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共11篇)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1

[内容提要]: * 网络教学的特点

* 实践中体现出的网络教学的优势

* 实践中发现的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因素

* 新时代网络教学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这就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其重要的突破口。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有这样几个特点:

1、网络教学能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只要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软件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机器准备资料软件。

2、网络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质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在这种条件下,采用网络教学也是必然的。一旦在网络环境下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教学模式下这种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正因为这,我在“省前中校园网”这一智能环境下做了这方面的实验,进行了一番尝试。

通过这个实验,对网络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更深刻了一点。一方面:

1、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40%上升到80%;学习目标意义建构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中起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但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2、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的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由从前的前台走到幕后,同时加一方面教师的地位不能由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尤其在3+X学科模式下)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它需要群体合作。网络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如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

3、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网络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与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内的知识体系学生一方面具有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X”,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去调动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角色自主学习的习惯。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我们平时不能做或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进行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应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些方面,网而内容以简捷为主,页面不宜太花。

2、现代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方可顺利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3、安全问题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常碰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略会导致电脑死机,(这直接影响到课常教学的秩序,)文件破坏或丢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时需要教师平时一方面要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备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的安全维护。如安装防火墙并注意不断升级,当然要注意未必有了防墙就一定安全大吉了。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要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4、电脑游戏、电子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诱惑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5、网络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有时会出现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不过40-45分钟。所以这时一方面可从硬件或系统软件直接网速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可以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脑可能很快走进人们的生活,其速度是现在电脑的1000倍,而且存储量大。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这将有利于解决网络速度问题,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能制作出的优秀课件、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而转变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网络教学才刚起步,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网络教学的现代性,不能以为网络课就是省时省力的课。现在的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毕竟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的制约(教学模式、电脑病毒、网络速度)。不过我们相信,条件一旦成熟,网络教学会很快普及课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该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

参考书目:《现代教育技术》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版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2

1. 时代性。

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2. 科学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 基础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硬件资源更新发展迅速,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新的应用方法。目前,可应用的资源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具有普通性和迁移性基础知识的基本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4. 应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5. 整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其它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1. 直观感知法。

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因为他们对计算机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2. 对比、类比讲解法。

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

3. 自由作业法。

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 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4. 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3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们可以根据需要,去正确有效、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为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服务,而不是单纯给学生大脑复制教材内容,会简单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和语数英等科目完全不同,由于教育观念、信息配置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差异,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起跑线,这就造成每位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时候都有所差别,有些学生已经非常熟练,而有些学生可能没接触过。分层教学可以适应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令每个学生都能有效正确的去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分层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能在离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学习,并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这也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否做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做到充分的照顾,取决于他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注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通过对2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7%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课堂,而在生活中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去上网、制作多媒体、收发E-mail等操作的只有25.5%,操作能力一般的占了57%,还有15.5%的学生并不太会,而有2%的学生就完全不会。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是非常高的。然而他們的基础能力还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分层教学也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1.“分类教学”分层

在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简单的测试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操作技能等能力进行摸底调查,然后以此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按照掌握的分类依据,再参考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把整个教学班级分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班级,但这种方法需要有教学设施以及师资等条件支持;也可以采取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分为较优秀的A组,中等的B组以及基础较差的C组,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取将三组独立编排的教学方式,让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同组之间也可以更好地互相帮助和促进;基础较差的学生之间也不会因为与相邻同学之间水平差异大而产生自卑感;或者可以将较优秀的A组和基础较差的C组互相混合编排,采取A辅助C的学习方式。

2.教学方式分层

我们上面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所以如果还是采取同样的内容教学的话,就会使学生的分类教学失去意义。但如果要采取三种不同的内容来同时进行教学,难度又显得过于大,学生也容易听的糊里糊涂。因而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提前教学的方法,把基础较优秀的A组提前组织起来教学,教学时间不用很长,15到20分钟这个样子,然后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上就可以让A组的学生采取自己学习或者复习的方式,而着重对B组和C组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分层

对A组的学生,可以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让他们利用一点时间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一则可以让他们了解考试的内容,二则,他们在了解考试内容之后就可以很好的帮助B组和C组的同学去学习,同时还可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获得更好的信息素养提升。对于B组和C组则要求要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

4.课堂练习分层

由于A组已经提前进行了教学,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不用考虑,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要把难度减低,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同时也要可以激发B组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分组进行一些课堂练习,对C组采用较简易的练习,让他们能够操作并掌握,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对于B组的练习则可以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以提高他们的练习操作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手段,能够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有潜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符合了全面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谔.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浅谈“分层教学,分类指导”[J].中小学管理,1992,(06).

