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注释(精选12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李白, 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人物, 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诗豪放飘逸, 雄奇壮丽, 特别是古乐府诗尤为人称道,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想象奇特、丰富, 气势宏伟、豪迈,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强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比较分析, 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这一典型艺术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 领悟诗意, 体味诗歌的艺术特征并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李白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 他的诗歌豪放飘逸令人回味无穷, 而对于高中生更应该让他们了解李白和他的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从学过的作品中与本诗作比较, 体会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李白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习, 培养学生鉴赏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2.感受李白诗歌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学习李白诗歌作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并运用于诗歌鉴赏中。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1.熟读本诗, 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综合体味全诗。
2.搜集并整理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或者你最喜欢的李白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时, 悲愤的呼喊“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当他得知自己的抱负可以实现时, 满怀激情的唱到“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对生活充满自信, 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纵情于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齐答:李白 (教师板书)
二、具体研习:
1.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们心目中的诗仙, 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 那李白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 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 (李白的简介)
2.过渡到课前的预习情况: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盛赞李白:“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仙李白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那么我们都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或者你最喜欢的李白的作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学生一起回答和个人回答相结合, 学过的作品有: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行路难三首 (其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蜀道难》: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有些作品是学生自己喜欢的, 例如《行路难三首 (其一) 》《将进酒》《蜀道难》, 后两首将在第五册学到)
3.针对预习的问题设计:
(1) 请同学们从这些诗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
(2) 想一想, 李白的这些诗都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让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特征:有气魄, 很大气;感情充沛, 豪放飘逸, 想象奇特, 比较夸张, 非常的浪漫, 一气呵成, 气贯长虹;令人心胸开阔, 很壮美, 等等。
(教师:同学们说出了他诗歌的特点, 我们总结一下哪些是更典型的呢?)
4.讨论总结: (板书)
夸张
想象
情感
(咱们能不能再给加上一个有特点的修饰词:比如非常夸张……)
总结: (板书)
大胆的夸张
浪漫主义{瑰奇的想象
强烈的情感
教师:正是因为李白诗歌的这种典型特征, 杜甫赞他“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然而有一首诗堪称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经典之作, 把它的典型艺术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板书在黑板的右侧与前面的板书对称)
5.请同学们自读并找出诗中能体现上述典型特征的语句, 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学生根据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 找出诗歌中体现其特征的语句并讨论交流。此环节要求教师对诗文内容的熟练把握和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指导和激励性的评价,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运用上述三个特征或其中的一个特征写一篇写景小散文, 5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也领略了天姥山的雄奇壮美和天上仙境的神奇美妙。应该说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他而幸运的人, 活着, 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 让时代因他而自豪。盛唐已经风消云散, 而李白在时代的灰烬中用诗歌打造的金身却岿然屹立, 它是星光灿烂的华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让我们永远的仰望。
五、教学反思:教完这节课, 我的感受是:学生兴趣很浓, 思维活跃, 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 我认为以下三点是高度重视的。
(一) 教学设计, 选好角度。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 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了解他的诗歌的典型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他的作品。所以我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本实现,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并学会运用诗歌特征分析他的作品。这样设计, 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二) 解读文本, 突出重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 我在处理教材时, 紧紧抓住诗中关键的地方, 突出重点。本诗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能够突出表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过程,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探微
一、梦境解析
关于梦境,亚里斯多德有个很简短的定义:“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也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梦中,诗人穿上东晋诗人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屐,沿着云梯一直攀上去,听得见空中天鸡鸣叫,看得见海面升起的红日。山路千回路转,刹那间暮色降临,耳畔但阉熊咆龙吟,惊魂甫定,忽然霹雳一声,山岳崩颠,天门大开,一个神仙世界呈现眼前。“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体现的是梦境中的森严恐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之门打开时,令我们大开眼界,融视觉、听觉于一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对天空的描写,活脱脱的一个神化皇宫。若不是在梦中,恐诗人无论如何驰骋想象,也难以捕捉和描绘如此壮丽、如此飘渺的场景。那种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本身就具有梦的特色,可以看出梦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现象与感情产物,在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便成了文学,便成了展示心灵世界的“天窗”。
