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精选8篇)
目 录
前 言....1 1 需求分析....2 1.1 系统需求...2 1.1 功能需求...2 1.3 可靠性要求...3 1.4 性能需求...3 2 开发环境简介....4 2.1 Delphi简介...4
2.1.1 Delphi7的集成开发环境(IDE)...5 2.1.2 Pascal简介...9
2.2 SQL Server 2000 简介...10 2.2.1 SQL Server 数据平台...10 2.3 TQuery部件在SQL编程中的运用...12 3 总体设计....14 3.1 基本设计...14 3.1.1 设计概念...14 3.1.2 功能分析...14 3.1.3 数据流图...14 3.1.4 系统模块...16 3.2 用例图...18 4 数据库设计....21 4.1 数据库概念设计...21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23 5 详细设计....30 5.1 系统主窗体...30 5.2 数据库连接...31 5.3 用户登陆界面...32 5.4 用户功能选择...34 5.5 用户信息录入...34 5.6 查询功能窗体...36 5.7 数据备份和还原窗体...37 5.8 工作日记及工作日记管理...39 5.9 用户管理及用户密码修改...41 5.10 打印报表模块...43 5.11 数据公用模块...45 5.12 其它模块...46 6 总 结....47 参考文献....49 致谢....50
人事管理系统
网络工程 雷灵明 指导老师:曹步青
摘要:随着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日益庞大、复杂程度逐渐增强,人机作坊再也无法适应如今企业的人事管理了,取代的是运用各种领域的知识,结合计算机科学而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人事管理系统是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方便的进行录入,查询,修改,删除,退出。经过以上分析,本系统使用Delphi 7.0作为界面和功能开发工具和SQL Se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进行界面和数据库开发。软件过程结合了快速原型模型与增量模型的优点:首先在短时间内建立系统应用原型,然后,对初始原型系统进行需求迭代,不断修正和改进,直到形成可行系统。关键词:人事管理;DEPHI;ADO;SQL server 2000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Network engineering Lei Lingming Teacher:Cao Buqi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ir own human resources increasing, complexity growing, the man-machine workshop also is unable adapt the present enterprise’s personnel management again, but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make use of knowledge in different field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is a typic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background-database and front-e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To the former, the request for the data which is powerful in consistency and integrity, database which is good in security.For the latter, the request for the applications program which is integrity and easy to easy,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can manage the staff and admit input, enquiries, modify, delete, and exit.Through such analysis, the system use Delphi 7.0 as the interface and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tools and take SQL Sever 2000 database as background-databa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face and database which made use of its object-oriented tools, the software process is formed which is combine the advantage of rapid prototype models and incremental model, as follows: At first application prototype of system is built in a short time, Secondly, the initial prototype system needs to be revised and improved, Finally, it is feasible that the system is built.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DEPHI;ADO;SQL server 2000
前 言 背景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企业人事管理就越显示出其不可缺性,成为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员工个人相关信息的管理。使用人事管理系统,便于公司领导掌握人员的动向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人才的分配,使用计算机对人事劳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目标
设计一个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要以人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事管理解决方案;
a)为企业建立规范化、实时化人事管理机制;
b)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效率、节约相关的管理成本,增强人事管理的安全性;
c)满足企业管理层,人事业务操作层和全体员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要;
d)对企业将来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必要环节,也是重中之重。作为该过程的结果,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对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完整的描述。系统设计将来自于需求分析的抽象规格说明转变为面向真实世界的设计。一旦构建完成,该系统就会投入使用,同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新需求。同时,需求过程与分析活动之间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分析建模对于设定工作的范围和其他一些事来说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利用分析模型来描述需求过程,随着开发工作的继续,分析活动在工作中占的比例将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所有需求都已知。[1]
1.1 系统需求
企业的人事管理职能主要分为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人事变动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奖惩管理等内容。
a)在人事系统开发时应考虑以下需求: b)满足人事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
c)进行多层次数据汇总,为各层次管理者的决策分析提供数据; d)具有完整的系统接口,满足灵活的数据导入与导出; e)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低,操作方便; f)能够实现方便的扩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g)能够保障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准确。
1.1 功能需求
基于系统需求分析,该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a)用户管理:管理系统操作人员,设置操作人员口令和权限。在满足不同系统用户的操作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b)人事档案管理:完成企业对员工个人档案(包括员工的基本档案和在职信息)的管理及相关操作。操作员进行员工档案信息录入及更改,其中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家庭关系、奖惩记录和培训经历,要求对这些员工档案信息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操作,同时可以进行查询和浏览操作。该模块是本系统的重点,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为单位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事档案系统,同时可以对档案进行查看。
c)基础数据管理:维护人事管理相关的一些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a)民族档案设置:维护职工中民族档案信息;
(b)职工类型设置:维护当前企业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的类别信息;(c)文化程度设置:维护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类别信息;(d)政治面貌设置:维护企业职工的政治面貌类别信息;(e)部门类别设置:维护企业中设立的部门类别信息;(f)职务类别设置:维护企业中设立的职务类别信息;(h)职称类别设置:维护企业职工的职称类别信息;
d)人事变动管理:对于人事上的变动调整进行管理,对人员档案的信息进行更新(如:员工职务、员工职称、员工性质等的变动)。
e)工作日志管理:记录部门或系统用户的一些备忘信息,包括日常的一些事件记录,以及工作日记的管理维护。
f)数据库管理: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恢复,以方便用户对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系统的数据安全性。1.3 可靠性要求
a)计算机稳定可靠,网络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稳定可靠;
