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篇1

首场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

这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发表讲话,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场发布会

傍晚时分,北京国子监一所美术馆里,一场简单而热闹的招待会正在举行。

发言席的一侧,83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拒绝工作人员为其搬来座椅,73岁的李肇星轻轻挽着他的胳膊。站在最外侧的是62岁的孙玉玺,和他隔得不远的是同为“50后”的沈国放。音乐声响起,“60后”秦刚、洪磊以及“70后”华春莹走过去,把他们请上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亲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

首场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面对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分钟,李肇星担任现场翻译。

多年之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钱其琛说。

此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轮流担任。李肇星当年在筹备会上建议,是否把司长叫发言人、副司长叫副发言人?“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 的称呼就这么亲切随便)说:算了,越简单越好,都叫发言人。”李肇星说。

1983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钱其琛担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

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李金华成为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迄今为止,在27位发言人中,共有5位女发言人。

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

创纪录的一次,发言人在60个小时里,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发布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吉米说,在外交部举行首场发布会之前,只能依靠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还有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稿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设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只主动发布,不答问,现场翻译用交传,后来改为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记者会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式改用同传。此后,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直到没人提问发布会才结束。

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发布厅里,他最长经历过2个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发布厅之外,创纪录的一次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孙玉玺随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在60个小时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

跨入新世纪后,信息化迅猛发展,互联网颠覆了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迈入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主张。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与时俱进”,设立了24小时值班手机,全年无休接受媒体的提问,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应媒体的关注。

2011年9月,例行记者会改为每个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路透新闻北亚区总经理杜纳德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意味着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更加公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开通了微博、微信,记者会和发言人谈话内容在第一时间用多媒体手段发布。

如今,外交部记者会不只是记者的“专利”,也对普通民众开放。仅2013年,就有120余批、4000余人次旁听记者会,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热心网民等各界人士。外交部还会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民众可以和发言人“零距离接触”。

“问不倒”的背后

发言人“潜水”看网评、刷微博,还有“年轻、能干、不可缺少”的“小伙伴”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

和西方国家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多是职务化的。以外交部发言人为例,基本上由新闻司司长、副司长担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发言人专业性要求的降低。

北青报记者梳理对27位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报道发现,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使馆工作经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作为发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国记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网络也是发言人常用工具之一。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发言人表示,他们会看网站的评论,会上微博,但是“潜水”居多。

“公众看到的是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但看不到的是幕后还有许多人、许多部门在支持。”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说,发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问角度、制定答问要点、回答问题,外交部各个司局和其他部外单位都为发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和发言人形影不离的是新闻司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秦刚用“年轻、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们”。在繁华的朝外大街,发言人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这个团队在24小时跟踪国际地区的重大事件及媒体的报道。每天上午,发言人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

作为发言人,沟通技巧和形象仪表同样重要。据发言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邀请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中央电视台化妆师等专业人士给发言人“支招”。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曾经向高级化妆师徐晶老师“请教”化妆技巧,还让服装设计师朋友为她的着装提供建议。

发言人不追求“明星效应”

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网站论坛上,发言人的言论经常成为讨论热点,有叫好的,有编“段子”调侃的,也有“拍砖”的,甚至有人给发言人寄过钙片,意思是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

外交部第21位发言人刘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

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

在民间,人们往往会对发言人富有个性的回答津津乐道。但在李肇星看来,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秦刚也认为,记者会不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明星效应”。“发言人要爱国、通晓内外、找准定位,要牢记大我,忘却小我,底气才会更足,表达才会更准确自如。”秦刚说。

不过,在严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对棘手、刁钻的问题时,很多发言人都会选择用灵巧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记者会上李肇星回应各方对邓小平健康的关注,称其身体很好。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幽默地说:“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2.0时代:发言人如何再出发?

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深度解读,跨部门合作也将越来越多

过去,外交部记者会是外界能够听到中国声音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如今,信息发布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平台。在2.0时代,发言人制度会如何发展?

在程曼丽看来,发言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依然会被保留。从发言人角度看,这种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够增加传播亲和力;对记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馈,而且有现场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如何优化新闻发布机制,如何使用让公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这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程曼丽解释,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进行深度解读,以进行更有效对话、消除误解偏见。

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新闻发布不及时,造成民众恐慌,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信息公开条例。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

程曼丽认为,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涉及跨部门合作,例如食品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等,在对外发布上也应该形成合力,使得各个部委部门间有更好的协同互动。

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外交部新老发言人和来自国新办、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台办、卫计委等部门的发言人拍了一张合影,在场的记

者笑称,这是中国发言人的“全家福”。也许,在未来,这样的“全家福”会越来越多。

文/本报记者 刘一

提问发言人

发言人有何挑战?如何减压?

北青报: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秦刚:答不好的问题。

洪磊:每场记者会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准备的,因此每个问题都是印象深刻的。

华春莹:一个周五下午,原本是轻松的心情,但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位西方记者以极其挑衅的口吻攻击中国,我顿时热血沸腾,理直气壮予以驳斥。会后同事们告诉我,他们当时也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北青报:发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压力,如何减压?

秦刚:我没有觉得工作是压力,只是比较繁忙。

洪磊: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打乒乓球。

华春莹:打网球。

北青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秦刚:自己。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发言人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经有24位外交部响当当的发言人,我如何传承好这一棒,在这个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对的题目。

华春莹:回答好每个问题。既准确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又以大家听得进去、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文/本报记者 刘一

发言人素描

我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

围巾斜搭肩上,笔挺西装,12月14日,颇有“五四青年学生范”的李肇星,借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发布,与北大学生面谈。

今年73岁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长。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语言文学系收留,做过司机梦、记者梦等各种梦,却从没做过外交梦的他,因而一只脚踏入外交的门槛。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进入外交部。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顾了亲身参与的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事件,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身经百战”的李肇星曾舌战群儒,但在接受媒体提问时,却肯定地说,从来没跟人吵

过架,不管是做外交还是生活中,他都强调摆事实。在北大校友面前,李肇星回忆饥荒时代做在校门口捡烧饼的梦,没事爬到未名湖畔的桑树上吃桑葚,带着桑葚汁进教室的故事。北大的大师让他印象尤深,入学之初在小卖部偶遇美学大师朱光潜,而在日后的外交生涯中,他也一直牢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说,我说的都是真话。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发言人趣事

发言人说“酒话”念叨台湾不可分割

“外交部流传着一个笑话,外交部前发言人沈国放有一次和朋友喝酒,喝高了开始说‘酒话’,嘴里一直念叨着两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位发言人的真言恰恰说明了台湾问题在中国外交官心中的分量。”

摘自李肇星《说不尽的外交》

“(发言人)台上和台下还是有不同,台上西装革履,台下比较休闲,所以被认出来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多。有的时候老百姓会把发言人弄混,比如我有一次就发现有两个人一边瞟着我一边悄声说,“那不是发言人秦刚吗?”可能那段时间是秦刚主持记者会,上电视比较多,长得也比我帅,所以大家以为发言人都叫秦刚。”

北京青年报2009年1月专访外交部前发言人刘建超

背景新闻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年大事记

1982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处举行记者会,就中苏关系发布简短声明,这场“三句话发布会”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1983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外交部在中国国家部委中率先建立发言人制度。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举行一次发布会,只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现场采用中英文交替翻译。

1983年

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1986年

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

1988年

每次记者会都允许记者提问。

1995年

记者会改为一周两次,每周二、周四下午举行。

1997年

例行记者会取消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限制,现场答问至无人提问为止。记者会翻译改为中英文同声传译。

