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机构简介(推荐7篇)
一、规划概况
1、项目背景
云浮市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面积为7779.1平方公里,呈现“八山一水一田”的生态格局。2010年,云浮总人口有245.44万,城市化率为52%,GDP394.27亿元,人均GDP1611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40.4:33.7,财政收入23.54亿元。下辖云城区、云安县、新兴县、郁南县,代管罗定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创造中国增长的奇迹,但出现“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仍然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市规划要为国家战略服务,通过规划转型为国家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
云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梧高速的全线通车,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迅速发展以及南广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云浮传统的发展条件。珠三角模式在云浮走不通,云浮需要转变过往单纯强调招商引资、追求投资和地区产值增长的发展,结合当地生产要素禀赋的特点发展经济。
人居环境科学为在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与实验的框架。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在云浮进行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编制此次规划。
2、项目回顾
云浮市在2009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居环境为理论依据,编制了《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在城乡、区域的空间平台上统筹生产组织、空间布局和制度安排,做到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相互匹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区域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基于《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云浮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居环境的实验。• • • •
2011年8月25日,中共云浮市委、云浮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暨《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研讨会,研讨会对《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包括三位院士在内的专家们认为《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内容创新、资料详实,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对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编制的探索,云浮的实践不但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实验,将为后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完成了以“同城化”为思想的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纲要。开展了云安县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和实践。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领。
实施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规划审批委员会。
3、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1)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 在认识论上,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通过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 在方法论上,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解决社会与环境的空间矛盾。
(2)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 • • • 探索理想空间模式——市域空间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机制——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构建基本单元——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行动指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图1: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3)本次统筹规划的特点 • • • • • 以人居环境理论为规划指导思想 对理想空间模式的探讨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 以人为本,共同缔造 政策体系
二、云浮城乡发展愿景
云浮城乡发展愿景包括三个方面:发展定位、城乡理想空间结构、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云浮未来将成为: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1、发展定位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
建设繁荣、和谐、主业突出、适合创业的城市。继承云浮企业家传统,发挥“两个南瓜”的优秀创业精神,推动云浮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图2:云浮农民企业家赠送省委书记汪洋两个南瓜
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建设城乡和谐的精品城市,打造充分体现云浮特色、山水相映、生态优美、精巧雅致的城市。城乡建设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反映云浮岭南地域特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图3:山城相映的云浮城区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
保持山区城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以主体功能扩展的思想,明确各类非建设用地保护主体,严守城市发展生态绿线;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生活品质,营造城乡融合、生态环境优越的城乡生活环境。
图4:云浮蟠龙天湖广场
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充分发挥云浮山水景观特点,美好环境与宜人居住融为一体;发扬六祖禅宗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优良文化传统,为云浮市民提供永远的精神家园。
图5:新兴国恩寺
2、城乡理想空间结构
结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历史城镇发展廊道和现代城镇发展廊道,构建“井”字形的城乡空间结构。
图6:云浮理想城乡空间结构图
3、城乡空间发展布局(1)空间发展模式
云浮城乡人居建设强调“因地制宜”、“顺理成章”,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格局,人工与自然“天人合一”。未来云浮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
(2)井”字形交通轴线
形成“井”字形的快速路网格局:东西向广梧高速(广云高速)、东西向漳玉高速(深罗高速、江罗高速)、南北向汕湛高速和云罗高速(罗阳高速)四条对外交通干道,构建快速交通框架。
(3)两条东西向的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图7:云浮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图
三、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1、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1)交通一体化战略 东接西联融入珠三角
图8:广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网格局图
构建南北通道跨江入海
图9:广东西部城镇发展历史格局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图10:云浮公路总体布局(2)产业一体化战略
按照“云浮资源-珠三角市场”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发展新型工业
依托交通节点,提升服务型经济
图11:“合作组织+农户”标准模式
2、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
构建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将塑造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即中心城区、郁南中心区以及南江口镇区。
图12: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
建设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将形成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分别是罗定—华石、镇安—石城、新兴—簕竹地区。
图13: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3、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1)统筹资源环境,形成合理开发空间
图14: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区图
(2)维护良好生态格局,塑造宜居环境
图15:云浮生态格局图
4、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1)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
强化区域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打造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
图16: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空间示意图
(2)建立完善的县—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尊重历史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对服务中心分布进行调整,形成完善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四级服务中心。
图17: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图
四、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内涵
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实现市域空间发展规划,探索理想城市模式的策略机制。以县域经济为发展主体,强调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县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对镇一级的发展主体功能的确定,并从政府的考核机制、财政机制等方面进行保障,实质是把空间主体功能和实施主体有机的匹配起来,在空间上实现了“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在实施的主体上实现了“让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在空间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之间建立起政策保障机制。
(2)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
图18:云浮县域主体功能区拓展总图
2、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云城区 定位:以城市综合服务为主导,以国际化石材商贸为特色,具有很强集聚能力的高品质城市化地区。
图19:云城区主体功能扩展图
(2)云安县
定位: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港口物流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
图20:云安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罗定市
定位: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南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21:罗定市主体功能扩展图
(4)新兴县
定位:以规模化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集群为特色,具有国际地位的六祖禅宗文化和旅游地区。
