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12篇)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毛曙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迈进理想的大学,为了拿个高分数,我们这些老师和学生们每天都是早6点晚10点地应付着多如牛毛的题海,分数是命根,恶补、狂做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学生就是最工具化、机器化,没有活力、创造力,被扼杀天性的孩子。如何做好减负增效,45分钟常态课课堂就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从学科入手,从学生入手,从课堂入手”,① 扎根于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是当前教学环境下应做好的第一要务。
常态课,应区别于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比武课,它既没有作秀的嫌疑,也少了试上、重复、改进、展示这样繁杂的步骤;台下既没有评委、观众,也不会有捧场者和批评者。它拥有的仅仅是师生面对面。老师是课程的导演、制作人,学生既是演员,有时也兼做导演。常态课的教学活动是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和促进情感升华的重要载体。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常态课要提效,必须特别重视其不可重复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由于常态课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演示、改进就必须做在进课堂前的备课环节中。
备足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史料、遗迹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师生、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来源丰富多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②历史学科是涉足多领域的学科,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多层次的看待历史事件、人物,不仅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考虑学生实际 所谓“成长不可替代”,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又是不可替代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细致地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记录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它能为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快捷的链接,也有助于动态地观察学生的成长。
重视问题设计的作用
问题是思维体操、头脑风暴。搭桥式、过渡式的问题是引路者;基础性的问题是垫脚石;趣味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投入;哲理反思类的问题能让思维更活跃或更上层楼。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互问、抢答等多种。多个问题的出现可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圆满解决。
常态课同时又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备课环节无论如何细致周到,都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不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又会死灰复燃。备课环节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设计情景
情景设计是学生能走近历史、触摸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开课时设计导入式情景,有助于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尽快调动积极情绪的“神入”;在课程中设计活动式情景,促使学生维持高水平心理投入状态,学习过程是全身心的、轻松而又活跃的;在结尾设计开放式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而且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
如我在设计《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开课先打出中国和希腊两张地理图,以及文字资料: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他们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黑格尔《历史哲学》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讨论:
一、你能用一些词描述古希腊或古中国吗?
二、根据两张地理图,你能概述这两地的地理分布情况吗?
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认为古希腊和古中国的居民可能从事着怎样的生产劳动或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中国维新志士梁启超认为这两类民族各有什么性格?由什么因素决定?你认为他们的分析正确吗?
课堂教学过程表明,对遥远的古希腊历史,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少而模糊的,用比较低的台阶来“随便说说”古希腊,再结合一些图片,如特洛伊木马、荷马史诗、米诺斯王宫等直观、形象的展示,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课程中间,谈到希腊公民的特点时,我采用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设计场景自由选择角色的方法。场景如下:
古奥运会开幕了,街上行走的都是兴高采烈的希腊公民,智者苏格拉底坦着胸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精彩的比赛:掷铁饼的、跑步的…… 我,一个成年男子更喜欢…… 我,一个成年女子…… 我,一个悲哀的奴隶……
这时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一个同学站起来选择角色和动作,其余的同学马上找出依据来评判对错。由此,自然也描述出了公民的特点。再加入,“我参加体育运动,代表***城邦,如果我得胜了,人们视我为……,我要……”作一个语言上的扩展,“人是城邦的动物”的结论自然得出。
在结束本课教学时,我的开放性问题是:古希腊给我的启示:择地而居?还是择古而居?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一番探索:是地域特点决定文明进程?还是古希腊是特别理想的文明之邦?
