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精选7篇)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1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决定,全面总结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江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幸福江阴建设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经济转型快速突破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江阴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

2005年末,江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我们深入思考‚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引领全市上下探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2006年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江阴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举办‚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幸福江阴建设会诊把脉、建言献策。根据‚五民五好‛的发展愿景,我们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协开展五项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2007年,江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强大合力。2008年,我们制订《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并逐年对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将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化、具体化,促进了经济与民生、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态的互动发展。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实施‚六个抢‛、‚十个抱团‛等措施,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化危为机,江阴有股劲‛。2010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召开幸福江阴建设再动员大会,启动编制《建设幸福江阴新三年(2011-2013)行动纲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力求‚在‘幸福社会’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翻番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3.5倍和2.7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等,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五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高度,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促进年‛等活动,成立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2010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坚持‚一个领军型团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累计引进‚530‛项目128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打造江阴‚人才特区‛,积极对接上海杨浦,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柔性人才库,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引导开发园区‚二次创业‛,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成为新兴产业主阵地;靖江园区成为全省跨区域开发的率先实践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到位注册外资累计达29.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亿美元,2010年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江阴板块‛不断扩容,五年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上市股票累计达30只。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增收为重点,既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更构建了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4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臵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8.2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既实现了全市域布局的优化完善,更促进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坚持‚既要城里人说好,也要农村人说好‛的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的导向,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以大智慧、大手笔、大举措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设立临港新城,稳妥推进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实施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相继实施城市客厅、敔山湾新城、南门地区、西组团的开发建设,新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城建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320多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房60.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以实施‚三路工程‛和‚新三路工程‛为重点,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84亿元,新增道路588公里,改扩建‚断头路‛15公里,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肖山水厂三期工程建成投运,自来水实现同网同价。川气东送工程江阴段建成投运。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三中心‛、‚四大数据库‛等城市信息平台相继建成,‚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深入民心,市民卡工程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我市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镇村面貌显著变化。制订完善各镇(街道)新市镇建设规划,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被撤并乡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臵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建成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178个。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7%和83.5%。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五年累计提高了7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年来,我们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执政能力的巩固提升,更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坚持用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来保障发展,巩固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积极开展‚时代先锋‛、‚诚信榜样‛评选等典型引领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通过公推竞岗、公推直选、交流轮岗等形式,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五年来,市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44.85岁降至43.44岁;市管领导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上升至70.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市管女干部从60人增加到129人,增加了115%;非中共干部从19人增加到27人,增加了43%。干部培训效果明显,组织市管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双新‛轮训、基层干部‚带头人‛培训工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工程、‚企业家大讲坛‛等培训活动,构建了网络学习的平台。先后选调两批共60名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以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实现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结对共建‛模式,促进各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活动互助、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的党建特色品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开展重点重大工作专项督查117次,有效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突出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创建‚江上清风‛廉政文化建设品牌,90多家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党代表监督工作站,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县级电子监察平台。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澄部队、驻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最深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再解放、理念再创新,最实质的突破是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提升,最生动的实践是城乡联动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是科技人才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中凝聚了人心士气。江阴不但日益展现出殷实富裕、开放大气、环境优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生动模样,而且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幸福江阴‛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江阴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幸福江阴建设为江阴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也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根本导向。我们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围绕‚五民五好‛的奋斗目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人民幸福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江阴建设的成果,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形成最强大的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妥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实力强转变为综合实力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统筹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统筹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为引领,突出政府与企业互动、行政与市场互动、内力与外力互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合力。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只有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取得发展的突破和跃升。

必须始终坚持以江阴精神激励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坚持把华西经验、江阴精神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开展‚七个学‛、‚结对竞赛‛等活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攀高比强、取长补短,全市上下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受住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斗志、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不断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只有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只有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同步,富民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民素质和人口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发展豪情,深感责任重大。今后的五年,是我们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时期,从探索幸福江阴建设向探索幸福社会建设迈进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考验:一是科学发展如何先行?面对‚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赞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荣誉已经过去,成绩属于昨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产业高新化全面提速,转型发展已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以说,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幸福江阴如何深化?当前,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提升百姓福祉成为科学发展的施政导向。五年来的幸福江阴建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然而,幸福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能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断丰富幸福内涵、提升幸福品质、做响幸福品牌,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肩负的重大使命。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率先?‚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是省委对苏南发展的总要求。放眼周边,越来越多的先进县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必须看到,‚第二个率先‛的发展竞跑是对城市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能否抢抓机遇、创新实践、率先作为,这是江阴新一轮区域竞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民生优先、幸福导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生态优化、文化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大基本策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围绕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与幸福江阴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大目标‛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坚持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变成幸福江阴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个勤劳、淳朴、诚信的江阴人进一步在个个都有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家家都有好收入中提升幸福、在处处都有好环境中享受幸福、在天天都有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人人都有好身体中体验幸福,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推进产业现代化,力求工作更充实。致力于藏富于企,在政策和要素的集聚中,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质量提升促进总量扩大、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立市‛新格局。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经济基础。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富为纲,推进社会现代化,力求收入更富足。致力于普惠于民,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保障帮扶贫弱群体,做大做强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和保护富裕群体合法权益,让社会各阶层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享为先,推进生态现代化,力求环境更宜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力推进不开发区域建设,健全生态倒逼机制,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全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分,不开发区域的核心区和一般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下降到8.5%和10.5%以下。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安为基,推进城市现代化,力求心情更舒畅。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特色彰显为依托、以品质消费为动力,从城市软硬环境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强为重,推进人的现代化,力求身体更健康。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努力把江阴从人口数量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强市。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根本目的。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幸福江阴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继续以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幸福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发展、标杆引领‛的基本原则:

幸福导向,就是要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力求惠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方式方法,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以民生需求倒逼思想观念解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发展环境优化。

