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作文素材满分(精选8篇)
2017备考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1.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2.“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3.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话题:得到与失去
4.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5.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6.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8.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9.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10.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2.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的时代,何人不畏惧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摧眉折腰”,他“举杯邀明月”,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话题:个性的张扬和社会的需要、
13.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中考议论文素材。
2012年高考满、高分作文中, 大多数考生在鲜活素材的运用上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他们中有的点击社会现象, 有的捕捉热点人物, 有的洞察世界风云, 有的摭拾身边琐事, 体现出视野的宽广与开阔。在技巧的运用上, 这些佳作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或同质组合, 或异质呈现, 或递进推演, 或点面结合, 有效组织素材, 充分展示亮点,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显示出写作者的独到匠心。为备战新一轮复习, 突破作文素材运用难点, 我们对一些高考佳作的素材运用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点拨技巧, 揭示规律, 以期对广大考生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关注生活, 提炼中心印象, 找到动情点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 其落脚点大多在生活的层面上。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浙江卷的“路上奔跑与路边鼓掌”、重庆卷的保安救人、北京卷的巡路工的敬礼等, 都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 就无法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所以, 高考作文首先要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 从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角度入手提炼素材, 以真情感人。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别人, 必是你自己先激动不已, 感动得哭;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让读者高兴, 你自己写作时必是忍俊不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的素材才是有效的、感人的。选择了素材后, 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 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 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这也是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佳作示例一:
如果让我选择, 我无法说出哪一种方式更好, 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 你认为, 邮件省钱, 效率高;写信贵, 速度慢。但是, 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 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 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 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投身军营的士兵, 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 都会压在枕下, 反反复复地阅读, 也许, 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 但你可曾想过, 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 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 当他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 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你身处逆境之时, 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 即使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 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 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 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 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 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转换到那群可爱的孩子, 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 带着笑容, 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 我想, 在那一刻, 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佳作《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这篇文章就抓住了素材给人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 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 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的题材, 考生正因为对生活留心, 并且产生过强烈的感受, 才能将生活的素材信手拈来, 化为自己笔下的画面。收发书信, 可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一个细节, 但作者却能找到动情点, 有机地与文题对接, 并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值得借鉴。
二、点化素材, 紧扣主题, 找到共通点
共通点, 讲得简单一点, 就是符合题意要求。写作时, 你头脑中积累的与此相关的各类素材, 可能会纷至沓来, 竞相涌现。面对众多的生活积累, 哪些素材可选择出来用于作文呢?这应由文章的中心决定。凡是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材料, 就是有用的材料;而与中心关联不大或者毫无关联, 即使你认为是非常好的素材, 也必须忍痛割爱, 重新选材。只有符合题意、突出中心的素材, 才可引之入文, 否则, 就会出现内容松散、不合题意的状况。在2012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 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江苏卷的“忧与爱”等, 都有很多的生活素材可写, 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 就可能使文章芜杂繁乱。因此, 点化素材, 找到素材的共通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佳作示例二:
……而当今社会, 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悦悦而见死不救, 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 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 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缺少了同情心, 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 德将焉附?
吴斌, 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 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 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 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 吴斌用尽最后力气, 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 拯救全车乘客, 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 吴斌倒下了。吴玉兰, 一个普通的老师, 面对无耻的劫匪, 虽头破血流, 依然保护着659张考生的准考证。从这些人身上, 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 省委书记为他流下了眼泪, 数万群众自愿去护送他的灵车, 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 “中国最美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给予他的最高敬意。吴玉兰老师受伤了, 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面对“船主与油漆工”这个材料作文, 作者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寻找素材。小悦悦事件, 动车事故, “最美司机”吴斌事件, 吴玉兰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准考证事件等, 作者信手拈来, 并将所有素材一一点化, 紧扣“职业道德”这一主题, 论证“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一中心论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挖掘素材, 提炼内在含义, 找到联系点
能够反映主题的素材可以找出很多, 但真正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 还要靠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材料。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 我们需要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 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 力求能反映现实, 并富于启迪意义。2012年各地出现的一些满、高分作文, 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佳作示例三:
周冲, 年轻帅气的“黄衣哥”。当他路过天河区东圃怡东苑小区, 看到悬空女童危急万分时, 他毫不犹豫地爬上防盗网, 解救下了女童。做完好事后, 他则默默地走了。后经过媒体和市民的全城搜寻, 冒险救人不留名的“黄衣青年”终于现身。他用最朴实的话语回答此次善举:“想到小孩子那么危急, 就没想到自己的安全, 只想着能把孩子救下来, 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什么促使了他的举手之劳, 是中华美德、是一个龙的传人的品质。他的轻轻一步, 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滋润和震撼了湖北, 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传递爱最朴实的语言》
作者关注现实生活, 选择了“黄衣哥”这一典型的人物素材, 并且能发掘素材, 找到与主题一致的联系点, 即“举手之劳, 也是一种美德, 也是传递爱的表现”, 实现了从素材到作文内容的转化。
佳作示例四:
看到“奔跑”二字, 我一下子想起了刘翔, 这个在8年前获得至高的荣誉, 获得盛名的人, 在4年前因故退赛后又背负了数之不尽的骂名。人生从来不乏起落, 但像他这样, 在世界的注视中经历如此大起大落的人, 想来还是不多的。想起4年前刘翔退赛的轰动, 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那段时间网络上、报刊上的质疑和谩骂, 说是铺天盖地也不为过, 但在洪流一样的愤怒和不解之声中, 仍然有一些人, 坚持为刘翔鼓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 刘翔才继续走在路上, 走过了一个几近寂静的4年, 又走到了世人的视线中。他12秒87的成绩, 虽然因为2.4米的风速没有得到数据的成功确认, 但他毋庸置疑地、成功地赢得了世界范围的不断的掌声。那些一开始站出来为他辩护, 对他表示理解, 宽容他, 称赞他, 鼓励他的人, 有他的亲人朋友, 还有更多素不相识的人, 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掌声, 成为了奔跑之人继续奔跑的动力, 当奔跑之人的欢呼和路边鼓掌之人的掌声交汇的一刻, 那种响彻人心的力量, 令人不禁热泪盈眶。
———2012年高考浙江卷佳作《为奔跑之人鼓掌》
这段文字, 作者选择了刘翔这一典型素材。关于刘翔的素材, 论述的角度应该很多, 但作者却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质“奔跑”, 提炼其内在含义。同时, 深入挖掘素材, 在“奔跑之人和鼓掌之人”上找到联系点, 充分演绎材料, 突出中心思想。
四、组合素材, 联系材料主旨, 找到合力点
我们不少考生, 有了素材却不知道怎么用。或则孤军奋战, 或则叠床架屋, 不能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进行论证显得单薄、片面, 若干材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 使文章内容充实, 有说服力。从形式上来看, 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 层层堆叠, 逐步深入;也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 相互映衬, 对比鲜明。
佳作示例五:
我们为英雄鼓掌。
我们为失去双臂, 坚持用脚学会弹钢琴的“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的坚强鼓掌。
