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1

石堰中心校

龙小丽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分米=0.1米 1厘米=0.01米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2

[课例回放]

章姗姗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她通过宣传海报上的惊爆价引入一组小数, 在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后, 请孩子试读“65.65”。一连请了5个孩子, 都错读成“六十五点六十五”, 无一出现正确读法。章老师紧接着范读“六十五点六五”并要求孩子比较“听出老师读得有什么不一样了吗”……然而在后面教学中, 学生错读依旧出现。

小数真的如此难读?

1.学生有怎样的起点?

孩子们不是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总不陌生吧?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中不是接触过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吗?小数为何如此难读?为了释疑心中的困惑, 我随机找了我校一年级段和三年级段各20名孩子进行学前抽测, 就“1.50元, 请你读出来”通过问话收得数据如下:

虽然这40个孩子不够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但是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缺乏读小数的意识。从表中看出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用意义来读的占到50%以上。可见, 关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孩子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 但他们对1.50元的认识只限于价格 (表示一元五角) , 当我追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他们则是一脸茫然。 (2) 缺乏读小数的经验。虽然一年级孩子在人民币单元中初识价格牌上的小数,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介绍小数的读法, 但看来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在3年甚至更长久的数学学习中, 习得的都是有关整数的读法。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 学生把小数“像整数那样”错读也在情理之中。上面一组简单随机的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孩子少有正确读小数的经历,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有正确认读的经验和基础。

2.课堂为何会如此“尴尬”?

(1) “有效”意识不强。“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是教师用书上给出的单元目标。因大多数农村孩子缺少认读小数的经验, 又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 再加上很多教师麻痹地认为“日子长了, 自然就会”, 不舍得在这上面下工夫, 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 以致课堂中遭遇着学生反复出错的尴尬, 使本环节的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2) 设计起点过高。在另两位教师的课上都有让孩子先尝试读整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 再读整数部分有两位的小数。而章老师则直接让孩子试读“65.65”, 相比较难度系数高出很多。在调查中, 我对能正确认读1.50元的孩子进行追问, 发现他们在读65.65元时又有反复出错的现象。看来有的孩子虽然能够正确认读整数部分是一位的两位小数, 但当整数部分出现两位或以上的两位小数时就产生了一种认知冲突, 使其认知在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之间摇摆。 (3) 预设学情不足。章老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 总认为下一个学生能读对。未能及时调控, 一直请到第5个孩子, 以致出现一边倒的状况, 最后仍然需亲自范读, 降低了本环节的教学效率。 (4) 民主意识过泛。章老师对学生的错读采用延迟评价。哪知第一个读出“六十五点六十五”的孩子是班里发言较积极的女生。这样的孩子在班级里往往有较高的威信, 平日里的榜样力量在读小数的时候也发挥出来了。在教师没有干预的情况下, “六十五点六十五”一开始便成了一种导向。

该如何教学小数读法?

1.充分预设, 及时调控课堂

面对章老师遭遇的尴尬, 我认为针对学生试读小数应做到以下预设: (1) 都能正确认读, 那么应该回避错误读法。5月份章老师再回平阳县又上了这节展示课, 这次课上试读竟然无一错读。章老师再三追问:“有没有不同读法?”在比较两种不同意见后, 学生却从“会读”变得“不会读”了。事实告诉我们课堂也要适时做到“见好就收”, 当学生并未形成巩固、熟练技能, 应避免出现错误的干扰信息, 影响知识的建构过程。 (2) 出现错误、正确两种读法, 可以通过同伴交流, 实现生生互学, 在比较中形成正确的读小数的技能。 (3) 都是错读小数, 教师可以在前两个孩子试读错误后及时追问“你有不同意见吗”, 有不同意见表示对这读法不赞同, 它所导向的是对这一读法不太赞同, 提倡、鼓励学生说出心中不太踏实的想法。这样, 即使错误在前, 正确的读法也容易出来。即便出不来, 也是学生的真实起点, 那么直接教学小数读法也不乏是省时高效的教学手段。充分预设, 及时调控, 是防止课堂遭遇尴尬的前提。

2.加强对比, 扎实掌握读法

本次赛课3位教师分别采用了教师范读、生生互教等教学手段, 可到课中同样会有学生反复出错。看来仅仅通过简单的范读和机械的模仿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教学可以减少整数读法的负迁移, 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呢?