2000年

设立发言人办公室值班手机,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受理记者提问。

2011年9月1日

正式启动新闻发布新机制,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篇2

但是, 李娜8岁开始练网球前, 竟还没见过网球拍。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被业余体校的教练发现, 她才开始练网球。当时教练告诉李娜:“如果你想留下来, 甚至晋升到重点班, 你必须打败这些大姐姐。”

李娜铆足了劲。由于年纪小, 训练又辛苦, 不少孩子在训练时会找出各种理由偷懒。他们惯用的招数是训练时请假上厕所, 或者是到场边磨磨蹭蹭地喝水, 但李娜绝不会是其中之一。教练说, 李娜在训练之前就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她身上有股异于旁人的韧劲”。

从小, 李娜身上的那股劲就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和同队的小伙伴玩捉迷藏, 结果蒙着眼睛的李娜从二楼摔下伤了脚。但是她回家后也不吱声, 直到晚上妈妈给她洗脚时她疼得叫了起来, 才告以实情。

妈妈很心疼, 决定不再让李娜去练球了。结果过了两天, 李娜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央求爸爸带自己去体校, 她当时说就是去场边看看, 绝对不打球。爸爸拗不过李娜, 带她去了。结果李娜一到球场边就“变了脸”, 把爸爸一个人赶回家, 自己就呆在队里不走了。

李娜是个不服输的人。打得不好时, 她会在一旁看师姐们打, 用心琢磨。无论是队内对抗, 还是外出比赛, 只要输了球, 李娜都会不舒服。虽然心里难受, 但她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而是会在第二天的训练中暗暗发力。

她也是一个认准死理不回头的人。有一次上午训练完, 李娜被教练罚跑。李娜午饭都没吃就在那儿跑, 一直跑到他们队友午睡起来她还在跑。整个过程中, 并没有任何人监督她是不是跑完了教练规定的圈数。

就这样, 李娜终于成为了今天的李娜。

作为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中国乃至亚洲网球四大满贯赛事单打冠军第一人, 李娜在中国网球史上留下了多少个纪录?第一位WTA双打冠军、第一位WTA单打冠军、第一位WTA顶级赛冠军……李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NO.1。

把一代中国网球运动员羞涩的历史甩到身后的李娜, 她最美丽动人的地方, 是可以微笑着面对失利, 在失利的时刻像胜利者一样面对观众。在一般女子身上, 很难看见她的这种气质:简洁直接, 大方磊落, 率直敢为, 没有一个矫饰的表情, 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只要拿起网球拍, 立时霸气十足, 呈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自信。

但这样一个个性女子, 她的霸气和自信, 是如何炼成的呢?

这或许跟她遇到“魔鬼冷面教练”余丽桥有关。

训练中余教练会拿着一把长竹条站在队员身后的底线处, 如果队员忘了她的指示, 就会被余教练的竹条痛扎。平时, 如果队员不按照她的要求认真练习, 她手中的拍子一挥, 一个球就会直接狠狠地打在队员的身上。李娜挨过不少这样的惩罚, 甚至在夺得全运会冠军后, 还在训练中被教练当众大声呵斥。“教练不会表扬队员。从我12岁开始一直到21岁退役的成长过程中, 成绩是在提高, 但心里一直有阴影。9年来她没有表扬过我一次, 永远在骂我。”成名后的李娜感慨地说。

或许, 还跟她一直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关。

网球是一项残酷而又要求有极成熟心智的运动。它既可以给人巨大的成就感, 也可以给人巨大的挫败感。有人形容网球是一种“孤岛运动”。因为运动员独自一个人在场上, 没有教练, 没有队友, 只有自己。站在场上的运动员就像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虽然周围观众环绕, 但非常孤独。在场上他 (她)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又当教练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虽然也有裁判, 但是很多时候, 需要他 (她) 自己下判断, 做权衡。它要求运动员的素质特别全面, 运动员必须要独自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场比赛, 要做出800次到1200次的抉择, 都是一个人在承担。运动员不仅要对抗对手, 还要对抗自己, 不停地考验对外界的反应和你内在的东西……

成名后, 李娜也一直处在各种巨大的压力下。自2004年复出后, 个性鲜明的李娜一直以“好斗”、“刺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以至受到很多非议。2009年选择单飞后, 压力更大, “因为我必须自己负责一切, 上至请教练、签合同, 下至订酒店买机票的琐事……”

但顽强的李娜坚持下来了, 作为女子网球中少有的力量和速度兼备的选手, 身材高挑的她, 以她欧美化的强壮体格, 令人侧目的力量和速度, 不可遏止地挥舞球拍继续走向世界……

“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篇3

2013年1月,《美国偶像》第12季将拉开帷幕。而半年之前,它刚刚过完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以单季表现来看,这个生日过得并不舒心。面对后起之秀《X元素》和The Voice的夹击,第11季《美国偶像》2000万的平均收视率比上一季下跌了1/4,连带下一季30秒35万美元的广告报价足足比全美橄榄球联赛(NFL)的低了20万美元有余,从蝉联多年的最贵广告宝座上跌落,年度总收入更是因此而下滑了6%(表1)。但不可否认,作为选秀类节目的鼻祖,《美国偶像》依然是史上最值钱的模式节目,依靠广告赞助、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等多渠道收入来源,19娱乐公司、 FremantleMedia以及福克斯电视台三家联手,打造了一个总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偶像》王国。

模式节目的偶像

《美国偶像》是一档真人歌唱娱乐节目,其前身是由《偶像》之父西蒙·福勒(Simon Fuller)于2001年推出的《流行偶像(Pop Idol)》。《流行偶像》在英国本土仅播出两季即中止,可版权被引入美国所打造的《美国偶像》,却就此开始了其迄今11年的“偶像”生涯。

讲述参赛选手的个人故事、由观众投票选出优胜者,再加上三位评委或温情或辛辣的点评,这些独特的节目设计糅合在一起,《美国偶像》一开播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第1季的收视水平自首播之日的990万急速攀升至决赛日的2300万。此后,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美国偶像》史无前例地连续7年(2005-2011年)收视率独占鳌头,累计收到观众投票逾40亿次,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图1)。

不仅如此,作为娱乐类选秀节目的鼻祖,《美国偶像》带动了后来一批包括《X元素》、The Voice在内的歌唱类比赛节目,并且为《星随舞动》、《达人秀》等其他主题的竞赛节目描下了蓝本。

自2002年6月11日开播至今,从《美国偶像》走出的优胜者已经拿下了总共345期美国 Billboard音乐排行榜冠军。在打造出越来越多耀眼的明星偶像的同时,《美国偶像》自身也成为了模式节目商业化运作的典范。迄今为止,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都闪烁着《偶像》的身影。2012年,在外有追兵、自身疲软的情况下,《美国偶像》依然高居《福布斯》“最会赚钱的电视节目榜”榜首,半小时进账高达664万美元,在美国同台竞争的《X元素》则以555万美元屈居第二。《美国偶像》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所有模式节目的“偶像”。

打造多渠道收入来源

《美国偶像》的高人气、高收视,依靠广告赞助、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演艺活动等多个渠道,顺利转化成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来自国际模式律师协会(International Format Lawyers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偶像》单广告收入就高达5亿美元,此外还有3000万-5000万美元的赞助、巡演等收入,节目整体价值约在25亿美元,前8季的总收入约为64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偶像》系列节目以及其周边产品已经共同打造了一个总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商业王国。

