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分析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文言文翻译分析(共8篇)

高考文言文翻译分析 篇1

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张长院

【内容概要】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关键词】

“踩点”翻译。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教学理念】

1.着眼学生,瞄准高考,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2.明确目标,一课一得。

3.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会、会学为目标。4.以多元理论为指导,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学习目标】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会翻译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需要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精讲细练。【教学步骤】

导入:多年以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备受出题人青睐,两道小题,共计10分,题型高度固定。估计2017年高考肯定会有。同学们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今天,我们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取得好的成绩。

一、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展示: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按点赋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语 文(陕西卷)原文:孙傅,…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 分)

【参考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己,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评分细则】“帝”(称帝,主宰)1分;“苟”(如果,假使)1分,“死之”(为……而死,因此自尽,以死报国)1分:句意: “吾唯知……尔”,1分;“立异姓,吾当死之”,1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 分)

【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细则】“不吾索”(没有点名要我,没有索要我),1分;”面责”(当面指责,面对面斥责),1分;“庶或”(或许,可能), 1分;句意:答对任两句1分,四句2分。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 Ⅱ 语 文(陕西卷)原文:陈登云,……(《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jǔyǔ],多不能安其身。(5分)【参考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评分细则】胜,禁得住,1分;安,安身,1分; 龃龉,抵触,排挤,1分。译出大意给2分(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dàn]泽中雁矢,囊[náng]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参考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评分细则】啖,吃,1分;矢,通“屎”,此处指雁粪,1分;囊,名词作动词,用袋装,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小结:文言文“踩点”翻译 1.重点翻译“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虽为考查句子翻译,实为考查字词与句式翻译。是按点赋分的。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2.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120个。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二、我班文言文翻译答题考场样卷分析

例1:西飞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文言文翻译答题情况分析(2016-10-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冯[píng]翊[yì]以霸入财为官,不暑右职,使领郡钱谷计(5)

译文:左冯翊因为黄霸是捐财为官,不给他高职,让他负责掌管郡里的钱、谷出入工作。【解析】得分点: “以”“右职”“领”各1份,语句通顺2分。2.鳏[guān]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5分)

译文: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钱安葬的,由乡吏上书报知,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解析】得分点:无以”“书言”“区处”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展 示:考场样卷

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1+3+1+2+2+1=13平均:13÷6≈2.17 得分率:13÷60 ≈21 % 结 论:得分偏低 小结二: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的原因 客观原因:

1.试题文本有一定难度。2.阅卷稍严。主观原因:

1.没读懂文章----不理解,不会翻译。文言文阅读少,实词、虚词积累不够,文言句式不熟。2.专项训练少,“踩点”翻译意识不强。

三、翻译指导

1.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信: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达: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雅: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注: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文言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直译为主:对于大多数词句,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句,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注:高考重点考查直译能力。3.文言翻译的方法

“六 字”经:留、补、删,换、调、贯

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

例:1.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语气助词)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停顿助词)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副词)

③换: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主要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例:1.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单换双)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古今异义)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如同云一样(名作状)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

④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苏轼《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2.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4.“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 《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⑤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⒈沛公谓张良曰:“(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⒊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⑥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贯”即“意译”。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原则,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译文: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借代)

例2: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译文: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秦汉时的关隘(依然留存)。

例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婉曲、避讳)

例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译: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

意译:我活着应当以不惜性命,死了应当报恩。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左传》:讲一个士大夫(魏颗)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续齐谐记·华阴黄雀》(杨宝):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也说“衔环结草”)

小结: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总 结: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五、课堂练习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踩点,后翻译)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②”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四位同学板书)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译文】

③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

(教师讲评:先找得分点,再翻译)展示参考答案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② “孰与君少长?” 【译文】 他与你相比,(年龄)谁长谁少?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贫贱不能移)

⒊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译文】“(所以说)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4.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先踩点,后翻译)

(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六、作业:归纳 1.古今词义词 2.词类活用

3.古汉语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七、谈谈我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相信自己,梦想就在前方!

附:1.板书

高考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高考文言文翻译分析 篇2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 代入检验法 (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 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 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 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 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 (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 充当, 谓语由动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 (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 充当,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 “用”“以”对称, 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 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 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 联想推断法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 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辩其异词,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 相邻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 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 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 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 用于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 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 用法也自然不同, 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 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 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 它的意思是“竟然”, 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 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 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 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 如果译成“竟然”的话, 于情理不通, 因此, 此处译为“于是, 就”的意思最佳。

3.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 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 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 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 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 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 ……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 (1) 是则罪之大者。 (《孟子》) (“是”作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句的主语) (2)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是”作动词, 表肯定判断)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2. 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 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上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三步走”训练中, 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如:“谁”“何”“奚”“渴”“胡”“焉”等。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 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 为了强调, 靠助词“之”“是”帮助, 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 (4) 名词作宾语, 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 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 (宾语) 的唯一性, 排他性, 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 (惟) ”, 构成“唯 (惟) ……是 (之) ……”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 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 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 如:“且曰, 客从外来, (邹忌) 与 (客) 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 (于) 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 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篇3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礼记·檀弓下第四》)

【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⑴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⑵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国语·鲁语》)

⑴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⑴然则功且安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译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君与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在。君曰:“孰知栾氏之子?”大夫莫对。舟人清涓舍楫而答曰:“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曰:“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 清涓曰:“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若君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

(《尸子·贵言》)

⑴君奚问栾氏之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⑴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书·贾谊传》)

⑴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刘开《问说》)

⑴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刘基《郁离子》)