[2]贾昌学.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数学分层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4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阳金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交流表达,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信息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我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催化作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信息技术可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

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却是很抽象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电教媒体恰当地介入教学过程,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64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近似长方形得出: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边越平直,两条竖的边越竖直,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得出:如果把圆无限细分,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

这一教例,在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但由

于分的份数越多,操作难度越大,花费的时间越长,给推理带来的困难也就越大,而电教媒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呈现了圆被无限细分,最终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观察、比较、想象后,掌握了“化圆为方”这一解题策略,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信息技术可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离教”现象,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反

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效果。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5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指出:“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力求把语文教学中许多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文章还以实践为例,详细说明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师生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教《西湖》时,课文有几张配套的投影片,但仅靠这几张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在网上寻找有关西湖的煤体资料,找到有关西湖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不仅有了西湖的全貌,而且对于其中的景点,如:白堤、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也有了印象,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对于其中的几个比喻句,如:“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本来很难理解,但一看录像才发觉,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

如课文《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里有一重点句:“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书上没有相应的插图,也没有相应的投影片。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从网上下载来放大地图,上课时讲到这句话,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反映该重点句的地图,同时用正常的语速简要地对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区的经济状况作补充介绍。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条路”上,于是就主动地揣摩句子的含义,教师不必再进行学习情绪的调动,结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弄清了“珍珠”、“黄金纽带”的比喻意义,加深了对沪宁高速公路建成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在对课文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觉得值得自己去主动参与和实践。

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堂上积极的人机之间的交互,还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煤体的交互或联机对话进行联系,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能够给予实时回答,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语言、表情、动作交互;教师还可以监看每个学生的上课过程,可以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屏幕信息,也可以将某个学生的个人屏幕切换与广播,作为其他学生的共享信息;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直接交互,展开更广泛的学习合作,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合作与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长城和运河》,当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教师可同时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看图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同学们从“蚯蚓”、“蟒蛇”、“火车”、“巨龙”这些想象性的答案中辩出了“巨龙”的确切,通过动画想象长城通过的地形,科学地争议长城如何地通过这些地形,最终给长城冠以“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美誉。虽然书上有现成的词,但同学们是在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中理解并获得了这两个词,知识真正属于了他们。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例如《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第三小节是记叙的重点,为了使学生们快、透、准,教师可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的图,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由学习,主动地获取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经过讨论,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沙滩上好多人赶海的情景,“我”抓住小螃蟹,小伙伴被螃蟹夹住了手,“我”捉住了一只大虾,都使“我”觉得有趣。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结尾是“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再设计时,教师可把周总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利用投影投放出来,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学生们随即有了不同的认知:在照片上,周总理站在孩子们中间,这是永远不变的;周总理对孩子们的关怀与爱护,孩子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张照片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六.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

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比如《蓝鲸》一课,鲸的种类可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学习“蓝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的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教师可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去查,可互联网上搜索,可进入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

狐 狸 乌 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6

甘肃省安定区红土学校张琴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较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作用和优势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如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当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现代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必然要引领一场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视点。下面我就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爸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极力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与优势

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大胆尝试,受益匪浅。其最明显的作用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施坦也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只要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此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只是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是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的表演。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级播音员的配文朗读,学生的兴致油然生。他们完全被那雄健有力的舞姿及震耳欲聋的鼓声震撼了、融化了、陶醉了。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们带到了那孕育着厚重的安塞腰鼓的陕北高原,使他们聆听了从未听到的惊心动魄的声音,也感受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安塞人的坚毅与顽强。这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了?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创设情景,孕育情感。

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共鸣。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

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的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学习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合为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感受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技艺的高超,然后播放一段精彩的印度舞蹈表演课件。这种方法突破了一般条件限制,从而能以动态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再现这一优美的艺术,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面对一个接近真实的课文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视频的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较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化抽象为形象。

