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推荐8篇)
1、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
3、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4、系统:指彼此间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5、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6、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7、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8、生态系统:可以体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
对这幅流程图中的概念, 用“加法”的形式实施概念教学,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 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提供给广大读者。
一、教材特点分析
教材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内容, 从知识层次来说, 能举例说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教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呈现实例1 ~ 4 的内容, 通过单细胞动物的草履虫, 多细胞动物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缩手反射、HIV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结论, 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以此为基础, 从“细胞”开始, 构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 以流程图形式, 展示一幅美丽的生命画卷, 说明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同时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必然要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各结构层次”中的相互关系, 难就难在概念多, 组织、器官、系统是初中知识的复习, 由于生物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不参加中考, 学生就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九年级不开设生物课, 学生把七、八年级的生物学知识忘得太多, 高中生物学教师面对的是这样十分尴尬的处境。因此, 针对这样的困境, 在“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教学中, 让学生去讨论问题1 ~ 5, 以自主学习, 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1 ~ 4的分析, 共同归纳结论为: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病毒这三类生物, 其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突出核心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教学。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教学中, 生命系统层层相依, 又各有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要求上, 要说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这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从而理解第二个核心概念“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二、、教教学学策策略略选选择择
根据教材分析, 要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 教学中始终围绕生命系统的层次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系统的发展变化逐步呈现知识。在“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教学中, 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 生命现象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现象, 有其独特的复杂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生命性的观点, 体现“局部与整体”结合的教学观, 将从细胞→生物圈中的概念, 以“加法等式”处理。在流程图教学中, 要为学生识图和释图创造条件, 要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 问题带有启发性, 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要充分考虑图文转换与概念及“加法”发生有机联系, 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教学, 让学生灵活学习概念, 而不是机械地死背概念。
由于识图 ( 认识和记住生物图是基础) 和释图 ( 解释生物图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论及含义等等是关键) 量大, 课文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多, 并且因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的重要性, 所以要适当补充各个层次的概念教学, 要避免概念过于精练、生硬, 造成空洞而难理解, 通过识图和释图, 采用与加法原理的有机结合, 使得抽象的生物概念, 变得通俗易懂, 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递进关系, 也有利于学生从微观 ( 细胞层次) 、宏观 ( 生物圈层次) 理解, 每一层次的生命系统, 具有严密性、层次性、多样性, 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学习观。在流程图的教学中, 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是一张庞大的知识网, 高中课标中全部的必修课内容, 由于没有绪论, 都是围绕这张庞大的知识网展开的, 这是教材编著者的设计思想。
1. 导言的设置
要让学生具有吸引力, 身临其境, 紧紧围绕“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学习, 要让学生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流程图教学中, 发现美、体验美、享受美的教学。
2.“加法”等式的概念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认识教材的流程图时, 围绕下列“加法”等式的来完成概念教学:下位概念= 上位概念+……+ 上位概念。例如:心肌组织 ( 下位概念) = 心肌细胞 ( 上位概念) + 心肌细胞 ( 上位概念) +……+ 心肌细胞 ( 上位概念) , 心脏 ( 器官) = 多数心肌组织+ 少数 (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 循环系统 ( 下位概念) = 血管 ( 器官为上位概念) + 心脏 ( 器官为上位概念) , 个体 ( 下位概念) = 消化系统 ( 上位概念) + 循环系统 ( 上位概念) +……+ 内分泌系统 ( 上位概念) +神经系统 ( 上位概念) , 种群 ( 下位概念) =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 ( 下位概念) = 各个种群的集合体 ( 各种动物种群+ 各种植物种群+ 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种群) , 生态系统 ( 下位概念) = 生物种群+ 无机环境 ( 土壤, 温度, 水, 空气等) , 生物圈= 地球上一切生态系统的总和 (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 教师始终围绕上述“加法”模式来实施概念教学。
三三、、课课堂堂教教学学流流程程
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流程。
1. 总流程
导言设置→展示插图 ( 课件) →指导识图 ( 带问题) →每个概念溶解在每一幅小图中①图到⑧图 ( 教学重点) →教师归纳→学生合作学习→教学反馈。
2. 导言
当我们走进细胞, 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穿越植物家族的密林, 来到动物王国里, 倾听鸟语, 闻到花香, 品尝甜美的花蜜, 还看到清澈见底的池塘, 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 生物圈真是上帝赐予我们人类繁衍的天堂, 也是我们生活的乐园, 生命世界是如此的灿烂、美丽, 请看这幅美丽的生命画卷, 让我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畅游吧!