对“湖月、渌水、清猿、云梯、花石、海日、天鸡、叠岩、岩泉、天雷、天门、天境、天仙”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变幻非常迅速,一步一景,步步变幻,奇幻不定。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经历的事物的恍忽,虽然诗人描写梦境的笔法是真实的,但更显出梦境的迷离恍忽、虚幻。作者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景物飘忽不定的真实感觉,而显示和突出的却是梦境的虚幻。虚幻的东西肯定是会破灭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破灭了。“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通过梦境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完成了自我回归、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象征解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在诗篇的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海上瀛洲烟波浩渺、遥不可及,是无可捉摸的,是难以寻求的。古代传说中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山,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幻想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的神妙所在,因此,也常常代表着中国人向往的、但常人又难以追求到的或实现的梦想。然而,“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在诗人眼里,天姥山虽然在想象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但和仙山瀛洲相比,却是可攀登、可欣赏、可观照的对象,也是可追求的理想,可实现的抱负。瀛洲好比是人的幻想或空想,神秘而无从接近,天姥山却象征着人们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幻想或空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则是合理的会实现的想象,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因此,梦游天姥山实际上就是诗人在现实中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心理的一个相反的投射,在梦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梦境中体验追求理想的惊惧和快乐。
因此,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们攀登理想高峰的隐喻。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过程中,诗人先是在月夜下飞度镜湖,明月照耀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诗人的影子 ,送他到美丽的剡溪。这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们在追求理想的最初的那种兴致勃勃、轻松愉快、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诗人在梦中摆脱了现实的沉重,向理想进发了。然而人们在追求理想之初,往往背负着命运的艰难和处境的窘迫,体味着人生底层的悲欢和愁苦,因此在诗人眼里,渌水荡漾,清寒凛冽;在诗人耳里,清猿啼切,清苦悲伤。追求理想的过程终究是美丽的、使人陶醉的。在向理想奔去的时候,一切在眼里都是新鲜的,富有生机的,有一种微醺的甜蜜。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整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因此,怀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浪漫理想的诗人登上了人生理想的台阶。
三、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充分运用想象,借用神话故事,进行虚构,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又与某些具体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张的描写,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写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正是靠着成功的夸张才使这首诗形象鲜活,顿生光辉。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十分恰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为了反映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对想象中瑰丽奇幻的仙境的铺张描写,只因在这盏聚光灯照射下,才愈益显得光彩动人。
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整首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所以前人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神思飞扬,挥洒自如,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风代表作之一,历来各种唐诗选本或李白诗作选本都将此诗收录其中,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历代诗文名家多有评述。题中虽有“留别”二字,但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人们在分析这首诗,都认为神奇瑰丽的梦中仙境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讽。
参考文献:
[1]王峰.语文(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
[2]张红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象征解读[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
Li Bai
Donning the shoes of Xie,
I climbed the dark ladder of clouds.
Midway, I saw the sun rise from the sea,
Heard the Cock of Heaven crow.
And my path twisted through a thousand crags,
Enchanted by flowers I leaned against a rock,
And suddenly all was dark.
Growls of bears and snarls of dragons echoed
Among the rocks and streams;
The deep forest appalled me, I shrank from the lowering cliffs;
Dark were the clouds, heavy with rain;
Waters boiled into misty spray;
Lightning flashed; thunder roared;
Peaks tottered, boulders crashed;
And the stone gate of a great cavern
Yawned open.
Below me, a bottomless void of blue,
Sun and moon gleaming on terraces of silver and gold;
With rainbows for garments, and winds for horses,
The lords of the clouds descended, a mighty host.
Phoenixes circled the chariots, tigers played zithers,
As the immortals went by, rank upon rank.
My heart was seized by fear and wonder,
And waking with a start I cried out,
For nothing was there except my mat and pillow—
Gone was the world of mists and clouds.
And so with the pleasures of this life;
All pass, as water flows eastward.
I leave you, friend—when shall I return?
I shall pasture white stags among green peaks
And ride to visit mountains famed in legend.
