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园风光作文(推荐11篇)
极目远眺,你会看见辽阔无垠的田野,没有篱笆之类讨厌的东西阻碍你的视线。几场春雨过后,空气无比清新,似乎空中气还弥漫着淡淡的青草的香味儿,真是令人陶醉。庄稼吐出点点新绿,花儿露出了笑脸,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那翠绿翠绿的小草更是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在欢迎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小客人呢!
夏天的清晨,露珠好像钻石一样在晨曦中闪闪发光,灿烂夺目,直到蒸发化作气体,仍会在叶子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午后,在炙热的阳光下,庄稼仿佛睡着了一样,即使平日里调皮的小草这时候也无精打采的。辽阔的田野里空无一人,四周静悄悄的,只有知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欢唱着。当太阳吝啬地把自己最后一缕阳光也收回去时,所有的小孩子都不在外面玩耍了,都被大人叫回家吃晚饭去了 。
十月,随着秋女孩的脚步轻盈地走来了,看,那怒放的菊花,那成熟的庄稼,给了辛苦一年的农民最好的礼物,田野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庄稼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好像它们也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就要来了,提前准备下了最好的礼物。秋后,随着一场雪的到来,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冬姑娘来了,她为田野带来了洁白的新衣。农民忙完冬储的活计也准备过冬了。同时,白雪的到来也让我们看到了来年的丰收景象……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这里的春天,人们种黄黄的玉米,粽色的土豆,火红的辣椒,肥肥的蒜头,细细的豆角,大大的南瓜,和嫩黄的黄豆,它们各各都像士兵一样挺立在那里。玉米长的高高的站在前面像保安一样,下一个是“南瓜炮弹”专门打小偷,又下一个是辣椒,像箭一样要射出去……
这真是壮观呀!别看种地无聊,其实非常有趣,种的时候还可以跟邻居说话,种完地浇水的时候像泼水节一样洒来洒去好玩极了。
上山的路程中,道路两旁有高大的大树,美丽的花朵,有些花朵贴的很密,好像在说悄悄话,路上你还会看到一群老山羊带着小羊回家,路上小羊会停下来,不知道干什么。
哦!原来小羊在拉便便,上了山,你会看到一群牛在宽阔的草原上低头吃草,有些牛低头吃完一点就抬起头来看,然后又低头吃,像怕别人抢它的草似的。
喔!喔!喔!一听到这些声音就知道一定是公鸡在叫它们把脖子立的很直,尾巴很美丽,像孔雀的羽毛缤纷灿烂,在那昂首挺立,啄食时,嘴巴张开,然后一瞬间就夹起了地上的食物,真是太快了,一群母鸡还带着小鸡散步,揺头摆尾的可爱极了!
清晨,天还蒙蒙亮,公鸡就“喔喔喔、喔喔喔”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不过没有关系,反正我也不喜欢睡懒觉,便早早地起床,吃了这里特产——油杞和土鸡蛋当早餐,便迫不及待地要爸爸带我去奶奶菜地里收集今天食材。我们走在田埂上,看到一块块琳琅满目的菜地,我急猴猴地想摘,一到奶奶菜地,我就先去拨胡萝卜。有的胡萝卜弯弯曲曲像人参;有的2个连在一起像连体婴儿;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胡萝卜。接着,我们转移阵地要去挖山药,来到一陇陇小土丘,上面插着竹竿搭着三脚架,爬满藤叶。爸爸告诉我山药就长在这些小土丘里面,那些看过去像“野草”的就是山药的叶子。刚开始我们以为挖山药很简单的,拿着小锄头把土挖开就可以了,结果把山药给砍断了。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先把四周的泥土挖掉,隐约看到山药了,然后再小心翼翼用手把泥土掰开,整颗山药就可以出土了。
下午,我们吃过午饭后,又马不停蹄地去叔叔动物农场,那里主要有猪、鸡、狗和鱼,今年还增加了新成员——鹅。我问为什么要养鹅,要杀了吃吗。叔叔说,这里经常有黄鼠狼和老鼠,他们会吃鸡,但他们听到鹅的叫声就不敢来,原来鹅是鸡的“守护神”啊。我们下午主要任务是捕鱼。爸爸换上专业的衣服 ,带上渔网,走到鱼塘里面。叔叔在岸上拿着杆子把鱼赶到一个角落,爸爸往那里一撒网,捞上来了十几条鱼,我们在岸上欢呼雀跃。不过我们就挑了一条最大的鱼,其他的继续放养。
记得去年暑假,我上外婆家家。爸爸的车子刚在院子里停下,我就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那清香中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花香。我使劲吸了一下鼻子,恨不得把所有的花香全吸入鼻中。
