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精选8篇)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篇1

教研室

2014年11月25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了抓住这有利时充分发挥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保障“课改”的各项活动有力开展。研究制定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重点实验年级、科目、教师,召开了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实验教师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争做课改先锋。

(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

1、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领导不定时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出勤情况;检查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纪律;检查教师是否携带导学案授课;检查课堂教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发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进行整改。

(三)、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确保课改良性行进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贯彻领悟“导——学——研——练”主题课堂教学框架,“五步教学模式”,并进行理论学习测试,提高教师理论业务水平。

我校利用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等,并观看教学录像,力求“学其形、得其神、行其真”。大家积极行动,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建设,改变传统课堂座位模式,学习借鉴经验。

我校还派出领导、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要求“走出去”的教师抓紧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人、主体地位,着力打造“自主、探究、体验、发展”的高效课堂,引领教师迅速成为“课改”的施行者。

(四)、聚焦课堂参与活动,加强推进课改步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我校教师学课改展示汇报课。观摩后我校组织教师分三批开展同课异构课。要求教师人人上“公开课”,每位教师要对课改进行中发现的问题、困惑进行汇总积累,在教研时交流研讨。学校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开动脑筋,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主任、相关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现场互动研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寻找发现课改中的亮点。并针对如何分组,如何组织有效的组内交流,如何进行课堂展示,如何搞好当堂检测和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研课活动。临帖课后的公开课观摩研讨,针对前期教学进行研讨,对学教案写,小组学习,课堂展示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逐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引领教师,促进专业化成长,加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外出学习的教师为全体教师做了汇报。做到以点带面,让教师有所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营造了一种“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实效”的课改氛围,使教师们自觉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并加大了导学案的使用力度。各班创新小组建设与评价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二、课改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

(二)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多了,活动空间大了,思维变的活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

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

(三)课堂的氛围活了。

课堂教学改革使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过去一直提倡的讨论,质疑等课堂活动,有了一定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时间,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明显改变。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

三、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纵观我校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近乎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标志。的确,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参与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别人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优化自身学习效果的能力。但是小组讨论这一颇为盛行的学习活动形式,究竟发挥了多大功效呢?可以说,小组讨论纯粹流于形式,无实效可言。在课堂上,仅有少数学生能围绕老师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其它学生则无所事事,甚至在下面打闹,说话(低年级表现较为突出),每每讨论一会儿后,老师便暗示停下来开始汇报,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小组讨论是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其实,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仅是过程,而精彩才是结果。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的问题后,从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最好,当学生对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或者有困难时,作为教师显得就那么不沉稳了,甚至有些急躁,不愿意继续等待,或催促,或换人,还有的甚至自问自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当然也就毫无精彩可言。

四、今后工作的规划与展望

(一)、继续加强对课改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但从事课改的一线老师千万不能只顾跟着家长的言论走,仅仅关注孩子一般性的学习,而要确立对孩子终身负责的理念,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适应竞争作准备;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更要帮助他们的形成强健的体魄。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教育,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今后能立足于社会、具备服务社会的本领打好基础。

(二)、大力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尊重,更需要尽最大可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同样要搬掉讲台,走进孩子,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激励学生的思考、发现和创新。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共同得到进步,逐步使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场所,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成为引发师生共振的磁场。

(三)、科学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课改中,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学实践者,学校要引导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学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付出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的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教师自己可以上“文山”进“题海”,决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只有把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四)、切切实实加强课改督导检查。

学校每学期要对课改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评选出一批课改的先进个人,为全校的课改树立典型。同时也要及时地发现掌握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课改提供决策的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篇2

经验一: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 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 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 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引领着模式, 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 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 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 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 则犹如“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 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 到课堂文化重建, 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

