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议措施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议措施(精选2篇)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议措施 篇1

一、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件大事。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一些城市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说,这次试点确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是社会各界集思广益的结果,是群众意愿的集中体现,也是初步实践经验的归纳。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别很大,这些原则和政策是不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要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要通过开展试点,验证政策,完善制度,理顺体制;然后逐步扩大试点,再验证,再完善,再理顺;最终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使制度定型、稳定和可持续。

二、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件好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要落实在政策标准上。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坚持从低水平起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居民住院等大病医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一制度安排还要落实在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上。城镇居民按规定自愿参保缴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加大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保证对城镇居民、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居民参保的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真正用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需要和提高健康水平上,范文《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一制度安排更要落实在服务措施上。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保险管理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方便群众、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改进管理方式,使好的制度和政策真正惠及百姓。

三、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是一件难事。越是难事,越要增强信心,大胆探索。要针对城镇居民构成复杂、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特点,探索出有效的动员引导、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机制。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工作同步推进,并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政策衔接。还要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加强综合配套、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刚刚过去的xx年,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改善民生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展望2011年,中央已确定改善民生多项政策措施,人民群众将得到更多实惠。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本次试行“全民医保”的城市将在校学生、少年儿童、部分老年人等城镇非从业居民全部纳入其中,而这些人在以前处于医保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现在,随着这些医保“边缘人”的纳入,一项覆盖全部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建立。加上已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可以说,一个容纳全体国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时代即将来临。『 1 』『 2 』

当然,什么事并非都一帆风顺,“全民医保”也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且,虽然我国gdp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因为人口基数的分母太大,所以摊到个人头上的却并不多。这就要求我们把有限的经费花到刀刃上,循序渐进,逐步成熟。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期待着下一步会更加深入,不但城市所有的居民纳入到医保中,而且真正打破城乡藩篱,不分城里人、乡下人,每一个公民都能充分沐浴医疗保障的雨露。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议措施 篇2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难事。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只有对相关重大问题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思路,才能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 模式选择

从各国医疗保险模式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健保双全模式、商业医疗保险等4种医疗保险模式。从这4种模式的情况看,对非从业人员的医疗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与从业人员一样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全民保险模式就是这样处理的;二是大部分国家对失去工作的贫困人口给予无偿的医疗救助,不需要贫困人口自己出资。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财政能力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也不能对非从业人员实行全额医疗救助,只能采取第3种方式,即对城镇职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城镇非从业人员建立特别的医疗保险,通过政府财政补助为辅、个人出资为主,采取社会保险的形式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基本的看病就医问题。

2 自愿和强制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因个人分散决策而导致的成本增加,社会保险应具有强制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要反映这些特征,政策的实体和政策制定程序要纳入法制轨道,体现法制精神,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坚强后盾,保护它的运作。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的文件明确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笔者认为,既然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性为社会性的医疗保险而不是商业性医疗保险,就应该强制推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做到有法可依、规范化管理,以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通过财政支持,改进医保管理和服务,让群众在参保、缴费、就医、报销等环节都感到方便,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要通过政策解释、新闻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群众自愿参保的积极性。

3 个人责任与政府责任的关系

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正效应,但不是纯公共产品,不能全部由政府“买单”,个人应承担相应责任,政府应根据其外部正效应的大小提供相应的补贴,以使医疗服务达到有效率的均衡水平。

从世界各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政府是社会医疗保险计划的承办者,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与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公益性与合理性。因此,政府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以使公民真正享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根据社会医疗保险的一般特点, 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基金的监管者。一项制度的运行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健全作为保障。要事先将法律、法规建设好,不能在出了问题后再做亡羊补牢的事,而是要先把“牢”补好,防患于未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城镇非从业人员的“救命钱”,政府有责任对基金的管理进行监督,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对基金的收缴、支付和管理,都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防止基金被挪用、挤占和贪污。

3.2 政府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也是其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以防止风险的产生。

3.3 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最终维护者和利益平衡的调节者。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比较大、各地财政能力也相差较大,地方政府向其辖区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均等,也包括向辖区内城镇非从业人员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不均等,这就需要中央财政运用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各地的差异,按照财力和各地实际给予相应补助,以缩小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有必要指出的是,政府责任的承担应根据政府财力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扩大和强化。就目前而言,这种责任应与我国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4 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待遇水平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一方面补偿标准应该适度,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向城镇居民提供较高的补偿标准,也不能不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不从各统筹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超前保障,必将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城镇居民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要为城镇居民提供最低的医疗保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利于人心安定,社会总体走向和谐。

在筹资标准确定后,各统筹地区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合理界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待遇补偿水平,从严控制医疗费用。主要把城镇非从业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住院、门诊大病作为保障的切入点,按照分次结算、分段补偿的办法,合理设计参保人员的保障待遇模式,确保基金收支的大体平衡。

5 制度统一与地区差异的关系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各地必须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限制,我国目前还不能彻底解决群众看病吃药的问题,还不能实行全国水平一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全国情况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重点只能是住院和大病门诊,由于各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财力不一样、所筹基金不一样,因此各统筹地区在坚持上述保障重点的同时,在保障范围上会有所差别,有些地区保障的范围会更广泛一些,有些地区对于门诊费用会给予更多的报销限额。

总之,我国各地都应实施以保障城镇非从业人员门诊大病和住院为重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应允许各地在筹资标准、财政补助水平、保障水平等方面有所差别。

6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关系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广大城镇非从业居民的门诊大病和住院等基本医疗需求,但还不能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中的弱势群体、患重病的人员的医疗困难。这就需要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生活困难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当个人自负的医疗费影响其基本生活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致困情况的发生。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是互为补充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大病需求,医疗救助主要解决弱势群体和患重病人员的医疗困难。

7 发展目标与现实选择的关系

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人人享有医疗保险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居民享有同样的医疗服务、享受同样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的医疗保险。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目前还不能达到上述目标。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已经覆盖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发达国家来看,是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体逐步覆盖全民的。从这个经验可知,目前我国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全民医保发展规律的,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当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力的增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这就需要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衔接。

根据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我国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我国所有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为总体目标,建立起政府承担较大责任的、低水平、广覆盖,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为主、实行基金统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根据东部、中部、西部的实际情况,按照从东到西梯度推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最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穆怀忠.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3]李永红.医疗保险与政府干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胡大洋.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讨[J].群众.2006;10.

[5]陈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甘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新政的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07;4.

[6]张再生,陈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07;4.

[7]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微笑为话题的初中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