深入学习的兴趣。

2.2 图文并茂, 制作精良。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照片、地图都是由专业人士拍摄或制作的, 不仅具有艺术气息, 还具有准确无误的科学内涵, 能让学生在惊讶、赞美之余,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地图、照片不仅仅在传播自然与人文的美感, 更主要的是在传播地理知识。

2.3 关注社会热点, 时代性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课程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结合社会时事,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近些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上的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 在2015年的河北专辑中就有“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等文章。可以结合工业区位的选择、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课程进行教学,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2.4 知识性强, 适合教学。

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地理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紧密, 尤其是在地质、地貌部分, 几乎每一种地质、地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而且《中国国家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科学性很强, 对知识的表述精准、专业, 适合教学。

2.5 种类繁多, 数量大。

《中国国家地理》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涵盖了天 (文) 、地 (理) 、生 (物) 、人 (文) 四个方面, 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很多, 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 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中国国家地理》每年有12本期刊, 从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为止已有期刊173本, 每一本期刊至少收录了10篇文章, 且每一篇文章不只对应一种教学内容, 地图、照片就更多了, 可见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数量之大。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6.

[2]李志华.那段艰苦并快活的日子--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EB/OL].http://www.dili360.com/about/history/detail/id/5.htm, 2015-05-29.

[3]林之光, 杨勤业, 周振鹤, 等.何处是江南[J].中国国家地理, 2007 (3) :52-54.

[4]马军.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J].中国国家地理, 2006 (4) :92-103.

[5]宋丽.浅谈《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情境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J].文教资料, 2014 (8) :181-182.

[6]单之蔷.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6-25.

[7]赵一.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54-165.

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的学习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知识 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地理素质,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课下时间非常有限,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专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没有补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有两道选择题,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比较困难,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如天象观测,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点,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了解灾情,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以至于不会应用,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教材改革的实施,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指导,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地理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地理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学生课下阅读有关书籍,多参加课外活动等课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与地理课改相适应,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中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篇4

1.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哈克贝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2.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遥游》。

3.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独立创作诗歌的开始,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叫楚辞,又叫骚体诗。他用这种诗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他的纪念日。

4.我国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况,代表作是《劝学》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八种体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因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9.“三曹”是指东汉建安时期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学常识20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学常识。

1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1.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1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15.唐诗《回乡偶书》《登鹳雀楼》《凉州词》《春晓》《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分别是贺知章、王之涣、王之焕、孟浩然、王维。

16.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其中韩愈为首。

18.杜甫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代表散文有《师说》《马说》《祭十二文》,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黔之驴》。

20.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1.《阿房宫赋》和《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22.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柳永和南宋的李清照(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代表词作分别是《雨淋霖》、《声声慢》。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苏轼号东坡居士,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名作有《赤壁赋》;辛弃疾号稼轩,代表词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我国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编年体通史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24.《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六国论》《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作者分别是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轼。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知识点 篇5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①夏商西周: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②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③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④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①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

②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

汉代:关中地区: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王景治黄。

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③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

③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

(2)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

(3)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并给予评价。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4)评价

①积极方面:生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②消极方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什么是租佃关系?简述其发展历程、特点并评价。

(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

(3)特点: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佃农与地主订立契约。

(4)评价: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①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商周时期是其成熟时期。

②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

(2)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年使用焦炭,明朝流行开来。

(2)衣被天下(纺织业的发展)

①丝织技术: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②棉纺技术: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从烧陶到制瓷

①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型代表。

②瓷器

▲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高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篇6

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汉战争的性质 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

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 民主政权的对立

4.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以经济发展角度讲实质上就是 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

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 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7

一、地理教材中的概念性的知识教学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中,有些概念性的知识比较零散,而且还是单独的,并没有形成概念系统,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性也不是很强,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没有获得相关的概念知识储备,这也使得学生对一些较为陌生的且抽象的概念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建构全新的认知系统,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感性材料来丰富相关概念的形象,也可以创建情境教学拉近学生和新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概念时,需要教师找准此类概念的入口点,将抽象概念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比如说“台风”这一概念,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台风形成和发生的相关视频影像,加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再如,在探究“地球自转”这部分的概念时,也可以利用简单的圆珠笔与水杯分别演示北极与南极上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这样也能够轻松地创设概念性知识的空间的想象情境。也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知识的共鸣。例如,在探究“冷锋”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谈论一下气温和降水的日常感受,然后再引入“冷锋”的概念,让学生的生活常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如,探究“地震”与“火山”等的概念,都可以用学生能接触到的灾害性新闻事实作为教学的一手材料,这也是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有效途径。

