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战略规划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年战略规划(共8篇)

十年战略规划 篇1

发布会上,苏宁电器连锁发展总部执行总裁蒋勇公布了未来十年苏宁国内外连锁发展规划。规划至2020年,保持每年200家店以上的开店速度,实现全国一二级市场所有空白区域布局,并覆盖中国1785个“人口10万以上,且家电1亿元以上”的县级市场,进驻至少能辐射周边三个乡镇市场的衷心城镇和江苏、浙江、山东和附件等地区发达乡镇市场500个。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苏宁计划在2014-2015年,依托香港市场进军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从2016年开始,通过行业并购、行业合作、行业战略联盟等作为主要手段进军欧美市场。2020年,苏宁将最终实现海外市场15%的总营业收入占比。

多渠道、多业态全方位增长 成就世界级企业规模

在苏宁电器总裁金明公布的营销十年战略规划中认为,2010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8万亿。其中家电以及3C产品为1万亿。根据中怡康的趋势预测,未来十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年桔增幅超过15%,家电消费复合增长约为12%,2015年国内家电市场容量将达到17600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31000亿元。

针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客户需求变化、产业变革趋势,苏宁将进一步推进营销变革,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的方针,面向科技转型和海外发展两类人才需求,打造更加国际化的知识型运营团队,同时还将着力于优化供应商合作模式,简化目前复杂的定价、让价和终端促销方式,实现明码实价、全买断经营、全品类展示、全自营销售、全会员营销,以不断强化零售商角色和功能,提高运营效率。为此苏宁在组织上已经将原先的营销总部重组为采购总部和运营总部,分别对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运营总部的使命将以店面为平台、重点加强对消费者和市场的研究,实现店面的自营销售。

未来,苏宁将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线上线下两个网络大举推进营销攻略,创新、定制化服务、多渠道开发、成为核心词汇。苏宁将通过实体店销售、B2C销售、定制服务(STO)、分销销售四大类销售渠道,超级旗舰店、旗舰店、精品店和邻里店四大类店面类型推进实现到2020年占据中国零售市场家电部分20%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达到世界级企业水平,进一步培育全球综合竞争力。

强化后台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全国最大服务平台

据金明介绍,苏宁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将着力于物流基地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不断优惠仓储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深化WMS/TMS等系统的运用,提高仓储能力和配送效率,实现高速存储,快速递送。到2015年,全国60个物流基地将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到2020年,苏宁将建成60个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的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同时在全国建成10个自动化仓库支撑小件商品的自动化物流,届时苏宁的物流仓储能力将达到6000万台/套,配送能力将达到450万台/套。

未来整个售后服务体系也将继续围绕消费和经营市场的变化,加速构建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及县级城市(含县)的三级纵向销售服务网络,全面实现“有电器销售的地方就有苏宁服务网络”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全国服务网点数量将达到6000个,并建成350家3C服务中心和60家大型维修平台。安装和维修人员突破40000人,其中高级服务工程师达到5000人,工程师15000人,安维技师20000人。同时将借助SCS平台、PDA手持终端及STK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系统自动派工、自动消单、自动结算等工作。

未来十年,苏宁还将着力建设知识管理型、技术咨询型苏宁客服体系,在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资讯、预约及投诉处理服务的基础之上,建立综合功能性Call Center,对送、装、维服务进行全流程监控,同时全面开放面对消费者的在线销售服务功能。到2020年之前,苏宁将完成呼叫中心的全面升级,从现有1200坐席,扩充到4500坐席以上,健全各类客服和专家坐席服务人员队伍。

科技转型 云服务模式驱动智慧苏宁

发布会上,苏宁主管信息话建设的副总裁任峻首次走向前台,通报了以“科技转型、智慧再造”为核心,未来十年苏宁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发展战略。

任峻表示,科技和智慧的转型,源于苏宁内在的需要。苏宁新十年的跨越和所有大企业的发展一样,都面临两大共性难题:人员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地域越来越广、资源越来越散、效益越来越差。解决全球性大企业发展的这一难题,是苏宁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破解难题的途径是科技创新。

苏宁认为,零售业与生俱来就与信息技术结伴而随,零售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前瞻性、深层次理解将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准确的把握往往能够有力推动企业的变革创新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零售业本质上也是技术导向的公司,而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则对这种特性增强了注释。

围绕互联网应用的技术高速发展也为苏宁制定未来信息化战略提出了新的命题,包括网络技术能力的不断突破、硬件运行效率的不断飞跃、应用集成程度的不断提升。只能终端产品的不断发展……一切都为苏宁智慧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任峻表示,目前苏宁已经形成了强大的IT组织体系和文化,形成了4000名信息技术人员的规模,建成了一张集数据、语音、视频、监控为一体的实时的智能网络系统,自主开发了涵盖运营、管理、服务的10大类120多个应用模块和子系统。同时,苏宁IT组织团队不断完善、IT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发展、IT文化体系分为逐渐形成,这使得苏宁具备了未来依托信息化进一步推动苏宁转型发展的基础。

任峻介绍到,苏宁已经规划的未来十年信息化战略可以概括为是一个“四网合一”的模式:高效高速的物流网络、贴心舒适的店面体验网络、便捷发达的多媒体网络、智慧共享的管理网络。

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复杂需求、全球化的跨区域管理,转型科技苏宁的实施路径就是:运用云的理念和技术,高度整合、灵活调动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供应链合作、消费者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所有方面都形成云服务平台和瘦客户端得模型,不同对象都可以随心订制、自由获取到更专业化、更个性化、更便捷化地服务。

