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比热容(共7篇)
比热容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具和媒体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水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水
煤油(沙子)
升高的温度/℃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水
4.2×103
铝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冰
2.1×103
铜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沙石
0.92×103
铅
0.13×103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三、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
2.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个题。
【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比热容教学反思2
在9年级物理课程中,关于物质比热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其中比热容的单位、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物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尤为困难。我在讲完了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物质的种类”的实验探究之后,我便水到渠成地引入描述物质特性之一的物理量--物质的比热容,讲完了定义我突然联想到以前讲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时也是先讲定义,后由定义推导出公式,如此我便让学生一一回答了、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的定义和公式,重点是在由定义导出物理公式的演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便顺理成章地导出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这种引入物理公式的方法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课,在讲完比热容公式之后我深感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意义深远,同时物理研究方法的传授和素材又是如此简单。
根据推导出的比热容计算公式C=Q/(mΔt)推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分析变化温度分两种情况:1、物体吸收热量时是末温减初温。
2、物体放出热量时是初温减末温。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比热容教学反思3
为响应和贯彻上级的“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号召,我校初三年级从上星期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比武。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按计划讲了一节比武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总体上来说,讲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评课时周校长所说,这节课不好的根源是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虽然课讲得不好,但下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讲得好,确实听懂了。看来,比武课应不同于优质课、示范课,只要是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这又让我高兴了起来——老师也需要鼓励和赏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比热容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个人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比热容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它暴露了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热容教学反思6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从正面强攻——让学生在一个或数个课时做到真正理解比热容的意义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在课改的环境下,新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做到这一点。因此采用迂回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那就是以实际需要为引导: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为什么有的物体就少?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异,对比这些差异,就可以较快地发现导致温度变化程度不同的原因(或因素)。这些因素不外就是质量、物质。因此需要有个物理量来表示后者的差异。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比热容。然后再将比热容放在其他实例中,运用它去分析这些实例,证明其合理有效。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潜移默化式的作用,学生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就能达到“理解”的程度。这时,他可能不能用语言完整来表达对比热容的理解,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热容教学反思7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用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演示、体验、探究。
让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既从现象
(1)温度计在水中和酒精中谁的变化较大来认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2)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几秒钟让学生用手来体验,感知谁升温快?
第二课时通过比热容的数据:C水=4.2×103J/(kg°c)。进行讲解分析比热容的意义从而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演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没有注意控制变量。如:质量的大小、横截面积大小是否相同,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改进器材:换用长短、粗细相同的木筷子和铁线。
(2)在探究水和酒精的吸热能力时,也没有注意质量是否相同,只强调看温度计的示数,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也存在着缺点:如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升温较快,学生有些说成是吸热快。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是否吸热相同,还是吸收温度。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教学教程中不能只强调现象还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比热容教学反思8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 ,而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比热容”是新教材中设置的最后一个完整探究案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针对这一点教材作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将探究课题由“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改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是对实验器材作了改进,用热水或热得快作热源来供热。
为突破比热容这一难点教学,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建构比热容的概念。在学生计算得出热量公式后,通过让其推导变形式c=Q/m ,从而将概念描述与公式表达结合起来,加深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来加深比热容在生活应用中的认识。
比热容教学反思9
“比热容”是人教版20xx年新修订九年级第13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特别抽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和它相关的物理量又有3个,分别是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下面我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我的教学思路和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设计此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自主探究问题。探究新知一:主要设计了针对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和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二:主要通过控制变量的思想,让同学们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进而提出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以生活中烧水和食用油为例,分别使水和油加热相同时间,看谁升温快和升高相同的温度谁需要的时间短为主线,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探究新知三:通过对课本的阅读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它的定义、单位、
对比热容表的认识,以及生活中对物质比热容的应用,尤其要求学生通过对比热容比例定义的阅读,能够得到比热容c=Q/(m??t) 探究新知四:能够通过例题得到吸放热的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
学案中设计的四个探究新知,前两个和第四个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讲解,但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的衔接,中间会出现断层,学生知道不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若问“水和油谁的吸热能力强?”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就错误百出,可见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升温快的吸热能力强,还是吸得多能力强。其实比热容的概念就抽象在这里,也是很多老师心里明白无法给学生讲清楚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主要讲一下我对这个难点的突破。
当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混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有两个人进行吃辣子比赛,每人需吃一斤红辣椒,其中一人吃的面红耳赤,而另一个人却面不改色,问哪个人吃辣子的能力强?” 回答:学生肯定说面不改色的能力强,然后我再回到本节课的问题,问题2:“油和水加热时间相同,一个升温快,一个升温慢,谁耐热的能力强?”