创新驱动,就是要用改革赢得先机,用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首要支撑,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统筹发展,就是要用协调共促稳定,用发展共创和谐。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坚持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杆引领,就是要用典型凝聚合力,用先进激发斗志。把学习先进、超越自我作为发展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开阔视野,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新坐标和参照系,外学新加坡,内学沪广深,创新开展产业转型学上海杨浦、居民增收学深圳宝安、城乡统筹学上海嘉定、不开发区域建设学广州增城、市民素质提升学上海卢湾(新黄浦)等‚五个学‛活动,把江阴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全国发展的大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考量和谋划,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攻坚突破,确保落实。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加快产业现代化,既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经济基础。未来五年,必须紧紧抓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关键环节,推进江阴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1、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仍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上,要深入实施‚以工哺农‛、‚接二连三‛战略举措,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的‚小比例‛也能取得大发展、获得高效益。工业上,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把重点重大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着力加强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的合资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龙头项目落户江阴、落地生根。开发区要加快转型为科技新城,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全力建设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临港新城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靖江园区要努力发挥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示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千亿园区;各镇(街道)要突出产业集聚、优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传统制造业高新化,引导企业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比在2010年65%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上,要突出政策引领、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功能集聚区相互促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要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和功能平台优势。围绕创建国家级功能性载体的总目标,按照‚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五年再新建‚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集中集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的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的倍增效应。创新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实现科技企业的加速裂变扩张,全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示范区。

3、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活力。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千人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城市转型需要,吸引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到江阴创新创业。‚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达6%以上。要加快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与‚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为转型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加快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和引导,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胆略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要营造留人用人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4、大力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以国际化、高新化为导向,引导企业在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提升中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总部-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的形式向外扩张,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租赁、重组、臵换等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形成2家千亿级企业集团、8家500亿级企业集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优势成长型科技企业健康发展。要推动企业资本经营。保持并放大‚江阴板块‛的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育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20家以上,上市公司累计超过50家。

二、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活力充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城市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使生产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现实发展力与未来竞争力更加协调,打造我市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

1、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扎实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加快打造‚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南拓,推动城市形态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为加快城市现代化注入新动力。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树立精品意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促进风格、色彩、形态和谐统一,形成我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以高标准建管提升城市功能。要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域主干道建设,拉开城市骨架,构建以深水港、干线航道、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发展‚215计划‛,推进活力、低碳、和谐、魅力、生态‚五大工程‛,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城市,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现代管理能力,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信息投入、管理和应用,推进人性化服务、网络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以一流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吸引一流的产业和人才,全面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

3、以高品质特色消费增强城市辐射。要大力培育特色品质消费,加快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消费名街、消费名店、江阴名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引进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和企业50家以上。全力扩大休闲旅游消费,充分挖掘徐霞客故里、军事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引进战略资本,创新发展旅游休闲业,使江阴成为城市旅游的目的地。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在事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领域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建设一批示范街、示范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4、以高水平建设加快城乡融合。要坚持把新市镇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节点,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挖掘山水人文、营造景观水廊等方式,真正把新市镇打造成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促进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面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三臵换‛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使农村发展的格局取得更大突破。高度重视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多渠道探索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重视城乡结合部、镇域联接带和被撤并乡镇的发展,从全市域层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形象。

三、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为重点,着力构建‚多元和谐、共生共荣‛的橄榄型社会新结构,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筑牢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突破,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1、畅通‚五大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如期实现。从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慈善金等‚五金‛入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投资增收、社保增收、帮扶增收等‚五大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增加保障性收入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2、构建‚五大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要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要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确保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使养老服务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整合‚五大力量‛,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理念,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整合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五大力量‛,探索‚民主促民生、共建促共享‛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依法诚信经营,善待企业员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我市企业的一种文化特色。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公信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全部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四、以不开发区域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生态环境新优势,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要从‚环保优先‛走向‚生态自觉‛,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突出生态布局优化,推进区域功能提升。要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南部六镇资源,优化规划定位,促进产业提升,努力实现不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在保护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走高效益农业、高水平工业、高品质人居、高标准旅游的发展新路,实现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市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完善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飞地招商、目标考核等政策,加快建设农田、水源地、林地、旅游景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绿肾‛,让不开发区域成为苏南乃至全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和示范区。

2、突出生态制度建设,强化刚性约束机制。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3、突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人居生活品质。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污泥处理无害化,重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工地道路扬尘、工业烟尘粉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防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十二五‛期间,创成‚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4、突出生态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要从功能、平台、政策、服务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链为联结,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全力打造各显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十二五‛期末,开发园区亩均产出达到650万元以上。加快‚退城入园‛、‚腾笼换凤‛步伐,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和改造,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着力构建‚法治诚信、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社会发展新环境,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和动力。提升市民素质,就是以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快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1、强化广泛参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在学习中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江阴的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注重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互动,打造各类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保障制度。突出教育优先,立足教育公平,构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体系,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综合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重点抓好学习型机关、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家庭建设,夯实学习型城市基础。强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民等培训,充分调动市民学习积极性,培育市民开放大气的心态、理性包容的品质、宽广博大的胸怀,营造在和而不同中学人之长、创我之新的环境和氛围。

2、强化教育引导,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要大力实施‚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围绕‚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主题,深入实施行为规范工程、素质培训工程、典型引导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长效机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对市民的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深入推进‚朝阳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健全志愿者长效化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大力推进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培训,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3、强化多元和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设施新一轮达标建设,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专题文化场馆建设。以文艺作品、广播影视作品等为重点,创作一批有特色、有水准、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型文化企业。广泛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提升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公开公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要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依法行政,完善以行政机关执法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预警和应急管理等机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江阴初步建成行政依法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时代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目标要达到、蓝图要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江阴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真正体现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党校轮训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要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照搬、不停步,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先试先行,在全社会营造敢创新、善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用民主团结凝聚发展合力。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民武装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把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结构优化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一把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原则,维护团结,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合力。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工作经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女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开展广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促进领导班子群体素质提高和整体功能发挥。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二五‛期末,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比例达到15%左右。加大差额选拔力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部记实制度。加大干部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保持在20%左右。注重从基层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信访一线、招商一线、窗口一线、社区一线的多岗位培养模式,加大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完善党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多方联合审计等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督。完善制度管人的科学机制,形成集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系。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体系。要坚持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民主评议和社会公认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三公四评‛制度,完善覆盖机关部门、镇(街道)、开发园区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干部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形象。