多年称霸广告商最为看重的18-49岁观众群,《美国偶像》很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告“吸金王”。随着收视率的一路攀升,到2006年第5季时,30秒逾70万美元的广告报价打破了美国电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价格纪录,而决赛时的报价更是高达30秒130万美元。自2008年第7季再度打破自身纪录后,《美国偶像》的广告价格开始下滑,但这也并不妨碍其直到2011年一直傲视一切竞争对手。

除了有几分“靠天吃饭”的广告时段以外,《美国偶像》为了赢得赞助商的芳心可谓机关算尽。打着最大赞助商可口可乐Logo的杯子总是显眼地出现在评委身前的桌子上—有时会被换成旗下另一品牌“维他命水”,而候场的参赛选手则会出现在“可口可乐红色房间”。同样出现在这个红色房间中的,还有福特汽车轮胎支起的一张茶几。福特汽车同样从首季即开始赞助《美国偶像》,不仅将旗下汽车作为奖品颁发给优胜者,还让他们参演品牌广告。除了短信支持平台AT&T移动(AT&T Mobility)之外的另一个主要赞助商是苹果,自其加入的第七季开始,节目中穿插的视频便经常可以看见选手听着iPod练歌的画面。事实上,根据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统计,单单在第六季节目中,各赞助商的植入广告出现就达4936次之多。

在高收视率的支撑之下,再加上精心打包的营销方案,《美国偶像》的赞助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首季时不过1000万美元左右,第7季上升至3500万美元,而到了2011年第10季时,已经达到了5000万-6000万美元的等级。有数据显示,最近几季,《美国偶像》的广告赞助收入约在每年8亿美元。

为了将核心品牌《偶像》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在积极向世界各国推销节目模式的同时,《美国偶像》一边开发常规的衍生品,游戏、T恤、香水、玩偶等经品牌授权的商品会同时出现在专柜以及官方网站上;一边打造系列节目,包括圣诞节特别节目(An American Idol Christmas)、被淘汰选手采访节目American Idol Extra,以及推出《美国下一个超级乐队(The Next Great American Band)》和《美国青少年(American Juniors)》等比赛,这些项目的推出在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广告商打造了更多的平台。类似效果的举措还有其官方网站,甫一上线就吸引了麦当劳和万事达卡两大金主I踔粒?009年,《美国偶像》的制作方还与迪斯尼合作,在位于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城”里兴建了一个《美国偶像》体验厅,让游客有机会模拟真实比赛。

nlc202309010115

《美国偶像》的另一个收入来自其一手捧红的偶像们。作为惯例,在每季比赛结束后,《美国偶像》都会组织前十名的选手到各地巡演,2010年第9季比赛的优胜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多个城市举行了44场表演,而最成功的第5季巡演带来了3500万美元的收入。此外,《美国偶像》的制作方会与这些获胜选手签约,继而从他们发行的唱片以及各种演出收入分得一杯羹。

模式节目界的“大拿”之一、从《美国偶像》评委变身《X元素》制作人的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曾说过,每当推出一档新的模式节目,他会从三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是否具备成为一档高收视节目的潜质;其次,是否能够被复制到世界各地;再次,除了节目本身之外,是否可以开发其他相对独立的收入来源—与广告赞助或是短信投票分成相比,不管是主题公园还是演艺人经纪都是自成一体的运作模式。很显然,《美国偶像》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充分领会、实施了“广开源”的精髓,也因此才有可能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赚得盆满钵满。

权责明晰的三方合作

《美国偶像》的成功自然离不开被誉为《偶像》系列之父西蒙·福勒的奇思妙想,但若非有福克斯电视台、19娱乐公司以及 FremantleMedia的协同合作,要围绕一档娱乐节目打造一个价值80亿美元的商业王国,绝非易事。

19娱乐公司和 FremantleMedia两家早在《美国偶像》的前身《流行偶像》就开始了合作,作为共同制作方,他们也是节目版权的共同拥有者;只是节目播出的平台,由之前英国的独立广播电视台(ITV)换作了美国的福克斯电视台。这三方各有所长,在打造《美国偶像》的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分食了这块巨大的商业蛋糕。

福克斯电视台:收视率最直接受益者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福克斯是最显而易见的受益者。因为《美国偶像》的出色表现让其他节目相形见绌,各大电视台甚至纷纷调整同时段的播出节目,以尽可能减少观众、广告的流失。在《美国偶像》的大力提振之下,2008年福克斯自成立以来首次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电视台。正如西蒙·福勒所言,“是《美国偶像》拯救了福克斯电视台”。

福克斯电视台并不参与制作,为了获得节目播出权,它必须向共同制作方19娱乐和FremantleMedia一次性支付一笔播出许可费。此外,根据每季播出的时长(每集的费用固定),向19娱乐支付执行制作费及模式费,向FremantleMedia支付用于覆盖节目制作费的许可费,但并不包括评委的酬金—换句话说,评委的酬金以及超出的制作费都将由福克斯电视台承担。此外,一旦节目播出后在18-49岁观众群收视率达到或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共同制作方将分享福克斯所给予的奖金。

看似“出钱不出力”的福克斯电视台,一方面获得了《美国偶像》在美国当地的播出权,而且还包括一系列以《美国偶像》为品牌的所有无台词类电视节目的独家授权(优先协商、最晚拒绝);另一方面,也更为关键的是,它拥有了《美国偶像》电视广告的独家代理权,虽然共同制作方都要从广告收入中分成,但福克斯电视台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19娱乐:“坐享其成”的创意方

共同制作方之一的19娱乐由西蒙·福勒在1985年创立,为了吸引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FremantleMedia共同制作《美国偶像》,19娱乐将节目1/3的版权让渡给了FremantleMedia,自己保留了余下的2/3。作为节目的创意方,19娱乐可以从《美国偶像》诸多的收入渠道中分一杯羹,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坐享其成”也充分体现了模式节目版权的价值所在(表2)。

根据其所属CKX集团(后更名为Core Media,并于2011年5月退市)的2010年财报,19娱乐的策略是“打造娱乐节目,持有节目的所有权,通过掌握多渠道的收入来源来提高节目内容价值”。在美国市场与福克斯电视台的合作中,19娱乐必不可少地承担着制作人的角色,然而,就《偶像》系列的整个产业链来看,除了福勒的创意以外—他在2010年从19娱乐和CKX离任后,仍然受聘出任节目的创意顾问—19娱乐扮演的角色似乎更像一个艺人经纪公司,负责衍生产业的维护与开发,包括与《美国偶像》比赛的优胜者签约,帮助他们出唱片、打理艺人活动,并组织他们进行一年一度的巡演,这部分的权益由19娱乐独家享有。

事实上,19娱乐除了给自己保留了巡演在美国的招商权外,所有国际市场上与《美国偶像》品牌相关的各项广告赞助、版权交易都交由FremantleMedia打理,它需要做的只是坐等分成。此外,19娱乐还可以从福克斯电视台获得相应的许可费和制作费,并且电视台向FremantleMedia支付的节目许可费在扣除相关制作费用后,19娱乐亦可分得一份。

FremantleMedia:全能操盘手

如果说19娱乐在《美国偶像》的商业王国中有几分“技术入股”的味道,那么担任共同制作方的FremantleMedia在《偶像》系列的产业链中,更多扮演着操盘手的角色。 由于FremantleMedia拥有《偶像》系列节目在美国以外市场的所有制作与分销权,因此,它既要与福克斯电视台就制作费进行沟通,统管制作费,又要负责节目的全球授权和广告赞助,还要对各国当地的制作方进行现场指导,甚至还参与节目衍生品的开发设计。除了节目创意不是FremantleMedia的,几乎在所有紧密依附于《偶像》的商业活动中,都有其身影。