Would you have me bow my head before mighty princes,
镇远中学
杨振基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执教者
镇远中学杨振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神仙洞府
梦境消失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离奇险怪
迷惘、惊悚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无限哀痛、留恋
在李白的经典之作中, 这一首无疑属于经典之经典。历代诗评家们甚为推崇, 但是, 得到最高评价的是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 这是激情的高潮和思想的光华。对于全诗丰富的意象群落和到达情绪高潮曲折的过程, 诗评家也有生动的感受, 如“纵横变化, 离奇光怪, 吐句皆仙, 着纸欲飞” ( 《网师园唐诗笺》) , “恍恍惚惚, 奇奇幻幻” (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当然, 在赞叹中也隐含着某种保留。如“无首无尾, 窈冥昏默” ( 胡应麟) , “甚晦”“又甚晦” ( 《唐诗品汇》) 。① 这隐约流露出艺术感悟上的困惑。惜并未正面展开, 但对深刻理解这首诗, 却是良好的切入点。
这是一首写梦的诗。梦是虚幻的、无序的, 因而在我国古典散文中, 很少全篇写梦的, 而在古典诗歌中, 全篇写梦的却并不罕见。这是因为诗在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一点上与梦相通。想象和梦一样, 可以超越时间、空间, 便于抒发亲情、友情、恋情。梦中警句良多: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 李煜《浪淘沙》)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陇西行》) , “魂来枫叶青, 魂返关塞黑” ( 杜甫《梦李白》) 。想象和梦一样有一种释放情绪的功能, 潜意识受压抑的意向在梦中以变异 ( distor- tion) 的形态表现出来, 成为感情的载体。但是, 《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写怀念亲友的, 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是向友人告别的。一般的告别都强调留恋之情, 这里却根本不涉及留恋, 而是描述自己将要去的那个方向的美好, 梦想自己游山玩水。据考订, 此诗作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远去中央王朝是政治上的大失败, 从现实生活来说, 他无可奈何, 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齐鲁梁宋之间和高适、杜甫等诗友徜徉山水,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 忘却政治上的挫伤。但是, 在梦中, 他的潜在心态有什么不同呢? 值得仔细辨析一番。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题目明明说梦游名山 ( 天姥) , 怡情山水, 开篇却提出了“瀛洲”, 这可是座仙山。这便不仅是人间的山水趣味, 而是游仙的境界。只是仙山虚无缥缈 ( “烟涛微茫信难求”) 不可捉摸, 才为人间的山水之美吸引。问题是, 这个天姥山究竟美在什么地方, 值得向东鲁诸公强调一番呢?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美在天姥山无比的高大雄伟, 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这是双重夸张, 天姥山比之中华五岳实在是比较小的, 而天台山与天姥山相对, 双峰峭峙, 不相上下, 本来也可构成对称美, 但李白显然是着意夸张天姥之独雄, 山之独雄正是为了表现李白心之独雄, 情之孤高自豪。这种美可以归结为一种“壮美”。
“我欲因之梦吴越”, 壮美的境界触发了天姥吴越之梦。然而梦中的吴越, 却并不是天姥之崇山峻岭, 不是壮美, 而是“一夜飞度镜湖月”。湖和月亮构成了画面。镜湖, 从语义的联想来看, 是如镜的湖。水的透明加上月光的透明。但李白还不满足, 他接着说: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月光能把人的影子照在湖中, 光影明暗反差, 月光和湖光的透明就不言而喻了。在明净的水光月色中, 连黑影子也显得透明, 这样空灵的境界, 和崇山峻岭的壮美相比, 是另外一种风格, 可以说是优美。从这里, 可以体悟到李白山水诗意的丰富: 壮美与优美相交融。然而这还不是李白诗意的全部, 接着下去又是另外一种美: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壮美和优美的交融, 固然精彩, 但还限于自然景观; 梦中的李白, 不仅神与景游, 而且神与人游。在梦中, 和这个政治上的失败者神交的是前朝权威山水诗人。选择谢灵运的宿处, 谢灵运式的木屐②, 目的是进入谢灵运的感觉, 遗忘政治失意的压力, 享受精神的解脱。“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效果强烈到遗忘了时间的推移, 忽略了从曙色到暝色降临。“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恍惚迷离的美, 也是梦的变幻万千的飘忽感。这样, 在天姥之梦的壮美和优美中, 又添上了一层迷离漫漶的蒙眬之美。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交织的梦境并不完全是梦境, 实际上超越了梦境 ( 自然和人文的山水) 。《唐诗别裁》的作者沈德潜, 毕竟是有艺术感觉的, 是他第一个道破了这样的境界, 既是“梦境”又是“仙境”。③这就是说, 这并不是单纯的山水诗, 而是一首游仙诗。
天姥和“仙境”的联想, 这是从一开头就埋伏下的意脉。
