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例题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法例题(精选8篇)

分析法例题 篇1

提升环境数据监测质量

背景链接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西安市两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事情,是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突出案例。今年6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201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对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中公分析

[取得的成就]

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总体可靠,基本满足当前环境管理需要。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逐步放开,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有益补充,但社会监测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面临的问题]

但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存在人为干预导致数据失真,包括:

一是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如依靠行政力量指使相关人员通过干扰采样设施等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现象。

二是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蓄意干扰监测现场采样,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三是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受利益驱动,编造数据、出假报告以赚取利润;或为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不按规范开展监测活动,监测质量堪忧。

四是客观局限导致数据不准。由于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或因人员、仪器、设备等能力不足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不科学;相关部门方法标准不统一等导致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引发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构建责任体系。地方党委和政府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明确环保、质检以及各相关部门对相关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

建立约谈机制。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地、州、盟),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强化防范和惩治。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

来源:

分析法例题 篇2

一、例题呈现

例1:下表的红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先试一试,再填写下表。

二、初次尝试

按照例题的设计,我制作了1-10的数表,让学生框一框,思考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9个,接着每次框出3个数呢?4个?5个?学生一一动手框一框,得出答案填入表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所以得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一直用这个刚得到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模具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进教学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入例题,使例题教学自然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材对新知的处理是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出示例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研究的学习程序,我认为如果直接进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不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头脑兴奋激动的状态,我决定增加一个置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影吧!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希望和一起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是吗?老师这里有18张天文台的入场券,邀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天文台,请你拿三张连号的券,你想拿哪三张?

生:我想拿左边的1、2、3三张!

生:我想拿中间的三张。

师:一共有几种拿法呢?

学生皱着眉头想了会儿,有的学生说15种,有的学生说16种。

师:到底是几种呢?

学生仍然不敢肯定,急切地等着老师的答案。

师:像这样拿连号的券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一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找规律。

师: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都是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先来研究有10张券,取2张连号的券的情况。

说明:这个拿券的题目原本是书上练习十的第1题,教材的本意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所用,我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觉得完全可以用此题激趣置疑,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动手操作—交流总结—解决疑问的完整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挖掘例题的生长点,使例题教学深入化。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以原有例题为生长点,组织积极的迁移,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步子大一点,即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

在学生进行了操作后,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填到例题的表格里,以便于进行规律的归纳总结。而我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与教材没有任何冲突,却比教材上的表格多了两个思维点:

1. 进行完试一试的教学后。

师:这个表格还多了一行呢!你有办法填一填吗?

生:每次拿6张券,平移9次,得到10种不同的拿法。

生:还可以每次拿7张券,平移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

生:多呢!可以填无数种呢!

生:不对!最多拿15张,超过15就不够拿了!

师:你的回答真好!看来并不是有无数种填法的,总张数有多少张就最多可以拿多少张!如果拿15张还能平移吗?

生:不能!只能得到1种拿法!

说明:表格最下方多出来的一行让学生自由填,引发了一次思维的撞击,让学生知道了并不是任意填法都可以的。

2. 继续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为什么同样是拿2张券,上面平移了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下面却平移了13次得到14种不同的拿法?

生:因为数字不一样。

师:什么数字不一样?

生:因为上下的总张数不一样。

师:对了。大家看,上面是在总张数为10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而下面是在总张数1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平移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对比提醒了你什么?

生: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总张数是几!

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在学生独立解题时却经常忽略,这个大表格把总张数不一样的例题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挖掘出例题中能让学生更清晰看见两题区别的生长点。

三、充分准备学具探究例题,使例题教学自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准备学具,只有一套简单的教具和PPT课件,每个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课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学生仅仅记住了这个表格,只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肤浅的结论,印象不深刻。教材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重新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了课件,增强了交互性,也方便了我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我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红方框,用透明胶片打印了50张,也设计了练习纸,让每个孩子都亲自体验了平移的过程,感知了用小红方框平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这个细节引发的思考。(学生操作好,填好了表格,并讨论了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是从左往右平移的。我发现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先在最左边框住了几个数,没被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师:为什么没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生:比如,我框住最左边两个数,这时后面还有8个数,就意味着还能往后平移8次,所以只要用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师: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移的次数再加1,就是一共有几种拿法。

师:为什么要加1?1在哪里呢?