我们为那个面对失控的客车, 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客车撞断双腿, 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的英勇行为鼓掌。
———2012年高考浙江卷佳作《为英雄鼓掌》
以上文字, 概述为怎样的英雄鼓掌。从不同侧面选择了刘伟、张丽莉等“英雄”素材, 事例新鲜, 叙述简练, 这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 能够强化读者对英雄的理解。
佳作示例六:
有一次, 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了乔布斯与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设计的情形。当时, 乔布斯和工程师坐在电脑前, 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罗森发现, 乔布斯与工程师所关注的, 不过是在屏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 如何排放3个单词的问题。乔布斯如此关注细节让罗森惊叹不已, 而他对细节的高度关注不啻是他获得奇迹般成功的一大秘诀。
…………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 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 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 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 致使其带着隐患上道使用,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 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 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 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 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细节决定成败》
上述文字列举了两个正反不同的事例, 乔布斯关注细节走向成功;“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则是忽视细节的结果。两个事例形成正反对比, 有力地证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 对比鲜明, 论证有力。
通过对2012年高考佳作素材运用特点及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素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备考, 素材至关重要。面对2013年的高考作文,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加强素材备考, 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素材库。
第一, 搜集素材。素材应该包括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两大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时尚、新闻时事、街谈巷议、故事寓言、典故传说、奇闻轶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音乐歌词、新理论、新观点、新数据、新技术、新发现等都应该进入素材收集的视野。
素材来源应该非常广, 有教材上的, 报纸杂志上的, 课外书上的, 有自己经历的, 有从别人那儿听来的。我们既要搜集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正面素材, 也要搜集有深刻教训的反面素材, 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新素材。
搜集素材的办法有三:一是专题积累。即针对某一话题或题材全方位地展开相关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在全面占有素材、理解素材的基础上, 做到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二是专人专物积累。即专门针对某一位人物或某一件事物, 全方位积累其典型的、非典型的语言、行动、思想或事件的前因后果, 做到确知其人、其事、其情、其魂、其优缺点。在写作时就不至于因知之不详而不敢动笔。三是兴趣化积累。积累素材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 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 也不必在乎形式, 只要感兴趣, 就不妨积累下来吸纳内化, 化为自己作文个性与思想的灵魂。
第二, 梳理素材。搜集素材重要, 梳理素材更重要。每个学生必须梳理自己的素材, 梳理的方法和类别多种多样,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如果有同学认为类别多不好操作, 那么, 从人文关怀角度, 抓住“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可能更利于思考、运用些。另外, 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生活”等角度去梳理, 也具有可操作性。
梳理素材要掌握以下必要的思维方法:
(1) 发散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侧面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 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 都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 从不同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 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多角度联想和思考,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2) 逆向思维方法。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顺与倒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互相转化, 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一则写作素材, 有时反弹琵琶, 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 从而引起新的思索, 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3) 聚合思维方法。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 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收敛、聚合, 为信息的归属树立一个明确的“靶子”, 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内聚式思维状态, 又可称为内敛思维、集中思维。对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所形成的价值点, 并不都是合理或最佳的, 而且在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 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聚焦”, 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的分析中, 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
(4) 辩证思维方法。要想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内在、本质、全面的分析, 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体, 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把握, 往往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地看事物。
第三, 运用素材。搜集素材也好, 梳理素材也好, 归根到底是为了运用。因此, 学会运用素材是备考的关键。所谓运用素材, 一是“开掘”, 一是“活用”。开掘素材是为了从高度和深度运用素材;活用素材是为了寻找不同点, 从新角度辩证多维度地议论素材。
作文素材运用可采取“五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参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后, 并不是堆积在大脑的角落里就万事大吉了,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素材进行咀嚼、品味。对自己长期所积累的素材要做到在理解基础上的参悟, 要区分哪些是积极健康的内容, 哪些是无用的东西, 保证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认识一些重要素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并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只有对素材的深入透彻理解, 才有可能对素材有效运用。
第二步是“提取”。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 挑选健康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 切忌“拾到篮里都是菜”。提取时要有“自知之明”, 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 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等) ,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同时, 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 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 文章才能引人入胜。要根据立意精心提取精当的材料, 才会更有说服力, 更有表现力, 更有感染力, 更有震撼力, 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第三步是“整合”。对提取而来的材料, 必须要进行适当而合理的整合。首先是围绕主题, 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 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 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围绕结构整合材料, 做到详略得当, 安排有序, 段落层次清楚, 线索脉络分明, 过渡照应周全, 具有完整性、连贯性和生动性。
第四步是“定向”。即选准角度, 决定素材运用的方向。定向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确定写作的方向, 包括素材、立意等。定向选点力求准确、新颖。所谓准确, 就是在一定的话题范围内,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己熟悉并且能够把握住。所谓新颖, 就是角度新、见解新,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第五步是“拓展”。定向后, 支撑观点的材料或有不足, 这便需要思维的启动, 联想开去, 搜索相关信息, 补充原有的素材。拓展可以从实拓展, 也可以从虚拓展;可以正向拓展, 也可以反向拓展;可以顺向拓展, 也可以逆向拓展;可以纵向拓展, 也可以横向拓展, 但是任何拓展都要符合题意要求, 揭示命题的本质意义。
阿长虽目不识丁,却给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父亲虽步履蹒跚,却给朱自清买来了桔子;老王虽贫穷落魄,却给杨绛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请以“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
【名师解析】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小人物,他们都是普通人,过着很普通的生活。比如保安叔叔、保洁阿姨、食堂大妈、快递哥哥、卖菜大妈、打工兄弟,你朝夕相处的亲人、老师、同学……如果仔细观察,和他们设身处地地相处,你会发现,这些小人物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博大的情怀。
思路1:选取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物,如水电师傅。先略写他的拘谨、卑微和内向,详写他在埋头干活时的专注投入以及技艺的娴熟,最后表达他憨厚而木讷,显得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但是,在他的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有一个主宰人生的梦想。
思路2:选取你身边的一个小人物,如从不克扣顾客斤两,手艺好、收费合理的个体老板,最后表达他可能是千千万万个个体老板中最为卑微的,但他身上折射出的实诚、乐观、热情的品质却像金子一样熠熠闪光。
思路3: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他(她)平庸、普通的外貌,表达自己对他(她)的不喜欢,然后通过具体与之交往的事例来突出他(她)不同于普通外貌的内在的精神品质,从而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推荐素材一: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透过一层层被香烟和汗水浑浊了的空气,一个背着大大的公文包的穿着讲究的中年男人捧着一本新出版的《读者》,摇摇晃晃地挤在狭小的座位里,把头抵在前面的铁栏上面,微微扬起嘴角享受着阅读带给他的极大满足。他薄薄的镜片上折射出夕阳的余晖,猛然间让这片嘈杂的空间也变得干净了,安静了。感叹,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缺少这样热爱阅读并懂得欣赏与思考的小人物……
素材运用:在社会日益浮躁、功利的今天,在“低头族”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一个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专注看书的普通上班族,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可以通过这个事例来呼吁社会需要更多这样心仪阅读的小人物。
推荐素材二:
诺拉对服装设计非常感兴趣,大学毕业之后,她在一家银行工作了两年,就放弃了薪水丰厚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店。一天,诺拉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饭,餐馆里的电视正在播放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夫人劳拉一起出席活动的画面,诺拉对朋友说:“劳拉的围巾和衣服的颜色不协调,应该换一换……”诺拉回到家里,就把关于围巾的意见给劳拉写了一封信。此后,诺拉等了好多天,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但是诺拉并不气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诺拉继续给总统夫人写信,当她寄出第66封信时,奇迹出现了:邮递员给她送来了一封劳拉亲手写的回信,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诺拉女士,我想聘请您成为我的服装设计师,可以吗?”