把“瀛洲”的仙境抬出来和人间的天姥相对, 实际上, 天姥并不完全是人世。天姥山就是因为传说登山者听闻仙人天姥的歌唱而得名。山水诗杰作, 唐诗中比比皆是, 而李白显然要对山水入文的传统主题进行突围。在这方面, 李白最大的优势就是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底蕴。他秉承道家观念, 甚至正面嘲笑过儒家圣人 (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以道家意识, 从山水现实向神仙境界过渡, 对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这里, 他从容遨游于从魏晋以来就颇为盛行的游仙境界: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不过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就在于哪怕是写俗了的题目, 也有他的突破。一般的游仙, 不外超脱世俗, 超越时间和空间, 达到生命绝对自由境界, 曹植的《游仙诗》可为代表:
意欲奋六翮, 排雾陵紫虚。
虚蜕同松乔, 翻迹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骋辔远行游。
曹植的游仙, 其实就是成仙,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一样长生不老, 不受生命的限制, 不受空间的限制, 自由翱翔九天, 俯视四海。但是, 这样绝对不受主体和客观世界任何限制的仙境, 不管有多少优长, 都回避不了一个不足, 那就是太过架空, 绝对欢快, 缺乏现实感。李白的创造在于, 一方面把游仙与现实的山水、与历史人物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又把极端欢快的美化和相对的“丑化”交织起来。这里所说的“丑化”, 指的就是某种程度的外部景观的可怕,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似乎是突发的地震。与此相应的是内心的惊惧“栗深林兮惊层巅”。《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曰: “梦中危景, 梦中奇景。”④恰恰是美在凶险, 美在惊惧。李白以他艺术家的魄力把凶而险、怪而怕、惊而惧转化为另一种美: 惊险的美。貌似突兀, 但是, 又自然地从壮美、优美和神秘之美衍生出来。接下去, 与怪怕、惊险之美相对照, 又产生了富丽堂皇的神仙境界之美: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个境界的特点是: 第一, 色彩反差极大, 在黑暗的极点 ( 不见底的“青冥”) 上出现了华美的光明 ( “日月照耀金银台”) 。第二, 意象群落变幻丰富, 金银之台、风之马、霓之衣、百兽鼓瑟、鸾凤御车、仙人列队, 应接不暇的豪华仪仗都集中在一点上———尊崇有加。意脉延伸到这里, 发生一个转折, 情绪上的恐怖、惊惧, 变成了热烈的欢欣。游仙的仙境, 从表面上看, 迷离恍惚, 没头没尾, 但是, 意脉却在深层贯通, 从壮美和优美到人文景观的恍惚迷离、惊恐之美, 都是最后华贵之美的铺垫, 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受到帝王一样尊崇的精神高度。这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梦境中释放出了潜意识里的凯歌。这个梦境太美好了, 现实生活中的委屈在这里一扫而光, 完全可以在这种境界里自由歌唱。但是, 身处逆境的李白并没有流连忘返, 最后, 他还是选择了意识清醒代替潜意识的凯歌, 这毕竟只是“梦游”而已。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从情绪的节奏来说, 则是一个转折, 从恍惚的持续, 到倏忽的清醒。情感在高潮上戛然而止。狂想的极致, 伴随着清醒的极致。
在唐诗中, 像这样把奇幻的梦境过程作全面的展示, 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 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故在诗评家常有“纵横变化, 离奇光怪” ( 《网师园唐诗笺》) 的感受。但并不是一团混乱。事实是, 在变幻不定的梦境中, 意脉通贯井然。有评论说: “奇离惝恍, 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首入梦不脱, 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变幻之中, 又极经营惨淡之苦。”⑤在反复变幻的过程中有序贯通, 难度是很大的。从内涵来说, 外在美化和内心变化的交融, 从壮美到优美, 从迷离神秘至惊惧之美, 到欢乐、恍惚的持续, 到倏忽的清醒: 丰富复杂的变幻和多到五个层次的转折过程, 统一用七言句式来表现, 需要对语言有超强的驾驭能力。五七言诗的句尾固定在“三字结构”上。拘守于三字结尾的七言体, 要写出梦境的多层曲折, 则不能不牺牲逻辑的连续性。李贺的《梦天》就有这样的不足: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同样是写梦的过程, 这可真是彻头彻尾的迷离恍惚, 无首无尾了。八个诗句都是平行的, 没有过程, 没有逻辑的承接和过渡。诗人的追求就是把连续过程省略, 每联意象各自独立, 逻辑关系浮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意象密度, 能提高抒情强度, 但是, 大大限制了叙事功能。前面四句, 意象在性质、量度上相近、相似, 勉强作解, 还可能说是诗人漫游天宇所见。而第三联,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逻辑就完全断裂了。有论者强为之解, 说是“层次分明, 步步深入”。其实, 李贺追求的恰恰就是层次不分明, 只有平行, 而无层次, 在同一层面上, 整体是一个意象群落的迷宫。某些解读者设想它不再是连续的描绘而转换为“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 这就有点类似猜谜了。李白和李贺不同, 他的追求并不是把读者引入迷宫, 他游刃有余地展示了梦的过程和层次。过程的清晰, 得力于句法的 ( 节奏的) 灵动, 他并不拘守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 灵活地把五七言的三字结尾和双言结尾结合起来。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路不定”“忽已暝”“殷岩泉”“惊层巅”, 每句都是三字结尾、五七言的节奏, 保证了统一的调性。如果把三字尾改成四字尾: “千岩万转云路不定, 迷花倚石日忽已暝。”以“云路不定”“日忽已暝”为句尾, 就是另外一种调性了。李白在诗中, 灵活地在这两种基本句法中转换, 比如: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以“欲雨”“生烟”为句尾 ( “兮”为语助虚词, 古代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呵”, 表示节奏的延长, 可以略而不计) , 这就不是五七言诗的节奏了, 双言结尾和三言结尾自由交替, 近乎楚辞的节奏。