生:1就是我们一开始框住的那一种拿法。

师:你们同意吗?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一种拿法是一开始框住的一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啊!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很快找到了这一规律,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发现了直接框住最后的数,用“打头”的方法找规律,最重要的是,所有规律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操作得出的,他们掌握了自主探索规律的方法。

声音的特性例题分析 篇3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 题中所描述的实验是改变了伸出桌面的钢尺的长度,保持振幅大致相同,发声体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这是研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因此选项C正确.本题考查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本题实验装置既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也可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关键是看改变的是长度(频率),还是用力的大小(振幅).应选C.

例2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解析 本题探究的问题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使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当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上述某个量有关系时,必须使其他几个量相同,而这个量要不同;因此第(1)题答案是1、2、3和1、4、6;第(2)题答案是80、1.02.第(3)题答案是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琴弦,测出琴弦此时的振动频率.

例3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解析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特性有音色、音调和响度,人们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的声音.因此答案是“响度、音色”.

例4 如图2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物体的振动频率(音调)与振动物体(空气柱)的长度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振动的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即音调越低.因此答案是丙、乙、甲、丁.

例5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解析 本题有些同学选A、B或C,错误原因是将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解答此类问题时容易混淆,故解题时应注意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区别,“女声”比“男声”轻则说明“男声”响度大,“女声”响度小.物理课本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声音的“大”“小”则用来描述响度.“男低音”“女高音”说明“男声”音调低,“女声”音调高.应选D.

例6 如图3所示,将甲、乙两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得到甲、乙两种波形,从波形上可以得出( ).

A.甲、乙两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乙两种声音的响度相同

C.乙声音的音调高于甲声音的音调

D.甲声音的响度高于乙声音的响度

语文材料作文例题分析 篇4

审题参考:

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钝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砍柴的速度与效率,在砍柴前虽然费一些时间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钝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办成一件时,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先要进行一些筹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步骤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古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从侧面告诉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磨刀”虽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最终在“砍柴”的这道“工序”提高了效率,“操刀”的会更轻松,所以得到的“柴禾”一定会更多。

磨刀不误砍柴功达芬奇画出的鸡蛋不是一次次乱涂鸦,在他很失败时,他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练习,耐得寂寞,坚持得住,审视自己的不足,苦练基本功,最后才成为赫赫有名的画家。越王勾践在遭到失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神话,吴王阖闾败就败在缺少越王勾践那股脚踏实地的作风上。

古人尚且知道磨刀的重要性,何况我们今人,我们要记住古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发扬脚踏实地的精神,把我们的工作或学习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让我们有朝一日在人生中振翅飞翔,且一飞冲天。

如果没有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如果没有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如果没有洪战辉十数年对不是自己亲生妹妹的照顾又何来感动神州赤子热泪盈眶;如果没有606次的研究,梅毒早已夺去数万人的性命。个人的飞翔,同样需要脚踏实地。

忙,往往会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借口一个“忙”字,就可以万事推得一干二净。就是这个“忙”字,害得很多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北。一个人只有以他的全部精力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如果借口“忙”就可以偏离大方向,最终将是一无所获。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欲速则不达。这些中华民族有益的格言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忙”字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2、一位雕刻家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他用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一个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不一会儿,雕像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美丽的少女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边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说:“石头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把我心中的女人用刀给搬到这石头上来了。”

审题参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画竹的人应该成竹在胸,那么雕刻的人也应胸中有自己所要雕刻的印象。这种功夫的练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这样一来水滴石穿,功夫也就到家了。同理,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佳作,就应在头脑里认真构思,打好腹稿,然后才能一气呵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高超的功夫来之不易,没有平时刻苦学习,是不可能笔下生花,文思泉涌的。

3、坦然面对失去在飞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了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多么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拣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审题参考:人生有得必有失,不能只赢得起而输不起。坦然面对失去,需要及时调整心态,首先要面对失去,承认失去,不能总沉溺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之中。得到和失去是相对的。民间安慰失东西的人总是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了失去而懊恼,不如全力去争取新的得到。

坦然面对失去

泰戈尔诗云:“我不愿乞求心灵上的创伤消失,但愿我能战胜它。”生命是一个过程,失去是人生中常有之事。面对失去,你能否坦然微笑,珍惜当前?面对失败,你能否重整旗鼓,从头再来?面对挫折,你能否乐观向上,充满活力?苏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的人生就像江河,有一泻千里的奔放,也有曲折萦回的低沉。所以请别再为落花流红而伤感,别再为“英雄生不逢时”而嗟叹,别再为打翻了牛奶而哭泣。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想八九,在失去面前,才不会悲观绝望,才可以坦然面对。

