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再思考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再思考

内部审计再思考 篇1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了对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

何为审计失败,顾名思义,审计失败就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未能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通过系统、规范审计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经营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 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了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泛滥有所裨益。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审计失败的本质具体讲涵概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审计失败的结果是错误的审计意见,而这一结果是因为审计人员未能正确遵循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这就与审计风险划清了界限:如果审计人员正确地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然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就属于审计风险的范畴。可见,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在于审计人员是否在审计过程中正确遵守了审计准则。

其次,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企事业管理当局是经营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企事业经营出现失败时,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是判断审计失败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最后,从理论上讲,审计失败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际是合法公允的,但由于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瑕疵导致其发表了否认会计报表公允性的审计意见。当然,在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对于不利事件的敏感性,这种情况较容易被觉察并得以及时纠正。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

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

是否造成审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如何,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没有相应的执业能力、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最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就属于审计失败。但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对审计人员执业判断、方法手段、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正确执行审计准则的难度,从而间接地与审计失败相关联。下面将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财务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无疑是为了掩饰经营活动的虚假性和违法性,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一般讲本身不存在问题,除非技术上的低级错误,但是其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出笼?因此,审计人员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是很难查清问题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下情况时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极大。(1)被审单位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或违法现象(2)被审单位存在决策失误并由此带来一定损失;(3)被审单位业务量大,经济业务复杂;(4)被审单位会计核算程序复杂,有大量关联方易;(5)被审单位存在财务危机等。由此可见,不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程序,就首先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对虚假的财务报告也就无从查起。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过失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或完全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它往往是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未能恰当地运用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未能严格执行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这些应该做而未做的后果是审计报告严重失真。如: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银广夏的应收帐款进行审计时,不仅询证函的寄发与回收让被审单位经手,而且对于取得的回函也未作必要的分析;对

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帐款,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替代程序时,未能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的应收帐款;此外未能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在银广夏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副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用电的电费却降低的情况没有发现或报告。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出在疏于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重大过失。

3、审计方法方面的缺陷。从审计方法来看,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内审和内控制度测试固然是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内控制度的运行受到单位管理的局限,特别是当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时,内部审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与失败。另一方面,审计在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方法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风险性,当取证采样存在不同或不均衡,特别是当样本情况复杂或遇到新的问题时,容易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从我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都存在上市公司蓄意财务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大多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如证券市场准入审批制、调动政府资源进行“救市”等,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回答的问卷统计中,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排位是:“政府领导要政绩”为第一因素,占48%;“企业领导要政绩”为第二因素,占36%;“会计人员要饭碗”为第三因素,占9.33%;“注册会计师要钞票”排在第四因素,占6.67%。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方面,而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官员。

3、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开放、最具吸引力的资本市场,美国经济界也一直标榜其严格的证券市场规范和企业审计标准。应当说,美国对于会计师的监管还是相当严格的,除了行业协会外,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都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其中大公司、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是监控的重点。一旦被查出问题,等着他们的则是巨额罚款甚至判刑坐牢,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会被吊销执照、课以重罚。此外,美国的投资者也是最具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一旦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劣迹被揭露,受害者就会运用法律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巨额索赔诉讼。但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由此也可推知,已经暴露的审计黑幕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审计违规事件还没有、并可能永远也不会被揭露,绝大多数投资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是无法讨回公道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挺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四、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

基于对上述审计失败的本质与原因的分析,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应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加强审计主体自身的“抗失败”能力,又必须针对不同审计客体的不恰当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防范和减少审计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离自身紊质。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水平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一)树立风险观念。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但由于会计师事物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三)提高执业水平。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创造良好的审计人员执业环境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审计人员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栋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审计师事物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审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物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就只好降低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审计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审计人员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是要加强行业监督与指导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审计人员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是规避审计失败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也是控制审计失败发生的重要制度措施。必须让审计人员意识到,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直到其倾家荡产,以遏制其造假的动机,增强风险意识。

四、是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一)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二)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内部审计再思考 篇2

为了切实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交通审计行业开展了“审计创新与服务”研究和实践。那么, 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于“审计创新与服务”有何积极意义呢?进一步开展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又须注意那些问题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创新意义

(一) 审计理念创新, 树立全过程跟踪审计思想

众所周知, 我国公路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贪污腐败、损失浪费等诸多问题, 究其根源, 在于管理和监督并未与建设和发展同步。多年来的公路建设项目审计实践深刻启示我们, 要保证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提高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避免贪腐浪费, 必须克服事后审计被动、滞后、审计结果无法落实等缺陷, 树立全过程跟踪审计思想, 建立重在预防、动态跟踪、科学评价的审计体系, 及早介入、主动安排, 对公路建设项目实施从开工前、建设期间直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二) 审计职能创新, 咨询服务及增值职能逐步体现