(1) 在对比中知难而退。

温州市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讲座中介绍: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读法时, 教师通过不断增加小数部分的数位如“3.1415926……”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小数部分若像“整数”那样读太麻烦了。

“小数的读法为什么不同于整数的读法?是只因为约定俗成?是因为太麻烦了, 不好读, 还是……”

按整数读法, 十位是6读做六十, 个位是5读作5, 所以整数部分读做“六十五”。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十进制, 照这样读下去:十分位是6就该读做“十分之六”, 百分位是5则读做“百分之五”, 65.65读做“六十五又百分之六十五”。据悉这种读法称为间接读法。相对直接读法, 就是教材采用的如65.65读做“六十五点六五”, 也就是按数位来读。直接读法显然比间接读法方便实用。是否就因此人们便用直接读法来读小数了呢?我并没有作更深入的探究。但去年一次省级公开课上我县黄静老师通过对比“读π”就成功地教学了小数读法。这一环节可加深体验, 巩固读法。

(2) 在反问中打破思维定势。

小数的初步认识 篇3

课本第88、89页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理解小数的含义,并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学习用具:课件

学习过程: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

过渡:为了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自学指导1

认真看课本第88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思考: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什么?“ .”叫做什么?

(2)小数由几部分组成的?这些小数应该怎样去读呢?

(3)2分钟后完成自我检测。

一、先学

过渡: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在自学的时候最认真,效果最好。

1.看一看A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2.自我检测

二、后教

1.出示情境图,下面商品价格分别表示多少钱呢?

(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2.(1)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2)读小数

(读小数时应该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一个的读。)

3.读一读

学生练习读小数。

4.写小数

(1)指明学生板演,师巡视。

写完的同学看黑板上同学做的题是否正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XX同学上黑板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议一议:

(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过渡:看来还真没难住你们,下来老师要再提高难度,大家有兴趣吗?有兴趣的同学清坐好。

自学指导2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例1内容,并填空。

思考:

(1)把1米平均分成10 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3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1相类似的题。

一、先学

过渡: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在自学的时候最认真,效果最好。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想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2.自我检测

二、后教

1.反馈89页例1

(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俩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连线,下面小数分别表示几米几分米几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几分米,第二位数表示几厘米。)

3.巩固练习

1米34分米=1米3分米4厘米=1.34米

4.想一想

2.19米 1.2米 3.82米这三个数中的2分别表示什么?你能用小数表示老师的身高吗?会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吗?

全课小结

过渡:请大家坐好了,我们做了这么多题,现在回过来想想,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那些知识。

练一练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关于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输的认识部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沟通分数和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从分数与小数表示的意义来看,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即平均分)之下的两种不同表示方式,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认、读、写小数。

2、能结合生活实际以米为单位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主动探索意识和迁移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需要准备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纸条等。

二、关于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取了两段式教学。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但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所以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我选择了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小数的含义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有探究的价值,我选择的是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下面我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预设:逛过)买完东西,付过钱之后,收银员都会给你一张购物小票,不知道你是否仔细观察过,这上面还有数学知识呢。老师这里也有一张购物小票(请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与整数比,小数多了一个点,师总结出像2.50、3.6、12.56„„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确这中间的点叫小数点,要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小数点的作用可大了,它把小数分为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由此可以轻轻松松地引领学生走进小数,初步感受小数的模型。

二、自主学习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没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启发法、尝试法等,让学生讨论交流,再辅以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流利的读出情境图里的内容?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基本能够正确读出小数。但对于0.55误读作零点五十五要进行的订正。(师板书:0.55读作零点五十五)在充分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预设:左边直接读,点,右边是几读几,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只要意思正确就要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最后总结出:在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像读电话号码那样一位一位的把数字读出来。

出示情境图,师示范写一个小数,并让学生动手写,使学生明确写小数和读小数的顺序一样,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注意小数点要写成实心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竖线,而且要写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

同桌合作,互相考一考对方,一个同学说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写。我则巡视指导,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这样每个学生在开口读,动手写的过程中把知识落实到位。但此处要注意时间,把更多时间留下面小数含义这部分内容上。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时,我采用了“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

1.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情境图(1)踢脚线的宽度是0.1米。0.1米有多长?0.4米、0.5米和0.7米呢?

