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精选8篇)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企业本质特征的观点,认为是企业体制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次简述了西方分享制和我国“鞍钢宪法”的现实意义,然后系统地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关键词:自主联合劳动 “鞍钢宪法” 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从马克思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找。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至少有以下五个理论,完全适合用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自主联合劳动”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的光”。自主劳动是与雇佣劳动相对立的范畴。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也应是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单元的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分别是两种对立的生产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马克思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相对地位角度来探讨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的区别,“如果工人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他们能够为自己而生产,他们就会很快地,并且不费很大力量地把资本提到(用庸俗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水平。重大的差别就在于:是现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由工人所使用,是这些生产资料使用他们工人,还是工人作为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为自己生产财富”。可见,自主劳动是将劳动者置于主体地位的劳动,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是对奴役性雇佣劳动的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劳动者送回到社会生产的主人翁地位上,劳动者获得自己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因此,自主联合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自主联合劳动社会。自主联合劳动关系是贯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最本质的联系。“自主联合劳动”范畴,是自主劳动与联合劳动的耦合体。
自主联合劳动经济制度是与资本经济制度相对立的制度范畴,该经济制度范畴下劳动者的自主联合劳动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石,有别于以资本为基石的资本经济制度。雇佣劳动是资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上的表现形式。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企业本应当是一个个自主联合劳动的经济实体。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中国,马克思
在我国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改革要“西天取经”,我们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制度为模板?如果说这个问题可以用其先进性来解释的话,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制度安排不能从中国自发生成呢?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这一过程的演进?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给出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一、单一小农经济结构与劳动分工协作发展的滞缓
劳动分工协作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形成的基本前提。现代企业的鼻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劳动分工发展的结果。中国由于单一小农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分工协作的发展极其缓慢。从自然条件看,这一经济结构的形成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多山少地、人口增长,促使农牧混合经济变为单一的农业经济,进一步从大土地经营瓦解为小土地经营。考古表明,早在夏代,畜牧业就以喂粮的猪狗为主、食草的牛羊次之,春秋后大牧场几乎不存在。春秋各国争霸,竞相奖励生育,人均耕地减少,迫使人们毁林开荒、扩大耕地。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从大土地种植转为小土地种植。这种情况,从商鞅之后延续了2000多年。二是山岭纵横、交通阻隔造成了封闭的经济体系,阻止了农牧经济的混合。中国地形复杂,全国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经济自给区。除了汉唐两代中国从西域换得马匹用于军事之外,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加上交通困难的地形限制,使中国对外经济的需求极小。长城的建设虽然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也在客观上分割了农业区与牧业区,强化了单一农业的封闭体系。这样的封闭体系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下不断强化,结果使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超稳定的经济结构。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之下,中国的农民极其贫困,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中国穿衣主要用棉麻,植物纤维易于加工的性质与过剩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促使家庭手工业和分散经营的农业结合,造成了手工业、农业分工的重大障碍。中国运输的困难加上种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等,使劳动分工协作的成本高昂,进一步抑制了商品的流通、人员的交流和协作的发展。整个社会内外缺乏横向经济联系,社会经济结构不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网络结构,而是一种简单的垂直辐射系统。尽管政权极不稳定,但经济结构却超稳定。[1]在这样超稳定的经济结构中,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因为劳动分工协作只能在“孤立的地点和狭隘的范围内”发展着。尽管历史上中国在修建大型的公共工程过程中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但不过是以“直接统治关系为基础的”的“简单协作”,虽然从经济效益上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但从生产组织方式上看,不但没有促进劳动分工协作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中国到鸦片战争前一直没有实现从简单协作到手工工场的过渡。[2]
二、封建专制制度与经济社会生活自由度的低下
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企业起源的基本前提,它使企业起源具有了技术和社会关系上的基础。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生活较高的自由度为条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始终面临着来自以大一统为主要特征的封建专制制度的超经济强制,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自由度极其有限,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3]:其一,社会中的任何人、事都处于至上的、无限的皇权控制之下。皇权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制约与挑战,皇权是最高、最后、绝对的权力。皇权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场合,随时随地对任何他想管的人、事进行权力干预。皇权对社会的掌控,还表现在社会上的一切人、事都要为君王所用,否则就要被打击甚至被消灭。其二,专制权力全面高强度地干预经济生活。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人,除君王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天生的被征服的人,被控制的人,等级中的人,被权力裹得严严实实的“套中人”。中国是实行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专制权力对小民经济生活的干预,不是简单地把人民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了事,政府还牢牢控制了小民的谋生之路,小民应从事什么职业、生产什么产品、怎样进行生产,都由政府说了算。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稀缺性生产资源,控制了土地,就控制了人民。从商周的“井田制”到秦始皇的“令黔首自实田”,从占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无不浸透着专制政府圉民于土地之上的目的。专制政府还将政治干预贯穿于农民的生产过程之中,即不辞辛劳地具体规定农民生产什么,应怎样进行生产。而手工业者和商人则无时不受着来自各级官府的种种限制和盘剥,官商官工制度、户口保甲制度、闭关自锁等政策措施无不将他们的社会角色限制在社会边缘的界限内。汉以后,封建王朝不仅垄断了盐、铁生产和钱币、兵器铸造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部门,并且最大的消费集团———皇室的器物玩好全部都无需从市场购买,而是由官营手工业自造。他们凭借专制制度的权力垄断和榨取暴利,不计成本、不担风险,缺乏成本、效率、实用的观念。基于以下深层次的原因,各朝无不大力打击私商尤其是大商人,而强化官商。即商人的过度发展必然会危及租佃制地主经济的基础,动摇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的作用。”[4]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这种经济力量不是封建国家政权可以任意抑制其发展的,所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汉书·食货志》)便是生动的写照。因此,封建国家政权除了通过赋税、政治歧视等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官营、专卖等手段,将商品经济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中国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外贸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明清厉行海禁,完全堵死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就卡死了打破封建垄断的可能。[5]其三,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受到重重限制,其直接后果是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消极”的自由,而国家在社会生活领域享有充分的“积极”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里,国家管制、控制、指挥、监视和监护着市民社会,······从它那些最重大生活表现起,直到微小的生活表现止,从它最一般的生存形式起,直到个人的生活止;在这里,这个寄生机体由于非常的集权制而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并且极其敏捷,极其灵活,同时现实的社会机体却又是极无自动性、极其软弱、极不固定”。[6]在中国专制时代,政治权力及其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民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根本不存在法律未加规定的领域。在这里,也不存在公域与私域的分别,一切私人领域都具有政治性质,都是政治领域。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都由国家根据他的身份地位作出了法律性的规定,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和空间极小。政治对臣民生活方式的规定依据的是臣民在国家权力结构系统中所处的等级、级别和身份地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等级化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前面所说的小农经济有着内在的耦合性:一是小农经济可以为官僚地主阶级提供较商业经济稳定的剩余产品,以再生产封建专制制度;二是小农经济的个体性和分散性又最适合统治,历代王朝都对土地兼并和巨商大贾采取高压政策;三是以种粮为主的小农经济有力地支撑了征兵积谷、土地战争。春秋之后,中国历代的群雄争霸、农民起义,实质上进行的都是土地战争。地多则粮多,人多则兵多,有粮则有军,有军则有权,这是中国2000多年来内战的基本规律。土地战争的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历代皇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历代的改革家都没有触动过中国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和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7]封建专制制度与小农经济的紧密耦合恶化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未发展成社会主导的经济样式,而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现代意义上企业的产生就缺乏最基本的土壤。
三、产权尤其是劳动力所有权在观念和制度保障上的缺失
是啊,俄罗斯究竟搞的是什么样的改革?为什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改革?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逐渐形成苏共一党执政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后,苏共领导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凝固化、教条化,不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到八十年代中期,苏联社会矛盾成堆,经济发展停滞。戈尔巴乔夫人主克里姆林宫后开始进行改革,但面对积弊丛生的苏联社会,产生一个难题:改革的步伐应该迈向哪里?
