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篇1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良玉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会强调,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王新宪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于幼军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8年9月5日作出的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科学判断

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目标任务

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3大部署

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制度创新

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专家表示,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现代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2006年,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此外,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有关专家表示,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8大举措

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表示,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会从8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3个要求

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篇2

“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6年初)

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7年提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009年底)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010年10月26日形成和强化共识)

关键词一:主线

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关键词二: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突破口:

扩大内需为主的结构调整。

关键词:三攻坚时期

1.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多变, 中国面临挑战和机遇更复杂和迫切;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3.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时期。

相关连接:

近期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百姓关注的热门词:“又好又快、更好更快”

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篇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考点链接

一、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运用农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实施“科教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加大扶持农业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运用走“两高一优”的农业之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说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分析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结合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说明建设现代农业问题。结合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现状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结合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说明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4围绕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说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要求。尤其要注意结合第三产业一些具体行业(如旅游业)的发展,分析其意义及促进发展的措施等。注意结合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重视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及构建和谐社会,分析促进就业的意义。

二、哲学常识

1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新进展,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3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的,这说明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就体现了这一原理。

5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今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这些科学的部署,属于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6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坚持了科学的价值观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主要矛盾。“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三、政治常识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r,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

3重视农业问题及严格土地管理的举措,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严格土地管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大问题。

创新设题

1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C矛盾主要方面原理D抓主要矛盾原理

2“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增强忧患意识的哲学依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执政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指()

A党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D党要坚持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

4“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

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作风领导

5“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我们党()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D坚持从严治党

6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这是因为()

A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B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7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材料表明()

A维护阶级利益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的根本标志

B政党一旦掌握国家政权,就能为人民谋利益

C中国共产党是“全民党”

D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回答8~9题。

8要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需要()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②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③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9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这是由()

A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C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1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

(3)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促进社会和谐为什么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A 6.B 7.D 8.C 9.A

10.(1)①“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也体现了人民改造世界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关于新农村的建设注意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⑤“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2)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④我国是一个大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基础脆弱仍然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我国农业面临新矛盾和新挑战。

(3)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也体现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

权威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篇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hpty]:您觉得这次公报有哪些亮点?

贺铿: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五中全会非常突出地强调民生,强调居民的收入增长,强调社会和谐发展。

[十月份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提法,出发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贺铿:因为我们“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根据我们现在的国情来看,要建立一个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社会的公平,应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收入相对比较公平。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得到实惠,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所以,五中全会强调这个民生问题是很自然的。

[想唱就唱]:为何这次全会这么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你觉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哪些新的提法?

贺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五中全会之前就已经非常强调了,因为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我们的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地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种方式,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今年年初、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得非常高了,而且我们的主要领导人,包括锦涛同志、家宝同志都把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之高,尤其是锦涛总书记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提高到刻不容缓这样一个高度。至于说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在五中全会之前已经非常明确了。

“十二五”期间如果再不抓紧把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再不让各级领导同志都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真地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我们的经济要持续、较快地向前发展就会成为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全面小康也会遇到问题,所以,这次把这个问题提得很重要那是很必然的。

这一次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新的提法,我认为,在公报当中有一段就是说,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个问题实际上就体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体现在公报所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执政理念的转变。

[丛林漫步]:贺主任,五中全会要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目标是什么?

贺铿: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很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这一次会议提出了这么一个一定要有重要的突破。我过去谈过,我说经济结构要调整,首先是收入分配结构要调整。因为我们现在积累下来的问题很突出的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我们初次分配当中劳动者报酬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的再分配的时候,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内需不足,我们的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调整经济结构,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重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要使它逐渐恢复到比较合理。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国民经济当中是资源性消耗,两资一高,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的破坏大,这样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在转变经济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一些重化工业不要,而是要我们重化工业要通过科技,使得它的污染途径、高耗能、高耗资源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我们公报里面所提的要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针对这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这么一个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科技要上去,要真正使我们具有战略性的一些科技能够得到突破,使我们的经济结构上一个台阶。

要使得这个问题实现,首先是我们各级领导的指导思想要转变,不是一味地追求GDP怎么增长,而是要追求民生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两资一高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

[强国一派]: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点好象提得不多,您觉得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

贺铿:我觉得五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也强调得比较突出,因为它是在要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好,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根本的问题是归结到了改革,这个改革就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所以,五中全会关于改革的问题,强调得非常突出,我认为并没有忽略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仅仅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协调改革,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经济改革也才能进步。