3. 指导识图
按流程图的顺序依次进行, 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沿着教师的提问, 对每一幅图的理解, 尝试加法原理在图文转换和概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 识图流程
①图:通过观察有多少个完整的心肌细胞?您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 该问题表面上简单, 其实有难度, 侧重点是学生通过对图的仔细观察, 再说出理由。教师期待的最理想的回答是一个心肌细胞, 理由是只有一个细胞核, 为组织的概念奠定基础。②图:您能数清这些心肌细胞吗? ( 指导学生识图, 数不清楚, 干脆把它们称之为心肌细胞群, 教师板书:一个心肌细胞+……+n个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群= 心肌组织, 引导学生, 结合流程图, 给出几个不同对组织的描述, 让学生判断。教师定性给出组织的概念是:具有形态相似或者相同、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形成的细胞群。③图:教师简要介绍龟是人类长寿的象征, 龟属于爬行动物, 心脏有三个腔, 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 还有其他的组织, 板书:大多数心肌组织+ 少数 ( 上皮组织+ 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心脏 ( 器官) , 启发学生根据等式推导出: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 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④图:观察龟循环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板书:心脏+ 血管 (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循环系统) ,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消化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引导得出系统的概念:能行使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⑤图:个体是多个系统组成的整体, 即个体=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人体由那8 个系统组成? 观察⑥图:幼龟破壳而出, 图中⑤这种龟有老的、幼的、雌的、雄的, 全部构成种群, 即龟种群= 幼年龟 ( ♀性、♂性) + 成年龟 ( ♀性、♂性) + 老年龟 ( ♀性、♂性) 引导学生得出种群的概念为:是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教师板书:各动物种群+ 各植物种群+ 各微生物种群=各个种群的集合体= 生物群落) ⑦图:观察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海水等无机环境+ 海水各个生物群落= 海水生态系统, 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 生物种群+ 无机环境 ( 土壤、温度、水、空气等) ⑧图:黄山蓝水绿平原 ( 地球) , 一个地球构成一个生物圈,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称。即生物圈=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5. 学生合作学习 ( 课堂讨论)
通过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学习, 巩固已初步形成的几个重要概念, 学生合作, 多媒体展示试题, 进行概念的辨析。
(1) 一只蜜蜂、一个蜂群、一个养蜂场对应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依次是:
A.个体、种群、生态系统B.个体、种群、群落
C.细胞、组织、系统D.系统、种群、生物圈
( 答案:A)
(2) 在一块草原上有八户牧民, 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 其中, 有6 户牧民养的是绵羊, 有2 户牧民养的是山羊, 这八群羊构成的是:
A. 一个群落B. 一个种群C. 二个种群D. 八个种群
( 答案:C)
在识图、释图教学中, 一定要就事论事, 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做到概念的学习与生物插图有机结合起来, 把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实处, 学生就能较为准确的理解概念。
四、教学反馈总结
叫着。
“它的尾巴好长哦!”大女儿看着缸鱼尾巴兴奋地说。
“它的身体好美,像一架UFO。”
“像黑鸟战斗机。”
“鲨鱼,有一只鲨鱼,我在书上看过,就在那里!”小小的鲨鱼游过。
“哇!还有小丑鱼,好美的橘红色,活的小丑鱼,会
动耶!”
两个女儿到海洋生物博物馆,一进馆,接触到展示缸时,就兴奋又好奇地说着,一大堆不可思议的画面在她们面前呈现,使得她们内心经历着一种真实的震撼。
我也经历着一种震撼,站在海底隧道,完全透明的环状展示区,一只缸鱼在我头顶优雅地过去,它离我那么近,那么自在,而我可以看到它的白色下腹,眼皮的眨动,它有一对大眼睛,一开一阖,用不同的角度游着,像一块大丝巾,在头顶的水中正面、反面、斜面地移动着。
这种经验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我张大嘴巴,仿佛站在鱼缸下,抬头仰望宇宙穹苍,人生好像到了另一种世界,也许是另一种境界。从来没有一只鱼在我头顶飞过,但是,现在有了。我和缸鱼有了完全不同的经验,它正自在地和我的惊讶同在,而这与以前我和缸鱼的经验完全不同。
第一次接触缸鱼是在鱼市场,在鱼贩老板的台子上。
“老师,今天的鱼很漂亮,要不要来一些?”老板问。
“好啊,给我一些吴郭鱼……要咸水鱼……”我认真地挑着鱼,并且打量着淡水的吴郭鱼会有土味,要记得买海水的……鳕鱼最近有污染,不要吃太多……蚵仔“也有问题”,不要买……
我和鱼的关系里存在着许多禁忌和小心,鱼是用来吃的,关系到我的身体,当作一种食物,它们的位置就只是食物而已。
“老师,这个鱼很好吃,要不要?”老板指着一只缸鱼。
“这可以吃吗?”看缸鱼像一块方巾躺在砧板上,事实上我认不出那是鱼。
“当然可以,用蒜苗炒一炒,很好吃的!”老板一面介绍,还一面拿出已经切好的缸鱼,仔细解释给我听。
看着那只被切成四块的缸鱼,我的心里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纳闷着:“这么特别的鱼,怎么会到鱼市场?大概是很贵的鱼吧!”