三、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要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建理念,赋予基层党建新内涵。要树立促发展的理念,力求党建工作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树立惠民生的理念,采取融合、渗透、整合、关爱的工作方法。树立创品牌的理念,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扩大江阴党建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强投入的理念,以建立‚强基工程‛专项资金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载体、平台和阵地建设。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依托、共建共享为内涵的工作格局。

健全组织设臵,拓展基层党建新领域。要适应‚两新‛组织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新变化,科学调整组织设臵,加快‚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动态组建率力争达到100%。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创设专业型党组织,依托产业链、行业协会,借助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管理站等建立健全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在各领域的有效覆盖。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党员履职积分、党员提案和党代表工作站等,不断完善民主促进民生机制。要针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不同类型和特点,健全完善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党内关爱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的鲜活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丰富工作内容,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要强化党建工作示范化引领,广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推行质量管理论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加强电子党务、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建设,加快党建信息化进程。争创党建工作品牌化特色,大力开展党建品牌工程创评活动,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单位。

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事关民心向背和事业成败。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团结是一种品质和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是改革发展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继续巩固江阴团结进取、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统筹协调、团结合作,形成锐意奋进不争论、凝心聚力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要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更加符合市情实际、更能反映基层诉求、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克服形式主义和浮躁情绪,力戒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多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监控机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幸福江阴建设新局面、攀登现代化建设新高峰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率先小康,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目标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13日)孙正东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共宁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选举产生中共宁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进一步凝心聚力、激情创业,为实现‚率先小康,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孙正东在大会上作报告 杨超/摄 一、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带领全市上下围绕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团结奋进、共克时艰,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县市领先位次,在全省率先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行列,为加快‚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在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基础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市委动员全市上下开展全民思想大解放活动,并按照‚深入基层调研、借鉴外地经验、专家把脉咨询、广泛全面论证、领导深入思考、党委集体决定‛的科学决策程序,在保持决策连贯性、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创新,作出了《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确定了城市人居、文化、产业定位,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小城市的战略方向、‚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和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五区‛建设的战略举措。制定了《宁国市科学发展三年重点行动纲要》和‚五区‛建设实施意见,编制了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明晰,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克难攻坚、‚二次创业‛,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宁宣杭高速公路宣宁段、宁千段和扬绩高速公路宁绩段建设加速推进,皖赣铁路客运专线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等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制定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鼎公司实现了定向增发、融资兼并、跨越发展的目标,江南化工、司尔特肥业、太阳禽业成功上市,飞达集团与世界500强旗下的爱普科斯公司嫁接合作,瑞泰科技、华普建材、新马耐磨等与央企联姻成果不断深化,新增亿元企业16家,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大会战及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宣城保持领先、位居全省前列,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位列第6、在县市省级开发区位列第1,港口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坚持‚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全省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耐磨铸件之都‛评估验收,再次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5.5亿元增加到130.7亿元,财政收入由7.6亿元增加到2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7%和21.6%,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本、普惠民生,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和谐。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8万,体育中心、三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美丽和谐乡村‛创评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市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3个、示范村24个和市级示范村2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高度关注民生,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在全面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同时,大力拓展民生工程领域,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保并轨运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村通延伸等工作,民生工作始终保持省、宣城市领先水平。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意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95元增加到2010年的8475元,年均增长16.5%。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省农村卫生示范县、省文明县城等荣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及时果断、科学稳妥地处臵了‚8.10‛洪水等突发应急事件,圆满完成了国庆60周年、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五年来,我们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全省率先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了相应的分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关于调整布局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不断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是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和县域金融安全区,跻身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县市行列。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成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典型县市。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组织推进‚宁绩旌‘绿三角’经济协作区‛建设,进入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五年来,我们加强党建、提升效能,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访民情、听民意、惠民生‛和‚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机关、农村、社区和非公党建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创新中求发展,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分类指导选好人、多管齐下育好人、活化机制用好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市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测评达97.8%。人民代表大会依法监督、民主决策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宣传、统战、工商联、群团组织和党管武装工作继续加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机关作风显著改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营造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冲击、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的五年。在省委、宣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宁国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实践证明,这五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科学发展最为鲜明、生态文明最为注重、惠及民生最为广泛的五年。在此,我代表中共宁国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宁国改革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经验尤为宝贵,值得认真总结。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在远谋近施中抢占先机。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宁国、放眼世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并及时将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规划和具体项目,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宏观形势的严峻挑战,而且超前把握了发展趋势和中央精神,构筑起科学发展的先行优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远谋近施、主动作为,就一定能把握时代潮流,抢占发展先机。

第二,必须坚持转变转型,在先行先试中争取主动。我们以建设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为载体,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五区‛建设,积极争取自主创新、土地改革、金融服务等各类试点,率先建立主体功能区、统筹城乡、分类考核等各项体制机制,不仅有效缓解了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制约,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变转型,也赢得了上级的更多支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准方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就一定能拓展空间,赢得主动。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民心。我们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拓展民生工程范畴,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了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急所盼,就一定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市上下共识共为的强大合力。

第四,必须坚持创先争优,在改进作风中优化环境。我们坚持以各项工作‚全省争先进,宣城争第一‛为标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宁国精神,落实‚五先‛,大兴‚五风‛,争做‚五型‛干部,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咬定‚领先、争先‛目标,改进党风政风,形成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极其繁重,破解要素制约、发挥资源优势的任务还较为艰巨,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效能提升还亟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五年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 对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指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 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 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 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 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 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必须紧紧抓住。

习近平指出,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 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 通过高效合理配置, 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 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 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习近平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 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聚焦国家战略目标, 集中资源、形成合力, 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 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 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强调, 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 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 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 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 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 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指出, 长期以来, 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 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 以身作则, 严格自律, 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强调,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 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 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开展战略咨询研究,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 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部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致开幕词。