经验二: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 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 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 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 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 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 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 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 同时加强专家引领, 开展行动研究, 做好“创造性重组”, 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 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 我们发现, 持续开展教学研究, 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 高中教学研究不足, 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 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 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 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 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 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 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 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 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 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 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 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 上传公共邮箱, 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 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 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 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 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 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 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 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 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 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 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 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 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 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 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 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 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 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 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 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 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 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 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 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 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 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 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 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 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 课堂非常活跃, 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总结 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完成市场营销方案制定的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市场营销方案制定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项目设计基于市场营销人才成长的规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能力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为基本教学方法,形成以下特色:以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项目;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以解决某一问题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以营销师考评和知识融合为途径推进考证制度。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市场营销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且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然后根据能力要求制作教学目标,再根据完成学习目标的需要确定学习情境,安排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最后按照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安排学习内容。我们将整个学习领域分成以下6个情境:认知营销、市场分析、市场选择、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商务实战;然后按照6个学习情境构建16项学习任务:其中,认知营销情境包括营销内涵、营销理念两项任务;市场分析情境包括营销环境分析、购买行为分析、竞争者分析、市场调研四项任务;市场选择情境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三项任务;营销策划情境包括产品策略制定、价格策略制定、分销策略制定、促销策略制定四项任务;营销管理情境包括营销计划制定、营销组织与控制两项任务;商务实战情境包括寻找与拜访客户、客户管理两项任务。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教学组织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既有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又有课堂演讲、情境模拟、校外市场调研、营销方案策划等新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下:(1)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把握了以下环节:课前案例准备,课题案例分析,组织案例研讨,课外案例作业;针对不同教学任务设置相应的案例,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单项能力的训练,通过大量案例,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情景模拟教学。其具体做法是:先带领学生进行营销见习或观看营销录象,然后言简意骇,分配模拟角色,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假戏真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4)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条理清楚,信息量大,学生练习机会多,互动效果好。同时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而且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 (5)校外实践。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为了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位,我们设计了许多实训项目来加强课程的学习,现总结如下:(1)实训一:小组自我推销目的要求: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根据内容要求,每组同学精心写一份自我推销介绍词(包括组名、团队口号、成员特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2)实训二:个人SWOT分析。目的要求:通过SWOT 分析检查学生个人技能、能力、职业、喜好和职业机会等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3)实训三: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目的要求:根据老师所给背景材料,每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4)实训四:拟写市场调研方案、撰写调研报告。目的要求: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运用调研方法和理论,制定调研方案,根据调研情况最终写成调研报告,制作PPT,进行分组汇报。(5)实训五:STP策划实训。目的要求:初步培养目标市场营销策划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6)实训六:分销渠道实训。目的要求:分组选择某种产品进行分析销售渠道模式及优缺点。(7)实训七:产品推广实训。目的要求:为企业一个新产品设计推广方案,培养学生创意灵感与营销理念。(8)实训八:营销沟通情景模拟。目的要求:根据给定的材料,对客户推销产品,动员中间商代销产品。锻炼学生的口才与沟通能力。

实践证明,《市场营销实务》课程通过实行以上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一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师生评价都很好,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在促进我校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保障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精选) 篇4

“在教育领域里,如果将学校比喻成树,那么教师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要想树茂叶盛,常青不衰,教师工作必须扎根在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上。”

盱眙县于2008年9月进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前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负责实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实施。组建课程改革实验指导小组——跟踪、研究、选择关键性的课题深入的探索,为实验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帮助;组建实验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定期向上级领导小组反馈实验工作进展情况;成立实验学校研讨小组——建立县级、校级两级研讨网络,定期研讨备课,学习教育理念,共同分析、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状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成立了课改办公室,设在县教研中心。主抓课堂教学的培训、开展、落实、评估工作的实施过程,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伊宁县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做到:以“教研”为途径、以“课改”为突破口、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例”为龙头、以“专题讲座”为重心、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主要工作从以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培训为教师发展奠定基石