它薄薄的身躯看起来一点也不厚实,上黑下白,不知道肉在哪里。
“很贵吧?”我说。
“算你一百块啦!”老板说。
“这么便宜!”我很惊讶,差不多是一条中型白鲳鱼的价钱。
“没什么肉,咬起来下酒很好……”老板说。
“谢谢啦!老板,今天我鱼够了,下次再说。”
我突然感觉到这只鱼被切成四块实在有点残忍,吃是吃不下的了。
“五十块好不好?”老板问。
“我不会煮!”我又胡乱找了一个说辞,老板终于放弃推销。
这就是我和缸鱼的初体验。对于缸鱼是用来吃的,我有一点惊讶,也有一点哀伤,想到它要被人吃,觉得不忍。
一段时间后,我们家到泰国去玩,在游玩过程中,我们被带去参观泰国的皮包工厂,导游介绍这个工厂的皮包非常耐用又漂亮,是用一种鱼的皮做的,这种鱼叫做“珍珠鱼”。
“好美的名字!”我心想。
“身体上长珍珠吗?”团员问。
“不是身体,是皮上面由一粒一粒的圆形颗粒环绕而成,而且每一只鱼只能做一只皮包,因为我们只用背部那一块最美的皮……”导游解释着。
猛一抬头,我发现工厂的墙面上,挂着缸鱼的照片,我才了解到:原来缸鱼就是珍珠鱼!
所有的皮包都是用缸鱼背面黑色的皮做的,导游还告诉我,珍珠粒愈大的,愈是美丽,价钱也愈高。原本皮包只有黑色的原色,直到最近才研发出一种染料,可以让鱼皮变成紫色或红色,因此有了紫色的珍珠鱼皮包。
我花了一千元买了一个黑色的小皮夹,带回台湾作
纪念。
在泰国,缸鱼是高经济价值的产品,做成皮包,可以使用好多年。这里的人们不吃缸鱼,只“用”缸鱼。我把皮包拿回台湾后,想着这只缸鱼的“尸皮”可以陪着我,是比吃掉它要文雅一些。但是想到因为我的需要,要送掉一只缸鱼的小命,我还是不忍,所以那皮包也就没有想用的时候。牛皮、鱼皮、皮革,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动物的尸体,我还是拿着帆布包来来去去,比较自在。
这是我和缸鱼的第二次经验。
第一次见到活的缸鱼,是在台中的水族馆。
优雅的缸鱼在两公尺宽的鱼缸中游着,真的很像一条方巾在移动,行动时方巾的边缘还会有波浪状的弧度。
“好优雅的鱼……”我的内心赞叹着。
水族馆的老板告诉我,它的身体结构设计得很好,就像滑翔翼,在很低的阻力下,可以在水中来去自如,长长的尾巴是它的方向杆,用来平衡身体和改变方向。
我站在缸鱼的侧面,像个旁观者,有距离地看着它,我很高兴终于看到活着的它。这一次,缸鱼是用来观赏的。我不吃它,也不用它,而是好好欣赏它。
老板说,鱼和鱼缸要五万块(台币),我心想,要养活缸鱼需要不少的费用。
直到看到了海洋生物博物馆的缸鱼,我才了解到,以前见到的缸鱼都是小缸鱼,真正的缸鱼可以长到一个人那么大,它在左边、右边、前面、上面游着,让人有一种完全被包围着的感觉,好像有一条方巾,在你上面、下面、左边和右边晃动着,优雅和规律地移动,给人带来一种深沉的放松……
这一次,缸鱼像我的生命导师,教着我许多生命的
道理。
我只是体验……只是感觉……
我和缸鱼的关系,我想也是“人”和“物”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人想着要如何吃掉物,有利于自己,当人们遇到第一个“物”时,他想到的是“食物”,这也是人生命的第一种需求——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于是在人际关系中,有所谓人吃人的世界,占有的世界……偷、骗、抢都是一种吞噬的占有。
第二个层次是“用”的层次,在关系中能够看到对方真正的价值,让对方在你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经营人脉,发展事业都是这种关系。使用对方的优势,创造自己最大的利益。
第三个层次是“欣赏”的层次,在关系中,你欣赏对方本来的样子,你不吃它,也不用它,在你的心目中,它是完整的它自己,你只是静静地欣赏着这份关系。
第四个层次是“悟道”的层次,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你转变不同的角度,观看关系:当你改变角度时,对这关系就有新的体会。这个关系就像你的开悟老师,为你带来许多人生的经验与智慧。
在透明的海底隧道中,阳光从水面上穿越而下,水面下因为光线的折射闪着七彩的色光,一只缸鱼再次穿越我的上空。以前鸟在我上面,天在我头顶;这一次鱼在我上空,海在我头顶。一些平凡的事物,因为“视角”不同,而有了全新的体会;因为观看的我,“观者”的位置不同,而有了新的可能。
我深深感谢创造这些经验的人,海洋生物博物馆花了好几千万打造,只为了让人们看一只一百块的缸鱼,展现不同角度的生命。这是一段丰富、迷离又美好的生命经验。
肉身、皮毛是有价的,但是视角和视野是无价的,真正有价值的关系也是无价的,这就是人生宝贵的地方吧!