河南省召开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篇3

陈砚秋代表省妇联第十一届执委会向大会作了《凝聚巾帼力量,勇于开拓创新,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妇女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妇联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和省委对妇女工作的新要求,紧紧抓住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重大机遇,实施巾帼成才支持行动、巾帼创业建功行动、巾帼文明建设行动、维权关爱服务行动、组织活力提升行动五大行动,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妇女通过不懈奋斗展示自身才华、成就美好梦想、创造幸福生活,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再创新业、再立新功。

大会选举产生了省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陈砚秋当选省妇联主席,库凤霞、王秀芝、樊平当选省妇联副主席,徐晓、雷方当选省妇联兼职副主席。

(妇宣)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4

——在中共XX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县党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委全会要求,回顾“十五”发展历程,谋划“十一五”发展思路;总结2005年工作,部署2006年任务,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群,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射阳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征程上阔步前进。下面,我受县委全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工作,提出“十一五”发展和2006年工作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的主要工作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在射阳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面对宏观调控常态化的严峻考验,面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加快培植“三大优势”,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 “十五”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创“十五”新高;完成财政收入8.1亿元,增长2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5亿元,增长23.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增长10.5%。

一、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射阳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四个同步”。坚持用有形的工作、量化的指标、明确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确提出坚持效益指标、产业结构、地方财力、民富水平和经济总量同步提升,确保发展的方向更明、路数更清、重点更准。二是在工作要求上坚持争先进位。先后组织党政干部赴如东、邳州和上海嘉定等地考察学习,与先进地区比目标、比思路、比干劲,认清发展形势和追赶方向。对各镇区、各单位明确提出在全市争先进位的目标,由实绩、进位、增幅构成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已经形成。三是在要素组织上坚持思路创新。启动金融生态区建设,举行政银企对接会,为企业协调贷款2.9亿元。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2亿多元。坚持开发和节约结合,新上了一批存量土地盘活项目,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新增耕地1.09万亩。

二、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把宏观调控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新机遇,推动全县经济走上既快又好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突出项目主线,不断增加有效投入。组织了第四届纺织经贸洽谈会、“千名客商看射阳”等综合性招商推介活动,并围绕长三角产业转移,举办专题招商活动。全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10个,同比增长27%,5000万元以上项目数列全市第一,贤成纺织、琛裕化工、粤宏化纤等10个项目投资超亿元。在有效投入的推动下,预计全县定报工业实现总产值116亿元,增长32%;工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21%,新增定报企业55家。开展“利用外资突破年”活动,通过造浓舆论氛围、组织系列招商、定期督查通报、严格考核兑现,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0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新口径)18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7.9%和45%;实现自营出口4200万美元,外经合作营业额5043万美元。二是加快优势培植,不断凸现区域特色。培植特色经济优势,纺织产业实现了向面料、化纤、印染等环节的战略延伸,浆纸、化工、机电、能源等潜力产业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培植集群经济优势,涌现出纺织、纺机、探伤仪、模具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培植海洋经济优势,台商投资的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长亿园区标准厂房项目进展顺利,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项目正式获批,投资2.5亿元的兆瓦级国产化风机试验基地全面启动,被评为全国用海管理示范县。三是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成立重点企业改革发展指导组,完成侨谊、豪威特与广东、上海知名企业的战略重组,双山集团重组三纺后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运行质量最好的棉纺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振阳、双山、宏宇等企业建成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宏华纺机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振阳、宏华被认定为国家纺织科技型企业。提升服务业比重,建设了盐东驾考中心、温州国际装饰城、特庸粮食市场等重点市场;洋马十里菊香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

三、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导向,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把致富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指标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一是抓好农业抗灾自救,增加群众生产性收入。面对干旱、冰雹、台风和强降雨等自然灾害的相继袭击,全力组织抗灾自救,扎实抓好夏熟作物田间管理、秋增秋超等补救措施,大蒜、中药材、蚕桑、特水养殖等产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皮棉产量突破100万担。与此同时,延伸加工链条,实施华宏丝绸二期、海越麦芽等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9个,爱民米业获批省级龙头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家。二是深入发动全民创业,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实行政策扶持推动、观摩讲座发动、产业辐射带动相结合,鼓励全民创业,涌现出陈洋桃园的芦苇加工、阜余沙东的棉纺加工等一批新的全民创业典型。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01家,个体工商户4158户,个体和私营经济注册资本3.5亿元。三是扩大就业和劳务输出,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劳务赶大集等系列活动,新增转移劳动力2.5万人。围绕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校企对接、定点培养,有效缓解了招工难问题。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净增就业5000人,提供再就业援助1154人。