一九八五年以后,苏联社会上逐渐形成三个主张不同改革路线的派别:传统派、激进民主派、主流派。这三个派别在选择哪一种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经济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主张在保留苏共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框架内,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传统派主要以原苏共党务领导干部、军方领导干部为代表,仍然忠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主张根本摈弃传统政治经济制度,首先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进行根本的经济改革。具体说来,他们的目标是取消苏共在宪法中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建立各个加盟共和国成为完全主权国家的松散联盟;通过激进改革实行市场经济。这一派代表人物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熟知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如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波波夫、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教授索布恰克、苏联国民经济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盖达尔等。另一部分则是苏共高级干部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叛逆者,如叶利钦等。他们以为,苏联实行制度变迁以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介于两者之间。一九九○年二月以前,这一派别主张在保持苏共一党执政,强大中央的加盟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精华。这派代表人物有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还有高级知识分子,如著名经济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巴尔金等。主流派的共同点,是强烈意识到苏联改革的紧迫性,但其在政治倾向上并不统一,有趋向于传统和激进之分。改革之初,主流派牢牢地掌握着政权,传统派在公开场合与主流派保持着统一,激进派则还只是以街头集会和游行为舞台,不敢公开自己政治意图的在野派。
但经过长达六年的激烈较量,激进民主派把主流派赶出克里姆林宫。而导致这种斗争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激进民主派的制度抉择逐渐为社会上下相当数量的群体认同。
从社会上层看,由于苏联改革的倡导者、领导者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等在内心深处藏着民主政治制度浪漫主义的种子,因此当苏联改革遇到阻力时,他们便把民主化改革视作灵丹妙药,使改革一步一步向激进民主派的航道靠拢:一九八八年六月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使权力重心从苏共移至苏维埃;一九九○年二月提出取消苏共执政党地位的宪法保障条款,实行多党制;后来又实行总统制;通过内阁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路线。这些改革举措虽然遭到传统派的强烈抨击,但由于主流派在苏共中央全会和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占多数而被批准和施行。当迈出这些改革步伐后,苏共一党执政、议行合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被彻底破坏,多党制、三权分立、总统制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构架逐渐确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通过多次政权结构及成员的改组,把传统派清出苏共和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同时,通过实行直接差额选举苏联人民代表,使在野的激进民主派精英进入政权体制内,获得了以合法程序沿着权力梯级问鼎最高权力的机会。戈尔巴乔夫政治上向激进民主派靠近后,在经济改革路线上也转向激进,提出以非国有化为基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纲领。
从社会下层看,苏联老百姓长期生活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封闭的环境下,对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知之甚少。苏联改革以后,激进民主派慷慨激昂(大多是真诚的)地宣传、许诺建立民主制度将实现社会民主与公正,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将实现公平与效率,使老百姓涌起了对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冲动,并且在决定国家前途的制度抉择的十字路口,把信任票投给了激进民主派。当时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民主派掌握了政权,社会就不会再有集权,空空如也的货架第二天就会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
苏联解体了,激进民主派精英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一九九二年一月二日,开始实行以贸易、价格自由化、快速私有化、严厉的货币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蓝图的激进经济改革。俄罗斯彻底告别社会主义,走向激进民主派设计的发展道路。
其实,激进民主派设计的发展道路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指出的道路。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Peter Nolan)归纳,这条道路是:确立民主政治制度;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对经济制度进行整体的改革;实行私有化、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改革。这条道路也被称为“休克疗法”。“休克疗法之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简要地将这条道路归纳为三化: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暗含民主政治制度前提下)。萨克斯阐释休克疗法的要义是:以制度变革诱导、保障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八十年代中期,萨克斯在玻利维亚任政府经济顾问时,曾成功地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使休克疗法名噪一时。俄罗斯的政治家们为了使自己的国家迅速追赶上西方的繁荣,政府曾聘请萨克斯任政府经济顾问,并由信奉货币主义理论的政府代总理盖达尔领导实施休克疗法,以使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保持“原装”的质量。但七年过去了,俄国改革的成果如何?
一般认为,俄罗斯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有两点: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通过几年的运作,形成以总统制共和国为国体和金融寡头为代表、金融工业集团为重要经济组织形式的“俄罗斯牌资本主义”。
“俄罗斯牌的资本主义”是否兑现了激进民主派许下的诺言,实现了老百姓的预期?