史铁生,命运三番五次捉弄他,他失去了双腿,失去了健康。对着地坛,他用一颗翻滚热血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没有了双腿,他用手“走”出了绚丽的人生;不能奔跑在绿野旷地上,他放飞梦想与希望,让智慧驰骋于知识的蓝天。

邰丽华,她失去了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东西,面对的是一个无声的世界。然而她迎接挑战,热爱生活,用笑脸迎接惨淡的命运,用双倍的乐观来应付一切不幸。她从不幸的谷底到达了艺术的巅峰。她,一个普通的女子在面对失去时为我们呈现了华丽的奇迹。

在我们人生的征途上,有马失前蹄、败走麦城的惨痛事实,也有取得成功、收获颇丰的骄傲时刻;有失意后的辗转反侧,也有努力后的柳暗花明。有人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得与失本是形影相随的亲密伙伴。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如果我们总是为失去太阳的光辉而流泪,我们还会失去灿烂的群星。所以,我们无需为收获而洋洋自得,更不必为失去而耿耿于怀。明天又是新的开始,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很多人都钦羡别人成功后的荣耀和光环,殊不知,他们在登山过程中,也曾被荆棘划破衣服,也曾被岩石割破肌肤。他们也曾失去舒适、安闲的生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容不迫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失去,我们都可能登上山顶,欣赏脚下那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

失去是人生中常有之事,所以要坦然面对,这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正确、鲜明,能给人以鼓舞。

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分析法。例证时对史铁生和邰丽华的事迹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他们失去很多,但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让人从中明理,给人以勇气。分析时不盛气凌人,而是蕴涵着一种感情在内,似与好友交谈,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容易被人接受。

排比运用较多,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4、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立意参考: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

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

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

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写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确:“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园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佳作示例一

以美御丑

怎样深刻的道理让哲学家留在最后压轴?怎样精辟的至理须待一年的躬身而行?茁壮的庄稼默然无语,摇摇焕发着生机……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当弟子的铲、烧甚至连根拔起都宣告失败之后,满地的庄稼令他们心中豁然开朗,而从此间体味出的真谛必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吧?

由此我想杂草者,乃无用,乃邪念,乃心灵之丑陋:当空旷的心灵遇到诱惑,不设防的心便会长出恶之花,妄图抑制只会是猴子捞月的另一版本,我们能做的且最为有效的便是让心灵的美丽永驻其间。用美丽来抵御丑陋,去除心灵的杂草。

孟夫子也如是认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揭示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愚昧野蛮在此怎可有栖身之所?盈盈的书香轻而易举地就驱散了蒙昧的阴霾。心中进驻书香,便把无知的丑陋从身上革除,成就雄辩如排山倒海的孟轲。

只想出去游玩怎么办?歌德把衣柜的钥匙扔进了湖里。闲适的诱惑使他无法专心于写作,于是歌德用坚决和毅力帮自己征服。湖边的举手投掷之间,歌德的心中满是坚决和高歌猛进,而那猥琐的诱惑之念则无影无踪了,三个月后大作出世。

可见让心迎接坚毅。便把看似甜蜜的诱惑之见从心中清除。成就名耀文史的歌德。

有时我们会被心中的或贪或躁或安逸之念所摆布,苦于其中的我们是否也找到了良药呢?居里夫人的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们都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但小时候她的心胸也不甚宽广,也会跟同学有磕碰。她甚至会为同伴一个无意的眼神而心伤。于是她不断地阅读宽容的书籍,以至于当她欲动怒时,浮上心头的便是宽容二字,从此怒气烟消云散。

居里夫人把宽容介绍给自己,以达到治愈小肠鸡肚的效果。我们呢?

把大度永驻心间,小量当然无处容身;把感恩永驻心间,抱怨自然烟消云散;把美好永驻心间。丑陋则消逝无声。美好的进驻是生命的欢歌,也是丑恶的葬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以美御丑,可以无敌无伤矣!

佳作示例二

播种于荒芜

回望一眼硝烟未尽的虎门,往日的壮志雄心如今已荡然无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曾经讲过的话吗?