在组织和团队建设上,未来10年内,苏宁将持续不断扩容IT团队,3年内将投资8-10亿建成南京、北京、深圳三大开发中心,达到10000人的初期规模,并最终达到20000人的IT团队。同时,苏宁还将建立完善专业的组织机构、运营机制、IT治理机制,强化产品设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打造国际水平IT公司的管理基础。此外,苏宁投资1.5亿建设苏宁IT培训学院,与各大软硬件公司、专业开发公司深度合作,建设面向不同技能、不同对象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与技能,并打造符合苏宁业务技术需求特点的IT文化体系。

苏宁易购五年领跑行业 十年转型网络生活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零售业发展迅猛的新型业态,在发布会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10年初刚上线的苏宁易购取得了高速增长,苏宁易购总经理凌胜国立志将苏宁易购打造成为互联网与零售完美结合的电子商务企业典范。

凌国胜表示,苏宁易购致力于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以数据研究为营销基础,以客户体验为本的运营模型。依托不断扩展的产品线,带给消费者丰富的选择;依托巨大的仓储、销售、配送规模降低成本,保持低价优势;依托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带给消费者便捷的配送服务。

苏宁易购计划到2020年,十年内保持年复合增长率50%,销售规模位居行业第一;SKU总量200万以上;注册会员数1亿;整体团队2.5万人;覆盖全国99%以上城市;云计算、云服务能力位居世界领先行列,转型网络生活平台,成为智慧苏宁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线涵盖家电、家居、百货、图书、音像、运动及户外、在线法律、教育咨询与服务等。

苏宁易购发展战略分三个阶段:2011-2013年是告诉增长期,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0%以上,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和社区化营销,引进第三方商户,组建各地易购分公司;2014-2016年是行业领先期,销售规模、客户体验、云计划、社区营销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实现第一,易购分公司成为当地电商引领者;2017-2020年是转型跨越期,转型网络生活平台,围绕日常生活,建成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细分的网络集群,成为智慧苏宁的重要载体。销售网络也将拓展至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技术创新、数据研究、仓储配送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据凌胜国介绍,至2020年,易购将拥有8个数据研究中心,IT研发团队达到10000人,数据研究渗透到易购运营管理的各环节、各部门。同时还将通过与CRM系统1亿会员数据的研究与共享,使苏宁OEM研究院成为易购产品的主要孵化基地。

十年战略规划 篇2

2004年9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成立专业委员会。从2004到2013年,任期共两届:第一届由30名委员组成;2008年,更换1/3委员,组成了第二届专委会。

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在于,从战略高度上创新,使“创新”与“战略”相融合,形成“创新战略”,从而成为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命名。实际上,在各个方面、不同层次上都需要创新,即要创造出现实尚不存在、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为此,就要着力研究多种创新战略,并重在战略思想、理论和观点等, 特别是在国家层次上的创新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委员会聚集了在战略高度上研究问题和难题的优秀学者,主要包括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和在各个层次上进行管理工作的学者。可以说,这就是遵从创新精神而组织起来的科学共同体。委员会始终坚持创新精神,并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对创新战略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战略的理论和观点。

委员会强调,一切创新皆要坚持自由、自主的创新精神,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创新均需要奇异构想、奇思妙想、非常规思维,才能形成超越常规思维方式,使知识得以增长,进而升华到更高的智慧水平;一切创新皆隐含着许多“风险”,但其中也蕴含着创新的契机;一切创新都在纠错中前进,因而应包容失败,但不宽容不创新,从而引领中国创新思想风潮。

学术活动荟萃新思想

为了贯彻委员会的宗旨,就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于学术活动上。自委员会成立以来,每年都坚持举办1次学术年会。一般地,每次会上都有7—8个学术报告,并相应地出版约含有15篇论文的选集。同时,每年还包括举行1—2次专题学术会议。 2013年11月2—3日,在成都由专委会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了团体会员学术会议,会上有10个学术报告,与会者100多人(第一天约110人,第二天约150人),6家新闻媒体对会议作了报道。

这些会议中的大量的学术论文,再经过扩展,并组织专题组,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形成了专著2本:

其中,《国家创新战略》丛书(1),含3篇,共15章,42.3万字, 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3 000册;

而《知识创新战略》丛书(2),含3篇,共14章,33万字,201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3 000册。

这两本专著系统地表达了这些年来研究的进展,是专委会的代表作。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丛书,以利于持续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坚持下去。2013年,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将赠送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学者,共24本。

荟萃新理论和新观点是专业委员会的特色。在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期,在2009年之前,即第一届任期,开展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与创新相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这主要包括创新的定义、创新的类别、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的阻力、创新的复杂性、国际创新的态势,等等。这些研究的结果,都系统地形成的若干新理论和新观点,主要荟萃在《国家创新战略》丛书(1)之中:

首先是元创新理论。在各类纷繁的创新中,元创新(met-in- novation)乃创新之首,即指导如何创新之创新、起支配作用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普遍规律的创新,才能指导如何实现创新的高一层次的创新。相对地,在各个层次上、各个类别中,都存在着自身的元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国家层次上的元创新。只有形成优化层次结构的创新系统,才能发挥其功能,使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是创新“递进原理”。在创新系统中,存在着在器物、制度和观念3个基本层次上的创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且遵循“递进原理”:凡在较低层次上的创新,都要逐级地依赖于在较高层次上的创新。即在器物层次上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在制度层次上的创新;而在制度层次上的创新又依赖于在观念层次上的创新。

第三是国家创新系统和创新型国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都有其共同之处。我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泛指在一国之内由许多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它是创新发展到高级阶段而出现在国家层次上的行为,以提高综合国力,从而形成了许多创新型国家(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

第四是战略性创新和创新战略的复杂性。战略性创新意指整体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和重大的创新,在理论上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创新战略是非常规的战略,必须有新颖的系统思想、 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形成的战略,才能配称得上创新战略,这在理论上说,是更难于形成的战略,从而也是最具有意义的战略。因此,它们是复杂性科学涉及的领域。