师:那0.1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学生借助1米长的纸条来研究,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先让学生把1分米用米做单位来表示,(师出示纸条)老师这有一张纸条,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生先估,师再说出这是1米长的纸条,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分米、10厘米),追问1分米用米做单位怎是几分之几米?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因此能够想到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也就是米。师及时补充:(板书=

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让学生说说0.1米表示什么意思?(预设: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

生2:0.1米就是)

师:0.4米呢?0.5米,0.7米?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的第一题。小组交流,指名字板演(预设板书:4分米=5分米=

0.4米 0.5米

7分米=

=0.7米

师:像0.1、0.4、0.5、0.6„„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呢?(分母是10的分数,也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借助直观的米尺上再现分数的含义,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以米为单位用分数表示是成0.1米,0.1米=,也可以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先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在学生汇报后,我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通过长度单位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初步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意义。为学生学习两位小数的含义做好迁移。】

2、认识两位小数

课件出示:电视柜的高度为0.55米,0.55米有多长? 师:要想知道0.55米有多长,要先知道0.0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1厘米)

师追问: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及时补充:小数0.01米表示。(板书1厘米==)师: 0.26米呢? 0.49米、0.55米呢?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的第二题。

(板书:26厘米 =

49厘米 =

=0.26米

= 0.49米

55厘米 = 米 = 0.55米

师:像0.01、0.26、0.49、0.55„„这样的小数是两位小数,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两位小数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呢?(分母是100的分数,也就是百分之几的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这里通过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通过经历“比较——分析——发现”的过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

四、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1:(大屏幕)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或100份,涂色部分,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哪个小数?空白部分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看图填写分数、小数的题目,目的是通过格子图建立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巩固对小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十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为下一学段学习小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自主练习2:

观察表格(大屏幕),然后写成以“元”做单位的小数,使学生认识并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数,进一步强化了小数的认识,巩固小数的意义。】

五、拓展《小数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预设: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一百分之几)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0.55读作:零点五五 写作:2.5 =

1厘米=

=

4分米=5分米=

0.4米 26厘米 = 0.5米 49厘米 =

=0.26米 = 0.49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最新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听了徐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徐老师表现的很好,接下去,我想很老师们聊一下,对于这节课我是怎么想的,一位小数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种子课,像刚才徐老师用了王刚身高是1米3分米这样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中的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是怎么样米作单位来表示1米3分米,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把一个小的单位怎么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

接下去我们要思考这节课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材里有这样一个素材: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所以,这节课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一位小数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的?

对于素材王刚身高是1米3分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怎样在体检表上记录身高表示多少米呢?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为破解这样的关键问题,所以,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学习活动:就是3分米=?

米,让学生在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将你的思考过程表示出来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会有怎样的学习成果呢?

1、部分学生会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取其中的3分就是3分米,没有用米作单位表示出3分米,但是他有表达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2、部分学生会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分就是3分米,也可以用十分之三表示

3、部分学生会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取其中的3分就是3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三米

4、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学生就明白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3份就用十分之三来

表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有了这样的一个活动之后,徐老师继续动态引导学生体会把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分就是3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三米,显然这样一个体验还是不够的,徐老师继续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分就是1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一米,取4份就是十分之四米

通过这些素材,学生也就明白了3分米、1分米、4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3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1分米就是十分之一米、4分米就是十分之四米,接下去自然引出0.3米、0.1米、0.4米这三个小数,在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分的基础让学生自主构建十分之几就是0.几这样一个模型

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就可以去解决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王刚的身高1米3分米等于多少米?

徐老师对与这问题也处理的非常好,怎样把1米3分米合起来写?学生出现了多种答案(1.03/1.3/0.31)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辨析非常关键,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小数点可以把米和分米隔开,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也自然出来了。1米3分米=1.3米,学生再次过程1.3米的时候自然明白了中间的小数点把米和分米隔开来了,这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基础

接下去,徐老师出示元和角这样一个素材,让学生比较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体会不同素材内在的共同特点,米与分米是10进关系,元和角也是10进关系。都是10进关系,那如何用元来表示这样的1角、3角、5角呢?徐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非常好哦,通过这些素材,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样的例子还有吗?学生提出了很多类似的例子。

