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关键词: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呼图壁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力度的加大,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呼图壁县面临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新任务,本文提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助推呼图壁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
1、“三品一标”农业成果丰硕。
截至2014年,呼图壁县“三品一标”产品总数28个,占昌吉州“三品一标”产品总数的9.9%,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有机食品3个。获标企业、合作社4家,占新疆获标企业总数的3.8%,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8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个,面积35万亩,占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数的10%。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面积11万亩,占全州绿色原料基地的12%。累计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14项,从产地和产品认证的情况来看,呼图壁县的“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和产地认证规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认证成为呼图壁县认证产品的主流。
2、“三品一标”产品资源丰富。
呼图壁县“三品一标”资源优势突出,呼图壁县具备发展“三品一标”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四季分明。非常有利于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作物的生长;在有些乡镇农牧民大多数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牧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基本上符合“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标准,部分农产品已具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基本条件。呼图壁县的乳制品等产业发展较好,前景十分广阔。
3、“三品一标”环境优势突出。
呼图壁县工业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三废”污染程度来看,无论是总排污量还是单位面排污指标均较低,“三品一标”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较好,工业产业布局合理,除了部分区域是结构型污染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几乎没有污染,环境质量较好,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存在的问题。
呼图壁县“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推进较快,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各乡镇普遍存在“三品一标”产品优质难于优价,获证企业和农民积极性不高,“三品一标”生产满足不了“三品一标”市场需求,“三品”深加工企业少等诸多问题。
1、“三品”优质难于优价。
目前,呼图壁县还没有建立一家专门的“三品一标”产品交易市场,“三品一标”产品市场尚待建设,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认同、需求氛围和强大动力,有“三品一标”消费欲望的消费者被搁浅,“三品一标”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三品一标”与非认证产品都在同一个市场和超市销售,尤其是无公害和地标产品没有包装和标识,消费者从感官上无法判断是认证产品,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产品不甚了解,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不强。加上有些不法商贩打着“三品一标”的旗号鱼目混珠,误导消费者,扰乱和冲击“三品一标”产品市场价格,导致“三品”的优质优价难于实现。
2、企业积极性不高。
呼图壁县由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品一标”市场没有形成,导致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投入多、回报少,积极性不高。
3、“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
呼图壁县“三品”认证的总量和产地规模已步入昌吉州先进行列,但是,“三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
1、建立内销和外销平台。
由农业部门牵头,其它部门配合,合力推进“三品一标”市场开发工作,变被动推动“三品一标”工作为主动解决“三品一标”销售难题,建立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内销和外销平台,以“三品一标”保障供应为前提,与疆内外客商合作建立直销点、委托、代理等关系,实现优质优价。
2、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做好全程追溯二维码,打造企业品牌,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为目标,开发“三品一标”市场,促进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
东部地区“三品一标”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高,但“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少,有延伸“三品一标”基地的需求,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大,但“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呼图壁县要强抓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基地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把呼图壁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一、南疆三地州“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三地州都以内设、挂靠的形式设立了地州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10个县市也照此设立机构。三地州“三品一标”专兼职工作人员已有20余人,检查员、监管员85个,占全区总数的31%。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数299个,占全区总数的28.8%。截至2015年12月底,南疆三地州“三品一标”产品完成101个,完成计划任务的67.33%,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2万亩。从三地州工作情况来看,“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有序推进、逐步展开。
二、主要经验做法和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进
三地州各县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制定政策、强化手段等形式,加以推进以“三品一标”为主的品牌农业发展。在调研中了解到巴州和硕、焉耆、和静、博湖等县市人民政府,都基本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或“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品一标”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的工作机制。同时,一些县市还将“三品一标”和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考核内容,作为县乡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硬性指标,逐项细化、层层分解。2014年,阿克苏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起草了《阿克苏地区“三品一标”发展规划》,要求各县市层层落实并按照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并针对“三品一标”认证和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
(二)加大优农惠农力度,凸显“三品一标”品牌效益
三地州在加快“三品一标”数量规模发展上,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借助项目资金加大扶持。重点是借助2015年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补助项目,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内容上加大对“三品一标”认证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二是设立惠农政策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合作社申报。在调研中了解到巴州和静县2015年惠农政策明确规定,对企业、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和6万元的补助奖励,和硕县2015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额补贴。三是借力发展。通过对喀什地区的走访,了解到喀什借助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优势,大力开展一系列招商活动。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理念,带动主导产业品牌化发展。喀什地区引进新疆凯仁达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通过土地流转、品牌定位、精品包装等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稻米品牌化发展,部分产品已销往内地市场。
(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标准化生产凸显规模
三地州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始终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带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州和硕、焉耆、和静、博湖等北四县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借助山前倾斜平原砂砾土特质条件和纬度优势,紧紧围绕乡都酒业、芳香庄园、瑞峰酒业、天塞酒业、帝豪酒业等一大批州级、区级龙头企业规模化加工,坚持选育优良品种与增施有机肥结合,大力开展北山坡30万亩酿酒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现已呈现出满山葡萄、条条成带、果满枝头、蔚为壮观的景象。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核桃产业,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核桃基地建设,打造了享誉全国的“宝园牌”核桃品牌。巴州焉耆县良种场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集中管理、分户贴标”的管理办法,对生产基地内的农户组织实施“宝沙全”牌甜瓜贴标活动,培育了品牌,深得消费者认可。
(四)治理源头,强化证后监管
三地州十分重视“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工作,每年都借助专项检查、市场抽检等开展各类活动。巴州各县(市)农业管理部门,重点深入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开展监督检查,全年共检查市场35次,检查产品115个批次,抽检合格率达100%。阿克苏地区全年重点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出动人员261人次,检查市场(超市)66家,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品一标”宣传单3 455余份。喀什地区开展了“三品一标”标志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三品一标”标志行为,共出动检查人员104人次,检查农产品经营单位79家,发放宣传资料9 350份,未发现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检查员匮乏且不稳定