首先,我们认为教研队伍是决定教育工作、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抓好抓实教研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早在2002年教研中心就选派汉文教研员六人参加了自治区第一轮课程改革通识、新教材培训;2008年又选派民、汉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三十六人参加自治区课程改革培训,各实验学校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州主办的各类课改培训; 2008年5月及2005年5月由教育局领导亲自带队,带领由教研中心领导、主要学科教研员和部分课改实验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组织成的考察团前往首批进行课改实验的乌市沙区、沙湾县、克拉玛依市及民语进行课改实验的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塔城、阿勒泰)等地观摩,学习课改实验区的工作方法、管理手段及成功经验。通过培训、参观、学习,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课改意识得到了强化,课改能力得到了提高,指导全县做好课改实验工作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在工作中,除要求教研员自身进行理论学习外,还将学习、培训和研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研员的专业素质,转变教研员的工作方式。自觉变指导检查为合作、服务、研究,与教师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教研员即是指导者、合作者,又是教育者,他们知道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丰富个人的教研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第二,如果说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那么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就是课改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准确理解,大力参与和积极支持参与,课改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研中心坚持把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师队伍作为课改实施的关键,把培训提高作为重点,分期分批对课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明确要求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自2008年起至今,每学期寒暑假期间举办了中、小学各科课改实验通识、教材分析,教材教法培训班共计八期,前来参加培训的各学科课改实验教师共计3058人次,基本上达到了课改起始年级的各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分学科培训期间,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了诠释,对新教材进行了手把手的分析、讲解、辅导,并开展了讨论、集体备课、说课、看录像等活动。通过培训,课改实验教师初步树立了“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观念,对为什么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三,在课改中倡导“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我县出台了《伊宁县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五年规划》,构建了两级培训模式。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了县、校两级培训(培养)教师的模式。县级培训主要以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为重点,以专题培训、教研视导、片区教研活动、新课程教学活动展示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校级以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活动为主导形式(研讨、集体备课、交流课等,辅以专题讲座、教师自修),以学校为实验基地,用理论指导实践者,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提升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1、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教研活动。

首先,县二小积极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作用,把“加强集体备课,落实课程理念”作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研究”的课题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全员参与集体备课,在相应制度的保障下,每周两次。针对课题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校领导专题讲座、專家的指导及研讨共同解决。两年来,举行了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现场展示三次;开展了全校各学科组、年级组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活动八次。推出课改交流课32节,送教下乡28节课;校开放日课125节。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有效备课方式,并用制度来保障和支持这项工作,本学期新制定了“分管领导职责”,并对分管领导进行了重新调整,在他们的监督下和各种制度的约束下,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使各年级组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到共同研讨,共同进步,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与效能,实现了改革备课方式的一大突破,并且收集了很多优秀教案,组成了优秀教案集。

其次,县四中抓住“以校为本”的基本特征,倡导教师“自压”“自省”“自悟”,提倡教师间广泛交流,学校形成了“以科研兴校,向科研要成效”的良好氛围。每一个教研组都申报了校本研究课题作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研究”的课题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在全校掀起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的浪潮;每人每学期硬笔书法习作20篇、教学心得一篇、教学论文一至两篇、学校组织专题讲座九次、组织教师开展案例设计活动,其中获国家“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一篇。

第三,县六中发挥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配置了三个信息资源库,建起了学校教学管理局域网,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课件制作培训,人人学会制作课件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切入点,每学期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展示活动、一次大赛活动。学校把教师课件的质量、数量以及在课堂上的应用纳入教师量化考核。

2、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新课程需要教研员与教师共同转变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需要转换角色,跳出旧的框框,本着继承与发扬的态度,建立新的操作方式。伊宁县中小学涉及的教学点多、面广,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送教下乡”“片区活动”“同课异构”等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專家评点”的方式,帮助广大乡村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众人搭台——→人唱戏——→大家收益”的效果。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全面改革。为了能够使实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地实践和运用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教研中心组织开展立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中小学组首先把20个乡(镇、场)与县直的课改实验学校根据交通、教师基本素质、学校资源配置等划分为三个教研片区,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员牵头,各片区选一名组长负责召集教师,全体实验教师参加该片区的活动。起初,在“个人备课讲座教研员——→教师说课——→授课——→自评——→他评”的工作流程中,主备人吸纳他人经验和建议,修改教案后授课。