在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审计职能逐步丰富和深化。表现在:一是除监督、评价职能外, 咨询服务职能逐步强化。审计实践中, 内部审计部门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在和项目法人及建设管理单位的密切配合中, 逐渐找到了监督和服务的契合点, 从而使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成为交通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共同关心和促进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二是增值职能充分体现。首先, 为组织直接增值, 在工程造价审核和控制中得以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3年开展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以来, 河北省已累计审减和节约投资上亿元, 为交通部门创造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其次, 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由于注重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审计, 分析并发现薄弱环节,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加强管理, 促进提高效率, 也带来了显著的间接增值效果。

(三) 审计组织形式创新, 采取“以内部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其内涵是:根据内外部审计的特点, 明确内外部审计的责任划分和工作重点, 确定以内部审计为主导,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结合。内部审计主要负责审计项目的立项、制定总体审计计划、选定外部审计单位、对审计过程监督和指导、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组织交换审计意见、审定每一阶段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督促整改落实审计结果;外部审计主要负责拟定项目总体及阶段性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业务约定书及实施方案实施审计、实施工程造价审核和控制、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评审、提供咨询服务、发表鉴证意见、提交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对整改落实情况实施后续审计等。此种方式有效实现了内外审计的优势互补, 克服了内外审计的不足。

(四) 审计资源整合方式创新, 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选定社会审计机构

对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无疑承担了不同以往的审计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人情的压力和阻力, 在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中选定优质的审计资源为交通建设和发展服务。在招标选定社会审计机构过程中, 我们借鉴和参考了公路工程招投标的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市场上社会审计机构状况, 根据不同审计项目地理位置、投资总额、建设工期等具体情况, 参考项目法人及建设单位的意见, 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招标方案, 确保选定符合项目审计要求的优质的社会审计机构。

(五) 审计内容和范围创新

在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审计内容和范围创新重点体现在, 一是内部控制管理审计。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内部控制管理审计作为一项持续关注和重点审计的内容, 目的在于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二是工程造价控制与审核。工程造价控制和审核, 是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了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 对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 意义重大;三是对施工单位审计和征地拆迁资金审计。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加强对施工单位和征地拆迁资金的审计, 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 有利于降低管理风险。

(六) 审计程序和方法创新

在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审计程序和方法创新, 最重要的是确定审计的时点和频率。

确定审计时点和频率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合适的审计时间。通常审计时间由审计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审计力量等相关情况, 通过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确定;二是设置必要的跟踪审计点。跟踪审计点, 也就是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必须审计的内容, 若不审计将从总体上影响审计质量和效果, 带来较大审计风险。跟踪审计点的确定, 要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且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

二、进一步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明确目标, 确定跟踪审计的努力方向

河北省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始终以“建设项目要经得起审计”为总目标, 确定以下三项具体审计指标:1、合法性。对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公路建设项目, 在所有重大方面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提请建设管理单位和投资单位适时处理解决, 避免出现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和现象。能经的起审计、财政、人大等国家机关的审计、监督和考核, 保障公路事业健康顺利发展。2、经济性。对投资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 对重大异常现象及时提出, 避免项目总体和各主要分项重大异常超概, 确保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等成本列支以及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等的待摊投资支出的合理性。3、建设管理水平。对建设管理单位与内部控制管理有关的所有重大方面进行关注,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确保投资单位和建设单位在货币资金、采购付款、计量支付等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二) 主动担当, 牢牢把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导权

这种主导权一是针对建设管理单位而言。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管理体制的关系, 交通主管部门或投资单位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有的地方建设资金直接由建设管理单位控制和使用, 内部审计不掌握审计经费;有的地方主管领导认识不深, 倾向于由建设单位自己开展跟踪审计等。这种背景下, 有的内部审计机构会产生畏难情绪, 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默认或甘当配角, 更甚者干脆甩手不管, 直接让建设管理单位来负责社会审计机构招投标、跟踪审计等工作。殊不知, 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建设单位是被审计单位, 由被审计单位选择确定审计单位并操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本身就很荒谬, 审计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

(三) 区分责任, 掌握内外部审计的结合点

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部审计在责任明确基础上的适当结合。因此, 寻找确定恰当的内外部审计结合点, 可以有效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这些结合点包括:1、招投标。内部审计由于其代表交通主管部门的地位以及主管审计业务的身份, 最适合于招标选定社会审计机构。这个环节的结合最为重要, 可以使社会审计机构明确其负责对象;2、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整个建设期间的审计实施计划, 贯穿了整个审计期间, 涉及到各方利益主体, 这个环节的结合, 是内外部审计责任和权力的协调;3、审计意见交流。每个期间, 由内部审计主持有社会审计机构、项目法人及建设单位参加的现场审计意见交流会,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制定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4、审计文件下发。社会审计向内部审计提交期间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机构审核确认后, 下发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5、审计费用支付。每期审计费用支付, 必须是在当期社会审计机构提交审计报告并经审核确认后, 内部审计签发审计费用支付单, 建设管理单位据以支付, 体现“谁委托, 谁付费”原则。