二、督促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地理学科中,学生对于一些空间上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都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一个较为熟练的基础知识,理解那些空间概念也就只能纸上谈兵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涉及的知识种类较多,知识量比较大。有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够,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于一些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也是绝不能打折扣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效率,其中抽查背诵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不要用言语去中伤学生。要遵循着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些地理概念。

三、对比法进行概念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地理概念的形成,结合对比教学法进行授课,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地理事物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各种地理现象都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现象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因此也都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但是各现象之间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联系。结合对比教学法,能够明确发现其共性与个性的一般发展规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地理概念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比方说,在学习到“内力和外力”的相关概念时,地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学习与思考,发现内外力之间的本质差别主要是由它们表面的差异造成的。对于环境的改造,外力的规律则是地带性的,但是内力的规律则是非地带性的。学生们也能够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探究,知道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其中,内力是基础,对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地表起伏格局等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则是继内力之后对地表的改造。结合这个例子进行学习,对比教学法的优势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对比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尤其是目的性的一些问题,最好不要抱着比较的心态去为了比较而比较,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比较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还是需要感性经验参与的。在教学地理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尽快消除头脑中原有模型的错误认识。地理模型忽略次要信息,主要也是经科学抽象形成的,结合地理模型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并且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既能够消除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又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力,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地理概念。因此,在概念教学时,适当的实物演示对于记忆一些地理概念也是很有帮助的。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方法 培养兴趣 联想记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23

地理这门学科分层次在各个学校展开教学,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地理学习,主要涉及的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整治与开发。这部分学习内容较难理解与掌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探索学习方法,体会学习高中地理的快乐。高中地理较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非常强的生活实用性,生活中的许多方方面面都会应用到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因此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高中地理,尽量在学习过程中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为所用。高中地理较初中地理来说复杂难懂,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地理素养,这需要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敏感度,通过教学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当然,全靠教师本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去。虽然高中地理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就一定得心应手,下面着重介绍一些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

(一)兴趣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第一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你做什么事,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一定完成不好,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动力去完成这件事,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么你的学习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每天都在老师及家长给予的压力下学习,长此以往,学习变成了让你痛苦不堪的事情,好成绩因此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来说更是这样,高中地理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理科素质,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高一涉及的自然地理中类似的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经纬度时区的判断、各种洋流气候的变化特点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拥有理性思维,慢慢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如果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没有兴趣的话,那么学习起来就会相当困难。因此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说,学习高中地理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有的同学提出,学习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很难对自己本不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出兴趣来,这是错误的观点,学习兴趣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后天的努力培养出来的,而且也不是很困难。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可能只有极少数的男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据我在班里的调查发现,班上几乎没有女同学对地理感兴趣,有几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同学也是为了考试努力逼自己学习。其实高中地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枯燥无味,高中地理也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为什么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的变换、为什么我们国家白天的时候美国却是黑夜。生活中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只要学生善于发现,并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努力去寻求答案一定会培养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地理教师可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用这种新型教学工具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视频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视频动画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将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各种丰富的画面信息,改变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传统认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会认图,巧妙记忆

翻开高中地理课本,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比如世界地图、气温分布图、地形图、地势图,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生动形象地代替了晦涩难懂的文字信息,让学生看到后一目了然。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要格外注意这些各种各样的图表,它对学生以后的地理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图表的准确记忆可以带给我们许多解题技巧,不仅让学生在考试中省时省力,而且还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对于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首先接触的是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地球表面的大环境,学习对象包括大气层、水圈、岩石圈等等,先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们会学习各种区域地图,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重要的地理位置牢牢记在心里。