随着“访惠聚”工作不断深入,三地州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维稳各项要求,选派了包括“三品一标”检查员在内的大批业务骨干下基层、下社区,使原本紧缺、较少的人手,变得更为紧张。加之人员频繁调换,新手增多,也影响了材料审核工作。
(二)品牌意识亟待加强
三地州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尤其是近年来,打造了以红枣、核桃、香梨、苹果、酿酒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但其他如加工辣椒、加工番茄、西甜瓜等一些特色产业却发展较慢,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大范围品牌化发展。如巴州、喀什等地一些果蔬加工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优质番茄干、杏干等都被大包装后以原料销售,没有形成品牌。
(三)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龙头企业发展规模数量少,尤其是缺少大企业、大集团规模化带动发展与中小龙头企业插花式参与发展。二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企业收购、农民生产都是自发的初级合作。
四、“三品一标”工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培训,扩大检查员队伍
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加强全区“三品一标”检查员培训力度,对培训合格人员加紧注册、取得资质;二是加强区域性“三品一标”检查员培训,重点是争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人才优势,借助农业部援疆机制,按照区域对地州“三品一标”检查员进行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19个省区援疆优势,加强对地州、县市检查员的培训。
(二)围绕资源、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品牌
三地州农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围绕辣椒、番茄、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初级加工或半成品加工,通过小包装、精品包装,主动与大市场对接、与消费者对接。同时,多渠道开展广告宣传与举办产品推介会,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精品品牌。
(三)大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紧紧围绕大企业、大集团服务,着力营造产业化经营氛围,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经营为带动,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主导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二是逐步建立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与基地内的农户以订单、租赁、入股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产业化经营链条,从而增加收入。
摘要:近年来南疆三地州(巴州、阿克苏、喀什)“三品一标”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其推进办法和采取措施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开拓市场主导产品,三地州以地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可操行性强等特点,着力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总结了各地州的经验做法,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三品一标;质量安全;基层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继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障食品安全财税扶持政策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为扎实推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和扶持政策,为重庆市农业部门推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寿区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积极财政扶持政策,加快长寿区“三品一标”的发展,切实加强长寿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确保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1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长寿区积极培育安全农产品品牌,大力鼓励扶持有条件有意向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对新获准“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适当的补助。经过努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企业8家,产品18个,累计已通过国家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57个,长寿区已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基地有24个。无公害农产品(长寿沙田柚、长寿夏橙、长寿血豆腐)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名优产品地理商标。长寿湖牌白鲢、花鲢,大洪湖渔缘牌白鲢、花鲢、跷壳、甲鱼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特别是大洪湖渔缘牌甲鱼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2 主要做法
2.1 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成绩
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专门成立长寿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长寿区农委、长寿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单位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每年出台一系列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文件,从农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力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成效显著
2.2.1 加强源头控制
按照市农委和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协助配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研中心、水产站等相关科室,全面开展了农资打假、蔬菜、水产品、“三品一标”、豆芽生产环节等专项排查整治工作,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整治排查,彻底杜绝了高残留,高含磷、高毒性农药和重金属含量高的肥料等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消除了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并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记录档案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记录档案,增大项目扶持力度,对生产记录和销售台账不全的生产经营企业出具现场责令整改书,基本达到执法检查面100%,隐患整改率100%、违法行为查处率100%,实现了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零”目标。
2.2.2 多部门联合,夯实免疫基础,强化防疫监管
区政府非常重视长寿区的畜禽产品疫病春防和秋防工作,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由区工商、质监、食监、药监、农委、公安等部门组成,责任落实到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并把防控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项目。从疫病防疫、到养殖环、到屠宰、运输、销售等各环节进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
2.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在全区各街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确定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配备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具体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同时,协助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开展“三品”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工作,这标志着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进一步强化
根据市农委统一部署,结合长寿区实际,开展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开展全区蔬菜基地、种植大户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督检测的蔬菜农残速测实施常规化。
2.5 采取激励引导政策
区政府提出,要培育一批安全农产品,对新获准“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适当的补助,每年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2.6 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创建认证工作,结合各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确定绿创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据各乡镇的区域和地理优势分别在邻封镇、龙河、万顺、龙河、云集、长寿湖等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立柑橘、水产、蔬菜、粮油等10个区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3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在生活和消费习惯上,二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无法落实到位,高度分散经营给监管带来难度,生产者往往只追求“量”而忽视“质”。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及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街镇监管站刚成立,日常农残监测设备配备简单、经费及手段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较狭窄、手段落后。目前,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在建设中,设备缺乏和检测手段落后,监管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不十分健全。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生产分散且规模小,对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难,加之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薄弱,不能自觉根据标准进行生产。无标上市现象比较普遍。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监管职能,从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抓起
