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共13篇)
王佳
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变过去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今天的“学海无涯乐行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关键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意识到位,激发全体学生兴趣
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面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而培养学生兴趣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我教你学”的状态,让学生乐于学,学的乐。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而且要时刻思考:如何将所传授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对题目进行巧妙的启发与分析,如何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与尝试,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有了这些意识,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很快地参与进来。然后老师给予赞许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理”。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
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知识,娴熟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细心、诚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 ,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
二、设计新奇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堂课的开始就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平方差》这一节,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能在半分钟内口算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值吗?① 48×52,②103×97同学们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两个式子,想口算出结果,也有的同学在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但半分钟过去,没有同学口算出来。这时老师说:“我可以在半分钟内口算出来,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第一个是2496,第二个是9991。我是如何算出来的?是不是老师聪明些吗?这时同学们争着回答:“不是,你肯定用了什么方法!”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里有什么方法?”这时的学生就产生了渴望掌握这种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了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和兴趣。
三、设计精心的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 ,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兴趣
我们要改掉过去的“我讲你听”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模式易让学生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讲学生听”。在做一些习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仍有学生弄不明白,可请一些已经弄明白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这在学生心理觉得:自己讲给自己听,要特别认真讲,也要特别认真听。这跟老师讲的意义不一样,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了参与的快乐,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总之,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问题,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阶段性培养, 日益提到了教育教学的日程上来。尤其是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 探讨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们主要面对的研究问题任务之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更加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引导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努力尝试并探究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快乐数学教学法。
一、快乐数学教学法内涵
快乐数学教学法, 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调控,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并升华, 激起学生乐学、爱学、想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在教师经过有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引导, 带领学生在课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共同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 师生互动, 生与生的小组交流, 真正体验到自己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快乐数学教学法, 以学生为本位,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都感到难学, 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 到了初中就更会感到数学难学、吃力。这种情况下, 给老师的授课带来了难度, 如果依旧沿用以往的传统的六段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也就是原来的:课前提问———导入新课———新知传授———小结———练习———作业。这种传统的方式, 主要还是更多的以教师为中心,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段45分钟的, 以教师为主角的说教戏。学生只有走马观花地跟随老师听讲的份儿, 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获取体验。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感到乏味, 学生越不会, 老师也就越来越不敢放手, 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厌学。
快乐数学教学法, 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环节进行的基础。比如笔者在讲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首先问学生是否坐过火车, 是否看见过火车行驶的铁轨。这样, 不管是否有数学基础的学生, 都会非常踊跃地回答所见到的铁轨的形态。激发起全员的学习兴趣。个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很聪明的从书包里拿出了横格本, 说就跟这两条线一样, 非常形象。
三、快乐数学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时, 不一定非要和教参上提供的一字不差地雷同,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课程标准作为依据, 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学情而订立教案, 要考虑到学生的真正起点、他们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订立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 分层次地逐步实现, 也就是目标的订立要具有可行性。在课程的设计中, 每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体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体验到自己能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笔者在讲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时, 接着进行“数形结合, 性质探究”过程。画图探究: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b) , 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 标出8个角。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 并度量这些角, 把结果按照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汇总列出。这一阶段的目标的实现, 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画图, 亲自的度量, 整理填表, 最后推理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的结论。
四、快乐数学教学法, 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乐学、创造意识