第五是创新的阻滞力。创新是超出寻常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往往会遇到习惯势力的阻碍。特别是来自文化深层的阻滞力,包括封建文化的遗毒、权本位的价值观等。在我国,主要表现在权力至上,包括“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权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机制等;官本高于民本、人治高于法治、集中高于民主、权力高于一切的传统制度和体制;依附、服从有余而独立个性不足的人格;等等。

此外,本丛书还有一系列论述,包括创新型国家战略研究、 国际创新理论的新进展、论传统与创新、儿童自主创新教育、高等教育思想创新和改革思路、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中华文化创新与第三种文化探索、论精神文化、对文明可持续性的另类思考,等等。

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在2009年之后,即第2届任期,专委会的学术活动主要是继续深化国家创新战略研究,即进一步地朝着知识创新战略的方向展开和细化。专委会坚定地认为,知识创新战略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因而要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研究。为此,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课题组,将历年在学术年会上的报告和论文,加以扩展,并进行了系统的再研究。最后,形成了专著《知识创新战略》丛书(2),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聚集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进而提出了知识创新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包括:其一为理性进步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只有人类才赋有理性。在本质上,人类长期执着追求的目标就是理性的要求,“求知识是人的本性”。在漫长的人类史上,人的理性能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作为理性结晶的知识在不断地急剧膨胀和传播着。人类的知识越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是人类进步的标尺,人类就是通过知识来看待一切的,并需要通过知识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知识起着巨大的作用,即作为“中介” 联系自然界,又作为“中介”建立起人类的社会关系。人类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 ——符号系统之中,即知识系统之中。

其二为知识创新的进化观念。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知识创新的历史。在考察知识创新、知识增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知识的进化类似于生物的进化。哲学家K.R.波普尔认为, “我们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十分类似于达尔文叫做‘自然选择’的过程的结果,即自然选择假说。”即是说,知识创新也存在着进化现象,实质上是知识创新模式的进化。知识生长类似于生物个体发育,知识系统的生成类似于生物系统发育。

其三为元知识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凡系统都具有等级层次性,知识系统也具有等级层次性,其中元知识是知识之高层次知识,是对知识深刻反思的产物。即是说,只有当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才能真正形成元知识,并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元知识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只有掌握元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巨大的力量,从而元知识创新就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次上,元知识主要是治理国家的高层次知识。只有元知识创新转变成为民族的智慧、升华为精神文化,一个民族才能繁荣昌盛;只有以元知识的智慧治理国家,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其四为知识创新改变世界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应以知识进步断限,学术发达导致社会出现了三个极盛时期:希腊极盛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北美极盛时期。尤其是,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中,知识起着主宰或支配的作用。富有知识是提高精神文化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可以断定,只有知识领先的国家,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从史实判定,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追究其落后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基于知识的发展战略;反之,若要摆脱落后状态, 以至追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其最佳的战略莫过于确立起知识创新战略,即使国民继续知识化,以至高度知识化,进而上升到高级智慧水平,以致建成知识型、智慧型国家。惟其如此,别无他途。

其五为知识创新与知识自由。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自由创造,因为文明的进步是以创造为基础的,而创造潜力的发挥又以自由为前提。全新思想的产生有赖于“人性的自由同知识的理性相结合”。自由古老而又常新,轴心时代中国的百家争鸣、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启蒙运动中的法国百科全书、信息时代的网络自由等案例,启发我们认识“知识自由”(Intellec- tual freedom),作为活动领域,它如同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一样重要。因此,知识创新必然有知识自由,特别是自由创新的精神, 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爱因斯坦强调,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其中全面性、长期性的战略目标思想有:

第一是增加国内知识总量(GDK)思想知识创新是极其复杂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始终是思维或理性的产物,必须凭借理性思维的力量,也就是说,要不停地生成新知识。

为此,专委会首先提出,我国不能限于指标GDP,而更要追求精神财富,即努力追求人均知识量和国内知识总量GDK (Gross Domestic Knowledge)的富有,特别是,元知识(me- ta-knowledge)的富有,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源泉。因此, 许多学者十分赞赏这一观点。

第二是更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更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念。人类创造的知识构成了一个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知识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具有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演变。其中经历了知识的道德观、知识的权力观、知识的经济观;在现代时期,正在走向知识的生存观, 即人类的知识创新的共同目标应走向生态文明。

第三是揭示和扩展知识的特性思想。知识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揭示和扩展知识特性,对知识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从而能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创造。这些特性包括:1.不可替代性,2. 不可相加性,3.不可遗传性,4.不可剥夺性,5.不可逆性,6.非耗损性,7.不可分性,8.可共有、共用、共享性,9.无限延伸、增殖性等。

第四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人的能力的思想。要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充分地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内涵包括,个人的能力充分发展、组织的能力(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群体能力或集体能力)充分发展,以及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能力充分发展。这就是实现战略思想的体现:这样, 就使人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使人增加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形成更高的智慧水平。

第五是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知识创新的最终战略目标就是促进在人类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知识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人类精神产物内容的世界,即文化现象的突现。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即“符号系统”,就是知识系统,一直在引导着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根据知识的特性,可以判定,只有“知识”才能胜过“资本”。因此,只有以知识为支配力量的知识主义社会,才能真正高于、优于和胜过不合人意的资本主义社会。

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举措思想包括:

为了贯彻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举措。这包括采用知识创新的方法、政策和对策,建立自由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铸造知识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依法构建全民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术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好评

在《国家创新战略》丛书(1)中荟萃的新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科技网、互动百科、京东图书、JARHU甲虎网都发布了。当时 《科学时报》在科学与文化版上,大量篇幅报道了这些观点。