我来到外婆家的院子里。哇!太棒了,外婆家种了一棵胡柚树,这胡柚树长得老高了,比外婆家的复式楼还高。这棵柚子树旁边还有一个大鸡窝,鸡窝里铺着旧稻草。此刻,一只母鸡正蹲在稻草上憋红了脸“咕咕咕”的下着蛋。站在楼上,放眼望去,四周一片绿色,好似给田野铺上了一层绿毯。
吃完午饭,我提着一个小篮子,里面放一块布,再带上帽子,瞬间变成了一个小村姑。然后提着篮子跟外婆去菜园,外婆的菜园子里的菜可真丰富啊:有水灵灵的青菜、外婆对我说:“这青菜一点儿农药也没打,很绿色的。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小黄瓜粗的跟我的小胳膊似的。菜园子里还有一大片蒲公英,我轻轻地采一朵下来,再轻轻一吹,可爱的蒲公英宝贝就离开了母亲,飞向了远方。
我吹了一朵有一朵,天边飞起一大片白花。等我玩够了,我这个小村姑就开始干活了。我先去摘玉米,这玉米长在玉米杆上,我掰啊掰啊,我使出平生最大的力气往后拉,可我还没把玉米拉下来。我只好先剥玉米叶,再用力一 掰,终于掰了下来。我把沉甸甸的玉米放在篮子里,我感到好有成就感。随后,我又摘了好多…… 摘完菜,我和外婆提着沉甸甸的篮子回家了。
晚上,我们吃了自己下午摘的玉米和青菜,平时觉得味道一般的菜,这次却觉得特别好吃,格外的香甜,外婆还杀了一只鸡,那香喷喷的鸡肉让我怎么吃都吃不够。
在小燕子的呢喃声中,人们迎来了春天。春天的乡村是一幅彩色的画,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嫩绿的稻苗迎风摇摆,小河在唱歌,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各种颜色的花儿也纷纷开放,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好一副美丽画卷!
在青蛙的呱鸣声中,夏天悄然而至。夏天的乡村是一首欢畅的歌,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着,树上的蝉“知了知了”的哼着,蝈蝈在草丛中窃窃私语,甲虫在灌木里窸窣作响,农家的鸡鸭牛羊也在欢叫。最好听的还是孩子们的笑声,他们纷纷“扑通扑通”跳到池塘里嬉戏,好一首动听的歌!
当天气变得凉爽时,秋天就到了。秋天的乡村是一件金黄色的艺术品。菊花开了,开得那么美艳。树叶也变黄了,一片片顺着秋风飘落下来,好像一封封信送到千家万户,告诉他们,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庄稼丰收了。田野被一片金黄所笼罩着,那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压弯了麦杆,好一件大自然馈赠的艺术品!
冬天的乡村是雪白的。在这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花儿凋谢了,小草枯萎了,树木也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乡村的人们却不觉得寒冷,因为他们在做完一年的农活之后吃上一顿团圆饭,可是再温暖不过了。
还有勤劳的农民伯伯会在田里撒种,撒完了种子,农民伯伯还要插秧……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啊!夏天,是一个树木茂盛、绿树成荫的季节。这时,荷花开的最艳了,像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许多的小孩像小鱼儿一样,有的到小池塘里玩耍,有的在自家院子的大树下边乘凉边津津有味的看着书。
秋天,是一个既凉快又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脸上个个挂着笑容。一阵秋风吹来,金黄色的叶子经受不住秋风的来访,便从树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好似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啊!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是一个漫天飞雪的季节。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那腊梅在雪中绽放,真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片片雪花在空中飞舞,给大地披上一件白色地毯。这些雪花真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有的落在一颗颗松柏上,给这些威风的“卫士”披上了一件白披风。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美丽的乡村400字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必不可少的事就是去乡下外婆家拜年。你可别一听说“乡下”,就想起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锅碗瓢盆。现在的乡下,不比城里差哦!不信,就跟我走一趟吧!