快乐数学教学法, 针对的是班里每一位同学, 同时也是要求整个班级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处于这种氛围下, 获取知识, 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自发地品味到成功, 获取知识的快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习的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 因材施教, 将学生分成层次,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获取知识的阶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爬上阶梯, 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在攀爬的过程中, 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帮助学生向自己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
笔者在讲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时, 进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这一环节时,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经过独立探究, 小组进行讨论, 向大家进行成果展示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启发、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比如:因为a∥b, 所以∠1=∠2, 又∠1=∠3, 所以∠2=∠3。因为a∥b, 所以∠1=∠2, 又∠1+∠4=180, 所以∠2+∠4=180。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在巩固的环节, 笔者设计了“抢答”和“讨论解答”的两个部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稍稍简单的和纯记忆性的知识点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同时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质疑。不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没有实际价值而贬损。首先对他们的对知识的质疑表示肯定, 对他们的提问的精神表示赞许, 因为所有的知识和真理的发现, 都是首先存在质疑才有发现的。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 就是对学生“乐学精神”的最大的扶植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独立思考, 才能敢于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 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以发散。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1.从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積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2.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一位父亲,令其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之前反复叮嘱要试一试是不是好用。结果,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等回家时,已全部划完,其父亲哭笑不得.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样的,而是生活中需要的,生活中的乐趣。
3.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4.从情境设置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教学中,我们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的科学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讲“圆幂定理”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大家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呢?深感诗人想象之大胆,手法之浪漫。不少同学还主动出击,有的说:老师,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通常3米)所能看到的景距。那个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5.使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学知识有如登山,越往上越吃力,也越觉困难。怎样使学生降低坡度,使学生化难为易,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
综上所述,课堂如果教师巧妙导入,以趣激之,学生则乐在开头;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学生则乐在其中;引导探索,深入浅出,学生则乐在其后。善教者,能使学生脸上有笑,心中有乐。课堂上生动活泼,高潮迭起、情趣盎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其方式也远不止以上所述,它需要教师努力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一.引人入胜的开局
开局是一堂课的序幕,设计开局的基本思路可归结为8个字:承上启下,导情引思。
毛主席讲:“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说的是承上启下,复习前次的哪些概念呢?应该是那些最基本的对后次的学习起作用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的复习或再学习,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例如:在讲无理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复习旧知识的提问:1.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2.你都学过哪些方程?解这些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主要步骤是什么?3.在解这些方程的过程中,解哪一种方程时必须验根?为什么要进行验根?这组问题,实际上为理解新课作了必要的准备,使得新知识--无理方程和它的解法--成为整个“方程”这段知识整体结构的一个自然发展,使得新知识成为一个容易从旧知识“进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解无理方程的关键步骤--去根号,可以由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去分母进行联想,由去分母可能产生增根,联想到去根号可能产生增根等。
所谓导情引思,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如讲“勾股定理”,利用多媒体制作,画面1:漆黑的宇宙中闪烁着无数颗星星,老师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外星人呢?茫茫的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呢?该如何与他们联系呢?此时出现画面2:科学家从地球上向宇宙不断的发射信号:如A、B、C等语言,高山流水等音乐,以及各种图形,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张“勾三股四弦五”的图形上。追问:这张图形究竟包含着什么信息呢?立即把学生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
开局的关键在于造成认知冲突,以讲“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为例,提出问题:妈妈买了一只蛋糕为一对双胞胎兄弟过生日,请问如何把这个蛋糕一分为二呢?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知道只要过中心切一刀,理由是什么呢?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济于事,形成认知冲突,由此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课题。又如讲相似多边形时,先提出问题,在一块长方形黑板的四周,镶上等宽的木条,得到一块新的长方形,内外两个长方形是否相似?学生往往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出发认为一定相似,老师干脆回答:“不对!”以此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二、充实饱满的中坚
现行《教学大纲》中,对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明确地指出“坚持启发式,提倡讨论式,反对注入式”,这是由“要结合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充分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引出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而决定的,充实饱满的中坚,关键是落实三个“点”。即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知识点)。下面仅谈谈排除难点的问题。大家知道,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既有教学内容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难点的对策。1.因素: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对策:抽象理论具体化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抽象的难点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手拿一张一百元的新版人民币,提问: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由此让学生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是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2.因素:知识的综合性强,学生掌握起来易出现“积累误差” 对策:分散难点
在“有理数的运算”中,有理数的减法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有理数的减法是有一定的综