管理没有十年规划 篇3

企业管理应该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抓住问题本质。

90后为什么又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造就了90后的今天?每一个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之外,也必然兼备同时代的共同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时代造就新生代

众所周知,90后从出生一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人要优越许多,社会经济迅猛增长,居民生活逐渐富裕,物质产品丰富,90后更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一小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90后本身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这就导致了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消费观念日趋强烈,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他们几乎是靠吃超市的东西、用洋产品长大的一代,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在这个基础上,钱和获得钱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父母一代物质生活富裕,教育孩子时会要求他们更独立、更自信。但90后在几代人矛盾的家庭教育中,培养成多变现实、缺乏对组织的忠诚感,以个人自由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价值观。价值观更现实,审美趣味也更中性化,生活方式更模糊,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他们中的一些人除了关心自己怎么舒服地生存下去,也早早地掌握社会游戏规则,对于其他问题显得并不关心,也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90后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特别爱好;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突破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更加现实;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自我个性张扬,有时候又表现出多元化的一面;处于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内心又显得无限空虚。

人性管理模式

这些与上几代人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必然造成90后与70后、80后具有明显的代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90后一代的身心本质,而这个本质的背后就是人性。而很多企业今天为什么会遭遇管理代沟问题?这本身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即上一代人将原有社会化观念带入并强加于90后一代人身上,长期忽视和淡化了人性这个根本。基于人性化的管理,我们需要回归管理的本质。因此,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调平等、包容的企业文化。由于 90后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追求公平、公正、平等。但是,大多数管理者至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企业依然沿袭过去家长式的管理,再加上企业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严重影响了90后员工的积极性。如在珠三角诸多的制造企业,会根据员工职位的高低,提供有差异化的工作午餐。就因简单的一个餐厅分级管理,就会导致流失了不少优秀的90后基层员工,原因就是员工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

因此,当90后逐渐成为公司中流砥柱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者就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了。首先要更改态度,平等对待每一名员工,包容员工的个性化,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简单自上而下的命令和一成不变的管理。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推行平等、包容的文化,减少等级观念,营造出彼此尊重、平等、宽松、包容的企业氛围,让90后员工感受到平等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如华为一贯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保持着外界对它的神秘,但是当余承东出任CEO以来,屡屡爆出惊人之语,这在华为内外掀起轩然大波,一度曾传出禁言下课的风波。但任正非说过,只有宽容才会使团队大多数人与你一起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的方向减少抵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

第二,建立民主、透明的管理模式。90后一代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权利的诉求。这就要求管理者无论是在管理决策上还是日程管理过程中,以及公司整体管理设计上,都应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发挥员工集体的智慧。而我们的很多企业老板和高层习惯了享受权利,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习惯了个人说了算的决策;在日常管理中,从不用考虑下属员工的想法和感受,更不用说参与管理,民主决策了。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透明,老板总是左右担心,遮遮掩掩,但当面对90后新一代人进入职场的时候,企业管理自然哑火,不中用,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因此,完善的公司制度、民主决策,一方面可以减少被老板盘剥的机会;另一方面,员工还可以实现自我,更是大大减低了公司决策的风险。

第三,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设计。90后一代生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社会环境复杂、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这造成了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观,以此在工作需求与动机上也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利益要求,也有情感需求,还有参与需求、学习需求。与此相对应,企业需要采取多元、复杂的激励模式,尤其注重满足90后员工的心理期待,在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员工参与的同时,要关注利益的分享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管理本质没变

华为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分权分利的机制。在华为,很多90后刚毕业就被派往非洲。大多数人都说,为了赚钱,在非洲3年差不多可以赚到100万元,赚够就去留学。但当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诉求就变了,因为这时他可能被提拔了,这时候什么激励着他呢?权利,能力通过权力的赋予而被认可。到了第三年他不想走了,为什么?成就感。如此落后的一个国家的通信网络建设,他是参与者,让几千万人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工具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这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强大的成就感。而且在非洲,他可以根据安排去客户老大的办公室、家中,甚至参加总统的某个宴会,也可能参加总统阅兵的时候被邀请成为嘉宾。这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成就感?

其实,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企业管理的人也在变,如果我们一直抱着过去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守着自认为“优秀”的一亩三分田,几十年的不变,结果就会是落得个如近年来的日本家电企业三洋、东芝、夏普、松下等被收购的结局。

而且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00后加入职场,企业自然又将会面对新一代的管理问题,但实际上,对任何一家企业,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从泰勒科学管理的启蒙到今天合弄制管理,合伙人制管理兴起,所有的管理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他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管理没有十年规划,时代的更迭在未来将会造就更多的90后群体,企业家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非纠结于某一代的管理。管理者能够抓住上述管理的本质,就没有所谓“问题的一代”,“问题的一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企业家也不要被这些所谓管理的问题表象所困惑,而应基于人性本身的管理本质出发,以不变的管理应对万变的环境,那些被称之为管理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未来十年规划 篇4

人的一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奋斗,而是抉择;跨出去的脚步大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固定的薪水的工作,注定是别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如果有机会抉择,就设法跳出这个棋盘,坐在桌上下一盘自己人生的棋,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机会永远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当前基本情况

现在已是大三下学期,2013年了,即将步入大四,实习毕业,会按部就班的走进我的生活,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自己个人认为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考研对我来说又不现实,公务员也不想考,只想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在校期间,感觉没能学到什么知识,精力全部用在了玩上。下面就谈一下我未来十年的规划;

大四,也就是2014年,首先要毕业,写论文,答辩等一系列工作,毕业以后就将找工作,正式进去到社会当中去,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相信会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改正,而自己也将是24岁;