图22:新兴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5)郁南县
定位:以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特色工业为主导的区域商贸中心和滨江宜居绿城。
图23:郁南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配套政策
云浮市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以财政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基础的配套政策体系。
五、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1、建设完整社区的意义
(1)“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单元
“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以基层居民切身利益为基点,以硬件完善、软件优秀、内涵丰富的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对人的基本关怀和社会公平与团结的维护为手段,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2)“完整社区”对云浮的意义
作为珠三角外围城市,云浮当前面临城镇人口老龄化、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农村空心化三大现象,城乡基层社区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完整社区建设是云浮应对上述三大问题的重要措施。“完整社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人口特征进行相关的配套建设,通过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具有云浮特色的完整社区,构建和谐社会。
图24:邻里单元示意图
2、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1)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城市社区 • 加强对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关注,重视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配备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外来工培训与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医院。• 完善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常规配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托儿所、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邮政所、肉菜市场等。• • 从人口分布和居民日常需求出发,以社区为单位确定各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管理体制,引入社会运营或购买服务等新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方式。
乡村社区 • 重点照顾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加强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怀,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村社区以镇为单位建设养老院、儿童教育关怀中心和中学,以村为单位建设老人服务点、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青少年文化娱乐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常规配备上加大村文化室、村委会、治安点、村活动中心和垃圾收集点的普及力度,确保农村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2)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社会管理体系
城市社区 • •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建设。
推进城市社区的组织改革。将退休干部、社区党员作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组织管理,发动社区群众对社区进行共管共建。• 加强社区组织凝聚力和管理组织的公信力。
图25: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乡村社区 • • 推进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的改革。以发展带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图26: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3)塑造优质的城乡社区空间
城市社区 •
小节点塑造:可以把小节点选址在可达性和安全性高,充分利用社区边角地的位置。建造材料以本土特色材料为宜,如石材、木材和竹子。• • • • 道路与流水设计:房地产社区根据人车分流理念组织交通。开放空间布置:应系统布置城市、片区、社区广场。
围栏与隔断建设:使用本土材料如石材、木材或砖块打造不同类型的空间隔断。
标志物设计:利用本地文化题材创作社区雕塑,将以雕塑为中心的小空间打造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中心。
图26: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乡村社区 •
小节点塑造:乡村社区的小节点可与村内大树和风水塘结合,也可以结合农村本地材质和地形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空间。• 道路设计与山坑水利用:乡村道路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以渗水性材料作为铺地材料,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综合利用天然水道和水体。• 围栏建设:可使用乡村本土材料来建造围栏,将溪流和村庄进行自然的隔离,既保护村庄的安全,也增添乡村景观色彩。
• 乡村中心塑造:应利用村庄榕树、宗祠等传统空间打造核心景观,构建乡村民众心理标识,增强认同感。
图27: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4)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城市社区 •
社区道路建设。以社区绿道为主要载体,完善社区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交通设施,减少机动车对步行的影响,提高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感。
乡村社区 • • 社区道路建设。提高市域公路网密度,提高乡村社区的可达性;推进市域绿道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通过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垃圾分拣和路无浮土、墙无残壁的“三分两无”优化村庄环境;建立符合本村经济条件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
(5)保护传统文化,营造地方感
城市社区 • 保护历史建筑,增强城镇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对代表本地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建筑要加强保护;在旧城区的改造中,应注意保留传统街道。• 地方节庆属于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应对节庆内涵进行挖掘,通过节庆活动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对优秀民间艺术如禾楼舞、石艺和手指画等要注重延续。
图28:传统文化节庆
乡村社区 • 社区建设应注意村落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保护好山塘、水塘、风水塘、河流和山脉等自然要素;可改造宗祠、宗祠前广场等传统空间作为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村内建筑的建设应尊重本土模式,将锅耳墙、广船脊等建筑符号融入建筑、景观设计。延续农村的传统节日与活动,增强村民归属感。
六、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人居环境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核心是政府发动、群众参与下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行为。在认识论上是“城市即人民”,群众是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互动的主体和纽带。在方法论上是发扬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传统,建立一套动员——激励——保障政策,通过社会组织的建设使群众自觉的参与到美好环境建设,通过美好环境的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
1、行动纲要的框架
云浮市从2010年就提出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成为落实《云浮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纲领,2011年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框架体系:(1)工作目标
让发展惠及群众。
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要求。通过开展宜居城市建设,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状况,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让生态促进经济。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低碳经济,通过良好生态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让服务覆盖城乡。
缩少城乡差距,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学校和医院改造,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参与铸就和谐。
通过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凝聚民智,树立云浮人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的共同成长,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2)工作原则
群众参与为核心。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社会互动,以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程度评判各项工作,让群众在参与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育精神为根本。
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管”的精神和社会价值体系,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共同成长。
奖励优秀为动力。
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程度较高的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让其优先选择“以奖代补”项目,“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以调动群众参与和自发推进的积极性。
项目带动为载体。
借助“以奖代补”项目这一载体,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部门单位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和群众自发推进的主体精神。
统筹推进为方法。
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为抓手,与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与实施“十大幸福计划”、“十大发展工程”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3)工作内容
结合自身山水特色,营造宜居城乡环境。• 充分依托云浮亚热带气候优势,引导运用首层架空、建设骑楼、冷巷及天井等传统亚热带建筑物的设计手法,推广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启动“显山露水”工程,推进山水特色城市建设,引导和鼓励市民进行屋顶及阳台绿化美化改造。• • 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带动市民开展健康活动。
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为依托,科学布局市民活动场所,增设绿色开敞空间。