譬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意识到我们这里没有紫藤萝这种植物,学生们当然也不曾见过,学生的想象远远无法媲美大自然的瑰丽。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一组紫藤萝的图片,学生们欣赏之后,回过头来再读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瀑布来比紫藤萝了。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水平过低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应用能力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2、学科整合中摒弃了值得继承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的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它也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使用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过多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将会是语文失去丰富的形象性、抽象性及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所以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因此不能贬低其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取性。

3、信息技术与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语文学科特点的缺失

现在,很多教师与家长感慨,孩子的书写能力太差。据《中国教育报》2009年对某地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写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40人中有20人字迹潦草或辨识不清,11人错别字较多,而字迹工整者6人,自己漂亮者仅3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过多运用,就是其中之一。教师们为了方便或增加课堂容量,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学生们课堂上难得一见老师的手写板书,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各种能力逐步形成的一个阶段,其中当然包括书写能力。试想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课堂上只看到的是印刷体汉字,他们的书写能力怎么会好呢?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7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认为:“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 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 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快乐成长, 快乐学习”。因此,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信息技术能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源, 轻松地创设出与教学内容、学生情感、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教学氛围, 更能激发和唤醒学生对语文知识求知的激情与渴望。促使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教学, 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 在讲解《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笔者就通过多媒体CAI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片, 色彩绚丽的场景设计、活性可爱的小动物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然而, 美中不足的是, 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虽然引人入胜, 然而孩子们所面对的却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同学们, 这个动画片有什么问题呢?”“没有声音。”孩子们齐声回答。“对, 下面大家先阅读一下课文, 而后我请一些同学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好不好?”“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参演, 有的愿意给小壁虎配音, 有的愿意给小鱼配音, 有的愿意给老黄牛配音, 有的愿意给燕子配音……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和惟妙惟肖的表演, 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构建探究平台, 拓展学习空间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发现语文现象入手, 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 结合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信息技术能够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 以动画的形式书写文字, 以配乐的形式朗诵诗歌, 无疑为小学语文的教与学构建了最佳的探究平台,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例如,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 相信很多学生心存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叶子死了, 葫芦就会落了呢?”为了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叶子与葫芦的紧密关系, 笔者没有开门见山地进行文章讲解, 而是让大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蚜虫与叶子生长、叶子长势与果实结果的有关知识, 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成过程, 增强他们的探究兴趣, 拓展学习空间。

●●优化教学手段, 实现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CAI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日益普遍, 倍受小学生的青睐。然而,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既在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 又能轻松愉悦地实现教学目标, 获得教学上的最大效益, 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传统媒体是指以挂图、教具、模型、粉笔、黑板等为基本教学用具的媒体形式。而现代媒体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机等为代表的媒体形式。我们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同时, 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媒体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阶段, 它们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例如, 在进行课堂归纳总结时, 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板演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 而挂图则可以长时间地悬挂在教室内, 起到教学辅助作用。

2.教师能力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频繁运用, 给人的感觉是教师“轻松”了, 学生“轻松”了, 课堂“活跃”了;而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少了, 学生的直观印象多了, 师生间的亲密感少了, 教学形式花样多了。笔者认为, 没有内涵、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语文教师应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 用流露的真情打动学生。教师既要把情感“注入”多媒体课件中, 又要跳出多媒体的局限, 给小学生们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

3.整体设计与局部突破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精心谋划教学设计, 在媒体的运用上要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笔者认为, 一堂精彩的语文教学是不能光靠多媒体支撑的。教师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 适时、适度地使用, 要恰到好处, 要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在讲评作文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作文材料以节省时间, 而进行立意分析、语言运用以及文章构思时, 则主要靠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形式处理较为妥当。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实践性;实用性;信息时代

要想论述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先从正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层面入手,原因是从前有很多人对信息技术科目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总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传授一下电子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在上机传授一些诸如打字、word等一些基本使用常识,如此而已,信息技术课程就算可以了。其实,笔者在这里还真要隆重地给大家提个醒,那就是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愈来愈重要,对于现在有工作岗位的人,如果你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那么工作都没法开展,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那么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都是大问题,可见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就例证出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更不可否认、也不能否认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抓好高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制定好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案是前提,没有好的方案也就无法指导好的教学,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下面,笔者就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和教学实践,提三点原则性的建议,分别是实践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一、要注重实践性