事实上,这也正是19娱乐愿意以让出1/3版权为代价,找来FremantleMedia一起合作的根本原因。FremantleMedia公司的一位高管曾如此回忆当时的情景:“一开始接触《偶像》节目时,它还只是一个没有细节的想法,一个停留在纸上的创意而已。”作为一家跨国制作公司,FremantleMedia在全球22个国家都有制作团队,每年向电视台提供近9200小时的原创节目。同时,依托于母公司欧洲最大电视广播公司RTL集团强大的媒体资源网络,它还通过下设的专门负责节目授权和分销的部门FME,每年向150多个国家发行和授权超过2万小时的娱乐节目。

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购买《偶像》节目的制作版权,FremantleMedia会先向这些国家出售《美国偶像》的节目录像,以此为诱饵提高当地观众的收视热情。而一旦正式授权,FremantleMedia还要负责与被引进方的几乎所有交接工作。2002年,加拿大电视台(Canadian TV)通过FremantleMedia把《偶像》版权引入本国,由洞察力制作公司(Insight Production)联合制作。FremantleMedia先是安排制作方的代表到美国观摩《美国偶像》的录制现场,对整体运作有大概的认识。虽然有制作宝典的详细解说,但整个第1季的制作过程中,双方不仅会就个别细节进行电话沟通,并且FremantleMedia还会派驻“飞行制作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此外,它还会对样片进行审查,以便在必要的本地化之外确保模式的原汁原味(图2)。

除此以外,FremantleMedia的各地销售代表还会积极推进《偶像》品牌的各种冠名、赞助活动。由其澳大利亚分公司出面,2003年的《澳大利亚偶像》决赛得以在悉尼歌剧院举行。而为了防止过度开发并保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新鲜度,FremantleMedia还和19娱乐一起,为《美国偶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与统计部门,用以搜集收视率以及包括AC尼尔森在内的行业咨询公司统计出的各项数据和信息。这些原始情报在经过内部分析后,将会被作为节目模式相关调整的依据。焦点小组调查也会不定期举行,用来调研观众对衍生品、评委、节目结构、海选方式等的反馈意见,适时改进。

优秀化妆师是如何炼成的? 篇4

化妆师是这个时代的潮流职业,也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职业,现在街上提着化妆箱奔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实,很多人只看到化妆师表面上的光鲜与靓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时尚与潮流的化妆大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化妆师是怎样炼成的呢?妮薇雅深圳化妆学校今天就来给家简单的分析一下!

明确自己的方向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有的学生在学习化妆时有些盲目,看到广告中的招生信息便贸然而如入,他们不顾所学的是什么类型的化妆。现在的化妆造型分为两大类:生活化妆和艺术化妆,学化妆大多数都是艺术化妆的范畴,艺术又分为时尚妆、影视妆、影楼妆等。

时尚类的化妆师一般都在广告公司和模特公司,他们的作品会出现在T型台和时尚类的杂志上。这样的化妆师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时尚的感受特别的敏锐,并能带动起时尚的潮流。影视类的化妆师奔波于剧组和片场,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塑造形形色色的剧中人物。影视圈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学习影视化妆的地方越来越多,可是真的成为一个影视化妆师却很难,既要求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来适应紧张的拍摄工作,又要有坚持原则不受诱惑的定力,因为影视圈中的花花绿绿会让许多人变质。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篇5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年代,各类网站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要打造出一个出色的,能够吸引用户的网站,必然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做好万全准备.

建站的目的是什么呢?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无法做出好网站.因此,在建站之前,就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方向.一个一想到建站就立刻行动,风风火火地去注册域名,架构网站,然后投放到互联网上的人,怎么可能建设出受用户青睐的网站.建站带有目的性,就是要留住用户,给用户看其感兴趣的东西,带去其想要的.为了这个目的而努力,才有可能建好网站.可以说,明确建站目的是建站的核心.

域名是访问网站的端口,是互联网世界的门牌号码,是浏览者访问的路径,对网站的作用极其重要.明确了建站目的,就要思考注册一个怎样的域名.即使网站的内容非常吸引用户,但域名却相当难记得住,也会使用户对网站失去兴趣,不再访问.既符合网站内容,又容易记住的域名也是不容易想出来的,这就要看个人的思考能力了.

接下来,就是要如何架构好网站,充实网站的内容了.网站的结构很重要,过于复杂会让人有头晕目眩的感觉,简单的、一目了然的才更受用户喜爱.在美工方面,笔者并不赞成采用太过鲜艳的色彩,因为会影响用户的视觉.你想,用户看一会眼睛就受不了,那谁还会下次再来.所以,采用较为柔和的色彩才更能留住用户.再者,网站上也不宜有太多种色彩,更别把网站弄得像调色板似的.不管怎样,就是看上去服务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复杂.

要记住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将没完成的网站投放到互联网,一定要将网站的内容填充完整.网站版块、内容都不完整,用户根本就没有兴趣去看一眼,一个完整的网站的必要条件.

将做好的网站投放到互联网后,需要做的就是日常维护和网站优化推广了,网站内容也需要时常更新.

能成功吸引用户的网站不是一蹴而就,是靠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慢慢走出来.在群雄相争时代,打造出色网站,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篇6

2009年07月21日 21:30中欧商业评论【大 中 小】 【打印】 0位网友

发表评论

通过对100位中国企业高级管理者长达两年的访谈研究,我们得以了解中国企业领导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体验”,并洞悉它们如何成为领导力的“催化剂”。

文·李秀娟

领导力就好像爱情,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却很难有人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领导力,令大多数企业深感困惑。中欧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与美国创造性领导力中心(亚洲)在2007年联手启动了新兴市场领导力经验-学习(Learning of Experience)研究项目,在中国采访了100位成功的企业高级管理者,了解并研究他们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体验”,试图解析它们是如何成为领导力的“催化剂”。

炼就领导力的8大关键事件(Critical Events)

对于成功的高级管理者来说,在职业生涯中究竟什么样的事件会令他们印象深刻,并有助于其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访谈中,100 位企业高级管理者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们职业成长历程中的欢笑与泪水、经验与感悟。这些高级管理者的年龄、职能和成长背景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访谈都是一段精彩的回放。有的管理者认为,从国家机关到外企的转变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亲历了不同管理风格带来的效果,使他们了解到怎样的领导能够帮助下属;有的管理者则强调,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位引路人(领导)影响巨大;也有管理者告诉我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令他的战略视野和管理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虽然成长经历不同,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导致他们领导力提升的关键事件有着惊人的倾向性。“工作转变”、“楷模人物”、“沟通与冲突”是访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三类关键事件,而“企业变革”、“应对危机”、“特派项目/任务”、“工作早期磨炼”、“挫折失败”、“开拓与创新”,以及“学习与培训”紧随其后位列前十,都是提及频率较高的关键事件。

经过提炼合并,我们从100位企业高级管理者的访谈内容中归纳出13大类关键事件。

而从这13类关键事件中,又可以归纳出导致新兴市场领导力提升的8个关键词:

变、冲、危、磨、挫、拓、学习和楷模。

“变”:面对变化,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变”是访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绝大多数的被访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曾经面对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转换企业/行业、转变职能、体制改革、管理变革、企业上市和重组/并购。

“冲”:碰撞、矛盾、冲突中成长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冲突是许多管理者都会面对的困惑和挑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冲突和矛盾愈加不可避免,管理者该如何面对:妥协?回避?强迫?还是合作?在访谈中,冲突事件包括:与上级的冲突、与下属的冲突、与同级的冲突、与外部客户/ 政府的冲突以及跨文化导致的冲突。由于它们各自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不同,其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