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进行组合,提高农业投入品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食药、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分工,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4.2 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打破现有的农产品分散生产的局面,实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对从事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农民、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和管理。
4.3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对所有进入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公布于众。
4.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
在公共声所对市民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增强市民的法律意识。
4.5 加强信息化工作建设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向公众公开,并建立公开投诉电话,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人,也希望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每个人吃得安心,吃出健康。
参考文献
[1]程楠.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调查与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
[2]侯春生.夏宁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3).
2015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各个节点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全程质量追溯。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加快制定质量追溯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推动国家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可追溯体系运行所需的装备条件,强化基层信息采集、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宣传培训等能力建设。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进的原则,对“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及产品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覆盖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目标。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
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着力选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大力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稳步发展“三品一标”
加强品牌培育。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强化安全生产,绿色食品要突出全程控制,有机农产品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安全,地标农产品要立足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强化品牌创建,培育一批以“三品一标”和“三园两场”为基础的安全优质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认证监管。进一步完善认证程序,落实工作责任,推动认证工作规范化。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对认证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和跟踪抽检力度。完善“三品一标”退出机制,维护“三品一标”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积极开展追溯试点。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以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农业投入品和有条件的农产品为重点,选择部分省市县和“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开展追溯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情况
为了强化我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提升和维护品牌农产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就此项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认真细致的工作。现将XX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我区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XX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X个,涉及X个单位。地理标志认定单位X个,申报地理标志XX小公鸡。
一、组织管理方面
X、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XX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了XX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由区园林和农牧水务局负责,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XX区园林和农牧水务局的下属农技中心、畜牧站,抽调农业和畜牧技术人员各X名,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X、落实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我局制定了各项工作计划,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对XX区农产品产地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无公害要求。对所有申报主体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全部合格。做到年初有计划、有安排,年终有总结。
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
X、严格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及台帐管理制度。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对全区XX家农药、兽药经销点及X家高毒农药经销点,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农药定点经营,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公布了禁用、限用高毒农药名单;建立台帐销售、管理制度,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协调配合市农资执法部门,严查农资市场,对重点农资市场进行监控;禁止向农户销售未经登记农药;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违规等行为。检查工作主要是生产、销售、管理方面的记录、档案和产品,XX家经销点的台帐记录详细、真实,对高毒农药的销售去向实行了跟踪管理,对高毒农药产品的进货实行了票物核对。药品经营秩序规范,都从正规厂家购入,具备正规发票,药品使用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执行。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的安 全。
X、强化农业投入品经销、使用的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的追溯管理制度,对农药经销、使用单位和个人进行系统的农药知识培训。农药经销单位必须在店铺显要位置张贴种植蔬菜国家规定禁用的高毒农药的公示,做好售卖蔬菜禁药的登记造册,提供农药使用简介。对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户,要采用“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严格按休药期生产和上市。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X、农业投入品监管队伍工作情况。因我区属市辖区,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方面还不完善,目前没有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主要是配合市农牧局执法大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无公害农产品“双认”和地理标志认定工作情况
我区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为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还未开展。
X、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申报工作完成情况。XXXX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双认”工作以来,共认定产地X个,认定规模蔬菜XXX.XX公顷,肉羊XX万只、生猪XX万头、鸡XXX万羽、蛋XXXX吨。认证产品XX个,认定产地X个,涉及X个单位。
X、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工作情况。申报认定单位X个,申报地理标志XX小公鸡,产地规模XX万只,产量XXX吨,年生产销售XXX万只。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市场准入工作
X、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贯彻落实市场准入制度。XXXX年X月在XX区百花市场启动了X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仪式,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此项工作的开展,我局主要是配合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和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成辖区农产品的常规检测和例行检测工作,定期发布检测结果,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加强对XX区内三家大型超市和百花市场等配送中心及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测,并及时公布检测分析结果,在新百、华联、佰德隆三家超市设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点。认真贯彻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进门登记制度,严禁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和消费环节。
X、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认购及贴标情况。目前,已认购单位X个,认购标识X种,X.X万枚,金额XXXX元,其中补贴资金XXXX元。截止目前,没有一个农产品贴标。认购地理标识XX万枚,无贴标。
X、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建立台帐管理制度,规范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的追溯管理制度,对农药经销、使用单位和个人进行系统的农药知识 培训。
五、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我局主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X家企业和种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对全市范围内农药经营单位进行了检查和整顿,公布了禁用、限用高毒农药名单,介绍了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制度和建立农药经营台帐的方法和程序,规范了农资市场。
六、主要工作方法
