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特点(推荐9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小学课程,它有着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也必然需要运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来确保其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特点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解剖,教学原则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1.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
传统的教学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1.2 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1.3 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聚古今硕学鸿儒、天地万物于网上,培育受教育者的学识、动手与创新能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及方法。人们想要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再仅是去学校、培训班,而是首先想到去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在网上虚拟环境的互动学习环境里,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发扬光大,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塑造。
1.4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实验课、设计课,进入实验或设计程序,在虚拟环境里做机械、电子、服装等设计,即时出样品;做矿冶、机械、电子电路、化学等实验,随着学习者输入不同的用料数量、实验条件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状、物理性能、颜色特征等现象,即时得到实验结果。反复进行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只要你愿意,包教包会。
2.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继承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2.1 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2.2 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2.3 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2.4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系统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完全 不受时间、区域、地点的限制。其二是教授过程的开放性,每个受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途径、信息源是一致的,自主操作,没有限制,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用场地、设备、原材料,服务对象将扩展到整个网络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民的现代化义务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已使大家认识到它是人类教育史上新出现的最有力的教育工具。虽然它的发展壮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注意。
3.1 降低师生情感
过去常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情感降低,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降低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3.2 教授内容及手段主次错位
在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进行教学由于绚丽的信息技术影响而容易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但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内容。因此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
3.3 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降低
关键词:信息技术,缺点优势,发展方向
随着因特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猛发展,教学方式及手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方式、手段的变化,而必将对当代的教育思想、方向、模式、方法等教学要素产生深刻影响。
1.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1.2 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1.3 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聚古今硕学鸿儒、天地万物于网上,培育受教育者的学识、动手与创新能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人们想要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再仅是去学校、培训班,而是首先想到去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在网上虚拟环境的互动学习环境里,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发扬光大,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塑造。
1.4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实验课、设计课,进入实验或设计程序,在虚拟环境里做机械、电子、服装等设计,即时出样品;做矿冶、机械、电子电路、化学等实验,随着学习者输入不同的用料数量、实验条件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状、物理性能、颜色特征等现象,即时得到实验结果。反复进行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只要你愿意,包教包会。
2.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2.1 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2.2 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2.3 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2.4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系统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完全不受时间、区域、地点的限制。其二是教授过程的开放性,每个受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途径、信息源是一致的,自主操作,没有限制,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用场地、设备、原材料,服务对象将扩展到整个网络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民的现代化义务教育。
3. 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已使大家认识到它是人类教育史上新出现的最有力的教育工具。虽然它的发展壮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注意。
3.1 降低师生情感
过去常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情感降低,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降低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3.2 教授内容及手段主次错位
在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进行教学由于绚丽的信息技术影响而容易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但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内容。因此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
3.3 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降低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丰富,所有的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都由计算机来呈现。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随着操作键盘的手指上下翻飞,屏幕上呈现着千变万化的数据、图形,显示出结果。这样,学生的实际动手、观察、动脑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自主权过大,教学过程无成本,使得学习者容易产生随意性,学习过程的严肃性降低。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基础试验课,尚需我们在实践中将现实和虚拟结合使用,使其互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连涛.网络氛围下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 2001.