房价调控就是要让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买得起但养不起房

[强身健国]:老贺好,十二五规划对房价怎么规划?记的你是反对高房价滴。

贺铿:公报倒没有专门谈到房地产的调控问题,但是最近中央的政策是明朗的,对于房地产的调控问题是坚定不移的,现在看来,要把房产税通过试点制定下来。要使房地产的价格,特别是住宅性的住房价格恢复到一个理性的水平,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我过去也讲过,那就是政府不能炒地、社会资金不能炒房,也就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坚决遏制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要规范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使用。

不解决这样两个问题,房地产的发展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房子的价格就不可能恢复到理性。所以,“十二五”期间一定要保证房地产健康发展,要使得房屋的价格恢复到理性的水平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杜康]:征收房产税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现在买的房子使用权只有70年,征收房产税有没有必要实现房屋产权私有化?

贺铿:征收房产税应该达到两个基本的目的,一个目的就是遏制炒房,遏制投机,第二个目的就是这个制度设计不能伤及一般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征收房产税不能使一般的老百姓增加额外的负担。所以,我提出征收房产税应该有一个免征的界限,比如我有多少房就不要征税,就像个人所得税一样,应该有起征点。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则。

所以,房地产税的实施,就是要让房屋的价格恢复到理性的阶段,让中等以上收入的人买得起房,但是养不起房。所谓买得起房就是价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中等以上收入的人通过一定的资助,通过政府的资助可以买得起房,但是他要买多余的房,买更大的房,那养不起,超过一定的面积,我就要征税,而且这个税要征得你感觉到我不应该买得那么大,我更不应该买这么多的房放在那儿,因为保有这个房产是有成本的,而且要让这个成本比较高。所以,超过一定面积征房产税,我不主张太低。究竟多高,是值得研究的,一定要高到人家养不起房,养不起多余的房,更不能买房囤在那想投机,那是不行的。

房地产税征收以后,它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遏制投机,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不至于过分地超经济水平,追求奢华,追求更大的房子,住的舒适就行了。

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且许多不同意征收房产税的人往往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说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房子只有70年的期限,70年以后怎么办?不知道。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开征房产税的一个障碍。因为我们征收的是财产税,作为一个财产,一个不动产,它总是有它的使用年限的,比如我们冰箱是一个财产,它能够使用多少年?我们的其它的东西也是一个财产,它都是有它的使用年限的。

我们的房产呢?作为一个财产,它现在是70年,70年以后政府怎么决定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好预计,但是作为一个70年的不动产,70年使用寿命的一个大的财产,这个财产就应该有它的中间的成本,比如你保存这个财产,你应该有它的保存成本,就应该征税。

如果说,70年以后再怎么说,70年以后,你这个房子还有没有使用价值,或者你的使用价值已经很少了,那个时候对于征你的房产税也可以通过你的使用年限和你的新旧程度作为不动产财产的税收,应该是有所减少。到那个时候总归是有办法的。作为一个财产,要征税,那是多数国家或者基本上没有例外的国外都是要征税的。这就是财产税的问题。和70年应该说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两个问题。

政府在考虑居民收入增长上应更多为百姓着想

[智者常乐]:五中全会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您怎么看?

贺铿:这个问题是学界各个方面老早就有共识的,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GDP增长得快,但是GDP当中劳动报酬的比例越来越小,居民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加的情况和GDP的增长情况不协调。所以,我们的内需不足,我们的经济要持续发展,动力也不足。正因为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强调把居民的收入增长放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这是非常必然的。

怎么样使居民的收入能够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的比例增加呢?我想具体应该以后要有一些措施,公告里面谈得很具体,我过去讲过,我说要改变这个比例关系,首先是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就是各个企业家给工人的工资必须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如果你不能满足这个最低的限度,那么你这个厂子是否能干下去那就是个问题了,当然有人也担心,我们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有的外商要走,有的厂商可能要破产,我说既然最低工资制度都不能保证,那你这个外商要走也没有办法。你这个厂商要破产,那也说明你的经营确实有问题,所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各国为了确保国民收入当中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所以,我们各级政府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明确,不能一屁股坐在厂商一边,对于劳工的收入漠不关心,一定要关心这个问题。

[mztyhao]:“十一五”节能减排完成得怎么样?“十二五”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新要求?新举措?