老百姓确实得到了民主。首先,实现了舆论自由,但这种自由在亚博卢议会党团领袖,苏联著名的改革“四百天计划”、“哈佛计划”主笔者经济学家亚夫林斯基看来,不过是将原先套着的颈圈(指新闻检查制度)换成施舍人牵着的绳索;确实实现了三权分立,但立法机关议会却不能违背总统的意志。一九九二年以后,议会曾激烈反对总统进行激进改革,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总统制共和国的政治模式的经济政治方针,主张进行渐进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议会制共和国的政治模式,结果被总统下令以炮击摧垮。之后,俄罗斯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总统有权否决议会通过的法令,但议会却无权反对总统,否则将被解散;虽然建立了通过普选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但是在一九九六年的选举中,叶利钦在七大金融寡头巨资赞助下,战胜了共产党竞选对手久加诺夫,赢得总统连任。俄学者评论这次总统选举是“民主的程序保证了反民主者的胜利”。
实行市场经济后,普通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公平”:每个人不分年龄、性别,都得到一张价值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用于购买国有资产。但是在自由化、加速私有化的背景下,老百姓和官员得到的“效率”却大相径庭:许多精明的官员廉价攫取了大量国有资产,形成以金融寡头为代表的大资本群体;而老百姓在高达数百倍的通货膨胀中,一辈子的收入积蓄化为零;由于生产衰退近30%,许许多多普通工人、教师、医生……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只能站在摆满五光十色进口商品的货架前兴叹……。
休克疗法以理论上的完美和可行性被主流经济理论认同,那么,俄罗斯改革是否实现了方案设计者的预期,出现了市场经济制度诱导的经济转型?遗憾的是,答案不能令人满意。
一九九二年俄罗斯实行激进改革后,立即陷入生产急剧下降、恶性通货膨胀、投资萎缩三大经济危机。这三个危机互动,拉动俄经济继续迅速下降。在三个危机中,恶性通货膨胀为危机之首,因为在高达数百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除进行金融投机以外,对任何生产进行投资都无异于自杀。因此,如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俄经济将被缠绕在生产投资不足,生产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投资匮乏——生产继续下降的怪圈里愈益衰弱下去。因此,俄政府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反危机和转型的首要任务,并通过艰苦的努力,在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基本抑制住通货膨胀,初步实现了金融形势的稳定,一九九七年出现转型以来首次经济微弱增长。然而,俄为获得经济稳定付出了两个极为昂贵的代价,留下两个巨大的隐患:一是,由于严格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生产资金不足,经济发展乏力,使国家税源枯竭,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在抑制通货膨胀的硬约束下,国家不能通过扩大货币发行量弥补国家财政亏空,因而,向国内外举债填补国库空虚,几乎成为俄政府无奈的选择。在这种反危机措施的影响下,一九九二年以后,俄国债务连年迅速增长,如今已不堪重负。八月二十一日,政府总理基里连科在杜马发言时指出,目前,俄月预算收入只有二百三十——二百五十亿卢布,但每月必须拿出三百五十亿卢布偿还债务。由于俄经济稳定是以压抑生产,高额举债支撑的极为脆弱的稳定,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瞬间崩溃。如今,俄重新陷入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今年一——七月,俄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减少1.1%,七月降幅高达4.5%;八月以来,卢布连连贬值,官方宣布的卢布“外汇走廊”下调50%。“经济稳定化”为按照休克疗法原则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条件,但俄经济猝然跌入新一轮动荡,尽管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却使经济结构调整遥遥无期。
鉴于俄经济长期衰退,国力衰颓;总统集权;利益集团染指舆论、干预政治;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等,引发社会强烈不满。今夏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些不满迅速升级;被数月拖欠工资的煤矿工人的抗议活动;地方议会要求叶利钦辞职的发动;八月初国家杜马通过修改涉及划分总统、总理、联邦委员(议会上院)和杜马权限宪法条款的宪法修正案;八月二十一日国家杜马通过不信任政府,要求叶利钦主动辞职的决定;八月二十三日叶利钦解散基里延科政府,任命五个月前被他赶下台的切尔诺梅尔金为政府代总理……等一连串事件,对叶利钦政权的合法性,现行经济政治体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对俄现今发展提出的质疑都归结到一点,俄选择的激进改革道路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优良道路吗?
三四年以前,国际经济学界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讨论的参照对象是中国的改革。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与俄罗斯改革截然不同的道路。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来看,中国改革是在转型制度要求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推进农业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发轫,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及政治体制改革等特征,构成中国渐进改革道路的主要内容。然而,中国经济获得稳步增长。这与俄罗斯经济大幅衰退形成鲜明对照,对此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对两条改革道路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显示出渐进改革优于“休克疗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不能断定中国改革道路优于俄国改革道路。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落后的农业及廉价的农业劳动力占经济和人口多数,海外华商拥有巨大投资能力等)比俄罗斯优越,因此中国改革的优越性不在于其渐进性;第二,不能只从眼前效绩评价俄国改革道路。因为:首先,俄改革成本被夸大。如前莫斯科市市长波波夫认为,改革以前,企业为多获得物资、资金供应,多分奖金,时常多报产量。经济主管部门领导为表示政绩,也往往层层多报产量,实际上产量没那么高。而改革以后,企业为少缴税或不缴税,又千方百计隐瞒生产产量。这一多一少,实际夸大了生产衰退的幅度。其次,俄改革成本将递减。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私有经济,经济多元化必然带来政治多元化。俄首先建立了民主制度,先行付出了社会转型中由于政治巨变带来最昂贵的经济、社会成本,以后,俄改革的成本将递减。再次,俄罗斯目前经济危机是积极进程的短暂插曲。如萨克斯在一九九四年谈到,俄处于一场真正的改革中。人们容易被其短期的危机所左右,而无视其长时期看会有的进步。有些西方学者断言,“不敢肯定哪条道路是正确的”。言外之意,目前的俄国改革从长期看却可能是正确的、优越的道路。
以上述三点来估测俄国改革道路,能成立吗?我们先来考察俄改革成本被夸大论。实际上,确如波波夫所言,俄存在着产量被虚报和隐瞒的问题,然而由此产生的经济指标与经济实际发展之间的误差,却远不可达到将经济上升扭曲为下降的程度。所谓俄改革成本递减论,从理论上讲未必不成立。但事实是,俄改革已经七年,经济仍然被休克疗法后遗症折磨得死去活来,即使以后改革成本递减,但成本总和能否小于中国改革成本很成问题;至于说目前俄罗斯改革所处的困境只是“插曲”,那么许多人在问,“插曲”怎么会这样长?如此解释行得通吗?