看着无能的琦善从我的手中夺过大印。那得意的奸笑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

哀莫大于心死,一纸圣谕上赫然在目的伊犁便是我的坟墓。

小女儿撑着病弱的身子起来为我拭去泪痕,天真地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她:“那不是哭泣,只是一粒沙掉进了眼睛里。”殊不知,整个王朝的颓废就是一粒巨大的沙子。躲到塞外倒也清静,我如是想。

这样的空虚使我的理想与抱负消失殆尽,心灵的原野杂草丛生。可我并没有除掉它们的意思,直到真正到达伊犁的那一天。听说圣上派来一位京官,天未拂晓,乡亲们便站在山口迎候着。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看到的是提着灯的乡亲们诚挚质朴的眼神,虽然不知道他们说着什么,却有一种感觉——温暖。心灵的冻土在一点点融化、次日,我来到乡亲们家中,看到乡亲们艰苦的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我的心又一次隐隐地痛了起来。我想我再也不能闲置自己的内心而任它荒芜了。既为一方父母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

我不再去想朝廷对我这么一个汉臣有多么不公,而让自己忙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民造福。我不再去想琦善那卑夷的眼神,而让自己专注于新疆民生的思考。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的时候。所有的不快都自行消退了。乡亲们渐渐露出的笑容在我心灵的原野上绽放成了绚丽的花。一朵又一朵,我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方沃土,不种庄稼,自会荒芜。超越苦痛就要试着耕耘,掀开旧的伤疤,虽然疼痛,却可以播种。

看着眼前这方水土,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赏析

本篇是构思别致的样本,从历史人物的身世思索人生哲理,神来之思,翩若惊鸿。读来让人为之一震。耿耿忠心,百转柔肠,读者于泪光蒙咙之中领悟真男儿之大胸怀,亦壮亦婉,感人至深。

佳作示例三

让阳光淌在胸怀

我是那样地喜爱月光,清冷。带着些许忧伤。

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抬头仰望,本以为清幽的月光可以化解心中的失望,可每每注目,只会感觉更加悲伤。

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湾茂密的芦苇丛,撩拔着我心中的伤。如银月光下,它们疯狂地拔节生长。

驻足湖旁,想起那“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樽清酒,不知是否滴进了他的愁苦泪?吟罢,他踏上那一叶扁舟,那样决绝的身影,被那片湖水剪辑。

失意,是他后花园的杂草,他试图忽视它的存在。可那藤蔓纠结在心里,成了不能愈合的伤。于是,他从西湖撷得莲花,种在自己园中。

生活中。我们无法用忧伤治愈忧伤。如果生命正在黑夜中踟蹰,我们应该让阳光在心怀里流淌。如果在失败中受了伤,我们就要顽强地寻找成功的希望。如果想要抛弃失望,就只有努力划动生命之桨!

终于明白,只有那明媚的阳光才能化开我心中的忧伤,让我在快乐里舞动、飞翔。如果月光是满腹愁情的易安,那阳光就是意气风发的霸王。太多的忧伤,使生命迷茫,于是用利剑划破长空,跨上战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让呼啸而过的风撕破我的忧伤,生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

曾经的失败,是内心那割不尽的苇草。激情进发的大火将它燃成友烬,可是火熄了,它重又萌发。于是,我在失败的脚下躬行,精心地埋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月光的忧伤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它的内心,有热烈的阳光在流淌。等那种子开出一朵朵娇羞的鲜花,那些杂草也必会羞愧地灭亡。

曾经的失败,亦是抹不去的一缕忧伤的月光。可是淌在胸怀的阳光时时给我希望,让我的种子激荡着生命的力量。

我不再仰望月亮,抛开凄美的忧伤,敞开心房,让明媚的阳光洒进,让顽强的奋斗驱散失败的彷徨!

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米阳光在心中照亮…… 赏析

思修案例分析例题【大一】 篇5

答: 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

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

答: 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 《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

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

答: 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

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

4.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 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在其妻碗里投毒杀妻,明知孩子可能分食毒药,但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孩子可能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为追求其妻死亡的结果,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路人这种危害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把行人打死。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路人可能中枪死亡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路人中枪死亡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动辄行凶,不计后果,捅人一刀而去并致人死亡。在这些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何种损害并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在行为人主观预见范围内,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

判断题:

(×)

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至两年,而拘役的期限为十五天至三个月,所以,管制比拘役的刑罚重。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

3、缓刑是指不立即执行,过一段时期再执行。(×)

4、一般来说,违法的行为,必然违反道德。

(×)

5、因为宪法是母法,所以,宪法的产生早于子法。

(×)

6、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亡。(√)

7、时效中止是由客观情况引起的,而时效中断则是由主观情况引起的。

(×)