贺铿: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单位GDP的能耗一年比一年降低,这个已经有数据公布了。但是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已经很好了呢?我觉得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继续努力,应该使节能减排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从我刚才说的那几方面相关联,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两资一高的问题要解决,再就是节能减排的问题,节约排放量,污染的问题要解决,“十二五”期间这个问题,任务还是非常重的,或者说我们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指导思想明确,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可以进一步得到解决的。

[公路混混]:请问嘉宾:现阶段提出“包容性增长”有什么特别意义?

贺铿:我想总书记是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讲的这个问题,在亚太地区的会议上谈的这个问题。这个包容性的问题恰恰是世界银行亚太分行有关的经济学家几年前提出来的,总书记在这个会议上强调这个问题是有它的针对性的,也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就这个包容性增长,应该说和过去所提的科学发展观在含义上没有很本质的区别。包容性增长也是希望能够协调发展,也是希望经济社会都能得到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不是单纯的追求一个GDP这样一个指标,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包容性增长和过去所谈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说在这个会议上一个特色的情况之下谈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意义和针对性。

[暴水]: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如何化解好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

贺铿:这个提出应该是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好的生活。国富和民富并不矛盾,应该正确地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是我们收入分配当中一贯的主张。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要保证民富,要保障经济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单纯的只有国富,国家比较强大,老百姓或者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生活改善得不快,那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那也不是我们******人的目标。既要注意国富,又要注意民富,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根据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的情况和我们社会当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更加强调民富,我认为现在是非常适时的。

[李方元]:贺主任:都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依你看到底难在何处?现在可以说已经找到突破口了吗?

贺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曾经说过,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已经提出来30年了,确实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是说,究竟要转变什么,怎么转变,这个问题没有很好地统一,我也是在你们这个网站上一次谈过,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我认为在三个方面要明确:第一,怎么样使经济增长动力要转变,不能一味地依靠投资,要依靠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内需,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生产方式要转变,不能一味地搞两资一高,大量地消耗宝贵的资源,消耗宝贵的能源,污染、破坏环境,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意识,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的生产真正由粗放型变成集约型,一方面政府领导要有明确的观念,要有正确的导向,另外,就是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我们生产的目的、目标要转变,不能一味地以GDP增长得快不快来衡量我们的发展,要用民生改善了多少,就业是不是充分,医疗、教育是不是更好,用这些东西来衡量我们的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它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这一次公报里面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一个基本的主导思想,所以这个一定要掌握好,因此我曾经归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一个执政理念。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来发展我们的经济。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毫无道理

[E政案第7085号]:加紧防控国际热钱成了我国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贺铿:我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因为人民币的汇率如果释放一种信息,它会升值,哪怕不是一次升多少,而是慢慢地一定要升值,这个热钱就可能往国内、往中国流。因为他预期人民币要升值,投资者是要赚钱的。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宝同志说得很清楚,人民币要稳定,只有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对于中国才有利,对于世界才有利。

我不主张给世界释放一种人民币进入了所谓缓慢的或者说只能是缓慢地升值通道,因为这样做的话,等于说人民币是要升值的,现在人民币是不是要升值,有什么根据要升值,我相信这个问题任何人都说不清楚,人民币是不是升值,还是将来是不是要贬值,那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

有利于贸易国之间的利益,不要有一方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我一贯主张贸易国之间的利益要公平,就是贸易国之间的汇率要稳定,只有稳定才能维持公平。现在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汇率低估了,我不赞成。他们没有什么依据,认为中国的汇率低估了。

它凭什么说我们的汇率低估了呢?有什么依据呢?他们讲出多少道理来呢?没有道理。一条就是说它是逆差,它的逆差是汇率形成的吗?它自己贸易政策形成的。它对中国在贸易方面不友好而形成的。所以,美国一些少数的议员和少数的政客在这个问题上是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它纯粹是一种霸道的说法,没有道理。

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基本来说是要稳定的。至于说是不是要调整,根据贸易国之间的情况,参照于哪一个货币的情况,有贬值、有升值。汇率在波动当中也是正常的。只有把这个信息释放出去,那些投机的所谓热钱才不至于想往中国跑,他才能知道跑进来也不一定获得什么好处。真正如果说现在有大量的热钱往中国走的话,与我们的汇率政策或者我们某一些人所释放的汇率的走向信息有关。