X、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我局对主要作物种植及畜禽类养殖制定了各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与协会、生产大户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议、技术指导协议,制定技术培训计划,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发挥协会凝聚力作用,有效管理会员。
X、加强生产过程及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督促协会、生产大户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制定相关职责和制度,并与会员签定管理协议。监督协会成员在农业生产中从投入品的使用、产地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管理,不定期检查农户田间档案记录,农药、化肥使用记录,采收时间及安全间隔期等,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指导生产者进行主要生产过程的生产经验积累记录。
九、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
认证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现就加快我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途径,是确保我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建“三品一标”示范县的需要。县局将加大推进该工作的力度,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企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提高认识,要明确专人负责,协同推进。
二、明确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目标
按照《湖南省“三品一标”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湘农业绿„2014‟27号)和生态县建设的要求,我县建设目标是:年新增农业 “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0个以上;全县“三品一标”总数达200个以上;“三品一标”实物总量超过全县农产品商品总量的6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三品一标”种植面积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值≧60%。具体到各镇(街)、各产业见附表。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
(一)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局市场信息科(绿色食品办公室)是“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三品一标”宣传、组织、申报和复查工作,协调粮食加工企业的申报工作。粮油站、蔬菜站、经作站等产业站需将“三品一标”的创建纳入到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规划上,加强对企业申报“三品一标”的宣传、督促、指导。农环站要加强对产地认证的指导、服务工作。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把申报“三品一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做好本辖区的申报规划,组织申报事宜,完成申报任务。
(二)强化要求,提高企业的主动性
“三品一标”是衡量农产品的质量的一个标杆,申报“三品一标”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企业通过认证提高品牌,带动销售,提高效益的唯一正确途径。各企业必须将创建工作作为保证质量的最起码要求,纳入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要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系列法律和规章的要求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加快申报进程,取得认证。
(三)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认证经费的补助力度 农产业发展必须与产品质量同步,县级资金中将优先对获得“三品一标”企业的产业扶持。
凡在我县注册登记的农业种植和加工企业(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首次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并通过认证的都将获得补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蔬菜补助申报费的100%,获得绿色产品认证的补助申报费70%,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在产业发展 资金予以优先安排。粮食、经济作物申报费用在产业发展资金中一并安排
(四)加强检查、复查、监查,确保认证的真实性 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市场信息科,以及各产业站室要了解申报的进度,加强对获得认证单位的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视和督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达标,确保证书名副其实。
1 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促进传统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统称“三品”) 标准作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强制标准与优质农产品标准, 已经成为衡量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标尺和规范, 通过“三品”认证与生产, 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在企业、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及政府组织下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中来。加强“三品一”标宣传, 提高全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 切实改变农民多年来重数量, 轻质量的现象, 以“三品”标准为支撑, 促进传统农业加速转型升级[1]。
2 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2014年,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 “三品一标”工作机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只重要依靠力量。“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通过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等全过程质量控制, 增强了生产者的安全意识, 稳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 为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优势, 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 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三品一标”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3 打造品质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品一标”作为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 “三品一标”以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已经赢得了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 据农业部市场调查, 大中城市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已超过70%和80%, 特别是绿色食品作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 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悠久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优质精品农产品的代表, 又是历史地理名片。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的载体, 已成为各级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的重要途径。
4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品一标”农产品突出的特点是生产经营主体明确, 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陆续建立, 在明显改善了产品品质的同时, 也显著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量, 农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品牌引领生产, 以信誉促进消费, 辐射带动周边散户参与标准化生产, 农业企业与生产者成为利益共同体, 共同维护品牌农业的信誉度。农业“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 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5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品一标”实行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证, 切实把好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两道刚性闸门, 确保在安全的产地环境中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三品一标”农产品在产地环境上都各有要求, 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并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以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 对产地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 我国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 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绿色食品生产农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化肥使用准则》等;有机农产品, 生产过程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色素等化学物质和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方式生产, 提倡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产品地理来源于特定地域, 并要求申请人应当根据申请登记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特性和产品品质典型特征, 制定包括产地环境条件在内的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三品一标”农产品通过减少或者禁止农药的使用, 合理科学施肥, 保护了产地环境, 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 要进一步强化监管, 不断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严格生产管理, 严格产品认证, 严格证后监管, 强化退出机制,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展示展销推介活动, 加强品牌宣传, 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 辐射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要达到认定一个产地, 带动一片标准化基地建设, 认证一个产品, 保障一方产品安全, 稳固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发展, 持续发挥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 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3) :5-8.