外婆家住在射阳县临海镇,那里最有特色的农产品就是大蒜。春节去时,便可见大片大片低矮的青蒜,你可别学我,叫它“韭菜”哈!去往外婆家的路上,看着路两旁大片大片的田地,抬头便可见晴空万里的蓝天,会让你顿时感到清爽无比。乡村的房屋不像城里么那么拥挤,而是零星散落,几十户一排,形成一个村或一个组。房屋也有人家换成了两屋“小洋楼”,甭以为是乡下,就落后哦!不少人家,网络、电视、电脑样样齐全。与城里唯一不同的是,乡下没有路灯,因此乡下的夜比城里的黑,乡下的晚上没有流光溢彩的灯海,只有闪亮的星星和宁静的夜空。
4800÷40=400×9=18+12×4÷2=5600÷70=60×60=1000÷20=﹙18+12﹚×4÷2=﹙18+12﹚÷﹙2+4﹚=
二、按规律再写几个数。
1、75万、80万、85万、、()、()。
2、2070万、2080万、2090万、()、()、()。
三、填空。
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不相同,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数量();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首尾相连,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数量()。
2、△○△○△○△○△
(1)如图,每个△中间有1个○。图中一共有()个△,()个○,○的个数比△少()个。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个○。
3、如右图:————————————————
一、填一填。
1、把下面图中特殊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分数()小数() 分数()小数()
2、0.7里面有()个0.1;0.035里面有()个0.001;3个()是0.03。
3、5.6中的5在()位上,表示()个();6在()位上表示()个()(大写分数)。
4、20.003读作();一百点零六写作()。
5、
36厘米=()米9厘米=()米72克=()千克2米5厘米=()米9千克800克=()千克7元5角6分=()元
6、在()里填上“﹥”“﹤”或“﹦”
7.9(><=)8.20.51(><=)0.5090.6(><=)0.60
7、0.3□﹤0.5,□里最大能填()。
8、写出0.6和0.7之间的两个小数(答案)、(答案)。
二、选择。
1、下面各数中,()的“0”不能去掉。
A8.10
B15.00
C600 2、最接近8的数是()。
A8.05
B7.85
C8.18
D7.98 3、把0.21写成分数是()。
A1/
2
B21/
10
C21/
100
D21/
1000 4、把8.09、8.91、9.08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8.91,8.09,9.08
B8.09,8.91,9.08
C9.08,8.91,8.09 5、小丽说她身高15分米,小明说他身高1.52米,小鹃说她身高149厘米。他们三人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小丽,小明,小鹃
B小明,小丽,小鹃
C小鹃,小丽,小明
(1)这段木料一共锯了()次,被锯成了()段,锯成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
(2)像这样锯10次,这根木料要被锯成()段。
4、实验学校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棵。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棵。
(3)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棵。
5、有20个小朋友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个小朋友之间相距1米。这路纵队全长大约()米。
6、一幢楼房,相邻的上下两层之间都有18级台阶,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要爬()级台阶。
7、大运河一侧的河堤上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张长椅。在公园里的一个湖的四周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张长椅。
8、张明过生日,买了一个周长为50厘米的圆形蛋糕,在它的四周每隔5厘米插一根小蜡烛,需要()根蜡烛。
9、在相距12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20米栽一棵,共栽()棵。(想想实际情况)
10、在正方形毛巾上四周绣花,四个顶点上各有一朵,这样每边都有6朵,毛巾四周一共绣了()朵花。
四、递等式计算
35×(22+60÷2)=(40+2×28)÷4=46×(30-52÷13)=(65+45)÷(44÷4)=540÷(30×15÷50)=(700÷10+50)÷40=
更多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试题和其他相关复习资料,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北师大版
一、我会填。
1、选出点数为1,2,3,3,5的扑克牌各一张,反扣在桌面上。任抽两张,点数的和大于5有()种可能。
2、一个糖盒里有一块奶糖和6块巧克力糖(大小、外包装相同),小红伸手任意摸一块糖,她摸到()糖的可能性大,摸()糖的可能性()。
3、盒子里有大小完全相同的6个球:1个白球、2个黄球、3个红球,萧萧任意摸出一个球。
(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4、有6张牌,其中有4张红桃和2张黑桃,如果抽其中一张,抽到()的可能性大。
5、有三张黑桃A和一张梅花A倒扣在桌上,如果黑桃A被抽走后不在再放回,那么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
二、对号入座。
1、扑克牌有四种不同的花色。现有红桃3,黑桃3,红桃3,方片6,梅花6,共5张扑克牌,倒扣在桌面上。如果只抽一次,抽到红桃3的可能性是()
A、1/3B、1/4C、2/5D、1/6