又三四年过去了。在这三四年中,俄国和中国改革都按照自身逻辑向前走了一大步,有些在当时还不明显的方面逐渐凸现了。此外,中俄两国在金融危机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些新的表现,都不得不令我们对两国改革道路重新进行思考和评价。在此,我们乐意提出自己的结论供讨论:中国改革道路优越于俄国改革道路。在这里,我们没有沿用以往根据渐进抑或激进划分改革类型进行比较的方法。因为渐进改革虽然在中国获得成功,但是在苏联东欧却遭受了失败;而激进改革在俄罗斯虽然遇到重大挫折,但是在波兰等国家却取得良好效绩。这说明,采用激进或渐进改革,并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以两国在社会转型中对现代制度的认识取向为标准,对两国社会转型的类型加以比较。所谓对现代制度的认识取向,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现代制度本身的认识取向和对传统制度认识的取向。对现代制度本身认识取向的含义是,将现代制度看作抽象、绝对的原则,采取拜现代制度主义,陷入现代制度浪漫主义情怀,还是将现代制度看作一个具体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范畴,采取分析批判、创新、改革的态度。对传统制度认识取向指的是,将传统制度仅仅看作改革的对象,强调改革、制度变迁的断裂性,还是承认传统制度具有两重性:传统制度中淤积的矛盾提出改革的必要性,激发改革的动力;传统制度作为改革的载体,提供改革的前提,使改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表现出连续性。以对现代制度认识取向划分改革类型的根据是,如何认识现代制度,是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型的首要环节。在给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对现代制度的不同取向,构成不同转型道路的逻辑起点,由这个起点衍生对改革道路不同的选择,支付不同的改革成本,因而获得不同的改革结果。据此,以对现代制度认识为取向划分改革类型应包括三个层面:对现代制度的认识取向,即理论层面;对改革目标模式,方式,速度的选择以及改革过程中政策的调整,即政府决策层面;以稳定、效率、公平评价改革效绩,即实践层面。以这个视角审视中俄改革,就溯源到了两国改革道路的源头,这个源头是统一的,因而是可比的。
如此来考察中国改革,我们看到,中国改革走的是“创新改革制度型社会转型”。所谓“创新改革”指的是中国从改革之初,就对现代制度采取了分析批判的态度,同时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制度,肯定、发扬传统制度中的合理内核,明确地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因而,中国改革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没有照搬现代制度的教条,全盘西化,而是立足于中国土地上,吸收现代制度的精华,通过制度创新、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可以说,中国改革前进的每一步,从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对国企改革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性重组,都是人民在实践中生气勃勃的创造与现代制度逻辑展开的结合。“创新改革制度型社会转型”是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改革道路优于俄国改革道路的基本根据。
而俄罗斯情形与中国相反,走的是“模仿变革制度型社会转型”。所谓“模仿变革”是指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盖达尔,都没有十分审慎地考虑苏联、俄罗斯的国情,采取了漠视传统制度的态度,把现代制度看作解决苏俄改革困境的万能金钥匙,将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化、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制度生搬到了俄国。重新回顾一九八五年以来俄罗斯的改革进程,似乎可以认为,如果当初戈尔巴乔夫没有施行一系列照搬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措施,激进民主派就很难获得合法活动的舞台,如此快地取苏共而代之;如果激进民主派没有掌握政权,没有在俄施行激进自由主义的市场改革,俄罗斯改革大概也不会付出如此大的成本。换言之,如今俄深陷经济、政治危机,似乎可以溯源到“模仿变革制度型社会转型”上。因此,俄罗斯“模仿变革制度型社会转型”不能被认为是优越于中国“创新改革型制度社会转型”的转型道路。
许许多多俄罗斯人,包括政府成员,早已认识到这种转型道路的问题,要求政府改变经济改革方针。在这种呼声的强大压力下,从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后,俄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方针调整,使在“自由化”改革中对经济管理“大撒把”的国家逐渐走回经济管理的领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俄罗斯“休克疗法之父”盖达尔被议会派赶下台,被民主派称为“保守派”的切尔诺梅尔金出任政府总理。一九九四年一月,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宣布,“浪漫的市场主义结束”。还说,“不要害怕提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同时顶着激进派的压力,在经济管理中开始注意加强国家调控。一九九八年五月,叶利钦将切尔诺梅尔金罢免,组成以基里延科为总理的“改革派政府”。但加强国家经济调控能力的方针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扩大了国家调控的领域和力度。这些调整说明,俄罗斯正在与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拉开距离。猛烈爆发的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使坏事变好事。因为它更清楚地暴露了俄转型道路的问题,敦促政府对经济方针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俄社会上要求政府根本改变经济方针的呼声日益高涨。前不久,经济学界部分学者向总统、总理、议会两院呼吁对改革战略进行根本的调整:“……建立面向社会的混合型市场经济。”
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财力、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与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它是制度生产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执行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仓储:是仓库储存和保管的简称,是指从接受储存物品开始,经过储存保管作业,直至把物品完好地发放出去的全部活动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是本企业所特有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现代企业的特征:技术特征、制度特征、组织特征、管理特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战略管理制度、文化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销管理制度、生产作业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稳定性现代企业组织制度:U型企业制定、M型企业制度和H型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别制度安排战略管理的特征: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相对稳定性企业战略的层次:第一层是公司级战略,第二层是事业部级战略,第三层是职能级战略。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专一化战略。战略实施原则:
1.适度合理性的原则、2.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3.权变原则。控制系统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控制系统应是节约的,控制系统应是有意义的,控制系统应当适时地提供信息,控制系统应提供关于发展趋势的定性的信息,控制系统应有利于采取行动,控制系统应当是简单的。企业文化的结构(包括哪些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业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社会性,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连续性,再生性。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关键事件法,强制比例法,平衡记分法,交替排序法,小组评价法,360度考核法,目标管理法 工资制度五种类型:技术等级工资制,职务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年薪制。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系统管理职能: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计划,市场营销实施,市场营销控制。市场需求测量分析:准备阶段,策划阶段,实施阶段,追踪阶段。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产品策略:
(一)产品组合策略:1.产品的整体概念2.产品组合策略
(二):1.品牌化策略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三)包装策略:1.相似包装策略
2.差别包装策略3.组合包装策略4.复用包装策略
(四)服务策略:1.售前服务2.售后服务 生产计划的层次:综合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 生产作业控制:投入进度控制,出产进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工序进度控制 质量控制的程序: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产成品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分层法,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散点图法。仓储管理的原则:效率原则,效益原则,服务原则配送的作用:配送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物资的库存水平,配送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对于生产企业来讲,配送可以实现零库存,配送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配送对于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来说也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有限公司在现代企业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政企职责分开。第二、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第三、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四、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五、有利于同国际惯例接轨。1-3 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搞好。
(二)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转机条例》和即将颁布的《监管条例》,把企业各项权利和责任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目前重要的是企业要转变观念,克服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建立起约束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基础管理,包括质量、劳动、技术、销售、信息、财务、成本等管理。
(三)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要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但并不是把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改组为公司。要防止把不需要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硬性改为公司,或简单更换名称,搞翻牌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分类推进的主要思路可考虑:1一部分企业仍要保持国有国营的形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尖端技术、某些特定行业、特定产品的企业。其中有适合公司制经营的,按国家独资公司改组。2条件具备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按一般的公司制改组。其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行国家控股。3积极稳妥地发展一批以公有制经济成份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其内部形成多层次的大公司体制。4国有小型企业也按现代企业制度加以规范,有的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搞股份合作制企业,有的还可采取其他形式,如承包、租赁、拍卖等。5城乡集体企业在产权界定清楚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形式。
(四)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通过试点,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落到实处,使试点企业按规范进入公司制的运行轨道,起到示范作用,以此促进国有企业彻底转换经营机制,真正走向市场。
(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公司法》已经出台,但是面对全国现已存在的众多不规范的公司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相当一部分要改组为公司制的实际,必须抓紧制订与《公司法》相配套的法规。如《现有公司清理、变更和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施办法》、《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与部门行为规则》、《国有独资公司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控股公司条例》、《国家购买与转让股份管理办法》等。还包括有关市场主体法律法规的制订,如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等。有关涉及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商事行为法、反垄断法,还有《破产法》实施细则等,都急需制订或修订。
(六)加快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步伐。如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建立等。当前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解除国有企业不合理负担等问题,需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加以解决。可考虑:第一,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对企业因外部原因造成的不合理负担和债务,区别情况,经核实批准,分别采取冲销银行呆账准备金、转增国有资本金或挂帐停息等措施解决。第二,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采取开征社会保障税等办法。第三,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企业自办的学校、医院等后勤部门,创造条件,分别采取由社会承接、独立经营、出售等办法,逐步从企业中分离出去。第四,培育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产权经评估、竞价后,可依法转让,所得收入用于再投入。第五,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组建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发挥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产业导向、信息交流、监督协调等作用。第六,其他配套措施。建立国家订货制度,减少对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审批内容,实行公开化、规范化管理,按统一税制纳税,对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在融资、进出口等方面采取放宽措施。支持和扶持重点产业、幼稚产业的振兴等。1-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握的要点