栏目编辑 / 丁 尧 终校 / 王晶晶
《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殷国明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一文中说到“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心里媒介,使艺术家通过它把一般生活经验转换成某种艺术存在,因此,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形式的意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形式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它也是“有形式的意味”之艺术。本文主要探讨《再别康桥》的“三明治”结构层次以及在这一形式之外和之内诗人所表达的不同 “意味”。
一、“三明治”的结构
《再别康桥》共有7小节,纵观全诗,我们可以把这7小节分作三个层次。从中不难发现,第1小节和第7小节结构大体相同且前后呼应。第1小节诗人用了“轻轻的”,第7小节便有“悄悄的”与之对应;开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后边便有“不带走一片云彩”。且不说这用词里面诗人的感情有何不同,单这形式便决定了这两小节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层次,即作为诗的第一层和第三层。中间的部分(第2小节至第6小节)与这两个层次不同,没有直接说“走了”,而是处于一种回忆状态之中,描写的大都是回忆中的景和情,所以它们可以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层次,即作为诗的第二层。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应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诗论,同样是新月派诗人的徐志摩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三美”主张付诸了创作实践中,而《再别康桥》的三个层次的结构形式便是一种典型的“建筑的美”,就犹如一块色、香、味俱佳的分作上、中、下三层的“三明治”一样——上、下层的原料大致是相同的,中间层是有别于上、下层的,也是最味美、最珍贵的一层,就如同徐志摩对康桥的那珍贵的回忆一样。据此,便得出了《再别康桥》的结构层次类似“三明治”结构层次的说法。那么,在这“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和之内的“意味”又是什么呢?
二、“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的意味——依依惜别之情
“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也就是从整体上来说,诗人表达的主要是依依惜别之情。这一点,我们从诗的题目上便不难看出。首先,我们来看“再别” 二字。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写过另一首与康桥相离别的诗是《康桥再会吧》,这是他在1922年8月在英国留学结束即将返国前夕所作。同样是离别,一个是“再会”,一个是“再别”,这里面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再会”是期待“再次会面”之意,虽是分别但含有希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也与康桥相约明年再相会——“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从这些字眼里我们没看到忧伤。而“再别”是“再次分别”的意思,是 “再会”之后的“再别”,而不是“再会”之后的“长相厮守”,曾经的希望实现之后再次陷入分别的无奈,这里面涌动着诗人的情感波澜,与第一次分别相比更有一种难舍难分,不忍离去。
其次,我们再来看“康桥”。余光中曾说:“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起。”此话中的“因地而起”便是指因为“康桥”的缘故。诗人与康桥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康桥被诗人认为是他的 “生命的泉源”,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他曾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诗人把康桥看作是“生命的源泉”,看作他的第二故乡——“精神依恋之乡”,在心理距离上他和康桥很亲很近,但现实的距离——康桥毕竟是英国伦敦的康桥——使他不能置身其中。直至 1928年再次来到康桥前,诗人与康桥的关系是心很近身很远,这次故地重游,他才与康桥再次身心相会,但这只是短暂的“相会”,“再会”之后“再别”,所以是更加的依依不舍。
三、“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内的意味——诗人内心情感在诗的三个层次中的发展变化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组织的定义,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二)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三、教学难点
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显微镜,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标本,擦镜纸等实验用品,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展示受精卵卵裂的图片。
请同学们思考从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个体的?讨论分析发育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细胞需要分裂产生新细胞及动物体、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是逐渐变化形成的。
(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细胞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主观察并分析。
学习任务:
(1)显微镜下观察动物4个部位的永久装片、切片或涂片。
(2)比较分析同一部位和不同部位细胞的特点。
(3)以人为例,推测这4个部位分别属于人体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学生分析交流,了解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
2.以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细胞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这些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细胞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先对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分析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存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最终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
(三)组织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组织切片和学习到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知识,说出四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意图】理解和掌握四种组织的名称、特点和功能。
(四)器官
1.出示心脏的图片,引导分析组织是如何构成心脏的。分析理解器官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一种组织为主,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2.出示脑、胃等器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3.问题: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指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形成概念:组织有次序地排列构成器官。
(五)系统
1.不同的器官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但一个器官能完成人体的全部功能吗?
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图,理解各消化器官的有序性和协作性。形成系统的概念: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展示人体的八大系统及人体内部器官图,展示运动员正在竞赛的图片。分析思考,运动时只有运动系统参与吗?