2、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甲、乙两人任意掷出正方体后,若朝上的数字是6,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乙获胜。()获胜的可能性大。
A、甲B、乙
3、利用转盘做游戏对双方来说()
A、公平B、不公平C、无法确定
4、淘气作抛硬币的游戏,共抛了十次,三次正面向上,七次反面向上,正确的说法是()
A、正面向上的频率是7B、反面向上的频率是3
C、正面向上的频率是0.3D、正面向上的频率是3
三、辨是非。
1、一次抽奖活动的中奖率是百分之一,抽100次一定会中奖。()
2、老师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任意掷一次瓶盖,如果盖面着地胜,盖口着地男生胜,这个游戏是公平的。()
3、从1,6,5,9,6的五张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到9和1的可能性一样大。()
四、在每个圆盘上按要求涂色。
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大,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转到红色和黄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本组课文学习的,一要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本组课文还安排了一个训练的重点:体会拟人句子的作用,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1.学会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通过朗读感悟、分析词句,品味语言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农村的迷人。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夫妇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班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具:有关乡下风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课件。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过程与方法:
欣赏图片,了解荷兰。读课文想画面,体味“牧场之国”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田园风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联系前文,激趣导入。
1、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2、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助,认读生词。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板书:荷兰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绵羊成群)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教学预设:
预设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2、师小结: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导朗读
预设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想象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预设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这句话?一共提了几次?画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3、教师小结: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图文结合,欣赏牧场之美
1、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辽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宁静的牧场;丝绒般的草原与流淌的运河相伴在一起;牧场上,羊儿在悠闲地享受阳光,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膘肥体壮的马儿飞驰到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赞美牧场之国。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2、赞美荷兰。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对于题目的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为在后面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比喻句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3.简介诗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简介:①渔歌子 词牌名 ②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全班交流: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他心里想着什么?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五、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七、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八、默写两首古诗。