(四) 计划管理, 始终把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步骤和节奏

内部审计再思考 篇3

摘 要 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时至今日,其影响也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公司的会计、审计问题做一个再思考。文章分析了安然事件背后的会计、审计问题,其中着重对会计的“诚信”和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公司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安然事件 诚信 独立性

一、安然事件所反映的会计问题

安然事件所反映的会计问题,主要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明晰性问题。安然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以下重大错误:

1.违反了会计准则中的可靠性原则,未将巨额债务入账。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而安然却隐瞒了其巨额的债务,其主要手法是:利用“特殊目的实体(SPE),高估利润4.99亿元,低估负债数亿美元。

2.违背了会计准则中谨慎性的原则,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对收入、费用和损失的处理采取谨慎态度,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映。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安然从事的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与能源有关的合同及其他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未来很多不确定市场因素的预期,而安然未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及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3.违反了会计准则中明晰性的原则,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有意隐藏重要信息。明晰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而安然公司有意识地隐藏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贸易,会计报表披露不便于投资者理解,甚至连华尔街的会计专业人士也无法真正理解。

二、安然事件所反映的审计问题

安然事件反映的审计问题主要表现在审计的独立性上。

作为安然公司的审计师,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達信不仅没有审计出安然公司虚报盈利,而且也没有发现其巨额债务。种种迹象表明,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扮演了帮凶的角色。而安达信与安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安达信就是安然的外部审计师;到了20世界90年代中期,安达信又为安然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安然公司还把它的很多内部会计工作交给安达信来做;在2000年,安达信又向安然公司收取了高达5200美元的费用,其中一半以上为咨询服务收入。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巨额的利益诱惑,安达信如何能以客观独立的立场对安然公司的会计信息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又如何够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呢?

三、安然事件引发的对我国公司会计、审计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会计的“诚信”

“安然事件”的会计造假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近年来,我国类似的企业财务作假,注册会计师渎职的事件频繁发生。朱镕基总理曾两次警示“不做假账”。可见“诚信”是从事会计行业的根本。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诚信的教育及宣传。只有会计人员自身修养得到了提高才能使“诚信”在全行业盛行。

2.要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切实加强会计监督。由于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可能造成会计做假账等不诚信的现象。只有强化会计监督,才能形成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为会计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公司环境。

3.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我国虽然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等一系列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但是由于惩罚力度不大,使得会计从业及监管人员窜通一气。所以只有完善法规、加大更有力的惩罚措施才能让会计从业及监管人员更加诚实守信。

(二)关于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独立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经济监督的客观、公正。安然事件引发的安达信审计的问题正是因为审计师的“独立性”没能得到保证造成的。我国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加强审计的“独立性”:

1.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为客户提供任何审计业务之外的咨询服务。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审计独立性的实力。

3.强化会计师的法律意识,加大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法规体系。这就要求国家法律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办事,严厉打击审计过程中的造假和欺诈行。

四、结束语

上市公司做“假账”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不能单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以完善法律制度、从严执法为核心,推广诚信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同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建设。总之杜绝会计做假问题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为国,陆德明."安然事件"对会计的影响.财经论丛.2002(3).

[2]郑玉梅.从安然事件看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性问题.邢台学院学报.2006(3).

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再学习与再思考 篇4

作者: 卫玲 发表时间: 2007-12-12 浏览量: 1546

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再学习与再思考

如今,当我们评价一节教学活动的得失时,首先要了解的必定是教师在此活动中所制定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围绕着目标进行逐一的分析。由此可见,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整个教学思路以及活动的最终效果。认识到目标的核心地位,同时基于课改的大背景,通过近阶段对目标制定的理论领会与实践尝试。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目标制定时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所以我们在定目标时会按照这一模式去做,使得活动目标看上去比较工整。又如:我们会提醒自己目标不能过大过空,所以我们不会再制定诸如“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或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这样的目标。还有,我们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制定目标,因此,在表述的时候就少了“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多了“尝试„ „”“学会„ „”“懂得„ „”“知道„„” “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当然,我们更会考虑到目标是否既符合本班孩子的当前水平,又能让孩子跳一跳,是否具有挑战性,体现价值等因素。这一切尽管显示出我们通过学习已经有所成长。可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真正要制定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幼儿发展相匹配的精准和完美的目标,有时还是颇费思量,并且是不那么容易把握的。比如:“ 目标挑战性“点”的设定,目标挑战性“度”的把握,有了目标采用何种方式达成等”。带着这些有点“悬”的问题,再次浏览学习了一些有关教学目标制定的文章,发现在理论引领上无外乎我们在幼儿园所接受的那些培训内容,但其中的一个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且给了我再思考的启迪。即:活动和目标,那个先?