8、如果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则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所立遗嘱中留给继承的遗产。

(×)

9、老王的儿子与老王的堂妹的女儿产生了爱情,因是近亲,故不能结婚。

(×)

10、债的发生原因有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11、法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

12、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通过法表现出来。

(×)

13、每条法律条文都有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组成。(√)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5、公民某甲失踪5年,配偶乙向法律申请宣告甲死亡,甲父母反对,人民法院应宣死亡。

(√)16、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都受法律保护。(×)17、凡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18、在我国,14岁以下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9、我国法律禁止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之间婚姻。

(√)20、某公民生前立有自书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应以公证遗嘱为准。

(√)21、宪法的内容会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2、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23、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两种形式。

(×)24、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除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外,一律平等。

(×)25、单位犯罪也为共同犯罪。

(√)26、甲的祖父和乙的外祖母是同胞兄妹,具婚姻法的规定,甲和乙可以结婚。

(√)27、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辖管理。

(×)28、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遗嘱是不能撤销和变更的,口头、书面、自书、代书、遗嘱不得变更和撤销公证遗嘱。(×)29、法人是拟制的民事主体,所以没有人身权。

(√)30、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第一审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间为十日。(×)

3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一定要通过法律表现出来。

(×)

3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33、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

34、一般来说,每条法律条文都是由假定、指示、处理三部分组成。

(×)

3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他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6、法定代理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设立代理权。

(×)

37、区别罪与非罪的标准在于它的社会危害性。(×)

38、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指向的人或物。(×)

39、我国司法奉行的公开审判制度,所以任何案件应公开审判,允许旁听。

(×)40、同时立下自书、代书、录音和口头遗嘱的,以自书遗嘱为准。

(×)

41、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42、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狂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

(√)

43、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顺序(1)父母(2)祖父母、外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

44、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45、小刘因打架斗殴,受到劳动教养的惩罚,这种惩罚属刑事制裁。

(×)

46、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

47、甲将一块旧手表交给信托商店请其代为出售,这属委托代理。

(√)

48、法律编纂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立法活动,而法律汇编不是创制法的活动。

(√)

49、小李的姑母是小叶父亲的岳母,根据婚姻法之规定,小李与小叶可以结婚。

(×)50、违法即犯罪,犯罪即违法。

高考文言文失分原因例题分析 篇6

文言文翻译考查学生的主观译释能力,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要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从文言文翻译句子赋分来看,一般是10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翻译题得分普遍较低,平均分甚至到不了一半,属于难点题型。从考生答题来看,文言文翻翻译失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关键实词意识

“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

1.古今异义,以今释古。☆☆☆☆☆

例:(上海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错误译文:陈尧咨讽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正确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警示:关键词“讽”, 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是“讽刺”义,古代是“委婉劝谏”、“暗示”等义,结合语境,此处为“暗示”。

2.词类活用,不能明辨。☆☆☆☆

例:(2010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错误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都很安定。

正确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到来感到安心。

警示:关键词“安”,意动用法, 感到安心。而学生漏译了“之”,没有看出是意动。

3.通假现象,暗藏玄机。☆☆☆☆

例:(2010全国卷2)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错误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用没了之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正确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警示:关键词“没”,通假字,通“殁”,死亡。而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没有”。

二.缺乏特殊句式意识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判断句,要正确翻译这些句子就必须让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倒装句式,该调不调。☆☆☆☆☆

例:(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错误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为什么拿钱财?

正确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警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为”是动词,“干”“做”的意思。

例、(20高考全国卷1)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错误译文:脱脱(人名) 威胁梁王吓唬他,一定要杀掉王祎

正确译文:脱脱(人名)用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警示:介词结构后置句,“胁王以危言”应是“以危言胁王”。

例:(2010年江苏卷)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错误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很贫穷,你们就可以知道了。

正确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警示:主谓结构倒装,“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

2.省略成分,该添不添。☆☆☆

例:(2010年辽宁卷)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错误译文: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来防守安吉。

正确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吴国定)来防守安吉。

警示:省略句,应补充省略成分“之”。如果不补充,就变成了赵良淳防守。

三.缺乏文言虚词意识

虚词运用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虚词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译与不译不分”。

1.该删不删。☆☆☆

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有的语气词、发语词、助词等,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例:(2010湖北卷)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错误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的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且窃取衣食也如此。

正确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警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骄惰而窃食也”中的“而”,连词,顺承关系,无实意;“也”,句末语气词,无实意。这三个词可以“删”。