毕业之后,大约用三年的时间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就是15~17年,攒下自己的第一笔存款,在这期间,会把以前没有读过的一些经济类或管理类的一些书籍认真的读一下,不求全部理解,至少会个大概,相信在这三年当中会积累一部分经验,然后,辞去工作,带着自己攒下的存款去旅行,用半年的时间去自己喜欢的城市、景点,如蒙古大草原,享受那的美好风光,东北山区森林,去体验一把在山区的乐趣,然后转战南方,南方最向往的有重庆,四川,云南三个省,另外还有去一趟丽江,看看传说中的“一米阳光”,然后听一场歌星的演唱会,现场版的与电脑制作出来的是不一样感觉的。这些估计半年时间够了,同时要孝敬父母,这时父母已50多了,而这时我已27岁;

然后2018年以后,再找一份自己感觉合适的工作,为自己的以后在攒下一笔存款这时就应该考虑买房买车还有谈女朋友结婚了,给自己五年的时间,还有给自己拍些照,留给老去的自己一些怀念,相信这段时间会有好多同学聚会,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见一下老同学,怀念年轻时的自己的生活。五年时间,相信好多目标完不成,不过最起码要买房结婚。同时还要孝敬父母,而这时,父母已快60了,他们也渐渐的老去。自己已是32岁;

再就是2023年了,在这一年,准备要一个孩子,这需要花很多钱,一些应酬,孩子奶粉钱,还有孩子的未来学费,自己要为下一代拼命了,而这时自己已33岁,不知不觉已经那么大了,这个十年已经结束;

一个十年结束了,下一个十年即将开始,在下一个十年,要为45岁以后的自己准备,以生活了半辈子,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回到农村,圆自己的梦。人生成功的定义,要自己去找寻;人生快乐的感觉,要自己去诠释;千万不要迷失在别人的看法中。

十年职业规划书 篇5

职业目标:小学语文老师

前言:

做为一名在校的大三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机会只会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职场规划就是我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做得最好的铺垫和准备,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即使在失业率高达99%的情况下,我也会成为那脱颖而出的1%。

一、自我分析

我的性格是容忍,有弹性;是冷静的观察者,但当有问题出现,便迅速行动,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能够分析哪些东西可以使事情进行顺利,又能够从大量资料中,找出实际问题的重心。很重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能够以理性的原则把事实组织起来,重视效率。本人比较倾向稳定的职业,而且根据我的职业测试的结果,我也比较适合的职业有教师,公司文员,助理,银行职员等。

二、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1)家庭背景

我的家族多为经商,家长比较希望下一代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同辈中也有选择教师职业。

(2)学校及专业分析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商务秘书方向),虽然是非师范类的学生,但是我们也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教师职业。但由于是非师范生面临的求职压力和要求也比较高。

(3)社会及职业背景

教师作为一个教书育人、任劳任怨的职业,是不会被淘汰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由于教师的假期及待遇问题,其职位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

三、明确年限,确定职业方向(2014年-2024年)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我今后的职业是小学语文老师。现在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离毕业步入社会找工作还有两年的时间,所以我的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分为两个阶段,在大学校园的两年和在社会的七年。

四、职业规划

(一)第一阶段:(2014年-2016年)

(1)因要从事语文老师的工作,在接下来的这两年的大学生活中,读书将会占我大部分的时间,夯实自己的文学基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准备教师资格考试,于2015年3月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3)目前只通过普通话二乙,已报考2015年3月份的普通话考试。将通过严密训练,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

(4)2016年的大四实习工作,计划回到家乡找到教师实习工作,向老师学习,并积累经验。

(5)由于职业规划弹性大,我将在大四同时准备公务员考试。

(二)第二阶段:(2016年-2024年)

(1)2016年顺利毕业并回到家乡通过面试找到聘用制即非正式编制的教师工作。第一年以学习为主,强化教学基础,通过半年的试用期。于此同时准备教师招考。(2)2017年即第二年报考教师招聘考试,争取国家正式编制。

(3)2018年,若通过教师招考,将会调任工作地点。但不管是否成功通过教师招考,我都将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努力充实自己。

(4)2019年即使没有通过教师招考,也能够认真完成三年聘用合同要求,并能够成功续签聘用合同。

(5)在续签聘用合同后申请在职研究生学习。目标是2020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6)2024年将成功获得硕士学位。这时我将根据我当下的职位等因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评估调整

(一)评估内容:

我的职业规划是在成为正式编制的小学语文老师的基础上制定的,如果考试不成功,那么我的计划将全盘落空,我不得不重新制定可行的计划。而我在大二和大三期间辅修金融专业,并在大四准备公务员考试等计划,其目的也在于为今后计划不成功而需另找工作准备。也许依然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许是其他职业,计划书都将随之改变。

(二)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会定期半年检验自己是否做到如规划说上的安排,半年比较容易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和规划书的不足,可以及时改进一些错误,从而使得规划书与时俱进,更能反映自己的需要和要求。

六、结束语

大学生十年规划 篇6

在大学生人生设计中进行理性思考,当前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综观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具有目光远大者。我立志于做一位有名的建筑企业家。

因此,我们写文章,不能闭着眼不看现实。不能拿现代人和“诸葛亮来说事”。特别是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天之骄子”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于是,一些人心态开始被喧嚣的择业市场所扭曲,变得浮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失去理性思考。因此人生规划应该进行理性思考。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有了规划,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人生吗?也不一定。

上面的漂亮话谁都会说。当前的问题是:你找不到基本航线,怎么办?