素材运用:小人物诺拉放弃了薪水丰厚的工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服装设计,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在给总统夫人的信石沉大海之后,毫不气馁,用自己的坚持取得了成功。可以扩写这个事例,来表达“小人物也有春天”这一主题。
推荐素材三: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节选自《玉米人》)
素材运用:街上烤玉米的小人物,能为了一个信念,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这种品质难能可贵。写人的作文,如果就人写人,就会缺少深度,可以模仿以上素材,在结尾处透过事件的表面,进行挖掘,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备考试题二·半命题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需要重视的东西,却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
请以“不该忽略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主确定立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
【名师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正确补题,可以补上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细节”等。其次,要认真审题,巧妙布局。写成记叙文时,要略写“忽略”,详写让你感到“不该忽略”的过程。在转变的那一刻,还需要结合内心独白,袒露出自己转变的心声。那么,如何写呢,下面提供几个具体的思路:
思路1:写成抒情散文。如补成“不该忽略的风景”,写自己行走在雨中,道路泥泞,诅咒这该死的雨天,然后驻足欣赏,发现雨中也有不同寻常的美,从而感叹雨中也有美景,只是往往被我们忽略罢了。
思路2:写成记叙文。如补成“不该忽略的一声叮嘱”,写自己对奶奶的“走路要注意力集中,看着前面”的叮嘱不以为然,然后在一次端汤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跌跤烫伤的事情,感悟到“生活中,有些小事看来无关紧要,但一旦忽略,往往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的道理。
思路3:写成议论文。如补题为“不该忽略的细节”,从而确定“细节,往往是成败的关键”的观点,然后例举因忽略细节而导致失败或注重细节而成功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证明。
推荐素材一:
名言三则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
谦虚谨慎和不谋私利,是人们所赞扬的美德,却也为人们所忽略。
——【法国】莫洛亚
素材运用:前两个名言揭示了细节的重要性,后一个名言强调了人们往往会忽略谦虚谨慎、不谋私利的品质,可以运用在文章中,或作为文章的开头,或作为结尾的感悟,或作为观点的道理论据。
推荐素材二:
nlc202309081437
太平洋是由一滴一滴水汇集而成的,撒哈拉沙漠是由一粒一粒沙集结而成的,喜玛拉雅山是由一颗一颗石子组合而成的,而生活可能就是由一张纸片、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记录而成的。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细节。细节,生活之源;细节,成功之根;细节,成功之始。细节,不应该被忽略。
素材运用:素材的前几句用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万物都是由细节组成,素材的后半句为我们阐明了细节的重要性。这些素材可以运用在“不该忽略的细节”的文章当中。
推荐素材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素材运用: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祸患的人,启示人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不能忽略后果。这个素材可以作为文章的开头,从而引出观点,也可以作为论点的事实论据。
【备考试题三·命题作文】
屠呦呦在获奖致辞中说,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请以“名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名师解析】
“名字”在字典中的解释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是人的称号;二是事物的名称。因此,可供选择的内容就比较多了,可以是自己的名字、名人的名字、可以是树的名字、花草虫鱼的名字,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青春、家庭、班级等名字。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名字的来历或关于名字的有趣故事,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对“名字”的见解和看法。具体如何写,下面提供几个思路:
思路1: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自己名字的来历,来表达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凝聚着家人的爱和美好的期盼;可以写你给温馨和睦的家庭取一个叫“港湾”的名字;可以写你给陪伴你成长的那棵小树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等。
思路2:写成议论文。可以通过具体事例体现“名字”的力量;也可以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谈论作为消费者,不该只看重名字,更应看重名字背后的品质、信誉度和良知等。
思路3:写成抒情散文。分别把“青春”取名为“青涩”“友谊”“梦想”,来抒发青春的路途上只有经历青涩才能走向成熟,青春的我们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青春更需要一颗追梦的心。
推荐素材一:
前不久,《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女作家J·K·罗琳将她的一本新作《杜鹃在呼唤》故意化名出版,想看看自己的名字和内容到底哪个更好卖。现实给了罗琳沉重的打击,这本书上市三个月,只卖出了1500册,而就在这时,媒体披露了作者就是罗琳的消息,结果该书的销量顿时猛增,在亚马逊销售排行榜一跃为首位。
素材运用:J·K·罗琳的一本书化名出版,结果销售情况惨淡,而当消费者得知是她写的书以后,销量顷刻间猛增,可见一个名字的影响之大。此素材可以作为名字的力量的论据,也可以对此发表看法。
推荐素材二:
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素材运用:钱老拒绝了那个美国女士,可见他很重视自己的名声。当作家或商家把名誉看成至高无上时,他的名字的力量就此产生,公信力和可信度随之上升,此素材可以作为谈论“名字的力量”、“名声”、“大师的魅力”等主题的论据。
推荐素材三: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如日,如星,你的名字。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如缤飞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大起来了,你的名字。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纪弦《你的名字》
素材运用: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文中的“你”由于不是特指,所以诗意得到了无限的扩展。因此,我们的使用范围也大了很多,比如,亲人、朋友、国家,或者某一个物品,也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悬念。
双赢
苏觉看到李明第一眼,就莫名地敌视,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爱?苏觉不屑地想:我是个孤儿,何谈爱?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
邓海建
这些年,有关文学翻译稿费过低的讨论,多次见诸报端。“过去翻译一本书的稿费都可以在北京买到一个四合院,但是现在买一个厕所的角落都不够。”类似说法,也广为传播。近日,翻译家许渊冲获得国家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在众多报道中,也有不少人提到当下文学翻译稿费过低的现状,引发公众共鸣。(8月31日《华西都市报》)
在中国,文学基本还在头疼于“向死而生”的议题,就算没有“千字20-80元”的标准佐证,文学翻译的日子,自然也好过不到哪儿去。8月初,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然而,在老翻译家名至实归的背后,却是国内文学翻译人才断层、数量寥落的现实身影。
翻译很火,譬如同声传译,而文学翻译却门庭冷落。冷落的原因,无非是文学翻译是件叫好不叫座的活儿。“叫好”的意思,是人人皆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历史而言,自19世纪启蒙思想家严复将《天演论》译成中文,诸多文学翻译领域的先行者,凭借个人禀赋与志趣持续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启民智、传西学,裨益社会,滋养性灵。对内而言,没有应时而生的译著,恐怕就没有一代又一代文学大师,譬如果戈里之于鲁迅、歌德之于郭沫若、屠格涅夫之于巴金,以及安徒生之于叶君健等。对外而言,没有传情达意的译著,中国文学就不可能骄傲地“走出去”。事实上,自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度就不断提高,不少评论家认为,莫言获奖,英文译者葛浩文和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功不可没。
“不叫座”的意思,无非是说翻译工作的诗意,往往被匮乏的物质回报所消弭殆尽。结果就是三种乱象:一是为了混温饱而抢时间。当初,傅雷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用了近5年时间,每天翻译800字,推敲斟酌,方为精品。如今,畅销小说《纸牌屋》的译者何雨珈却直言,“现在,一本几十万字的外文小说,翻译周期通常在4—8个月,算下来平均每天要翻译近3000字。”二是低稿酬逼人“层层分包”。往往是出版社将文本外包给翻译公司,翻译公司网上“悬赏”转包给做兼职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又将部分文本外包给朋友或学弟学妹„„如此下去,甚至你读到的译著有可能是翻译自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生之手。三是商业化等不及精品化。曾有某出版社将26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按丛书翻译出版,这26部作品涉及十多种国家的语言,竟是由 “一人带队组团”翻译,事后证实,其翻译手段无非是“狂抄书”加“嫁接术”。
这些年,微信朋友圈常有一些原版“美文”,随后是近乎完全脱离原文内容与形式的译作,貌不合而神更离地表演着中文的“博大精深”。乔布斯的情书、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等无一幸免。文学翻译基本的“信雅达”,也沦为一种无边无际的玩笑。这就是被解构与市场化之后的文学翻译现状。可是,“中国故事”要讲好,文化互通要尽少损耗,文学翻译该怎么走呢?有一点是肯定的,连中国楼市都在宏调下走了十多年,文学翻译总不能丢给市场就不管不问。口惠实至,行政帮扶,中国的文学翻译才能平稳度过干涸期。
2.对市委书记捡垃圾当不妨“冷眼观之”
堂吉伟德
据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消息,微博用户@橙子loveyou称,昨日上午10点左右和小伙伴们爬山,在毓秀山偶遇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当时刘捷正在清捡路旁的垃圾。该网友直呼不敢相信,呼唤小伙伴们都到毓秀山求偶遇!市委书记当起了志愿者,你会点赞吗?(8月31日《新京报》)
市委书记当志愿者,若是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环境中,这本不足为奇。然而若在官本位国家,这却是一件稀奇之事。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官员高高在上并“藏于深衙”,很难有地气的机会,以至于官员下班后像常人那样去逛逛路,也会在第二天成为“头条新闻”,并上升到“某某领导逛街考察民情”的高度。原本的人之常态,被冠以太多的身份角度与地位属性,为官者还是为民者之间,天然存在一条价值鸿沟。
割裂的认识之下,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不仅对官员的行为形成了限制,也左右了其他非官者的判断习惯。彼此都认为,为官者就应有为官者的架子,官员深居简出保持神秘感是天经地义,其他人对此也高度认可。正是这样的长期习惯形成,使得整个社会都缺乏一种平等的观念,平和的心态,作为正常人的基本表现,却因为固有的偏见而成为罕事。