这是我在“《立足实际,谈目标制定》”一文中首次接触到的发问。文中写到它是教师制定目标时容易发生的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因为教师往往会先有活动,再制定目标,从而丧失了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联系自己的日常教学,也会多多少少发生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更容易出现以上现象。原因是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可供参考的现成美术教案十分有限,很多需要教师自行发掘内容,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这时候,我的程序往往是先自己创作一幅范例,创作的时候我首先会大致考虑画面与主题的吻合性,其次是孩子们绘画技能的发展,(可必须承认这时候自己头脑中的技能点还不是很清晰)。接下来才是根据范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了活动目标和过程。这样的操作流程使活动目标被画面所控制,而不是由目标来控制所需要的画面。这样的后果往往是一节课或者需要达成的知识点过多,使教师芝麻西瓜都不可得。或者目标对孩子的发展少了些意义和价值。比如:在 “我们的城市” 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就设计过“浦江美景”这一美术教学活动。在我创作的画面上有船只,有江水,还有江边的房子,画面中涵盖的技能包括了“大型船只的不同画法,重叠的表现方法,画面的安排等”。随后的目标制定中,我把“重叠的表现方法”作为技能点制定了出来。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先活动,后目标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急于让孩子们掌握画面中所具有的技能点,结果就超越了书面制定的目标,又要讲解这个,又要对那个技能做一下引导,蜻蜓点水式的过程当然就不会有完满的效果了。那么在今后的目标制定时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首先当然是要让目标在先,活动在后了。具体的做法在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发觉其实并不太难,其实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备课习惯即可。再以美术活动为例,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方面仍要以主题为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参照3—6岁幼儿美术知识技能的阶梯目标,先找到符合本班幼儿年龄阶段要达成的某一条教育目标,根据需要将之加以修改做为行为目标,再挖掘主题内涵,将主题中的情感态度要求化作表现目标。有了以上两点,再设计范例,寻找方法和过程。这样,因为一切都是源于具体的目标而生的,画面,过程与预设目标相匹配,所以在目标的达成度上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且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有更清晰的思路,从而能顺畅地引导幼儿去解决活动中关键的“挑战点”。

关于学生评教的再思考 篇5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学评价的方法、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实施 ,学生评教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化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因此 ,学生评教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高度重视或采用。1 学生评教的教学功能

(1)学生评教是学校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真实性 ,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学生评价教师 ,是当前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体现 ,也是学校管理方法的一种进步。实施学生评教 ,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袒露心声的机会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 ,反映自己的要求愿望 ,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效应。教学效果好不好 ,专家、、领导 教师有各自的评估角度 ,学生则有学生的立场 ,其心中自有一杆秤 ,可以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感受最深 ,最有发言权。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 ,耳濡目染 ,最了解教师。他们对教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学识、能力、语言、板书、举手投足都十分熟悉。而教书育人又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浩繁的系统工程 ,师生需密切配合 ,互相激励才能完成 ,绝不是教师一两节“漂亮”的讲课所能奏效的。传统的专家评估、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 ,势必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而学生评教的意见更真实、更贴切、更中肯。另外 ,学生较少保守思想 ,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不文过饰非 ,不敷粉贴金 ,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教 学的整体风貌。

(2)学生评教是反映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利于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教师的授课表达流畅程度

和逻辑严密程度 ,就能够感觉出教师教学态度如何 ,是不是认真钻研教材、备了课;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也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学生从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认真程度上 ,还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对工作敷衍了事等等 ,这些是其他评价方法不可替代的。常言道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这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要求。每位教师是否真正以此律己 ,学生评教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只有爱护、、尊重 理解学生 ,学生才感到教师可敬可爱 ,才能铭记教师的教诲 ,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才收到良好效果。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会深受学生喜欢 ,学生对其评价就高。反之 ,对学生冷嘲热讽的教师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日久远之 ,对其评价就一般化。

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 ,不在于自己的自诩 ,学生(尤其是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最有发言权 ,是最好的评判者。学生评价材料显示 :教师授课时 ,如果其语言流畅、逻辑严密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 ,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到恰当掌握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培养 ,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学生的评教结果一般都能够反映这位教师较高的授课水平。反之 ,如果这位教师上课语无伦次 ,说话漏洞百出 ,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得不到发展 ,那么可以断言 ,这位教师是教学上的失败者 ,学生对其评价一般。而教与学又是一种双向双边活动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教师在授课时 ,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做到课堂“活” “不乱”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配合 ,教师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学过程把教与学对立起来 ,只管教师的教法 ,而无视学生的学法 ,不管教师授课水平多高 ,学生不积极配合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前者教法灵活 ,受到学生好评;后者教法守旧、枯燥 ,学生评价一般。可见 ,学生评教 ,有利于增强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必备的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但是 ,有些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局限于教案 ,他们只满足于上课、下课 ,在教材、、教参 练习上打转 ,只要按大纲规定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就了尽职 ,至于学生学得如何 ,与教师无关。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 ,同样的教课 ,有的学生学得好 ,有的学生学得不好 ,只要有好学生就说明我教得没问题 ,那种“差”学生只能怪他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种做法、想法都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成绩 ,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评教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 ,了解学生的愿望和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学生评教的结果 ,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 ,教师如能听学生的意见 ,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采纳积极的建议 ,就能更好地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 ,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也要受到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此外 ,学生评教有利于改变“教师教 ,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 ,推动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醒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生评教能激发教师的授课潜能 ,鼓励他们时刻不忘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 ,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并以高昂的精神 ,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提高教育质量。如田阳高中的学生评教工作 ,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课题材料 ,增添了活力。不少教师纷纷走到学生中去 ,主动了解学生所提的教学意见 ,正视自己的不足 ,在备、讲、、批 辅等环节上下功夫 ,从职业道德到业务素质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3)学生评教进一步增加了评教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 ,便于学校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正确的决策。