我国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

[E政案第7004号]:中国目前是不是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贺铿: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年多的时间,都有很多同志担心这个问题,而且有一些同志说得很严重,在去年就提出来了,今年可能要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归根到底就是说去年放了九万六千亿新增的贷款,再一个我们的外汇储备也增加比较快,这样的话,我们的流动性也就非常多了,或者说已经泛滥了。流动性多了,也就是说货币多了,货币多了,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就一定会产生通货膨胀。

但是直到现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有一些东西涨价,涨价的幅度相对比较高,主要是食品,食品的涨价应该说带有它的道理,一个就是农产品价格过去本身就比较低,农民的收入比较低,应该有适当的杠杆;第二,今年的天气因素、灾害情况也是比较突出的,春天里有旱灾,进入夏季以后又有水灾,还有其它的季节性灾害等等,这些对于农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们的夏粮减产了0.3%,这样一个浮动是很小的,相对于去年来说是减产的。我们的秋粮数字现在没有出来,总体的估计,秋粮应该说是一个相对丰收的一年。但是现在一些投机者对于秋粮的收购又在进行炒作,所以,收购的秋粮价格是在一个振荡之中,这样会影响我们粮食的价格和其它的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波动,这是我们今年食品涨价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业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粮食供应没有问题。我们的副食品供应,应该说是稳定增长的。不管是肉类、蛋类,以及蔬菜,供应还是稳定增长的。所以,我认为担心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不需要那么过分担心。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就是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的理论究竟正确不正确,要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确实是要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是中国没有出现,那就是弗里德曼这个理论值得讨论。

因为尽管货币增发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变成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是相对增加得比较缓慢的,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不是那么快,购买力就不会那么旺盛,购买力不旺盛,商品的价格就不可能涨得那么快。所以,通货膨胀的形势,我是比较乐观的,应该说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余乐]:你如何看待未来五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你对未来五年有何期待?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你抱乐观态度吗?

贺铿:“十二五”是非常重要的五年,一在这五年之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或者像公报里面所说的,打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的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转变,或者要有突破性的转变。

第二协调发展方面,地区之间、东中西部、城乡之间要得到和谐的发展,要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使中西部发展得更快一点,使农村发展得更快一点。在收入分配方面应该有比较大的举措,让居民的收入有普遍的增加,而且在增加的过程中,要尽量地缩小差距,使得低收入者的增加更快一点,达到共同富裕,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社会这个方面,也要做大量的工作,使我们相对滞后的一些社会发展的问题能够发展得快一点,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我们的医疗机构等等等等都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扭转相对滞后的状况。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更快的发展,使我们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向坚实的一步。“十二五”期间整个发展过程中,它的意义非常重要,它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我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经济要出现回调,甚至慢慢地低到5%的增长速度,我对这个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掌握得比较好,能够做到真正地科学,我们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保持在9%左右,甚至9%以上的发展,这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以GDP为目标转变到以民生、就业为目标

[暴水]:公告里对文化产业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新表述的,文化建设对十二五规划有何重要意义?

贺铿:我觉得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非常必要,如果说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上已经有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文化方面进步,我认为是相对滞后的,我们一些很传统的很好的东西,有忽略的趋势。国外一些不怎么好、不怎么健康的东西,对我们的社会,我觉得有清晰的迹象,说明我们的文化方面的发展相对经济的发展来说,总体上是相对滞后的。

这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提得比较突出,而且认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决定性地作用。并且提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所谓支柱产业,我曾经说过,这个支柱产业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产方式都会有影响作用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是会有影响作用的,是会使它更加健康的,因此把文化产业提升为支柱性产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不懂外语]:贺主任:为什么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A股市场大涨,而结束后反而滞涨,是巧合还是偶然?

贺铿:实际上要请大家谅解,我一向是不大谈中国的股市,因为首先我自己不炒股,其次,我觉得中国的股市存在比较大的投机性,在规范方面虽然一年比一年强,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很规范,所以,对于股市我谈不了太多的意见。至于五中全会之前,股市涨了一个星期,涨得比较快,从昨天开始,又处于振荡,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如果说要有这个问题的话,前一个星期那样涨,也没有什么理由,什么理由让它这么涨,也找不出理由。现在五中全会公报发表了,就股市振荡下行,也没有道理,五中全会也没有打压股市政策的精神,所以这个涨和现在的跌都是一部分炒家造成的原因,我认为不正常,涨也不正常,振荡可能反而是正常的。

[纯情小牛牛]:本次规划中首次未提GDP,这是否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强烈信号?