在情景设计的过程中,地方史资料、时政方面的新闻等等都可以作为素材,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不仅行动(可能是被动的),更要心动(主动地投入参与),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彰显。
问题和史料的呈现可随机安排,方式可多样 老师尽可能备了较充分的课,掌握着多于课本的资料,并不意味着他是上帝,给不给学生苹果看他愿不愿意。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佐者,应似朋友---提一些建议;似引路人---提供一些史料,反问一些问题;似同学者---共商问题,留存疑惑。教师的多角色变化旨在操控课堂教学,随机生成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参与---投入---有所得”。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他们收获的不一定是分数,可能是成功的喜悦,被认可的骄傲,或者是非要弄清疑惑、争论的一份探究精神和兴趣。这种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长,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素质,也是帮助课堂学习有效性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所应考虑的不仅是备课的环节、上课的环节,还应有师生的评价、反思,常态课的每一堂课虽不可重来,但吃一堑长一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华东师大的许纪霖教授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诚如此也,心如斯也。
参考资料:
一、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长期以来, 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学生喜欢《百家讲坛》和历史小说而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们的课堂太死板和枯燥。历史本身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距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太远, 所以一开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大。加之我们在讲解时, 一般都是按背景、经过、影响的顺序去讲, 使本已枯燥的历史更加艰涩, 学生不感兴趣也就成了必然,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观《百家讲坛》, 同样是讲历史, 但一到那些专家嘴里却都鲜活和生动起来, 甚至感觉有些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学生自然喜欢。至于历史小说, 经过艺术加工以后, 也是鲜活和生动的。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 模拟情境
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 可运用电教手段, 如放幻灯片和录音带, 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 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 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 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寓教于趣, 寓教于乐, 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 我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 只见有的学生屏住气息、神情凝重, 有的学生握紧拳头、满腔悲愤, 有的学生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 笔者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 使学生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 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 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 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一个远离祖国母亲的海外游子的情感世界中, 从而为接下来的新课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2. 语感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 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体会其情境。比如, 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 笔者挂出大幅时局图后, 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大家睁开双眼看看这群魔鬼何等猖狂!一只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 这就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一只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 这就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一只哇哇大叫的癞哈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 这就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一只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 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 慢点吃, 有食大家来’, 这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一条又长又臭的猪大肠辘辘作响, 意欲化山东为腐朽, 这就是嗜血成性的德国;一个张牙舞爪的太阳, 拥抱了台湾, 又想亲吻福建, 这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 既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含泪而笑, 又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 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印象。
3. 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 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 关注人物的命运, 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强化感受, 由“动情”到“悟理”。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 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 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苟且偷生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 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这三个人物的抉择理由, 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获取新的认识。
二、巧妙置疑设问, 提高课堂效率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 从而引导课堂。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 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 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高学习效率。
1. 抓题眼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 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历史课程的有效资源, 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可以在课前或由教师设问, 或由学生质疑问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为学生进入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如讲五四运动时, 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礼炮时有礼炮54门齐鸣28响?”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斗争, 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 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的积极性迅速被调动起来了。
2. 抓重点内容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重要知识点上创设一些问题, 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同时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应试技巧。比如在学习《明治维新》时, 可以提出“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 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使学生对中日两国这两次改革有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从而突破重点。
3. 鼓励学生提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 自去体察, 自去涵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依据这些理论, 大胆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质疑, 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
三、巧用历史图片, 优化教学效果
历史图片是对某一时刻的某一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 它能简明、直观地传达历史信息且能直接、快速地被学生接受, 因而在历史课堂上被广泛应用。
1. 感知历史, 掌握史实
历史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 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过去的历史, 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历史表象。历史图片能直观、形象地重现历史情景,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陈迹, 从而形成丰富的历史表象。例如, 学习《阳陵虎符》学生既能从中了解秦始皇时期的军事管理, 又加深了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解;《二里头青铜器》画面上的青铜, 设计精巧、古朴生辉,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当时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而且还能认识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
2. 图文结合, 突出重点
对每一堂课的重点内容, 备课时我都会认真思考:怎样才能突出它呢?图片能化抽象为具体, 所以它也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被垄断组织操纵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描绘了美国石油、制糖等垄断组织操纵美国政治的场面。作者的意图跃然画面, 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该漫画, 对学生深刻理解维也纳体系的本质有启发作用。对教材的难点内容 (尤其是文字不易表述清楚的部分) , 更应用图片来进行解说。如讲到英国工业革命时, 如何理解新发明、新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一个难点, 教材的文字说明虽清楚, 但总让人有种口说无凭的感觉, 通过新机器和旧机器的图片对比, 问题就迎刃而解。
3. 以图引思, 培养能力