四、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力争企业养老保险、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全覆盖的同时,将1.2万特困群众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60.9万,参合率88.6%。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快发展。争取省财政补助2500(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万元,实现所有学校达“六有”和“校校通”的目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富民工作成为全省典型。乡镇卫生院改革和农民健康教育走在全市前列。计划生育各类指标达到了省示范县标准。投入1280万元,实施了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和“村村通”工程。三是落实社会稳定责任制。建立健全重要信息报告、调处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对重点信访问题实行一周一次集中会办,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保障群众利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法治射阳创建。巩固平安射阳创建成果,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五、重抓发展环境优化,倾力打造区域竞争最优平台一是优化基础环境。推进陈李线南段改造、射阜淮三期、农村等级公路和金海岛特大桥等交通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交通网络。实施了后羿公园、兴阳广场、污水管网等重点工程,在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农业县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二是优化载体环境。成立“两区一地”建设指挥部,出台了重点项目向“两区一地”集中的政策性意见,实行财政重点扶持政策,并对“两区一地”实行以投入产出量为主的单独考核办法。“两区一地”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亿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项目7个;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三是优化服务环境。深入开展“发展环境看射阳”活动,推进服务理念和机关效能“两项革命”,坚持“三办”作风和“三通”精神,全力营造“四零”环境。通过开通投诉电话、设立举报箱、开办“政风热线”等方式,受理客商投诉,及时处置反馈,客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六、以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以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围绕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目标,扎实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并重,开展以“一岗两卡三问四评”为主要内容的“把先进性体现在每一天”等主题实践活动,群众满意率在98%以上。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新办综合简报《射阳时空》,对外宣传形成声势,较好地展示了射阳形象。二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四双”为载体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完善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做法,充分发挥“双强”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公推竞选产生2名县委委员、1名候补委员,21名科级和45名科级后备干部。通过组织视察、集中议事等途径,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三是以《实施纲要》贯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贯彻《实施纲要》,全县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创造性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塑造了清风品牌。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净化了党风政风。开展各类专项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县委全委会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全委会自身抓起。一年来,我们着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带头学习。完善县委中心组学习、在职自学和调查研究制度。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常委一班人率先垂范,搞好自身学习教育,主动为基层上好大党课。在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谋划长远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制度管理。健全了“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工作机制,发挥县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三是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完善县领导分工联系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责任制;继续实行分工联系部门、镇、村和贫困户制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常委带头向组织和群众作出目标承诺,主动领任务、抓落实。四是坚持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坚持自身廉洁自律的同时,强化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一岗双职”。县委公开向社会作出廉洁自律承诺,接受广大党员和全县人民的监督。同志们,以上报告的是县委全委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向在座的同志们以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县委全委会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刚刚起步,突破要素制约的办法还不够多,效果还不够突出;农业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农民的收入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有不少,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仍需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仍需进一步转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十一五”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将过去的“十五”,是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是建县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运行质量最好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十一五”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升温加速期。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确立争先进位追求,为“十一五”发展创造了氛围。大力弘扬勇于争先、长于实干、乐于奉献的“三种精神”,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改造精神状态、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培植特色经济、集群经济、海洋经济“三大优势”,新纺都建设成效显著,沿海经济带建设初具特色。抢抓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机遇,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快中求好、进中求稳,突破发展上的禁区,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开辟科学发展新路径。提出了“远学平湖、近赶如东”的目标追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越位争先的喜人态势。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开放的理念创新体制、调整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明确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经济建设中心,为“十一五”发展打好了基础。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69.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5亿元。财政收入从3.1亿元增加到8.1亿元,净增5个亿,年均增速21.2%。定报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三次产业的比重从34.9:37.6:27.5调整为25.3:44.4:30.3,全县经济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我们始终抓住项目推进主线,不断加大有效投入,为“十一五”发展积蓄了实力。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9.8亿元,五年翻两番。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85亿元,其中2005年工业技改投入30亿元,是2000年的5倍。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72个,其中亿元项目21个。定报企业数由2000年的98家增加到2005年的211家。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3亿元,公路里程达248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521公里,780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202个村居。纵贯全境的沿海高速公路即将竣工,射阳已全面融入长三角三小时经济圈。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以及园林式城市的建设,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开放形象大幅提升,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型海滨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执政为民宗旨,用发展的成果造福群众,为“十一五”发展聚合了民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底全县居民储蓄余额62亿元,是2000年的2.3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造浓全民大创业的氛围,私营企业比2000年净增1200家,个体工商户净增6000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增长了2倍。公开选拔了百名科级干部到经济一线任职,选配了千名“双强”型村干部,较好地带动了群众抓经济、谋发展。“十五”的快速健康发展,使我们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具备了向新阶段迈进的基础,积累了向高目标冲刺的实力。即将开始的“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谋划和推动“十一五”发展,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原则,既要顺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又要突出发展主题,创新思路保持又快又好的势头;既要抢抓开放化、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又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产业壁垒;既要看到沿海高速和苏通大桥即将开通、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又要看到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各不相让的竞争性态势;既要认真总结“十五”发展成就,坚持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和思路,又要主动应对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带来的“阵痛”,增强统揽全局的意识和本领。为此,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十一五”发展的目标任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一要坚持高要求发展。按照“接轨上海,学习苏南,跻身苏中,争先苏北”的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不断培植特色经济、集群经济、海洋经济“三大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县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左右的奋斗,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二要坚持高目标发展。高目标才能有好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翻番,全面建成小康”。具体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市化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三要坚持高定位发展。重点是加快建设“一都两带三城”,即打造中国特色纺都,培植全省知名的沿海开发示范带和高效农业产业带,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园林城和全国卫生城(镇),使射阳在江苏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有名声、有特色、有位置。

二、始终围绕又快又好主题,把握“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1、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新型工业化既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举措。要坚持以投入带动调整,建立以产业开发、接轨转移、专项争取、以商引商为主要手段的项目引进输入机制,以体量规模、科技含量、产出效益、产业带动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评审筛选机制,以税收回报、就业拉动、投资强度、资源集约为主要指标的项目实绩考核机制,在保证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面提升项目推进质量。坚持以创新带动升级,突出抓好纺织、化工、机械等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电子、绿色能源、造纸和海洋食品等新兴产业,加紧配套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品牌和产品。坚持以规模带动集群,在纺织、化工、机电等重点行业全面启动骨干企业动态培养机制,通过政策倾斜、人才建设、改革创新等手段,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形成对中小企业和全民创业的龙头带动之势。坚持以载体带动集中,做大做强“两区一地”,力争“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新增业务总收入超百亿元,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临海化工集中地跻身全市一流园区行列。

2、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提升利用外资层次,突出韩日、欧美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实施集成引进,突出国际先进制造业实施选择引进,突出主导产业、关键项目实施重点引进,同时着重研究如何将外援型经济融入本土板块,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加快转变外贸出口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品牌产品、拳头产品、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促进外贸的高水平增长。要加快创新外经合作理念,巩固和放大建筑、缝纫等特色劳务优势,突破工程总包和品牌劳务,扩大劳动力输出;鼓励纺织、机电等行业重点企业“走出去”发展,实现生产能力的输出。

3、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要把农业产业化体现在规模上,建立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规模化发展高品质棉、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特水养殖等优势农产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规模化格局。要把农业产业化体现在产业链上,重点围绕消费市场需求,鼓励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把农业产业化体现在质量上,健全标准采贯、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控制和病虫害防治体系,打响射阳农业的“绿色品牌”。要把农业产业化体现在服务上,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要统筹城乡规划,既做大做美城镇,又带动农村腹地。要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在重点建设“两区一地”的同时,在陈李线和射阜淮线两大干道沿线建设一批工业集中地、物流枢纽和专业交易市场,发展镇域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共同繁荣。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加快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社会事业资源整合力度,拓宽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体系的覆盖面,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首先体现在为民造福上。