[2]高宏巍, 王南, 刘东亮, 等.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2 (1) :34-36.
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社会供给量占食用农产品的30%以上,“三品一标”产品全程监控普及率达到80%以上,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吉林特色“三品一标”产品在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提高2~3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突出精深加工,构建产业板块,提升“三品一标”的资源整合力、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重点打造七大产业:
一是稻米产业。以松花江、嫩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五大水系流域所属县(市)的水稻主产区为基础,依托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优质安全稻米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品牌。
二是玉米产业。立足黄金玉米带,建设“三品一标”玉米规模化生产基地,推进玉米产业多层次转化增值。
三是畜禽产业。实施“放心肉”工程,推进无疫区建设,重点打造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梅花鹿6条产业链。
四是杂粮杂豆产业。立足西部优势产区,建设绿色有机生产基地,集中打造“吉林杂粮杂豆”品牌。
五是蔬菜产业。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棚膜蔬菜,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六是林特产业。发挥山区、半山区资源优势,构建人参、食用菌、山野菜、干鲜果、鹿茸、林蛙、蜂产品等“三品一标”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长白山”特色品牌。
七是水产品产业。建设查干湖有机胖头鱼、三花一岛、冷水鱼、细鳞鱼等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野生有机鱼品牌。
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覆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收贮运各个环节。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建立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编制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发展。
二是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对于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是落实安全生产规范,绿色食品重点是突出全程控制,有机农产品重点是突出生态安全,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是立足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农产品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
三是抓好市场开发和品牌培育。建设区域性产地市场、田头市场和产地初加工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利用农博会、绿博会、中国农交会等平台,组织种养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对接。编制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借助策划公司外脑,找准高端品牌定位,注册地理商标,搭建电商平台,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借鉴大米品牌培育模式和经验,组织专业策划,利用高端媒体宣传推介,在重点销区建设营销网络,加快把人参、杂粮杂豆、食用菌等特色品牌打出去。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加强产品监测,强化证后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安全县创建和绩效管理,逐步实现从种植、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餐饮服务的全程监管和可追溯。
五是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经营。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三品一标”产品,重点支持1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探索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实物地租等有效模式。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获绿色食品认证后,我们的产品价格在比同类产品高5%—8%的情况下,销量仍增加10%—15%。”昆明宜良李烧鸭食品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华说,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方向。
对于上述说法,云南省昆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下称,市农安中心) 表示赞成。据该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志勤介绍,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简称,“三品一标”),是昆明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要抓手,其不仅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有效抓手。
‘三品一标’ 有严格认证标准
李成华说:“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李烧鸭产品售价均高于同类普通产品,但年销售量仍轻松过百万只。可以说,‘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张志勤介绍, “三品一标”的价格一般都高于普通农产品,甚至是后者的几倍。例如,蒋氏枣园的绿色食品枣产品单价50—6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近年来几乎都被山姆会员店的销售商包销,在昆明市场基本买不到,而当地同类枣只卖10多元,却依然难销售。再如,昆明市滇中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打造的大米系列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3亿余元,年收购农民粮食7万吨,带动农户23.5万人,年增加农民收入3541万元。
获“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虽能获得良好效益,但也有严格认证标准。据市农安全中心认证科科长鲁惠珍介绍,“三品一标”有严格的认证体系,包括土壤、空气、水质,规模,生产流程等。近年来,昆明市围绕都市型特色农业,以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为重点,以标准化、品牌化为抓手,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据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1月,昆明市认证“三品一标”企业99家,212个产品,原料基地面积38.21万亩,养殖规模2826.3万头(羽),产量102.24万吨,产值348741.5万元。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在数量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市农安中心按“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要求,一边规范认证,稳步推进工作目标,一边将工作重点转到质量监管上来,严格审查,严格监管,维护品牌公信力。
据鲁惠珍介绍,2014年为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提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市级“三品”专项抽检。此项工作,共抽检26家获证企业的30个产品,包括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鲜鸭肉 、泡小米辣、鸡蛋、猪肉等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20个。抽检样品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按相关产品标准全项检测,合格率100%。
“三品一标”认证 不是一劳永逸
“即便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也不是一劳永逸。在3年有效期内,除需接受抽查监管外,到期企业还需申请续展换证。”鲁惠珍说,对到期换证和年检的企业,市农安中心将提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并指导企业做好到期产品(产地)复查换证、续展及保持认证工作;对到期不办理手续的企业,认证自动失效并上报。
有数据显示,去年绿色食品到期续展企业15家,32个产品,已办理续展14家企业,30个产品,企业续展率93%,产品续展率94%。