学生评教活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导下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逐一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没有科任教师参与 ,学生在轻松、、自愿 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 ,评价较为客观 ,学校可以从中获得科任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便于学校宏观掌握教师教学与管理、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教学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情况 ,并作为教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便充分肯定教师做出的成绩 ,大力表彰先进典型 ,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并能及时纠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这样 ,学生评教师的工作就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之中 ,就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学生评教的缺憾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大多是客观、公正的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评教 ,受其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制约 ,很难解决其身心发展的不够健全而又要客观地给教师打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结果势必可能影响到评教的公正、、公平民主和客观性。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其知识水平的不同 ,对教师评价的内容理解程度、角度各不相同。大学生对教师评价 ,在公正性和客观性上尚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毛病更多 ,部分学生在评价时 ,往往是看教师的表面现象 ,而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讲解、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很难作出判断。因此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 ,部分学生“评教”主要还是看教师是否严厉等表面现象 ,很难就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不少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是以自己这门学科的成绩如何 ,若成绩较好 ,就给教师打高分 ,反之 ,就给低分 ,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得法 ,是否刻苦。这样打出来的分 ,可信度可想而知。此外 ,学生评教还受到学生兴趣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 :有的喜欢语文 ,有的喜欢数学 ,有的喜欢英语 „„或者是科目中的几科。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出现偏差 :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好 ,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低。

(2)学生评教的方式 ,很难解决某些学生在“评教”中可能出现的“报复”心理。

部分学生在评教时 ,往往是掺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因素 ,很难做到公正、。众所周知 ,不是所有教公平师的做法都能够适合所有学生的心意 ,某些学生会因此存在“报复”教师的心理 ,比如 :有的学生因为违反学校纪律 ,被教师严厉批评过 ,可能视教师对他的教育是“与他过不去”;有的学生因为成天被教师催着交作业而心情不畅等等。由于他们的心理感悟不高 ,认为教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 ,心里有怨气 ,借此机会给教师一个“报复”,会串联部分学生在评教中做手脚 ,从而导致评教结果偏离了真实情况 ,对教师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很高 ,由于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 ,甚至有时会和学生有些抵触 ,会使学生耿耿于怀 ,在测评时给教师打的分数比较低。例如 ,有些教师为了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考前没有应学生的要求划定考试的范围 ,结果在学生评教中得了最低分。这充分说明了在学生评教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3)学生评教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矛盾 ,从而引起某些教师的心里不平衡 ,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因为学生对自己评教的结果不理想 ,会产生对学生不满的情绪 ,在工作中 ,会首先考虑学生的态度 ,该说的不说 ,该管的不管 ,唯恐学生反对 ,影响评价时的分数。这样缩手缩脚的工作 ,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会直接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或者在上课的时候情绪不高 ,或者对学生训斥 ,不仅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会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生评教 ,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对科任教师的评价带有某些感情色彩 ,特别是科任教师认为自己付出较大 ,而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时 ,觉得学生不可理喻 ,便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对认为自己好的班级恩爱有加 ,对自己评价一般的班级“横眉冷对”。如此 ,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教学。由此 ,想通过测评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这也是学生评教的遗憾。学生评教实施的新思考

学生评教既有其优点 ,又存在不足之处。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使学校主管者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况 ,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等等。要想达到此目的 ,学校主管者还须努力做到 :(1)不应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教师的根据 ,更不应作为教师评优的唯一条件 ,学生评教只能是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一个参考。

不可否认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评教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 ,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比如 ,可能由于教师言词过激 ,结果导致学生评价一般 ,但在期中、期末或中考、高考中 ,学生成绩优秀 ,这又证明了教师授课水平高。因此 ,不能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主要条件 ,否则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学生的热情 ,最终损害的还是教育事业本身。