贺铿:我没有太关注是不是提了GDP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不强调GDP怎么增长,那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讲是有利的,我一直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的目标要转变,要由GDP为主要目标转变到以民生、就业这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五中全会公报处处都可以见到要提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要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上。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GDP的增长总归是目标,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只要民生上去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看病、上学改善了,经济自然会增长,GDP自然会增长,这是肯定的。

[小小教书匠]:有人拿十七届五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预示这中国的又一次转型,有的媒体甚至说“拉开了下一个三十年”的大幕,对此你有何评论?

贺铿:我没有像网友想得这么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改革开放30年来,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在历史上重大的转变。五中全会要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照起来分析,我还没有认识到是这样,我觉得五中全会是对我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所确定的基本的发展思路一个继续,是对我们已经早已提出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强调这个问题,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转变,我觉得好象这样对照起来,我没有这样对照起来分析,我只能认为五中全会很重要,强调了民生,强调了科学发展,强调了社会的和谐,而这些精神都是十五中全会、十六中全会和十七中全会以后的四次全会,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城镇化发展需稳妥推进并加强管理

[远文]:嘉宾,对未来五年我国的城镇化进展如何看?你觉得中国的城镇化将如何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贺铿:五中全会对于城镇化这个提法我正在思考。要加速城镇化,应该说我们总体发展目标是这样一个目标要求,因为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2020年全面小康,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离现在只有30多年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城镇化就应该有一个要求,因为理论界大家都公认,韩国是现代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台湾省也算得上是一个中等发达的地区,中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村人口都在20%以下。

南韩和台湾的农村人口,现在都是12.5%,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人口还是50%以上。要在这30多年40年的时间之内,把我们国家的农村人口降到20%以下,这个城镇化的任务是很重的。如果不实现城镇化,大量的人还进行农业劳动,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

按照这个总的要求,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年恐怕要有1400万到1600万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个转移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一是能不能创造那么多就业岗位,二是能不能有效地解决转移到城市的农民的居住问题,那也就是中国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有工作岗位,非农的就业岗位,又有一个基本的居住条件,那就算是真正的转移了。

这一次五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一句话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了稳妥两个字,过去我们都是加快城镇化,现在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那就是说,这个里面我理解就是在城镇化当中不要盲目,要真正地创造就业的岗位,要真正地解决转移到城市来的人的居住问题、管理问题。

第二句话,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也是很值得我们理解的,加强城镇化管理是城镇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能盲目。现在我们的城镇化做得也不慢,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向城镇转移,成绩也很大,但是确实在管理方面有很多疏漏的地方,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四个 篇5

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科学发展仍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成为十二五规划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我们坚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通览公报的整个内容,催人振奋,令人向往,尤其是公报中的四个“更加注重“更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只有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才能在十二五规划中集中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才能在十二五规划中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发展的最终目标;才能在十二五规划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迈进。

二、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我们常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很多人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总体发展不平衡为代价的。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兼顾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地区发展、行业发展、国内外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等突出问题,消除不平衡发展现象,化解制约我国发展的因素。把事关发展全局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推进和战略目标的圆满完成。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篇6

今年九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今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当家作主精神,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也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们应认清形势,积极应对。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由于国外的一些反动势力和国内一些不利因素的作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这点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以及各种严重犯罪活动要狠狠打击、严惩不贷;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加以解决。推崇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先哲圣贤提倡人际关系要“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平等博爱,扶助农工,天下为公”; 国家间应“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发展。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是个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提倡的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全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不准压制批评,严禁打击报复;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篇7

全会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强调要发展党内民主,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不仅是广受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亮点之一。

建国60年来, 党内民主在理论上的制高点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命题, 它把党内民主提高到关于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而这次全会不仅进一步具体阐释了党内民主的内涵, 而且指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主要途径。我们从“党的生命”这个命题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党出于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政治需要, 对党的生命这个命题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在民主革命时期, 我党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建国后, 我党提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在新世纪,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我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三个命题看似矛盾, 其实是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的。党内民主可以造就党的团结统一, 从而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因此, 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这代表着我党探究到党的生命的本质, 也意味着党对民主的认识已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党内民主是一个政党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一个不讲民主的政党, 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政党。一个不讲民主的政党, 更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党内民主的孜孜追求, 可以说我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 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 面对党的政治角色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范式转型, 党内民主建设更为突出。在这期间, 虽然党内民主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遭遇挫折, 但从总的历史范畴来看, 党内民主实现了整体上的科学发展。从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得到较好发扬, 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 即使出现问题, 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 党就会走弯路, 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民主, 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 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 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如果没有民主, 不了解下情, 情况不明, 不充分收集各方面的意见, 不使上下通气, 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 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 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这也就是说, 如果离开充分发扬民主, 即使实行集中统一, 这种集中统一也“只能是假的、空的、错误的”。