最后,徐老师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还有有哪些小数,这个小数除了在米、分米、元、角中有小数,在质量、温度等单位中也有小数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一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教材首先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买东西、量长度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其中的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教材编排比较小数的大小与小数加减计算,也是为了加强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小数,不给小数下定义,不揭示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法则,都是联系实际情境和现实问题的体验积累。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100~101页教学小数的意义,第102~103页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04~105页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107页单元练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小数作出解释,学会运用小数来描述有关的现象。

2.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了解可以用小数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教学方式多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得到发扬)

本节课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同学交流比较,对生活中有用的信息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进行探索,获得知识。在本节课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适合学生情感体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本节课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和发挥评价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尽可能使师生、生生间的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一节和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新授课,例如买东西,找零钱,测量等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言语去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去收集对学习有用的信息。在探索知识时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说教学程序

我分为四步骤来教学:激趣导入新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你们喜欢游公园、逛超市吗?那你们喜欢

买什么物品呢?今天老师陪你们一起逛超市,好吗?(播放课件)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并说说它的价格。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都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和小数交个朋友,一起来学习、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并且为今天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我又分为三步骤来教学:教学例1;教学例2;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1、教学例1

这部分我主要运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提问,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思考“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上,然后告诉学生呢感,这两个分数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并指导学生练习这两个小数的读写方法。

2、教学例2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我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如“能不能想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先想2角是多少元,再想1元2角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这个基础上再想3元5角是多少元。

3、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我先让比较例1的这些分数和小数的区别,说说他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回报交流结果。接着让学生在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注意区别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最后总结揭示小数的概念。

(三)练习巩固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小数的认识,以及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再汇报自己的想法,交流时教师应强调平均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可以引导学生想分数来过度,最后在全班校对,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思考过程,要说清楚,强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是相对应的。

四、评价总结,激励进步

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如果100分表示满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7

第一次试教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下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是笔者反思以前亲身经历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课桌高70厘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全班42个学生,只有8个学生举手,有的把手举起来后又放下了)

生:可表示为米或0.07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表示为米或0.70米。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无人举手)

利用课件和米尺直观教学教材第89页例1中的(1)和(2)之后,引出这道题目。笔者是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想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二是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0.70=0.7。没想到不仅预设中的精彩没出现,连基本的写分数与小数学生都没掌握。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把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做起来。题目如下:

大约过了三分钟,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生: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你们同意吗?

生:是米,米尺上有100小格。

师:仔细观察图片,再想想。(学生默然)

学生的思维呈无序状态,对写成分数是十分之几还是百分之几不能确定。

笔者对三上、三下两册教材和教参进行仔细研读,发现教材编排本身是有缺憾的,存在着认知断层问题。有限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小数的认识建立在分数认识的基础上。人教版教材把“分数的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但仅限于初步认识,如教参所述,“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分母为100的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本是新知识,又怎能支撑学生开展小数学习活动。

况且,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已逐渐模糊。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常常要借助一个直观的画面或生活场景来支撑,加上分数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时间跨度长,所以分数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十分模糊,因此在小数学习中势必出现信息检索和提取障碍。分数概念理解的模糊更是拉大了新任务学习与学生认知基础间的断层。

第二次试教

如何解决断层问题,组织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经过一番思考和学习,笔者找到了解决小数认知断层问题的突破口。

1.置换学习背景,巧借生活经验。把教材中的长度单位背景置换成学生熟悉的货币单位背景,三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少的购物经历,货币中的小数对学生来说不陌生,而且学生在买早点或小物件时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对人民币的小数样态十分熟悉。这些生活经验为学生学习小数搭建了脚手架,降低了学习难度。

2.调整认知次序,优化认知结构。改变教材中从分数到小数的认知次序,顺应学生思维,先通过购物经验直接引出小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把货币单位中的小数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初步感受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借助长度单位这个背景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沟通与内化。

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小数的初步认识”重新进行了设计与施教。

[片段一]在货币单位背景中研究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买一本练习本0.5元。我这里有1元钱,怎样从这里拿出0.5元付给营业员?

生:把1元钱换成10个1角,然后拿出5个1角付给营业员。(学生到展台前演示换钱付钱的过程)

师:5个1角是5角,也就是0.5元。把1元换成10个1角,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是1角。1角是0.1元,它是1元的,5角是1元的,可写成元。(边说边板书:1角=0.1元=元,5角=0.5元=元)

师:买一根橡皮筋需要0.02元钱,0.02元表示多少?用分数又该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02元表示2分,2分=0.02元元。

师:这些题目你们能做吗?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答题。

1.3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2.6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片段二]沟通长度单位背景中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下面两道题目你会填吗?