b)网络通畅、稳定;软件运行稳定;数据计算及数据传输无误;提供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方案。1.4 性能需求 1)硬件环境
在最低配置的情况下,系统的性能往往不尽如人意,现在的硬件性能已经相当出色,且
价格也很便宜,因此通常给服务器端配置高性能硬件。推荐配置为: ·处理器:Intel 奔腾Ⅲ 或更高 ·内存:128MB ·硬盘空间:40GB ·显卡:Geforce系列显示适配器或更高。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98/ME/2000/N ·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开发环境简介 2.1 Delphi简介
Delphi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的城市名。它集中了第三代语言的优点。以Object Pascal为基础,扩充了面向对象的能力,并且完美地结合了可视化的开发手段。Delphi自1995年3月一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当年一举夺得了多项大奖。
Delphi的出现打破了Visual系列可视化编程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Delphi使用了本地编译器直接生成技术,使程序的执行性能远远高于其它产品生成的程序。它还是真正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PASCAL语言的严谨加上可视化的优势和强大的数据库功能使得它有充分的资本和微软的VB叫板。许多人当时都认为Pascal 是最有前途的程序设计语言,并预测Delphi将会成为可视化编程的主流环境。
Delphi在你编好程序后自动转换成。EXE文件它运行时速度比VB快,而且编译后不需要其他的支持库就能运行。它的数据库功能也挺强的,是开发中型数据库软件理想的编程工具。Delphi适用于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系统软件等类型的开发。而且它拥有和VB差不多一样的功能,而且一样能应用API函数,这在控制Windows很有用。
Delphi是全新的可视化编程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它使用了Microsoft 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许多先进特性和设计思想,采用了弹性可重复利用的完整的面向对象程序语言(Object-Oriented Language)、当今世界上最快的编辑器、最为领先的数据库技术。对于广大的程序开发人员来讲,使用Delphi开发应用软件,无疑会大大地提高编程效率,而且随着应用的深入,您将会发现编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工作——Delphi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将带给您一份欣喜。
Delphi实际上是Pascal语言的一种版本,但它与传统的Pascal语言有天壤之别。一个Delphi程序首先是应用程序框架,而这一框架正是应用程序的“骨架”。在骨架上即使没有附着任何东西,仍可以严格地按照设计运行。您的工作只是在“骨架”中加入您的程序。缺省的应用程序是一个空白的窗体(Form),您可以运行它,结果得到一个空白的窗口。这个窗口具有Windows窗口的全部性质:可以被放大缩小、移动、最大最小化等,但您却没有编写一行程序。因此,可以说应用程序框架通过提供所有应用程序共有的东西,为用户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elphi已经为您做好了一切基础工作——程序框架就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可运行应用程序,只是不处理任何事情。您所需要做的,只是在程序中加入完成您所需功能的代码而已。在空白窗口的背后,应用程序的框架正在等待用户的输入。由于您并未告诉它接收到用户输入后作何反应,窗口除了响应所有Windows的基本操作(移动、缩放等)外,它只是接受用户的输入,然后再忽略。Delphi把Windows编程的回调、句柄处理等繁复过程都放在一个不可见的Romulam覆盖物下面,这样您可以不为它们所困扰,轻松从容地对可视部件进行编程。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记为OOP)是Delphi诞生的基础。OOP立意于创建软件重用代码,具备更好地模拟现实世界环境的能力,这使它被公认为是自上而下编程的优胜者。它通过给程序中加入扩展语句,把函数“封装”进Windows编程所必需的“对象”中。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使得复杂的工作条理清晰、编写容易。
说它是一场革命,不是对对象本身而言,而是对它们处理工作的能力而言。对象并不与传统程序设计和编程方法兼
其中多媒体音频视频播放器是通过TMediaPlayer组件来实现的,支持的格式与系统已安装的解码器有关。
总 结
6.1 程序设计风格
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增量模型的思想:把软件作为一系列的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
用户管理,密码修改,用户登陆,万年历,这些模块都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他们的可重用性比较高,基本上是一个单元完成一个功能,模块规模也比较小,模块的作用域在控制域之内,只使用了两个全局变量来存储用户名和用户权限。[1] 在人机界面设计方面,本系统做到了以下几点: a)保持一致性(界面,背景的致性);
b)提供有意义的反馈(用户验证和用户管理,提供了比较精确的反馈信息);
c)在执行有较大破坏性的动作之前要求用户确认(数据备份与还原); d)允许大多数取消操作(大多数单元有取消操作功能);
e)允许犯错误(由于权限的限制,系统能保护自己不受严重错误的破坏);
f)按功能对动作分类(在主窗口就是按动作类型组织菜单的); 6.2 有待加强项
a)帮助的制作 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必须具有完整的帮助系统;帮助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用户信息提示和一些系统相关服务。
b)声音制作在这里主要是对声音的加载,我们可以加载一些一般的声音;主要来源有:音频CD盘;波形音频文件;MP3文件等等。其中波形音频文件以WAV作为文件的后缀,我们可以播放现成的,也可以播放自己录制的文件。c)我们还可以使用各种组件和ActiveX控件等技术来完善系统。利用一些做好的activeX组件,会缩短开发周期。
由于在开发工程方面缺少经验,所以这个系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测试过程中总结如下:
a)数据表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
b)数据异常处理要更加人性化,错误信息的反馈要更加精确; 6.3 心得
经过一个月的设计和开发,人事管理系统基本开发完毕,其基本功能符合用户需求,能够完成基础数据录入,数据查询等基本功能,以及相关报表的打印。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获益良多。首先我明白了需求分析对于一个系统的开发的重要性。其次我还学到了如何把一个软件作为一个工程来做,在真正的软件开发中,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不是一个人来做,而是很多人合作来完成的,另外还有软件的后期维护等等,这时就显现出了把软件作为一个工程来做的优越性,而这些都离不开数据流图和模块的分解。
Delphi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开发工具,它具有运行速度快、易于学习和使用以及开发效率高的特点,使用起来真的是很顺手。学习好一门编程语言以后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虽然本系统实现了基本的用户需求功能,但是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总之通过这次设计和开发过程,我对软件开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编著.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173. [2] 宋一兵,赵景波,李春艳著.Delphi 7.0基础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30.
[3] 刘瑶儒著.新概念SQL Server2000教程[M].北京科海集团公司出,2001,12-23.
[4] 韩强编著.SQL SERVER 2000 程序员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4-35.
[5] 萨师煊著.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40. [6] 施伯乐,丁宝康,汪卫著.数据库系统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2.
[7] 肖健著.SQL Server2000实践与提高[M].中国电子出版社,2002,13-53. [8] 林金霖著.Delphi6 实务经典[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5月,6-110. [9] 黄超,王志伟著.Delphi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0-90.
[10] 程文刚主编.Delphi数据库实用编程100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8-63.
[11] 王晟,万科著.Delphi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5-89.
[12] 王惠刚,唐晨光彭为著.delphi7/8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42-63.
[13] 潇湘工作室,邢增平著.Delphi 6.0最佳专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04.
[14] 心铃.Delphi问答.软件报[N],2004-07-5.
[15] 高永惠.浅谈Delphi中的异常处理方法[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9-10.
[16] 徐萌飞.在Delphi中使用ADO技术对数据库操作[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1,12-13.
[17] 陈建兵.Delphi中基于安全灵活的动态连接远程数据库SQL的实现[J].福建电脑,2005,12-13.
[18] 孙育红.关于地方法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D].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1,8-9. [19] 岳冰.南部引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D].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3,20-21.
[20] 庞芳,王丽玫.南宁市自动气象站业务服务数据库系统[D].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4,21-23.
[21] 徐军.研究生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4,32-33.