均等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以市教育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网点布局,促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以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县、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村(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水保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循环生态低碳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积极实施能源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循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
环经济工程,推动石材、不锈钢制品、硫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
借助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 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拨”政策,激发村(居)民参与热情。
以塑造现代公民为目标,强化群众自我教育,培育“自主、自强、合作”的精神,提高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化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引导低碳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群众的综合素质。• 通过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良好平台。通过市民评审团、市民调查群、公众论坛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汇聚民智,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 通过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引导有序的村(居)民自治,增强村(居)委的凝聚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保障政策
(1)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细化各级责任。
各县(市、区)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定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各级的责任,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分工到位、推进到位。
部门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规划部门负责指导、组织编制和审查相关的详细规划,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发改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立项,产业政策制定;国土部门负责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等用地手续;建设部门负责房屋的拆迁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监管;市财政、税务、监察、审计、农业、社保、环保、林业、文化、城管、公安、金融等相关部门通过积极配合,有效保证了公共缔造行动的开展。
强化绩效考核,形成制度激励。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行动纲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通过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对各相关部门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群众激励
以分类施策为基础,发动群众参与。
把全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分为自强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类,在所在镇(街)、建制村、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进行公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
通过“以奖代补”制度设计鼓励群众参与积极性,从部门资金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扩充“以奖代补”资金来源。
以培训提高为切入,引导群众参与。
以市、各县(市、区)委党校为主阵地,分级开展专题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组织现场参观学习和谐宜居村建设等方式,以生动事例和事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年度考评为手段,激励群众参与。
制定年度考核标准,每年年底对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群众参与度进行考核。,提升农村整体管理水平。
3、相关政策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云浮市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协调委员会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操作指引》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基础分类评定细则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1 系统需求分析
造林规划设计以一个地块 (小班) 为研究对象, 对需要进行造林的土地、林分或改造的林分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或种源 (纯林) 或树种组 (混交林) , 确定造林密度和造林方法, 选择适合的整地技术和幼林培育技术等。造林规划设计业务按照传统的造林进程可以分为造林地分析、造林地的立地类型划分、造林作业内业设计、造林施工及造林检查验收几部分。
2 系统设计
由于造林活动引起森林资源的更新, 因此在设计造林规划设计系统时, 应该考虑森林资源的数据更新问题。为了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采用C/S结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及灵活性, 在国家及林业行业标准规范及计算机软硬件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 系统采用4级体系架构, 即技术支撑层、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系统层。系统技术支撑层主要是系统实现所采用的技术, 包括GIS、R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数据服务层主要存储系统所需的数据, 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及管理维护数据。业务逻辑层是根据系统业务需求所抽象出的业务逻辑, 主要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及管理、造林地及立地类型分析、树种的匹配选择和典型造林设计的分析。应用系统层是系统界面上直观显示的用于与用户交互的功能体现, 包括系统功能显示及操作结果显示。
3 系统主要功能
根据造林的业务需求, 造林规划设计系统功能包括GIS基本功能和业务功能。其中, 业务功能主要包括造林地选取、造林地立地分析、造林地树种选择、造林模式选择、典型造林设计打印输出功能。
3.1 GIS基本功能
为了使地图能更好地服务于系统业务功能, 系统具有放大、缩小、漫游、鹰眼、距离量算、面积量算等基本功能。此外, 还有空间查询功能, 包括根据图斑查询属性和根据属性查询图斑两种方式。
3.2 造林地选取
林地和非林地均可以作为造林地。林地由于有小班区划, 可以直接按照已区划的小班选择造林地。而由于非林地在小班图上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地块, 因此非林地地块内环境条件可能不一致, 需要进行小班区划, 就是将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划为一个小班。而造林地则在非林地区划为小班后进行选取。因此, 对于非林地造林, 在确定非林地所在图斑位置后, 系统将根据立地类型图确定该地块的立地类型。如果该地块立地类型不同则将相同的立地类型图斑区划为一个小班, 并更新到小班图上, 同时为新区划小班的立地类型、地类等属性赋值。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个小班进行造林设计。
3.3 造林地立地分析
在选取造林地后, 进行造林地立地分析。由于小班属性信息中包括立地类型信息, 因此通过直接读取该小班的立地类型属性信息确定该小班的立地类型。
3.4 典型造林模式选择
由于造林数据库中存在立地类型、造林树种及典型造林模式的专家知识, 因此可以通过造林地的立地类型筛选出与之适应的典型造林模式。用户选择典型造林模式后, 相应的整地方式、造林林种、造林树种、配置方式、种植密度、造林方式、苗木类别、苗龄、苗高、基径、造林图式等信息都可以确定。因此, 可以直接将该典型造林模式打印输出。
3.5 造林信息更新
在选择典型造林模式后, 更新造林信息, 即记录下对应小班的小班号、作业区编号、典型造林设计、设计单位、设计人员、造林设计时间、施工单位、施工开始时间、施工结束时间、施工负责人等信息。同时更新小班图上对应小班的属性信息。
3.6 造林信息查询
根据造林信息中的造林设计时间、施工开始时间和施工结束时间, 可以查询任一时间的造林范围和造林面积。
3.7 用户管理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乡镇银行;贷款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78-03
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工作安排》),同时公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详细地规划了3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的具体发展数量。[1]从2006年开始,银监会开展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将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放在了完善农村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金融机构的设立和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资金匮乏,农村金融涵盖面小的弊端。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银监会制定此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协调东西部差距,利用挂钩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建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银监会统计, 从2006年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引入各类资本47.33亿元,吸收存款13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在大型金融机构进城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满足了部分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模式,规范正常的地区金融市场,加速农业资本的融通和流动,也为乡镇企业、小规模农业等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从银监会披露的数据看,2007年全国农业合计贷款余额23588.23亿元,占当年信贷余额的7.62%。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余额2056亿元,占整个农业贷款的6.6%,而五大行中仅农行一家信贷余额就高达1283.84亿元,可见农行众多的农村网点和前期业务基础是其在农村金融市场重要地位的保障;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7020亿元,占比22.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292.78亿元;各级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2103.6亿元,占比38.9%,是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但信用社因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农业信贷的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银监会大力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展农村市场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各个地区的统计分析,河南、山东、浙江、四川、江苏五省为农业信贷余额最高的地区,合计占全国农村信贷余额的44.8%,由此可见在这些省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地方金融扶持力度较大,农业信贷市场较全国平均水平高,适合新型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发展。同时,这些省也是银监会列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划的重点省份,结合银监会的地区挂钩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在地区选择上先从市场较为成熟的地方入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积累运营经验,再深入到市场发展较弱但资金需求旺盛的地区。