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直沁肺腑 撩起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1.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柔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之间与“欢快、柔美”有关系吗?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是呀,乡村的景色是怡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美在: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副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一、特殊词语
ABB:气冲冲
眼睁睁
黑黝黝
齐刷刷
绿油油
红彤彤
黄澄澄
AABB:结结实实
兢兢业业
口口声声
明明白白
和和美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ABAC:大智大勇
人山人海
若隐若现
十全十美
惟妙惟肖
无边无际 ABCC:神采奕奕
生机勃勃
书声琅琅
硕果累累
死气沉沉
逃之夭夭 天高地阔:天南地北、左邻右舍、南辕北辙、东张西望 月明人静:风号浪吼、东张西望、东摇西摆、月朗星稀
二、多音字
踏:tà踏步 应:yìng呼应 嚼:jiáo嚼舌 绿:lǜ绿草
剥:bāo剥皮
圈:juàn羊圈
和:hè应和
huó和面
tā踏实
yīng应该
jué咀嚼
lù绿林
bō剥夺
quān圈套
hé和气
huò和药
juān圈起来
hú和牌
三、辨字组词
篷(帐篷)率(率领)觅(觅食)般(一般)协(协调)幸(幸福)序(顺序)棚(马棚)瞧(瞧见)棚(大棚)率(效率)现(出现)搬(搬家)谐(和谐)辛(辛苦)续(陆续)绷(绷带)焦(焦急)
率(率领)耸(耸立)塞(边塞)昼(白昼)蚕(养蚕)耘(耕耘)肺(肺腑)畔(湖畔)垠(无垠)摔(摔倒)耷(耷拉)赛(比赛)尽(尽头)蛮(蛮横)耕(耕种)沛(充沛)衅(挑衅)限(限制)shì:装(饰)、城(市)、(事)故、(是)否xīn:温(馨)、(辛)苦、(新)年、(心)脏 xié:和(谐)、皮(鞋)、(协)调、倾(斜)mì :寻(觅)、乌云(密)布、甜(蜜)、(秘)密
四、近义词
时令—季节照例—按例 率领—带领和谐—协调
倘若—如果辛苦—辛劳独特—特别华丽—瑰丽 思考—思索遮掩—遮盖犹如—仿佛柔软—松软欢快—欢畅 柔美—柔媚
阻挡—阻止
无限—无边 雪白—洁白和谐—融洽
丰满—丰盈
端庄—庄重
闪烁—闪耀
悠然—悠闲寄住—寄居远眺—远望 绿—青 傍—靠肥—胖倘若—如果 独特—特别 赞许—赞赏悠然自得—悠闲自在 此起彼落—此起彼伏
五、反义词
傍晚—清晨 好友—敌人舒缓—急促
微弱—强烈 严肃—亲切柔软—坚硬 欢快—忧伤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赞许—批评
雪白—乌黑天然—人工赞许—批评闲—忙 昼—夜 肥—瘦悠然自得—疲于奔命
六、词语搭配
(晶莹)的细汗(丰满)的穗儿(碧绿)的草原(成群)的骏马(深深)的野草
(辽阔无垠)的原野(白色)的绵羊(金色)的晚霞(漆黑)的夜晚(浓绿)的麦叶(红扑扑)的脸蛋(舒缓平稳)地行驶(密密)的嫩荚(跳动)的音符(欢快)的哨声(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萝卜花(天然)的运动场(甘甜清凉)的滋味
(挂)在房前(进入)梦乡(竖着)旗杆
(住着)小小的房屋(投下)一片浓荫(驾)着小船(翻)跟头(喊)渴了
(开往)城市(恢复)了平静(闪烁)着光芒(攀上)棚架(传)得很远(搭)瓜架(种)南瓜
(剥开)叶片(换上)了新装(擎起)了穗儿(爬上)屋檐
七、课文分析
第20课:《乡下人家》
1、文章按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2、在介绍农家别有风趣的装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装饰”本指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这里采用而来对比的手法。指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把农家小屋装点得色彩明丽,亲切可爱,质朴自然。
3、作者为什么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呢?
答:它们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纸来包装,农村的花是那样简单,那样朴素,但朴素是最自然的,最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
4、“探”改成“长”“冒”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竹笋想迫不及待地看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让人感觉到竹笋的无比可爱。其他两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5、写鸡群觅食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再现了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面。
6、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此处表现了小鸭子怎样的情态?
答: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7、乡下人家的晚餐有什么特点?
答:将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边享用晚饭,便闲话家常,好不惬意。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和闲适。
8、秋天到了,纺织娘…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拟人。把纺织娘的叫声写得比催眠曲还优美,渲染了乡下人家睡梦的甜美,衬托了秋夜的祥和美丽。
9、作者描写了哪些乡村美景?