第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寻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国有企业有更强的活力,更高的效益,绝不是搞私有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保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要保持公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为国家所控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提出的产权明晰,主要是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正确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这种关系的确立,绝不意味着削弱和动摇国家作为出资者的地位和作用,法人财产权也绝不是把国家财产划给个人。我国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主体资格的经济组织。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法人代表在向出资者负责、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些并不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
我国企业按财产构成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规范的公司,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有利于政企职责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国家解除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除公司制企业外,还有非公司制企业,如个体业主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国家独资的国有企业等,形成我国的企业制度体系。其中,就企业总的户数而言,大多数可能为非公司制企业;就大型骨干企业而言,公司制可能是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每个企业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好,不强求一律,要因企业实际情况而异,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标准。现代企业制度讲的是企业制度,是指“现代的企业制度”,所有企业都应朝这个方向努力,逐步改变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将所有企业都“公司化”,“公司化”就是股票上市。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我国国有企业要依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制,也可以是非公司制。就改制为公司的企业而言,可以是股份公司,也可以是国有独资公司,也就是说,除了搞多个股东的公司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国有企业还可以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建成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等于都能股票上市。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不是改称为公司就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而是要以《公司法》为规范的依据,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全面实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句话,当前要特别注意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改变国有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家实际上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状况。国家作为出资者,享有资产受
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要搞好监督,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企业独立经营,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法人实体,企业法人要依法正确运用企业法人财产权,对所有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政企分开,主要是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各司其职。通过试点,也要把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具体化。
第四,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它的建立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之间多方面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同步配套改革尤为重要。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进而实行机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五,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不论是公司制企业还是非公司制企业,都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实质,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领导体制和经营管理制度,要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千方百计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六,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规范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组织制度有多种形式,包括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个体业主企业、合伙企业和我国群众创造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等,都要通过法律确定其独立地位和债务责任。这样才能保持这一制度的公平和有效。这次国务院确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是根据李鹏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家将组织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精神进行的。这次试点工作就是要按照《公司法》来进行。企业改革还会遇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2-1浙江临海市英泉工艺厂
该厂地处风景秀丽的中国蜜桔之乡---浙江省临海市,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善。
该厂自成立之日起一直秉承“管理至上、以人为本、科技兴厂”的宗旨,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优质、时尚的产品。主要生产全棉、化纤门垫和坐垫等工艺品,有手工绳编系列、工艺造型系列、机缝系列等。产品全部销往欧洲、美洲等国家,深受客户好评。
坐落于白水洋镇环溪口村的这家工厂我们去实践调查的目的地。
该公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法规范,企业管理规范,员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度,周末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员工休息,加班加薪,享受三金。
1、针对业务及采购的客户资料的资料归档尤为重要,存档的客户资料除须体现客户基本信息外,还须体现目标及成交客户的成交情况、后续跟进情况、生日、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如果条件允许,还须体现其客户的家庭成员的组成及上述内容(不做硬性指标要求)。
2.拜访客户资料表则须体现拜访途径、开始和结束时间、地点、此次谈话内容简要、下次拜访议题和时间、预期达成的目标等。
3. 目的在于公司可实时监管对上述两部门的人员因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的弹性造成的监管盲区,特别是出外勤后的工作监管容易进入盲区的跟踪。同时,未防备相关客户联络人的离职,此类表格能为后续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信息,使有迹可循、有迹可查,缩短新晋人员与离职人员对应客户的导入期时长。
三、总结制度
1、公司员工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总结内容为上周工作亮点,不足之处。
2.工作亮点的分享,不足之处的改进。
3. 下周工作计划的一个安排。
4.总结报告按级呈报批复并递交至行政部保管。
四、会议制度
增设早会,午餐会等短会。
1.早会总时长不超过半个小时。公司主管级早会10-15分钟,部门早会10-15分钟。主要内容为总结昨天的工作,明确今天的工作内容和计划。
2. 午餐会由各部门自行组织,主要内容为部门内及工作人员当前遇到的问题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成功经验的分享,促进部门团队人员的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并明确近一年的发展规划
1、公司目标不明确间接的让公司员工失去工作动力,简单的为工作而工作。明确公司目标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目的和意义。通过愿景目标的激励来实现公司目标进而达成员工自身的目标实现和成就感。
2.在工作中,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公司年度规划内目标的中短期目标的制定。使他们有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在奋斗的快感和有参与公司决策权力的被认同感。
六、晋升与发展
1、公司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系统和人才梯队。在出现职位空缺及新职位时,优先考虑公司职工并发布内部招聘,执行竞争上岗的做法。
2. 各层管理岗位的主要竞聘项为:
2.1、竞聘人除专业专长外有无全面统筹的能力,
2.2、公司需要专业能手,销售明星。但在主管级以上的岗位
公司更看重竞聘者的德、贤、智。公司需要能制造更多销售(采购)明星的推手来担纲管理重任。
2.3、竞聘成功的培养对象,公司将在1到3个月内对上述方面为培养者着重培养和考核。在主管部门60%以上的员工业绩由于新晋主管的努力得到提升可考虑转正,在未转正前薪资福利待遇不变。
2.4、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符合一个前提要求:在本部门或公司内自行培养一个接-班人能全面接管竞聘者的本职工作。
2.4.1、竞聘者申请及接-班人安排情况以报告形式一并递交人事部。
3.公司及人事部将对公司内部竞聘者的竞聘情况进行保密。
4. 由于公司内部管理岗位有限,为增加员工的荣誉感及某种虚
荣心的满足,建议在原有薪资待遇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岗位职称,如:见习采购员、采购员、高级采购员、见习采购经理、采购经理、见习采购部经理、采购部经理。业务部及其他部门以此类推采取岗位梯队制。
七、完善企业合理化建议制度
合理化建议制度是管理的民-主化制度,是一种较为成熟和规范化的企业内部沟通制度。主要作用是鼓励在职职工直接参与管理,并可以通过上情下达让企业管理和员工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1. 设立意见箱
2.员工及各层管理可采取匿名和署名的方式提供建议。公司每周六统一归纳交总经理审批,在下星期一以板报等形式公布批复内容及建议采纳情况。
3、被采纳的建议提供者(有署名的),视建议的重要性给予人民币50元―100元的奖励,此项奖励不设封顶,奖金随薪资一并发放。
八、充分授权,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
1、通过完全授权的方式,可以训练员工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而且可以将员工的创意、潜能激发出来,同时也是对员工信赖的表现。这种做法会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重视,有助于建立企业内的信赖关系,达成员工有主人翁精神的养成目标及要求。
2.监管方式:实时向主管上级会(汇)报工作进程。
3. 主管上级应更多的从侧面引导、激发员工创意,以经验分享的形式适可的给予协助,营造充裕发挥能力的氛围和空间。
九、娱乐活动
1、在节假日,休息时间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娱乐(竞赛)活动。以部门或小集体形式参加竞赛。目的在于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提升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对集体团队精神的进一步领悟。力求将义阳打造拥有一荣俱荣牺牲精神,一损俱损团队意识的有凝聚力的团队
十、其他。
大学生活网制度要求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信息工作的章程和准则,使信息管理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管
信息管理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原始信息收集制度
一切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信息,都应准确毫无遗漏地收集。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原始信息收集的工作。在组织信息管理中,要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那些因不负责任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或者出于某种目的胡编乱造、提供假数据的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规定信息渠道
在信息管理中,要明确规定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通道,同时也要明确规定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通道。建立必要的制度,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对外提供信息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在组织内部进行合理地分工,避免重复采集和收集信息。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信息的利用率,一般指有效的信息占全部原始信息的百分率。这个百分率越高,说明信息工作的成效越大。反之,不仅在人力、物力上造成浪费,还使有用的信息得不到正常的流通。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处理机构和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健全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信息工作人员具有识别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重视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找出规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 1793年初,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法国革命并未结束, 而正处于高潮阶段,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出现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还有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法国督政府软弱腐败, 对内不能稳定政局, 对外不能抵抗反法联盟的干涉, 从而失去法国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才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变式练习1649年初,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英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英国政党形成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并未因此在英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结束, 正处在革命的高潮时期,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还出现了查理二世复辟、詹姆士二世继位等, 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查理二世复辟后, 反攻倒算, 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从而促使英国政坛发生分化, 政党开始形成。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示例2 (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重对“平等”原则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然后确定时间范围, 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选项C发生在大革命前, 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有封建等级的含义, 排除C项。大革命期间,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先后执政, 但其不是政党政治, 可排除A项。启蒙主义者虽主张三权分立, 但在整个大革命期间没有落实, 因此也可排除D项。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人权宣言》, 主张天赋人权, 确立了自由与平等的原则, 以确保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保障这些权利, 之后宪法的制定都以此为目标与任务。巴黎人民三次起义, 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平等、自由的权利得到落实, 反对侵犯私有财产, 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落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由以上分析可知, 选项B是正确的。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上图所示漫画, 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