在国外,国家元首下班后到超市购物,或者送孩子读书,或者在马路上当志愿者,并没有引起惊叹和尖叫。究其原因在于其国家文化中,最基本的就是权利平等的意识。不管你职位再高,权力再大,首先你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拥有你普通人的应有权利,因而你当志愿者也好,作义工也罢,都是一个人自由的选择。就像那个“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价值和权利标准,思想的“平等”才能避免“偶遇领导”引发舆论围观,以及褒之过度。
离开了平等和常态的前提,那么对于“偶遇领导”就会出现舆论的两极分化,要么是遇官则疑,要么就是褒之过度,却鲜有人“冷眼观之”,无论是真实践也好,还是假作秀也罢,把官员与他身边的人等同起来,不强调身份,也不附带级别,将其视为一个普通而具有正常权利的人,才能保持平淡而冲和的心态,也会让舆论不过于大惊小怪,让自己和为官者都感到不适应。确切的说,市委书记捡垃圾之所以稀奇而少见,并非官员群体单方面的错,社会普通一员都应进行自我反思。
有人说,“偶遇官员”成为常态,才不会有作秀的质疑。其实反过来,对官员的行为从常人的角度去理解,从权利自由的层次,既不过度赞扬,也不轻易贬损,以“人在做,天在看”的态度“冷眼观之”,才能构建一个理性而宽容的社会,也才能培植和引导正常的价值标准。如此,官场伦理和是非判断才不会被情绪化所左右。因而,当我们再次面对“市委书记当起了志愿者,你会点赞吗”这个问题时,真正的答案应当是,既不点赞也不质疑,而只是平常视之。因为此时的市委书记跟常人并无二异。
不唯官,不唯上,不唯权,不媚富,或许对“偶遇官员”才会少一些纠结而多一些平和。要给官员去魅,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还得减少权力崇拜和迷恋。
3.儿童军训是一种“抢先教育”
汪昌莲
新疆库车县林基路汉语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第一天,学校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军训。这些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就参加军训,孩子们能适应吗?对今后孩子们成为学生会有多大的帮助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学校进行了采访。(8月31日新华网)
让这些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就参加军训,与其说是一种”军训依赖”,不如说是一种“抢先教育”。殊不知,“抢先教育”除了加重孩子负担,别无益处;特别是,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可见,当地教育部门应紧急叫停儿童军训活动。问题是,叫停儿童军训容易,叫停“抢先教育”却难上加难。
“抢先教育”方式,虽然在社会上饱受诟病,但丝毫也不影响学校和家长“抢先”的心态和行动,甚至“抢先”成风,且这股风愈刮愈猛。必须承认,“抢先教育”,是一种非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被称为“最抢先妈妈”的武汉市民徐禾,让年仅5岁的儿子已受过17项培优,投入近12万元培优费,不惜钱财,甚至放弃工作,给孩子当全职陪读,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要知道,“抢先教育”方式,不仅削弱了正常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表面上看,“抢先教育”,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但同时又会使孩子失去独立自主、自我锻炼的机会。孩子在“抢先教育”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至于让小学一年级新生参加军训,更是将小学教育“中学化”了,这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抢先教育”,已成为一些孩子身心不可承受之重。
“抢先教育”绝不等同于早期教育。任何早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门应担负起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减负”管理,坚决向儿童军训之类的“抢先教育”说“不”。要加强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当好子家长的参谋,引导学校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施教,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有进步。(汪昌莲)
4.“众筹办私塾”看点不在“行跪拜礼”
朱昌俊
几天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声明称,将放弃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将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8月30日,黄震表示,停带硕士研究生后,将探索以众筹方式建立私塾,用于进行纯粹学术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 黄震希望各方能对不同意见和做法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允许试错探索。黄震在声明中还提到,如果今后仍有学生希望能师从于他,可考虑他即将开班的私塾书院,“行跪拜之礼,且与其父母签约,方得入门。”(8月31日《新京报》)
历来之于大学教授的辞职行为,总难免给人以突破现有高校行政化体制的印象。黄震请辞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同样不例外。这个标签,也是一部分支持者的最大理由。但也不乏质疑者指出,仍留任高校职务的黄震,私自创办私塾,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行跪拜礼”的要求是否有重蹈封建教育弊端之嫌?种种支持与质疑或都有其理,但细究起来,黄震的这项个人抉择,真正值得关注之处,或在这些标签与细节之外。
一方面,正如黄震个人所坦陈的:确实感到这些年来学术环境和学风变化很大,有些学生求学态度有些浮躁。另外,每年都要带十几个学生,确实有些累,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不愿误人子弟。关于现有研究生教育的弊病,“一个研究生导师带三四十个研究生”的传闻,早已非新闻,其所反映的当下研究生教育的弊端与水分亦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黄震请辞导师职务,个中所蕴含的对现有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挣脱意味,确实不容否认。
但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夸大“众筹创办私塾”对于大学体制的反叛立场,则未免是一种想当然,也不利于真正还原这种行为的真正价值。首先,黄震创办私塾的想法,早在20多年前自己上研究生时就已经萌发,以此而言,它更像是一次自我的圆梦。
其次,黄震采取的是以众筹的方式来办私塾,也即是说,它离不开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而这与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的身份显然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自身学术行为的一种延伸。众筹办私塾究竟能走多远,尚需观望,但互联网web2.0时代的来临,对于各个领域的颠覆与变革正在现实地发生,教育行业同样不可能例外。置于这种大背景下,黄震的行为被视为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方式的一种探索,可能更为客观。
还应看到,以往提到现代形式的私塾教育,多见的都属于国学教育,且由于其中被扭曲案例的大量存在,而屡遭诟病。但黄震有着法学和经济学背景,与国学私塾显然大为不同。如果仍以过往的经历来审视他的众筹私塾,难免存在偏见。
至于“行跪拜之礼,且与其父母签约,方得入门”的规定,或也不必过于担心。严格说来,这里所谓的“私塾”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传承,其实更相当于“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教育,有别于高校教育中的“大锅饭”;而“行跪拜礼”似乎值得商榷,但在我看来,也仍只是符号意义大于实际内涵,更多可能是一种营销的噱头,将之与封建教育类比,或存在夸大。
因此,黄震的行为首先应被视为是一种自我探索的圆梦或说创业,其次,更应看到这种探索是发轫于研究生教育屡遭诟病,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时代下的一种创新。它以“先行者”的姿态说明,借助互联网的影响,从国外的公开课,到众筹办私塾,教育的形式正在或将经历更大的变革与创新,传统的高校教育如何抓紧或迎战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已经是一道需要严肃应对的课题。
当然,黄震请辞研究生导师,但并未完全辞去高校的工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仍有待观察;而这种不授学历的私人定制式教育究竟能获得多少学子的响应和市场号召力,也需时间来给出答案。但在之前,面对这样的个人化选择,作为围观者确实既没必要夸大其对于体制的逆反一面和对教育创新的整体意义,但也无需对于个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而予以“棒杀”,毕竟,在沉寂化的高校体制下,这样的个体选择,其“探索”价值仍不应该被否定。
5.“偶遇官员”为何总被疑?
郭文婧
8月30日中午,网友和朋友爬山,碰到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在捡垃圾,于是发了微博,仅过6分钟,新余市委宣传部官微@新余发布便作了转发,结果这两天连遭网友质疑系策划,认为发微博网友在宣传部门实习,工作就是“写微博”,而且这些照片拍摄于不止一个地点或角度。(9月1日《新华网》)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就是“狼来了的效应”。新余市委书记被偶遇捡垃圾被质疑系策划,之前,阜阳市委书记坐公交车、郑州市委书记自己买票坐地铁、长沙市委书记扫马路等等,都一样遭到了质疑。“偶遇”官员被质疑,毫无疑问,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官方,为何老百姓不相信能偶遇官员?更不相信能偶遇做平民事情的官员呢?
其实,我们稍稍注意就会发现,“偶遇”的官员都是大领导,不是书记、就是市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群众不认识所有的公务员,但除了书记、市长,认识副书记、副市长、各部门领导的群众还是不少的,为何总不能偶遇这些领导的平民行为呢?如果只能偶遇书记、市长,至少说明整个公务员队伍还没能让群众偶遇到习以为常的程度,这种背景下质疑偶遇领导为策划,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每次群众偶遇领导之后,反映的顺序依次是官方宣传部门,然后是大众媒体,虽然这种反映有“职业敏感性、政治性”的因素,但也反映了新闻的官僚化气息,导致了群众的反感。领导业余时间选择平民生活,那是领导个人的私事,被群众“偶遇”了,何不坚持先民间、再传媒、最后官方的顺序呢?即使是真的“作秀”,要放大“作秀”的正能量,也应该依照新闻传播的规律,要在“螺旋”沉默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置议程。
如果群众对一个领导干部,普遍都非常了解,对他的一言一行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尽管这种判断有时候会被真相刻意蒙蔽。偶遇领导之所以被质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还是太神秘,广大群众除了在电视、报纸、网络新闻上经常看到领导之外,现实生活中的“偶遇”竟成了新闻?广大群众对官员身份背景、家庭情况、财产情况等都不清楚,自然也就难以正常去判断一个官员的“平民”行为,所以偶遇被质疑是策划的,也就很正常了。
对待“偶遇”官员被质疑,其实,官方根本不需要解释,而是要通过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逐步让群众习惯偶遇官员,偶遇到连个微博都不想发的程度,质疑自然也就没有了。而一旦被质疑,官方立马来解释,除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之外,还容易激起部分群众的逆反心理,甚至别有用心者,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分析和论证这种偶遇是被策划的,从而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偶遇官员总被疑,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那就是群众对官员的信任度还不够高,官群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疏远。“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我们的官员拿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胸怀,新闻宣传部门也不要只是仅仅围着领导转,那又何必在意“偶遇”被质疑呢?