三、立足射阳发展阶段和县情特点,突出“十一五”发展的工作重点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一要突出以工兴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以工兴县第一方略,以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县,总体上迈进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要坚持富民优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立足农村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制定好规划、建强好班子、构建好机制”和“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享受新生活”的思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实现农村的全面繁荣。三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力兴建专业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和开发生态旅游为重点,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综合水平和贡献份额。四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五要协调发展科教事业,推进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继续把科教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的人口作为最大的发展资源,把对教育的投资作为最大的发展投资,加快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四支人才队伍”建设,重抓工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提高射阳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以第三轮城市规划为基础,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26万,城市化率达到55%,初步建成生态型海滨工业城市。七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农村经营体制三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良性机制。要走经济国际化道路,坚持三外联动、突出外资,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八要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要围绕利益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和谐,抓好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就业和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刚刚结束的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四沿”开发,把沿海放到与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海涂资源是射阳最为宝贵的资源,海洋经济是射阳“十一五”最具潜力的增长极。要围绕“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增加值超200亿的目标,按照“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要求,规划建设临港经济集中区、湿地旅游经济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动射阳成为全省沿海开发的示范带。一要坚持规划统筹。健全区域一体化的联动开发体系,整合射阳港和黄沙港两大区域资源,规划建设临港经济集中区。策应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建设,以丹顶鹤保护区为轴心,整合射阳林场、芦苇公司等区域,筹建湿地旅游经济区。以农牧公司、淡水养殖场等区域为基础,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努力提高沿海开发水平。二要实施项目带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实施事关长远、带动全局的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生态旅游、高效农业、基础设施等五大类40项重点项目,努力提高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海经济开发层次。三要突出开放推进。坚持走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之路,大胆采用项目融资、整体出让使用权、BOT等办法吸引沿海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海洋经济开发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成片开发。四要完善功能配套。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招商引资,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射阳港深水码头、新长铁路射阳港支线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以港口为龙头,沿海大通道为主线,其它水陆交通为支线的大交通体系,努力创优沿海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四、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十一五”发展的政治保证要按照提高“五个能力”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弘扬“三种精神”为核心,塑造新一代射阳人的崭新形象,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平。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完善党代会常任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按照开展“平安射阳”、“法治射阳”创建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抓好生产安全和交通安全,打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2006年的工作任务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尤其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射阳实际,坚持“一个统领、四个着力”,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转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统筹(落实“五个统筹”)上下功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小康为追求,大力弘扬三种精神,持续培植三大优势,着力增强经济实力、群众财力、发展动力、区域活力、环境魅力和社会和谐力,全面夺取“十一五”发展的开局胜利。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围绕上述目标要求,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项目推进,开创经济发展新业绩坚持项目推进主线,推动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一是重抓大项目。把2006年作为“重大项目突破年”,确保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个。要聚焦重点对象,密切关注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福布斯上榜企业的发展意向,策划包装一批优势项目予以推介。要突出重点项目,把握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转移契机,突破以风力发电为骨干的绿色能源、以电脑配件为先导的IT产业、以王田机械为核心的机械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竞相崛起。要明确招商主旨,切实引进税收回报率高的项目,千方百计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提高投产项目的创税能力。二是培植大企业。要打造名企,做大扶强现有企业尤其是振阳、双山、胜达、德发、大宏、永大、兴阳等10强企业,力争尽快成为行业的龙头;强化政策激励,完善服务体系,鼓励成长型企业搞技改、上规模、拓市场,新增年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要塑造名品,引导企业把创塑品牌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氟系列产品、剑杆织机、探伤仪等10大类自主创新产品,争创1个国家驰名商标。要锻造名家,为企业家搭建继续教育、专家论坛、企业家沙龙等平台,更新思维、拓宽眼界,造就企业的领军人物。三是建设大园区。主攻方向要准,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引进实施轻纺、机电类重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并大力提升规划水平、服务功能和投资强度,全年进区亿元项目不少于8个,投入、财税指标位居全市各县(市)开发区前列;临海化工集中地要实施环境招商,努力打造盐城印染集中区。考核导向要明,对“两区一地”实行以实际投入和创造税收为主要指标的实绩考核办法,对招商人员实行项目实绩薪酬制,进一步优化“两区一地”运行机制。扶持措施要活,既要保证财政对“两区一地”的投入,又要完善县直部门契约化服务制度,为“两区一地”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鼓励乡镇引进的重大项目进“两区一地”,“两区一地”要积极主动地与乡镇做好对接。盐东、盘湾、兴桥、陈洋、海通等镇也要加快工业集中地建设,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四是推动大创业。在培植时要“视无为有”,只要有创业意向、有致富头脑,就先行发放工商营业执照,使他们尽快从“心动”走向“行动”。在服务时要“视小为大”,加强创业辅导,协助选择项目、选租厂房,破解创业资金瓶颈。在管理时要“视有为无”,放水养鱼、自由发展。努力营造“人人要创业、个个当老板、天天能赚钱”的创业氛围。同时,加快建设合德镇中小工业集中区,推出一批标准厂房,引导全民创业项目相对集中、集群发展。力争全年新增民营企业700家,新增注册资本7亿元。

二、围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建强龙头,带动基地,加快农业升级。适度扩大优新经济作物种植规模,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波杂山羊、大雁和獭兔等优质畜禽的工厂化生产,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要主攻梨果气调保鲜、水产品深加工等九大类新兴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新申报成功省级龙头企业1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以上,发挥其在信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要加快特庸粮食市场二期、温州国际装饰城、盐东汽车配件市场、黄沙港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步伐,力争有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省级验收。二要提高素质,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围绕本地企业需求创新职教模式,切实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办成农民创业致富的“网上大学”,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要立足实际,分类编制创业项目,引导农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投身创业大潮。尤其要通过亲情、友情、乡情并举,引进“凤还巢”创业,实现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三要规划先行,典型示范,改善农村面貌。高起点编制镇村建设、产业发展、全民创业等规划,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利益调节、社会保障等机制,保障规划落实。重点建设好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盐东庆丰、洋马药材、长荡胜利桥、陈洋桃园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推进沟河疏浚、农村改水等惠民工程,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让农村天更蓝、水更碧、人更富。