⑴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⑴夫子患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请让我们用活人(为他)殉葬。(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莫”“请”的翻译、介宾短语后置和省略句式)⑵尽管如此,但他患病应当去伺候的人,哪一个比得上他的妻子和家臣呢?(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虽然"的古今异义和固定结构“孰若”的翻译)

2.⑴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提示:本题重点考查不定指代词“或”和兼词“诸”的翻译)⑵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宝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宝玉献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以……为”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3.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过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认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实词“相”“爱”的翻译和“衣”“华”的词类活用)⑵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吧!(提示:本题重点考查“美”的词类活用和固定结构“无乃……乎”的翻译)

4.⑴那位相貌美的人自以为美,(但)我不觉得她美;那位相貌丑的人自以为丑,(但)我不觉得她丑。(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和“美”“丑”的意动用法)⑵品行贤良但(又能)去掉自以为贤明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敬爱呢?(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贤”的意动用法、宾语前置句式和被动句式)

5.⑴既然这样,那么功业将会达到什么境界?(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虚词“且”、固定结构“然则”的翻译和宾语前置句式)⑵有过错(却)不治罪,无功劳(却)受到奖赏,即使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实词“罪”、虚词“虽”和固定结构“不亦……乎”的翻译)

6.⑴您为什么要问栾氏之子呢?(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奚……为”的翻译)⑵即使是栾氏之子,他(又能)对您怎么样呢?(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虚词“虽”和固定结构“若……何”的翻译)

7.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提示:本题重点考查 “王”“霸”的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句式) ⑵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虚词“其”“几”和固定结构“是以”的翻译)

8.⑴凭擅长赋诗写文章在郡里闻名。(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实词“属”的翻译和状语后置句式)⑵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材”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9.⑴孔文子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羞耻,(所以)孔子认为他贤明。(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耻”“下”“贤”的词类活用)⑵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感羞耻的事,后世的人却做它而且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然则“的翻译和“耻“的意动用法)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篇4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篇5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3.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4.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5.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9.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1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5.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1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18.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9.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品味道的享受。

20.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21.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它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22.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23.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4.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2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叙述很详尽了。

26.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7.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8.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29.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彼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30.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篇6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2002年起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该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归纳如下:

一、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有的考生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2004年全国卷)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有的考生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2002年全国卷)

这里,两个考生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有的考生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2004年 湖北卷)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有的考生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2004年 天津卷)

这里,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分

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考生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分清今义古义,切忌盲目替代。

如: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桃花源记》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翻译: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孔雀东南飞》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有的考生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2004年 天津卷)

这里,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如: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有的考生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信陵君窃符救赵》

⑼阿母谢媒人。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孔雀东南飞》

这里,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分析 篇7

学生要想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第一, 古今时间的间隔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陌生感, 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所讲或者所练习的篇目不能“硬讲”, 而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比如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史实和典故、社会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古代文化知识。这些既可帮助教师分析文章, 把握重点,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词语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生不再陌生。

第二, 学生翻译句子不能结合语言环境。这个问题与有些教师的讲课习惯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上课时, 大多是先翻译文章内容, 做得事无巨细, 学生学得很被动, 他们的“惑”被教师代替解决了, 因此, 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常常是学了几年文言文, 连一篇浅易的文章都读得错误百出。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现成的文言文, 比如成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外交辞令等, 这些都是鲜活的文言文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 结合语言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帮助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

第三, 学生复习文言文时不注意诵读。学习文言文, 诵读是关键。在复习中, 不能急于求成, 诵读同样很重要, 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逐渐了解、把握文章内容。中学生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高考规定了学生必须背诵古诗文64篇, 还要阅读120篇左右的课外文言文, 这才能应付现今的高考, 因此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就必须要诵读。

诵读与断句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能正确断句就谈不上正确理解。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断句的有关知识。

1.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 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等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2.排比、对偶、顶真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子前后相承, 语势连贯;句式整齐, 四六句居多。

3.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等词, 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

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有解决了这些认识上的问题, 我们学生师才能展开进一步的教学。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结合现代的思想。于丹解读《论语》给了我们文言文教学一个很好的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掌握古代的文化知识、精神内涵等, 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基础, 所以我们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 古为今用, 挖掘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 文言文学习, 要注重归纳和积累。尤其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以及典型句式,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 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 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 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古代文化语知识多且琐碎,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归纳, 搞清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 理清文化脉络。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的范围, 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古代文论》《文选》里的一些名篇,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通过整体阅读一篇文章, 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1.是什么朝代;2.写的是什么人;3.做了几件事, 包括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性质的褒贬;4.事件的结果及意义等。学生阅读文本之后, 要准确筛选出这些信息, 并对试题中的选项加以判断。筛选信息是第一步, 而整合信息、概括观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筛选出的这些粗糙的、没有条理的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 并概括文中主人公的观点及作者的态度。

综上所述, 对文言文内容的整合概括, 目的在于检测学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 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要完成这类题, 离不开理解词句、通晓文义、辨清主次。学生经常出错的类型, 大致可总结为“词语误解”“强加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观点不清”等几种。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 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等方面入手, 最终会去伪存真, 豁然开朗。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篇8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同学的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担任原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的翻译:永乐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袁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袁盎晁错传》)

同学的翻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答案分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的翻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翻译时,有些同学对有个别词语常常不翻译或翻译不彻底,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同学的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现代汉语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会觉得同学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的翻译: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宋书·郭原平传》)

同学的翻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

正确的翻译: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同学的翻译: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答案分析:“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上一篇:刻苦学习的读书名言下一篇:超市贵重商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