肖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生就是在这种不适应中,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长河中前进的。

在人生的每一个漂流中,可能会远离我们的人生坐标。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在远离目标的时侯,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所谓创造条件,本身就是一种进取,一种求索,一种心向即定目标的挚着,一种坚忍不拔的追求。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更是变动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外在条件的变化,家境的变迁,突发事件的出现,都会使我们的境遇变得困难起来。在艰难困苦面前,我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情直面人生;以艰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自我;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占据灵魂。把艰难困苦当成是一种磨炼,一种积垫和一种成熟。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志莫大于永刻”。在艰难险阻面前,只要我们心中的火不灭,展开的翅不折,就一定能走出生活的沼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人生有梦才算美,几度风雨多轮回,苍桑摔出铁打汉,滚石酿出震天雷”。让我们珍视机遇,迎接挑战,自觉的在艰苦中磨练,做一个跨世纪的铁打汉,震天雷吧!

学的教育使我具备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并不意味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个人求职技能显得更为重要。求职的过程也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充分展示的过程,只有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虽然已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准确的自我定位,但求职理念不足与缺乏对企业流程运作和对应聘公司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的程度是成为阻碍了我成功求职的因素,在求职准备阶段这是重点要加强的方面。面试是应聘者进入企业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求职者充分向企业展示自己对企业的价值,面试的效果在整个求职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充分的沟通理解,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求职理念,增加对应聘单位的了解程度使得面试更有效率。故此我为自己定了以下的计划:

短期目标(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某建筑公司的技术部门),毕业论文优秀,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尽可能的多考些证(如监理员证,施工员证,……)。

中期目标(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用五年时间成为企业优秀的项目经理,并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在2013年在自己能开一家比较好的公司。

长期目标(2013年7月至2020年7月):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做一位职业项目经理人)

大学生人生规划书由此,想起自己走过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有些惭愧。我对自己以往在学业、文体、社团活动中的表现不是很满意。我发现我自己惰性较大,平日里总有些倦怠、懒散,学习、做事精力不够集中,效率不高,态度也不够专注。倘若不改正,这很可能会导致我最终庸碌无为。不过还好,我还有改进的机会。否则,岂不遗憾终生?

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而如今,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于是,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1.短期目标(2年计划):

这段时间主要是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培养求职能力。

2006年11月前,完成职业规划;

2006年12月,认真复习本学期的课程及通过考试;

2007年2月至6月,按毕业论文计划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3月至6月,分别完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专题学习;

2007年12月至20058年6月,根据求职能力测评报告,努力克服自己的求职弱点,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求职能力;

2007年6月前,拿到一份职业资格证书(监理员)

2008年6月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2.中期目标(五年计划):

这段时间主要是在本职工作上工作,重点是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人际关系的经营,积极参与路桥的建设。

职务目标:三年内做到建筑队队长,五年内做到建筑总监。

能力目标:成为行内成功的经理人(精通建筑,E-HR等)。

成果目标:在五年内发表论文若干篇,完成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专业学习网站。

经济目标:三年后年薪达到5万,五年后年薪达到10万。

在这五年期间必须拿到的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1)建造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监理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2)造价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建筑项目经理(PHR)

3.长期目标(十年计划):

这阶段重点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自我能力的体现,终身的学习培训计划,保持知识的及时更新和不断的创新要求。

职业评估

一个优秀出众的建筑项目管理者,就像是寻找千里马的伯乐一样,要具有天赋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综合的能力。除了一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力外,还必须具有一下能力:

(1)公正、忠信、坚定勇敢的意志力。

(2)对人性的正确、全面的了解以及广博的知识。

(3)亲和力和优秀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4)职业能力

a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设计的能力

b 职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管理能力

c 薪酬与福利管理能力

d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能力

e 人事制度管理能力

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有必要每三个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次检测,看看自己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哪些是需要加强的,哪些目标是

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

每次检查时间及结果:

检查时间:****年*月**日

处理结果:对自我的评估还不够深入,只考虑个人的努力而没考虑到组织提供的机会,缺少行业的分析和企业分析,缺少职业能力培养的详细机会,未考虑到婚姻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内向并非全是缺点,使我少一份张扬,多一点内敛,但可相应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积极参加各种场合各项有益的活动,使自己多一份自信、激扬,少一份沉默、怯场。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的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加以针对改正。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成绩,以弥补身高不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争取条件,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勤工俭学活动,以解决短期内的生活费问题并增强自身的社会工作阅历,为以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打下坚实基础。

我的人生格言

你的心有多宽,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梦有多远,你的成就就有多高。

关帝林区十年森林文化建设规划 篇7

关键词:建设规划,森林文化,关帝林区

1 森林文化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关帝林区森林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实践新时期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省林业厅“保护为先、发展为重、管理为本、文化为魂”的林区工作总要求, 着眼于构建省直林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以人居环境优美为基础, 凸显森林文化为核心, 扩大林区宣传为重点, 弘扬关帝精神为灵魂, 打造生态旅游为品牌, 建设森林公园为亮点, 开展特色活动为载体, 大力发展森林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的良好形象, 推动全局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 基本原则

(1)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2) 坚持软件与硬件相配套的原则; (3) 坚持统一规范突出特色的原则; (4)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5) 坚持广泛参与百花齐放的原则。

3 总体目标

把森林文化建设融入林区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在林区建设中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宣传、教育作用, 逐步构建5大体系:一是构建以山、水、林为载体的景观文化体系;二是构建以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为内容的人文文化体系;三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行为文化体系;四是构建以现代管理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体系;五是构建与现代林区建设相适应的形象文化体系。最终实现“四个提升”:一是全面提升林区社会形象,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二是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林区管理制度;三是全面提升务林人素质, 铸造现代林区建设之魂;四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实现国有林业可持续发展。