2.不该删而删。☆☆☆

文言虚词更多的是有实意,而有的考生一并虚化处理。翻译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翻译。

例:(2010年湖北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错误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大船借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确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警示:“以”,介词,利用;“乘”,副词,趁着。

四.缺少顺畅通达意识☆☆☆☆☆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而不能“新译文,老规则,不顺畅”。

例:(2010年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错误译文:申甫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奉他。

正确译文: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警示:“入”古今同义,用组词法替换,但要通顺,“进入”就比 “入到”通畅;“故”古今异义,“过去” 比“原来”通顺, “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方式,翻译成“用对待师长的礼节”或“像对待老师一样”。

分析法例题 篇7

一、忽视难易程度, 伤学习积极性

要想上好复习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因此, 设计复习例题不可“为难学生”, 不宜把难题放在前面, 要合理控制难易度, 顾及全体学生, 让其感觉可亲可及, “跳一跳就摘得着”最为合适.若学生做一题就成功一题, 主动学习的热情必会倍增.否则, 将伤害他们做题的积极性.

案例1 (某教师复习含参数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例题) 若函数f (x) =x2-2x+3 (-1≤x≤a+1) 的最小值为18, 求实数a的值 (这是本节课给出的第一个例题) .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 学生做错这样的题目是难以避免的.原因在于该教师一开始就给了一个难题, 学生对为什么要讨论和怎样讨论难以下手.

再设计:

(1) 已知函数f (x) =x2-2x+3, 求其最小值;

(2) 已知函数f (x) =x2-2x+3 (2≤x≤4) , 求其最小值;

(3) 已知函数f (x) =ax2-2ax+3 (0≤x≤4) 的最小值为2, 求实数a的值.

在此基础上, 再给出:

(4) 已知函数f (x) =x2-2ax+3 (0≤x≤4) 的最小值为23, 求实数a的值.

最后再求解教师给出的上述例题.

可见, 把例题设计成阶梯式的问题, 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 还将问题逐步向深层次推进,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拨云见日, 逐步蚕食, 直至问题解决.既突破了教学难点, 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 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混淆考题例题, 失教学有效性

考题与复习课的例题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某些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不具“完备性”.后者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不应该是“片面性”的问题.因此, 复习课不可随意选择各类考题, 更不能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作为例题使用, 从而失去教学有效性.

案例2 (某教师复习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例题) 设函数f (x) =3x-ax3 (a∈R) , 对任意x∈[1, 2], 都有f (x) ≤1成立,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

此题是某省的质检考题, 可按主元分类讨论或用分离参数法求解.就填空题而言, 在区间设置上倾向于分离参数思想的运用, 但作为复习课的例题, 显得“韵味”不足.因为转化为ax3≥3x-1后, 由x3>0直接可转化为恒成立, 不利于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及方法间的比较, 也失去了对最后结果取交集还是并集问题进行对比探讨的机会 (这也是学生的一个易错点) .

再设计:

将条件“x∈[1, 2]”改为“x∈[-1, 1]”.

通过再设计, 完善了使用分离参数法的可能情况, 让解法更具一般性.不但复习了含参问题的两种常用处理方法 (离而求之和分而求之) , 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还可对结果取交集还是并集问题展开探讨, 有效渗透了分类与分步的数学思想.

三、不分教材教辅, 丢基础导向性

如今复习教辅资料的更新很快, 但因时间仓促, 题目设计欠斟酌, 无论在选题还是解法上, 都无法很好地体现“例”的示范作用.若教师盲目追求教辅资料的“新、难”题, 天马行空式地复习, 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依旧不会好转.因此, 复习课要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教材, 重视教材典型题目的基础性和示范性.充分挖掘其复习功能.

案例3 (某教师复习抛物线性质的例题) 直线4kx-4y-k=0与抛物线y2=x交于A、B两点.

(1) 若|AB|=4, 求弦AB的中点到直线的距离;

(2) O为原点, 问:是否为定值?

此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定义、焦点弦的性质、代数法的运用, 发现动直线过定点 (焦点) 是学生的一个困难点.

再设计: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两个不同的点A、B, 且两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 求证:y1y2=-p2.

探究1: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两个不同的点A、B, 直线为抛物线的准线, 过点A、B作准线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M、N, 求证:以MN为直径的圆过焦点F (即y1y2=-p2) .