6.“我为贪官改笔录”需要另类解读
堂吉伟德
2012年12月30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公安局刑警队抓获了一个以县处级领导住所、办公室为目标的盗窃团伙。然而,随着正阳县县委书记赵兴华被纪委调查,却牵出了案中案。被盗后,赵兴华在听完办案民警的汇报之后表示,“我这里是被盗了,但没像你说的那么多,就几千元钱而已!”随后,刑警队办案民警迅速修改了笔录——原本100多万的盗窃金额,变成了6040元。(9月1日《法制晚报》)
明明被盗100万元,最后的口供笔录却被改成了6040元,如此巨大的差异不是贪官“不差钱”,而是心有焉焉下的“断尾求生”。在“小偷反腐”成为一种潮流之时,原本应有的续集却因为办案警察的徇私枉法、滥用职权而中止。反腐调查无意中扯出了案中案,“我为贪官改笔录”的案情也终于浮出水面,相关人员被追刑让人大快人心,也应了那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老话。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让人改笔录”并非正阳县县委书记赵兴华一人之举,几乎所涉“偷官”之地都概莫能免,由此可见“心中有鬼者”不在少数,也难怪有小偷“专偷官而不偷民”。稍懂法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偷盗一百万元和数千元之间,在量刑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巨偷和小偷之间也在天壤之别。怪不得小偷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源于他们偷的对象都在“求求你改笔录”,并造就了小偷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由此不难看出“权力的凶猛”,在“权力通吃”的语境下,这样的状况几乎无法避免。别说普通民警,就是职务和级别更高者,恐怕也很难顶住来自上面的压力,更何况还有“政府发函法院”等赤祼裸的权力干预,不改变司法成为行政“家丁”的现实,不确保其应有的独立性,那么类似的情况无法杜绝。从某种意义讲,强化对权力的治理和约束,将其真正关进笼子里,既是对他人安全的保护,也是对司法公正的维护。
因而,加强权力约束不仅是对权力者本身的保护,也是对规则和秩序的维护,并给其他群体提供安全保障。时下腐败现象出现“窝案化”的趋势,往往就是“扯出一个萝卜带出一堆泥”,既说明权力的失控导致其滥用的扩大化,又说明若不加以限制将会形成连锁反应,并造成危害的扩散。“我为贪官改笔录”是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的表现,但若是限制了大的权力滥用,这种情况或许就可以预防。正是因为对权力控制失灵,才使得其他看似有效的手段,都未能发挥作用,反倒成了帮其脱罪的工具,一些人为个人利益还会有意“媚权”,比贱和比坏的官场环境和体制生态就会形成。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真正要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并不容易,否则应有的约束机制包括司法公正都会走向反面。权力滥用的危害性在于,其不仅因为自身的行为而形成危害,还会影响和带动其他力量的参与,导致权力滥用的扩大化,从而形成“官官相护”的利益关系。“我为贪官改笔录”更说明,只要有权力的地方,都存在滥用的可能,因而盯紧每一个权力者,将所有的权力都关进笼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我为贪官改笔录”需要另一番解读:权力滥用的破坏力和危害性比想像中严重,小偷反腐不足取,权力反腐也难治本,如何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7.香烟见证安全责任的飘渺
木须虫
前晚,从成都飞往北京的联合航空KN5216次班机上,竟有乘客在飞机加油以及飞行过程中吸烟。飞机到京后,当其他乘客向机组成员讨要说法时,机长与乘客发生冲突。机长态度蛮横,称“既然已经安全到达了,那还说什么呢?”乘客质问,在太原机场等候时为何有人能在舱门口吸烟,机长竟称“只要我同意,他们就能抽。”(9月1日《成都商报》)
飞机上禁止吸烟,不止是封闭公共场所健康环境的需要,更是杜绝飞行安全隐患的必要措施。据数据显示,飞机80%的火灾都是由于乘客在厕所吸烟,并将烟头随意丢弃引起的。国际民航组织早在1993年就要求所有的航空公司禁止旅客在航班上吸烟,中国也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在国际航班上实行禁烟。可见,飞机禁烟既是惯例,也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
如果说,乘客基于烟瘾甚至无知在航班上吸烟,尚可以理解,可以劝阻,甚至强制约束。那么,发生在KN5216航班上乘客吸烟的系列事件,则完全暴露出管理的松懈与软弱。其一,乘客的香烟与火柴是如何通过安检的?固然,火柴与其它的火源相比,安检识别很难。但是,难发现不意味着不需要重视。个案中,吸烟者不止一人,火柴显然也不止一盒。其二,飞机上的报警器形同虚设。乘客在航班卫生间吸烟,不是被乘务人员发现的,却是被乘客举报的。与媒体屡有报道吸烟逼停高铁,报警器异常的敏感相比,航班防烟雾的技防粗疏令人汗颜。
其三,制止不力。如果说在飞机停留山西之前乘客在机上吸烟显得很偶然,那么在飞机停留山西加油时,几名乘客在飞机舷梯口抽烟,离加油车不远,有恃无恐,联想到片刻之前空乘人员对机吸烟乘客的处理,显然是莫大的讽刺。可一又可二,真不知道整个乘务的管理在哪里?与航班动辄拒绝乘客登机相比,对乘客吸烟不是缺少手段的软弱,实在是无视的纵容。
其四,对乘客诉求的漠视。吸烟引发乘客群体性安全的担忧,飞机停留山西加油后,要求航班重新安检,以保证飞行的安全。然而,机长以乘客急着回京为由,草草了事又起飞。
航班发生事故的后果何其惨烈,几乎用不着赘述。而差不多所有的事故都是由一些不起眼的细微因素造成的。就个案而言,航班上吸烟构成的安全隐患,是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危害。但是,这一些都被相关的人员所忽略。面对乘客的质疑,机长的两句话,“既然已经安全到达了,那还说什么呢?”“只要我同意,他们就能抽”,不止是理屈词穷后的蛮横与傲慢,恰恰是对安全责任骨子里的漠视与推诿。
安全隐患不必然造成后果,但后果必然是由安全隐患造成的。用概率性的后果,没有出事不等于可以纵容隐患的形成,以机长为代表的航空安全管理演绎的,正是这种错位的安全逻辑。香烟见证安全责任的飘渺,与监管之于粉尘爆炸的惨剧相比,思维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没有血色作注解。祸患积于忽微,防患未然需要用事故的成本,来追究失职的责任,才可能让责任绷紧的神经。
就个案而言,吸烟事件虽然没有酿成事故,被耽搁的乘客也给予的误时赔偿。但是,这些都不是处理的正解,个案曝露出来的管理漏洞需要反思与堵塞,相关人员管理不作为应当予以严惩。至于,乘客提出的航班没有提供安全保障的诉求并提出赔偿,更应该重视。用权益来制约安全责任,不失为健全机制的优选。
8.飞机上吸烟,机长说了算?
邓海建
前晚,从成都飞往北京的联合航空KN5216次班机上,竟有乘客在飞机加油以及飞行过程中吸烟。飞机到京后,当其他乘客向机组成员讨要说法时,机长与乘客发生冲突。此后,多名乘客滞留北京南苑机场,要求航空公司给个说法。据称,机长态度蛮横,称“既然已经安全到达了,那还说什么呢?”至于为何有人能在舱门口吸烟,机长竟称“只要我同意,他们就能抽。”(9月1日《成都商报》)
禁运的火柴能顺利带入飞机、乘客在机内吸烟也不见制止,问急了,就搬出“我的飞机我做主”的强蛮逻辑。谁能想到,在“失联”阴霾仍未散去的今天,民航承运公司竟然如此嚣张傲慢?客运安全,竟能如此儿戏?