用心 爱心 专心
合性。表现在①减法要转化为加法来做;②与算术数的运算比较,算术数只是单方面的计算,而有理数则扩充到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的运算,这里涉及“转化”、“符号运算”、“绝对值运算”,再加上对题目特点的识别,正是这几方面的“积累误差”,使有理数减法形成了难点,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与适应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认识法则合理性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层次训练和及时反馈使“转化”、“符号运算”、“绝对值运算”各个击破。3.因素:知识所及的过程复杂,学生不好把握
对策:理出线索,类比联想
例如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完全可以类比着用量角器去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一条射线,第二步,量角器的中心与已知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已知角的一边重合,就是用圆规以已知角的顶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为弧,第三步是在量角器上读出已知角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用圆规在已知角上量取这段弧,第四步是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射线的端点,零刻度线对准射线,就是用圆规以射线端点为圆心,以同样长为半径画弧,第五步在量角器已知刻度的地方画一点,相同地用圆规量取在等弧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过端点和这个点画一条射线,这样我们通过类比,理出线索,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4.因素:新旧知识缺乏联系
对策:培植知识的“生长点” 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教学必须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比如,在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由于法则和依据缺乏联系,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但如果把去括号和添括号看作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应用,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即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就视为“+1”与括号中的式子相乘,括号前面是“-”,就视为“-1”与括号中的式了相乘,这是乘法分配律的正用,添括号法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这就是说利用运算律进行数的运算是去括号和添括号的“生长点”,在有理数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这一“生长点”。
三、留有余味的结局
一个高明的设计,常把最重要、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结局的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类: 1.总结式结局:将本课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的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这是老师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同类项”一节小结如下:①今天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两项技能:(1)能迅速准确地找出同类项;(2)会合并同类项。②初学合并同类项时,四步缺一不可;③合并同类项的四步中,要特别注意第二步:带着符号。2.呼应式结局:以解答开局时所提问题的方式结束全课。比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开局时提出一组题目,主体部分讲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和步骤,结局时由同学们解答上述题目,再如“全等三角形判定(三)”,开局时提出在窗架的一角钉上一根小木条,有何用处?主体部分讲全等三角形判定三:边边边公理及其初步运用,结局时由同学们用边边边公理来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3.探究式结局:留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比如讲完勾股定理后,出示我国着名的斜拉式大桥--南浦大桥的图案,要求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设计求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长度的方法.再如,讲完全等三角形第三个判定公理后,给出问题:判断三角形全等需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边,那么假如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条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些问题,不必要求学生立即明确对否,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去探究。
4.衔接式结局: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急于求知下次课的内容,比如在结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可写出一个系数十分“麻烦”的二次方程,比如说1998x2+999x-3996=0,让学生判别根的情况,并要求学生求其根的平方和,学生最初的想法是直接求根,然后计算,用心 爱心 专心
但系数之繁使他们为难。进而指出,下节课还有系数更加繁复的一元二次方程,也要我们求根的平方和,这种结局给学生一种暗示:不能硬算,需要寻求新的关系--这就为下节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5.开放式结局:比如说讲完“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后,我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归纳:①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②你觉得数学有趣吗?③你感受到数学美吗?这样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上述三个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火神庙九年制学校:王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和学生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本文拟就初中教学中实施数学素养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数学图形是物质世界和人类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完善形式。
数学语言是全人类共同使用并可以传授给机器人的一种交流手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在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着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领悟,去解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透彻理解。
把竞赛式教学方法引入数学课堂,也能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教学旧框架,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因为现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独立完成或相互讨论是能够完成课堂的探索,但基础较差的后进生很难独立完成课堂的探究过程,甚至在分组合作时也是一言不发,基本不参与课堂的讨论,有的后进生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讨论时不但不参与讨论,反而借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没注意时,在下面搞小动作或是与其他同学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
二、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磨时间”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现在的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教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
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授方法也比较单调。
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
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才能得到体现。
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音乐课。