以学习中国地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最好事先准备好一幅真正的中国地图,让每个同学仔细观察后先对中国地图上的区域位置有个大体了解。然后把这幅图用多媒体放大了后逐个为学生讲解。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记忆地理位置有些困难,但其中的奥妙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掌握了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就可以很快掌握。比如,在中国地图里每个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都有分界线,这些分界线将各个省份分割成很多明显的图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这些图形与动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巧妙记忆。

例如青海可以看成一只兔子、黑龙江像一个白天鹅、云南可以看成一只开屏的孔雀等等;还可以几个相邻的省份放在一起,例如湖北在湖南的上方等。利用这些联想记忆法将所需要记忆的图表牢牢记在心里,等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解题比以前简单很多,经学生实践反馈,这确实是个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图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去讨论探索实践,去发现更多更有效的记忆方法。

看似神秘的高中地理其实有很多实用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高中地理课堂的奥妙。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有趣的地理想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一起探索寻找隐藏在这些现象之后的地理原理,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记忆,并有效和地理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不断共同进行探索,寻找自己各种记忆图表的技巧,让记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9

我认为学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物特征等。

其次,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人口)等。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加深对图表地理意义的理解。

学地理单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背是基础,但更要对各种地理现象做出解释。在做题时,一定要边做边问自己为什么?对内容理解了,复习时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解题的思路,即反问自己:“当初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呢?”

1.复习地理知识,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滚瓜烂熟的地步,熟练透彻的自然地理知

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本功。现在的地理高考试题以人文地理、时政地理内容居多,但是人文地理必然以自然地理为载体,自然地理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没有全面扎实地自然地理基础就很难去正确解答人文地理的问题。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比如气候图、资源图、时差图、政区图、地形图、洋流图、风带图等。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时政地理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2.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一幅地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

往往比几页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文字形式、数据形式的复习信息还多。“复习地理的最基本方法是要心中有图”,“提高地理复习效率的最佳入手处是以熟记地图开始”。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高考状元们地理复习的第二条成功经验.3.①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要把文字地理知识、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

理、地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

②复习地理的某一章节时,要做到先图后文,先熟记地图,再记忆具体文字知识。教材中重要的地图有几十种上百幅:降水分布图、石油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等。可以把这些地图复印后归类粘贴成集,以方便记忆查阅,丰富图感,当你看着一幅图,可以将它的特征及与其他地理现象说得八九不离十时,能清楚地从图中提取一系列地理信息时,如:数据地理信息、平面地理信息、地表信息、经纬信息、气候信息、区域信息……,已表明你的地理应考水平相当不错了。

③还可以把辅导资料、试卷、练习册上的典型图文结合题目剪辑下来,编成一本地理图文妙题集,对提高地理图←→文双向信息转换能力、地理图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量化知识积累是复习好地理的基础特征。每天记一幅地图、每天做十道地理填空题、每天阅读10页教材、每天整理5个地理知识点、每天……贵在每天坚持,复习安排节奏均匀,不搞突击,也不中断,如此细水长流式积累,最后地理知识

5.地理复习要围绕《考试说明》中的主干地理知识下功夫。近三年地理高考涉及的知识以

主干知识为主。要在通读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用浓缩法、比较法、框架法、图表法、网络法、整体法,精心梳理出各单元章节的主干知识(地理基本事实、原理、规律、概念等等),每复习完一小节或一个地理小专题,要在课后趁热动手整理出合理的小型知识网络结构,使复习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有序化、网络化,达到一呼即应一忆即现的地步。

6.地理习题不要泛做滥做。大量做题后一定要及时自我总结,总结地理解题规律、总结地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 篇10

(一) 知识和能力目 标

1、理解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原因

2、掌握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效益差异,引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2、通过案例2、案例3,论证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的原因及措施,通过对原因和措施 的解析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法

2、难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方式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 课程导入( 3′)

上节课我们讲了人地关系,探究了人 地关系转变的因素,发现目前的人地关系不协调,呈现出诸多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9-10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主学习( 12′)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合教材P102页案例2分析下列问题

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4、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不同。