把楚辞节奏和五七言诗的节奏结合起来, 使得诗的叙事功能大大提高。增加了一种句法节奏, 就在抒发的功能中融进了某种叙事的功能, 比如: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有了这样的节奏, 就不用像李贺那样牺牲事件的过程, 梦境从蒙眬迷离变成恐怖的地震, 过程就这样展开了: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从“魂悸”“惊起”到“觉……枕席”“失……烟霞”, 有了向双言结尾的自由转换, 句子之间就不是平行关系, 而有了时间顺序, 先后承继的逻辑也比较清晰。特别是下面的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句法的自由, 带来的不仅仅是叙述的自由, 而且是议论的自由。从方法来说, “世间行乐亦如此”, 是突然的类比, 是带着推理性质的。前面那么丰富迷离的描绘被果断地纳入简洁的总结, 接着而来的归纳 ( “古来万事东流水”) 就成了前提, 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这就不仅仅是句法的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而且是从叙述向直接抒发的过渡。这样的抒发, 以议论的率真为特点。这个类比推理和前面迷离的描绘在节奏 ( 速度) 上, 是很不相同的。迷离恍惚的意象群落是曲折缓慢的, 而这个结论却突如其来, 有很强的冲击力。节奏的对比强化了心潮起伏的幅度。没有这样的句法、节奏和推理、抒发的自由转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激情的概括、向人格深度升华的警句就不可能有如此冲击力。但是, 这似乎还不是全部理由, 不能设想, 如果把这样两句放在开头, 是否还会有同样的震撼力。格言式的警句, 以思想的警策动人, 但思想本身是抽象的、缺乏感性的。这两句之所以成为李白生命的象征, 就是因为前面的诗句提供了深厚的感性基础。
这不仅仅是思想的胜利, 而且是诗歌结构艺术的胜利, 同时也是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人格创造的胜利。
诗歌并不像西方当代文论所说的那样, 仅仅是语言的“书写”。诗歌不仅是语言的创造, 而且是诗歌形式的创造; 不但是诗歌形式的创造, 而且是人格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 突破原生的语言、原生的形式, 更主要的是, 突破原生状态的人, 让人格和诗格同步上升。要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 在实用性散文中, 李白并不完全像诗歌中那样以藐视权贵为荣, 事实恰恰相反。他在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中这样自述: “白陇西布衣, 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对于诸多他干谒的权势者, 他不惜阿谀逢迎之词。对这个韩荆州, 李白是这样奉承的: “君侯制作侔神明, 德行动天地, 笔参造化, 学究天人。”⑥这类肉麻的词语在其他实用性章表中 ( 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上安州李长史书》) 比比皆是。可以说在散文和诗歌中, 有两个李白。散文中的李白是个大俗人, 而诗歌中的李白, 则不食人间烟火。这是一个人的两面, 或者说得准确一点, 是一个人的两个层次。由于章表散文是实用性的, 是李白以之作为求得飞黄腾达的手段, 具有形而下的性质, 故李白世俗的表层袒露无遗。我们不能像一些学究那样, 把李白绝对地崇高化, 完全无视李白庸俗的这一层, 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偏激的老师那样, 轻浮地贬斥李白, 把他的人格说得很卑微甚至卑污。两个李白, 都是真实的, 只不过一个戴着世俗的、表层的角色面具, 和当时的庸俗文士一样, 他不能不摧眉折腰, 甚至奴颜婢膝。但李白之所以是李白, 就在于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庸俗, 他的诗歌表现了一个潜在的、深层的李白, 这个李白有藐视摧眉折腰、藐视奴颜婢膝的冲动。在诗中, 他上天入地, 追求超凡脱俗的自由人格。
不可忽略的是文体功能的分化。李白在诗歌中, 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在卑污潮流中忍受不了委屈, 苦苦挣扎, 追求形而上的解脱。诗的想象, 为李白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契机, 李白清高的一面, 天真的一面, 风流潇洒的一面,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一醉累月轻王侯”的一面就这样得到诗化的表现。当他干谒顺利, 得到权贵赏识, 甚至得到中央王朝最高统治者接纳时, 他就驯服地承旨奉诏, 写出《清平调》, 把皇帝宠妃奉承为天上仙女 ( “若非群玉山头见, 定向瑶台月下逢”) 。如果李白长此得到皇帝的宠爱,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这颗最明亮的星星很可能就要陨落了。幸而, 他的个性注定了他会在政治上碰壁。他反抗权势的激情, 他的清高, 他的傲岸, 他的放浪形骸、落拓不羁的自豪, 和现存秩序的冲突终于尖锐起来, 游仙、山水赏玩, 激发了他形而上的想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他的人格在诗的创造中得到净化、得到纯化的杰作。诗中的李白和现实中的李白虽不同, 但并不绝对矛盾。李白的人格和诗格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升华的。
注释
1以上均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上)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 岩嶂数十重, 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 上山则去其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