传统会议既耗费了人力和财力,又增加了内部信息泄露的风险。每次会议都需要会务人员将会议的议题和内容打印、复印和装订,中间环节多且繁杂,给资料的保密带来了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对会议无纸化和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线网络应用和平板触摸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信息化会议的普及成为了可能。目前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上形成了苹果的i OS、谷歌的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三方争霸的局面。IDC(国际数据公司)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平板市场的调查报告显示,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大约为2500万台,而苹果i Pad竟然占据了其中的1700万台[1]。据统计,苹果以68.2%的平板市场占有率继续独占鳌头。平板电脑仍以苹果的i Pad系列为主。但是其它厂商的平板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相信平板电脑市场将会进一步呈现“围剿”i Pad的局面。
因此,建立一套移动会议系统,对于提高会议工作效能,规范会议流程,信息化会议资料,明确用户职能和授权,防范资料泄漏风险,检索信息便捷,方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会议信息和决策,减少资源消耗,降低企业办公费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该系统支持多种移动操作系统,以i OS为主,兼顾其它操作系统,既能适应现在主流移动设备,又能考虑日后技术发展,具有兼容性好和扩展性强等特点。
1 移动技术分析
iOS是i Phone和i Pad等苹果移动设备内运行的操作系统。i OS的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核心操作系统层(the 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the Core Servicess layer),媒体层(the Media layer),Cocoa触摸框架层(the Cocoa Touch layer)[2]。
苹果公司为开发人员提供三种i OS SDK,分别为免费版、标准版和企业版。i OS SDK包含了在Mac上开发i OS应用程序所需要的一切接口、工具和资源。它主要包括的组件有Xcode、Interface Builder、Instruments、模拟器、i OS参考文档库等。其中最重要的组件是Xcode,它是苹果公司的IDE(集成开发环境)。Xcode提供了各种实用工具,用于创建和调试源代码、编译应用程序以及调优应用程序性能。Interface Builder是页面编辑环境。Instruments是运行期间实时监控内存泄露以及进行性能分析的工具。模拟器支持在Mac上运行i OS程序。通过XCode和Instruments可以实现直接和连接到电脑上的设备通讯,在目标设备上运行和调试代码。
HTML5将成为HTML、XHTML以及HTML DOM的新标准[3]。广义论及HTML5时,实际指的是包括HTML、CSS和Java Script在内的一套技术组合。虽然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浏览器已经支持HTML5技术,如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Apple Safari、Opera、搜狗浏览器和傲游浏览器等。HTML5有三大特点:(1)跨平台运行,能够适应从PC浏览器到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电视,只要设备的浏览器支持HTML5,HTML5程序在此平台就具有可行性;(2)高效的文件处理,Web技术对文件处理都比较弱,开发人员不得不通过Flash等插件或云端的服务器处理较为复杂或底层的数据,HTML5提供File API,能够让浏览器具备更强大的文件处理能力;(3)应用程序缓存,这意味着Web应用可进行缓存,并可在没有因特网连接时进行访问。应用程序缓存为应用带来三个优势:(1)离线浏览,用户可在应用离线时使用它们;(2)速度,已缓存资源加载得更快;(3)减少服务器负载,浏览器将只从服务器下载更新过或更改过的资源。
2 移动会议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总体结构
移动会议系统是一套支持多操作系统的会议应用程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协同工作为主线,以业务流程为依据,以满足业务管理为目标,改变传统会议模式,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协同的、过程化的会议平台,有效地加强会议管理能力,提高内部的协调沟通效率。该系统既支持i Pad端,又兼容其它设备。i Pad端采用C/S架构接入,其它设备采用HT-ML5浏览。数据库使用Oracle。系统后台开发采用Java技术及J2EE体系架构,以确保数据安全,功能稳定,实施方便并易于扩展。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会务人员通过办公电脑创建会议和议题,上传文档资料,导入与会人员等。与会人员使用i Pad和其它支持HTML5的移动设备参加会议。主持人可以通过Apple TV和投影仪把i Pad桌面投影到屏幕上,实现桌面共享。所有的移动设备均可通过Wi Fi连接到内网服务器。
2.2 系统设计
移动会议系统可分成三大模块:平台底层、中间层和应用层。该系统模块图如图2所示。
平台底层可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中间层为局域网内全部系统提供应用服务。移动会议系统需要使用的中间层服务有LDAP部门人员信息服务和短信Web Services接口。应用层是移动会议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两大部分:管理端和客户端。管理端是用于管理会议和议题等;客户端包含基于i OS的C/S应用和基于HTML5的B/S应用,主要功能是展示和说明会议内容和资料以及查阅历史会议。
3 移动会议系统的实现
3.1 平台底层
平台底层的设计原则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所以Web服务器采用Linux双机热备,数据库采用Oracle RAC技术。
双机热备系统指对于重要的服务,使用两台服务器共同执行同一服务,在运行的过程中实时互相备份,以冗余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可以立即发现故障并接管那台服务器以承担服务任务,从而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提供服务[4]。双机热备常见的形式是基于主-备方式(Active-Standby方式)的服务器热备。Heartbeat是一套提供Linux双机热备服务的软件,可以防止Web服务器因不可预料的意外性宕机问题,提高系统的高可用性。该系统采用Heartbeat设计的双机热备架构,如图3所示。其中主备服务器之间通过串口直连线RS-232连接。Heartbeat采用虚拟IP地址映射技术对外提供统一服务,在主服务器宕机进行切换时,对客户端来说主服务器是透明的,应用正常使用。
Oracle RAC是Oracle新版数据库中采用的一项实时应用集群新技术。在Oracle RAC环境中,Oracle可在一个集群中运行于两个或更多个系统之上,并可以同时访问一个共享数据库。这使得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跨越多个硬件系统,同时对应用程序而言仍是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从而为应用程序带来出色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优势[5]。
3.2 中间层
中间层为移动会议系统提供LDAP部门人员信息服务和短信Web Services接口。LDAP是轻量目录访问协议,不是关系型数据库。在LDAP中部门和人员信息是按照树形结构被组织。这种结构使得LDAP扩充性好,而且查询速度比关系型数据库要快。因为部门人员信息很符合树形结构,比较直观,且查询次数往往大于修改,所以LADP被广泛用于存储部门人员信息。部门人员信息服务采用OpenLDAP[6]。Open LDAP提供一个稳定的、商业级的、功能全面的LDAP套件。由于Open LDAP是开源的,所以它在Linux平台上广受欢迎。短信Web Services接口是短信平台为了方便其它系统使用短信服务而提供的接口。移动会议系统可以调用该接口给与会人员发送会议提醒短信,方便快捷,实时可靠。
3.3 应用层
移动会议系统应用层包含管理端和客户端,它们是该系统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管理端具有创建会议和议题、上传会议资料、导入与会人员等功能。会议由若干议题组成,以树状结构显示。会议包含名称、简介、开始结束时间、人员、地点和状态等基本信息。该系统通过LDAP服务获取部门人员信息。与会人员名单可以通过导入历史会议人员名单,减少逐个添加带来的麻烦,提高工作效率。在会议开始前一天,该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平台的Web Services接口发送会议通知给与会人员。会议议题包含会议讨论项目事件的具体说明,汇报人员和相关资料文件。该系统支持多种常用文件格式的资料文档,包括PDF,Word和Excel等。由于i OS系统对PDF支持较好,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就能显示PDF文件,但是打开Microsoft Office格式的文件需要安装第三方插件。除了i OS外其它操作系统只要HTML5浏览器安装了PDF插件就能打开PDF文件。所以在Web服务器端,该系统利用JODConverter文件转换器把Microsoft Office格式的文件转换为PDF格式的文件。JODConverter是一个基于Java开发的利用Open Office来进行转换的文件转换器,能将Microsoft Office文档转换为PDF文档。Open Office是SUN公司推出的开放免费的文字处理软件。在JODConverter之前,Open Office服务必须启动。通过调用JODConverter类库中的convert方法把Microsoft Office文档转换为PDF文档。
客户端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于i Pad的C/S应用,另外一部分是基于HTML5的B/S应用。i Pad必须安装该系统的应用程序,其它设备上必须安装支持HTML5的浏览器和PDF插件。这两个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如用户登录、会议签到、会议内容及相关资料的说明和展示、历史会议查阅等。i Pad的客户端界面如图4所示,HTML5的客户端界面如图5所示。
该系统通过LDAP服务验证用户名和密码。用户登录成功后,必须进行签到后方可查看会议内容和文档资料。为了防止会议资料泄密,与会人员只能查看会议资料不能下载,而且用户姓名会被做为水印显示在会议资料中。i Text是一个开放源码的Java类库,可以方便地对PDF文件进行加密水印,并且可以设置水印的位置、大小、显示样式和字体等。默认的i Text字体设置不支持中文字体,需要下载字体包i Text Asian.jar[7]。在i Pad客户端与会人员可以放大和缩小议题的说明文字和文档资料,并且可以对文档进行画线。画线功能是采用Core Graphics框架的Quartz 2D实现[8]。Quartz的CG-Context Stroke Path(context)方法可以实现绘制直线功能。该系统通过标题字体颜色变化区分已经讨论过的,正在讨论的和未讨论的议题。由于有些项目需要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所以系统可以追溯该项目在历史会议中的议题,方便与会人员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文档。此外客户端还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会议跟随。所谓会议跟随就是会务人员设置当前正在讨论的议题,与会人员只要点击“会议跟随”按钮,系统自动会打开正在讨论的议题。