(2)要着力解决好学生评教过程中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为什么会很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呢 ? 除了名誉、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最担心来自领导的批评和压力。有些领导会把学生测评教师的结果当成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 ,对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大会批、小会讲、单独谈 ,叫教师很没有面子 ,也很沮丧。有的教师憋气窝火无处诉说 ,只好拿学生开刀 ,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所以 ,聪明的领导会在意学生的评教成绩 ,但他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 ,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更不会把评教的分数当成对教师进行抨击的借口。学校领导平时爱护教师 ,能够帮助教师进步 ,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而不是仅仅会秋后算帐。

作为教师 ,对测评成绩也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学生给自己打的分数低 ,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教师应冷静下来 ,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差距 ,迎头赶上。在当代 ,倡导平等、、民主 自由 ,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又要能够循循善诱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一味地压制学生、对学生批评 ,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用心不好 ,也不是不负责任。关键是和学生的关系搞得不好 ,有没有那个必要 ?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更快乐 ,更有效 ,更充满诗意 ? 说到这里 ,笔者想起了“惩罚”这个话题 , 许多教师之所以在评教中“吃亏“,大多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惩罚的尺度造成的。“温暖的阳光比凛冽的寒风更容易使人脱去外套。学生“还小 ,还不成熟 ,多宽容一些 ,多爱护一些 ,教师用“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对待学生 ,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关于学生这一方面 ,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师”的问题。假如教师没责任心 ,业务不好 ,对学生没有爱 ,学生自然可以实事求是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假如不是这样 ,在评教的时候 ,仅仅是因为教师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学生就来个反戈一击 ,致教师于“死地”,那也未免太不公平。教师也是普通的人 ,教师不是神仙 ,学生需要鼓励 ,教师同样也是需要鼓励 ,学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再说 ,有时同样的一个教师教两个班 ,有的班成绩好 ,有的班成绩不好 ,这很正常 ,也不能够完全把责任推到教师一个人身上 ,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 ,作为学生 ,千万不要凭借感情来做事。

(3)不断完善学生评教的方案 ,建立客观、科学、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构建公正、合理的学生评教体制 ,不断改善学生评教活动。为此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

第一 ,更新学生评教的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 ,站在时代教育的峰顶 ,放宽眼界 ,结合实际 ,在参考专家名师的意见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标准的基础上 ,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给广大师生 ,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开放民主地制定科学、、规范 公正并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第二 ,建立多向学生评教通道。首先 ,将学生评教与家长听课并评教、教师的自评、教研组年级组教师的互评、教务科研及主管教学领导的联席评议等结合 ,拓宽教学评价渠道 ,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应有功能。其次 ,在校园内尤其在教学楼设置学生评教意见箱 ,让学生通过书信方式向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 ,主管教学的部门每周开意见箱一次 ,经核实后 ,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予以答复。第三 ,营造良好学生评教的环境 ,形成教师主动接纳学生评教的心理机制。国外评教经验表明 ,教师参评的坦诚、参与程度决定评教成败。应让教师自己设计评教质量表 ,自行组织评教工作 ,消除对学生评教的认识偏见 ,正确对待评教结果 ,形成评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心理反映。同时 ,创造条件 ,发挥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评教的态度 ,提高学生评教的能力。

群体决策能力的再思考 篇6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能有效地防止因决策失误而受到的损失,群体决策一般都能很好地防止个人主义和群体思维,使决策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在群体决策能力的测量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从定性的`分析上解决对群体决策的重新认识,才能建构测量的数学模型.

作 者:郑传芹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湖北,丹江口,442700 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6) 分类号:B84 关键词:群体决策   能力   思考  

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再配置探析 篇7

1 人力资源内部再配置理论的提出

人力资源内部再配置的实质是员工内部流动的管理,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对内部人力资源的注入、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流进和流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为了满足组织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要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的可获得性,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内部流动管理。

员工是人力资本的基础,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发展要素具有经济规律的一般特征,即受市场机制的支配,总是流向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并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地方。限制经济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束缚各要素发挥效率。

对效率的追求是市场机制永恒的定律,它既存在于企业组织外部,也存在于企业组织内部。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人才为追求能力的发挥,也要择主而事。人力资本是一种能不断自我学习的要素,最优的配置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促进人力资本再配置尤为重要。企业组织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系统,促进人才在组织内部的再配置是用最优化的方法去解决次优问题。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将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良性发展。

2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的必要性

2.1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是实现高效人才组合的必要条件

拥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企业不但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还需要对不同人才进行有效组合,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相互交叉,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征都不一样,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许多情况是具体的,因此,难以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来组合人才,只有按照和谐互补、高效精干的原则,动态地配置现有人才,使每个人在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通过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来达到有效的人才组合,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总体的引导和激励下释放更大的能量,既有利于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利于企业发展。反之,如果企业内部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就难以实现高效的人才组合,不利于企业发展。蒙牛乳业集团公司的“火箭速度”发展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员工只有在干得非常出色以致上属领导认为必须为其换个岗位时才有可能换岗位,这种情况普通员工很难遇到。在一个企业或部门内部,大多数人长期待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一个普通员工即使对自己正从事的工作不满意,或者认为本企业的另一个岗位更加适合自己,想要改变工作环境和岗位却不容易。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员工常常感到怀才不遇,工作积极性受到明显抑制,而企业则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能,这对用人单位和员工本身都是一大损失。