我们既然开展的是实践教学方案,当然就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这里谈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已经不单单停留在“老师授课指导、学生们则在电脑前按要求操作”的简单教学层面上,这仅仅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层次而已,在这个教学层面中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一些传统的、粗浅的、常识性的信息知识,而是要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予以加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层面就是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看一下各种电子软件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操作的,哪些是十分常用的,我们在信息技术教案制定中是不是还存在知识盲点。在实践教学中,重庆大学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就做得非常到位,这一学科的要求是让学生们在模拟实践中能更充分、科学地掌控信息技术,也就是说重庆大学已经从根本、基础的东西中走了出来,做了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研,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要注重实效性

我们的实效性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实效性,另一个是操作的实效性,两个实效性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在相辅相成中是互相促进和推进的。所以,我们在制定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案的时候,无论是知识点的分配、还是教学步骤的安排,都要科学地兼顾好教学知识和实际操作本领的融合,不能特别突出哪一点,更不能偏废某一点,只有把这一原则把握好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效性。在实效性的切实保证上,重大也有创新,重庆大学在实施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注重把理论教学和实际研发放在一起,让学子们一邊学习软件知识,一边与学兄们共同去研发软件,如此一来,不但学习效果非常显著,而且学生的技能提升也是非常快的,总之一句话,我们必须要在教学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安排好实效性的体现,力争在每一次实践教学中都能取得双赢。

三、要注重实用性

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在就业和社会竞争中取胜,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目标。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摸准信息技术的发展脉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学子们毕业后的就业率,这是硬件,也是学校生存并长治久安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重庆大学为了让学子们真正掌握本领,为了让学子们在未来就业的时候更积极、更有竞争优势,于是自行研发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国防技术基础、成形材料技术基础等一系列信息技术软件和课件,这就是重庆大学在技术信息教学中首推实用性的具体表现。通过结合校情、社情、国情等方面,为学子们寻求更广阔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这就是制定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中对实用性高度重视的结果。

诚然,高中信息技术科目逐渐从附属科目的范畴中脱离出来,这是信息技术科目地位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在国家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表现。笔者在这里还要紧扣我们的主题,就是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普及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需要广大专家学者、仁人志士们的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科目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继魁.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础版,2009(5).

[2]朱爱飞,秦红兵.校本选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2).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9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可以表述为如下几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应该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论文]网络教学实践前后的思考 篇10

塘汇实验学校 夏云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早在学校正式学习打字之前接触到了打字。那么我们的打字教学岂不是多此一举?虽然很多学生会打字,但是真正掌握正确打字方法的却不多,可见学校的打字教学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打字教学,学生们的打字技能是不是日益熟练了呢?在去年的市技能抽测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打字技能并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有明显提高,指法的正确率也呈现下滑趋势。而学生们的打字速度好像也不取决于我们的教学,一般情况下玩电脑多的学生,打字速度快,玩电脑少的甚至不玩的,打字速度没什么长进。可见,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打字教学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本文我将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打字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打字教学 打字技能

一、打字教学所面临的困惑与现状

打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好比写字、吃饭般普通,学会正确的打字方法、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对于学生们来说异常重要,信息技术课堂是师生进行打字教学的主阵地,然而在我们现如今的打字教学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1、打字教学内容在现有教材体系中过于集中

打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在小学整个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内容过于集中,只有三下有这方面的相关教学。对于打字这个需要不断练习与巩固的本领而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才能真正让学生正确习得这项技能。

2、任课教师对打字教学的认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执得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一般的教师也只会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罢了,认为只要把正确的打字方法及一些技巧教给学生那就完成任务了。不太会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出发,帮助学生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有效的学习,习得和掌握打字这项技能。往往老师们也都知道打字的重要性,也了解学生们打字技能的习得是存在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却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3、学生对掌握正确打字方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认识到养成良好打字习惯的重要性。他们不喜欢按指法打字,因为那样太累,需要记忆键位图;他们不喜欢枯燥的打字练习,因为那样无聊,他们宁可玩游戏。可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辛苦、认真的练习,他们永远无法习得一项真正的本领。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二、课堂教学打字教学的主阵地

虽然很多学生在学校正式学习打字之前,已经接触过电脑打字了,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是学生接受打字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

1、学会打字,学生掌握打字本领的基础

打字无外乎打字的姿势、正确的指法及相应的速度,但是对于小学生,想要让他们正确地掌握正确的打字方法,却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