C.人权D.博爱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2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材料“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 这表明要实现平等。据此可知, 选项A是正确的。
示例3 (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5题)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 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 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 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涵。此宪法规定, 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人, 然后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 这表明选项D错误, 排除;其规定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三权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排除选项B;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 排除选项C。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最高仲裁权, 拥有最高司法权以及解释权, 也就是拥有司法终审权。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
变式练习2006年11月16日南希·佩洛西就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后, 引用前美国总统华盛顿告别演说的名言“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 要谨慎行事, 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来告诫布什政府。这一名言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B.司法独立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3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同样要注意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涵, 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示例4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1题)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 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 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 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光荣革命”, 对“光荣革命”前后的一系列法律作比较。通过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与之前的法律相比较可知,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经法律程序不得拘捕任何人等, 排除选项B;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这表明国王无权筹集税款, 排除选项A;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也就是无权招募军队, 排除选项C。通过比较可知, 相关法令对选项D所述未作明确规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
变式练习19世纪70年代, 英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走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A.国王B.议会
C.代议制政府D.内阁会议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内阁会议是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出现的, 排除选项D。19世纪70年代, 代议制政府形成, 其以首相为首, 开始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几乎全部的立法权, 真正掌握了国家实权, 故选项C为正确答案。而在“光荣革命”之后19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一时期, 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 议会拥有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后走下坡路, 排除B项。国王只是“虚君”, 无实权, 排除A项。
【重点突破】
1.代议制度
(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所以被欧美各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2)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1)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由议员组成, 议员由普选产生,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 (2) 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 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 (首相) , 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服从本党的意志, 推行政策, 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3)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 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2) 阶级基础:各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享有政治、经济权利。
(3) 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上的、理论上的准备 (英国革命除外) 。
(4)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
两种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 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4.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
保守、温和、妥协和继承性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特色, 英国革命的直接目的与后果就是权利在国王和议会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用渐进改革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造。其工业革命后的政治发展历程,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争取民主的斗争历程。英国国王与上院都是世袭的产物, 没有多少实际权力, 但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的象征。英国是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外壳装进全新的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社会产生, 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度的母体。其做法就是保留传统形式, 而改变其实质内容, 用调整政治关系的办法把旧议会制度改变为现代宪政制度, 表现出制度上的继承性。
英国政体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而内阁又为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内阁就要下台, 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同时, 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5.明清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一般无实权。明清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 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内阁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机构, 是国家立法机关———议会组织的行政机构 (即政府) , 它只听命于议会, 而不听命于君主。君主只是国家元首的形式代表, 而行政权力在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的手上。
6.美、法、德体制
(1) 各自的特点:
美国民主政治:《独立宣言》表述了民主与自由权理论, 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式政治体制, 确认了联邦制度和联邦政府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形成了美国最基本的政治结构, 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和分权制衡的典范, 比较有效地防范了权力膨胀和政治腐败。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是与其独立之后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 是其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两党轮流执政格局的形成, 造就了美国政治稳定的局面。
法国民主政治: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进行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体现了一种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其是西方多党制的典型, 特点是党派林立, 政局不稳, 倒阁频繁。在多党存在的条件下, 议会的议席由许多政党分别占有, 常常是几个政党结成联盟以构成多数, 从而组建多党联合政府, 这一直影响到现在。
德国民主政治: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但是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这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 异同:
相同点:政体类型: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本质:均为分权制衡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结果: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影响: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具体内容不同。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英国“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制终于走到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标志是
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B.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通过
C.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形成
D.内阁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原创) 2.《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 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 而且视野拉得越长, 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 建立了君主制共和国
B.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C.第三等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原创) 3.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 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 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 一边是城市代表, 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的政体是
A.君主立宪制B.帝国议会制
C.总统议会制D.总统共和制
(原创) 4.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
A.君主与阁臣关系B.组织结构
C.社会性质D.权力分配
(原创) 5.下面左图,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后, 向人们告别。右图, 同样来自英国执政党工党的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 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 并从女王手中接受御玺, 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后向人们致敬。而关于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 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 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原创) 6.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的典范的是