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愈发迫切。从2006年的中央一号红头文件起,各级政府便把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作为首要经济工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对农村进行有效扶持,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无疑将使社会积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能够直接地作用于农村经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小额信贷、农业生产信贷、农户自营贷款等多种农村金融合作新模式,突破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的现实约束。同时,规范化农村信贷和农业金融服务,也能有效遏制目前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对农业经济的不良运作模式,避免因正规农业金融资源的缺乏而变相增加农村经济融资的困难。银监会下发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各地银监局成立领导小组,根据总体规划,执行相应的阶段性规划,并且要积极与当地政府、财政、人民银行等主要部门沟通和协调,争取地方人民
政府支持,制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作为设立人参与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二、银监会《工作安排》准入挂钩措施分析
根据银监会的《工作安排》,未来三年将在全国再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3]这三类即是《工作安排》中所指定的主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规划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或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贫困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银监会为了确保三年总体工作安排全面完成,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型机构的主发起人,按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网点覆盖和战略布局、自主选点和监督指导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在国定贫困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同时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银监会决定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准入挂钩措施,即主发起人在规划内的全国百强县(按2008年度评比结果执行)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主发起人在这些地区没有分支机构的可设立分支机构;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主发起人在这些地区没有分支机构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对于银监会“通知”发布之前已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一并实施挂钩措施。同时,对积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要支持其到发达地区发展,为其分支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和新业务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按规定落实挂钩计划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不得为其新设村镇银行出具监管意见书,不得受理其村镇银行筹建申请。
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上采取的准入挂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将地区之间的差异与机构数量的比例联系起来,试图利用机构数量上的等比例对应,来促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等发展,避免出现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扎堆而落后地区无人问津的矛盾。同时,银监会的准入挂钩措施也为试图在农村金融市场有长远发展规划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做了方向性的指引,要求其在设立乡镇银行或者贷款公司的时候,要兼顾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机构发展。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需要挂钩式的机构设立和业务推进,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配套支持网络、服务网络和人员网络,协调整个行内资源,对新设的农村机构进行有效支持,避免因为地区经济的差异而造成良莠不齐的发展局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银监会表面要求的是机构设立时地区之间的挂钩,实质上却是对金融机构的运营网络和服务平台设立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金融时采取一种更加全面和协调的模式。
三、2009-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
银监会同时公布的还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该计划表较为详细地统计了2008年之前已经批准的试点指标数量,规划了2009-2011年计划试点数量,并且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分类的规划和统计,下面笔者对此进行简要的评析。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提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规划数量,从2008年底前批准的122个试点,2009年382个,2010年446个,到2011年的466个,以每年41.2%的复合增长率递增,体现出银监会对于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政策力度。
2.村镇银行将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2008年底前批准的试点指标数量中,村镇银行占85%,农村资金互助社占8%,贷款公司占7%;2009-2011年计划试点数量是村镇银行占80%,农村资金互助社占12%,贷款公司占8%。 村镇银行仍旧是新设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军,因为村镇银行除了提供贷款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的储蓄、汇兑等其他银行基本业务,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银行金融业务的覆盖,所以成为了未来农村金融建设的重点。村镇银行的建设规划数量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农村资金互助社则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贷款公司因其业务发展受到注册资金和产品品种的限制,监管部门不鼓励其大量新设机构。
3.各个地区、省市之间新设机构规划体现经济差异。计划表详细列举了全国36个省(区、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具体机构设置规划,明确了对各个地区的不同管理和支持力度,从2008年底之前批准的122家试点机构来看,东部、中部、西部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4%、33%、33%, 地区差异不明显。但在未来规划中,村镇银行设立的重点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这符合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复合型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相对更多地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从每年的发展规划进程来看,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中、西部地区是2009-2010年的重点发展区域,新设的机构占总体新设机构的68.7%, 是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发展区域,而东部地区的机构更加注重后期的建设和规划,2011年东部新建机构占全年新建机构的近40%,体现了整体上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平衡中西部地区差异的整体思路。
4.主要的农业大省和金融需求地区规划不同的机构设置比率。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省、市、区之间金融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发达地区和民间金融发达地区对复合型金融需求旺盛,而欠发达地区则对直接的资金信贷更加偏好。因此,银监会还将各个地区的规划加以细分,落实到各个省、市、区。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和江苏,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和湖北,西部地区的云南、新疆和贵州,均为各个地区最主要的规划发展省市,三省规划数量之和均分别超过了该地区一半的发展规划机构数量。从全国规划的角度,发展机构数前5位的省占到了全国规划总量的38%,明显可见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上的地域倾斜和政策导向。
四、农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目前众多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大力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2009年8月5日,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首次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入股四川民富村镇银行,农行、花旗、汇丰、浦发等也已经积极进入我国村镇银行业务领域。截至2009年6月底,已有超过100家的村镇银行成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蓬勃兴起也为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4]目前,由于受到经营机构数量和金融服务覆盖面的限制,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比较欠缺,但农业金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相对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高收益。目前,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和辐射范围上受到自有规模的限制,无法向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此笔者提出两条建议。
1.以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建设是目前商业银行的首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进度,提前进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省、市,积累宝贵的运营经验。村镇银行的设立地区需要结合各行在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在东部经济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运营的经验,在结合中西部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地区挂钩发展机制。
2.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同当地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和同业交流。一方面利用业务上的支持和互通,将原本较为孤立的农村金融市场与城镇金融市场相连接,形成城乡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村镇银行的合作学习农村金融运营经验,提高农业金融服务意识,发现优秀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成果,并通过自身的全国性服务网络将地区性成果向全国辐射,实现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抓住农村金融的发展机遇,依托发展规划中主要的省、市,形成以中心省会城市为核心,以地区经济高增长城市为辐射,以乡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巩固地区优势,挖掘地区潜力,整合地区资源,完善地区网络,强化地区发展战略,为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12-20.
[2]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9).