4 结束语
本文详细讨论了支持多种移动操作系统的会议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经过测试,移动会议系统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公司日常会议,系统可靠,运行稳定。移动会议系统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会议资料的泄密,而且能提高会议工作效率。
摘要:在分析iOS和HTML5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一套支持多种移动操作系统的会议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会议无纸化和信息化,有效管理资料和人员权限,解决了传统会议存在的部分缺陷,具有“环保、高效、保密”的特点,符合现代会议的要求。
关键词:反抄袭;COPY;“OCR”;搜索;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615-02
The Design of the Anti-Copy System and Realization
LUO Guo-hui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Colleg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OCR" to form the word, by matching search technology and database connectivity and synchronizatio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Plagiarism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embedded system is the core to the existing document database indexing and convicting, external documents with the real-time data exchan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ti-copying system (ANTI- COPY)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technical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Anti-plagiarism;copy,"ocr";search;database
1 前言
“Un-copy”是一种能鉴别文章是否为抄袭的智能系统。将手写的文字或印刷的文字通过扫描输入计算机,然后应用“OCR”技术将扫描得到的图像转换成WORD文档,再利用全文搜索技术在数据库中进行校对,匹配,鉴定。然后根据不同的鉴定标准给出相应的判断。它将从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阻止当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抄袭之风,从客观上解决我国严重的知识侵权问题。不仅仅是电子版的鉴定,而且在“OCR”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本式抄袭的鉴定。它必将成为今后考试批改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保护知识产权有着重大的意义。
2 系统实现
2.1 实现模式
2.2技术介绍
2.2.1“OCR”技术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即是通过光学技术对文字进行识别, 是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能够将文字自动识别录入到电脑中的软件技术,是与扫描仪配套的主要软件,属于非键盘输入范畴,需要的图像输入设备主要是扫描仪。
“OCR”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扫描仪将一份文稿的图像输入给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取出每个文字的图像,并将其转换成汉字或字母的编码。其具体工作过程是,扫描仪将汉字或字母文稿通过电荷耦合器件“CCD”将文稿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接受的是文稿的数字图像,其图像上的汉字或字母可能是印刷汉字或字母,也可能是手写汉字或字母,然后对这些图像中的汉字或字母进行识别。对于印刷体字符,首先采用光学的方式将文档资料转换成原始黑白点阵的图像文件,再通过识别软件将图像中的文字转换成文本格式,以便文字处理软件的进一步加工。
“OCR”识别有两种方式。与其它信息数据一样,在计算机中所有扫描仪捕捉到的图文信息都是用0、1这两个数字来记录和进行识别的,所有信息都只是以0、1保存的一串串点或样本点。“OCR”识别程序识别页面上的字符信息,主要通過单元模式匹配法和特征提取法两种方式进行字符识别。单元模式匹配识别法(Pattern Matching)是将每一个字符与保存有动态标准字体和字号位图的文件进行不严格的比较。如果在数据库中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二进制存储形式,则应用程序会选取合适的字符进行正确的匹配。软件还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技术,找出最相似的匹配,通常是不断试验同一个字符的不同版本来比较,及“动态”标准的试验。当识别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以认为“OCR”是在全面扫描一页文本,并鉴定出每一个字符在数据库中所对应文本并进行替换生成WORD文档。当一些字符不可识别时便进行人工选择或人工录入。
特征提取识别法(Feature Extraction)是将每个字符分解为很多个不同的字符特征,包括斜线、水平线和曲线等。然后,又将这些特征与理解(识别)的字符进行匹配。如应用程序识别到两条水平横线,它就会“认为” 该字符可能是“二”。这种方法类似于五笔输入法。特征提取法的优点是可以识别多种字体,针对中文书法体大部分软件都是采用特征提取法实现字符识别的。
由于国内目前各类考试还未实现电子化,这种基于“OCR”技术的“UN-COPY”针对国内各类考试中抄袭与否的判定将有重大的应用。
2.2.2 全文搜索与数据库的联机实现技术
内嵌搜索引擎利用“网络机器人”进行检索,校对,采用FullText Search Engine和Directory 使“网络蜘蛛”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迅速“爬行”。而数据库有网络与单机的不同版本。
对于连接到了internet的计算机,全文搜索引擎可以遍历Web空间,利用常规的网页资源搜索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从而使一定IP地址范围内与之相关的内容全部放在缓存空间,从而“蜘蛛”便从网络上的一个链接“爬向”另一个链接,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采集网页资料,保证了采集资料的最新化;它还会回抓“过时”网页资料以保证索引范围的广阔度,这种方式较容易实现,因为网页资源共享使其成本不高,也就节省了额外的数据库建设。
而针对于单机,则需要建设文字数据库,“UN-COPY”对于不同用途将有不同的数据库。如果用于鉴别诗词,则建设相应的诗词数据库,可以将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现代诗词以及国外诗歌等按国家、作者、性质、年代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录入,适用于不同的鉴定条件。如果针对散文,则建设相应的散文数据库。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则可以将市场上出现的各类作文书与历届作文作为数据库建设的源材料。如果针对学术论文则可将CNKI中的CJFD,CDMD,CCND等作为数据库建设的源材料。其它各种数据库根据不同的鉴定性质使用相应的数据库,为了保证严密性,也可以融合各种性质的数据库。这些限制条件都起着辅助作用,去掉了一些根本不可能的来源搜索,从而大大提高了搜索鉴定速度。
2.2.3检索、校对技术
全文检索,就是利用记录中的自然语言进行检索,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位置算符组配,对检索词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这是一种可以不依赖主题词而直接使用自由词进行检索的技术方法。不同的检索系统其位置算符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如美国DIALOG 检索系统的位置算符的用法意义:
(1)(W)—With: (W)表示该算符两侧的检索词相邻,且两者之间只允许只有一个空格或标点符号,不允许有任何字母或词,顺序不能颠倒。(W)也可以简写为( )。
(2)(nW)—nWords:(nW)表示在此算符两侧的检索词之间最多允许间隔n 个词,且两者的相对位置不能颠倒。
(3)(N)—Near: (N)表示该算符两侧的检索词相邻,但两者的相对位置可以颠倒。
(4)(nN)—nNear:(nN)表示此算符两侧的检索词之间允许间隔最多n 个词,且两者的顺序可以颠倒。
(5)(S)—Subfield : (S)表示其两侧的检索词必须是在文献记录的同一子字段中,而不限定它们在该子字段中的相对次序和相对位置的距离。在文摘字段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子字段。
(6)(F)—Field
(F)表示其两侧的检索词必须是在文献记录的同一字段中,而它们在该字段中的相对次序和相对位置的距离不限。
根据检索结果按照不同的判定标准给以相应的鉴定。按照无初始位置,长度最大化的方式去检索、校对,然后输入文章来源与copy比例。
2.2.4抄袭鉴定技术
当图像格式变成了WORD格式后,将继续鉴定文本来源,进行抄袭与否的判定。
实现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全文搜索技术在数据库中的校对匹配实现。全文搜索引擎会从文章中进行无起始位置的信息采集,它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文章内容加入搜索队列,且采用多线程同歩检索。比如:如果用户要判定下面这句话是否是抄袭它处,“我心中有新房,这所房没有围墙,天是我的窗,地是我的房,带着它可以四处流浪,和世人做一个迷藏,到最后、只有自由做我的陪葬。”全文搜索引擎将这段文字加入搜索缓冲,然后对其进行无起始位置的检索,“我心中有所房”可以成为一个搜索元,然后再向后追加检索信息“这所房没有围墙”,依此逐步判定整个句子。所谓无起始位置检索是指检索信息不一定就是从第一句话开始,也可以从第二句、第三句开始,或者从第二个词第三人词开始按一定文字比例进行检索,如“带着它可以四处流浪”,可以分解成“带着它”、“带着它可以流浪”、“可以四处流浪”“四处流浪”等各种搜索元。当然,实际应用中是采用一定比例文字进行检索的,可以按段落进行一次搜索元分解,实现一次文章筛选,然后按句子进行精确鉴定。这种检索技術没有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索引而是直接对文章进行匹配。采用多线程方式实现不同部分同时检索鉴定。相互综合得到最后的鉴定信息。
加入鉴定技术模块的全文搜索技术可以很快地检索到数据库中与之相匹配的文字、词组、句子、段落等并分类列出搜索到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来源,时间及其它相关信息。根据国家专利局,教委,学校等的不同评判标准,进行校对鉴定程序开发,这个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嵌入检索,校对,鉴定等部分即可。
3 开发细节
实际开发需解决如下问题:
如何才能完美的完成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如何实现人性化的文章性质判定?如何提高检索速度? 如何批量完成“UN-COPY”任务?