4 森林文化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4.1 景观文化体系建设

(1) 制作《关帝山森林公园画册》。以图片形式编印展示关帝山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及森林资源保护等内容的宣传画册———《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宣传画册》, 让外界了解关帝, 关注关帝, 促进林局森林旅游的发展。 (2) 拍摄森林旅游风光专题宣传片。以林区特有的森林风景资源和自然风光为主拍摄森林旅游风光宣传专题片, 宣传、展示、推介关帝山, 让外界更多更深地了解关帝, 关注关帝, 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关帝, 为森林旅游的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

4.2 人文文化体系建设

(1) 编辑文化系列丛书。以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生态景观、民间传说等为主要内容, 收集、整理、编辑一套系列文化丛书, 要求图文并茂, 装帧精美。 (2) 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反映林局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 优秀作品在关帝山报刊登。

4.3 行为文化体系建设

(1) 组织文艺活动汇演。林局每2年组织举办1次文艺汇演活动。局属各单位以行业文化为重点, 地域文化为底蕴, 创作编排文艺节目, 林局于国庆、元旦、春节之际举办全局文艺汇演, 精美优秀节目参加省厅组织的汇演比赛。 (2) 组织开展职工运动会。林局每2年组织1次全局性综合体育项目比赛活动。通过比赛, 成立并不断充实更新林局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象棋队、健身秧歌队等群众活动团体。 (3) 组织艺术创作活动。林局每年组织1次艺术作品创作活动, 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剪纸、书法作品创作等。

4.4 制度文化体系建设

在林局统一的森林文化价值观指导下, 不同的职能科室和基层单位提出符合自己要求的经营理念, 同时制定与各科室和基层单位经营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管理制度等,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并整理林局现行管理制度汇编成册, 人手1本, 加强宣传和教育,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管理效力, 形成靠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

4.5 形象文化体系建设

(1) 打造林区文化宣传线。结合天保和公益林碑牌建设, 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规格, 组织好文苍线50km生态旅游观光沟建设、古吴线50km森林文化宣传沟和开麻线50km林业建设宣传沟建设, 努力把这2条沟打造成一条文化宣传沟, 一道绿色风景线, 为林区树立一个新形象, 给社会留一个好印象。 (2) 巩固发展文体阵地。积极推进基层单位图书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鼓舞士气, 凝聚力量。 (3) 林业信息宣传建设。运用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和新技术手段, 不断加强关帝山门户网站和《关帝山》小报建设, 拓展林业宣传空间, 促进森林文化传播, 引导更多的群众关注林业、凝聚更多的力量支持林业、提供更多的良策发展林业。

参考文献

[1]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森林经营方案[Z].2011~2020

对话十年:中美探寻战略互信基础 篇8

中国外长王毅近日在北京出席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时,以“惊喜”一词来形容中美双方通过对话和磋商所达成的具体成果。他认为,“这再次充分表明中美两国无论是在双边、地区,还是国际层面上,始终拥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说明交流与合作仍然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借助这一战略性对话机制,中美两国携手走过了关系发展较为平稳的10年,在逐步扩大共同利益和管控分歧的同时,也逐渐探寻了战略互信的基础。

对话前夕舆论“雾霾深锁”

“我刚和我们的中国朋友说,我注意到你们都在看拄着拐杖的国务卿,以及拄着拐杖的商务部长。在华盛顿,活儿可不好干啊。”美国首都华盛顿当地时间6月23日上午,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以调侃同因骑车摔伤腿部的克里和普利兹克的方式,轻松开场。

但在本轮对话和磋商重启前,正受到南海岛礁争议和网络安全等问题困扰的中美关系则显得较为紧张。美国舆论对双方能否达成良好成果并不乐观。在开幕前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美中在不信任的迷雾中开启年度对话”为题进行报道。

而在5月初,被中国外交学会评为排名首位的“知华派”学者、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兰普顿在美国出席学术论坛时指出,“美中关系的临界点正在逼近”,这反映出了美国学界普遍的对华焦虑情绪。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及国际事务教授沈大伟近日在香港出席一次活动时也谈到,他曾在华盛顿居住及工作了很长时间,期间从未见过如此海量谈及中美关系的文章,而且内容几乎都是负面的,唯一例外是由澳洲前总理陆克文主持的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

不过,中美两国政府并不希望这一年度高层对话和磋商陷入过度紧张的气氛,他们需要在今年9月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前营造出良好氛围。

从对话召开前的筹备工作中,也可以看出两国政府对本轮对话的重视程度。中国派出超过400名官员组成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参加对话,其中仅正部级官员就有13人,副部级官员达40人。

在对话和磋商正式开幕前夕,中方领衔的3位副国级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分别在美国三大主流报刊《今日美国报》《华尔街日报》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回顾中美借助对话和磋商两大机制多年来在各领域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并期待与美方一道继续拓展各领域交流与务实合作。

现年71岁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此前在家乡波士顿疗养,在当地时间6月22日返回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华盛顿故居弗农山庄为远道而来的汪洋和杨洁篪接风,提前与中方代表进行私人接触,并拄杖出席了接下来两天的对话。

成果清单释高层善意

在联合开幕式上,拜登代表东道主致开幕辞,主动向中国释放善意。

“我想澄清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惧怕中国的崛起。我们乐见中国的崛起。中国继续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会使我们从中受益巨大。因为你们在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崛起的中国将是周边地区和世界的一个巨大财富,从美国的自身利益上来讲也是如此。”拜登说。

拜登还重提了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10年前提出的、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观点。他并指出,“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利益和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的同时,已在多个方面朝着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努力。”

他还进一步提出“负责任的竞争者”概念,希望中美能继续寻找新的合作方式,以负责任的态度管控未来的竞争,并呼吁“创造并维护一个平等、公平且透明的竞争环境”。

刘延东在紧接着的致辞中宣读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口信。习近平特别指出,与美方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只要中美双方从大处着眼,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坚持建设性方式,避免战略误解误判,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维护。