其次联合下乡:教研员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学识专长自由组合,结合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开展以乡为单位的教研活动,现场辅导、指导,当场解答。最后推行“说评式”。集体备课讲究怎么“说”,如何“评”,讲究有所感、有所知、有所得,推行片区教研问题化。我们提出案例的出炉必须是课堂上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教法、三维目标和学习方式的问题,是经过了课后反思、小组讨论、专业引领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个体性和情境化。从而规范了案例撰写的基本模块:“案例背景描述,案例公开‘发表’过程,案例分析与讨论,启示与反思”。同时推行合作互助的团队工作方式,在教师中掀起了“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的新风尚,树立“成果是个人的,更是团队的”的意识。

3、课改课例的展示。

自开展课程改革三年以来,教研中心每位教研员每年下乡听课平均工作量在120节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从听课到评课,从常规管理到课堂教学,从新教材的使用到教学观念的转变等方面着手,作为教研员的我们每走过一所学校,总是要求他们通过相互听课、切磋、研讨向同伴学习,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融合而学。并与教师们促膝交流、碰撞、切磋技艺形成对话畅谈的氛围。在探讨中与教师们共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一面呼唤一线教师职业转型的同时,又要求教研员职业角色的创新。针对教师是一项照亮人心的事业。阐明“一个发不出光芒的人,难以在这一行当中有所建树”的道理,让教师们清醒的认识到:从教学文化的高度从新审视课堂,引领孩子们在文化的天空理解知识、触摸知识,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艺术中不懈的追求。

在教研中心精密部署、精心组织下,每年的课改交流活动都能如期顺利完成。在活动前,各学科教研员首先全面了解上研讨课、交流课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动态,使活动能充分体现课改精神。活动开展以学科为主,交流内容涉及到中小学各学科,每学科一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教学理念上看,教师注意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富有情景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也逐步增强;从教学行为上看,课堂上不断涌现师生间相互讨论、平等对话的良好局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尝试着主动探究、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教研中心领导的精密部署、精心组织和积极领导下,全体教研员在两年多来的下乡服务指导课改课堂教学中,把握了详尽的一手资料,全面了解课改实验中的各种情况,针对我县在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普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小结,制定出课改交流计划、活动安排,深入到全县各校教师中选拔展示研讨课的教师,交流课的大多数教师是来自县直及乡、镇、场各学校,他们给大家上了高质量的交流课,这点充分说明城乡教师距离正逐渐缩短。以上研讨课的教师入手,以县四中、六中、县二小的学生为主体,以现阶段学科内容为活动内容,在活动前,各学科教研员全面了解研讨课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动态,使活动能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伊宁县课改交流会分别于2005年12月2——3日在县二小举行,共展示交流课十几节;又在2006年12月11日----12月9日分别分小学组、中学组在县进修学校、县二小、县六中三个全面顺利进行课改交流课的展示活动。

活动的形式是:上午是交流课展示,下午是与会教师的交流、研讨。内容包括上交流课教师的说课活动及教研员的点评与讲座。在各学段各学科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实施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合作交流为平台,以行为反思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以落实课改精神、解决课改实施中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启示。在为期七天的40节研讨课中,有40名教师为大家上了研讨课,在这40名教师中有大多数教师来自乡镇场各学校,这些教师给大家上了高质量的研讨课,这点充分说明城乡教师距离正趋向缩短。与会人员达956人次。

4、在全县举办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以教研中心每年精心组织的各科教学能手赛、调讲赛、优质录像课选拔赛研讨课等,为伊宁县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对话和展示的舞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师综合素质的空间。