课件展示米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然后交流。因为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再加上米尺图片的直观展示,学生顺利地做出了这两道题。

师:那么8分米、2厘米、16厘米、70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写?还可以怎么写?(板书题目)

师:观察这些题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十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零几,是两位小数。

教学中,笔者把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教学放在了学生熟知的货币单位背景中,购物时常见价格中小数的实际样态、付钱找钱过程中对小数数值的实际感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小数搭建了脚手架。在演示1元钱兑换成10个1角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分数认知经验,0.5元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直观演示加上辩证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0.5与之间的联系。接着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分数与小数,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因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加上直观图示,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很快得出了“几分米,用米作单位,可写成十分之几米,也可写成零点几米;几厘米,用米作单位,可写成百分之几米,也可写成零点零几米”的结论。最后对照板书梳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实践反思

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优化认知结构入手,顺应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内在的次序架构认知桥梁,突破学习障碍。

一是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出发,找准知识固着点。备课中,教师必须弄清楚,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它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点在哪里。理清这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背景。

二是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的“中介材料”,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要想跨越这段距离,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认知规律,适度地加工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8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所复习这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并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在本节复习课中我们看到教师首先抛出“你打算怎样系统地复习整理这部分知识”这一问题,接着又在学生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的实施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凸显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讲练结合,层层递进

《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9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数学第3册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除法又是计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实物,借助同样多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使学生清楚的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又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平均分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并不感到陌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近平均分之前就已经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却不能作为难点。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虽然理解平均分,知道怎么分,但不能准确、清楚的表达自己分的过程,有个别学生虽然理解平均分,但是对“份数”的概念没有很好的掌握。

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在分书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与探究,通过问题的引申,小组及全班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教学目标

因此,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为了确保平均分的要求,每一轮中每次拿的要同样多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平均分

在初步感知、认识平均分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设置了学校阅览室情节,有12本书需要分给两位小朋友。让学生分一分,并进行全班交流,反馈结果。你是如何分的?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呢?现在阅览室又来了两位同学,四个人一起看书,这时我们怎么分这些图书才公平呢?这两次分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叫公平呢? 通过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像这样每个人分到了同样多的书,这就叫做平均分。也使学生了解到,在数学中,我们管一个人得到的叫做一份或每份,平时我们说的一盘、一盒、一堆也可以叫做一份或每份。(二)联系生活,了解平均分

这时尊重并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呢?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孩子来分辨,哪组情况是平均分,说一说为什么,哪组不是平均分,说一说为什么,并且鼓励孩子思考,如何把不是平均分的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平均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我设计的环节是用实物模型,让孩子把12本书平均分给3名同学。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与学生合作示范分书的方法,以及记录分书过程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思考,大胆实践与体验分书的过程。

之后请学生带着填好的表格,用投影展示并汇报结果,尊重学生的想法,展示多种分的方法,从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得出:他们分的结果相同,每人分得4本书,每份同样多。每次每人分到的数量也一样多。我们分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分完的结果都是平均分。最后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怎么做,才能做到平均分,从而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四)巩固练习,复习近平均分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11

1.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教学的第一课时。

2. 教材编排的地位、特点和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它是研究曲线的开始, 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3.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 知道组成圆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说教法

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 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 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步骤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赏圆→玩圆→用圆→知圆”四个环节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赏圆———揭示课题

(1) 师:在我们生活中, 有许多圆, 你能找出来吗?下面大家说一说从哪里能找到圆。

(2) 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圆 (注意圆和球的区别) 。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3) 师: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气。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揭示课题并板书:圆的认识。

2. 玩圆———发现新知

(1) 做车轮 (画圆)

师:要做车轮, 首先要做什么?

生:画圆。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完后, 教师再归纳总结圆规的结构及用法。

(2) 安车轴 (认识圆心)

师:我们把安装车轴的地方看作一个点, 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生:圆规画圆时, 针尖固定的一点。

师:不是用圆规画的圆, 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

师总结:圆中心的一点就是圆心。

(3) 装钢丝 (认识半经)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 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出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4) 认识直径

(1) 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 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 告诉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并思考直径有什么特征。

(3) 归纳、总结直径的特征。

(5) 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 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 量一量, 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 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基础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用圆———巩固所学知识

举行趣味“套圈”比赛, 场地设计如下:

1.这样设计比赛场地公平吗?