学生理解各大系统的分工及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设计意图】认同人体结构层次的组成以及由部分到整体的学科观念。
(六)小结
1.以上是以人为例来分析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如何构成的,请同学们总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有六大器官;二是构成植物器官的四种基本组织;三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植物体结构。
根据本节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结果看,课前的设计比较合理,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利用复习上节基本知识,使得在教学本课时内容时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关于四种主要组织的认识、又与动物体的四种基体组织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中,首先对上节内容中的相关概念如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概念进行复习提问,以旧引新,给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再利用学生学习小学自然课的基础和从生活中获得的植物体组成的知识,通过对自带植物标本的观察,认识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种器官。在前一节学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础上,观察并认识植物体的器官也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理解植物的主要组织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同时注意到构成植物体的细胞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强调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采取的是“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先由个体深化到器官、组织再到细胞,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信息化工程,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实施了煤炭行业的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工程, 对煤炭开采、加工的过程控制、信息集成、综合经营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1]。21世纪初, 数字地球的概念延伸到数字矿山[2], 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海量信息处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 在同一时空参照系中, 建立矿山资源分布、开拓生产及安全保障模型[3]。近几年, 计算智能[4]、物联网[5]、云制造[6]技术更加迅速地应用到了煤矿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
应用这些新技术, 煤矿企业建立了先进的生产、经营系统, 如管控一体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系统、数字化矿山、智能决策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煤炭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测空间数据获取能力弱导致矿山数字化程度低;二是各厂家都是自行制定传输协议和接口标准, 导致子系统之间信息资源集成难度大;三是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内涵外延不明确, 导致生产经营系统的集成体系随意性大[7,8]。特别是在行业信息标准化方面, 与卫生、交通、教育等行业相比, 信息分类和标准化进程慢。因此, 有必要研究现代煤矿生产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及其信息标准化的内容和相关技术[9]。
1 煤矿生产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
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依据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开采、安全运营的复杂过程, 以井工煤矿为例, 井下包括掘进、通风、供电、给排水、运输提升等环节, 地面还包含分筛、洗选、销售环节。与普通企业相比, 其地质水文资料、井巷工程、安全约束等更显示出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因此, 从信息化或数字化的角度来看, 其生产、经营系统的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其行业特点。按照信息的自然属性, 结合生产活动性质, 把这个复杂的系统划分为6个层次。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 层次结构模型
1.1.1 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分为地质环境资料和矿用对象信息。地质环境资料主要包括矿井原始数据 (地质、测量、钻孔) 和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矿用对象信息主要包括井巷、地质体、设备、配件、材料等基本设施单元。从生产管理的角度讲, 它们是需要监管的基本对象;从数字化的角度讲, 它们是数字化 (生产场景) 的基本构件单元, 需要建立基本实体模型。
1.1.2 生产场景
生产场景也包含2个部分内容, 一是实物可视场景, 二是通风供电仿真系统。可视场景是在建立矿床三维空间地质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 准确地描绘出矿床的三维形态, 矿井、巷道等的空间位置, 实现矿山地表、巷道、矿体等的三维显示;然后部署矿用对象实体构件单元, 按工艺过程连接, 描述采掘过程、运输过程;环境中另外一部分是现实中不可见的, 如通风量、风压、矿压、供电系统、瓦斯突出、逃生救助演练等, 要通过仿真技术实现其数据可视化。
1.1.3 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涵盖监、测、控或混合系统。如利用工业电视对生产场景进行实况直播, 利用定位系统对人员进行跟踪;对瓦斯浓度、风压风量、电压、设备状态进行测量;对运输、提升设备、通风设备进行控制等。如果一个系统有监测、有控制, 则形成闭环系统, 称为监控系统。
1.1.4 安全生产
生产调度即依据操作规程、作业计划和调度管理经验, 通过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单元生产要素信息 (包括人员、工作面作业进度、产量、设备工矿、材料供应、矸石及运力、排水、通风、井下生活供应等) 指挥正常的生产活动, 并记录调度日志。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 安全隐患巡查、排除处理和验收、突发事件响应、事故跟踪处理与记录等是安全生产极其重要的内容, 因此, 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大多称为安全生产指挥系统。