关键词:数学;常态课;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不注重学生启发性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教给学生怎么去应用,一味传授死板的知识,而没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把整体的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问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原来的对话模式变成了现在的问答模式,教师只负责提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没有注重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他们的思维模式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没有得到扩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2.课堂上只注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忽视了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认为数学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规律,放在首位的应该是直观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在形象思维上慢慢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公式(如路程=时间×速度),只是片面地让他们背诵,在教学时也没有用直观的教学工具来展现这个公式的由来,只是让他们往里套,很多学生在做题时都是稀里糊涂地套着公
式,而不知道怎么来的。
3.教师没有依学而教,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在常态课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
学生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是传授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能满足各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每个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学习水平均有差异,但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没有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不同类型的题目,更没有选择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在面对意外的教学环境中不能够做到灵活的运用。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常态课的教学。在常态课上,师生一定要活跃,学生的学习所受到的限制较少,那么学习的过程是愉悦的,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散。常态课不像优质课那样,能在一节课中充分发挥教师主题作用,使
教师讲得很精彩。但是常态课要体现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好常态课教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相结合
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不单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形象思维,以及直观能力。因为正处于小学阶段,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给一个直观的模型要好过一味的讲说,而且在教学中能够自然呈现出来,不会显得造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注重动手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更应该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仅需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不用限制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成功
所在。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节好的常态课是让学生留下足够多的空间来思考,学生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他们的智力得到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节好的常态课,不仅仅需要以上的努力,还要做好一些小的细节,像教师的备课、导课方式,都能够影响常态课的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信心加以耐心,努力做一个教学活动的创造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谈建国.常态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很大。很多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之上,没有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状态,缺乏内在的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在历史学科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不一致,无法产生共鸣,对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讲课中面面俱到,课堂的内容很多,这样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课堂成了教师的主场,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入了解。而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性。所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实施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1.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激励、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拥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地引导,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学。
2.教学时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一些优秀的、有内涵的东西发扬下去。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祖国的悠久历史,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海。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补充性整合[J]。中学课程资源,(12)。
[2]陈林。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Z1)。
福清市占阳侨中 何细妹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介绍一二九运动时,脍炙人口的《毕业歌》,尤其是歌词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为了找寻人生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教师也要警惕上演“燃烧自己,却未照亮学生”的教学悲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重现,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的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学家宣称:“未来的文盲是指不会学习的人”。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也能够独立“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双方根据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功能就是这种反馈所具有的制约教学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水平与策略的属性。为了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功能,教师应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要正确评价教学效绩,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姜涛
咸阳市永寿县仪井中学
713400 电话:*** 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的有效性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1、教学目标要全面正确。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统一,不能只重视知识的设计而忽视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环节,结合目标抓住切入点,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独具特色的 民族区域自治>时,你要直接问学生:“民族团结宝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空洞,但你要是把它换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要送宝鼎给西藏自治区?”这个问题就实在多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
3、教师的语言要精准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语言一定要精准。精确的语言能节省时间,而 语言的不精确、不准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是知识性的错误。(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增强情感因素,促进有效课堂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 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不仅是教材,更重 要的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运用 情感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 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求真理,同解疑难。这样,师生间教学交 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坚信马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 的精神,这样去讲马列主义之理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 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丰富复习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复习知识,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梳理知识结构线索与小专题整合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典型题型练习复习,如重点填图和图片呈现设问复习,重点选择题、材料题练习复习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图表整理复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收集完善知识点,掌握复习内容;抢答复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优化复习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优势,将一节复习课分为几个环节,克服学生单一复习环节的疲倦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比如:在复习“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主题时,我设计了以下复习环节:环节一,测答激趣。精心设计几道本主题的抢答题,上课之初,课件展示题目让学生抢答,让学生在抢答中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复习的兴趣,感悟存在的差距,激发复习的动力。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复习内容和形式。环节二,知识整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本主题的知识结构线索有机地呈现出来,既简化知识,又给学生直观印象,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本主题的知识结构。环节三,知识速记。将本主题的重点知识拟成复习提纲,类比整合小专题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开展定时背记竞赛、两两抽背、小组抢答抽背等,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环节四,练习巩固。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本主题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再将精心设计的本主题重点知识练习组合题,包括国四个基本要求的地位混淆不清,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哪个是前提、中心环节、关键、必要保证搞不准确,不能一一对号入座,于是,我采用简表形式,帮助学生将知识回炉,理清头绪,使之条理化,一目了然,即:
—有法可依———立法———前提
—有法必依———守法———中心环节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执法必严———执法———关键
—违法必究———追责———必要保证
通过又一次的对比练习,学生的记忆得到深化,消化理解了知识点,达到了通过复习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也只有在灵活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知识在运用中升华和巩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产生兴趣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而不能光教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模框框。
思想品德课中的基本观点是经过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的,是真理性的认识,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依据。在教学中,如果将基本观点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巩固知识的效果会很好。
例如,青年人李某说:“我将来不准备继承父母的遗产,故选择、填图与材料题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合历史知识。以往复习历史,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板演历史主题知识结构线索,费时费力。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将复习主题的历史知识结构线索制成课件,直观形象有序地呈现给学生,简化知识,帮助学生记忆;还可归纳一些同类小专题历史知识和图表,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整合历史知识,既节时又省力,收效显著。
直观展示链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结合知识结构线索,链接练习本主题的重要填图、识图和材料题,使学生把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充实复习容量。如何在一节复习课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复习内容,这是老师在设计复习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实现主题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复习内容,又可以直观呈现典型例题示范演习,如填图题、图表题、比较题等,增强复习的实效性,还可以提高练习评讲的效率,整合同一知识点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生做了复习题后,对简单题可出示答案让学生自行核对,集中精力点拨评讲学生练习中的疑难题,或是将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组合评讲,使学生认识知识的不同运用形式,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灵活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优化设计历史复习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复习设想,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历史课堂复习的实效性。当然,运用多媒体整合辅助教学的优势远不止这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我也不赡养父母。”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不对”这个结论,但要巩固知识,关键是运用有关的观点来进行具体、正确的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要运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知识点。首先,义务是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虽然它是以公民的自觉性为基础的,但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公民不履行法定义务,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不行的。其次,将来不继承父母的遗产,不能成为不赡养父母的理由。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父母尽了抚育子女的义务,年老后就有享受子女赡养的权利;子女享受了父母抚育的权利,就应在成年后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否则,就是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这就与我们所学的基本观点相悖,因此,李某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通过运用基本观点解决、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在争辩—认识—再争辩—再认识的过程中踊跃发表观点,提高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学好基础知识。在运用中,枯燥的理论变得容易记忆,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实实在在地记住知识、学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巩固知识的目的。
所谓高中历史常态课,即在没有任何外来干预情况下,由历史教师与班级学生在纯自然的环境下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课堂,它由教师、学生和教室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三重生态构成的生态场。所谓自然生态主要是指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物质环境和课堂空间,类生态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课堂活动方式,内生态是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形成的内心感悟。高中历史常态课生态场三重生态之间是圆融互摄的关系,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组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创设出最为理想的高中历史常态课课堂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佳场所。
那么如何建设高中历史常态课课堂生态场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形成绿色生态的教育理念
在高中历史常态课中进行生态场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鉴于现行的高考制度,追求教学质量是必须的,但是教学质量的取得不能以牺牲学生应有的地位和权力为代价。其实,只要教师放下脑子里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平等的、发展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将他们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合作伙伴,那么将会形成一个既符合新课程要求又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常态课生态场。
譬如课堂话语权,在常态课生态场建设中必须重新定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在师生交流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高中历史常态课生态场建设中,教师应该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意见,让学生这个常态课生态场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充分活跃起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高中历史常态课生态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共享知识和智慧,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意识,有接受学生不同意见的雅量,对学生的错误不采取讽刺挖苦等不良态度。在高中历史常态课生态场建设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知识、经验、教训,并最后在成功中体验满足。事实证明,最有创意的学生,看事物的角度往往跟别人不同,能想出和别人迥异的意见。在民主和谐的生态场中,学生可以充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提出和教师及教材不同的观点。他们不必介意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不必担心教师的责难和同学的嘲讽,只管大胆地将自己的言论当作课堂交流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并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过程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教师的作用。
三、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
生态场建设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常态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固然很重要,然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合作意识更为重要。同时它也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有益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高中历史常态课堂是非常适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去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同时,使他们形成融洽和谐的合作意识,在获得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合作学习中产生的快乐感和友爱精神。
四、关注标新立异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就坐的每一个学生肯定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特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理念,在生态场建设中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呵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高中历史常态课课堂因为学生个性的展现而愈加精彩!