“三品一标”指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陇南市“三品一标”发展起步较晚, 2004年底, 全市仅有徽县、康县完成了1.7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 武都县完成了一个绿色食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尚为空白。“十一五”以来, 特别是近两年来,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市九县 (区) , 认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油料、茶叶、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菌类、蜂产品等品种, 88个产品, 形成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
㈠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1. 认证规模逐年扩大。
以2006年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较, 2006年年底, 陇南市共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9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9个, 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2个, 绿色食品认证6个, 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到2010年底, 陇南市共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132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9个, 比2006年增长1.5倍;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45个, 比2006年增长22.5倍;绿色食品认证18个, 比2006年增长3倍;有机农产品认证12个, 比2006年增长4.5倍;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17个, 走在全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前列。认证产品数量也比2006年增长了4倍。
2. 认证总量逐年增多。
2006年年底,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物总量10.6011万吨, 2010年底,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物总量达到113.5128万吨, 比2006年增长10倍以上。
3.“三品”认证面积逐步扩大。
2006年年底, 陇南市“三品”产地面积认证104.25万亩, 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15.58%, 占粮食作物总面积499.08万亩的20.88%, 截止2010年底, 全市“三品”产地面积认证180.29万亩, 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27%, 占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6.24%。
㈡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态势近两年来,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主体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多。2006年陇南市仅有3家农业企业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申报, 到2010年全市有12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参与了“三品一标”认证申报, 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户的28.6%。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新生力量, 2006年,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只有2个, 到2010年底,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个, 增长5.5倍。在“三品一标”认证产业化发展上, 实现了由单一蔬菜作物向农、林特产品、多种经营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多品种认证申报转变;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认证申报转变。“三品一标”认证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 加快了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进程, 截止2010年底, 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商标230件, 其中获名牌产品称号47个, 省级14个, 市级33个。特别是近年来,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大型农展会, 如世博会、农博会、绿博会、农高会和农产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 进一步提升了认证产品知名度。油橄榄、茶叶等绿色食品企业分别在兰州市和省内各市州设立了专卖店, 在陇南市大型超市设立了营销专柜。通过多种方式, 有效拓宽了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和流通渠道。
㈢形成了法制化监管的态势近年来, 陇南市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 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实施, 狠抓了“三品一标”保真打假和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制定了市场准出入暂行管理办法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指南, 形成了“属地监管、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目前, 市、县 (区) “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已全部成立, 乡 (镇) 级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已启动实施。陇南市有“三品一标”监管工作人员32人, 获得国家、省级“三品一标”质量安全检查员、内检员证书的14人, 陇南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监管格局正逐步形成。
二、问题分析
㈠在认识方面从领导层面分析, 一些县的政府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对“三品一标”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发展意识不强;从社会层面分析, 有80%以上的人们不知道“三品一标”的具体含义, 对“三品一标”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认知不足;从认证成果层面分析, 还存在政府角色不明、企业定位不清、推进方式不当的问题。
㈡在覆盖面方面目前,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规模比较小, 实力不强, 技术含量低, 在认证企业上, 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占得比重较大。在认证的产品结构上, 主要还是以种植业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 特别是畜、水产品认证申报比例非常低。2010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508.1万头 (只) , 通过认证43万头 (只) , 认证覆盖率仅占8%, 不能达到国家、省上“三品一标”认证养殖覆盖率35%以上的要求。绿色食品认证率低, 2010年陇南市绿色食品认证达3.7万亩, 仅占陇南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0.05%, 占陇南市粮食作物总面积499.08万亩的0.07%;有机食品认证率更低, 陇南市认证面积仅为10531亩。陇南市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规模和总量都达不到国家和省上要求比例。
㈢在效益方面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由于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化运作不够和产销衔接滞后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三品一标”产品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一些认证企业重产品开发轻市场销售, 随风抢注商标, 没有形成地域优势, 造成“三品一标”市场体系难以形成。有些认证产品生产销售缺少有形市场载体和中介环节支撑, 造成品牌杂而乱, 认证产品互相拆台, 销售渠道不畅的局面。有些认证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无法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三品一标”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 不能真正体现优质优价, 品牌效应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造成“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效益不高。