1.1.5 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各部门围绕“安全、高效”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有激励措施, 并通过控制、协调, 实现企业近期经营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从分工上讲包括财务、设备、物资、材料、销售、劳资人事管理等。经营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主题领域, 涵盖的系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1.1.6 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除了全面预算、效绩管理、经营分析以外, 还包括煤矿灾害隐患的管理、故障预测与诊断以及救灾辅助决策。这是更高一级的生产经营活动, 解决这类问题往往要通过综合因素评判和智能计算模型进行预估和分析。
1.2 技术体系
煤矿生产系统集成的技术体系包含4个方面, 如图2所示。
1.2.1 数字化侧重
数字化是将抽象概念、普通文档、客观实体量化, 变成能够用计算机表示的形式, 具体到数字化矿山或数字化煤矿指的是利用电子矿图和多维地测系统数据, 根据三维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理论和方法, 运用空间分析、虚拟现实、WebGIS等技术, 构建真三维空间实体模型, 动态模拟地质变化, 包括矿床 (品位) 、巷道、设备、生产工艺连接等。
1.2.2 自动化侧重
煤矿自动化是通过传感、物联、通信、控制等技术手段, 尽量减少人工参与的环境调节、自动控制的过程。传统的自动化系统按工艺环节 (设备或子系统) 分成综采设备控制系统、瓦斯抽放监控系统、通风监控系统、矿井供电监控系统、输送机监控系统、提升机监控系统、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选煤厂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锅炉房监控系统等;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则通过标准化工矿参数和环境参数的采集、评判, 分区域实施中央集控, 比如全矿划分为采煤与煤流运输集控区、安全和环境监测集控区、调度与监控执行集控区、生产过程控制集控区、公共辅助系统集控区。各集控区通过自动控制网和快速通信传输, 实现采煤、掘进、运输、提升、供电、通风、排水、压风、物流、瓦斯、视频等全过程的分布式在线监控, 从而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
1.2.3 信息化侧重
广义的信息化是指使用IT改变或代替传统人工过程, 煤矿的信息化通常也被认为是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信息技术, 改造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并延伸到自动化系统 (甚至延伸到数据的采集) , 覆盖3个层面: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利用Internet开展的电子商务。在细分了系统的层次以后, 可以认为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而自动化和信息化内涵有重叠或者界面不清晰 (图2) , 但从实际的煤矿信息系统 (外延) 来讲, 可认为覆盖煤矿的企业管理和商务系统, 包括办公、采购、仓储、生产、安全、物流、销售、财务、劳资人事等。
1.2.4 智能化侧重
智能化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在煤矿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同样也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 比如多参数决策问题、预测问题、安全评估问题, 甚至还有设备故障诊断问题。虽然在图1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 实际上应该覆盖更广泛的智能系统。
2 系统集成框架
在煤矿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 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也不断地延伸着“感知”的触觉, 服务于“经营”。按照自底至上的层次关系, 煤矿生产系统的集成框架如图3所示。
2.1 感知接入层
感知接入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并将数据过滤、格式化 (或生成本地备份) 后传给网络传输层, 具有多源、多协议特征。多源一方面是指采集数据对象种类多, 如设备状态、人员定位、电力、矿压、瓦斯、风量风压等, 另一方面是指采集终端多样化, 如各种传感器、电子标签、摄像头等。接入层的协议也很多, 如Modbus, CANbus, RS232/422/485, WiFi等。
2.2 网络传输层
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层传输到数据集成平台或集控区 (多指矿区骨干网) 。目前大多矿区井下、井上都部署了高速光纤网络, 局部使用无线通信网络, 远程用专线连接或租用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线路。
感知接入层的数据传递到骨干网中要有协议转换或协议拓展, 如Modbus按照IEEE802.3 (以太网) 国际标准从原来物理层协议 (EIA/TIA-232-E, EIA-422, EIA/TIA-485-A) 拓展了Modbus串行链路协议, 直接支持TCP/IP, 并在应用层协议上支持不同类型总线或网络设备的客户机/服务器通信;在TCP/IP以太网、各种媒体上的异步串行传输 (EIA/TIA-232-E, EIA-422, EIA/TIA-485-A, 光纤、无线等等) 以及Modbus PLUS高速令牌传递网络的连接中使用Modbus协议;CANbus也通过Ethernet/IP接入TCP/IP网络, 进行数据传输。
2.3 集成平台层
集成平台层对实时数据进行转换与存储, 对矿山数据场景进行建模, 对各类感知设备进行数据场景匹配;通过数据网关汇集监视、监控信息, 支持中央控制和调度, 通过中间件/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XML支持异构系统的集成。其中OPC是基于COM/DCOM技术的工业标准, 它屏蔽了COM/DCOM的细节, 通过网络连接数据源 (服务器) 和数据使用者 (客户端) 之间的软件接口。数据源可以是PLC, DCS, 条形码读取器等控制设备。客户端是OPC应用程序, 如HMI (硬件监督接口) /SCADA (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 以至更上层的历史数据库等;上层信息系统的不同数据库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互访或集成, 通常使用ODBC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 和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标准。
2.4 应用服务层
这里的应用服务包含集成平台, 全面支持各应用系统, 包括监控系统、调度系统、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