“危”:临危受命,扭转局势 在新兴市场中,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面对许多的变化和挑战,管理者时刻需要作好准备应对危机。被访者提及的危机事件包括:临危受命、扭转局面、客户投诉和诚信危机。因此,如何面对危机、处变不惊、扭转局势甚至力挽狂澜,是许多新兴市场管理者必须炼就的能力。

“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患难和磨炼被认为是造就人才的最好学校。同样,在访谈中,不少管理者认为,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的工作磨炼对其今后的领导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基层岗位上的锻炼、在条件艰苦的高山微波站驻岗、顶着暴雨拜访客户做销售,等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管理者正是通过早期磨炼收获了金钱也买不到的丰富阅历,同时培养了自己坚强的意志以及承受压力的良好心态。

“挫”:失败乃成功之母 访谈中,受访者提及的失败挫折包括工作失误、受挫、降职和辞退/处分/裁员等。我们发现,优秀管理者之所以能把失败经历转化为成功的契机,秘诀在于他们能够直面自己的失败,积极总结教训,并且做到孔子所赞赏的“不二过”。

“拓”:开疆辟土,开拓创新 与成熟稳定的市场环境相比,在诸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开拓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访谈中,被访者也多次提到了有关开拓与创新的事件,亲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包括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施新方案以及开设新分支机构。

“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在访谈中,不少被访者反复提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眼中,学习不仅仅是参加培训课程,还包括自学、阅读和工作中的特派项目等,例如看了一本有用的书;参加整理审计规范的特别小组;负责一个临床试验项目;设计财务培训课程;负责财务数据分析项目等。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管理者们常常发现,原有的所“知”所“能”已不够用,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楷模”:典范领导,以身作则 在我们的访谈中,楷模既包括对被访者产生深刻影响的典范领导,也包括一些负面的领导或人物。但典范领导的提及频率明显是最高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典范领导往往能够将远大卓越的目标融入企业文化,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气质和风度来影响和牵引其他员工的行为改变。

关键体会(Key Learning)中炼就的8大关键领导力

从以上13类关键事件中,管理者究竟炼就了什么样的领导力?这是我们接下去要探讨的课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每位管理者对于领导力的感悟都不尽相同。有些人一再强调价值观和职业操守的重要性;也有些人会更关注管理的艺术;当然也有人指出,作为企业领导人,培养人才是首要职责。

在我们的访谈中,被访者总共提出了733条有关领导力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系统方法将它们归纳为20类关键体会。

尽管被访者对于领导力的认识各有见解,但研究还是发现部分体会具有明显的共性,如不断学习与提升、有效沟通、重信守诺、人性化管理以及团队的组建与协作等。我们又对这20项关键体会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对受访者影响重大的领导力主要集中于8个方面:商业决策力、推动执行力、创新变革力、沟通协调能力、引领团队能力、人性化管理、诚信尽责以及自我修炼。

商业决策力 商业决策是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在我们的访谈中,受访者提及有关商业决策方面的体会包括战略目标清晰、准确判断、有效决策、眼光长远、注重事实、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客户导向等。

推动执行力 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好比是纸上谈兵,寸步难行。如何有效推动和贯彻战略的实施,也是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导力之一。在访谈中,有关推动执行的经验体会包括:以结果为导向、争取和整合资源、周密的计划、执行力、完善和规范制度/流程、重视细节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创新变革力 新兴市场变化快速,内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的变革、重组、并购也频频发生。因此,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受访者会强调创新变革的能力,包括创新的方法、转变思维模式、适应环境、文化的融合、变革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以及变革中的沟通与协调等。

沟通协调能力 在我们的访谈中,沟通协调能力是提及频率非常高的关键体会之一,其中尤以外企管理者最为突出。受访者提出,要达成有效沟通,不仅要掌握合适的沟通方式,还要注意沟通的度和及时性。另外,换位思考和注重人际关系也是沟通协调方面的关键体会。

引领团队能力 领导力的一种解释,就是领导者如何带领团队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因此,在访谈中许多管理者都提到了有关引领团队的体会,比如鼓舞团队士气、培养人才、团队人员配备、团队领导很重要、重视团队合作等。

人性化管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们的访谈中,管理者提及人性化管理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创新变革和商业决策,其中尤以国企和民企的受访者最为突出。他们多次强调,管理者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时,必须表现出尊重、信任、鼓励和关怀,并且要以身作则,感受基层,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授权和激励。

诚信负责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诚信与责任是管理者颇为重视的领导力素质之一,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其中,受访者提及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包括:遵纪守法、职业操守、坚持原则底线、兑现承诺和勇于承担责任等。

自我修炼 除了专业技能与行业知识,企业领导更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显然,在我们的访谈中,受访者对于自我修炼的重要性体现了高度的共识。因此,自我修炼在访谈中的提及频率异军突起,远远高于其他类别。被提及的关键词包括:获取新知识、提升自我能力、不断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认识、价值观、面对困难的心态、自我压力管理、自信心、坚持和决心等。

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征比较

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目前中国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市场基本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市场逐渐形成了三种企业类型在国内并驾齐驱、各领风骚的局面。针对中国国情,我们特别就这三类企业管理者的关键事件与关键体会进行了专题分析。

关键事件的不同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企业类型的管理者提及的关键事件类型有所不同。例如国企管理者会较多提及“挫折失败”和“应对危机”,而民企和外企相对提及的却很少;外企管理者提及较多的事件类型为“沟通与冲突”及“特派项目/任务”,较少提及“企业变革”。这些显著的差异正好符合了之前提到的中国企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企业类型的成长背景。

关键体会的不同 与关键事件类似,接受采访的100位国企、民企和外企管理者们总结的关键体会也有较大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外企管理者大多认为“有效沟通”对于自己的领导力提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验,但国企和民企的管理者似乎不这么认为,他们比较重视“不断学习与提升”和“自我反思与认知”,而外企管理者对这两项体会的提及率相对较小;另外,民企有关“战略决策”领导力经验的提及率比国企和外企都高,但在“重信守诺”方面则明显偏低。

关键领导力不同 将20类关键体会合并为8类领导力之后可以发现,三种企业类型的管理者表现出的领导力特征也具有明显不同的倾向性。例如,外企管理者十分强调沟通协调能力,国企与民企的管理者则最为重视自我修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国企在创新变革和引领团队这两方面略有差距;民企在商业决策上表现突出,但在诚信尽责方面的差距也同样明显;而外企管理者在自我修炼方面较国企和民企低。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企、民企和外企在其提及最多的三类关键事件和关键体会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倾向:

◆国企管理者大多比较注重自我学习与提升、重信守诺和人性化管理,倾向于传统的管理风格,恩威并重,强调诚信。因此,国企管理者的领导力会偏向于“责任型”的领导特质(Responsible Leadership)。

◆民企管理者比较重视楷模人物,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会成为他们崇拜与信服的榜样。另外,由于多数民企仍处于创业期,领导者往往需要扮演将军的角色带军作战,团队的组建与协作是他们比较深刻的体会。因此,民企管理者会比较倾向于“创业型”领导特质(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相比较而言,外企管理者特别重视有效沟通,包括对上、对下、跨部门、与外部客户等沟通。同时,他们也十分强调坚持原则、兑现承诺等职业操守。因此,总体来说外企的管理者更强调内部管理的“组织型”领导(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中国特色”领导力

许多西方理论提出了不同的领导力模型,不外乎战略思维能力、带领团队能力、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等。但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对于领导力和素质的要求是不是有所不同?当然,在中国本身也存在有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差异性,之前已经分析过。在这里,我们归纳整理了所有访谈中的关键体验,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力素质。