而我们党88年的历史经验则充分表明, 党内民主生活的活跃, 是党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的一种表现;而压制党内民主, 必然扼杀党的生机和活力, 使党的事业受到严重的损害。例如,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曾经作过有力的揭露和深刻的分析。决议指出:“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 为贯彻其意旨起见, 在党内曾经把一切因为错误路线行不通而对它采取怀疑、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拥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 不问其情况如何, 一律错误地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富农路线’、‘罗明路线’、‘调和路线’、‘两面派’等大帽子, 而加以‘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 甚至以对罪犯和敌人作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党内斗争’。这种错误的党内斗争, 成了领导或执行‘左’倾路线的同志们提高其威信、实现其要求和吓唬党员干部的一种经常方法。它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取消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 使党内纪律成为机械的纪律, 发展了党内盲目服从随声附和的倾向, 因而使党内新鲜活泼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之发展, 受到打击和阻挠。”党内生活中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党”。这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得以在党的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达四年之久并最终导致土地革命战争遭到严重挫败的原因之一。这个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 值得认真记取。

所以, 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不能和如何才能跳出历史上的兴亡周期律时就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应当说, 这里所说的民主, 是包括党内民主在内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发展党内民主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断丰富党内民主的理论内涵, 完善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 创新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体现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实践充分证明, 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十七届四中全会看党内民主建设 篇8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以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为研究对象,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指导原则、基本目标与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在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几条基本经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并对党内民主的目标和目的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为推进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部署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曾定义过“党的生命”即党内民主,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对其有新的发展。

首先,发展党内民主是使党保持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客观需要。党的基本性质、阶级基础等决定了它的先进性。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朝气蓬勃、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就必须在党内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党员畅所欲言,并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关键所在,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党内民主不仅是党内的民主形态,而且它所具有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对推进人民民主的战略选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党内民主生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程度,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是我们黨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紧迫任务。要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就必须搞好党内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事关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政治全局,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将党内民主上升至“党的生命”的高度,无疑是执政党面对当今各种问题挑战,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民主的价值以及党员与群众的诉求后,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表述。

二、党内民主建设的指导原则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指导原则。即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坚持这一指导原则的重点在于理顺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了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曾指出:“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共党人对于民主与集中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我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削弱和否定它,就会损害党的战斗力,以至瓦解党的组织。” 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服务于党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的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赖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而只有用集中这一手段,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民主和集中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把民主集中制更好地健全完善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下去,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集中全党乃至全国的力量办大事,保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三、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党员是党组织的成员,党组织也是党员的组织。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应该是荣辱与共、互为一体的,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党组织是党员的归属。这就说明党员一方面应自觉承担组织规定的义务,另一方面也应该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党员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党员严格履行规定的义务与党的组织尊重党员的基本权利, 是党内形成健康政治生活的首要前提。”因此,为形成党员民主权利与党内民主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党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民主权利,但是在实践中保障仍然不够,《决定》重申这一命题,彰显出党中央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决心。

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是整个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民主体制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民主制度建设。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确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得到真正落实,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是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中央全会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能够提高基层党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探索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其内容。

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充分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为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发展民主的现实路径就是: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 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五、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目标与途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在我们党内和国家内,要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和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一)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展党内下情上达的渠道;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必须纠正目前党内存在的一些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错误行为。(二)加強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形式。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宣传,营造有利于人大代表行权履责的社会环境。提高代表的个体素质,健全代表选拔机制,推选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员做代表,健全代表管理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三)切实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根据党章的相关要求,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全委会是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负责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会的决议,并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其作用必须强化而不能削弱。(四)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方式;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弹劾罢免和辞职制度。(五)加强党内监督,对权力实行有效制约。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总的来说,全会中通过的这一《决定》在党建理论上,着眼于推动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的原则、基础、重点、根本、目标等所进行的全面阐述和整体部署,是我党成立以来、在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道路上进行长期探索和积累的结果, 凝聚了几代中共党人的集体智慧。全会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民主探索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而形成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课题,它强调了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并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使党内民主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能够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所有这些新要求、新概括,都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拓展了崭新视野,开辟了新路径,指明了正确方向,对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上一篇: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下一篇: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