[2]陈玉良.网上教育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探, 2006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基础不扎实。幼师生主要偏重美术、声乐、体育、舞蹈等技能课的学习,对英语课不想学,也学不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上英语课就头大。
2.对学习英语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打算出国,也没有打算当英语教师,甚至好多外国人还在努力的学习汉语,就更没有必要学习英语,有时间还不如好好学习舞蹈、美术、声乐等技能课,这样对找份好工作还有帮助。
3.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汉语的单一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除了每周固定英语课的几个小时学习,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
4.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儿师范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大多数学生为女生,女生又天生具有敏感、害羞、胆小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上害怕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熟练,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
5.教材内容陈旧、不统一。对于幼儿师范类学校,教材内容不贴近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教材内容也没有统一。就南阳幼师而言07级使用的是郑州大学出版社的《新编综合英语》; 08级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基础模块》各个年级使用的教材不同,使得教师根本没有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只是随着教材的改变而改变,不能为学生制定一个三年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给英语教与学带来了更深层次上的影响。我们英语教与学的理念、原理、方法、结构、过程等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它有利于加强学科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拓宽学习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缩短教学环节,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玛西亚·琳、查尔斯·费希尔(Mar1C1aLin&CharhFisher,1996)认为,计算机学习环境对更高的认识技能的获得来说有相互作用性(Interactiveness)、精确性(Precision)、一致性(Consistency)、激励性(Challenge)、复杂性(Complexity)、多途径结局的后备性(Provision for multiple solution)等特点。
1.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一种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注意语音,语调问题。语音,语调是口头交际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如果发音含糊不清,发音不到位,语调错误,即使语法正确,语体恰当,所说的内容仍难以令人准确理解。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所说的话才易于理解。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英语学习信息化具有情景的信息化、英语学习全球性、开放性。例如我们使用网络教室让外国人给我们讲解最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地道的英语。这比黑板、粉笔加课本的传统教学所载的信息更形象化、更具有吸收力。
2.英语学习观念的转变。从观念上该变了学英语是为出国、当英语老师做准备,想学好英语必须得到外教的指导,必须有一个英语环境才能学好的误区。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下,学校已经不是座重重围墙的“象牙塔”。网上英语学习资源随处可见,优秀的英语学习软件拿来即用。www.globalenglish.com(网上英语教学课),www.tingli.com/index.htm(21世纪听力), www.centurytrend.com/englishplaza(世纪风英语广场)等等,通过这些优秀的成熟的英语学习网站,我们可以和随时随地学习。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他就会努力学习并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就会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进一步加强他的自信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材料模仿。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口语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由“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有兴趣,我要学。”
4.轻松的学习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者非常重要,既能对学习者产生消极作用,又能产生积极作用。在网络教室里,我们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构建一个模拟的英语场景,学习者通过聊天、对话、讨论就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对于那些害羞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直接提问和全班同学的瞩目,只有小范围的小组的协作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他的自信心。
5.有利于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甚至利用MP4播放器随时随地练习模仿,还可以通过手机QQ或者空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进行交流,练习。有疑问可以在电子论坛进行网上提问,可以和全球的英语学习者共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
摘要:现阶段中国正在进行全面化的整改建设,社会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金额数呈直线上升,近几年,只有建设的少部分城镇建筑物满足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在建筑管理行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让投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所以需要在市政行业中运用BIM技术,本文针对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BIM技术;
工程管理的含义为将资源合理利用,决策、筹划、安排、操控协调工程,具有系统、全面、综合的特性。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可以被体现,本质和作用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运营管理、团结合作、服务大众以及突破创新,贯穿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直到终止的阶段,调节改进项目流程、管理方式以及组成的结构体系,最终达到组织信息系统与需求一一对应的状态,实现各组织机构间默契配合实时跨组织共享信息的功能。
① 整理功能
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
② 评价功能
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定,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之目的。
③ 预测功能
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
④ 反馈功能
根据实际效果对评价和预测结论进行审议、修改和补充。
2.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决策中发挥参谋和智囊的作用;在R&D中担负助手的作用;在市场开拓中起到保障和导向的作用。
3.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
① 研究课题的针对性
研究课题来源和研究本身具有目的性,即研究人员要根据社会需要和特定的委托,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信息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例如,在信息产品的内容、格式和传递渠道上需适合用户的特定需要。
② 研究过程的系统性
信息资源的有序性,信息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③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信息分析与预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研究对象的特性和规律性变化。④ 研究工作的近似性
信息分析与预测只是对事件未来状态的预计和推测,或者是对已发生事件的未知状态的估计和推断。
⑤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一) 学生方面
在学生方面,第一,由于体校运动特点中学学生的出身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也不一样,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基础具有层次性; 第二,体校运动特点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三,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态度有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信息技术的学习,让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会运用学到的技能。
( 二) 教师方面
在教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队伍存在不合理性,有些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调过来的,不是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教师; 第二,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职责较为繁杂,使得教师不能专心从事于教学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不仅要进行教学活动,还要进行学校机房的整理、电脑的维修等各种繁杂的工作; 第三,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学手段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革新,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教师对于学生的打字基础性练习较为缺乏,而且缺乏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和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充分理解和全面掌握。
二、提高体校运动特点的中学信息课程教学效率的措施
( 一)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实行分层次教学
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辅导,要从简到难,进行逐渐的渗透的引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和课外技能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学习更加高级的技能。另外,尤其在操作实践上机课堂时教师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好,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自己来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促进课堂的有效有序推进。