A.中央与地方分权
B.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C.总统共和制
D.民主、自由、平等
(原创) 7.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轨迹来看, 不属于其民主政治特点的是
A.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B.相对稳定的两党制构成
C.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D.有一部规定政治权利运作的最后、也是最高法则
(原创) 8.美国三权分立与英国三权分立的不同之处是
A.英国的三权由内阁行使,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行使
B.英国的三权由议会控制,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控制
C.英国的三权受国王牵制, 美国的三权则受议会牵制
D.英国的三权统一于议会, 美国的三权则是相互独立与牵制
(原创) 9.下列内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内容的修正。由此可获得的正确信息不包括
A.通过对宪法的修正, 解决了美国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 也解决了种族矛盾
B.表明宪法制定者表现出少有的开明姿态, 后来者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予以修正
C.体现出宪法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D.正是由于宪法的适应性, 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使得一些问题得以在体制内解决
(原创) 10.中新网2012年6月13日电综合报道, 下图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为选战进行的“口水战”。罗姆尼12日抓住奥巴马就美国私营部门的言论不放, 攻击奥巴马并非一时口误, 而是脱离现实, 不识民间疾苦。对此, 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两党本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D.两党对垒, 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原创) 11.这是法国某一时期出现的一次辩论:“共和制存在着, 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 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 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共和国, 要么就不要共和国”。这一辩论发生在
A.“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时期
B.“一票共和”时期
C.巴黎公社时期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原创) 12.法国1875年宪法被人称为“一票共和”, 它所规定的总统的权力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总统的权力相同, 主要表现在
A.产生方式B.与众议院的关系
C.行政、军事权力D.与议会的关系
(改编) 13.仔细观察《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一图, 它说明了
A.恢复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拿破仑是值得称赞的英雄
C.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
D.罗马教皇控制着当时的法国
(原创) 14.据报道, 备受关注的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于当地时间 (2012年4月) 22日上午8时开始进行。截止到法国当地时间23日凌晨,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 十位候选人中, 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与现任总统萨科齐分列前两位, 双双进入将于5月6日进行的第二轮投票角逐新一任法国总统。最后法国宪法委员会在10日确认并正式公布了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 代表左翼联盟的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获得绝对多数选票, 战胜现任总统、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 当选下一任法国总统。这一材料呈现的法国议会政治的特点有
(1) 党派众多 (2) 党派更换频繁 (3) 多党联合执政 (4) 总统由普选产生, 为国家权力中心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4)
(原创) 15.右图是法国社会党人奥朗德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七位总统的场景。如果按1875年宪法的规定, 以下不属于他的权力范围的是
A.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B.对外宣战、媾和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缔结条约, 实行特赦
(改编) 16.保罗·肯尼迪说, 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 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原创) 1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德国时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 这些灾难的产生, 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是
A.容克贵族地主专制政权
B.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
C.立法权属于帝国会议和联邦议会
D.内阁拥有绝对权力
(原创) 18.有史学家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B.议会没有实权, 议员是俯首听命的“绵羊脑袋”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 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原创) 19.有人说, “德意志帝国虽然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但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其中体现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A.皇帝有权任命直接对自己负责的宰相和政府官员
B.皇帝有创立法律之权
C.皇帝有权否决帝国议会通过的议案
D.立法权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改编) 20.美国债务僵局被打破前, 奥巴马政府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并在时限上跨过2012年11月, 以免大选前同国会继续讨价还价, 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仅愿就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达成一致, 以图再次利用债务问题打击民主党的选情。双方互不相让, 长时间“死磕”。这表明
A.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B.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C.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原创) 21.下面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政体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议会制君主制, 君主是虚, 议会是实
B.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是实, 议会是虚, 宰相也是虚
C.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总统权力很大
D.法国是议会共和制, 议会掌握实际权力
(原创) 22.近代欧美国家在承接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公民民主与法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了两大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 。其基本原则是
A.自由,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平等, 天赋人权
C.民主, 人民拥有普选权
D.分权制衡
(原创) 23.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否定并取代了封建君主专制, 从此资产阶级控制了政权
B.人民群众享受了一定的权利与自由, 并在选举中逐渐成熟起来
C.它成为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化身
D.资产阶级通过立法权和议会将其意志上升为国民的普遍意志
(原创) 24.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多种形式。对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国家元首直接控制议会, 不对议会负责
B.总统是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总理都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 都对人民负责
D.国家元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
(原创) 25.近现代欧美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国家权力、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正确反映其政党制度本质的是
A.欧美国家的政党都是不同集团利益的代表者
B.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 直接对人民负责
C.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取得政权, 保持和行使权力为主要目的
D.欧美国家政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参加选举, 争夺议会议席和行政首脑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原创) 26.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国会同意, 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 借口国王特权, 为国王而征收, 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 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 皆为非法。”……“除经国会同意外, 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
———引自英国《权利法案》
(1) 英国《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作了哪些规定? (2分) 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传统的君主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1分)
材料二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说, 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 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 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 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2) 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2分)
材料三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 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 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 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 耍阴谋诡计, 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3) 1787年宪法规定构建了什么样的权力结构? (2分) 请指出它的作用。 (1分)
材料四右图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 后被定为国歌。
(4) 你认为《马赛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1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集中体现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文献是什么。 (1分) 这一文献对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五从《权利法案》到《人权宣言》, 再到美国1787年宪法,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历了数百年历史。而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社会, 到辛亥革命才结束君主专制, 开始向政治民主化迈进。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到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民主与法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这一过程, 才经历了不到百年的历史。
(5) 从世界政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的发展体现了哪些特点? (2分)
(6) 你认为认识和评价政治文明进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1分)
(原创) 27.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引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之元首, 总揽统治权, 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天皇裁可法律, 命公布执行。”“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天皇统率陆海军。”“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引自《日本帝国宪法》
(1) 结合材料一、二, 试比较当时德国和日本政治体制的相同点。 (2分)
材料三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议员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 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2) 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政体有效, 而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三法国的政体更加有效。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1分) 请说明理由。 (1分)
材料四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 清王朝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它强调君上大权, 首先肯定了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 进而规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从内政到外交, 从军事、政治、经济到司法、立法等。皇帝有颁行法律、召集解散议院、统率军队、总揽司法等大权;对“臣民”则规定必须负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给予一些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享受。章太炎说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大部分抄袭于日本, 其目的一不为民, 二不为国, 只是尊崇皇室而已, 不过是清王朝垂死挣扎的表现。