2.2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是防止人才外流的重要手段

面对人才外流,很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最先想到的办法是加薪留人,但效果往往不佳。常言道:留人要留心,否则想走的人还是要走。事实上,员工最关心的并不是工资,而是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成长空间、成功机遇、安全保障、荣誉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当他们觉得当前所在岗位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时,就会寻求新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员工的这些目标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起来。向外“跳槽”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如果员工在企业内部可以实现个人目标,获得令其满意而又快乐的工作岗位,人才流失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建立合理的内部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无障碍流动,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堵塞内部流动渠道,只能造成人才向外流动。

2.3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是激励员工的有效形式

提起员工激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高薪、高福利。实际上,满足员工的需求才是最有效的激励,员工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激励的途径也各式各样。建立合理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就是建立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不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员工有机会选择符合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岗位,选择身心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工作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的激励形式,比单纯的物质激励更有效。

3 人力资源内部再配置的现状

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在讲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组织内部是否建立起合理的流动机制,是否赋予员工在内部适当自由流动的权利实际上反映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即将员工视为资本还是视为管理工具。

在企业集团内部,特别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联合体,不同的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常常存在竞争关系,很容易导致员工的“垄断”,这种垄断往往导致人才在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而流失。事业部宁愿优秀的员工流失也不愿意其流向其他部门,员工唯有先离职再以新员工的身份方能进入其期望的部门,这大大增加了组织内部管理成本,纵容了部门的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推动员工内部流动的意识,或名义上是促进员工流动,实际上却对员工流动设置经济、心理等障碍,或将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建立在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私人情谊上以及负责人自觉的大局意识上,而不是建立在稳定的制度上,这些均是对人力资本的轻视和浪费,是将员工视为被动管理工具而非人力资源或资本的传统管理思维模式。

人才的流失与企业内部激励紧密相关。实践证明,人才流失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激励问题。有资料表明,如果企业激励工作做到位,至少避免有80%以上的人才流失,这里所说的激励问题并不是单指物质方面的激励,而是包括岗位、满意度、快乐指数、工作内容、部门变动等全方位的激励。

4 人力资源内部再配置的对策

4.1 变革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变革包括3个方面:一是将人才视为整个企业组织的人才而非某个部门的人才,打破部门垄断的思维方式,从整个企业或集团的角度去配置人力资源。二是由以管理为本的思维方式向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转变,以效率、效益为目标,将员工从“工具”向“资本”转变。三是在组织内部树立人才适度竞争思维。

4.2 人力资源再配置要考虑人才流动对工作任务的影响

对一般岗位员工和中高级别岗位员工分别采取适度竞争性流动和人才调配的方式。人力资源部将各部门一般岗位空缺信息汇总并予以公布,人才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流动申请,会同用人部门对应聘员工进行考察,并决定是否聘用。一经同意,员工所在的原部门不应阻碍员工选择去其他部门。为保持项目的连贯性,流入、流出部门应协调项目的后续进展,直到项目完成。中、高级别岗位人才的再配置可采取人才调配方式,人才调配由需求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并附职位说明书及需求原因,人力资源部对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核确认后,对内发出招聘启事或考虑工作任务的影响直接从相关部门进行调配。

4.3 建立“人才择主而事”的制度

4.3.1 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岗位轮换制度

岗位轮流调换通常是为开发员工多种能力、提高换位思考意识和培养主管的目的而进行的。但在技术类企业,只有少数员工愿意放弃专业技术而转换到工作性质不同的岗位上,因此岗位轮流调换并不适用于技术类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赋予员工“择主而事”的机会,是指人才在同性质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竞争性流动。人才可以向其他部门申请流动,同时自身不必支付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

4.3.2 人力资本再配置的更佳方式是员工与部门之间的自主双向选择

定期在组织内部举行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双向选择,鼓励部门自主寻找适合的人才、员工自主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岗位和部门。但双向选择不应进行得过于频繁,每2年举行一次较为合理。为确保项目的持续性,每次进行双向选择的范围不宜覆盖全部员工,而应分批分步骤地开展。

4.4 将部门人员的流失率纳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指标

市场经济机制下,人才流动是对企业用人政策有效与否的考核,企业内部人才流动也是对用人部门负责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否合理的考核。因此,应将部门人员的流失率纳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中。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与运作过程中,人才流出比例过大的部门(每年部门员工流失率≥10%),应对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告诫批评,对人员流失严重(每年部门员工流失率≥20%)的部门主要负责人采取撤换的方式。

流动出人才,流动激励人才,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无序盲目流动,将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在人才流动中,除了人才本身要加强责任感外,还要建立约束机制,以劳动合同的形式约定企业与人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只有最有效地配置人才,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才有所得,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发展。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内部再配置的实质是对员工内部流动的管理。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可以实现高效的人才组合,使人才个体在企业的引导和激励下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既有利于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必将促进企业组织内部良性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流动,再配置,内部流动

参考文献

[1]郑媛.试论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体系的建立——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突破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9).