3 煤炭 (行业) 信息标准化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在自动化、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遗留系统,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加上煤炭行业的特殊性, 给系统的集成互连带来很大麻烦。虽然集成平台中的网关、工具能够为多源数据、异构系统提供数据汇聚, 为系统互访提供软硬件的支持, 但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数据集成和互访, 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分类、结构和属性的描述问题, 即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3.1 标准化体系
信息的标准化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控制和管理的基础, 也是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在理清了煤矿生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集成框架的基础上, 清晰划分系统的层次和问题领域, 然后分析各信息采集点、监控单元和应用子系统现有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 在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指导下, 进行信息分类、接口定义、协议描述, 并建立示范应用模型, 实现信息在表示层上最广泛的一致性和应用层上语义的一致性。
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信息基础标准及其相关标准、企业标准, 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信息化标准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框架体系如图4所示。
(1) 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文件。术语标准是指有关信息化名词、术语及专业词汇, 避免引起歧义性理解;标准化指导文件是指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制指南以及实施细则等相关标准及规范信息资源标准。
(2) 信息资源基础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元标准。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及代码化准确快速地进行信息交换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10]。元数据 (Metadata) 定义了数据集和数据元素的描述规则和管理方式, 还包括发布、使用和访问权限[11]。数据元 (Data Elements, Data Field) 是通过定义标志表示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基本数据单元, 数据元集合构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字典[12]。
(3) 基础信息标准即通用信息标准, 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代码、机构设置、人员班组信息等。
(4) 应用系统标准主要包括以综合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交换标准, 以环境数据和防灾救灾数据为核心的煤矿安全信息标准, 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和以GIS为核心的数字化矿山地理空间信息标准。
(5) 信息技术标准包括通信系统标准、支撑平台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安全标准。通信系统标准主要包括井下井上通信、数据传输标准。支撑平台标准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提供主要技术依据。软件工程标准包括软件文档编制、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维护及软件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
3.2 相关标准参照和引用
在煤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通信系统、GIS、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系统实施过程中, 需要不断引用新技术和相关标准, 这些标准归类于信息技术基础标准, 根据标准化的程度和应用需求, 或作为参照或直接引用。
在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 除了依照现有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外, 其他信息化程度较高、标准化进展快的行业 (如卫生、交通、教育) 所发布的行业标准, 也可作为参照, 也是加快煤炭行业信息标准化的手段之一。
4 结语
从信息化、数字化的角度研究了煤矿生产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集成框架, 清晰划分了系统的层次和技术领域。一方面, 建设集成平台为数据互访和系统的集成提供了软硬件支撑环境, 另一方面, 为了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矿山的建设进程, 信息标准化必须跟上, 使信息采集、交换、存储和应用标准尽快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许世范.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系统——CIMS/CIPS[J].煤矿自动化, 1998, 24 (3) :3-6.
[2]吴立新, 殷作如, 邓智毅, 等.论21世纪的矿山——数字矿山[J].煤炭学报, 2000, 25 (4) :337-342.
[3]吴立新.中国数字矿山进展[J].地理信息世界, 2008, 6 (5) :6-11.
[4]史有群.选煤控制系统的智能计算模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5-10.
[5]霍振龙, 包建军.煤矿物联网统一通信平台研究[J].工矿自动化, 2011, 37 (10) :1-3.
[6]李伯虎, 张霖, 王时龙, 等.云制造——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6 (1) :1-7.
[7]谭得健, 徐希康, 张申.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J].煤炭科学技术, 2006, 34 (1) :23-27.
[8]吴立新, 汪云甲, 丁恩杰, 等.三论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保障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J].煤炭学报, 2012, 37 (3) :357-364.
[9]马莉.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J].煤炭工程, 2012 (12) :114-116.
[10]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11]ISO/IEC 11179:2003 Information Technology—Metadata Registries (MDR) [S].