回答:这时学生就不会回答错误,肯定答得是水,
问题3:“油和水在同样的烈火“考验”下,谁比较“淡定”,谁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
回答:回答自然也不会出错,水“淡定”,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给点热量,温度就“飙升”),从而学生也就理解了这种“淡定”的物质,吸热能力就强。
由于此处加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词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甚至帮我总结出水的特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心胸宽广”等等;而油的特点是“一点就着”“给点洪水就泛滥”。 我又用“荣辱不惊”这个词,给学生解释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慢,放出热量时,温度降低的也慢,使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吸放热能力强的比热容就大,比热容就是来表示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概念也就理解的更透彻。同时我还强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也要做一个“比热容”大的人!
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用另类的语言描述了抽象的物理概念,不但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做习题时,准确率非常高。失败之处就是在设计学案时对语言的表述不是很到位,比如“质量”应该说成“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应该说成“物质升高的温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好好锤炼自己的语言。
比热容教学反思10
《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我这节课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别重视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等,并且让学生自己测量一天西安的气温变化并绘制成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解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热容教学反思11
课讲完了,却留下更多思索。对照着课前备课及课堂效果再回味,总感觉着课堂中总是缺少些什么,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多或少都体现种种不足,于是再思考: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的问题:
1、本节课根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烧水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将认识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若能明白这一点,将会为建立比热容这一概念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个探究实验的复杂性、要注意的方面较多,于是把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出现的问题是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讲台来观察的学生能观察清楚现象,多数学生由于未经历实验过程,不清楚实验发生的现象,因此对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谁强谁弱并不了解,很难过度到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比热容的意义,这使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类比法;递进法;推导法;比热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03-01
一、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物质的热学性质主要由物质的比热容来表示,物体间传热前后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物体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放热量多少的计算等等都依靠于物质的比热容。首次学习比热容概念是在初三,一般方法是先导入,由生活中沙子和水同在阳光的照射下沙子的温度较高让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沙子),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不相等。为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但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物质的比热容(或比热容)表示的是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更没有形象地说明它。由于热量没有具体的可视形体,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质的此种性质理解不透,甚至不理解。我曾就此问题对我校的已学过比热容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比热容表示物质的什么性质,他们只会背定义。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在比热容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和不足。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直观的物理图像,而在教学中教师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正因为没有恰当的感知对象,使学生的理解受到了严重阻碍。
针对上述不足,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比热容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中具体而又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使学生能较容易理解比热容这一概念,突破物质的比热容这节知识的教学难点。
二、采用类比法建立比热容概念
为了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克服比热容教学的困难和不足,可用类比方法进行比热容教学。大家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会吸收热量。因此,物体就好象容纳热量的容器,物体吸收热量就是物体在容纳热量,为了能比较不同物体容纳热量的能力,把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这个物体在该过程中对热的容纳量,即热容量(容热量)。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质量不同的物体-------类比于外形相同而底面积大小不同的容器,如右图所示 。
将吸放热的多少-------类比为容器中装水量的多少。
将温度的变化------类比为容器中水位的高低,
A B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结合讲解的方式将比热容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具体形象的呈现出来。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师:有两个规格如上图的两种容器A、B,请根据下列需要选择合理的一个,并演示说明理由。哪一个容器能装更多的水?为什么?
生:选A。因为A的容积大.演示在B中装满的水在A中装不满
师:要选一个能使水位变化最明显的容器,应选哪一个?为什么?
生:选B,因为其截面积小.演示同样多的水倒进去后B中水位比A中水位要高.
师:假如在容器的底同时开两个同样大的排水孔,当下降同样的水位时,哪一个放出的水多?
生:A容器。
师:由上可知,大小不同容器装水、放水的能力是不同的。同理,由于物质的吸热、放热能力就像容器的装水、放水的能力一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不同容热的容器。假如用A,,B容器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你觉得哪一种吸热能力强?
生:A
师:吸放热能力强弱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要使两物体上升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
生:A
师:要使两物体都放出相同的热量谁的温度变化幅度小?
生:A
师:你认为哪一种物质对温度的变化最灵敏?