基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各种文章数据库,包括网络网页文章,以及各种文学库,足以鉴定一般文章的原创性质。而实现人性化判定则主要是通过确定文字鉴定比例,文章匹配方式,限制鉴定条件,人为选择判定部分等方式实现。通过文章性质以及一些其它条件的限制,通过从大体到局部,从模糊到精确的鉴定方式,采用多线程方式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鉴定速度。采用多线程,父进程与子进程等方式可以实现批量任务完成。
真正实施起来也并非难事,只需要将搜索引擎与数据库的联接以及校对鉴定嵌入处理好后,在“OCR”的帮助下完全可以解决目前考试抄袭的不良问题。
4 结束语
根据“UN-COPY” 的运行机理, 在软件资源已基本成熟的前提下,不改变“OCR”与搜索引擎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 对与目标软件相关的代码进行整合连接, 使之能够成功的引导本系统。通过分析,只需要对经过“OCR”操作过后的WORD进行数据库连接,利用搜索引擎加入校对程序,即可实现COPY判定。本技术实现的可行之处在于,基本模块技术都已成熟,只需要处理彼此的连接与嵌入。本系统的成功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抄袭问题,不仅仅是电子版的鉴定,而且在“OCR”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本式抄袭的鉴定。它必将成为今后考试批改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Neil Matthew.等.编著.Professional Linux Programming[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2]Nicholas A.Solter,Scott J.Kleper.等.编著.Professional C++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施耐德.Internet第一搜索引擎:Google检索指南[M].辽宁科技出版社.
[4]孙琼.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5]Frank VahidTony Givargis.Embedded System Design: A Unified Hardware/Software Introduction,John Wiley & sons,Inc.出版.
[7]陈榕庭,彭美桂.CD/CMOS图像传感器基础与应用月日[M].科学出版社,2006年.
[8]晓月.全文检索原理及实现[J].程序员,2006.
【摘要】: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正在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信息管理领域中合同生成与管理的自动化是当前的大势所趋。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合同生成与管理自动化系统。系统采用B/S模式,其核心由两个模块组成:合同的起草、审批、授权模块以及合同签订后的管理模块。第一个模块负责收集数据及验证其有效性,第二个模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本系统集成了第三方中间件,实现了在web环境下方便地提取或组合合同模板(嵌入网页中的word)中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将合同的生成与管理有机地集成,在保证了数据的一次性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克服了由于其后台数据结构的复杂性限制了合同模板的多样性的问题,使用户能随着工作需要而增加合同模板,使系统更具的通用性;另外授权后转变为PDF格式的合同保证了不被用户随意更改己执行的合同,使合同的后期管理有了安全的保障;新增的合同流转查看及数据库恢复功能使用户更方便地查看合同的审批流程和数据的安全性;最后随着系统的试运行又增加的其它功能使系统日趋完善。【关键词】:合同管理中间件自定义模板文档格式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P311.5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0第1章绪论10-141.1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1.3论文主要内容121.4论文结构12-14第2章系统主要技术介绍14-202.1服务器端技术14-162.1.1Word访问技术142.1.2PDF文件生成技术142.1.3PageOffice中间件技术14-152.1.4ASP.NET技术152.1.5数据访问技术ADO.NET15-162.2浏览器端脚本16-172.3本章小结17-20第三章系统分析与设计20-303.1需求综述20-213.2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21-223.2.1系统设计目标213.2.2系统设计原则21-223.3开发平台223.4系统的设计22-283.4.1合同流转过程的重构22-233.4.2自定义合同模板23-243.4.3用于转换成PDF格式的中间文件的结构设计24-273.4.4起草法律文书的设计27-283.5本章小结28-30第4章系统实现30-384.1客户端自定义模板的实现30-314.2存档合同WORD--PDF格式转换31-334.3WEB环境下法律文书的草拟的实现334.4建立合同流转情况查询表33-344.5合同流转通知34-354.6系统其它辅助功能的实现354.7本章小结35-38第5章结论与展望38-405.1总结385.2展望38-40参考文献40-42致谢42-4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3-45
1、摘要
多年以来人们都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企业内部信息。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让企业信息管理者感到非常的厌倦,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效率太低、保密性太差。时间一长,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所需要管理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多,就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样就会对查阅、更新、保存等方面都产生不少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其强大的功能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掌握。如果使用计算机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具有传统的手工管理所没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保密性好、更新方便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企业在信息管理上的投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开发一个能够管理企业各种信息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关键词:文件,数据,科学技术,信息管理,自动化管理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主要研究内容
要求实现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办公系统,该系统可以采B/S结构实现,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办公及信息交互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电子邮件、公告通知、日程安排、通讯簿、工作计划、讨论区、电话区号查询、邮政编码查询等。
第三章,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界面简单可操作性强
(2)安全性
(3)简便有效的维护手段
(4)可扩充性
(5)功能性强大
(6)强大的纠错能力
第四章,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
摘要 基于无线网络,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设备构建了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时记录和跟踪课堂教学情况,改进课堂互动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效率。提供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浏览器等多种访问方式;集成课堂点名、课堂应答、授课实时反馈、统计分析、课堂教学展示等功能;构建多维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现教学效果评价。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教学系统;课堂点名;课堂应答;教学评价
引言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对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有重要的影响。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后,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①大课教学中维护课堂纪律比较困难,主要涉及学生的出勤率。教师点名占据较长的时间,减少了有效课堂教学时间。②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数偏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不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③课堂教学使用 PPT 课件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演化过程。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黑板演示推导过程,但是这些过程不能保存下来。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设计出了一些课堂点名系统[1]和应答系统[2-4]。本文作者[5]利用能够收发短信的 Android平板电脑设计了一个课堂互动系统,集成了课堂点名和应答功能。通过实践发现,仅使用短信技术实现课堂点名与应答,吞吐量小、效率低、准确率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继续深入研究,设计了一套集成课堂互动教学系统。集成了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浏览器等访问方式;集成课堂点名、课堂应答、授课实时反馈、课堂教学展示、综合统计分析、教学评价等功能模块为一体;从出勤率、课堂应答效果、授课实时反馈等多个维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一、业务分析与功能设计