2.请你设计并画出比赛场地示意图。

3.与同学合作, 将你设计的场地在草稿纸上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 首尾呼应,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

4. 知圆———拓展运用 (略)

四、说板书设计 (略)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12

——认识几分之一

李艳红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之《认识几分之一》,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分数与整数无论是在意义、读写法及计算方法上都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这一难度,教材把分数进行了分段教学,并借助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来出示例题,通过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因此本课开始采用了情境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认识分数的学习。在建立初步的表象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

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比较、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圆纸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蜡笔等。

四、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把情境法、实验操作法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突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成为了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并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学习的桥梁,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当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教学上,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分月饼导入新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法、探究归纳法、整理构建法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践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要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出示主题图: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开开心心的吃月饼,把4个月饼分给2人,怎么分配才公平呢?每人分几个?(老师强调平均分),把2个月饼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如果只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 提问:那半个月饼在数学上怎样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同时引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初步感知

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使学生形成二分之 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写)

。(指导学生读

2、动手实践,知识内化

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折出它的1/2,并用颜色涂出1/2。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的?(对折、重合)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只有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 涂上颜色。)

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强调了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直观感觉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由感知上升到对几分之一的理性认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3、比较判断,加深理解

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 1/2 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强调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建立了1/3的表象,巩固了对所学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以及知识的迁移。

(三)顺势引路,巧妙迁移(认识四分之一)1.自主探究

引导:刚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

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1/2。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1/4。

(板书)2.动手实践

引导: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 1/4,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 1/4,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 1/4 ;二是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展示。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

(四)、综合运用,发展思维

1、联想创造(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鼓励学生,先折一折,涂色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标上,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作品,并展示。

2、揭示概念

像1/

2、1/

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 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认识1/2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类推出 1/4,1/6,1/8等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接着联想、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五)、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我会看图读、写分数。

2、我是小法官

(六)、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1、总结生成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认识各部分名称(以1/3为例)

1…… 分子

…… 分数线

3…… 分母

读作:三分之一

3、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几分之一

圆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13

核心提示:

1、学生用橡皮筋画圆,我觉得不妥。我认为违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点画蛇添足之嫌。

2、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老师在这部分没有讲到位。我认为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因而对于圆。

1、学生用橡皮筋画圆,我觉得不妥。我认为违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点画蛇添足之嫌。

2、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老师在这部分没有讲到位。

我认为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圆”,这节课不仅要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还要渗透“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基础。所以整节课的设计是将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圆,自己动手操作画圆,学生自己演示,通过自己语言表达及小组内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来认识圆。所以我的课基本上是按六个步骤:

1、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2、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3、尝试指定半径是3厘米的画圆;

4、探究同圆半径相等;

5、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6、最后用圆还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特别在第5个步骤进行很大的变化。我准备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问: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再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再问: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并让学生交流。得出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14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教学理念,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校园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节课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和与什么有关。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第四部分: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看过了,就忘记了。我听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

第五部分: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三角形和五角星,然后问,这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五角星?并让学生上来指出图形中的角,引出两个图形里都有角,从而揭示并板书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学习新知。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了五个活动。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39页例1中的三个实物,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我从这三个物体中抽取出数学中角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认识角。

接着我向学生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美丽的校园情景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摸角。

在学生看了很多的角之后,我让学生拿起三角板来摸摸角,说说是什么感觉,通过引导学生得出“尖尖的感觉”和“直直的边”,揭示并板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我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活动三:体验感悟,画角。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我在旁边指导更正,让学生掌握画角的要领。

活动四:小组合作,折角。

在这一活动中,我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由于学生所折的角大小不同,我将引导学生对所折的角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五:动手操作,做角。

首先我将出示自己制作的活动角,让学生利用我课前下发的材料(硬纸条和图钉)自己动手制作活动角。通过把活动角变大变小,把硬纸条剪掉一些,让学生发现并概括: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将难点分散到动手操作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第一题,数一数有几个角。通过找角的练习,再次加深对角的认识。最后一幅图的出示,大角中夹着两个小角,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角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题,用小棒摆一摆。这一练习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感知角的组成。

4、课堂总结,学习收获。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与概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上一篇:2022党支部总结下一篇:机械厂在校学生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