以变应变 在访谈中,管理者提及最多的是“变”:职业转变、职能转变、企业转型等。我们的研究发现,优秀的管理者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秘诀是从不消极等待变化、抗拒变化,而是随时调整心态去面对改变、适应改变、创造改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具备这种创变精神的管理者才能不断挑战惯性,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与变共舞,在变化中追求更为高远的企业目标。

矛盾中求和谐 中国市场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原先单

一、模式化的市场经济环境被无数的变数充斥。在访谈中,管理者提到了各种由于不同的企业体制、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工作方式等多元化差异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部分中国 的企业领导人并不太习惯多元化,因为它影响了效率,让人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企业的绩效。但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很难获取高额的利润,企业需要转向依靠跨部门或跨事业部的高度合作,甚至是供应链资源整合的盈利模式。先前“自扫门前雪”的行为成为增长阶段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有较高的情商,异中求同,兼容并蓄。只有通过高效沟通、协同整合、发挥团队潜能、形成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新兴市场中掌握机遇,创造出双倍乃至N倍的高效业绩。

严守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底线 在新兴市场,处处是机会,也处处是陷阱。企业管理者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惑,考验个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正所谓“底线失守,百无禁忌”,领导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企业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才能长久立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市场信用和社会责任。在我们的访谈中,管理者也多次强调“坚持原则”、“企业利益为上”、“严守底线”和“勇于承担责任”。在利益泛滥的市场中,严守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优秀管理者的重要素质。

自我修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以修身为开始,这是在我们研究中再次被验证的一句话。在变化多端的环境,自我认知、自我反思是个频繁的惯性动作,只有不断从工作中,从别人的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善,才能散发出人格魅力,对员工和下属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受访的100位中国企业管理者,绝大部分都会强调“自我修炼”的习惯,十分注重对自身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打造以及持续提升。事实也证明,管理者持续提升显示的各项修炼是相互关联、依赖和连续的,其有效性的提升始于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通过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人、带领团队和成就企业,最终达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领导境界。

培养领导力的几点思考

在快速变化的新兴市场,领导力是如何炼出来的?我们的研究发现,领导力可以在工作中炼就,可以在变化中炼就,可以在冲突中炼就,可以在危机中炼就,也可以在变革中炼就„„简单概括来说,炼就领导力的渠道和方法是非常多元化的。因此,企业在进行领导力开发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实践机会,以磨炼管理者的领导力。比如:

◆ 有系统地通过工作转变、岗位轮调、扩大工作职责、在企业内部转换不同的行业或分支去锻炼有潜能的员工。

◆ 在企业推行变革、重组、并购或上市时,成立专项小组,包括资深和有潜能的管理者,让他们能在变革过程中磨炼自己。

◆ 对跨部门沟通、跨文化冲突抱以包容的态度,加强沟通技巧。

◆ 对有能力的经理,必要时可以临危授命,让其在压力下挖掘自己不可预测的潜能。

◆ 尽量让员工有机会到前线去感受和体验市场的现实、基层的困难。

◆ 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成立新公司/ 新机构都是锻炼领导能力的机会。

◆ 重要的是必须让在任领导者担当教练的角色。

◆ 好的上司是个好的老师,建立“师徒”系统。

◆ 塑造学习氛围,通过内部分享系统,总结经验、自我提升。

◆ 通过特别项目/ 任务,学习跨部门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上课培训也能增进新知识、新观点。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领导力的培养需要有更大的魄力与创新,用开发领导力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运营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并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现或创造合适的机会,栽培高潜质人才。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未必有足够的权威介入业务决策,推动人才的培养,所以人才的问题还必须靠一把手来推动,管理层来同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高层的重视和投入度。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领导力的炼就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身教重于言传—重视典范领导的作用 企业一把手或是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言行、气质、风度、品德都对下属员工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本次项目的调研访谈中,超过1/3的管理者提到了“典范领导”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因此,提拔正直优秀的领导非常重要,在栽培下属的领导力之前,首先应当加强企业领导自身的言传身教。

教练胜于教授—加强企业的教练计划 课堂培训可以帮助学员了解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最佳实践方法,开拓管理视野和思维方式,但这不是培养领导力的唯一途径。企业内部教练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深谙企业文化,可以根据现实的环境和挑战,提出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在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帮助他们快速积累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内部教练和导师对于企业的成长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成为一名好的教练。或许,我们的企业应当重拾中国传统的“师徒制”,重新考量培训

资源的投入和侧重。与其花费巨资培养潜在人才,不妨先加强企业内部的教练计划,培养几位优秀的内部教练,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循环机制。

反思强于新知—学会从经验中反思 经验反思是管理者对其曾经经历过的客观环境、事态进展、问题解决过程的不断回顾和扫描,是一种动态的信息累计和经验提炼的过程。良好的反思习惯,不仅能更新自我认知和知识储备,更有助于综合领导能力的提升。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实际上,不善于反思的人,在吃一堑之后,不会及时进行反思,因此也很难长一智。而善于反思的人,看见别人吃一堑,自己就能长一智。其实在企业中,HR也可以帮助管理者培养起系统的反思能力,例如建立经验学习小组,或者定期举办分享会,鼓励管理者互相交流经验,分享自我的反思与认知。

阳光强于温室 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管理者在回顾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都提及了“失败挫折”和“工作早期磨炼”的重要影响。挫折和磨炼都是人生的财富,是促使年轻人成长的良药。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管理者,往往具备更为坚强的意志,更为积极的人生观以及对于他人的同理心。与其百般呵护,一开始就为年轻人才提供优越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倒不如放手让其“闯荡”几年,体验挫折,经历失败,在摸爬滚打中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另外,去战场上历练是锻炼领导力最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同时配以教练/导师,才能提炼经验为本领。

平民领导风格是如何炼成的? 篇7

从十八大到今年全国“两会”以来, 新一届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 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领导风格,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领导力, 究其本质而言, 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 或从宽泛的政治角度说就是民众, 所能施加的影响力, 它只能在双方的互动沟通中才能实现, 是一种双向作用的结果。领导风格, 就是领导者在与被领导者互动沟通过程中, 施加影响力的总体性特征。习、李这种新型的领导风格, 可以称之为“平民领导风格”, 它的形成与中国当前发生的政治转型密切相关。

平民领导风

一部人类领导风格变迁的历史, 就是一部领导人适应时代变迁要求, 为最大限度赢取民众支持、提升领导力, 而不断形成新的领导特征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久远的国家, 往往习惯性地通过神化领袖、把领导人和普通人割裂开来, 以加强政治权威、提升领导力。根据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平民化政治发展转变。这一转变, 正是平民领导风格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 解放思想和打破禁区一直是这个时期的社会主流。一些禁忌相继被破除。尤其是在学术界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的、对大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做法的揭露和批判, 彻底破除了笼罩在领袖身上的神圣光环。

人们认识到, 领导者是人, 不是神;领导者不仅要过世俗生活, 而且也会犯错误。既然领导者不是神而是人, 其言行就不是绝对的、完美的, 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就成为制度安排时的一种必然选择。社会成员对领导者看法上的这种转变, 意义是深远的。对这种意义的理解, 不应仅局限于如何看待领导者及制度如何安排上,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 它唤醒了民众长期被压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加深了人们对自己判断力和能力的确信。