(1)正确的姿势是学好打字的前提

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教师树了怎样的榜样,他们都会模仿,教师对他们有怎样的要求,他们也会尽量达到,对于打字的姿势,在打字教学伊始,就应该重视学生应有正确的打字姿的意识培养。

在打字教学的起始课,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两脚平放,腰部挺直,两臂自然下垂,两肘贴于腋边。„„” 教师巡视

检查姿势是否正确,并且在教学打字的过程中一直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打字姿势及手指放在基本键位上的状态,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能进行相应的正确姿势练习,为接下来的打字学习打下基础。

(2)正确的指法是学好打字的根本

有些学生认为正确的指法根本用不着,他的父母可能没有正确的指法,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使用电脑。这时作为教师不妨露一手,可以跟学生比一比,或是直接自己进行相应的文字输入,让学生感受一下使用正确指法可以带来的打字速度,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想学正确指法的热情也极为高涨。

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字母键的输入分为了三个课时,每一节课只学一排字母键,学生们在学习新课时也都能掌握正确的指法,可是由于对键盘的不熟悉,在文字输入过程中,总不免低头去找,这对于他们正确的打字本领的掌握可是极为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一困惑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记熟键位分布图。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讲确实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在新授每一节课时让学生一起背一背十个字母键,那应该不难。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键盘,如“这个字母谁来管”,教师说一个字母,请学生找到这个字母并说一说这个字母由哪个手指负责,这样的玩中学,学生喜欢,效果较好。每节课背两遍键位分布图,再加上相应的记忆游戏,学生可以很快对键盘熟悉起来。可是在相应的打字练习时,虽然学生们知道应该用正确的指法,但他们往往没法注意到细节,这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将学生的不正确的打字方法扼杀在摇篮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指法,才有可能真正地掌握打字本领。

(3)打字技巧,掌握打字本领的好帮手

有了正确的打字姿势和指法,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打字本领了吗?那就未必了,我们还要解决一些拦路虎才行。如“Backspace”退格键,问学生用哪个手指打,学生们都会正确地告诉你“右手小拇指”,可仔细观察学生们的打字,一般都是用右手食指去打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他们找不准、够不着,这是需要我们教师重点帮他们解决这个难题。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指挥来做,先请右手食指留下“看家“,其它手指全部离开家,试试用小拇指去够“Backspace”键,然后在右手食指的指挥下所有手指回家,行吗?如果行了,再试试不看着键盘去击“Backspace”键。这时大部分学生,为能正确输入“Backspace”键而欣喜,小部分学生还没掌握则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技巧。除了“Backspace”键的输入技巧外,还有连续输入不用回家,输入标点左右配合等,都需要教师耐心地一一指导,只有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些拉路虎,才能让学生打起字来更轻松。

2、高效的练习,学生掌握打字本领的保障。

打字这一项技能的习得,想学好可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一定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才能使得练习更为有效。

(1)启蒙练习,奠定基础

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打字,除了教会学生打字本领,一定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内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而又高效的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打字练习。特别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之后的打字学习奠定基础。

(2)每课一练,熟能生巧

两年前,我们学校开始尝试在四、五、六年级信息课上开展 “每课一练”活动。即每一节信息课要求学生提前到机房,上课铃响了,准时上课,开始课前5分钟的打字练习,四年级输入英文,五六年级输入中文。每节课由小组长将打字成绩记录下来,表扬每一次有进步的学生,并把每班的打字高手的名字和成绩写到黑板与其他班级的高手展开比赛,以此来激

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这一措施开展以来,信息技术课上的文字输入不再是最大的困难了,随机抽查了六年级的某个班一学期里学生中文文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23个字,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最快的达到每分钟65个字,最慢的可能只有每分钟7个字,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我们避免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每个学生与自己相比能有所进步,让每个学生在“每课一练”中熟能生巧。

(3)重视指法,根本所在

在打字的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只追求了速度,而忽视了指法,从而让“一指禅”、“小鸡啄米”等现象在打字过程中频频出现,因此,在学生们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强调指法,并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巡视,以便于发现学生打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们的打字练习变得更为有效。同时在学生的“每课一练”评价表中设置“指法”一栏,让学生真正把重视起指法,并让他们明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指法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打字本领。

3、完善的打字评价,有效促进打字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打字教学中完善的打字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好打字本领。