基本乐理记谱音高层次基本乐理作为音乐类的基础理论课程,无论是在音乐本专业,还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门音乐理论课,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伴有枯燥性。作为指导实践的一门理论课,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灵活性与实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的层级关系来阐述自己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与看法。
一、从单音的理解到记谱法的学习
基本乐理最初是从单音开始学习的:主要包括音的产生、音的性质、音的分类、乐音体系、音列、音级的分类及标记,以及音的分组、音区、音域等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基本知识予以识记,结合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单音有关的基本常识。而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你很会歌唱、乐感很好,可是如果不会识谱就不能更好地走进正规学习音乐的这扇大门。这也是很多“门外汉”的通病和痛因所在。由此可以看出,记谱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记谱法主要包括识谱、记谱、译谱等方面的内容;识谱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谱号来识别音名及音组;记谱主要训练音符和休止符及带有附点的音符和休止符在五线谱和简谱中的规范写法,以及在音位不变的情况下,更改谱号的移谱练习等;译谱主要针对五线谱与简谱的两种记谱形式中固定音名与唱名的变换与转换。结合记谱法识别音组及音名,用音组的形式标记音名;在五线谱中书写规定的音符和休止符;实现五线谱与简谱两种记谱方式之间的互译。除此之外,节奏节拍、拍号分类、音值组合、连音符等知识点,都要结合记谱法来学习。掌握以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能够为演唱和演奏提供技术基础和服务。
二、从音高关系的层次变化进行知识的梳理
最初级的音高关系,主要研究音的关系:区分音级前后顺序和音高位置。相邻音级构成自然的关系,相邻音高关系构成半音关系。等音其实也是属于这个行列中的,它是一种特殊的音的关系:即音高位置相等同。掌握音级的高低次序和音高位置的關系;就能够判断音的关系,以及找出指定音的等音。
音程指的是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距离。从音程开始,音高关系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两个音之间第一次纵向描述音的位置:根音即低音,冠音即高音,两音之间的度数和音数的计算都是由低到高开始的。同时还有音程的分类、转位及其协和性。这部分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识别音程名称、转位标名称,注明协和性;根据指定音构指定音程、转位标名称,注明协和性。
和弦是通过音程的叠加而产生的更复杂形式。和弦与音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原位和弦与原位音程的低音都是根音;和弦的协和性由其构成的内部音程的协和性决定;和弦也有转位。但是由于相比较音程而言,又增加至少一到两个音,即又增加了至少一到两个音程关系,转位的数量、结构、名称随之也在增加。这部分知识点的最基本的要求与音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能够识别和弦名称、转位标名称,注明协和性;根据指定音构指定和弦、转位标名称,注明协和性。而且,由于常用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各自的原位与转位发生音位的改变,考验学生对原、转位和弦的音程关系及低音位置与名称的准确区分和认真识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变能力。
根据音高关系,将三种类型由浅入深进行学习,不仅能使知识点的层次更加鲜明,知识体系也更具有紧密型与联系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深入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力和能力。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学习,印象也更为深刻。
三、调式调性的区别和联系
大、小调式作为西洋调式,二者有很多的共性:调式音级的构成、稳定音级的构成、音阶的分类。但是二者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大调的主音唱名对比小调的主音唱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调号找法。大调的稳定音级构成大三和弦对比小调的稳定音级构成的小三和弦,形成了大调的明亮、开阔对比小调的暗淡、柔和。三种共同的音阶分类又各自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自然调式音级之间的音高关系形成对比,和声调式由于增二度而形成的大调降六级、小调升七级。旋律调式各自上下行的对比和呼应。都显示着各自的特性和魅力。和声、旋律小调音阶更是在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调式的学习应先明确正音与偏音的关系、理解音级的稳定性。音阶分类根据风格的不同又分为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三种。不同的调式类别造就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它色彩的美妙之处。三种音阶分类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固定的调式:分别以五个正音,即宫、商、角、徵、羽为调式名称。调号的找法与音阶的写法与西洋大、小调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无论哪种音阶,最终我们都要唱名do去写调号,根据指定音写调式音阶。
分别以七个基本音级作为主音而构成的调式就是中世纪的教会调式的原型,大、小调式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经常的使用,已经从中脱离出来,自成一格。而特种调式主要也是结合大、小调式来进行学习,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特种自然大小调”。通过调式名称是否包含“利底亚”来确定其类型为近似大调,从而实现大、小调的区分,通过特殊音程关系确定变化音的音级位置来最终确定音阶类型。这部分内容根据所学专业的侧重的知识深度而不同。
调式调性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对调性的把握和理解,对音阶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明确音阶的书写顺序和书写方法。对不同调式的调号的找法,主音的找法,结合音乐作品,通过分析旋律达到对调式类别的区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调与调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综合各种调式的特点,将调式之间的共性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
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不识谱就意味着后续一切知识点的“免谈”。学音乐,打好基础,就一定要好好学习识谱,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等音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等音程、等和弦、等音调这几项内容,它们之间由于等音的存在着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音程、和弦、调式是乐理的三大核心体系,重要的知识点都汇聚于此。音程、和弦对调式的影响也很深远: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都存在于调式音级中,调式中的音程、和弦又可分为稳定与不稳定。不稳定的音级需要“就近”进入到稳定音级,这称之为“解决”,三和弦之间的和弦原、转位的连接,以及属七和弦、导七和弦的解决等这些内容,除了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之外,同时在键盘乐器的演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理论课是一门音乐类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最系统讲授音乐常识、音乐基本知识的课程。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就要学会梳理知识结构及层次关系。
综上所述,基本乐理的知识层次关系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只有把知识结构的层次划分出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将知识点互相融合,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推荐阅读:
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05-31
硬盘的物理结构Unix系统11-19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案例02-24
智慧课堂系统结构10-28
信息系统基本结构01-26
系统结构实验报告一02-11
计算机系统结构心得体会09-06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成绩管理系统02-10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后答案unit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