早在1988年,当时中国民航总局就规定在其注册的民用飞机上都须禁烟,并在明显的位置悬挂提示标志。国际民航组织153个成员代表曾在1992年开会决定:各国航空公司必须在1996年7月1日前禁止旅客在国际航班上吸烟。中国也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在国际航班上实行禁烟。在飞机上抽烟和飞机停在地面在加油过程中抽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按理说,空警等可根据行为严重程度决定对其处以拘留、罚款、带下飞机、重新安检、或拒绝其登机等处罚。这不仅是保障乘客的安全,也是保障机组及司乘人员安全的需要。毕竟,机长也不是奥特曼,不可能等危险来临再力挽狂澜。“只要我同意,他们就能抽。”这话听起来虽然欠抽,但若是当真属实,无异于绑架公共安全成全自己的小性子。有几个问题让人如鲠在喉:一者,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定,禁止旅客随身携带或在托运行李中夹带打火机、火柴乘坐民用航空飞机。那么,乘客的火柴如何通过严苛的安检?经停太原时,发现乘客吸烟,太原机场的民警到达现场后,提议要全部旅客重新下机、过安检。为什么“机组人员说不用了”,就当真“不用了”?二者,根据规定,航空器内禁止在禁烟区吸烟,若违反该规定,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机组人员未曾有效制止,起码违反基本职业操守,这不只是赔偿了事的问题,须按照相关条例进行严肃追责。
让人担心的,显然不只是具体的吸烟事件,而是整个民航体系在应对类似风险中的狂傲与漠然。“墨菲定律”早就指出,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机长对吸烟的姿态、安检对火柴的姿态、地面民警对机组人员的姿态„„让人浮想联翩,更让人心惊后怕。最简单的疑问是:这样的姿态,是小概率的偶然,还是无法无天的惯性使然?
9.校园血案再现,再思“安全第一课”
朱昌俊
9月1日上午10点20分,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犯罪嫌疑人陈某持刀闯入校园,砍伤9人,造成3人身亡,犯罪嫌疑人当场跳楼自杀。(9月1日人民网)
如果要勾勒心目中开学第一天的场景,每个人或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应该没有人会想到它是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9人受伤,其中包括1名教师,3名学生死亡,身为学生家长的犯罪嫌疑人跳楼自杀身亡。即便未能亲历事故现场,这样的伤亡数据通过网络传开,带给人的悲伤、惊恐乃至愤怒,应该是2014年秋季开学的最大公共情绪。
当一个人将屠刀挥向孩子,无论它有着怎样的理由与愤怒,等待他的都应该是全社会的一致谴责。尽管行凶者已经身亡,但其行为,对于社会底线的侵犯,对于社会所珍视的美好的残忍破坏,无论如何,它都是置于整个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都为一个正常社会所不能容忍。
发生于校园中的惨案,每一次都格外触及人心,但却从未消失。2010年5月,面对彼时多发的校园安全事故,教育部等多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必须为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并协调公安部门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并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时至今日,以发生在开学第一天的血案回忘上述规定与要求,追问已然是必须:四年来,各地的校园安保配备是否到位?地方财政投入是否满足需求?为何开学第一天,就得以发生如此性质恶劣的暴力事件?而从有关开学季的新闻来看,各地的开学准备中,关于安全教育与保障的报道似乎也在减弱,这之中是否暴露出相关方面,对于校园安全的某种侥幸心理,校园安全的维护是否依然未能成为一种常态,值得疑问。
如果说校园安保力量的保障是必须,那么在校园治理上化解师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同样指向安全维护的刻不容缓。这起事件中,据当地警方透露,已查明的事件初步原因系犯罪嫌疑人陈某的女儿暑假作业没有完成,学校不让其报名,从而怀恨在心。如果这就是陈某向孩子伸出毒手的全部原因,那么,学校因学生暑假作业未完成就拒收的做法是如何诞生,定难逃质疑。根据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只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不得开除。而很显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校更是无权以任何理由拒收。为何如此法律规定的常识,竟成为一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血案的导火索?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事件的增多,社会对于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诸如“安全教育”屡屡成为近几年学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但就现实来看,这样的主题教育离常态化的安全保障,仍道阻且长。甚至还需要破除一些认识误区是,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向孩子宣传安全教育就已足够,更不是以开学第一课来强调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例行公事,而必须要以看得见的安全保障。安保触角是否能够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紧急事故演练是否成为常态,都指向实实在在的投入与安排。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孩子作为社会的成员,他们不可能与当下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多发期背景完全隔离,这是在谈论校园安全时必须看到与正视的大环境。愈是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对于这部分区域与人群予以更高的安全保障配置与重视,就愈显必要。不管怎样,它所对应的正是一个社会对于下一代与社会“最柔软处”的重视程度。无论从安保,还是从化解校内外矛盾上,将暴力与戾气降到最低,对于保护孩子而言,已经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血案的再现,应该敲响全社会都应该警醒的“安全第一课”。
10.父母陪新生入学未必是娇气使然
谢伟锋
沈阳市大学城内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新生报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放体育馆,为来不及返程的家长们提供了400 “地铺”。(9月1日 中国新闻网)
每年大学新生入学的一道风景线就是校园们多了不少“护驾”。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家长们纷纷打起了地铺,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对于父母们陪新生入学,很多人也开始忆苦思甜。
“当初老妈只给了我一个破铝饭盒,让我把学费装在里面就上路了”“自己一个人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来报道”„„如今已经走出象牙塔的学长们,总喜欢用“俱往矣”的手法来描述当年手捧录取通知书入学的情景,言下之意颇有“千里走单骑”的气魄。而对于家长的纷至沓来,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待见,“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就有那么差吗?”
那些被家长陪着入学的新生,就真的要扛起所谓“扶不起的阿斗”之嫌吗?让我们先看下当事人的心路历程。有网上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有超五成的学生并不希望家长陪同,其中有一成的学生表达了反感家长陪同的“抱怨”。而这其中男生的比例又大于女生。看来,把入学当成试飞社会的大学新生们,他们也无奈于父母的亲情打包。而把娇气的大帽子一股脑儿盖在他们头上,也有失偏颇。
只是这种无奈,往往会妥协于父母以安全为由的说辞。尤其是这段时间,多起女大学生因为黑车而殒命的新闻,更是加强了这种敏感性,从而造就了家长不由分说的执着。不仅是女大学生在安全性上存在不确定性,这男大学生也不省事。昨日一位男大学生在马路边上和骗子下象棋残局,从而被骗了一万元学费的新闻,就以点带面的折射出成人世界的某种凶险。
学校的接待水平有限,社会舆论对于学生独立精神的呼唤,加上孩子对于父母“扶上马走一程”式的抵触,都做实陪小孩入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程。大人们之所以还要“虽千万人吾往矣”,倒不是因为他们拒绝孩子们在这一瞬间的长大,而是在孩子们真正脱离家庭的那一瞬间,让他们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中再飞一会。从这个维度来说,也算大人们伟大的一种自私。
这种自私,并不和亲情产生冲突。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少年们,当他们走出象牙塔,进入到社会进行不进则退的生存搏击,有的光辉岁月,有的遍体鳞伤,但都无一例外追忆过那熟悉的家之味道。而这是《背影》到现在还能给我们感动的直接原因。有时候想想,父母养育自己那么多年,为何不满足于他们的这一亲情诉求呢?或许,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能体会到当年家长的苦衷吧!
11.用药要安全重在解决“合理”的瓶颈
堂吉伟德
记者近日从中国药学会了解到,我国居民安全用药形势非常严峻,普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严重者可致残致死。根据中国红十字会非正常死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逾800万,其中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安全用药),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9月2日《中国经济网》)
是药三分毒,服药须谨慎。药害现象严重属于老问题,但又有不少新现象。虽然相关部门年年讲,媒体舆论长期关注,不过医损药害的事件依然高发。每年40万的非正常死亡数,大大超过交通事故的数倍,可见药害事件确实严重,而解决不合理用药的问题,确保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面临着极为沉重的任务和压力。
这其间的原因很多,一般说来都是“合理用药的素养不够”,似乎一切责任都在“个人身上”。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合理用药并非全是个人常识不够,自我防范较低这一简单理由。医疗逐利下的大处方,大治疗,管理混乱带来的药品市场不规范,指导不力形成的自我用药失控,都是造成合理用药状况没有改善的原因所在。若只盯住一头单腿走路,必然会陷入后续乏力的境地。
现实中,不合理用药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合用药物过繁,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贵重药品„„造成诸类现象有一个极为严峻的事实,那便是“九成居民不会合理用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年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月”活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在2013年底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以加强对合理用药的指导。确切的说,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全民药害知识,保障“家庭药箱”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若不能实现渠道的规范和供给的控制,那么合理用药就会成为无本之水。
合理用药无法也难以实现“民众监督”,希望靠患者的专业知识来达到把关也并不现实。时下用药过度造成药害事件频发,关键还在于“医疗逐利”引发的恶果。大处方,大治疗和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医疗的公益性不足,最基本的医疗用药原则没有得到遵循,颠覆了合理用药的根基。如果要加强相关常识的宣传,医务人员也应成为重点对象。
此外,药品流通的渠道没有得到管理和规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没有实现严格的限制,边界不明确使得把关不严,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缺乏控制,药物滥
用的现象就始终难以解决。比如被称为利器的“购药实名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而成为摆设,再加上网络购药和处方药的管理失控,都为药物的滥用提供了机会。因而,用药要安全必须体现“合理化原则”,其中涵盖专业合理,技术合理,管理合理和政策合理。
专业合理就是要坚持“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这是合理化的直接表现;技术合理就是在具体操作上,必须遵循应有的用药原则,对医生的处方和司药要实行处方审查和管理,避免用药不当;管理合理就是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对药品的流通渠道进行规范,对药品的使用和销售行为进行管理,避免以药牟利下的药品滥用;政策合理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措施,特别是在从重治疗向重保健,重事后向重事前,重惩罚向重教育转变,加快全民健康教育和医疗体系改革,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生与死”的话题,从欠费的墓地说起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上坟祭祖时。本是缅怀的时刻,你却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北京的,很可能要赶到河北去扫墓。在上海的,就要跑到苏州去扫墓。为什么跑这么大老远去扫墓?实属无奈。大城市里“一墓难求”,天价墓地早已超过同期房价。
[思考问答] 没钱的中国人,要怎样才能“死得起”?