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能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最终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抓住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数学教学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想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总结数学中知识的发展与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教材列举与生活相关的题材和图表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还要使学生先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数学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才会有气氛,学生才会逐渐喜欢数学,从而才能对数学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 更加丰富而成熟, 非常适合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尤其适合数学的教学, 因为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但是,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并没有掌握问题教学法的真正精髓, 在运用的过程中, 存在种种问题, 有的教师提问过于匆忙, 提问方式过于单调, 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有的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等等, 导致无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那么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生活为基础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言:“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可见,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数学。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讲, 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养成, 在学习中更加喜欢生活化、形象化的内容, 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密切结合, 在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 同样应该多提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笔者就出了一道较为生活化的题目:某商场元旦期间搞促销, 某品牌32寸电视的售价比日常价格的7折还要低100元, 已知该电视元旦期间售价为2000元, 那么该电视日常售价是多少元啊?笔者接着说:“此类问题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之前可能要爸爸、妈妈去计算,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 你们知不知道怎么计算啊?, 请大家列出方程式”, 结果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方程:70%x-100=2000元, 得出电视原先售价为3000元,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模式。此外, 笔者还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情境, 互相出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
二、以趣味为引导
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灵活有趣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一些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 方式单一, 只是通过单纯直白的口头提问法,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提问充耳不闻。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的时候, 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增强提问的趣味性。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提问的方式, 经常会运用多媒体的辅助, 进行问题的提问, 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以赞赏为激励
中学生大都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表扬, 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中, 多说一些鼓励性、赞美型的语言, 多进行一些表彰, 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些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就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赞扬和表彰, 例如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运用一些表扬性的话语, 鼓励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或者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 如“某某同学, 回答得非常好!”、“某某同学, 比以前更加踊跃了”,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表扬会非常高兴, 回答问题更加积极主动, 自主学习意识会给更强。此外一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还专门设立了各种表彰奖项, 如“回答问题最踊跃奖”、“回答问题进步奖”, 每月都会在班级内部进行评选, 为了获得各种奖项, 学生会更加自主而踊跃的回答问题, 掌握各个知识点, 会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适度为原则
我国有句成语叫“适可而止”, 意思是说, 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 过犹不及,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样要以适度为原则。一方面, 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 不能太简单, 太简单的问题, 学生未经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太难的问题, 学生想半天得不到答案, 就会失去继续探求的动力, 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 提问的多少要适度, 问题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 作为教师, 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在一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在提问, 这样会让学生疲于回答, 降低课堂效率, 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 提问也不能太少, 太少就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无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不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作为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 定要灵活掌握尺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问题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灵活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 让教学更加高效, 让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林志东.新课程下的数学问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8 (S1)
[2]罗坚实.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7)
[3]樊海华.在问题海洋里提升学习能力——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刍议[J].文理导航 (中旬) .2011 (07)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07-01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期盼。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是感性占主导地位,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在现代的初中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传统教学中枯燥成为数学的代名词,学生甚至无法理性的去学习,更不能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逐渐导致厌学,逃避等不良结果。所以,初中生的数学启蒙教育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奇闻异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奖励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游戏娱乐教学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数字之美——传统教学转为快乐教学
美是一个多元化的形容词,每个人审美观念不同,对美的认知也没有规则性的定论。教师和学生就是完全不同的群体,教师认为美的东西,在学生感性看来就不是美。所以要想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学的美,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是不是被接受和喜欢的。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还拥有至高的美,严肃的美,像雕塑一样的静美。数学思维,数学图形,数学发展史等数学的一切都可以是美的,而且是真是存在的。数学思维是美的,很久以前的人们只会用一和多来区分数目,但是遇到三个人分两个猎物时,他们会选择排除一个人而达到平均分配,虽然没有分数,但是他们已经懂得均分。这是最朴素的数学思想。数学图形是美的,数学家们在研究中可以体会到类似于音乐和绘画的乐趣,他们会因为每一个新的发现而欢欣……