[3]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Z].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07-2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公共机构节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公共机构带头节能,对于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为指导全市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工作,确保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自治区有关节能机构文件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中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各级机关、乡镇人民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考虑到水资源是特殊的能源资源,本规划将节约用水也作为公共机构节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依据,能工作的开展,逐步改善公共机构用能现状,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工作中的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不影响机关工作效率和干部职工生活质量的原则;坚持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原则。
二、主要目标
2009年至2010年两年间,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2007年为基数,到2010年,达到每年实现节电、节水5%,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5%以上,公用车单车耗油实现节油4%以上,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办公,逐年降低用纸消耗。到2010年底,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完成节水型器具的更换和节能改造工作。
(一)2009年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培训,培养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节能习惯;通过加强日常节能管理,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使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2%,节电、节油、节水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降低5%;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快用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用能设备能效;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典型建筑和关键用能设备先进节能试点,创建一批“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在节能示范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二)规划目标。
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夯实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量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完善公共机构节能制度、标准体系、评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长效机制;加强节能技改,全面完成公共机构节能灯具、节水型器具更换,灶具节气、电热水器、燃煤锅炉和中央空调节能等改造工作。到2010年,初步形成科学的节能管理体系,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持
续、有效开展。
三、重点环节
(一)加快用能设备节能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调和计算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对耗能量大的中央空调、电梯、电热水器、锅炉和燃气灶等用能设备,在综合考虑费效比的基础上,采用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等节电技术,积极实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效水平。2010年年底前,全市公共机构要完成中央空调、电热水器、燃煤锅炉和燃气灶的节能改造工作。
(二)积极应用节能新产品。大力开展公共机构“绿色照明”行动,逐步淘汰高能耗灯具(包括T12直管型荧光灯和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具;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安装节能技术较为成熟的延时开关或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杜绝长明灯现象。逐步更换公共机构办办公区内的水龙头、洁具为节水型器具,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2010年年底前,全市公共机构要完成节能灯具和节水型器具的更换或节能改造工作。
(三)加强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和管理。加强对建筑能耗的监测、统计、审计和公示,制定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逐步开展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试点和示范,并积极做好试点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做好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审查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公共机构选择物业服务企业要考虑其节能管理能力,物业服务合同中必须载明节能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四)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全市公共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电梯系统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办公建筑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实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五)切实抓好公共机构车辆节能。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车辆节油的规定,推广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淘汰高油耗、排放超标的汽车,新购公务用车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型汽车。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精神。要加强和完善公共机构车辆定编管理制度,加快清理超编超标车辆,清退借用、占用下属单位和其他单位的车辆。建立完善本级公共机构公务车档案,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定期对各公共机构公务车油耗情况进行公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节能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1、健全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领导机构。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市建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等单位组成的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为决策机构,负责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领导、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为执行机构,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和有关协调工作。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本单位(本系统)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为加强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将建立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制度,各单位在2009年4月 30日前将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分管领导、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报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会议,研究、布置有关工作,交流工作情况,督查工作进度。各单位要加强与上级主管单位和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主管单位的联络和交流。
2、构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网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涉及的单位多、覆盖面广、管理难度大。为保障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公共机构要依据单位性质实行分级管理,构建起完善的节能工作网络。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实施;教育和卫生等政府部门在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的指导下,负责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并分别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
3、建立节能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将公共机构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按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单位及系统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用能状况,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管理或者节能改造措施,保证节能目标的完成。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将适时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进行通报。节能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要作为公共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且和其它综合考核挂钩。
(二)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
1、大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各公共机构要结合实际,在本单位、本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活动。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和重要意义,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国情,增强节能意识,增强能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人人崇尚俭朴节约,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
2、构建节能工作交流平台。要利用工作研讨会、表彰会和节能技术、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和信息的交流,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节约热情,增强节能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办好节能信息和宣传刊物,及时通报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宣传各单位在资源节约中的先进经验。