㈣在监管方面陇南市“三品一标”产地监管还不到位, 存在重基地建设轻认证管理的情况。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在划定上涉及村庄多, 界限不清, 划定面积大, 但实际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小, 种植、养殖分散, 有些产地没有生产记录, 标准化生产落实不到位, 产地源头和生产过程管理缺位。相当一部分认证基地是政府出面申报完成, 申请人同农户无利益关系、无经济来源, 造成管理上无人员、无手段、无经费支持的情况。由于陇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正在建设中, 力量弱、装备差、经费缺, 也造成“三品一标”监管力不强的情况。
㈤在进展方面
1. 从区域布局分析。
九县 (区) “三品一标”认证进展不平衡, 文县、礼县、西和、宕昌四个县认证数占到全市认证数的60%以上, 个别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还是空白。
2. 从认证质量上分析。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比例高, 绿色和有机认证比例低。
3. 从认证品种上分析。
品种杂而乱, 涉及种植、养殖、林果、加工等多类品种, 能形成规模、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产品认证占有率低。
4. 从投入经费分析。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投入严重不足, “三品一标”认证费用主要是由主管部门筹集和认证企业自筹为主, 市、县 (区) 政府投入较小。甘肃省大部分市州都有“三品一标”认证经费支持, 但陇南市没有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扶持政策和相关工作经费。
5. 从认证宣传上分析。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宣传力度不强, 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还不够, 特别是“三品一标”市场化、品牌化宣传还非常滞后。
三、对策建议
㈠形成共识, 强化政府推动陇南市“三品一标”工作能否快速发展, 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层面提高认识。市、县 (区) 、乡 (镇) 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能为“三品一标”发展注入极大动力, 要切实把发展“三品一标”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层层靠实责任, 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 形成各级组织领导重视、政府推动、部门支持、企业联动、社会关注, 共同推动“三品一标”发展的新格局。
㈡突出重点, 强化认证标准陇南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等大宗农产品, 如蔬菜类等;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 如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为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如中药材和油橄榄等;“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要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等结合起来, 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示范区内大宗农产品必须100%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导产业示范园、精品园区的主要农产品和省级名牌农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示范区, 创建一批有规模、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和绿色食品示范企业。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为重点发展“三品一标”认证,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一批蔬菜、林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主体。要紧紧围绕“创品牌, 保质量, 增收入”这一主题开展基地与企业对接, 企业与商家对接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市场, 设立“三品一标”专柜、专店, 做到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开拓市场,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市场占有率。
㈢优化服务, 强化体系建设在“三品一标”认证发展上要重视工作机构建设, 切实加强工作力量, 改善工作条件。目前, “三品一标”工作大部分还集中在省级工作机构, 基层工作机构还存在职能不明确, 职责不清楚, 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由此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急需强化完善。要加强队伍培训, 培养一批懂政策、精业务、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强化覆盖面大的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要加大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解决“三品一标”生产前沿检查监督力量薄弱问题, 进一步完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资质考核、注册制度, 不断提高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业务能力, 提高认证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加强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和农户的标准化技术培训, 落实“先培训、后申报”制度,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水平。
㈣树立品牌, 强化证后监管着力推行和打造全市“一品一牌”甚至“多品一牌”。一品一牌是指同一生产环境和生产地域内的同一农产品都打同一个商标, 一品一牌有利于把农产品地域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集中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 改变陇南市“三品一标”小、杂、乱牌子的问题, 引导各类企业、各类产品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靠拢, 发挥名牌效应, 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要依托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依托国家和省上举办的一些大型展会作为平台, 展示自己的展品, 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形象;依托媒体提升扩大品牌影响力, 不拘形式全方位地运用各种媒体推介“三品一标”品牌, 提升知名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品一标”品牌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 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提升和维护品牌公信力, 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在“三品一标”保真打假上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属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三品一标”例行抽检、企业年检、市场监管制度, 加大风险预警力度, 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对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管理不规范的单位, 要进行退市处理。要不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规范“三品一标”标志使用, 依法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超范围用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㈤加大投入, 强化政策扶持目前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还没有成型的政策性投入渠道。要加快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 市、县 (区) 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是关键:一是市、县 (区) 要将“三品一标”发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市级不少于20万元, 县 (区) 级不少于10万元;二是借鉴甘肃省一些市、县作法, 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 通过地理标志认证的每项奖5万元~10万元, 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每项奖3万元~5万元, 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每项奖3万元, 通过无公害认证的每项财政补助1万元;三是设立市“三品一标”发展基金, 市、县 (区) 财政在特色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中专项列支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发展, 市级不少于100万元, 县 (区) 级不少于50万元;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专合组织加大投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五是不断探索, 开拓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对“三品一标”进行立项扶持。