(3) 材料四中章太炎的观点是否正确? (1分) 请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五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 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引自N·佩弗《远东》
(4) 这种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1分)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
(5)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6) 辛亥革命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变化? (2分) 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7) 与西方国家相比,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分)
(原创) 28.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国家的政权组织图
(1) 标志着真正开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化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 雅典民主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2分)
材料二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示意图
自然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2) 成为罗马成文法起点的是哪部法律的颁布? (1分) 罗马法有何作用与影响? (2分)
材料三1688年“光荣革命”中, 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 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当时的有利形势, 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 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18世纪之后, 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 实权又逐步转至内阁。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英国逐渐确立起来。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使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化。……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变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部确立起来。内阁制度的形成, 剥夺了英王手中唯一拥有的行政权, 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制度臻于完善。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分)
材料四1777年11月, 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 开始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 各个州共同组成美利坚合众国, 各州“为共同防御, 保障自由和相互的公共福利”而加入这个“彼此友好的巩固同盟”, 中央权力来源于州权力。
2. 邦联政府负责:宣战、媾和、派遣使节和订立条约等外交事务……处理各州之间的纠纷……
3. 各个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邦联政府不得干涉。
材料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 并采用“列举权力”的形式规定了联邦的一系列权力。……同时宪法又以“保留权力”的形式, 规定一切未经列举的权力均属于州, 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指处理本州范围内部事务的权力……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 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 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 依据材料四、五, 指出“州”的地位是怎样演变的? (1分) 这体现了美国议会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分)
(5) 从材料四到材料五, 美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1分)
材料六1789年开始的法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更深入的革命则宣布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并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过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 法国共产生了十二部宪法、两个帝国、一个工人政权和五个共和国。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6) 依据材料六,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分)
(7)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上述材料, 你从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B 7.A8.D 9.A 10.B 11.A 12.C 13.C 14.D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B22.D 23.C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 (15分) (1) 规定:国王无权废法律, 无权征税, 无权征募军队。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区别:议会和法律的地位高于王权。 (1分)
(2) 原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王“统而不治”;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集中指向英国议会;北美人民实际上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权。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 结构: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和互相制约, 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同时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美国的联邦制是地方也有一定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作用:美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成为真正统一的国家, 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应对外来威胁。 (1分,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4) 时代精神:体现了法国人民为反对专制暴政、争取民主权利、争取自由而勇于斗争、勇于献身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1分) 文献:《人权宣言》。 (1分) 影响:宣言确立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为法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5) 特点: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主取代专制, 法治取代人治;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6) 依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分)
27. (18分) (1) 相同点: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或天皇) 握有实权, 控制议会, 且为世袭。 (2分)
(2) 观点及理由:第一种:德日君主立宪制有效, 有利于国家发展、强大。 (2分) 第二种:法国的议会共和制更加有效, 有利于促进法国民主化进程。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3) 第一种:正确。 (1分) 理由:《钦定宪法大纲》强调君权至上, 皇权专制严重;人民权利少义务多, 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只为君不为民。 (2分) 第二种:不正确。 (1分) 理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皇权, 本身就体现法律至上的精神;也规定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利。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4) 痕迹:辛亥革命后, 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 (1分) 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 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2分)
(5) 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封建王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
(6) 辛亥革命后, 中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分) 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分) 原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统治,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分)
(7) 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分)
28. (17分) (1) 梭伦改革。 (1分) 特征:主权在民;定期选举官吏, 轮番执政;权力制约, 公民对官吏的监督与制约;法律至上。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2) 《十二铜表法》。 (1分) 作用:较好地调节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巩固了罗马政权, 有利于罗马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民族融合。 (1分) 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具有永恒的价值。 (1分)
(3) 特点:通过革命, 使权力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得到重新分配;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英国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政治体系装进了全新的内容, 使其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的同时又具有发展性, 保留了传统形式而又改变了其实质内容。 (3分)
(4) 演变:“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 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但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1分) 特点: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又给各州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2分)
(5) 变化:从《邦联条例》下的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1分)
(6) 特点:法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不断推进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2分)
(7) 特点及启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在继承与发展、创新中向前推进的;西方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改进、发展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其民主政治的建立及不同的发展模式, 是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通过改革与调整,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到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长期以来,企业只生不死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企业内部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基本建立。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间,国有企业通过优化结构和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度减少,职工下岗累计达2550万人,不仅大大缓解了企业人浮于事的状况,也表明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为了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制度创新,我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经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各部门将200多项职能交给企业、中介组织或地方承担。6408户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的经营性企业和297户军队保障性企业移交地方,530个中央党政机关所办的企业和经营性实体与其脱钩,共涉及资产12436亿元,职工338万人。国家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国务院和各地确定的2500多户试点企业,大部分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从1998年到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06家,到境外上市的有22家。各地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国务院批准了27户中央直接管理的、基础较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允许和鼓励地方进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试点,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国务院先后任命了75名监事会主席,陆续向182户国有企业和一批银行、保险公司等派出了监事会主席和监事。中组部、国家经贸委等7部委还选择了一批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试点,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推荐阅读: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07-11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制度10-15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09-27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11-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1-30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目录06-11
发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06-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