5、努力改进评价手段,增强教学过程评价,关注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课改的重要内容,正确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具有导向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促进我县课改实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多次修订《伊宁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估细则》、《中小学校教师教学常规评估方案》、《中小学校教学管理评估方案》,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我县课改工作的教学评价体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过程评价的一个重头戏,教研员大量的时间都在给老师评课,其中主要的部分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做过程评价。教研中心要求教研员评课必须掌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老师的进步和发展,既切中要害又合乎情理,既体现公平公正又不失原则,既注重常规又能体现个性风格。可以这样说,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进入课改实验区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和各科课程标准,转变观念,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反复学习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之后,认识到转变新课程评价观的重点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学习、研究、讨论,终于拟编出一套“初中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又名“我的成长足迹”(简称“学生成长记录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为: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各学科的评价表、评价内容和方式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考~试结果。

“初中生素质发展记录册”既能体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又能起到“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作用,目前在全县实验年级尝试使用。

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研中心还要求各校建立实验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对成长记录袋的构建和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尚处于摸索阶段。

教研中心多次召开各校教务主任会议,对“学生成长记录册”使用及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进行辅导与培训。

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以及期末^考~试几种方式对学生评价实行短期性评价与长期性评价相结合。

三、用心付出终将有所回报。

2008年以来,我县参加各学科教学能手赛、青年教师优质课选拔赛、青年教师调讲赛、优质录像课选拔赛等活动的教师人数已超过920名。在以上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州级以上奖55人次,其中国家级二等奖一名,自治区级一等奖或教学能手16名,州级一等奖或教学能手38名,并涌现出州级学科带头人三名,州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六名,县级“名师工程”选出了7名学科带头人、11名教学能手、15名教学新秀;获各级各类竞赛组织奖达22次,其中国家级3次;发表论文92篇,其中获各类奖项71篇。2006年5月上报自治区课改“论文、案例、教学设计”85篇,录像课光盘7盘。分别有63篇荣获一、二、三等奖。三节录像课获二、三等奖。2006伊宁县教研中心和伊宁县二小都同时被评为州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并被立为州教科研基地。其中有论文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有17人;州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学科带头人的有3人;自治区级优秀教研员3名;荣获国家级优秀教研员3名。

总之,我县新课程实施以来,最突出的感受可以用如下六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四、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几点要求:

1、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要搞课堂教学改革,有没有必要,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提出不同意见,但事实上在行动过程中仍然行动迟缓,本质上还是认识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内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俗的讲就是变接受式学习为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显而易见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每一位教师不能怀疑,不能左顾右盼,必须坚定不移的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当中。

2.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要有成果意识

课堂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它是有阶段性任务的,它是有阶段性指标的,在三年以后要拿出阶段性成果。学校有成果、学科有成果、个人有成果,因此,不能无限期的拖延,因此,要求要有成果意识,有紧迫感。

3.解决好理论到行动转化,真抓实干

课堂教学改革说起理论来滔滔不绝,行动上另搞一套,这种课改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无论对于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制定的课改计划要符合实际,计划是绘制的蓝图,不符合实际,不能起指导作用(校、学科、备课组),然后每一阶段都一步步落实。

(2)每一节课要精心设计,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导演、设计、指导是主要的任务。目前很多老师喜欢做演员,这条路走熟了,用力不是地方,必须在课堂设计、备课上下功夫。(3)随时随地做好总结,本学期教学处对教师的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提出明确的要求,目的是每位教师及时捕捉到课后瞬间产生思想火花并记录下来,这些东西是最真实的、最深刻的。课改实施以来,全县各学校要进行系统地总结,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会发现成长进步的轨迹。我县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已经起步,但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真诚的希望多给予指导,各位老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路还很长,将会面临很多困难,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有全县教师的不懈努力辛勤付出和上级领导及全体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会克服困难,坚定地走下去,同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县的全体教师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只要我们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但我们相信,只要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群策群力,我们改革工作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更加绚丽多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篇5