“三品一标”认证关系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能使更多更好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市场准入资格, 直接关系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虽然困难较大, 但前景广阔, 作为市级“三品一标”管理单位, 需认真履行职责, 扎实做好技术服务、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证后监管工作, 紧紧围绕“努力确保陇南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目标不动摇。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监管, 加快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步伐, 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消费安全。
摘要:针对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对策建议, 从而充分发挥其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确保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消费安全。
会议由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杨林主任主持。榆树市副书记李荣武致欢迎辞,各市(州)汇报了绿色食品工作情况。
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做重要讲话,她指出: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目的都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共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她强调:吉林的“三品一标”工作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加快高效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发展意识年初,省绿办提出2010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要达到3450个,面积发展到4200万亩,产量达到3500万吨,我看这个目标可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看就是要强化发展意识,强化责任意识,这是对我们各级组织,主要是各级绿办提出的工作要求。你们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有一个责任站位。
2.科学谋划,加大措施,促进“三品一标”工作有效开展 我们必须围绕民生抓宣传,围绕效益抓发展,让消费者认可“三品一标”产品,让生产者认可“三品一标”认证带来的实惠。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向消费者推介,使“三品一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质量安全的坚实地位。全省要围绕“三品一标’’产品借助媒体统一宣传,甚至发布“上榜品牌”,产品检测结果等公告,让消费者对所消费的產品知情。二是强化监管手段。严厉打击高毒、高残留农产品生产商,禁止有害农产品流入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中心要把监管手段牢牢抓在手上,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坚决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生产、贩卖违禁投入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彰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强大法律效力。
3.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产业群体,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吉林“三品一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做为产业发展方向,让农民享受到终端产品带来的最大效益,围绕基地建设发展抓好创建。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扩大“三品一标”产业群体。近些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有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以前瞻的见识率先开展了“三品一标”工作,在企业内部设有检验员、监督员,把产品质量和信誉视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这为吉林“三品一标”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力契机,宣传这些有识之士,去影响和带动新兴产业建立品牌,打造产品影响力。对那些靠品牌影响带来巨大效益的企业和经营者,从政府角度去弘扬和关注,促进我省“三品一标”群体增多,触角延伸,产业链条增长,农业比较效益增大。三是实施认证工作规范化。四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探索工作有效途径。要通过绿色食品协会,产业发展协会等各种团体组织吸收有识之士研究和探索“三品一标”工作发展空间,使“三品一标”工作在我省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她强调:为确保“三品一标”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要切实加强对“三品一标”工作领导 一是要把这项工作上升到政府工作行为。我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今后,“三品一标”工作要上升到政府的工作议程。用“三品一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要转变领导观念。从过去抓数量型农业向抓质量型农业转变。各级农委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决策参谋部门,要把抓质量农业思想贯穿农业部门各项工作中去,为政府参谋到位。三是落实责任。各县(市)必须落实一名政府领导抓“三品一标”工作,各县(市)农办、农委要落实一名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
2.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是要组建机构。地、县(市)级都必须组建绿色食品办公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要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工作场所,有检测仪器设备。一般县(市)级应由5—7名业务专,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组成。不能用离岗人员、无法安置人员凑合。地级人员配备要强于县(市)级。乡(镇、街)要参照县(市)建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和监测站,人员酌情确定。其次,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
3.要抓紧完善“三品一标”工作体系标准 省里绿办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要广泛搜集各国农畜产品进口标准。参照各国标准完善我省农畜产品生产工艺、投入品、产品质量等标准,逐步使我省标准与国际接轨。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和出口需求,提供标准服务。各地、县(市)要按照省里统一标准,为产地和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指导和监管。
4.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品一标”工作经费投入 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检验检测装备水平。省里创造条件,力争为地、县(市)尽可能提供一些检测仪器。各地、县(市)要把“三品一标”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办公室场所建设、器材装备、人员劳保等正常费用支出。
省绿办杨林主任作了会议总结。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推荐阅读: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09-26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6-14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07-23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11-01
周口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06-18
物流管理论文——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定稿05-26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07-28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