1、业务分析
集成课堂互动教学系统主要设计目标是优化课堂互动教学手段,实现课堂互动教学过程记录、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包含:
(1)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网络环境,提供短信、微信、手机浏览器等访问方式。(2)能够实时准确的收集学生出勤数据,实现快速、准确的出勤考核。(3)提供课堂应答功能,准确收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馈信息。
(4)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5)利用平板电脑便携、书写方便等特点,提供课堂教学板书新途径,记录课堂教学过程。
2、系统功能设计(1)课堂点名子系统
实现学生的点名签到管理。点名时,首先由教师把系统设置为课堂点名模式。根据当前时间生成一个两位随机数展示给学生,学生把两位随机数和自己的手机号(或者学号)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产生的结果作为令牌发送到系统。系统通过三码验证确定学生是否签到成功,即发送短信的手机号、令牌、系统中登记的学生手机号。如果学生使用大屏智能手机,可以用微信代替短信。如果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系统,进入点名签到 Web 界面,输入运算后的令牌,提交就可以了。另外,可设置课堂点名时限,一般为 2~3 分钟,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信息;否则,视为迟到或者缺勤。
从数据接收速度和吞吐量两个指标衡量,手机浏览器访问 Web 界面性能最好,其次是微信、短信。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浏览器、微信等方式,速度快、又节省费用;少部分学生使用短信。(2)课堂应答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实现师生课堂即兴问答互动、课堂在线测试,准确收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馈信息等功能。在应答模式下划分多个问题模式:
模式 1:教师即兴提问模式。在此模式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把答案发送给系统,系统自动判断是否正确。支持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程序阅读题。模式 2:微试卷模式。此模式下,由教师组织多道题目形成一个微试卷,在课堂上进行测试。
模式 3:开放问题模式。该模式用于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提问,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汇总。
模式 4:学生提问模式。此模式下,学生可以把问题发送给教师,由教师一一回答。
上述各种模式,都可以使用“课堂教学展示”子系统把师生交互结果显示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问题模式以分组方式工作,学生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3)授课实时反馈子系统 授课实时反馈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直接问答。讲课过程中,学生把听不懂的知识点、疑问等信息发给教师,教师讲课中止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补充讲解。
(4)课堂教学展示子系统
在平板电脑上实现电子板书功能。平板电脑手写、批注方便,教师可以在平板电脑上进行书写代替黑板上的推导过程,这些过程记录可以作为图像保存下来,传输到教室 PC 并投影到大屏幕。教师可以在平板上播放 PPT,传输到教室 PC;也可以远程控制教室 PC 上的 PPT 播放。(5)综合统计分析子系统
主要对前面四个子系统收集的数据和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评价提供多个维度的指标;深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个性化教学。①统计出勤率,掌握每个学生的到课情况。②统计学生的应答参与率、正确率、知识点掌握程度等,并进行趋势分析。③对实时反馈进行统计分析。(6)教学评价子系统
利用统计分析结果数据,结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效果划分为 1~10 个等级。(7)系统管理子系统
提供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数据维护和辅助功能。如课程管理、教学班管理、试题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维护等。
二、系统架构设计
1、物理架构设计 本系统的物理架构如图 1 所示,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端使用的手机;另一部分是教师端使用的平板电脑、Web 服务器、教室 PC 和教室投影仪等。
2、软件架构设计
本系统通过三个独立执行、相互协作的子软件完成所有功能:WebInteract、PadInteract 和ReceiverServer。WebInteract 软件运行在 Web 服务器上,为使用微信、手机浏览器访问系统的师生提供服务。PadInteract 运行在平板电脑上为使用短信的学生提供服务。ReceiverServer 运行在教室 PC 上,接受 PadInteract 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并显示在投影仪大屏幕上。每个子软件由一些功能模块组成,软件架构与模块如图 2 所示。
WebInteract 子软件的结构划分为:接口层、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接口层包括两个模块:微信收发模块负责把收到的微信传递给业务调度模块;Web 接口模块提供师生访问系统所需的 Web页面,把提交的数据传递给业务调度模块。业务层包括业务调度模块和具体的业务功能模块。业务调度模块负责根据当前工作模式,调度执行相应的业务模块。数据访问层为各业务模块提供读写数据库的功能。
PadInteract 子软件的结构、模块与 WebInteract 类似。课堂教学展示模块的一个进程在后台执行,负责把平板电脑的当前屏幕发送到 ReceiverServer 软件;另一个进程前台执行,提供操作界面远程控制教室 PC 上的 PPT 播放。ReceiverServer 子软件作为一个服务进程运行在教室 PC 上。数据收发模块负责接收指令和图像数据;显示控制模块执行指令、把接受到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3、系统工作方式(1)独立工作方式
WebInteract 与 PadInteract 子软件可以分别独立工作。PadInteract 独立工作时,只支持手机短信访问方式。适应场所比较广泛,适合小班教学、野外教学使用。
WebInteract 独立工作时,师生可以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本系统的所有业务功能。交互界面友好、时延短、吞吐量大、支持用户多,适合大班教学。(2)协同工作方式
WebInteract 子软件作为主体全功能运行,PadInteract 子软件主要完成收发短信的功能,传递给 WebInteract 的 Web 接口模块。此工作方式集成了两种独立工作方式的优点,支持的并发用户数高、时延短,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
三、软件实现
WebInteract 使用 Java SE 7 为运行平台,按照图 2 所示三层架构进行实现。接口层使用 JSP、Servlet、HTML5 和 AJAX 等技术。微信收发模块连接微信公众账号和本系统。业务调度模块使用 Facade 设计模式[6]把所有具体业务模块封装成统一的接口,为接口层的 Servlet 服务。数据访问层使用 DAO 设计模式封装了所有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供业务层调用。
PadInteract 软件使用 Android 4.1 作为基本运行平台,每个层次的功能与 WebInteract 类似。短信收发模块直接使用 Android SDK 提供的 API 实现。协同工作时,把短信数据封装成 JSON 格式,传输到 WebInteract 软件。教学展示模块在后台完成屏幕截图,截图前先获取 Root 权限,然后从 Android平台底层 Linux内核的 FrameBuffer 读取数据,将 FrameBuffer 的内容写入到内存图片文件中。
ReceiverServer 软件作为一个系统托盘程序执行,其绝大部分代码使用 Java 技术开发,少部分发送键盘、鼠标消息的代码调用 User32.dll 中封装的 Windows API 完成。
四、课堂应用与教学评价 本文设计的系统首先在“Java 程序设计”课堂中进行了应用,约 90 人组成一个教学班。使用本系统后,学生对参与课堂互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
1、课堂应答流程示例
课堂应答业务流程包含学生、教师两种访问角色,划分为三种类型 12 个活动,如图 3 所示。设置时间限制后,如果时限内未主动提交,则由系统自动提交。对于符合问题模式 1 和 2 的微试卷,系统可以自动改卷。统计分析环节从四个维度进行:
(1)试卷统计,统计每次应答参与人数、及格率、分数段分布。
(2)试题统计,统计每个试题的正确与错误人数,计算试题难度,常见错误答案。
(3)学生统计,按照时间顺序统计每次应答的参与度、分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知识点分析,根据每次应答结果,从全体学生角度,分析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学评价
本系统以教学过程产生的具体数据为依据,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学生的听课效果进行及时评价,流程如图 4 所示。统计分析模块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产生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模块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为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综合计算后产生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取值范围为 1~10;10 为最好,1 为最差。