总之,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始终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必有赖于真实而又平淡的原生态的常态课。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认认真真地研究,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只有如此,才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要谈的是《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们充分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保障,今天我着重“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以二年级学生为样本,对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我要从“课前预习的好处”,“如何安排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三方面进行阐述,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幻灯出示摘要、关键字)
一、课程理念提出的意义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全力付出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使教师们倦怠,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前预习,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因为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五: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首先是
1、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好比到旅游景点之前先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引导课前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预习中,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听讲顺利,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通过预习,提高了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掉队,树立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一部分问题学生自己已经弄懂,课堂上学生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疑难之处上去思考和分析,对于已经解决的地方,也可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这样一来,学习内容集中,目的性更强,便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优化听课的效果。例如:二年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理振动产生的”,这句话课本上有,学生一找就可以看见,但是“声音为什么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个探究过程预习时可以事先布置,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幻灯片出示三个图片)比如说话时摸自己的脖子、拍桌子时观察桌面水盆里水波的变化、有条件的也可以敲鼓来观察鼓面上米粒的跳动等;这样一来,上课时就可以轻松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从而节省时间放在介质对声速的影响上。在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时,可预先让学生研究步骤,先画哪条线,再画哪条,最后看什么,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最不易出错的几步(1)法线、(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3)检查光线箭头方向的流畅性(手势:一个对号)这样一来,学生记忆更扎实。
3、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物理课堂,每节课,新旧知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体系本身决定的。如果在学习新课时,需要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出现知识障碍。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更顺畅、更轻松。(幻灯片)例如初三物理讲密度前,要预习质量、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做为准备。
4、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经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就能分清哪些知识书本上有,哪些是老师补充的;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抓住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加以记录。否则,忙听忙记,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而且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预习的第5个作用是——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我们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如果在校期间,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接下来我要谈谈
三、如何安排课前预习,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个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内容前,教师要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定。
二年级以入门、基础为主,布置预习时就要侧重“简单”和“联系生活”;在“习题”部分要结合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要求不能太高,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入题,给学生甜头,使他们不畏惧新知识。还是初二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预习可以布置猜一猜各种虫、鸟等动物的发声器官(幻灯图片);第三课讲音调、响度、音色预习时可以对比两个同班同学平时说话的声音(幻灯照片)。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物理的基础,在预习上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会利用定义、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合理猜想”,“能结合自身指出本节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可以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更好的方法”。在《力与运动》这一章,讲力的作用效果,由书中图片以及课文可以分析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之后要趁热打铁,跟着增加几个事例拉弓、射箭、踢球、折纸等(幻灯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力的哪个作用效果,这样就为课堂上听课埋下了伏笔;像归纳“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事先总结学过的实验探究里面有几个应用到这种方法。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笔记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多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资料或生活常识就能获得答案的基础题,伴随少量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提高题。我认为预习内容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部分通过查找书本直接得到答案,第二部分通过表面定义、规律稍作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设置悬念,必须由老师上课讲解才能明白的。这样由浅入深,一步步把学生引向预期的状态,老师们也乐得其所。
3、变换多样的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物理预习中,可采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讨论交流等。学生是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预习方法再好,但一成不变也会有厌倦的一天,所以物理教师们要不断研究实用又新颖的预习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年级物理教师们可以分章节设计,建立有特色的预习题库,以便大家参考。(幻灯图片)
4、重视课前预习的检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上的圈圈点点(幻灯图片),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于是,教师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是我在2年9、2年10两班,对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的调查。
三、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幻灯录像)
1、*宇(二年九班):我认为在课前抄笔记的做法很好,使很多不愿意预习的同学在抄笔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预习了一遍,有助于提高物理成绩。我建议老师不要让我们抄,最好复印一张,有的写字乱的同学在复习中,会连自己抄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2、*雪(二年十班):我认为有预习笔记能够更方便我们记忆,它能让我们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防止我们记忆一些不太必要的知识,做无用功;有了预习笔记做题就不会很难,只要记住笔记里面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做题了,此外,老师的预习笔记也会加入适当的练习,让我们边学边用,把知识印在脑子里。总之,用预习笔记和课文结合学习,有助于我们的提高!
3、**鑫(二年十班):面对学习的压力,我们渐渐变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学起,不知道哪里是重点,用预习笔记可以让我们对新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未学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认识,对所学过的知识巩固分析,找出不会的原因,是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步的提高。比如,在电学里,我们做题遇到不会的时候,可以参看一下笔记,对更近一步学习物理有良好的作用。
4、**琦(二年十班):在物理课前,我们有一个抄笔记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下一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上课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结合笔记思考一下答案,课后,看一下笔记,可以让我们对当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下巩固。举一个实例,在学电学时,所接触的知识很广泛,很多,那么我们难免对个别知识有所忘记,有了笔记,多看一看,可以为我们查缺补漏,有助于提高成绩。所以说,预习笔记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目前的困扰
刚才学生调查里也提到了不想抄,想让老师印发,觉得事先抄笔记在课本上耽误时间(出示学生抄录预习笔记录像),但是少了抄录的部分就是少了认知的初级阶段,引发的卷子不能加深学生印象,这个利弊我还在权衡中,有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调查。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和学习的场所。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目标。“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纳入整体教学之中,把课前预习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摘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注重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策略