这样简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的伟大,知道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钻研得出的,使学生亲近数学,增加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前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知识,经过网络上丰富史料的视觉冲击作用,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对数学探索的冲动,想要解开数学知识的谜团,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沉浸在未知的数学课堂中。
二、游戏贯穿——理性教学转为感性教学
传统数学教学是属于理性的灌输,学生感受不到趣味性。感性的初中生相信眼睛看的到的真实乐趣,教师可以把理性的数学用感性的形式带入,利用学习的趣味性,贯穿于各种数学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而数学游戏是非常常见的,许多智力游戏都需要数学思考,所以,数学游戏还具有强化智力的作用。例如算24点扑克牌的游戏,计算时我们不能把牌上的4个数挨个试探组合,也不能胡乱拼凑,应该注意其中计算的技巧,同学可以有很多种技巧来简化游戏的难度,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巩固能力。在举个适合课堂教学用的游戏,明7暗7游戏:班内全部学生报数,当遇到7、17、27等有明显“7”的数字时,要说“过”;当遇到7的倍数,如14、21、28等时,要说这个数的下一个数,如,当你轮到21时,你要说“22”。这个最容易出错的为27的下一位同学,因为27的说完“过”,说“28”的要说29。一般很难突破30。说错的学生可以表演节目或者介绍自己作为惩罚。这样我们每次在活动时常玩的一个即简单,又容易掌握。
数学有很多分支,而许多独特的数学分支是由当时的数学游戏发展成的。在进行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教育时,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数学方法,可以达到纯粹的数学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包括现在很多电脑游戏,都有和数学相关的激励游戏,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上网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高科技玩耍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加深学习的知识点的记忆,掌握的更加牢固。数学游戏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学面向的群体特色是非常适合的,感性的初中生会通过这些游戏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
三、兴趣培养——快乐教学成功多多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抓住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在老师不断鼓舞和奖励下,学生不断创新,发挥足够的想象力,强化积极的竞争能力。每一次成功都会成为自己努力的动力,学生会亲近老师,喜欢数学,为得到奖励而发奋学习。例如在学习X和Y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时候,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运用运算法则,掌握常用运算技巧。在例如以什么样的多边形可以铺地砖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集思广益,最后结论是只要能被360整除的角度都可以,但是具体的也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激励学生的。学和乐是分不开的,在老师创造的机会下,学生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只有真正喜欢学习,学生次才不会感觉到枯燥和疲劳,才能够事半功倍的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以教师需要发现并不断寻找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意见很有意思的事情。
快乐教学,是针对目前数学教学现状所设计的对策,在老师的讲述下感受数学的美,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学以致用,达到学习和运用的实质目的。教师通过此方法可以改进数学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印象,但教师也不能一味为取悦学生而被学生牵制,只为快乐而忘记学习,就有悖快乐教学的初衷了。真正的快乐教学就是要做到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愿意学,快乐学,从而改变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唐文科.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的尝试[J].东方青年•教师,2013,(6):21-22
[2] 费锡江.怎样实施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J].群文天地,2012,(4):11-12
[3] 蒋能茂.浅谈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J].科学咨询,2011,(11):36-37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
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姓名:谈华军 摘要: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困难,特别的初一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对代数的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就初中代数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代数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代数,概念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初一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6)动机、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
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
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地接触到的,而这种量除了要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表示外,还要用一个语句来说明它们的相反的意义。如果取一个量为基准即“0”,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用“+”表示正,用“-”表示负。
这样,逐步引进正、负数的概念,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引进新数的必要性。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
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
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
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而到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大都是11至1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的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小学的思维套用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相等关系。
这头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所以,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一要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二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初一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
要让学生始终参加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及优越性,这其中审题应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想法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找不出相等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而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后,将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量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方程就列出
来了。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只有用代数解法。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快乐教学模式;想法
初中数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会变得缺乏兴趣,课程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创设和形成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非常关键和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目标。
一、初中数学快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第一,兴趣培养。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着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学会懂得变通,因此在教师授课时,理论知识讲解会使得课堂气氛变得低沉,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数学教学效果明显下降,严重降低了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很大的打击阻碍作用。