评价指标包含:学生出勤率、课堂应答参与度、分数等级、试题总分等级、学生按知识点分类分数、疑难反馈效果等。评价结果包含总体效果、知识点分类效果、效果时间变化趋势等。
五、总结本文设计了一套集成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综合解决当前课堂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系统集成了点名签到、课堂应答、授课实时反馈、教学展示等业务功能,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教学手段;并且能够利用本系统记录的互动教学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现课堂授课效果、学习效果双评价。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集成了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浏览器等访问方式,支持多种工作方式和业务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网络环境。
富兰克林曾说过, 光阴乃是构成生命的要素[1]。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 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然而, 时间很难被人们高效合理地利用。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浪费掉时间, 比如无正确观念、无明确目标、无技巧、 无好的习惯、无合理组织等。
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PARETO) 发现的“80%-20%原则”说明“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 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2]。而时间管理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必要环节[3]。对于企业或组织来讲 , 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如何保证各个项目能保质高效地按时完成。这除了借助人力资源的监管, 还要借助有效的信息化软件的应用, 并形成习惯[4], 真正从实践中受益。好的时间管理不仅能节省人力成本, 更能提升项目的效率和成功率。然而目前的软件厂商极少在产品中融入时间管理理念, 专门为此设计的软件更是稀缺。这也是企业的信息化工具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和挑战。
鉴于上述认识, 对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设计并实现用于企业内部时间管理的日志管理系统。首先介绍了企业时间管理的重要意义, 以及本系统的由来, 介绍了系统开发环境和三层结构模式, 然后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开发目标、总体架构和各模块的作用、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之后说明了系统实现方法和技术难点, 最后进行总结。
2 开发环境和结构模式
2.1 开发环境
本系统是在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下, 使用Web服务器IIS, 基于ASP.NET技术进行的开发。使用的开发工具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采用.NET开发的首选语言C#[5]作为开发语言。
2.2 结构模式
系统采用B/S三层模式结构。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 分层次结构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6]。这种结构一般分为3层 , 从上到下依次为: 表示层 (UI)、业务逻辑层 (BLL)、数据访问层 (DAL)。层次结构的层之间依赖度较低 , 是松散耦合的状态 , 有利于标准化和逻辑复用, 扩展性和安全性较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能, 增加了工作量。
3 系统设计
3.1 开发目标
(1) 让参与者了解自己所做工作的安排 , 对时间进行积极高效管理。
(2) 减少因为沟通不良因素 , 如没有时间、没有倾听、 沟通目的不明确等, 造成的沟通成本昂贵。
(3) 让管理者对整体有宏观的把握, 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或组织目标的进度, 有效率地按期达成目标, 降低延期概率。
(4) 提升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时间管理成本意识。
(5) 实现对企业内部事务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3.2总体架构与各模块的作用
系统实现了对时间计划、信息流通、人员、权限等各个 方面进行全周期管理。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速递信息管理、日志管理、加班管理、 计划总结管理、统计管理、记事管理。系统架构及作用如图1所示。
3.3 主要功能
3.3.1 动态导航
功能: 程序自动读取树状模块表, 从Session中获取当前用户ID, 取得当前ID对应的角色, 以及管理员授予该角色的权限, 生成不同权限动态导航栏。
循环实现动态导航栏功能的核心代码如下:
3.3.2 人员管理
功能: 用户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完善; 修改密码; 上传头像。管理员还可以设置用户角色、决定是否启用该账户、 修改账户所有信息。
3.3.3 权限管理
功能: 管理员可以设置角色名称、角色描述、赋予角色权限。 在以后的管理中, 可以对某角色进行修改和删除, 并决定是否启用该角色。
管理员进行角色权限维护的页面如图2所示。
3.3.4 日志管理
功能: 普通用户可以发表新工作日志; 保存日志草稿, 并在以后随时发表; 修改和删除、批量删除本人日志; 评论所有日志, 并对本人日志相关评论进行管理, 包括修改和删除本人所发评论、删除其他人对本人日志的评论。管理员还 可以对所有日志进行启用和禁用; 修改和删除、批量删除所有日志及评论。其中, 对某日志的删除操作也将同时该日志所有评 论。另外 , 评论某日 志时 , 可以选择 是否对其 评“好”, 评“好”最多的日志将自动作为系统优秀日志 , 但为了确保公平性, 所有人不得对自己的日志实施此操作。
日志管理界面如图3所示。
用户阅读日志详细信息并评论如图4所示。
3.3.5信息管理
功能: 系统将信息分为5类, 分别是通知公告、良师益友、奔走相告、 出去溜达和小黑板, 体现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双重考虑,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员工能专心务实工作, 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这部分, 只有管理员具有发布和维护通知公告类信息的权限。普通用户可以对其他类信息进行发布操作、 管理自己所发信息, 还可以查看所有信息。
4 系统实现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主要分为7个步骤: (1) 需求分析, 包括了解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等。(2) 使用Axure 6.5进行系统原型设计[7]。(3) 用户反馈意见 , 修改和完善原型。 (4) 根据已有设计思想, 阶段性实现各个模块功能。 (5) 开发人员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6) 用户参与详细测试和反馈。(7) 开发人员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系统实现步骤如图5所示。
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 主要克服了以下几个技术难点: (1) 富文本编辑器的使用。使用CKEditor绑定CKFinder实现文本编辑样式多样化, 同时可上传本地和使用网络图片。 (2) 对日历控件进行个性化二次开发 , 以自动获取当天当前用户日志。(3) 根据树形数据库表结构, 采用div、css和JavaScript动态生成权限树, 用于系统导航。 (4) 采用异步刷新Ajax技术来实现页面数据校验和列表控件数据变化时的无刷新效果。(5) 使用正则表达式自动获取信息摘要和图片地址。上传后的富文本形式内容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过滤掉HTML标签, 转化为纯文本输出, 经过字符串截断后作为信息摘要, 也可以自动采集富文本中的图片地址, 用于首页图片信息动态生成。
5 结语
关键词:图书管理;查询;设计;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638-03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ZHAO Wei-zhou, DONG Jiang-man
(Section of Math and Military Operational Research of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Institute, Xi'an, 710025, China)
Abstract:Book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library or reading room. It is a vast and repetitive one. The work often includes much work such as writing information, managing readers, querying bibliography and lending books. In order to search and manage conveniently, by virtue of computers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can improve work effectively. Design and exploitation of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is given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database and function. The testing shows that this system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ity of books management in the medium-small enterprise and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books management; search; design; database