高中地理知识记忆的几种基本技巧 篇11

一、字首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字首记忆法效果显著,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为:先将地理概念的字头进行排列,形成固定的一句话,然后根据这句话复述出概念的全部内容。很多同学对各种地理分界线混淆不清,而且由于其内容较多,很难形成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字首记忆法对这些分界线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较长,其中包括“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的山脉,我们可以将这组山脉名称的字首组合为“大阴贺巴冈”,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二、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三、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资源”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采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四、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五、重复记忆法

记忆专家指出,遗忘是人类的本能,知识的遗忘同样会遵循这一规律。对抗遗忘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重复记忆,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重复记忆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方式来强化记忆,从而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例如,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从不同角度进行“温故”,降低知识遗忘率。这种方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复习效果。

六、互动记忆法

互动记忆法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通过讨论、辩论、争论等活动,加深记忆,达到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就钢铁工业的发展布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工业基地的布局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七、形象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有时会需要清晰记忆区域轮廓特征,而这也正是不少同学的弱项。利用形象记忆法,就可以使我们克服视觉记忆中的弱点,获得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区域特征记忆。例如,在新疆区域轮廓记忆中,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疆”字上,其中的“三横”代表新疆境内的三列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个“田”字代表新疆的塔里木和准噶尔两个盆地,而“土”字则代表帕米尔高原。通过形象记忆,我们就会对抽象的地理概念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篇12

一、明确学习地理价值, 端正学习态度

态度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深刻的影响, 与学习效率直接相关,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足球, 同样适用于学习。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保持高度的热情, 主动给自己添加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 不怕苦, 不怕累, 持之以恒, 迎难而上, 学有所成。

可见, 一个人端正学习态度与否对学习成败关系很大。因此, 地理教师首先要引导好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地理并非是副科, 可有可无, 确保他们能够在这门课程上下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缺少兴趣, 想学好东西是不可能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常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对于内容繁杂、理性太强的地理科目, 地理教师更应多花点心思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需求, 从而保证学生有学好该学科的强大驱动力。地理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更活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往往比较喜欢。

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当前已经是新的时代, 可以说, 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的利用语言及板书形式提高到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等的综合运用。由于它具有强有力的显示功能, 给课堂提供众多的感性材料, 所以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他的还有创造教学情景、在教学中注重与历史故事的有机结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得教学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求知欲, 助其打开智慧的大门。

三、授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人这么比喻:学习的愿望好比大厦的地基, 学习的兴趣则是盖房的工具。有了地基有了工具, 要把知识这一大堆繁杂的材料变成大厦, 学生还得有获得知识的条件, 那就是拥有正确的方法。古人云:供人以鱼, 只解一餐;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这句话点出了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犹如钥匙, 学生“钥匙”在手, 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就容易打开。

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确定重点等。同时, 由于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运用。而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 (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三) 和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则比较适合。

地理科目知识点多, 许多学生都会感觉记忆有些吃力。教师因此要积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图表、画知识树、比喻记忆或者歌诀等方法帮助记忆。如, 我通过歌诀教学生记忆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 全球变暖后果显, 海面农业和水源。温度升高度冰川融, 海水热胀海面升。海岸后退低地淹, 沿海地区亮红灯。农业变化分利弊, 利在积温产量增。弊因蒸发旱加剧, 高低纬度各不同。低纬单产下低谷, 高纬产量直线升。蒸发加重径流减, 旱涝频繁强度显。 (对策) 气温变化不可怕, 科学预测适应它。海岸筑牢坚固堤, 农业调整新品种。大力造林遏变暖, 亡羊补牢犹未晚。碳烷气体是祸首, 控制排放首先抓。低碳生活现提倡, 全民积极响应他。歌诀记忆法由于自然、朗朗上口, 学生喜欢, 达到了“记中乐, 乐中记”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编相关歌诀, 效果更好。

考试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一关, 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针对近几年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的现状, 我曾教学生在答题中想要提高得分系数, 应该关注多与少的技巧、具体与模糊的技巧、条理与段落的技巧等。如试题“台湾为何多地震发生?”如果忘记了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可以模糊回答为:其位于板块的边缘, 因为地壳不稳定, 故易发生地震。

古人云:“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轻松、答得从容。

上一篇:面试销售答案下一篇:维修人员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