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支架”泛指提供给学生用以促进心理、认知发展的辅助物,既包含通过人际交往给学生学习以支持的交互式支架,又包含将人类智慧凝结在工具技术上的工具式支架。支架式教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提倡教师应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突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呈现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即通过支架,把深入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从接触并理解支架式教学以来,笔者一直误认为支架式教学在公开课中才有用武之地,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支架式教学法。但是,在一次使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常态教学课中,笔者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并且获得了预料之外的收获。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七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笔者本想用来上公开课的课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深刻感悟课文中的道理,而非简单的赏析。因此在上公开课之前,笔者在网上观摩了薛法根教师以及其他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视频,同时根据学生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确保做足了充分的教前准备。但由于特殊原因,后来笔者更换了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这篇课文放到常态课上教授。
在上常态课前,笔者担心学生无法适应支架式教学,以至于教学秩序混乱,所以对教学效果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在第一课时中,笔者以题目为基础,由题目开始搭建支架:先点一名学生来读题目,然后让学生相互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号的存在;再让其他学生朗读,学生会发现“必须、放掉”这两个词要读出斩钉截铁的语气。当学生在两次课文朗读中感悟出预习时忽略的文章情感,他们就掌握了课文朗读的技巧,也在不经意间沿着笔者构建的教学支架逐渐深入课文。这堂课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之前的常态课中,笔者一直使用非常保守的教学方法,因为担心改变教学方式会影响课堂秩序,从而导致教学进度落后。在这一次教学中,虽然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但没有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相反,学生们顺着笔者搭建的支架独立、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更让笔者意外的是,一些平时调皮、上课从不举手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正确回答了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感染下,课堂不再是笔者一个人的舞台,笔者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探讨文章内容,研究文章用词。
课后,笔者深入分析了此次课堂教学情况。以前的课堂教学多是照本宣科,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成绩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知识量和授课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有很多弊端,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而是毁灭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力。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水”。笔者发现,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支架”的运用极其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支架”,让他们借助支架独立攀爬,自己钻研,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热闹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了笔者无以复加的动力和感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梁承晖.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2]刘晓慧.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0,(9).
[3]陈英.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侯器.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5]韩程峰.通过支架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6).
一、新常态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注重提升有效性已经形成一种新常态。这里所说的 “课堂有效性”, 简单地说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和条件内, 教师通过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用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从而使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从中受益。新常态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 教师通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融洽师生关系等方式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推动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教学。这既是高中政治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推动力。
二、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措施
1. 教师实施有效备课
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 实现有效性教学的 “利器” 之一就是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工作。良好的备课工作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条理, 能够让课堂设计更加合理, 能够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在作者的日常备课中, 为了进一步做好备课工作, 通常作者会比较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标。课标是实施具体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行动 “指南”。深刻领会课标精神, 把握课标实质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完善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如果说课标是教学的纲领, 那么教材就是教学的执行文件。当前,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备课要一纲多本, 这表示备好教材已经不再是传统以教材表面知识为主的方式,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 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遵照新的标准, 做好教材钻研工作。三是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 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 更要备好学生, 深入认识和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 找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根据学生的兴奋点进行课堂设计, 备出真正让学生喜爱, 同时又具有高效率的高中政治课堂。四是做好课堂设计, 通过案例精选、教案制作、PPT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 能够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有效政治课学习氛围, 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有助益。我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只有真正和教师亲近了, 才会打从心底喜欢这个老师, 并且 “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这门学科。然而, 一直以来, 政治学科教师往往给人一种 “教条感”,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治学科本身较为抽象、复杂, 同时教师又没有特别花心思去拉近学生与自己,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于是造成上述局面。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就需要教师努力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拉近学生和自己、学生和政治学科的距离。比如,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幽默的教学方式、风趣的教学语言将深刻、抽象的政治理论进行转化, 同时注重在课堂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 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点, 而且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大大提升了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3. 合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构建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堂过程中, 有效且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在作者的教学课堂, 首先是进行简洁有力的课堂导入, 提纲契领, 直奔教学主题, 从开头就有效攫取学生的眼球。接着, 通过趣味的方式引学生入胜, 如用一个小品、小故事、问题、新闻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 先声夺人, 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开启课堂之后, 就可以根据备好的教学方案, 结合学生实际的反映, 调整教学节奏, 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思维, 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4.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政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选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升学习的效率。创新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差异化教学法, 等等,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 教学是一种双边行为, 要想将高中政治课堂与有效性教学进行整合并形成新常态, 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备课, 融洽师生关系, 合理激趣以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 才能有效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思考问题, 才能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最终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长松.浅谈新视域下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 2010, (03) .
【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11-25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06-29
浅议激发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2-12
提高高三历史成绩的方法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