花大价钱买一块身后之地,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好歹能够入土为安。不过,遗憾的是,现实很快又会给你热辣辣的一巴掌。每逢清明节,去扫墓的人们很可能会发现,在亲人的墓碑上又多了一张醒目的欠款通知单。直到这时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高价买来的墓地并不属于自己,那些比房价还高的墓价其实只是20年的租金。
成都一家大型陵园就曾在报纸上刊登过一则通告《您的墓位已欠费》,催促家属及时缴纳过期墓位的维护管理费。如果没有及时“续租”,按照相关规定,这些墓就要被当作无主墓处理。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有6万多个墓穴,现在到期和面临到期的超过一半,其中完成续租手续的还不到四分之一。
中国并不承认经营性墓地的永久使用权。就像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在采访中说的,“我们一直强调,墓地只是租赁关系,不是产权关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速写片段] 墓地,人生的缩影
诗人徐志摩曾到俄罗斯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拜见他心爱的作家契诃夫,他在《欧游漫记》中写道:
我们摸索了半天,不曾寻着契诃夫;我的朋友上那边问去了,我在一个转角站等着,那时候忽的眼前一亮(那天本是阴沉),夕阳也不知从哪边过来,正照着金项与红塔,打成一片不可信的辉煌;你们没见过大金顶的不易想像它回光的力量,平常玻璃窗上的反光已够你耀眼的,何况偌大一个纯金的圆穹,我不由得不感谢那建筑家的高见,我看了西游记、封神传渴慕的金光神霞,到这里见着了!更有那秀挺的绯红的高塔也在这俄顷间变成了粲花摇曳的长虹,仿佛脱离了地面,将次凌空飞去。
契诃夫的墓上(他父亲与他并肩)只是一块瓷青色的石碑,刻着他的名字与生死的年分,有铁栏围着,栏内半化的雪里有几瓣小青叶,旁边树上吊下去的,在那里微微的转动。
我独自倚着铁栏,沉思契诃夫今天要是在着他不知怎样;他是最爱“幽默”,自己也是最有谐趣的一位先生。他的太太告诉我们他临死的时候还要她讲笑话给他听,有幽默的人是不易做感情的奴隶的。但今天俄国的情形,今天世界的情形,他要是看了还能笑否,还能拿着他的灵活的笔继续写他灵活的小说否?……
墨西哥作家瓦莱里娅·路易塞利在随笔集《假证件》开篇有如此体悟。在威尼斯文学朝圣之旅中,她穿行在圣米凯莱墓园中,经过了斯特拉文斯基、维斯康蒂、庞德的墓碑,寻找才最终抵达偶像布罗茨基的安息地:布罗茨基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肖像。没有这个确定的身份标识,倒也合情合理;光滑、暗淡的灰色碑石才是更可靠的说明——它是诗人无名状态的反映。
墓地不仅是逝者安息的地方,更是一处风景、一种生活。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死后获得最基本的尊严。
(备考2018,美文、辨析、热点、名言……更多素材,尽在作文素材_集结号!)
早安•素粉#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梁实秋《雅舍小品》
早安•素粉#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72岁的老“玩家”斯皮尔伯格归来
72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动作冒险片《头号玩家》近日上映。该片根据恩斯特·克莱恩同名小说改编,讲述2045年,由于现实生活无趣,无数年轻人迷失在一款超级火爆的游戏《绿洲》的世界里。
本条素材,小编为你精选了关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系列素材,原来这位导演身上真是素材满满!
[人物素材] 在哈佛大学第365次毕业典礼上。斯皮尔伯格站在了演讲台上。他的讲话,以及他的传奇人生,成为这一届名校毕业演讲中最令人期待的内容之一。
很多人认识斯皮尔伯格是因为《大白鲨》《侏罗纪公园》《E.T.》。这个导演拍商业片很厉害,几乎出一部,大卖一部。但一个仅仅会赚钱的导演不太可能让哈佛学子心动。斯皮尔伯格更为人所知的作品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战马》和《林肯》,人文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让他超越了“好莱坞著名导演”的身份,跻身大师行列。
斯皮尔伯格和很多我们熟知的“天才”一样,做出过惊世骇俗的举动:退学。
当年的斯皮尔伯格并非真正的“学霸”,因为成绩不够格,他没有进入理想的南加州大学电影学校,而是进入了名声平平的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但他最大的长处就如他提到的:能够认清自己的理想、追随内心的声音。他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将追逐电影这个造梦行业,所以,当环球影业给了他一个没有报酬的实习岗位时,他抓住了机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与好莱坞主流影业公司长期签约的导演。
34年过去了,斯皮尔伯格主动回到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只为给自己的孩子做个表率,用实际行动证明“上大学真的很重要”。他回校完成了剩下的学分。
[斯皮尔伯格名言]
1、做什么不重要,但一定要跟随你的内心!(适用话题:随心、主见)
2、梦想再小,有爱就能实现。(适用话题:梦想)
3、我需要很谨慎,不去重复自己。(适用话题:个性、独特)
4、我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观众,因为我需要为自己的内心做一些电影。
(适用话题:真实、兴趣)
5、观众是第一位,他们是我的搭档。(适用话题:真心、理想)
6、内心的伤害,永远无法复原。(适用话题:体验)
7、拍电影是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家庭在我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适用话题:亲情)
8、无论做什么,你都要有雄心壮志和自信,不要因为遭到拒绝
而颓丧。
(适用话题:自信)
9、保持童真、好奇心,你的生活才会像童话一般五彩缤纷。(适用话题:好奇心、童真)
10、世界比你想象中大。(适用话题:梦想)
(备考2018,美文、辨析、热点、名言……更多素材,尽在作文素材_集结号!)
#早安•素粉#世上没有两根头发是一样的,没有两颗谷粒是一样的,也没有两种观点是一样的,世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化。——蒙田《随笔集》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韩寒怒怼:标题我都讨厌 这几天,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文章主要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4月6日,韩寒发了一条微博,直指那篇流传甚广的朋友圈热文:“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观点提炼]
1、这种标题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2、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
3、当了总监肚子上有赘肉怎么了?觉得没问题就留着,嫌弃就去健身。因为房贷不敢辞职难道不正确?辞了职谁养你?三四线城市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日子不好在哪?不喜欢飘摇动荡怎么了?
4、创业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但若义无反顾、内心坚定,就做好吃苦准备去干一番!
[媒体评论] 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们之所以喜欢“天才”,是因为难得一见,而年纪轻轻与事业有成,是天才最好的代名词。可是,人与人的能力和爆发点是不同的,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写小说,摩西奶奶80岁才出版了她的随笔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了明朝风雨飘摇的几百年,一
代又一代的帝王登场亮相,文臣武将宦官争相在权势中纵横捭阖,让人看得长吁短叹。而在这长达7册的明史最后,当年明月写了跟前面所有的主人公都截然不同的一个人:徐霞客。
在那个时代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考功名,但是徐霞客不想考试,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好在他的家人也支持他,于是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霞客,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徐霞客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全部保留下来。剩余的部分,大约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被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
当年明月写道: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当年明月通过徐霞客的故事想要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们对待“同龄人”最大的善意,或许是不轻易造神,不轻易把一些人捧上天,把另外一些人打入“地狱”,加一点“焦虑”的佐料,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对“流量和金钱”俯首称臣的狂欢。(《中国青年报》)
(备考2018,美文、辨析、热点、名言……更多素材,尽在作文素材_集结号!)