本学年,我们以教育局开展的教育共同体为抓手,以学校教研组为龙头联动全镇教师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一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在“改中学,学中改”,转变教学观,走进教学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我校语文教师努力做到: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教学改革使老师们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使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城乡共同体的建立,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其他学校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的优秀做法,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了处理三个方面与教材的关系:①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4、在教学改革下,教师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借鉴,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所依靠的有力工具。善于学习,取他人之长,使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善于积累,使老师们推行教学改革的方法更圆熟。善于借鉴,使老师们在进行教改时,犹如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老师们深信: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教学改革,使老师们明白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中,不仅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而且要善于积累,善于借鉴。现代社会的教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更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1、教学改革前,我校语文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课的模式,一讲就是整节课,是典型的“满堂灌”的方式。课改后,都在注重学情,注重班情,因势利情,因势利导上下足了功夫。变盲目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为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校的语文成绩有了质的提升。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上课时更注意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讲读课、阅读课、自主学习课、探究课等课型相继走进课堂。

2、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改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模式是单一的听、记、做。而现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前堤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进一步的形成。如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不动笔墨不读书。怀疑善问。时时处处学语文等。

二、存在的问题:

在百花开放、繁荣似锦的教学改革的大好局面之下,也有语文教学的迷失。

1、“形而上学”。教学改革,追求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于是有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于是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这是没有真正领会教改的初衷。

2、否定传统。认为教改就是敢于打破一切“坛坛罐罐”,推倒旧的从来。不重视读书、写字,不重视学法,忽视习惯的培养,忽视语言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浮光掠影,一股浮躁之气充溢于教学中。这是有悖于语文的教学规律的。

3、教师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甚至把新课型必当作一种出名的手段。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学者,应正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迷失。真正领会教改革改的真谛,一切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追求语文教学之道的真、善、美。我们应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从而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改革。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本次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不敢说成功,也不能说成熟了,但也已证明是一条适合现阶段我们教育教学实际的教改之路。所以坚持下去是肯定的。下一步我们的打算是:

1、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改思想入脑入心,并固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一路改来不容易,取得成绩更不易。我们要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精髓,最好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上升为属于我们的教学理论。

2、理顺教学流程,使教学各环节更清晰易操作。更深入的设计好学案,规范学案编制,从表头的设计,环节的安排,自学内容,到交流合作的设计,拓展延伸的设计,并大致设计各环节所用时间,更好的让师生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3、开发设计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授课的变化。更是课上课下,从外而内的思想革命。对我们语文组来说。我们不仅仅要搞好新授课的教学。还要搞好自习预习、课后复习、检测反馈等等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6

为了使每个教师适应课改的不断推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高效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下,我校根据教育办制定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现将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主要工作: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使教师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此,学校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加强对各个层面教师的培训。

首先是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优质资源,他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对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培训一是采用校内自培,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举行专题讨论会、送教下乡、开展一学期一次的优质课大奖赛评比活动等,促使骨干教师自觉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第二是借用外部力量,如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县级课改标兵来我校进行现场指导等,促使我校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学校还明确规定,在校内考核、评优、奖励等方面向课改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有上进心的教师脱颖而出。其次是加强教师全员培训。主要是抓好“教师和备课组” 两个层面的学习培训。教师层面,以自学为主开展学习,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订一份教育教学类杂志,要求教师经常翻阅学科类教学杂志,通过网络学习外地课改新经验,并撰写学习体会(每学期不少于4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比赛,撰写论文向各类刊物投稿,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年终履职考核。备课组层面,结合教研活动,围绕各学科新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专题学习,由备课组组长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并组织学习。使教师们尽快适应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是加强跟班学习教师的培训。主要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为到我校跟班学习的教师,安排骨干教师带教,使他们能尽快从心理上、思想上、行动上走进新课改,通过师徒互相听课、教材教法分析等方式,使跟班教师尽快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掌握一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等。

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反复磨练,才能见效。因此,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抓好“三类课”研究:

一是常规达标课:要求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全程落实,上学期组织所有教师开展达标课听、评活动,要求人人过常规达标课关。通过互听互评,各教师收获比较大,90%达常规达标课关。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做到:讲普通话;教师讲课不得超过20分钟,学生活动不得少于20分钟;教学任务当堂完成,不压堂、不拖堂;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

为主体的新理念,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教师能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交往和感情交流。

二是课改研讨课:本学期在上好达标课的基础上,40岁以下的教师全员参与(其余教师鼓励参加,即学校的优质课),组织骨干力量开展教改研讨活动。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做到:教师课堂上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为“15+25”;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学法指导突出,教学手段运用适宜;教师有针对性地体现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好,当堂内容堂堂清、消化、不留死角,课堂作业设计能体现教材编写意图,学生训练扎实;教后进行评课、反思,撰写教学后记。

三是示范观摩课:在上学期和本学期后半段举行。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典型引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进行示范、引领,相关学科教师全员观摩、学习,参与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即获学校优质课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做到:教师教学有特色,教学设计科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有创新,体现新思想、新理念,学生独立活动不少于30分钟;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和实效课堂,使学生学得轻松。活动后要求提供一篇有思考性的教学论文,并结合教学实际做一次教学讲座

三、扎实搞好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切实能从整体上了解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

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完善——教后反思。

组内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前熟悉当次备课活动的教材,并在主备教师说课后,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四统一”。集体备课时,除主备教师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课后记录好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初步成效:

一、教师的新课程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在以下方面达到了共识。

1、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课堂教学要由过去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转向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后续学习的铺垫。

3、教学要求由过去过多强调共性,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4、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过程。

5、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教师们初步掌握了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明显的体现新课堂的特征。教师们在设计教案时,都能注重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围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展开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时进行知识的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4、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以鼓励为主,将评价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初步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途径和方法。

我们对新课改下教师、学生的评价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横向评价,又有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纵向评价;评价的内容既看学习的内容,又看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全面的评价。同时教师们都能把对学生的评价渗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地

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组织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

今后工作:

一、加强教学流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了解教师们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针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细化各岗位职责,注重管理的实效。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显得理论功底不足。为此,学校应结合校本培训,继续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培训,积极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并注重校本培训的质量。

三、扎实开展课堂实践研究,提高学校课改实效。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来临,需要更多的管理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的中职美术专业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中职院校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但是中职学校不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与方法的改革都是以升学为目标开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失去了中职教学办学的发展特色,因此,急需对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1 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以及原因

1. 1 中职教学模式失去中职特色

中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更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具备高素质水平的劳动者。但是在现实中,中职教学的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比如说: 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更是针对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且中职美术教学仅是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学生没有机会与社会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他们独立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也直接导致中职教学失去了职业特色。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比较注重追求所谓的 “高学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范围不断减少,这也迫使中职学校直接将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普高升学的目标上,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把美术基础好的学生送到高等的艺术院校,从表面来看这个目标起点相对较高,不仅满足了家长与学生的升学梦想,更加为中职学校提高了声誉。虽然有助于中职院校增加生源,但是却更加是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特色可言,更加趋向于普教模式。

1. 2 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较少

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非常少,导致中职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专业美术教师基本没有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少,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于引进美术专业教师的成本较高,在无形中增加了中职学校的压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因此,并没有增加美术专业教师的数量的计划; 二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专业美术教师的压力较大,进修机会却相对较少,很多美术专业教师认为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发展形势不乐观,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中职美术教师。这也给中职学校的专业美术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职学校由于缺乏美术专业教师,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造成美术教师压力大,没有多余的精力对美术专业模式进行改革。如果要开辟实践类课程,势必需要美术专业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教学的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需要美术专业教师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美术专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有些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对较重,他们成为中职美术专业教师以后就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普高升学之上,再加上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根本没时间去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对很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等内容缺乏了解,很难从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