( 二) 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因此在体校运动特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能光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视对学生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学生的上机能力的锻炼和“边讲边练”的进行,那么等到再一次上课,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对于讲过的技能就会遗忘上机操作时就会出现下“不了手”的情况,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而言,有时候教师讲解一节课还不如让学生实践上机操作30分钟。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让学生边听边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体校运动特点中学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讲解操作性较强的章节时尤其要重视这一点,例如,讲解word的使用时,我就这种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一步一步地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明显感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很多。
( 三) 加强学生的打字练习,注意对学生作业的批改
对于体育特长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运动实践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当代的社会情境发展下,计算机打字技能应该是一项每个都应该掌握的基础性技能,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打字技能的训练。很多学生运动实践能力很强,也会打字,但是运用的是拼音打字法,这样的打字法不仅重码多而且速度也较慢,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新的打字方式,或者比较快捷的五笔输入。加强学生利用ccit打字软件进行五笔输入的训练,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练习,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当堂作业的“批改”,教师在进行完讲解后要给学生留一个针对于当堂知识回顾的操作性练习,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对学生还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积极的辅导。但是,要注意作业量的适度,只有适度的作业,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在体校运动学校中学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开展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多层次的,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训练中找到乐趣,放松紧张的情绪,还能够让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必要基础性技能。笔者仅从在体校运动特点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问题、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应用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基于体校的教学特点,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必学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学校的开展,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运动生源性做出积极贡献。根据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体校运动特点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方向;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为企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生产技术改革创新途径。当前几乎每个领域都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经济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应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以促进产业改革升级。
二、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电子信息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完美融合,是信息加工处理的关键技术,能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涉及: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及应用,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工业、化工仪表、计算机行业等众多领域,涵盖社会诸多方面,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电子测量技术、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微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序涉及技术等。具体来说电子信息技术通常需要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实现获取、加工、处理、分析、存储、传输数据信息,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兴起于九十年代,成熟二十一世纪,当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世界各国都在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电子信息技术甚至成为美国技术出口重要对象,为美国创造着可观的外汇收入。我国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当前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显然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来看,其应用范围特别广泛,主要集中在高新产业,是当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能有效提高信息处理和加工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和难度。就目前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明显特征是: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便捷化。例如,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便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有效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更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生产技术条件下,人工作业失误,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实现智能电力系统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实现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的实时检测与控制,对电流、电压、频率进行合理调控,降低故障率,保障电力设备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孕育了电子商务,使商务活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提高了商务活动效率。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电子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将更加密切,融合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促进计算机发展的关键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近些年来,计算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软硬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处理器纳米工艺越来越先进,这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微处理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由于受到现代硬件技术的发展,硬件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系越来越小,电子信息技术将进入到纳米加工时代。从处理器制造工艺来看,22nm、14nm、12nm技术已成熟,微处理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显然未来在arm,fpga,asic等嵌入式微电子产品中,还将投入更小的纳米技术,毫无疑问微处理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此外,数据化也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诸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活动信息量越来越大,数据形式更加多元,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显然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则能对海量信息技术处理、加工,能有效增强电子信息技术效能的发挥。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数据计算单位最小是P,数据类型丰富,可以是音频、图像,也可以是影音或编码信号。另一方面,光电子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就目前来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普遍都在尝试融入光电子,这加速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程,通过光电子技术能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数据传输、加工、处理速度,这将使电子信息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含量将越来越高,应用优势将更加明显,成为促进经济的重要技术。
五、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发展格局,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有重要意义。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国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光亚.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D].湖北科学技术大学,2014,12(12):102-105.
[2]李秋歌.当前中国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其促进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8:1951-1952.