这是诗词比拼,更是最佳运用范本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节目里,藏着写作文的秘籍。节目的每一段开场白,都堪称最佳写作范本!本条素材为你精选《中国诗词大会3》的开场白。
[ 素材聚焦 ] 0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董卿:大漠孤烟,长空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戌疆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
0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董卿:1935年10月,已经转战万里的毛泽东带领七千红军战士
来到六盘山回顾沧桑的过往,面对未知的前途,毛泽东毅然写下了豪情万丈的诗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是一位政治家,一位诗人的胸襟和抱负,而今天读起这些诗词的时候,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历史总是要向前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0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董卿:《春日》是朱熹的一首代表作,他以哲人的笔触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一个耕种的季节,而在这个新春,我们又一次撒下了诗意的种子,期待有一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时评范本 ] 很多人佩服董卿对诗词的信手拈来,和嘉宾、选手无缝对接。当谈到毛泽东诗词“天若有情天亦老”时,她念出石延年和元好问的另外两个版本,“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当看到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记忆而给古诗词谱曲时,她又念起了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名篇《我记得》,“……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像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董卿说,一种是长期的,“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一种是短期的,“就像老师上每一堂课前都要备课,主持人拿到节目后,就要看你能为节目做些什么”。
一、真
作文如做人, 正如没有人喜欢虚情假义一样, 人都不喜欢读言不由衷的文章。但许多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 作文基础不厚实, 写起文章来就大话、空话连篇。
更有甚者, 在高考题中有关苦难与成长经历的作文里, 许多考生竟然如出一辙, 争相写自己父母双亡, 或其他亲人惨死, 或自己曾经遭受重大疾病等悲惨故事。学生面对着考场外翘首以待的父母, 为了获取“可能”的高分, 竟然就能狠下心来, 睁着眼睛说瞎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面对个别这样的学生的作法更是倍感惊诧、寒凉与挫败。中学生的作文, 虚构非常必要, 但一定要直接或间接地经历过、感受过。况且像那些每天吃着父母精心烹饪的菜肴, 随意享受着父母无不满足的生活需求, 无时无刻沐浴着父母的悉心呵护的考生们, 我想, 他们在考场上再有灵感, 也写不出“父母双亡”后, 学费无着落, 进家门冰锅冷灶, 甚至衣食无着落的生活艰辛的, 因而也就很难真正打动阅卷老师而夺得作文高分。
作文还是“我手写我心”。没经过大事故, 可以写生活中的琐事, 一切细微处皆有真情在, 即使你的文章观点有些肤浅、单薄, 那也是暂时的, 只要训练方向正确, 文风平易近人, 质朴清新, 一如既往坚持写下去, 作文水平的提升就指日可待。
二、善
“善”就是要从孩提时代起, 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善良的种子。孟子说:“仁者无敌。”这个“仁”字所包含的“包容”、“同情”就是善良。一个人的包容心越大, 同情心越广, 他将来的文学成就有可能越高。“善良”为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为人品就是文风的最真实写照。他们从小拥有包容心、开阔的眼界和心胸, 他们的文章也会因人品而深刻、高超;同时拥有同情心, 他们就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就能显示出其良好的心智。这样在写文章时, 他们分析问题的观点便会更全面、更透彻、更深刻, 也会更富有人情味, 那么其情感思想就更易感人至深。可见, “善”字对我们中学生写文章的功用很大。
三、美
生活中的审美并无固定的标准, 写文章也是一样, 有的人求深刻, 有的人求幽默, 有的人求华丽, 有的人求平易、质朴。但无论你追求哪一种风格, 都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的审美标准。
“美”具体到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 便有如下两层含义。第一, 学生要养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好文章就有骨架, 有内容, 有意境。一篇与众不同的好文章须要一种体格, 还要让文章的思路清晰畅通, 语言、论点个性化。同时, 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 不妨仔细揣摩,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第二,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写作中要力求做到行文思路严密, 语言通顺, 语法正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面要整洁, 字迹要清楚, 切不可有明显的错别字。错别字是会严重阻碍阅读者的感受的, 尤其是考场作文中, 明显的错别字, 如题目、开头、结尾、段首、段末处出现错别字, 阅卷老师就非常容易捕捉到, 这样会让阅卷老师戴上有色眼镜, 将你的作文以“语文功底不扎实”的理由而打入“地牢”。其实, 文章的关键还在于它的内涵, 就像金庸的小说受到全球数亿人的喜爱, 绝不是因为它的体裁是武侠, 而是他在其中注入的文化修养使他成功。所以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 高考作文复习应该着眼于时刻观察生活, 多动脑筋, 用厚实、独到的思想情感来打动人心, 做到以质取胜。
四、稳
文章辛苦终身事, 厚积薄发是真经。而我们高中学生的作文学习正处在厚积阶段, 许多学生写起文章来感到吃力, 自然就是很正常的现象了。但若因此敷衍了事, 只求迅速完成任务, 甚至干脆放弃写作训练, 这样, 最终只能一无所获。所以在练习写作的态度上要有一个“稳”字, 也就是以良好的心态, 稳扎稳打, 练好基本功。写作练习过程中谋篇布局, 字斟句酌, 反复修改。使文章层次井然, 过渡自然连贯, 整体稳定。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总结
综观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谓是守正出新、稳中有变,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大体表现为如下六点:
1.题型稳定,“新材料作文”唱主角。
在2013年的18道作文题中,材料作文有17道,半命题作文有1道;2014年,18道作文题全部都是材料作文;2015年,共有15道作文题,其中材料作文14道,命题作文1道。由此可见,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的主要题型。
2.关注生活感知与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积极地深入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及时地总结生活体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或亲历,或目睹,或耳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知。所以,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题在生活感知、关注情感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3.富有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命题,从提供的材料内容上说,都紧贴时事热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时代精神。比如2013年北京卷关于“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对话,取材于2013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的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紧扣时代脉搏的文题,不仅透射出命题者灵光一闪的命题智慧,而且更能激发出考生的构思灵光,让他们充分展开联想,畅达阐述看法。
4.弘扬社会正能量。
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出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立意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5.思辨色彩浓厚。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理性认识、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目标。如,2011年上海卷的文题,直接给出两句看似完全对立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中,需要考生思考“都会过去”的是什么,“都不会过去”的又是什么,为什么“都会过去”又“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思考中,考生的认识深度与思辨能力得以更充分地展现。
6.文题具有启发性。
近年高考作文题,多选取了富有暗示性与启发性、较为弹性的材料,既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和多样化立意,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从而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二、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展望
在前文对高考作文命题总结的基础上,我们简略地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做一梳理:
1.材料作文依然会占上风。
材料作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人们对这种命题形式特点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其考查效果获得一致认同,因此,越来越多的考区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同时,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增加材料与生活的联系点,引发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做更广泛的关于社会生活的逻辑引申,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考生的立意能力得到更好的考查。因而,在材料作文命题探索不断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这一命题趋势短时期内不会被逆转。
2.思辨色彩依然不会减弱。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中对“深刻”这一项的陈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这一说明其实也就是强调了写作文要有思辨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常态”。如2015年,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浙江卷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像这种或体现思辨性,或为二元对立型的作文题目,将依然会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如此文题,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与辩证思维能力。
3.主流文化导向依然是风向标。
考生所写的作文,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这不仅是考纲作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每一个健康成长的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哪些内容能体现出主流文化的导向呢?比如,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热点、道德模范人物、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等,都有可能会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风向标。
4.注重体验依然是基调。
高考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接地气”,要能够“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注重体验、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将依然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三、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1.两个关注。
一要关注生活,二要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可以使他们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出情感的珍贵,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以使他们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其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关注生活与社会,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悟社会,激发写作欲望,这样才能写出自我风采。
2.三个提升。
一要提升观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文题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
二要提升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掘的角度和深度。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整体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三要提升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统筹考虑、辩证分析的能力。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把握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辩证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3.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符合题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须符合规定。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
二要强化思维训练。写作时学生要学会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挖掘新的角度,从而灵活地运用在作文中。
三要强化素材积累。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平日的生活中,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提高沟通交往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土壤,要博览群书,才能使作文枝繁叶茂。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满分】推荐阅读:
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09-24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05-27
高考备考技巧05-29
高考备考误区11-21
高考备考建议12-18
高考物理备考心得06-02
化学高考备考方案09-25
高考备考交流总结10-05
高考物理备考计划10-10
英语高考备考打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