(1)练习成绩有记录

记录学生的练习成绩可能会花教师比较多的时间,但是是否记录成绩或是提交练习作业对学生来说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比如文化学科的作业一样,教师批与不批,直接决定着学生们对待作业的态度。学生是非常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花一点精力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进行记录与评价。对于刚学打字的三年级学生,一般可以用定性评价法来评价,如第7课 英文儿歌,完成课堂要求的这首儿歌输入,并且基本正确,得一颗星,再完成另外的补充儿歌再得一颗星等,当然这个打星的工作可以由小组长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将作业保存提交,教师可以不用检查每个学生的作业,但是可以采取抽查等方式来保证组长评价的客观性,并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每课一练”的成绩记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打字热情,还能作为学期末学生信息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

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在打字教学及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效果会更好。在信息课上的“每课一练”五分钟打字练习中,要求按正确的指法进行打字练习,之后将课堂记录表(如下图)中打字项目根据打字情况填好,指法这一栏由自己和同桌完成,如果指法基本正确,同桌也没有异议就可以得到一颗星,速度由每一组的小组长检查过正确率为98%以上的,填上打字速度,如果没有达到该正确率的速度为0,进步一栏,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那么就由自己在进步栏里打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来对打字练习的评价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客观的评价,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肯定与成功的喜悦,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打字本领常考核

信息技术没有考试,打字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效的考核,以此来促进教学。针对三年级下的打字学习,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打字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默写键位分布图和文字输入考核。指法是打字中的一大难点,最主要的是学生对键盘的不熟悉,针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平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多记忆外,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记一记键位分布图,是个不错的办法。先是提前发图一的键位分布图,课堂上让学生花三五分钟记一记,再拿回家背一背,过一个星期后考核,默写图二的键位分布图。考核中近80%的学生能默写全对,15%的学生错1-5个,5%的学生错5个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键位有了一定的熟悉,为他们的打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字输入的考核主要是指法及相应速度的测试,指法要求较高,错一个就扣分,速度要求不高,重点放在指法的考核上,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指法,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感觉比大考还正式,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扣了分,整个考试下来,每班40人中只有2-3名学生的指法有错。四、五、六年级期末的考试中,除了一学期教学内容的测试外,都会有打字考试,包括指法和速度。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按正确的指法进行打字,但是通过各种考核至少让学生对于指法的重视程度会更高一些,学生们的打字水平也会因此提高不少。

图一

图二

三、课外活动,学生施展打字本领的舞台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打字本领,那就要让他们把这个本领用起来。

1、以赛带练,全面促进学生打字水平的提高

比赛是学生们最热衷的,打字练习也可以这样做。每年的5月份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会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工作安排,开展全校比赛,先在全班选拨,然后每班选10位打字高手参加学校比赛,打字水平好的学生有时不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让这些打字高手们有了为班级争光的机会,他们全都是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开展练习,这样的比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打字水平。

2、学科结合,让学生的打字本领有用武之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

好打字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语文课中学生写的作文,可以通过打字将作文输入到电脑,汇编成自己的电子作文集;综合实践活动中查找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小论文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打字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有效促进我们的打字教学。

总之,打字教学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可以教得很简单,教完指法,练习、练习、再练习,相信教学任务也能完成。但是,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对于打字--学生终身受用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每个学生学会正确的打字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心、多思考,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本领。当看到自己的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按正确的指法,快速地输入文字时,相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吧!

参考文献:

《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25-01

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教学这门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转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 “让我一次爱个够”的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讨。

一、吸收知识养分,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具备了一定程度信息能力的,但是由于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师站在教育的最前端更应该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一种特殊的敏锐性。如果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问题不知所云,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就会对知识失去兴趣,所以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更应该努力成为 “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人。

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纠正上面的现象,需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思想,让他们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广泛,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我们要从思想上加强灌输,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耍课”的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 “玩”的思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有了一定的信息能力之后,就要在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充分利用“趣味性”来指引学生。

四、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课堂所用。多媒体手段被喻为 “教育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当中,我针对学生比较好动,比较活跃的特点,会选择性的利用好已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要解决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改变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这种现象,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因素,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的 “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 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小学计算机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

[2] 黄 慧.如何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3] 卢丽欣,高秋华.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術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

上一篇: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下一篇:学校总务处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