3、做好节能培训工作。市政府机关事务中心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分期分批对全市公共机构的物业管理人员、空调、电梯、锅炉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能耗统计人员进行节能知识培训,提高现有节能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全市公共机构要经常进行能源教育和日常节能技术、技巧培训,培养广大干部职工良好的用能、用水习惯,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节能制度建设。
1、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的综合水平和特点,逐步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体系,2009年年底前制定全市行政单位能源消耗定额2010年年底前制定所有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能源定额,制定相应的能源消耗支出标准,用财政措施强化对公共机构能源消
费的约束力。
(一)发展目标
本公司未来将继续专注于检测服务领域,秉承“以客户需求为中 心,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检测服务和解决方案”的经营理念,力争 将“谱尼测试”打造成为全球最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综合性检测服务 集团。
未来三年,本公司将按照“创新发展、独立公正、方法科学、规 范严谨、服务周到”的经营管理思路,立足于中国市场,不断深化现 有的四大检测领域并积极拓展其他检测业务。在部分细分检测市场 中,逐渐形成与国际一流检测机构相比肩的品牌知名度。未来五年,本公司将力争实现检测业务规模行业领先,在多个细分检测市场取得 行业龙头地位,通过不断推进我国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实现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总体发展规划
为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本公司未来三年的总体发展规划是: 进一步发挥本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进 一步扩大本公司的检测服务领域,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全面提高经营 管理水平。本公司将以扩张和增长为基调,继续加大新服务、新技术 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市场营销平台及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更多具有 核心竞争力的检测服务领域以占据市场主流地位,提高核心检测业务 领域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丰富产品线、加强服务综合 性、提高客户服务能力等措施,增强本公司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并快速 占领新兴潜在市场。本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上述目标:
1、提高本公司的一站式检测服务能力。本公司将以技术创新为 核心,在打造核心检测服务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他检测服务领 域和项目,提升本公司的一站式综合化检测服务能力。
2、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优势。本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在新检 测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力度,提升实验室对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开 发能力,完善技术和服务创新机制,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配合本公 司的总体发展目标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巩固本公司在检测行业中的 技术领先优势。
3、加强市场营销平台及营销管理体系建设。本公司将加大营销 体系的改革和营销人才的引进,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力度,并运用整合 化营销的策略融合本公司的技术背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全球化发 展战略,继续巩固“谱尼测试鉴证优良品质”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 本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4、强化内部管理,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本公司将利用本次发行 上市募集资金实施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计划,通过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 有效提升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促进内部工作流程整合,缩短检测周 期,以形成高效的管理及决策体系。
5、择机进行产业并购整合。本公司将选择包括政府检测机构、国内民营检测企业、外资检测机构或认证公司在内的目标企业,择机 实施同行业并购整合,以快速提升本公司的检测服务能力并扩展客户 基础。
6、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本公司将继续实施海外发展战略,抓住 海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机遇,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本公 司在海外检测市场中的份额。
二、具体发展计划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安排
本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以下 几个方面实现上述目标:
1、加大公司研发和创新投入力度
本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按销售收入提取技术开发费并 逐年增加投入。在本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到位后,本公司将全力支持 研发部的扩建项目,在资金、人员、实验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充分 保障研发部需求,使之成为新项目的统一研发平台,确保重大研发项 目取得成效,以推动本公司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2、构建高效的公司内部研发体系
根据研发部扩建计划,本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研发队伍规模,通过 建立研发项目组的模式调配更多骨干技术人员参与研发工作。同时,本公司将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共同开展研 发项目等方式借助外部机构的研发实力提升本公司的技术水平。随着 本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高水平研发人才的配备、先 进研发设备的投入以及信息化的研发管理系统,将为本公司提高检测 技术水平、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制定、扩大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产生 重要推动作用。
3、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本公司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培养人才,进一步 完善人才吸引、激励和发展的机制。本公司将采取工资、奖金、绩效 评估和福利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奖金分 配制度提高科研队伍的凝聚力和积极性;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 进人才合理分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和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制度,为优秀员工提 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和实验室比对工作
本公司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提升在检测行业中的影响力;通过参加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国内外相 关机构组织的实验室考核和比对工作,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安排
本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不断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 几个方面实现上述目标:
1、保持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
(1)硬件条件建设:本公司本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包 括研发部的扩建计划,相关研发投入预计为1,500 万元,其中研发设 备投入为1,000 万元。这将大幅提高本公司的研发硬件条件,使研发 人员可以使用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实验设备研究新技术和新项目。持续 的研发投入,无疑将为本公司的持续研发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创新人才团队的建设:本公司将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 优秀创新人才,通过内部调配更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研发工作的方 式,建设一支技术先进的研发团队。
(3)创新机制的建设:本公司将加强研发项目管理工作,完善 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和良性竞 争机制。
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本公司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 一。高水平研发人才的配备、先进研发设备的投入以及信息化的研发 管理系统,将为本公司保持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本公司的 核心竞争优势提供重要支持。
2、打造遍布全国的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体系
通过遍布全国、辐射海外的服务网络,技术全面、专业的客服团 队以及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本公司将为客户提供24 小时不间断的 一站式检测服务。本公司将凭借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武汉、广州、天津、宁波、苏州、香港及其他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六大检测 基地以及30 多个联络点,继续在全国范围深化市场营销网络布局,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检测服务,也为本公司快速把握新兴市场 需求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本公司将积极实施海外发展战略,抓住海 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契机,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3、建设日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
在公司治理层面,本公司将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 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机构在公司决策及运营管 理中的作用,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 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在内部控制层面,本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按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本公司的各项内部控制规定,规范公 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架构,使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得到有效运行。在企 业管理层面,本公司将继续完善和优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 理等方面的制度框架体系以及实施细则,提升本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运 营效率。