[2]胡杏菁.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员流动与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6).

[3]王舜华.浅论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河北企业,2010 (9).

[4]张艺.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新疆有色金属,2010(1).

[5]李世果.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0(14).

[6]杨东红.知识型员工流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0(31).

[7]孙峰,高飞.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内部审计再思考 篇8

旧工业建筑,属于非传统的城市景观,它是城市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工业时代拔地而起的时代见证了一个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拥有多种复合资源及价值,毫无疑问,成为中潜在的可再生空间资源。旧工业建筑不仅具有以上众多的历史价值和物质价值,对历史物证资料的保留也是难得可贵。因此,保护、改造与在利用旧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本文试图在保留旧厂房原有建筑外观基本不变,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情况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从环境艺术角度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厂房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以实现旧建筑厂房的再利用等相关问题。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发生变化,大量旧工业建筑面临停产的局面,处于闲置和衰退的状态。近几年来,受到国外对旧厂房大量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利用的启发,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更新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时代来临的较晚,城市化进程也相对落后,对于旧厂房的改造也仅处于自发阶段,不够成熟。但是,在经历了一些以艺术家或者商人为代表进行设计的“非规划性的野生风景”形式后,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后带来了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用途,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这一实践研究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方式已由自发实施改造上升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和运作的过程。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利用的概念界定

1.改造和利用

改造的意义:一是指另制、重制;其二是指另外选择。利用是指:再次开发物质文化资源为当代或者未来社会的需求服务。

改造再利用就是在重建和复兴的基础上对旧厂房进行再次设计,它并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修补,而是赋予原建筑质的提高和量的强化从而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2.旧工业厂房的自身条件对改造方向的决定性

旧工业建筑包括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两个方面,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与改造方向。

①历史性工业建筑

旧工业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工业发展史的记载,充满了历史的记忆,而这些工业历史的美丽记忆是文化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因此在改造中,我们将保留这些工业痕迹,不对其进行过多装饰,因地制宜,从当地取材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将其具有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情感认同作用发挥出来。在室内的空间改造方向,可改造为主题博物馆、公共休憩空间或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等方向。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原貌,更新功能,采用新旧共存的手法让旧厂房的原有空间属性与新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工业时代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承载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精神,让人们不再通过大脑来进行回忆,而是通过对建筑遗址改造再利用继续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感触。

②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相对较历史性工业建筑而言,只是在某个旧工业建筑或者地域环境,所具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少些而已。对于这类建筑的改造一般会利用结构,进行全面改造。例如,在建筑的外观的改造上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明确建筑风格,使其具有时代感。在室内的空间的改造上,可以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中心、展示空间、商用办公空间或休闲娱乐空间等方向。最终在明确改造方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室内空间功能,使改造后的建筑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探析

1.尊重旧址,因地制宜:打破旧厂房本身的规则形态,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同时进行新的功能区域划分,最大程度的保留旧厂房的结构体系和氛围。赋予它更多的空间穿插和层次的错落感,使整个空间更具有设计感。

2.材质的运用:通过对材质肌理的运用、色感和原建筑的材质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强烈的空间效果。在旧厂房改造中运用的最原始的材质来引导空间设计。例如在方案的设计中,墙面可选用的材质主要有:青砖、原始墙砖、以及素混凝土墙面,在素混凝土墙面中利用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同时圆孔更好的起到了通风换气的效果。

3.绿化的运用:即通过适当的绿化,掩盖原有建筑结构的破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室内植物的运用,不仅能起到绿色环保的效果,而且可以体验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例如我们会在个别空间引入绿色植物到墙面上,给原始破旧的砖墙增添一抹绿意,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使室内环境生机勃勃,也是一种很好的

墙面装饰。

4.灯光的处理: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材质与灯光的对比或融合创造出新的意境。例如在室内空间中对绿色景观的设计,使用LED轨道射灯来进行重点照明,运用灯光来营造情景照明的效果,烘托整个小景的艺术氛围。

5.小景观、小空间的创造:在旧建筑空间改造中,注重空间品质追求,在空间入口或转角处的小空间来进行小景设计,营造充满艺术品质的氛围。

6.室内空间结构的打造:介于旧厂房的空间大多是开阔的空间,尺度较大,因此在本次方案设计中通过对大空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巧妙的分割,打造夹层,形成多变、趣味的空间,使空间更有层次感更强。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综合考虑室内外空间环境各个方面的设计,并对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在立足我国当前国情和保护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法,从而赋予旧工业建筑更多个性化的功能特征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上一篇:环保作文1000字:适宜的温度下一篇:快乐的初中军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