生:B
师:因此我就说A的吸放热本领大,即比热容大;B的吸放热本领小,它的比热容就小。
然后结合比热容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概念的应用灵活程度,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通过层次递进式练习,让学生在概念的运用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采用递进法推导比热容概念
我们教师还可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中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教师先出示两道思考题:①把一壶水从20℃加热到100℃和把半壶水从20℃加热到100℃,哪种情况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为什么?
生: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因为一壶水烧开需要的时间更长。
师:②把一壶水从20℃加热到100℃和把一壶水从20℃加热到80℃,哪种情况吸收的热量多?为什么?
生:将水烧开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因为烧开一壶水温度升得更高,加热时间长。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并说明理由:第①题:加热的都是水;温度都升高了80℃;当然质量越大的吸收的热量越多。第②题:加热的都是水;且质量相等,都是一壶,当然是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下影响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有:温度变化量和质量,
教师顺水推舟又提出第三道思考题:③把一杯水和一杯沙子都从20℃加热到80℃吸收热量一样多吗?哪种情况需吸收的热量多呢?由此引导学生猜想:水和沙子的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从而引出探究实验:比较水和沙子的吸热本领。
用相同的酒精灯给1kg的水和1kg的沙子加热,初温均为20℃。从实验可知:如果都加热到80℃,沙子所需时间少,即沙子吸收热量也少。由此可知,影响吸收热量的因素除温度变化和质量外,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水和沙子,尽管温度变化和质量都相同,但吸收的热量还是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九年级物理《163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比热容的简单自然现象开始,对如何计算比热容,以及通过比热容计算热量做了阐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两个电加热器,天平,两只温度计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列举生活例子,烧热水温水,与水开了,谁快,不一样多的水烧开,哪一个更需要更多热,让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
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回忆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大致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可以认为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说明水比煤油更能吸热。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告诉同学们降低也是一样)
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摄氏度),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摄氏度时(或降低1摄氏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比热表
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水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水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解释x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西瓜”原因?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本图2-1,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在做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小
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
三、比热的单位:
四、比热表:
教学后记:
关键词:比热容;温度;测量方法
O551.3
一、比热容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介绍
比热容主要反映物体的热性质这一物理量,它的表示单位就是以单位质量范围内物质温度每升高1℃单位温度所吸收的热量,它的具体单位为J/(kg·℃)。比热容实验也是物理实验室内物质测量方面的基础实验之一。从物理学角度讲,比热容测量能帮助研究者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组成,同时深入掌握其物质性能,所以它在生化、轻重工业以及新能源研究方面都有涉猎。
就目前科研技术来看,测量比热容的方法主要包括了比较法、混合法、电热法等等。客观讲,这些方法虽然实用但都存在弊端。以电热法为例,它就需要通过加热电阻丝来促使待测物质升温再进行测量,这就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电热电路,且实验过程中要同时读取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以及时间表等等计量仪表,不但工序复杂还容易分心,在浪费资源能量的同时也很可能无法把握测量精确性。因此需要对传统电热测定方法进行装置及思路创新改进,提出万能比热容测定装置,基于它来展开比热容实验过程。
二、基于万能比热容测量装置的电热法测定比热容实验研究
(一)实验仪器介绍及改造
所谓万能比热容测量装置就是自行改装的比热容测量仪,它的实验仪器还包括了比热容测量仪、合金电阻丝、万用电表、液体温度传感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直流输出电源、量筒、容量瓶、玻璃棒、导线以及胶头滴管。
该装置中主要对传统实验铝制环形搅拌棒进行了改良,希望解决铝棒吸收待测液体热量造成自升温而导致实验误差的问题,采用了新设计的手动式搅拌杯来代替搅拌棒盛装实验液体。新的搅拌杯在底部安置了电池槽,在实验过程中它可以作为容器来盛装待测液体。且搅拌杯内壁选择用PC塑料,外部则采用了防水防腐蚀的不锈钢金属材质,能够实现较好的保温特性,降低待测液体热量无端损失。在搅拌杯中还加入了两个铜电极,镍铬合金加热电阻丝,它的电阻在0℃~100℃范围内基本保持内阻值恒定不变。搅拌叶轮所采用的是静音构造,它的均匀转速可以达到250rad/s,能够将搅拌杯内部液体热量均匀分配,这就解决了传统人工搅拌棒搅拌所存在的待测液体受热不均问题。另外设备中还加入了具有良好吸热能力的泡沫绝热层以及锡箔纸,而绝热盖板的设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确保搅拌杯内外部热量交换的有效减少。整体来看,该搅拌杯被设计为孤立系统,但它与实验过程的联动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
其它步骤则和传统实验没有区别。实验搅拌杯在搅拌液体过程方面类似于家庭用榨汁机,只要按下搅拌杯手柄上的按钮就可以开启搅拌模式。在实验实践中也证明,该搅拌杯在搅拌过程中对不同位置的待测液体搅拌较为均匀,且测量数据读数相差不大。相比于传统设备的人工搅拌,待测液体的实际温度也变现得更加均匀,无论是哪一位置的液体温度读数都能代表待测液体整体温度。这样精确的测量过程也让后期实验技术处理更加方便。
(二)实验原理改良
相比于传统电热法所体现的电路既有电流及电压表并存,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实验负担,让实验读数更加复杂,容易阻碍精确测量结果的释出。这里给出传统电热法的测量公式:
对其测量公式进行改良,可以避免设备加热电阻丝电路直接连接电流表,也能极大程度降低系统能耗,减少工作量,读数也更加快捷精确。在比热容测量过程中使用上述公式,需要首先找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恒定电阻,可以选择手工制作一段镍铬电热丝,并通过实验验证来观察电热丝的阻值变化,具体来说它的实验数据如表1。
(三)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在改进电热法来测定比热容实验过程中,应该首先基于实验装置来给出以下公式:
根據上述实验思路,可以分别测量不同质量待测液体的纯水比热容。
三、结论:
如果以纯水常温常压下的比热容标准值4.2kJ/(kg·℃)为例,一般通过上述改造设备、公式及实验方法所测量出的数值误差都能小于5%(约2.221%~2.483%范围内),测量精度较高。它基本证明了改良后电热法在测定比热容方面的进步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东生,周嘉源,钱军,宦强;混合法测固体比热容仪器的研制[J];物理实验;2005年01期
上海松江民乐中学张德福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学习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热量是物理学中为了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这实验是本课时的关键。
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基础是温度、温标、热传递,控制变量法。
本课时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说出热量的定义、符号及单位。
理解:理解热量是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多少的过程量。
知道:说出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及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
理解:理解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过程与方法
感受:通过对一根火柴完全燃烧后放出热量值的介绍,感受焦耳是一个很小的度量单位。感受:通过对生活中烧开水实例的分析、感受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关系。认识:(1)通过对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关系的探究过程,认识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通过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合理猜想的必要性及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
难点: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
四、教学资源
1、器材:铝架台、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
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方法是:首先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其次在经历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先猜想,再用生活中的实例论证,不断自我反思,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感受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方法是:实验过程是在已经知道影响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因素有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基础上,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以及数据表格,并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出结论。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1 图片(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
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如何衡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情景2:图片生活中烧水情景.生活中烧水情景.,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景3:在室内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情景4:烧开一壶冷水比烧开一壶温水所用的时间长.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有关.说明:教师在此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活动1: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如何操作,设计数据表格,实验。
活动2:交流实验结论
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实现共享。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以学生较熟悉的图片为情景,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第二环节,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七、教案示例
1、情景1:图片(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
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递的知识,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的物体要放热,低温的物体要吸热,为了衡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我们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热量的概念: 导出:(1)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2)热量的符号:Q。(3)热量的单位:焦耳。
2、情景2:图片生活中烧水情景.问题:在烧水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因素:质量,升高的温度,等
生活经验:
情景3:在室内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质量不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情景4:烧开一壶冷水比烧开一壶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质量相同的水,水升高的温度越高,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总结: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问题:那么,谁能告诉我,100g水和100g煤油温度都升高30℃,吸收的热量一样吗?(讨论交流)
活动1: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思考1):1.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实验器材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4):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
(阅读):活动卡
活动2:交流实验结论
说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学习活动卡 一.收集数据: 液体名称 质量
/g 初温
/℃ 末温
/℃
升高的温度
/℃ 加热时间 /s 煤油
水
二.分析与结论
1.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需要的时间_____(长/短),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相同/不同)。由此可见,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教学反思---比热容】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初三体育老师教学反思11-18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北京》教学反思_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4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12-20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01-11
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12-15
新型玻璃教学设想教学反思04-01
教学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