三、加快沿海开发,培植区域经济新亮点一是建设临港经济集中区。农业开发区要推进整体招商,在加快台资工业园项目引进的同时,规划建设韩资工业园,实现亿元项目和整体招商的大突破。全力推进胜达双灯浆纸工业园,加快9.5万吨包装纸浆生产线建设。推进风力发电项目招商,全力争取射阳港电厂三期工程获批,打造苏北沿海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全面规划射阳港一类口岸,尽快筹建射阳港物流中心,进一步疏浚航道,尤其要加快与意大利客商的合作洽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万吨级码头,打造苏北沿海重要的物流枢纽。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要尽快确定规划、开工建设,确保年投入量达到3000万元以上,2007年全面建成。二是做特湿地旅游经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区。抓住盐城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海滨森林公园、射阳岛旅游度假区、苏东自然农园等重点旅游板块建设,构建以丹顶鹤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区。三是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围绕创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完善海淡水产品高效养殖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渔业。整合射阳港垦区资源,着力做特有机绿色农业。加快沿海6万亩复合型林业产业带建设。

四、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市场运作新机制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韩国蔚山汽车城、大邱化纤城以及境内青岛、威海、烟台等韩资密集地招商活动,组织好第五届纺织经贸洽谈会。把企业驻外办事处纳入全县招商体系,不断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000万美元(新口径),力争引进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要扶持加工贸易、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流通企业代理出口,增加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开拓拉美、东南亚、东欧等市场,确保全年实现自营出口6000万美元。要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建立特色技能培训基地,全年新派出境劳务2500人,完成外经合作营业额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改革。继续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的开放式重组。力促振阳公司主板上市,做好双山、双灯、德发二板上市准备工作。加大《企业法》实施力度,尤其要对已改企业进行再次“回头看”,推动更多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逐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健全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筑统筹发展新格局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盐连高速公路接线、镇通村公路改造、县城一级中心客运站等交通重点工程。启动全国优秀旅游城、园林城、卫生城(镇)“三城同创”工作,有序推进城中公园、车站地段改造、南环路等重点工程,串联开发城建精品,做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为“十一五”完成创建目标打好基础。各镇区要选准发展方向,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口集聚相适应、与区域特色相融合,有序推进城镇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和农村低保及失业人员补助救济办法,建立“多险合一”征缴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扶助救济工作。三是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整合教育资源,壮大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社区卫(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生服务,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继续实施“双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成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县。四是构筑社会稳定网络。严格落实信访和维稳工作责任保障机制,加强三级矛盾调处网络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创优“平安射阳”品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序化和可控化,努力在苏北率先建成全省最安全地区。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5

*自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为促进*乃至新疆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工作中,*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维护稳定上,*始终坚持劳武结合,寓兵于民,履行保卫边疆、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坚定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经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开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各族干部群众所取得的成就和为*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各族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你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之年,全面完成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在千载难逢的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面前,我们相信,有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有驻州各单位的积极配合,有*20万干部职工的团结奋斗,自治州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好地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和*的领导同志在研究工作和处理问题时都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前提。从*来讲,要把自己当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屯垦戍边、开发建设*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强化为促进*的繁荣和发展多做贡献的思想。进一步处理好兵地关系和各种利益关系,服从和服务于*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与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从地方来讲,各级领导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到*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就是*的发展,发展得越快越好。对*的发展,要千方百计地支持,*能干的,就积极支持,*的支柱产业能当龙头的,地方的有关企业就要甘当“配角”。要牢固树立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发展,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共创繁荣的思想。一切从全局利益出发,从方方面面支持*的工作。*也有发展地方、支援地方的职责,但*本身又是一个大型联合企业,需要按企业的运行机制来运作,地方必须给*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象支持县(市)一样支持*的工作,凡是地方有的政策,*同样适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一位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还有不适应的方面。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应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要树立强烈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创新是促进我们事业发展壮大不竭的动力。各级领导既要认真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发扬老军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要在新形势下有求新知的渴望,有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的勇气,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创造新的业绩。另外,还要牢固树立开放和竞争意识。开放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学会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增强开放意识,善于借势借力,在改革、开放中求发展,在竞争中增实力。

二、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当前,*和*的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西部大开发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又是国家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二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加之*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潜力巨大,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团优势。三是*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良好,已相继出台了鼓励投资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四是地方和*的广大干部群众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五是兵地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具备联手把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既是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搞好大开发的基础,也是兵地双方加强融合发展的基础。自治州和*都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采取得力措施,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向最有优势的地方和最具特色的产业产品上倾斜,放手放活,扶优扶强,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扶优扶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优先发展并尽快做大做好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进取姿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对*来说,要根据各垦区、各团场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突出特色,创出品牌,形成优势。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大力发展兵地融合型经济。这既是*单位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多任州、*领导的共同倡导和推动,经过融合发展的实践,共同确立了融合发展的思想和工作思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自治州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兵地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融合型经济理论的正确和巨大作用。兵地双方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增强兵地融合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模糊你我,淡化界限”,加强融合,共同发展。要以经济上的融合作为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区域优势资源转换进程,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社会进步,努力开创兵地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营造一个新的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无论自治州还是*,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合作与市场竞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大向内地沿海的开放力度,加强“东联西出”,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这样做,有利于互通有无,扶优扶强,形成合力。自治州和*都要敢于把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拿出来,向国内外、向其它地州和企业敞开大门,攀高亲,结远亲,联近邻,搞嫁接,吸引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社会资金来投资、参股,真心诚意搞联合、搞开发。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加强兵地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十多年来,*及所属各团场、连队同*地方党政、工矿企业、乡镇村组同呼吸,共命运,同各族群众友好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兵地关系和民族关系。在广泛开展兵地共建活动、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无论是着眼于全局或是*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把握其基本要求,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借鉴“三讲”教育的经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分层次组织领导干部有计划地认真读书学习,推动领导干部在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在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取得新的进展。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每位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勤政廉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好的形象。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千方百计地增加职工的收入,让职工群众富裕起来,让*的事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吃苦,甘于奉献,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乐而乐”的精神,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心、责任感。要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同志们,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很好,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让我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斗志和干劲,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团结协作,促进融合发展,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稳定、祥和的巴音郭楞而努力奋斗。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6