3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上) , 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现实天姥(游前) | ||
2.梦游幻境(游中) | ⑴梦到剡溪 | |
⑵登山途中 | ||
⑶山顶所见 | ||
⑷醒来情况 | ||
3.抒情言志 |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必须大胆取舍,集中兵力,突出重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圈点勾画,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上课伊始,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读赏结合,合作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师生平等对话,重视生成问题引导,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解决生成问题,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昏暗,夜晚——洞中仙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已经相当有收获了,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不应操之过急,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或含糊带过,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不能给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当学生未提出时,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①教师要深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集中兵力,突出重点。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多种形式,夯实基础,紧扣文本,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成为空中楼阁。⑤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⑥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以梦境描写为主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变化莫测,历来为人所称颂,尤其是梦中仙境的描写,脍炙人口,堪称绝响。
一直以来,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甚至极具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李白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讽。因为诗人笔下的这个神仙洞府金碧辉煌,色彩缤纷,仙人们穿着彩虹做的衣服,以仙风为马,让鸾凤拉车,在猛虎的鼓乐声中优雅而来……好一个祥和光耀、笙歌阵阵、其乐融融的盛会!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缺乏文本依据,也不符合诗中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
从文本依据角度来审视。诗人梦醒之时的描述及梦醒之后的感慨并没有“但愿长醉不用醒”的留恋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就是诗人的梦醒,“悸”的含义是“因害怕而心惊肉跳”,“惊起”意即受到刺激而醒。这个“梦醒”的描述相当明确地说明了诗人的这个“梦”是凶多吉少,梦醒之后的“长嗟”就更能说明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亦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很显然是梦中洞府仙境的生活,诗人渗透在这句诗里的.情感是意外和失望;“古来万事东流水”应该是诗人联系到梦里梦外的生活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尘世的人和天上的神仙都一样醉生梦死地及时行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知,诗人梦醒之后对梦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既不赞同更不向往。
从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角度来审视。首先,诗歌开篇以虚衬实,交待了天姥山的神秘和梦幻,诗人因神往而梦游,但是,诗人的出发是孤独而寂寞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给人强烈的形单影只之感;猿啼凄厉,孤独无限,“渌水荡漾清猿啼”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这两处明写诗人的寂寞孤独,还有两处用典暗写。“谢公宿处今尚在”是一处,“身登青云梯”句化用了谢灵运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又是一处。两处用典,却只涉及一人,由此可见两位杰出的诗人至少在“惜无同怀客”这一点上,心灵是相通的。
其次,诗人登临天姥山的感觉是恐怖的。照理说,这么心往神驰的山水胜地,诗人登临,该极力渲染这里的诗情画意和秀丽风光,但是,这首诗中写天姥山称得上壮丽明媚的诗句仅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和“迷花倚石”半句。诗人笔下大写特写的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情景: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气扑朔迷离,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颤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真是好一个恐怖的登山之旅,好一个阴森的荒诞之梦!