4、建立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本公司始终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发展要素,持续完善人力资源管 理体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完 善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制度,建立健全高效 的考核激励机制。此外,本公司已形成了涵盖企业宗旨、企业精神、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等在内的企业文化。随着本公司的 企业文化在内部不断得以传承及发展,本公司的管理、经营及客户服 务等各方面都将长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三)增强成长性的安排
1、继续提高本公司的检测能力
本公司计划以本次发行上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募集资金在国内重 点地区扩大检测服务能力。预计北方区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华东区总 部暨华东检测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及华南检测中心扩建项目达产后,将使本公司的检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而缓解长期以来产能较为紧 张的局面。同时,本公司还计划在成功上市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 直接融资渠道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资本内生性增长和外生性兼并扩 张,进一步拓展检测业务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2、把握健康与环保领域的市场机遇
基于健康与环保领域质量安全法规的加速升级以及消费者健康 环保意识的强化,健康与环保检测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该领 域的业务已逐渐转变为社会的刚性需求。健康与环保领域的检测业务 是本公司的优势业务领域,也是未来本公司将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
3、继续扩大检测服务范围
本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打造核心服务的基础上,通过 研发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检测项目以扩大服务范围,在增加公 司业务收入来源的同时实现检测业务的规模化、深入化经营发展。
4、开拓海外市场
在国际市场中,检测行业仍属于朝阳产业,在2008 年金融危机 期间仍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长性特征。本公司将抓住国际检测市场不断 增长、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的发展机遇,通过香港谱尼加大国 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并在欧美等重要市场开拓检测业务,力争在国际检 测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三、上述规划和目标所依据的假设条件 上述业务发展计划是本公司在分析和考虑现有的内外部环境的 基础上综合制定的,主要依据以下假设条件:
(一)本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处于正常 发展的状态,没有发生对本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不可抗力因素。
(二)本公司所经营检测业务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的现行法律、法规、行业政策无重大改变。
(三)本公司所在检测行业处于正常发展的状态,没有出现重大 的调整和波动,且没有出现重大的市场突变情形。
(四)本公司本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募集资金 如期到位。
(五)无其他不可抗力及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
四、计划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确保实现规划和目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
(一)计划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本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深入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入。近年来本公司主要通过自我积累方式实现滚动式发展,但由于固 定资产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公司的业务 经营和市场拓展速度。因此,本公司上述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将直接依 赖于本次发行上市为公司带来的募集资金和创造的直接融资渠道。
近年来,本公司通过自身的经营发展,已培养了一批技术研发和 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本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市场需求的变 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本公司现有的专业人才储备已无法满足 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实施上述计划,本公司还需进一步完善吸引 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大高级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的 引进力度,持续改善本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二)确保实现规划和目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
1、本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国内外法规动态、健康与环保等 领域的发展变化及行业信息的跟踪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新的行业发 展趋势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本公司将建立发展规划和目标实施状况跟踪机制,定期对发 展规划和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相关发展规划和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本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改进业务 流程、规范
内部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保障本公司各项发展规划和目标的顺 利实现。
五、业务发展计划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本公司的业务发展规划是在现有业务与经营的基础上,根据中长 期发展战略并紧密围绕主营业务制定的,与现有业务间保持了高度的 一致性和连贯性。
本公司现有检测业务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本公司多年来在 检测业务经营中积累的技术、人力、客户关系等各项资源优势以及在 企业经营、市场拓展、研发项目实施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均将 为实现上述业务发展计划提供良好保障。
一、区位概况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地处中国沿海中部,胶东半岛南翼,北接青岛、南临连云港。1985年撤县建市,1989年6月设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83万。
从世界范围看,日照位于正在崛起的泛黄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从全国来看,日照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桥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处,是中西部沿桥地区的便捷出海口和南北方物流的重要结点;从山东省域看,日照位于半岛城市群与鲁南经济带的连接处,是鲁南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潜在“发展极”。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策略。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建设对外交通网络,加强日照港与周边港口的分工协作,谋取组合优势;整合石臼、岚山两港,做强桥头堡;加快与青岛及半岛其他城市的产业对接。
(二)产业发展策略。抓住“一个基础”:现代港口物流,“两个重点”:现代临海工业、现代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六化” 实现临海产业的大发展。
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以日韩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中国临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以现有骨干项目为载体,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着力培植钢铁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修造船、能源、浆纸、木材加工、粮油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半岛新兴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鲁南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东西联动,陆海一体。市域东部的沿海地带,与西部的莒县、五莲县统筹发展,加强陆域海域合作,实现港城互动。市域空间形成一主两副、四条发展轴线、十个重点城-1-
镇的空间格局。
三、总体规划概要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日照市区全部行政管辖的区域,由东港区、岚山区组成,总面积1915.098平方公里(含前三岛0.298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临港工业和海滨旅游业发达的阳光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人口规模。规划日照市区城市建成区近期2010年规划人口为90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120万人,远景2020年以后人口按照180万人控制。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106.2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139.6平方公里;远景(2050年)小于198.0平方公里。
(四)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1、远期。规划确定“双城一区”的轴向分片布局结构。双城即主城区、岚山城区,一区即市区北部的海滨旅游区。主城区(包括主城西区、主城北区、主城南区),是日照市域中心区;岚山城区是日照主要临港工业发展区,以港口运输、临港工业、居住等职能为主;北部海滨旅游区主要满足海滨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参照世界海滨旅游发展的模式逐步开发利用。
2、远景。涛雒镇、巨峰镇、高兴镇形成相向发展态势,并最终形成主城区和岚山城区之间另一新城区。日照市由“双城一区”逐步发展为“三城一区”,日照南北分片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三城分别承担不同功能:主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包含了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功能片区,其中,日照经济开发区位于主城区南部,东接石臼港区,是我市重要的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岚山城区以大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发展,是日照产业发展的长期热点;涛雒城区作为日照远景发展的新城区,主要满足港后工业持续发展的需