探究2: (改变M、N的作法)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两个不同的点A、B, 直线为抛物线的准线, O为原点, 直线OA、OB分别交准线于M、N, 求证:以MN为直径的圆过焦点F (即y1y2=-p2) .

探究3: (变定点为动点)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直线交抛物线于两个不同的点A、B, 直线为抛物线的准线, C是抛物线上的动点, 直线AC、BC与准线分别交于M、N, 求证:以MN为直径的圆过焦点F (即y1y2=-p2) .

推广:设圆锥曲线E的一个焦点为F, 相应的准线 (定直线) 为l, C为E上的动点, 过F且斜率不为0的直线与曲线E交于点A、B, 直线AC、BC分别交准线于M、N, 则以MN为直径的圆过焦点F.

上述设计以抛物线为载体, 复习和推广了圆锥曲线的很多共同性质,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探究更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回归教材目的是落实“三基”, 以教材例、习题为素材, 感知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明晰问题的来龙去脉,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探求结论推广的可能, 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 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很有必要.

四、忽视易错易混点, 缺教学针对性

数学新授课的教学大多从正面入手, 这是必需的, 但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带有片面性.针对这种情形, 复习例题的设计要紧扣知识的易错易混点, 关注学生的薄弱环节, 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补偿学习的机会, 才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突出巩固功能, 实现“查缺补漏”的复习目标.

案例4 (某教师在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复习公开课中的例题) 若函数f (x) =x3-2x2-mx在[1, 2]上为减函数,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笔者听课后与学生交流中发现, 多数学生不清楚“由f′ (x) =3x2-4x-m≤0在[1, 2]上恒成立, 得出m≥4”后, 为什么还要检验m=4的情形, 甚至有学生认为不检验答案也一样!

再设计:

(1) 若函数f (x) =x3-2x2-mx在[1, 2]上为减函数,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 若函数在[1, 2]上为增函数,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注:解 (2) 时, 由得m≥-1, 再将m=-1代入可发现:此时f (x) =-1, 没有严格的单调性, 应舍去.

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 增加对比性题组, 让学生分析与比较, 有利于破除思维顽疾, 理清心中的纠结,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设计这样的例题能有效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 全而不美”的解题失误, 比正面说教更具实效.

五、淡化通性通法, 欠普遍适用性

高考的宗旨是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强调“注重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而有些教师设计复习课例题时, 不顾问题背景的典型性和解题方法的大众化, 随意选用或照搬资料中的题目, 迫使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避开“解题障碍”去寻求捷径, 让复习教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案例5 (某老师复习直线与圆综合问题的例题) 若直线与圆O:x2+y2=4交于A、B两点, 求S△OAB的最大值及此时的斜率k.

此题在复习用书中频繁出现, 常利用几何法 (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计算弦长) 或代数法 (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 用公式计算弦长) , 得, 但在求此式最大值时计算烦琐, 耗时多, 技巧强, 易使有些老师不讲上述方法, 或随便提一下, 换用圆的特殊性做: (θ为弦AB所对的圆心角) , 此时k=±1.

再设计:

将条件“直线”改为“直线l过点 (0, 2) ”.

显然, 改编前的设计容易让教者偏离教学主题, 忽视通性通法, 这样的教学必会让优生“走火入魔”, 让差生“信心尽失”.而再设计后, S△OAB的表达式简洁易算 (用函数的单调性或基本不等式) , 既便于强化通法, 也可推荐简捷的特殊解法, 实现解题方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六、忽略多解多变, 挫思维灵活性

复习课不仅要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还要提升思维品质.例题设计要关注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既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知识层面、用不同思维方式进行一题多解, 并从中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 提高思维的广阔性与创造性;也要广泛地对其进行变式引申, 拓展出更多“形似质异”“形异质同”的新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从而对问题本质及求解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6 (某教师复习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的例题) 求抛物线C:y2=x上的点到直线l:x-2y+4=0的最短距离.

解法2:设与直线l平行的抛物线的切线为x-2y+m=0.联立x-2y+m=0与y2=x后, 由相切得△=0, 求出m=1.故所求最短距离就是x-2y+4=0与x-2y+1=0间的距离, 即为.

此题虽然可用换元法及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 但仍显“美中不足”, 其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还不够多.

再设计:

将抛物线“y2=x”改为“y=-x2”.

同样是抛物线, y=-x2是学生熟知的二次函数, 自然就多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实现以最少的题目复习更多的知识.

因抛物线是一类圆锥曲线, 故还可以进一步发散思考, 拓展为:

题1:求双曲线上的点到直线2x-y=0的最短距离.