第三,诗人梦醒之后的“长嗟”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梦不是什么美梦。
综上所述,诗人笔下这个梦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诗人因神往而产生的梦中之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总之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可怖之梦!而在这样一个梦中,将洞府仙境理解成诗人所神往的自由世界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又多么的悖情悖理!
那么,诗人到底以什么态度来写这个洞天仙境呢?相关描写确实是在浓墨重彩地铺排莺歌燕舞、极尽声色的仙人生活,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皇帝佬儿奢靡的生活岂不就是人间仙境般的享乐?!诗人意欲借此展示一种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在展示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愤怒和痛心自不待言!所以,仅仅根据这种似乎极致的美的描述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不免失之简单。况且,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李白还是深受皇帝宠幸的文学弄臣,与皇室人员一起享受着宫廷生活的奢靡豪华,而且,只要他愿意,这种生活它可以永远享受下去。而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他想做的只是匡计天下,治国安邦,对宫廷的那种荣华富贵却不屑一顾,即便是被“赐金还乡”,逐出京城,也在所不惜。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诗人对这个洞天仙境彻底否定的态度。
第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得李白在短时间“一夜”还要迅速地 “飞度”到天姥山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诗人先谈瀛洲后说天姥山,这就为天姥山镀染上了神奇的色彩。那么天姥山在诗人笔下是什么样子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既然如此高峻神奇,引人入胜,当然令诗人无比向往,所以诗人要“一夜飞度镜湖月”。
天姥山果真那么神奇吗?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诗人为什么如此夸大其辞呢?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否另有隐秘呢?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呢?两条路。一条是科举进仕途,一条是从军创大业。而李白却突发奇想,希望有人举荐他,一步登天进仕途。于是他进长安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然而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仕。你想,此时在他心目中,长安仕途是否也如天姥山一样神秘而高峻呢?愈是不能如意,天姥山愈是令人神往,真想“一夜飞度镜湖月”啊!文章解读到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的手法、奇伟的.想象来描写天姥山了,这才是艺术形式与思想感情的高度融合啊!
第二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诗人为什么要“惊起”,还要“长嗟”呢?他“嗟”什么呢?天宝元年(742),在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下,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可谓一步登天。所以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快意与风光!后来李白进宫朝见皇帝,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这段生活恰恰使李白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所谓的“理想”。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幸,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这一切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对朝廷开始失望与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放还之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少年的岁月实为可惜啊!当年李白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而今被赐金放还,正是回归“神游八极之表”的好时候,于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好一段神仙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李白真正想要过的啊!当一梦醒来,想一想以前走过的路,后悔啊,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还是走我喜欢走的路吧!他长嗟一声,一切释然。
第三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就让我骑着白鹿自由地穿行在山水间吧!一个“放”字,写尽了他的悠然。既然生活如此悠然,诗人自然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叹了!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刘国正)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注释】推荐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代李白原文赏析11-02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译文及赏析09-14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1-07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2-1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05-29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06-11
留别妻原文及赏析10-19
梦游家乡作文05-29
梦游三国作文07-09
【精华】梦游作文600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