1. 3 中职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认识的偏差

目前中职学校把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放置在提升升学率上,从表面看似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大多的中职学校只是减少了美术专业课程中的体育、德育的课程,以此来扩增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间。借以提升高考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就业率的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对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给中职学校带来更大的压力,为了能吸引生源,有些中职学校在没有做足准备之前盲目的设置热门专业吸引生源,比如说: 没有对美术专业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师资力量以及实训的场地不充足等,从而给中职学校开拓就业途径增加了成本。为了减少成本提升升学率就成为中职学校唯一的选择。然而中职学校没有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专业性、综合性以及发展性的美术设计人才是受社会各界青睐的宠儿,尤其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的人才。而中职美术专业的现有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的竞争力,对教育资源以及人才造成很严重的浪费。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充分的改革,从而承担起促使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身份。

2 改革措施

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其改革运作的过程中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说: 学校的环境、教学制度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限制,因此,要想真正的改革现有模式,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 作用,提升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全面动员,积极改变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进程。

2. 1 中职学校从自身改变

中职学校要努力营造教学环境,首先,可以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加强校企合作机制还能有效改变学生美术学习的环境,改变学校设备短缺的现有情况,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提升个人成绩,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率。中职学校还可以对学生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以此来实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共赢局面; 其次,完善教师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应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参加再教育,经常性的开展教改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兼职或者是挂职锻炼,从而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激励措施,吸引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积极主动地改变教学的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在班级设置上尽量避免大班式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科学的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合作精神与独立精神,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价值。

2. 2 教师为教学模式改革作出的贡献

教师对现有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到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以及意义; 其次,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 最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所有教学工作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2. 3 政府对中职教学改革提供宏观上的指导

政府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学校积极对各项改革工作的开展,引导企业参与到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合作中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中职院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以此来不断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总之,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需要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把升学作为美术教学的唯一出路,也要努力开拓就业的途径,学校、教师以及社会要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力量,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微探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 《影视编辑》 教学改革

工作过程这一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活动提出的概念,目的是把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或角色,然后按照一定规则和过程执行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控制过程、增强对客户的服务、有效管理业务流程等要求。尽管工作流已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对工作流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和明确。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现更早,1968年Fritz Nordsieck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想法。

《影视编辑》作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广告设计的专业选修课程,每周安排六个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先学习编辑软件,然后以完整的影片检验学生的成绩。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虽然对软件的应用熟练程度高,但很难学以致用。

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学单元知识点,创设职业环境,为实现任务目标而进行教学的。《影视编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视频设计、拍摄、制作以及包装。

一、知识体系的重构

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整个课程的灵魂,笔者将原来的知识点分散到每个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下面,笔者以课程中滚动字幕的制作为例(见表1)。

通过重构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需求式的,因为需要才学,这样才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教学以讲授+演示为主,把教师认为学生今后可能用到的知识和内容讲解、演示给学生看,等课程结束后通过制作影视作品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一步步从任务出发,教师根据任务需要教学知识点和内容,并在影视作品中巩固练习提升运用能力。以下是姜大源教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工作过程(见表2)。

三、改革效果

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对课程的认识从原来的理性认识上升为现在的感性认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从作品呈现结果来看,虽然学生学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在作品中实际运用的很少,对完成的作品没有进一步地思考和改进。自本学期实施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之后,学生一共提交了3个作品,每个作品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提升,也有了个性化体现。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工作过程教学改革,虽然改进了教学质量,但依然存在不足。如工作过程化的教学以分组形式展开,组员分工明确,完成任务时有的组员对部分工作不熟悉,导致组员不愿接受新分工;有的组员缺乏团队合作,拖后项目整体进度,影响教学计划实施等。

总而言之,工作过程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寻找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实现产教结合,为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玉姣,王三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以高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4,(1).

[2]朱林.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5,(6).

[3]马雪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3,(9).

上一篇:零担运输业务承运合同下一篇: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