当民众突然意识到领导者失去了神圣的意义, 发现了领导者也是人, 政治以及决策过程也自然失去了神秘性, 人们在解嘲过去幼稚的同时, 最渴望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民主观念与封建观念的最大区别恰恰在于, 民主政治被看作是普通人的政治, 而不是“圣贤政治”。领导者是人不是神的转变, 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心理基础。

从制度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前, 中国对领导人的神化, 与欧洲中世纪神化王权的方式不同, 它是通过将个人的某些禀赋神化来建立权威的。这种权威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个人魅力型”权威相类似, 属于一种人格化权威, 民众对这种权威的信仰和服从也完全是个人化的, 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崇拜。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民众对领袖个人的忠诚关系上, 而不是一种制度安排上。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 彻底摆脱人格化的权威影响, 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从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 也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这些改革对促进由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 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转变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制度基础。

从领导行为来看, 传统的做法主要是, 通过意识形态的解释、功能和神化领导者个人来树立权威, 为其建立合法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发展, 反映在文化上, 则是与平民化生活的日益相融。而平民化所引起的人们消费欲求的增长, 以及功利意识、个人意识的增强, 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对实用、实效和实际利益的看重, 也改变着对领导者的评判标准。

领导者的魅力, 已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种主义、一种感召和一种理想, 而是首先在于能否满足民众对平民化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一转变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利益基础。

平民化领导四要素

领导力的强弱高低, 既取决于领导者所施加于被领导者的影响力, 更取决于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所施加的影响力, 因为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与追随, 是领导力和权力得以实际高效运作的根本所在。

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被领导者的支持, 领导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赢取被领导者的忠诚、认可以及服从和追随。因此, 平民化领导风格的主体虽然是领导者, 但却是顺应作为被领导者中的大多数人即平民、普通民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要求领导者最好能是平民出身 (但不是必须) , 其行为方式必须是亲民、为平民所能接受的, 最好是喜闻乐见的。

最好是平民家庭出身。民主具有世俗和平民化的政治特征,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 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如果领导者出身平民家庭, 将十分有利于其赢得民众的支持。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平民家庭出身, 对于其获得大选,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诸多国家大选中胜出的领导人,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出身普通家庭。相当多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普通家庭出身, 很自然地拉近了其与群众的距离, 成为党的宗旨最鲜活有力的注解, 也为我们在国际舞台增加不少得分。

语言朴实贴近大众。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国务卿克里曾在与小布什的竞争中败北, 其中很重要一个失分项目是, 他的语言表述过于严谨、复杂、空洞, 与美国普通民众的日常语言相去甚远。一次辩论比赛中, 甚至有人当面要求克里用简单的语言再说一遍刚才说的话, 因为听不懂。而小布什简单甚至不时带有语法暇疵的表述, 为他赢得很多中下层社会民众的支持, 而这些人一般都是倾向于支持民主党的。

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任中国领导人, 在作报告、接受采访、视察的时候, 甚至能把严肃的政治话题用非常口语化的方式表达。如:“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美国克莱蒙顿研究所研究员林长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习总书记讲话真有点黄土地的风格, 非常坦率, 非常让一般老百姓听得懂。”

生活公开透明告别神秘。告别神圣化, 走向透明公开和“普通”。新华社对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人生和从政经历, 以及个人生活情况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披露, 通过官方媒体向公众展示国家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 为中国政坛吹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风。

无论是习近平的扎实苦干, 还是李克强的挑灯夜读, 都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慷慨分享, 这不仅能给民众带来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时也为高层领导人增添了更多的人格魅力, 拉近了领导人和民众的距离。

关心大众福利支持弱势群体。领导者要尊重大众的切身利益, 切忌用空洞抽象的道德要求, 阻碍大众合法正当利益的获取。在施政中平衡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 尤其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关心弱势群体, 体现出人性化关怀。

儒商是如何炼成的 篇8

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功课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儒商呢?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儒商也是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学习“经”,“经”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它讲的是自然规律、讲的是生命的规律。通过学习生命和自然规律,掌握了趋势,就好像我们卖股票一样,如果掌握了趋势,知道了什么时间涨什么时间跌,那炒股就非常顺手。我们如果知道了人生的规律,我们的人生抉择、企业抉择,就不至于走向歧途。

规律掌握以后,再学历史。历史是论证,是为自然、人生的规矩找出历史的证据。当学习经典之后会发现,原来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将相也好、凡夫俗子也好,他们的人生、事业、朝代的兴衰成败、是非对错,都会一清二楚:这个朝代为什么兴?那个朝代为什么亡?这个人为什么成?那个人为什么败?这个人为什么这个时候成?那个人为什么那个时候败?都能找到历史的证据,坚定自己的信心,再来学一些方法,就是“诸子百家”。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断代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管理经验和方法,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学习的这些都是短暂性的规律,并不是自然大道。比如原来有很多企业家在学习法家思想,向商鞅学习。当然商鞅很伟大,我们不能否认商鞅对历史的贡献和对秦国的贡献,但是,当我们从“经史子集”这个角度来看时,突然发现,“商鞅”的法家思想,很快让秦国强大起来,但也很快使秦国灭亡。而且商鞅的结局也很悲惨,被五马分尸,最后他却死在自己所制定的刑法上。这在《史记》上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再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君主叫齐桓公。他称霸诸侯,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对自我的享乐是穷凶极恶的,尤其是口腹之欲。据史料记载:他有个厨师长叫易牙,这个人厨艺非常高,但他是个溜须拍马的人,一心想讨好齐桓公。所以有一天齐桓公说:“全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吃遍了,但是我就是没有吃过婴儿的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听了之后回去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杀了,蒸了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了之后特别感动,后来当管仲逝世,齐桓公想立易牙为宰相就是接替管仲的位置。但是,管仲把齐桓公和易牙看得非常清楚,跟齐桓公就说:天下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他能把自己的亲生孩子蒸了给你吃的话,那他想要得到的东西肯定比他的孩子还重要。当时他听了管仲的建议之后没有让易牙来做宰相,并把易牙等人驱出齐国。但过了几年以后,他发现宫里所有的厨师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口欲,因此又把易牙等人请了过来,重用了他们,后来易牙、竖刁、开方等人联合起来独揽大权把齐桓公架空了,史书上记载:齐桓公在三伏天去世了,三个月没人为他收尸,尸虫都爬满了窗户。他一生贪口腹之欲却被活活饿死,这正符合中国老祖宗讲的自然法则、种子法则——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践行:王道才是长青的根本

我们回过头来再分析这样一个事情,很多人在学习齐桓公的霸道和商鞅的法治,如果没有经过历史的见证,我们会有盲从性、盲目性,可能会做很短浅抉择。甚至觉得用法家思想有赏有罚的时候,给他钱他马上拼命地给我干,很容易得到结果,我们往往会看眼下的这种结果,导致很多假象。所以当我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以后,回过头来突然发现,原来孔老夫子所讲的先王之道即王道才是长青的根本。

我们到底要行什么道?史学过以后就学到“子”,当打好人生的基石和方向、理念以后,再来学习方法,学习术、手段,我们就不会走偏方向。这时候那所有的手段都是为我们加分的,但是完成这一步就完了吗?不是的,古人非常智慧,最后有一个就是“集”,集是什么呢?就是琴、棋、艺、书、画、诗、词、歌、赋、茶、拳等。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说我们这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没有断代,改革开放初那一批伟大的商人在赚取财富的同时,又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兴趣。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有这样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他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静心、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一方面他不至于有不好的生活习惯。当一个人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时,它肯定会代替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当他习惯打太极拳的时候、当喜欢写书法的时候,他一闲下来他就会写书法、打太极,也不至于被滚滚商海所淹没。而古人培养儒商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经史子集”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古代儒商的辉煌和发达。