题2:求椭圆上的点到直线x-2y+4=0的最短、最长距离.

题3:求圆x2+y2=1上的点到直线x-2y+4=0的最短、最长距离.

这种设计能克服单纯做题的机械模式, 更大限度地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及可拓展性, 有效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提升了学生善于分析和应变的能力, 让其体验到再发现、再创造的快乐.

七、缺乏整合综合, 轻知识交汇性

数学复习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方法系统化、网络化, 将所学内容连成线、织成网、铺成面.因此, 设计复习例题要通盘考虑, 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学科内的联系与综合,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联系, 尽可能让多个知识有机地整合一起, 通过复习使其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三二轮复习更要如此.

案例7 (某教师高三数列二轮复习中的例题) 设函数f (x) =x2, 过C1 (1, 0) 作x轴的垂线l1交函数f (x) 的图像于点A1, 以A1为切点作函数f (x) 的图像的切线交x轴于C2, 再过C2作x轴的垂线l2交函数f (x) 的图像于点A2, 依此类推得点An的横坐标为an (n∈N*) .

(1) 证明数列{an}为等比数列, 并求其通项;

此题的设计以函数为依托, 集导数、数列、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为一体, 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转化、数据的整合与处理能力.这样的设计, 能充分发挥例题复习的综合效能, 达到“做一题、带一类、连一片”的效果.

例题教学是复习课的主旋律, 是否合理地设计例题是复习教学能否更加优质、高效的关键.复习课例题设计须谨慎求“精”, 既要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 也要顾及复习的阶段性, 抓重点、攻难点、不缺陷、升思维.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例题教学 有效性

引言

在初中课堂教学当中,例题是教学活动开展所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们展示、输送知识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向学生们灌输数学思想、讲解解题技巧的主要途径。因为,通常学生们对于例题的理解程度,直接对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学生本身解题的能力造成影响。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精选例题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和技巧,由此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大胆地深入探索数学知识,最终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而怎样设计例题教学,发挥其有效性是当下进行研究的主要问题。

1.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学生学习认知偏差

数学学科本身和现实生活具有较大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能够有效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多数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此类原因,导致多数高等院校都直接将数学当作独立化的专业加以设置,因为相对于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其并没有对数学从根源上加以了解,通常情况下都只是单纯的针对数学学习中如何高效的解题,对其所具备的实用性作用了解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就是用来解题,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因而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1.2教学观念影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多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至今仍被采用,导致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当中,通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从数学教材的角度来看,例题的设置本身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概念及原理,然而在多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们通常忽视例题教学的功能作用,更多的只是单纯的为学生们进行解题步骤的讲解,甚至直接督促学生们进人到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此外,多数教师由于过度对分数的重视,导致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被忽视,难以有效的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切合实际,因材施教

虽然数学教材例题当中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解题方法及思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并不是任何解题方式都适合,这就必须要求教师们应当切合学生们的学习实际来科学合理化的选择解题的方式。例如,教师精选题目,条件为a>0,b

2.2采取多种解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多数例题都附有多种解题的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例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为学生们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采取多方面的思考,不断的找出例题当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条件,从而由此为多种解题的方式提供更为实时的解题条件。并且这种一题目多解的形式还将真正帮助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此种教学的方式,学生们也将从中找出真正适合自身的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知识时,图像过点(-2,0),函数图像的定点坐标为(1,18),以此来求得函数解析式。针对此类题目,最为常见的解题方式主要是通过顶点,再结合顶点式来获取到二次函数的公式y=a(x-1)2+18,由于图像过点(-2,0),因此可以将该点直接代入至表达式当中,由此求出a=-2值,则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2+18。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解题方式,可以充分结合题目本身的已知条件,并由此获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x=1,然而因為该函数图像本身和x轴相交于(-2,0),所以结合相互间的对称联系,可以推断出另外交点为(4,0),对两点加以明确,可将二次函数补充为y+a(x+2)(x-4),将顶点坐标代入公式当中,最终求得a=-2,最终函数解析式为y=-2(x+2)(x-4)。学生们通过对此种教学方式的理解和应用,其思维将变得越来越活跃。

3.结语

综上所述,例题教学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言,作用非常明显。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求教师在开展例题教学时,必须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加以考虑,选出真正适合的例题来进行讲解,并采取因材施教、一题多解的方式,由此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领导班子整改清单下一篇:职业学校申办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