两天的对话和磋商中,双方在战略、经济和人文三轨上一共达成超过310项成果。作为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领衔共同主持战略对话的克里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双方在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就重要的双边、地区性和全球性的议题展开了讨论,议题很长且全面,这是他参加过的三轮对话中最具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一轮对话。

在战略轨上达成的127项具体成果中,有44项、超过1/3是关于“气候变化与能源合作”与“环保合作”的内容,显示出中美两国在相关领域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

双方在经济轨上也达成了70多项成果。领衔共同主持经济对话的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闭幕后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轨上取得的诸多成果中,双方在汇率(政策透明化)议题、市场准入以及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议等三个领域取得的进展最为显著。

共同主持经济对话的中方代表汪洋对成果感到满意。他特别谈到,双方重申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是当前两国经贸关系最重要事项,并对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认为在第十九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中交换负面清单是谈判的重要里程碑。承诺继续积极推进谈判,改进负面清单出价,以期达成一个互利共赢、高水平的协定。”

他还表示,本轮经济对话取得的成功,使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更加稳定,“推进器”更有动力,为习近平主席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相关经济议程做了重要的准备。

10年对话防止危机生成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前身是2005年8月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以及2006年12月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项两国政府间最高级别的对话机制,萌生于10年前两国元首希望在双边和国际问题上寻求合作的意愿。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2005年至2010年间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见证了对话机制的诞生和发展。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2004年前后,朝核、伊核问题正逐渐升温,美国还面临着反恐问题。同时,人民币汇率、中美间贸易顺差等问题也成为两国间的热点经贸问题。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对华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美方已意识到他们所关切的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将难以解决。”周文重说,“在中方看来,中美经济利益已相互交融,如果双边政治、经贸关系不稳定,也将影响到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小布什先后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9月商定开启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经济对话。

即便到了2009年,在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对往届内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的背景下,中美双方仍延续了上述的对话机制,并将两项对话合并升格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实现时任两国元首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希望。同年,中美双方还启动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促进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周文重回忆说,关于对话议题,双方都清楚共同利益在哪里,问题又在哪里,而中美高层级对话机制的开通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机制化、高级别的对话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对话开展前,双方司局长级别的工作层都需要做大量准备,充分交换意见,把对话机制聚焦到重要的问题上。”周文重说,“参与对话的领导人在启程前还会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确定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仍未解决,相应方案是什么,给对方提哪些要求,我们能让步到哪种程度。在对话正式开始后,未能通过工作层解决的议题将交由中美双方高层亲自沟通解决。”

周文重至今对中美双方借助对话机制成功应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印象深刻。

在中美贸易美方逆差日趋扩大的背景下,2005年美国纽约州参议员舒默提出议案以逼迫人民币升值。他声称,如果人民币不升值,那么就要对所有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加征27.5%的汇率税。

“在战略经济对话中,中方清晰地表达了对美国部分议员企图通过议案的方式,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施压和干预而感到不满。中方告诫,如果该议案获通过,中方也将采取相应行动。”周文重说,“美国政府清楚该议案获通过将引起怎样的后果后,包括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在内的官员积极地在参院进行游说,最终令该议案未能提交国会进行表决。”

汪洋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美对话为什么重要?》中也提到这一成果,“双方选择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式处理汇率问题,避免了一场贸易战。10年来,中国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5%,IMF最新评估认为人民币币值不再低估。在此过程中,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例由10%的峰值降至2%,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周文重说:“有这样的机制,就能有效管控分歧。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政府间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尽管双方对两国利益和问题都较为清楚,但如何有效沟通和管控,对双方仍是挑战。从中美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升级到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实际就是中美双方出自共同利益有效管控两国分歧、矛盾的过程。”

相较于经济领域利益高度融合,中美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的矛盾则较大,这更凸显出战略轨对话的重要性。

曾多次主持过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安全对话的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战略领域中,双方有时需要处理大部分困难的议题,从网络安全到军事交流等问题。借助战略安全对话,双方能持续保持对话,防止分歧扩大,以免演变成空前危机。”

不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并非总是一团和气,双方代表在谈判桌上也经常难免遇到分歧和针锋相对的时刻。

双方在当面处理分歧时,表现都很专业,“没有人拍桌子或朝着某个人扔东西。我一直很尊敬中国的外交官,他们非常专业。我们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仍非常理性地应对。” 伯恩斯说。

为中美两国元首峰会做准备

有着33年美国外交官经历的伯恩斯于2014年11月正式退休。对于已开展10年的中美间战略性对话机制,亲历其中的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形容,“这是一项有价值的机制,已为两国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互信,这对发展两国关系十分重要。”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成为两国间的一项重要的机制,我们可以借此推进和拓宽彼此的合作领域。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开诚布公地应对彼此的分歧。”伯恩斯在出席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期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提问时说,“对于中美这样重要的关系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中美关系对全球来说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式,但我觉得这项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周文重在回顾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发展历程时也谈到,“中美关系就是在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和化解分歧中走过来的”。“总体来说,中美关系朝着稳定发展的方向在走,但分歧在所难免,所以管控分歧很重要。这一机制对于双方聚焦共同利益,致力于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分歧,至关重要”。

“虽然不是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双方通过对话定期交换意见、集中阐明立场,就能够形成共同的对话成果。”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金骏远(Avery Goldstein)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时,也强调该机制的重要性,“有时候双方都不同意对方(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但在诸如环境保护、公共健康、反腐败等许多议题上,双方都有着共同利益。即使双方利益相异,甚至存在冲突,双方也能通过对话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

不过,金骏远同时指出,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很“全面”,但对于正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议题,如南海争端、网络安全和美国企业在华经营环境等,双方仍没有找到解决途径。

上一篇:数据库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下一篇:扬尘治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