编辑/林青雨

汶林学苑: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篇9

尊敬的王玉华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真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我叫武永生,今年31岁,来自于河北省武安市第六中学,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名副校长,非常感谢王老师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能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名师学习提高,也非常感谢我们市教育局今天召开紧急会议,让原本给大家讲座的齐向东校长把机会让给了我,经过一夜准备和一路颠簸,我风尘仆仆地来了,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武安六中始建于2004年,由磁山二街投资3600万兴建,地处有着七千年古文化历史的‚磁山文化所在地‛——武安市磁山镇,是一所同时拥有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学校秉承‚领先一步,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实施高效课堂,形成办学特色,创建乡村名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尊重凝聚人心,以文化促进成长,以机制激发活力,以思想引导方向,以素质赢得素质‛为办学方针,形成‚人格健全,文理并重,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以及三大办学模式,即‚成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学生自主发展模式。‛以‚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作为育人目标,同时确立了‚诚信、谦恭、宽容、弘毅‛作为校训。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课改名校、生命教育‚全国十佳示范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德育教育达标学校、邯郸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她身处山区,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有一群富有激情和梦想的年轻教师;她没有一流的生源,却有一流的成绩。(尤其是高中学生,是被市一中、三中、十中的筛子筛过的学生。)

广告完毕,转入正题,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作为全国非著名教师的我,结合身边名师典范和自己工作实践与大家粗浅交流。齐校长曾经在大会上告诉我们,老师分为6类,第一是‚巫师‛,听听都觉得恐怖,巫师就是造孽的老师。我们经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殊不知,老师也可以是人类灵魂的‚刽子手‛,老师培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可是毁一个孩子太容易了,网络上的那些恶毒教师应该是这个范畴的;

第二是‚庸师‛,以愚蠢教人,是善良的人所能犯的最严重的罪孽。(江南七怪与马钰教郭靖的故事)

第三是教书匠,所说‚教书匠‛的含义,多半和‚缺乏理想‛‚不会创新‛‚没有个性‛‚简单重复‛等等相联系。和教育家相比,教书匠也许有千般不是,但至少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朴朴素素,踏踏实实。

第四是能师,能师除了教好知识外,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第五是名师,名师的人格特征=为人师表+举止优雅+追求完美+律己宽人 为人师表:名师都能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

举止优雅:名师往往具有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注重修养,处处给学生作出表率。名师言教辅以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教育作用。

追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师的成功之路,是一条追求完美之路。名师常常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校正、自我监督、自我修炼、自我突破,完善人格形象和权威形象。

律己宽人:名师律己,在律己中走向完美;名师宽人,在宽人中达成信任。名师的宽人,像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到温暖;像一丝春雨,让学生感到滋润;像一粒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名师的教学特征=情知交融+心灵相悦+动态生成+真实有效 情知交融:在教学中,名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但名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用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知交流的空间中吸取养分。

心灵相悦:名师课堂的魅力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对话与分享,共同探究发现,共同面对疑难,共同成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的精神依托的家园、心灵净化的场所、生命成长的乐园。动态生成:名师的课堂是动态的,是多维、开放、灵活、生动的。动态的课堂建立在课前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自然地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师生收获精彩。

真实有效:名师的课堂,不是花架子的课堂。名师课堂应既是融‚基础训练扎实,思维拓展丰实,教学活动真实,教学质量有效‛为一体的课堂,又是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有机结合的课堂。

第六就是大师了,如今大师的称呼很泛滥,其实如今是个大师缺席的时代,许多所谓的大师根本不算是大师。名气很大不一定是大师,弟子很多也不一定是大师。真正的大师不一定名气很大,也不一定弟子很多。真正的教育大师是在教育领域里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

在通往名师的路上,我们做的也许还相差甚远,我理解的名师应该要有以下几点:

名师要有梦,哈佛大学做了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那 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 们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 社会各界顶尖级的成功人士;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 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人才;那60%的 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虽能安稳的生活与工 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人,他们几乎 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很不如意,且常常抱怨他人。中国人讲‚盖棺定论‛,临终墓碑上的墓志铭就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这个墓志铭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么做,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齐向东早早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大家也许能通过他的墓志铭感受什么是目标和梦想。

在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安眠着齐向东先生。齐向东先生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齐向东先生的一生是幸福、快乐、创造、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自信、果敢、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当代教育界的奇迹。他努力践行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为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多年来,他献身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教育新思想,影响了几代人;他积极投身提高教师素质的科研与培训工作,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生活积极乐观,富有激情,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弟子三千,被誉为当代‚孔孟‛。

虽然他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风亮节万世长存!

他的灵魂与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齐向东先生永垂不朽!

齐向东先生精神永驻!

2008年4月

此处应该有掌声,齐校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9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梦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曾经在崔炉中学当校长的时候,同时还担任4个班班主任和4个班语文课,他有着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鼓舞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都深入教学一线,率先任主课,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在通往名师的大路上。名师不是生来的名师,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的。一项针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有47.8%的特级教师在开始走向教师岗位时并不具备合格的学历,但他们最终都荣获了特级教师的称号,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懈学习。(王玉华老师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具有说明力的)教育界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所以,二十一世纪,比的不是学历,不是能力,而是学习力

下面展示的是学校刘海波老师部分全国学习情况的明细和图片。所以,刘海波老师也是六中成长最快的教师之一,曾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的荣誉,并由国家领导人亲自给他颁奖。现在,六中的老师都知道一句话,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特别是王玉华老师在六中讲座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所有老师都特别期待能再次见到王老师。今天来参会的都是大家主动争取名额来的。我们夜里3点出发,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的,反而觉得特别幸运。让我们把感恩的掌声送给王玉华老师!

接下来分享一个小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另一位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他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则需要多久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那如果我晚上不睡觉。日以继夜的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宫本非常吃惊问:‚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只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叶兰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写信说到:‚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体会到‘永不知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更为我们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当今国内著名教育家,如朱永新、李镇西、李炳亭等都是运用博客这一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我们学校有很多老师就是通过博客来总结反思一天的不足与收获,并且,齐校长特别鼓励老师们写反思提升自我,他告诉老师们,哪位老师的反思案例积淀到一定程度,由学校出资给老师出书。出书后,还用为评高级职称没有专著苦恼吗?

名师不光要在“道”,也就是思想层面有修为,也需要在“术”,也就是具体操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方法做起工作来自然事半功倍。(三横六纵一个圆,一根杠杆一支点班级管理机制)创建我的课堂运行机制,我将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然后进行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作业完成等多项项量化考核,定期总结,落实奖惩。我有两个“百宝箱”,一个叫“荣耀”,一个叫“担当”,开总结会的时候,课堂上表现优秀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就可以抽奖一次,奖品有文具、生活用品,水果、与父母通电话表扬、与老师合影等等。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让学生享受了无比的荣耀。“担当”则是给暂时成绩落后和小调皮的同学准备的,有演讲1分钟、诵读《弟子规》、唱歌、与父母通电话表决心,小组成员反思发言等。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起到了警示作用。同学们心中时刻绷着一根弦,因为谁都愿意抽奖,而不愿意落后。通过这样的机制方法,我的地理中考成绩近三年来,取得两次武安第一,一次第二。说明这样的方法和机制是有效果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是管理上还是课堂上,遇到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霍懋珍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影壁)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换位思考)

老师,请你相信:多年后记着老师的往往都是后进生。教育本身就是在做善事,那么关爱后进生更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这种成就感要远胜过培养出考上大学的学生。

上一篇:变配电房管理制度下一篇:安溪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