答:作者描写的景物主要有: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觅食的鸡群,嬉水的小鸭;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地进入梦乡…
10、你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答:文章是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的。从“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株竹”“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秋天到了”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11、《乡下人家》通过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六个画面,描绘了一幅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村活,表现作者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色的喜爱之情。第21课《牧场之国》
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2、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句子紧扣主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的独特之处。
3、写牛吃草时运用了怎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答:“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在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问题,可见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
4、介绍牛吃草一般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第一段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介绍的。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具体描写牛群活动场面的总括,描绘了一幅精致壮观、色彩明丽的画面。
5、从“膘肥体壮”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答: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放牧,而且这里的人民擅长放牧,所以骏马匹匹膘肥体壮。
6、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写马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对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骏马是这无边草原上尊贵的主人,它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任意驰骋在这丝绒般的碧绿草原,骏马和草原是这样的和谐。体现了草场与骏马的和谐之美,其中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7、用拟人手法写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动物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写更富有情致,同时也写出了它们的安闲与悠然自得,表现出它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8、分别找出一个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词语。
答:人:默默无言;奶牛:严肃沉默;自然:寂静。可以看出此时的静谧与沉寂。
9、为什么说荷兰是“牧场之国”?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荷兰牛群众多,生活自然,再加上丝绒般的草地,色彩明丽,非常壮观。第二:荷兰有成片成片的原野,一望无垠,平坦而宽阔,是骏马生活的天堂,没有牧人的吆喝,无拘无束,就连那些小动物也是如此。第三:从动物们的生活就知道,荷兰不仅是奶牛的王国、骏马的王国,也是牲畜们自由生活的王国。第四:晚霞消逝,夜幕降临,挤奶工开始工作,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正因为荷兰三分 之一的土地都是牧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所以人们才说荷兰是“牧场之国”。
10、作者为什么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答:因为作者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只汇成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紧密地练习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
第22课《古诗词三首》
(一)《乡村四月》[宋]翁卷
诗意
绿遍山原白满川,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声里雨如烟。
只有听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乡村四月闲人少,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才了蚕桑又插田。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1、《乡村四月》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前两句是怎样写江南初夏的景色的?
答:树木葱郁,水光映天,色彩明丽动人。蒙蒙细雨中,杜鹃啼鸣催耕,由静入动,现出了活泼的生机,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3、“才”和“又”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这两个字不言忙而忙却显现出来,写出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也写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4、结尾处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人们很忙,而说“闲人少”呢?
答: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的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悠闲的气度,与诗歌前两句互相呼应。
(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诗意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锄地,夜晚搓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傍桑阴学种瓜。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1、《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场面。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是怎样具体写农村田园生活的?
答: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3、“学”字表现了什么?
答:一个“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出了农村儿童从小喜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三)《渔歌子》[唐]张志和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青箬笠,绿蓑衣,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1、《渔歌子》借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2、西塞山前的江南水乡是什么样的?
答: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清新、秀丽,一派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3、“不须归”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渔翁在这优美的景色中忘情山水,陶醉于自然的悠然自得。第23课《麦哨》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生动有情趣的笔调抒写着乡村孩子快乐的童年,在声声麦哨里,孩子们勤劳地割草,快乐地嬉戏,嘴馋地吮吸,表现了乡村浓浓的欢乐。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中了解作者在写作的构思方面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中间的叙事与写景,相得益彰地体现农家的快乐,以朗读来体现儿童的天真快乐。
2、写孩子的脸蛋用比喻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这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比作“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写出了孩子们面容的稚嫩、可爱、美好。
3、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答: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五彩缤纷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4、“擎”字好在哪里? 答:与“举、托”等字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表现了丰收的喜悦。
5、写“天然的运动场”用了什么手法?
答: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这样的运动场是农村特有的,是城市运动场无法比拟的,也表明作者为乡村孩子们有这样“天然的运动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6、孩子们吹着麦哨,为什么这么高兴?
答: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是如此贴近大自然,他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中玩耍、嬉戏。他们的童年是幸福而又快乐的。
7、作者围绕“麦哨”描写了哪些“乐”与“美”的画面?
答:第一: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第二:田野里花果美、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第三: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第四: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8、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宜人吗? 答:乡村生活令人陶醉不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老人家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乡村的景色是宜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好的,他们的美是内在的: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幅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使人难以忘怀。
日积月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园风光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材解读01-17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11-22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09-1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试卷10-2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备课09-14
小学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教案07-1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12-07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单元备课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