陈 洁 廖 伟
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2 摘要:本文明确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总结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的五个主要特点,将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资源、互动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了借鉴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特点 要素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参考祝智庭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其过程可概括为:利用手段——情境安排——系统优化,其研究对象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1],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还引入了构建主义、多元智能和系统科学理论[2],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一)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理论基础是构建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构建性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化教学设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式的学习,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相应时间和空间里进行同质的学习,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开放的系统思维方式,基于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以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相对封闭、线性思维的特征,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化的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封闭、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三)以问题、任务为驱动。问题或任务是学习目标的情境化体现[2],教师要以教学课程的大概念为背景,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或任务设计、安排教学,让学生成为问题(任务)情境中的角色,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反馈调节与学习评价的及时性。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迅速、及时的评价。教师根据收集到的“实时”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迅速的评价和反馈,学生通过反馈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学习策略调整,以达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同时,通过采用网络化教学评价系统,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调节的效率。
(五)要求师生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基于任务、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的学习。这就要求师生必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否则就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只有当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设计被广泛应用且富有成效。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资源、互动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双方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制订教学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实际情况?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模式有:1.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投影等设备辅助其课堂教学,该模式适用于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网络教室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教学交互系统,除具备大屏幕投影外,教、学人员都应有一台计算机,该模式适用于有交互操作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化模拟操作中应用较多。3.网上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自主学习,是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提高,前提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环境。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这种模
[4]式通过网络实现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调动教、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必须有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作支撑。5.研究性学习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时教师提出问题,同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其他信息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展示、助教和助学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通过教学媒体与资源来体现。1.教学媒体的选择。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储存和体现教学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教学信息,可使学习者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刺激。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析原理等。2.助教型教学资源的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助教型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形式是电子讲稿。它是传统板书教学的补充与拓展,使用得当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3.助学型教学资源的设计。助学型教学资源是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需要而设计的,它是助教型教学资源的补充与完善,它的主要形式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助学型教学资源时,必须突出自主学习功能,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选择那些适于多媒体表现的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将教学资源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器,并使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人性化的界面。
(四)互动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教学工作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双向信息交流与互动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可采用的互动教学活动有教学对话、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5],利用教学评价系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等)进行评价,以便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让教师随时了解教学开展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 究.2005年第9期:33-37.[2]周坤亮.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64-67.[3]黄杰.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7年第6期:27-29.[4]孙志飞.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2009.[5] 章学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年4月上旬刊:45.作者简介:
陈洁:女,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站长兼工程师。
廖伟:男,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年路9号司令部电教站 邮编:830042 联系人:廖 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或现象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这些问题和以往安全问题又有些不同,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是当前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 特点
正文:
从国家产生以来直至冷战结束,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军事和政治领域)吸引着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传统安全依然突出并有新表现的同时,非传统安全日益凸现成为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原因的分析,说明一个严峻的现实:在中国深入研究、切实重视并且认真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有着其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非传统安全是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的安全威胁”。东南亚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印度洋海啸及禽流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金融危机、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生存环境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诸多因素相互推进与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安全形态,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是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影响扩大并引起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涉当代国际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结构变革和剧烈动荡。”全球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全球化的风险主要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快速性和严重性。“全球化的意义尤其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全球化使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加深的结果。在
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全球化使国际安全的性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变化,安全的内涵扩大了。“总的趋势是,全球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即军事安全的地位下降,而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地位上升,生态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全球化使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一些高度军事化的问题(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也只有通过非军事化的途径才能寻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如非扩散条约的谈判和签署)。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安全日益突出,信息和金融安全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损俱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越来越难以避免。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二:冷战的终结束。
非传统安全的凸显是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变化的结果。1991年7月,“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