第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热情的进行数学学习,教师也更加有信心完成教学工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和认识,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课堂环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念,也可以在本堂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于不懂的知识进行标记,在教师讲解时,可以做好记录。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第三,宝贵收获。青春期学生的心智和认知是不全面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心理压力也变得极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关心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和健康认知,改善社会不良风气,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使得教学工作安全顺利开展,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引导,使得学生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消除心理阴影,提升教学质量。
二、快乐教学模式运用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以奖励代替惩罚,可以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激发和提升,使得学生在取得进步后得到表扬和鼓励,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样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道路也变得更加宽敞和通畅。
(2)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以往的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发现儿童心理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在11岁到14岁之间的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都非常快,伴随着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学生环境等各个生存环境的变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给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很多新鲜的事物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消除不良影响因素,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充分运用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点产生兴趣,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活动开展情况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习效率,保证初中各门课程的有效开展提升各科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所长,学以致用,学生也可以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能力,获得进步,得到教师、同学们的赞美和喜欢,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下,再接再厉,自然而然对于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好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在快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还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自身不断完善和改正,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学会互动相处,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保证快乐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4)数学游戏教学充分。在快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游戏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教学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游戏思维和思考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枯燥的、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能够进行很好的改善,改变枯燥的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启发和改善,不断提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和镇.初中数学教学运用快乐教学模式[J].读写算(教研版),2014,(11):107-107.
[2]张尚辉.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下旬,2013,(7):159-159.
一、寻找根源
1. 在农村地区, 不少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 学习数
学, 只要能满足日常买卖使用即可, 也就是上街买卖东西算数时候不出现严重错误即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没有数学的概念, 甚至错误地把学习数学当作应付考试和升学之必须.
2. 其他科目占用时间.
综观先行课程设计, 上级增加了许多科目, 原来有些科目也增加了课时.如体育课从原来每周两节增加到现在每周三节;为了应付检查, 现在增设了计生课、法制课等这也挤掉了一部分所谓“正科”的课程.
3. 在当前学校评价指标死死盯住合格率、优秀率的环境下, 出现了优生人人爱, 后进生人人痛恨的局面.
从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那一刻起, 教师的放任与歧视, 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更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做乐观教师, 与学生愉悦相处
中学生还是半个小孩, 其听课情绪往往与自己喜好兴趣及对教师认同有关, 他喜欢某一门功课或认同 (喜欢) 某一教师甚至崇拜的话, 就会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 反之就不听或者不认真听, 继而厌恶甚至放弃.试想, 如果教师愁眉苦脸地在讲台上上课, 在台下听课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听课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开心得起来呢?既然课堂上没有兴趣可言, 没有乐趣可言, 那么课堂上肯定是死气沉沉, 又怎么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呢?况且, 初中学生年纪很轻, 生活的阅历本来就非常有限, 如果我们教师的生活态度不积极, 不阳光, 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快乐, 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不能说要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感情之共鸣.我在上课时, 曾设计了一个“我对数学说悄悄话”的数学综合性活动.具体要求是:每次在完成作业之后, 在自己在作业簿上写下学生的要求和感想.如, 对数学知识的看法、领悟、理解、总结、困惑.另外, 还可以写一些向科任教师求教的解题方法;向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甚至是学生内心感受.每一次交上来的作业, 我第一要看的便是这些“悄悄话”, 我对这些悄悄话都能够做到一一写评语.其实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通信.从中我似乎感觉到, 我找到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途径, 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我和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融合了.同时, 学生也从活动中寻找到了许多快乐, 如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 但是我很快
三、再现情境, 唤起生活体验
知识, 总免不了枯燥乏味.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尤其如此,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或原理.可是, 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原理、演绎、公式等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不仅教师容易操作教授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 容易理解就容易看清体验数学朴质的美.比如, 我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内容的时候 (《七年级数学 (上) 人教教育出版》) , 我就曾经“用学生贴切实际生活的做生意的盈亏”来代替课本中“用数轴来表示方法”, 这样既减少了画数轴的时间, 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易理解.如, 我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 我曾采用问题情境方法:
1. 数数你身上上衣有多少颗扣子.看看各自身上的扣子数, 这是实际的数字, 就是实际数, 是有效的数字.