共青团青海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在省委和团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锐意进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少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投身青海西部大开发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及青年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书写了新世纪共青团事业的精彩开篇。实践证明,全省各级团组织无愧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无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当代青海青年是充满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是朝气蓬勃、创新进取、大有可为的一代。

伟大的业绩造就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召唤有为的青年。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当今青海,正处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发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号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省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进程,努力使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青海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成果。新时代、新使命,为广大青年成长进步、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当代青海青年,可谓生逢其时,大有可为。李大钊把青年时期比作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国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全省广大青年,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勇敢地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蓬勃的朝气,积极投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伟大实

践,努力创造无愧于光辉时代、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人民母亲、无愧于火热青春的辉煌业绩,奋力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壮丽无悔的青春之歌。

希望全省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贯彻者。人生的作为,开始于青年时代的理想抱负。但是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还必须要与民族复兴的目标一致起来、与祖国发展的进程融合起来、与人民前进的步伐统一起来。只有这样,个人的才华才能得以正确施展,个人的理想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用科学理论指引人生航向,时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毕生追求,自觉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同建设新青海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与祖国共奋进,与青海同发展,与时代齐进步。青年人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青年时期是人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要珍惜人生这一难得的宝贵时光,认真、深入、全面地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质和科学内涵,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要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人生,指导实践,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谱写绚丽的青春乐章。

希望全省广大青年勤奋学习、成才报国,做科学与真理的不懈追求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发挥青年潜力的重要基础,优良的综合素质是团员青年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实践成才的理想,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为时代所淘汰。广大团员青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惜时如金、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广泛学习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知识,大胆吸收现代社会和其它国家的优秀成果,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要刻苦钻研科技知识和岗位技能,努力成为学有所长、业有所专的行家里手。要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干事创业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坚持学以致用,用知识奉献社会,用知识创造未来,用知识成就人生。

希望全省广大青年锤炼品德,砥砺情操,做社会新风尚的自觉践行者。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是青年人立身做人和成长进步的基石。培养高尚品德,不仅是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广大团员青年要站在开创社会文明新风的前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者、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在点滴中积累、在言行中养成,打牢自身品德修养的根基,保持高尚纯洁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人格品质。要通过自身严格的要求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希望全省广大青年自信开放、锐意创新,做青海意识的积极引领者。树立起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是我们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以自信、创新、开放的全新面貌,奋力推进青海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广大青年朋友思想活跃,充满朝气,满怀豪情,代表着青海的明天,肩负着青海的未来,更要在树立和践行青海意识方面引领潮流、走在前列。全省广大青年要以不甘落后、与时俱进的决心,以主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向世界展示青海青年不怕吃苦、不甘落后、拼搏奉献、奋发向上的新形象。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广大团员青年要抓住党和国家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深刻学习领会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自觉地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树立践行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结合起来,转化为“青出于蓝谋跨越,海纳百川求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提高素质、历练成才、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希望全省广大青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做新青海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是时代的主题,是青海发展的长远大计,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都要为之艰苦奋斗,都要为之贡献力量,都要为之建功立业。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广大青年在建设新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同样责无旁贷。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要以敢为人先的志气、超越前人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不断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和创业潜力,推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要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充满挑战的地方去,接受时代和人民的检验。要紧紧围绕新青海建设的各项任务,着力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节能降耗、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创造一流成绩。要立足省情,尊重客观规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积极创业的热情与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通过广大青年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使青海真正成为青年朋友的青春之海、创业之海、发展之海。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是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校。全省各级团组织要立足于服务大局,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以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为着眼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找准共青团工作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要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组织青年、科学教育青年、正确引导青年、竭诚服务青年,充分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再立新功。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全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力量。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按照“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重视加强青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团干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

青年代表明天,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全省各级党委要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重大意义,真心热爱青年,热情关心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环境。要健全党委领导青年工作的机制,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及时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作的实际问题,认真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交流等工作,关心团干部的成长成才。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团的工作,努力形成鼓励青年、爱护青年、关心青年的良好社会氛围。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7

12月19日,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对全省29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的636名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进行了审查。审查报告已印发会议。现在,我受徐宏俊主任委员的委托,对报告作如下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的有关规定,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解放军驻浙部队选举产生了636名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情况如下: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2月13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508名,实到483名。杭州市应选代表98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118名。丁晓芳等98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宁波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9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宁波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489名,实到462名。宁波市应选代表77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93名。丁祖年等77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550名,实到536名。温州市应选代表93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112名。王小同等93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2月5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358名,实到338名。湖州市应选代表36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44名。丁鸿敏等36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嘉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嘉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394名,实到382名。嘉兴市应选代表47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57名。马新华等47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9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424名,实到402名。绍兴市应选代表55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66名。马志龙等55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金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429名,实到415名。金华市应选代表55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66名。王艾等55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衢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9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衢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336名,实到315名。衢州市应选代表31人,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38名。马建红等31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舟山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9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舟山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302名,实到269名。舟山市应选代表18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22名。丁海鹰等18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台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台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455名,实到436名。台州市应选代表66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80名。第一次选举结果,万敏杰等59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出缺7名。另行选举时,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9名。丁理法等7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丽水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8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丽水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338名,实到329名。丽水市应选代表31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38名。马国华等31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解放军驻浙部队18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军人代表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驻浙部队应选代表29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48名。丁颖等29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全省29个选举单位共选举产生省十二届人大代表636名。选举后,温州市的陶蛟龙因公殉职,其代表资格自然终止。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635名,缺额6名(省预留5名,温州市1名)。

【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荐阅读:

江阴室内设计培训教案介绍07-14

江阴电工PLC培训学校排行榜11-10

上一篇:公司年会的主持人开场白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交通厅事业单位考试模拟练习七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