要,着重安排现代加工制造业并为岚山北部大工业提供生活居住用地;北部海滨旅游区滩平沙细、水清浪稳,有岩礁、港湾、海岛、山丘、林地等世界海滨最典型的自然风貌,具有发展滨海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其发展应张扬特色、严格保护,采取低密度簇状开发模式, 以休闲、度假、观光、会议等功能为主,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滨旅游地。
(五)产业布局规划
主要包括如下产业区:
1、岚山产业区:重点发展钢铁及配套、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能源、木材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粮油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
2、涛雒产业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及其加工业,粮油加工、水产加工等产业。
3、日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及配件、能源、浆纸、粮油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造船及配件、港口物流等产业。
4、日照主城综合片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商贸服务、旅游会展、文化体育、科技信息、物流、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等产业。
5、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都市型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6、北部滨海旅游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
(六)港口规划
发展思路:把港口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大力推动“港城一体化、港带一体化、港桥一体化、陆海一体化”进程,完善提升港口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我国重要的大宗散货进出口中转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杂货进出口中转基地、亚欧大陆桥东端区域性集装箱转运中心,形成现代化、国际化枢纽港和物流中心。
日照港共规划港口岸线28.8km,分石臼、岚山两个港区,规划泊位253个,港口能力的总容量超过6亿吨。
石臼港区是以煤炭、铁矿石、粮食、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岚山港区是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石油及液体化工品、大宗干散货运输为主,兼顾粮食、钢铁、木材等散杂货运输,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
运输功能。
(七)综合交通规划
充分发挥日照市的区位优势,以港口为枢纽,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铁路为增长点,以区内道路为依托,形成综合海运、陆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全方位协调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两大港区(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四条高速(同三高速、日东高速、岚枣高速、日潍高速)、五条铁路(兖石铁路、日黄铁路、日连盐铁路、坪岚铁路、两港联系铁路)、六条国省(G204、S342、S341、S335、S222、S220)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石臼港区、岚山港区铁路联系工程;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各规划建设三条疏港路;岚山港区规划建设管道走廊。
规划建设日(照)黄(岛)沿海铁路,满足日黄铁路用地需求,促进日照港、青岛港合理协调发展。依托青岛、烟台、威海城际轨道交通,预留日照至青岛城际轨道交通线位和场站用地。规划预留日照、连云港港口联系铁路通道,保证未来日照港、连云港合理协调发展,满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域以及亚欧大陆铁路交通联系需要。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石臼港区、岚山港区铁路联系工程;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各规划建设三条疏港路;岚山港区规划建设管道走廊。
(八)生态体系规划
1.1 项目目标
宝骏总装自2012年11月投产以来,陆续生产GP50、M150、CN112等车型,按60JPH的生产节拍年产能输出达到40万辆;随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14年在满足以上车型的基础上,生产线新增GP50HB、CN200两种车型。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多种车型共用一条生产线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各类车型的精准需求,但是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影响车间生产效率的一些问题,如内人员密集度高、下线车辆划伤比率高及线旁物料空间不足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些目标:
1.1.1 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通过四门的拆分,把与车门相关的的装配内容分离主线,减轻了主线的负荷、减少了四门存在而产生的非增值时间浪费、解决部分的瓶颈工位、提升装配质量,将有效改善当前的运行状况
1.1.2 为员工创建一个安全、方便的环境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如合适的操作空间、充分的光线,合理的布置休息区域,为员工创建一个安全、方便的环境。
1.1.3 确保布局具备一定的柔性
考虑到陆续会有GP60、GP30等新车型上线,可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扩产,因此进行设计时,需预留有一定的空间。
2 工艺设计
2.1 门线操作流程设计
首先确认车门的各个装配零件的工艺要求。
2.1.1测算每个零件的实际装配时间, 车间统一的TT(单件操作时间)为55s,每一个工位总的操作时间不应大于55s。
2.1.2各零件的安装顺序按下图所示装配,否则可能会出现操作工艺干涉问题。
按照此两点要求,可初步确定门线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另外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编排工艺时考虑工位零件物料的存放空间,保证在新车型上线时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工具方面如电池枪每工位应不超过2把,电池枪过多不方便员工区分,有用错的风险,增加装配工艺的复杂性。
2.2 门线装车单设计
在设计门线之前,主线装车单上目视有整车的零件种类、型号等信息,用一张A3纸打印后贴在发盖上,内容包括车门装配零件,而采用门线之后,门线的零件信息较少,包括线束、玻璃、后视镜等,因此考虑将门线的零件信息单独整合成一张装车单,用A4纸打印。
2.2.1门线装车单固定方式与主线装车单不同(使用美纹纸粘贴固定),采用线夹方式固定,因此装车单上端留有30mm的空白区域,防止线夹固定后遮挡装车单的信息
2.2.2门线装车单上的车辆关键信息如总装序列列号后四位、配置信息的数字采用黑体并最大化,便于员工读取和核对信息
2.2.3门线装车单零件内容版式与主线内容版式大体一致,车身颜色、内饰颜色、 项目名称、批次号等工位通用信息统一放在第一排,零件信息采用左侧车门零件信息放在装车单的左侧,右侧车门零件信息放在装车单的右侧,方便员工识别,防止装错。
2.3 电检操作流程设计
电检操作工艺是门线启动自主创新设计的,目的是专门检测四门玻璃升降器、中控、转向灯、扬声器等电器功能。同时电检工位是门线的最后一个工位,对门线的整体装配质量起到把关的重要作用
由于实现门分装工艺,在流水线上要满足这些电器检验功能必须额外供电。日常使用电源电压为220V,而汽车使用的电源电压一般为12V左右,因此还需要外接一个变压器,将常规的电压220V转换成车用的12V。考虑到各电器件的额定电压,一般将电压调至13-13.5V,电压偏高,可以提高玻璃升降器的电机转速,降低玻璃升降的时间,有助于提升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有了电源,接下来就是给车门电器件供电,每一种车型中的每一个车门上的线束接头插针引脚定义(如图2-1)都可能不一样,因此对应的都必须要匹配一个接头。目前在用的两种车型CN200和CN200S的后门接头插针定义一致,可以互相共用,前门则不一样,必须单独接线制作,因此,车门一侧需要3个接头。制作一个集成的接线盒,将从变压器处转换出的12V,并联3组线路,每一组线路都对应一个车门的接头。
2.4 暗灯看板设计
暗灯看板对于生产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主要显示工段的运行信息,包括当前的产量,是否有设备故障,是否有工位需要支持等。
相对于主线,门线无工艺设备和质量检验SIP站,因此暗灯看板上不需要显示急停、SIP站和超限位信息,整体显示的信息内容较少,信息直白易懂。
3 平面布局规划
3.1 车间工艺段布局
车间生产线工艺段最先从内饰一工段开始,经由底盘工段之后,最后通过终线工段的生产。从内饰线头开始拆下整车的四个门,通过缓冲区到达门线工艺段,完成车门上的各零件的分装后,再通过缓冲区到达终线工段装配到车身上,如图3-1。通过四门分装工艺,可以降低工上下车的步行幅度和人员密集度,有效提高车间的装配质量和运行效率。
3.2设备需求数量分析
门线吊具整条输送线的运行如图3-2。每个车门吊具长度4m,安装212套吊具(通过测算主线各工艺段及缓冲区的车身数量,推算出门线需要的对应的吊具)。采用摩擦驱动维持门线不断的循环运转,吊具的数量保证在门线停线的情况下,主线各工段依然能保持一段时间正常走线,尽可能的减少对主线的影响。
整个门线输送链需要总计212个吊具, 如图3-3。吊具分为一次吊具和二次吊具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一次吊具,主要作用是与摩擦驱动轮接触,带动吊具整体沿着轨道行驶;下部分为二次吊具,主要作用是固定和承载四个车门,以及保证四个门可以正常开启和锁止,需要注意的两点是:1.车门在吊具的上的锁止装置必须将门固定到位,防止车门在输送链中运行时颠簸出现掉落情况; 2.固定车门的夹块材料选用应重点考虑,若材料偏硬,放置车门时会造车门接触位置脱漆,材料偏软,则会不能完全固定住车门, 有掉落风险。图3-4为车门与吊具的配合状态。
由于门线吊具输送链的车门从内饰开始输送到门线然后到终线,基本都是通过空中链路线运行,需要安装专门的升降机上下运行来维持吊具的流转,因此内饰拆门工位,终线装门工位,以及进入门线工艺段各需要升降机2台(左右侧各1台),共计6台。升降机安装完毕后需要不断的动态调试,保证升降机轨道与工艺段轨道对接平顺,否则吊具通过对接处时会出现猛烈的撞击声,同时会加速吊具和轨道的磨损。
3.3 人员需求计算
根据测算不同车型的车门各个零件装配工艺的实际时间,得出每个车型的车门装配时间,如图3-5,GP50车型时间为2291s,CN200车型时间为2219s,平均操作时间为2250s,按照车间工艺55s的周期时间,因此,需要的操作工为45人。由于将车门装配工艺转移到门线后,因员工操作步行距离缩短及员工动作更加流畅,部分装配的工艺操作得到改善,操作工可优化3人,需要的操作工为42人。
4 总结
本文基于宝骏总装车门线启动项目,设计制造一条车门分装的生产线,以实现车门与车身独立装配,改善人机工程,提高车间产量和质量水平。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介绍了门线设计前车间生产线的背景和门线设计后可达到的目标,阐明了门线设计建设的必要性;2.介绍了门线设计的相关工艺设计,如工艺操作布局,装车单设计,电检设备制作等;3.详细说明门线设计的吊具、升降机等设备的布局规划与数量需求。
摘要:论文主要介绍了门线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包括操作工艺、装车单、电检设备,同时对门线的整体规划布局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由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关键词:总装,门线,工艺设计,布局规划,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组和.项目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娟.精益化装配管理.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3]国振喜.简明建筑工程施工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4.
[5]刘胜军.精益生产:现代IE.海天出版社.2003.
【规划机构简介】推荐阅读: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06-17
靖远西北瓜果蔬菜集散中心规划简介05-27
教育咨询机构简介05-27
培训机构品牌简介10-24
机构信用代码05-30
养老机构类别06-24
中央直属机构06-29
初中家教机构06-29
社工机构发展07-26
机构存款营销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