首先,冷战的结束,使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凸现出来。亨廷顿指出,冲突的根源将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基本冲突将出现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正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热点开始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而且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各领域之间相互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并且对安全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其次,冷战的结束,使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国家间战争不再是安全威胁的惟一根源,发达国家之间将不再发生战争,大国间的武装冲突被世界主要经济中心之间的贸易战所取代。[1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冲突、宗教问题、分离主义和部族内乱等问题爆发出来,构成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难民、贫困化、非法移民、走私、毒品、艾滋病、人口、资源短缺、粮食、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引起社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也对国际双边安全关系、区域安全关系甚至全球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再次,冷战的结束,使各主要国家的安全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美苏军事对抗、世界大战与核战争的阴云消散,冷战后突显的“旧问题”和新出现的“新问题”都使得国家重新协调自己的战略目标。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再以军事安全为重心,更多的国家乃至民众不再视他国为自身的威胁,一些非军事的威胁越来越多地危及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因而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各国所重视。
最后,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中的广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增大,冷战
时期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降低。冷战后和平与缓和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渐发”性的影响可能会增大。国际安全关系中不仅继续存在“硬国力”的较量,而且“软国力”之间的竞争更可能呈上升趋势。
三、非传统安全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一:全球性问题的日趋严重
罗马俱乐部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困扰人类的“总问题”、“世界性问题。”美国未来学家T·戈登提出全球性问题具备“跨国界的、长期制约的、一国无力解决的特点”。中国学者徐崇温把全球问题视作“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著名学者佩奇指出:“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都取决于如何解决整个世界总问题。”20世纪后半期,全球问题就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球性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全球性问题的进一步增多,不仅传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毒品和艾滋病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出现了像信息传媒、网络犯罪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地区与国内冲突、疾病传播、难民问题、恐怖袭击等。
四、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二: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
经济因素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升降。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实力的标准,其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经济成分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的比重增大。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发动攻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一国经济安全问题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同样严重的后果和效应。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东亚国家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严重问题,而且使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如何确保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空前增强及在相互依存态势中,西方的绝对经济强势及其在新经济领域占据的绝对领先地位决定了经济安全问题出现并日渐突出。经济安全问题“在当代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居于核心地位,并将主导下一个世纪(指21世纪———引者注)国际安全的走势和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安全涉及主权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冷战后各国重视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始将有关非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与国家自身稳定与内部安全联系起来。许多国家还逐步将这些问题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加
以认识和重视,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新威胁”,并重新调整和制定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本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系数,提高国家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发展史上出现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而高科技的发展也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挑战与困惑。首先,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时代突出的安全的多样性和非军事性。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环境污染、全球升温、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使安全冲突升级。高科技在其被盲目使用时,不仅会导致资金、资源的更多耗损,而且会产生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对抗。核技术和空间技术使核冲突和太空竞赛不断升级,生物技术存在生物武器失控的隐患,信息技术引起新一轮的军事竞争。再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给全球安全带来的脆弱性。由于高科技把当代人类联成一个整体,而且许多关键环节都依赖于高科技的准确无误,这就使得一个地区、国家出现的安全问题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危机、艾滋病扩散、“非典”的传播都是例证。最后,安全挑战是指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他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影响,给国际关系中增添新的安全防范问题。
此外,安全挑战是指科学技术本身还有个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的方向性问题。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全球问题,如核武器的威胁、全球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厄尔尼诺现象、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利益。
六、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二:信息网络的形成在信息时代
网络的便捷使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然而“当社会过于依赖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导致它很容易就陷入困境。”人们可以透过网际网络或其他传递讯息的工具,立即了解远方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明了远方世界人们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安全威胁的内涵与来源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安全是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最新型、并且飞速发展、旨在改变世界的安全领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安全防范与斗争的另一主战场。网络犯罪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网络技术的普及又使网络犯罪呈现国际化 的趋势。
网络安全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如何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防范黑客袭击,已成为各国安全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信息全球化打破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界限”的定义,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生种种变化。络正在并会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各种国际主流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及其内外政策的制定,也使各国现有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与观念产生冲突。
七、非传统安全凸显的推动力:“9·11”事件
“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21世纪国际安全问题正趋于多元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危害不断上升。“9·11”事件对国际安全环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凸显了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环保、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的发生,明显地使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加剧。国际恐怖主义的凸现,是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代表的21世纪人类社会急剧变迁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9·11”事件揭示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所谓“失败国家”、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是各种不安全的温床。正是几十年的战争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的原因初探满目创痍和极端贫困,才使塔利班组织在阿富汗大有市场。“9·11”事件的发生明显使影响安全问题的非国家主体凸显。长期以来,安全的主体是国家,“9·11”事件的发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国家主体已经成为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进入21世纪,由于“9·11”事件的突发和“非典”疫情的传播,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对中国来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的特点】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的教案11-16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06-25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9-23
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10-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12-17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06-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习方式07-09
学校信息技术校本的研修计划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