1 引言
图书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有图书馆或阅览室,以满足干部职工的阅读需要。图书管理的目的是适应读者需求;查询浏览的目的是为借阅作准备;借阅管理是图书管理的核心工作[1]。以往的手工管理费时费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图书管理系统逐渐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少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基于网络如何有效实现管理员操作和用户访问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应用程序开发的主要方面。本系统采用C#作为前端开发工具,Xml为后台数据库,利用Windows Xp作为平台进行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通过程序调试并投入了单位使用。
2 系统分析
2.1 功能模块
图书管理系统采用模块管理。主要模块包括普通用户访问模块和高级用户访问模块。所谓普通用户是指在局域网上使用系统的注册用户和读者用户,这些用户只能进行系统的部分操作例如书籍查询和登录留言等,获取系统或服务器提供的部分信息,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公告例如近期购进的新书信息、图书馆某些活动信息等,而高级用户指系统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其访问区域较大,可获取信息较多。
图书管理主要包括人的管理和书的管理,人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和读者管理;书的管理主要涉及新书入档、书籍借阅、书籍查询、催还书籍等(图1)。
图1 系统功能模块示意图
系统管理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
注册用户管理:主要包括注册用户的添加、删除以及留言处理等;
读者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读者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
图书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查询和催还等;
图书借阅管理:主要包括图书借阅规则的说明、读者借阅图书的信息维护等。
基于局域网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同时还应实现某些远程操作的可行性。
2.2 数据表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把大量数据按照模型组织,提供存储、维护、和检索功能,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3]。根据图书管理的常见操作,需要拟定的数据库表如下:
用户信息表:用户名(name) 、密码(password)、电子信箱(Email);
读者信息表:姓名(person name)、性别(sex)、身份证件(certification)、借阅证号(card number)、联系电话(telephone)、通讯地址(address);
图书信息表:书名(book name)、作者(author)、图书编号(book code)、出版社(publisher)、类别(期刊(Journal、书籍Book、杂志Magazine)、册数(book number)、内容简介(introduction);
催还信息表:借阅证号(card number)、姓名(person name)、书名(book name)、联系电话(telephone)、欠费(owing money);
管理员信息表:用户名(name)、密码(password)。
3 系统功能具体描述
3.1 用户注册
这里与常见的网络注册方式基本相同,考虑到基于局域网访问图书管理系统与访问网站有所区别,因此要求注册过程简单、方便、快捷,只需用户名、密码和电子信箱即可。对于申请的用户名,可以实现在线检测功能,以避免同名出现,这样以姓名作为关键字,便于查询、修改或删除注册用户。电子信箱主要是在不便公开某些信息的情况下,用户和管理员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另外,已经办理借阅证件的读者无需注册。
3.2 用户登录
不论是普通用户还是高级用户,登录界面完全相同,但正确登录后的可访问区域不同。为避免出现多次重复输入,连续错误输入三次后将自动退出登录窗口。正确登录后即可进行相关访问。对于已经办理借阅证件的读者,登录时直接以姓名作为用户名,以借阅证号作为密码即可。
3.3 书籍查询
这一功能对所有用户均开放。新书入档时,图书管理员需要判断该书是否已经入档,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查询操作;对于借阅者,同样需要查询以了解图书馆有无该书或其库存情况。查询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为查询关键字,例如书名、作者、图书编号等,其二是查询匹配方式,例如精确匹配、模糊匹配,或其它匹配方式如从左匹配、从右匹配等。
3.4 新书入档
购进新书后,若该书曾经入档,只需改变该书的库存数量即可,否则需要录入书目的详细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图书编号、分类、内容简介等信息。对于图书编号,为简化人工操作,可按照中图分类号随机进行[2]。内容简介的输入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可采用先扫描再转化为文本的方式进行。整个新书入档过程较为繁杂,且由于信息输入量较大,容易出现错误,直接影响后续管理。为避免输入错误,附加了确认功能和信息重置功能。
3.5 书籍借阅(或归还)
书籍借阅(或归还)是在读者和图书管理员之间进行的操作。
书籍借阅时,需要改变该书的库存量,记录借阅时间为当前时间;如果是续借,需要清空当前记录并重新借阅。另外需要管理员对该书情况(是否缺页或破损)进行备注,并由借阅者进行确认。借阅书籍时为方便他人借阅,可以限定借阅数量,如每次不得超过3本,累计不能超过5本等。
书籍归还时,也需要改变该书的库存量,并且删除读者对该书的借阅信息;同时需要了解该书的状态,是否超期以及超期的费用计算等。对于续借的情况无需过多考虑,可认为是还书后重新借书的操作。另外当书籍丢失时需要交纳一定的罚金。
3.6 读者管理
读者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等。读者信息添加主要是读者办理借阅证时的信息录入操作,读者可能因调离单位需要退还借阅证就需要读者信息的删除操作。读者信息的查询方式可为姓名、证件号码、借阅证号的精确匹配,考虑到姓名查询时可能出现同名情况,此时可以逐条显示搜索结果。另外,读者办理借阅证件,还需要附加打印功能。
3.7 书籍催还
考虑到某些读者可能因故超期借阅同时为方便其他读者,可以设计定期催还功能。管理员可以定期获取图书馆的超期书目信息和借阅读者信息,主要包括证件号码、联系方式、欠费金额等,并以列表的形式给出。另外在计算欠费时,应考虑罚金,主要是对所借书籍的污损情况的量化并参与计算。
3.8 密码修改
为保证安全访问,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可自行修改密码。
3.9 辅助功能
图书管理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导入和备份、用户留言、系统公告和帮助信息等。
4 设计与实现
这里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基于Brower/Server结构的,其中用户注册、书籍查询、修改密码可在客户端完成,其它操作需要图书管理员完成。系统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硬件要求:将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上,用户要进行图书查询,只需接入局域网远程操作即可实现注册、登录和访问,对用户硬件无需过高要求;系统维护和性能扩展,都在服务器上完成;
(2)应用要求:无论管理或访问,都应使用方便,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3)界面要求:系统界面应当尽可能美观、简洁、易于操作同时知识性强,可以滚动显示新书信息、关于图书的名人名言或催还书目信息等;
(4)代码要求:要求代码简单、可读性好,便于维护和扩展。
经过系统分析和建模后,生成源代码、可执行程序及相关软件文档(例如图书馆关于借阅书籍的某些规定等),测试结果将确认是否实用。下面是程序调试后的部分结果(图2-图5):
图2 注册窗口
图3 图书管理主窗口
图4 借阅管理窗口
图5 催还清单窗口
5 结束语
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视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在细节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可以看到,本文设计并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便于用户在局域网上登录查阅书籍,便于工作人员在服务器上进行图书管理。无论信息录入还是远程查询,都不再单纯借助手工操作完成,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求是科技. 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倪宝童. 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编号的自动生成[J]. 企业技术开发, 2006,(2):27-30.
[3]胡中栋, 夏冬梅, 胡春安. 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设计[J]. 信息技术, 2005,(11):144-146.
【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推荐阅读:
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03-17
测绘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1-07
养老机构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论文10-03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实习报告05-28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实现与维护实验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