2. 估算一下你的座位距离黑板有多少米?
用目测距离的远近, 不用度量工具测量, 得到的数值就是约数, 就是近似数.
在教学数轴知识时, 我又设计了问题:冬天气温零度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零下30℃在什么位置?夏天摄氏37℃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来.
四、适应不同学生的各自要求, 设置多种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 这谁都知道.然而, 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 怎么升初中之后, 数学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有人说, 小学阶段考试科目少 (三门) 内容浅易.这固然是一个方面, 但透过现象背后看问题的实质, 我想在农村初中, 没有多种教学目标是最能伤害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数学科.从小学升入初中, 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 就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习起来感觉到吃力, 感到困难.如果在一个班级里, 只有一种教学目标, 也就是不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接受水平, 都一律要求他们一定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 就违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够不到“桃子”的同学, 必然丧失自信心, 甚至自我放弃, 成绩自然不断地下滑.
五、与生为友, 激励评价
【摘要】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利用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一些想法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其实与我们的具体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老师如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应用实例中,可以将学生有效的吸引到教学内容中,让其主动参与思考,同时可以很好的理解、接收知识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关于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有过很多的论述和论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更加抽象、逻辑缜密。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基础知识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吃力、学习成绩不好、效率低,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在遇到这种情况后,数学教师就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重心”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播放了“竿子转碟”杂技的视频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用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展开数学学习:①尝试用手指顶起书本转动;②用手指顶住铅笔并保持平衡,观察铅笔与手指交点所在位置;③猜想并验证:给你一个三角形、任意多边形,怎样才能顶住它并保持平衡?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展开操作探究,让学生在做一做、量一量、想一想中轻松地积累了感性体验,为后续学习并掌握“重心”这一知识点进行铺垫。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主动
思考的习惯,同时也将数学与具体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或者觉得知识点没有可应用的点。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生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对初中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体系。通过情境教学法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反思,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中。数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接受新的挑战,用完善的思维能力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比如,学习完矩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之后s=a·b,那么接下来将要学习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过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进行情境案例的启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可以进行引导,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将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学生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条件就是四个边长都相等,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就可以进行替换,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是s=a·a。这样就可以通过之前的知识点,设立具体的应用场景,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推导学习,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抽象锻炼,同时运用到实践中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手脑协调,提高实践操作的能。而且初中生的认知和心里特点也觉得再具体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偏重与直观的具体感受,在讲解中如何涉及到教具使用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参与使用教具比老师一个人干巴巴的在讲台上说教,效果要好很多。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再让他们自己用量角器,先测量2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老师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让学生自己验证是否正确,或者让学生任意多画几个三角形,分自组同学各自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再求和汇总,验证是否是180度。这样的活动情境既满足了学生对教具的好奇,提升了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也能否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点最后的结论,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学习效果和质量也大幅提升。
杜威曾说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课堂教学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邻里间,好比运动在运动场。”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帮助学生缓解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同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导入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案例,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增勇.情境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才智.2014.(10):23-24
[2]季国平.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情境引入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2014.(15):25-26
[3]严万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134.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整体教学07-04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05-28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教学09-20
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10-09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10-21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0-16
教学计划初中数学汇总06-15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06-17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课06-19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