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精选8篇)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篇1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用心

爱心

专心

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用心

爱心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篇2

一、从新课程理论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各级专家的专题讲座、学校集中学习、科组同事共同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的新课程理论学习之后, 我对这次课程改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完整的人格, 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全人”,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初中历史新课程在这新的“全人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 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每一个同学的优势、潜能、特长得到发展和发挥, 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 成长为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特点的有用之材, 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挑战。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 提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 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 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具备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难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的观念, 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指挥着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确地前进, 我们要逐步地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教学过程中, 常常把目光集中在少数优秀生的身上而忽视了一大片中下层的学生;为了对付考试, 教学过程重点抓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过于简单、枯燥无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否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等。经常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课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旧知识的掌握, 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预习课文和鼓励他们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师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备课、熟悉教材、深挖材料、扩展知识面;精心构思相应的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教学设计, 进行“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平时上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课后反思, 把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不精彩的讲述、突发性事件的不合理解决等都记录在案, 及时思考, 以免重蹈覆辙。每次测验、中段考试、期终考试后,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试卷解答情况,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日后教学中的参考。考试后师生要经常交流, 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面对面的交流、书面交流等。面对学生的建议教师要及时回应, 对于合理的建议教师积极采纳, 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建议教师要和学生说明清楚, 并对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讨论表示感谢。要做到上述的要求,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过程:认知—理解———实践———再认知———再理解———再实践……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过理论学习、听课观摩学习、亲自参与课改活动。通过每一节课的准备、上课、反思;每一天的努力, 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我们课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并做好教学后记, 好的方面继续保持, 不足之处要立即改正, 并不重蹈覆辙, 少走弯路,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课后的反思就像一个人的教学历史的足迹, 记录着教师昨日勤劳的汗水, 成为明天成功的指路明灯。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 一段精彩的讲述, 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合理解决, 一场令人感动的人生观的思想教育等, 它们都是我们在从教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的积累, 是我们的财富。相反, 一次无意的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没有及时表现出对他的赞赏而使其积极性受挫折, 对学生的突发性事件处理不当等, 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 也应记上一笔, 并立即改正, 以免影响学生的发展。

历史教学在农村中学的现状反思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 兴趣 素质教育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语、数、英通常被认为是主科,政、史、地则被认为是副科,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对历史学科学生不感兴趣,家长不重视,学校力不从心,久而久之,身为历史老师自己也不是怎么重视自己了。面对这种现状,身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是我在农村中学从教十几年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认为历史不重要也罢,认为学习历史无用也罢,你只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刚来这所农村中学的第一年,接手的是五个初三班级。这个初三年级,初一、初二的历史课都是由几位数学老师兼着的,所以,我刚开始接触这一群学生的时候,就感觉到他们对历史课厌恶极了。我就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第一堂课上好,要让他们改变对历史课的看法,让他们喜欢上历史课。

于是,我坐到案前认真分析教材第一课《人类的形成》,通过分析教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长这么大以来,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吗?地球上的人是怎么来的?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问题一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接着我用幻灯打出《爪哇人头像》、《山顶洞人头像》、《早期人类的生活活动》等图片,再指导学生看课文,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人类的出现过程》和《氏族社会的情况》。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后学生都盼着上历史课了。

二、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自己要在心理上重视这一学科,学校也要重视这一学科。

每一个学科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都有它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学校资源的使用方面,历史教学也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在偏远的农村中学中,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尤其是被认为是副科的学科,像我们学校前两年就还有数学、英语、语文等专业的教师兼教历史的情况,这些老师通常只注重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而只把历史教学作为他们的“添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对他们的历史教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样的兼科老师对所兼的历史课可以不备课,不写教案,不批改作业。

现在虽然说农村中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以及一些电教设备,但由于数量极为有限,这些资源通常都被语、数、英、理、化、生所占用了。这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更勤勉,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历史地图册,进一步地提高课堂质量。

三、要多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认识。

偏远农村中学的家长通常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很低,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不高,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长长体格,大一点就出去打工,所以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把语、数、英学好一点,以后出去打工认得字会算数就行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要多去家访,多向家长讲述学好历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让家长觉得他孩子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同等重要。

我教的一个班级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漏加了他10分,事后他拿着成绩单找到我说:“老师,你把这10分加到我的数学成绩上吧。”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爸妈只看我的语数外成绩,我历史考不考都没关系的。”听了这话,我当天就抽空去了一趟这个学生的家里,跟家长交谈了一番,我说:“XX同学是你们的孩子,你们一定希望他知道你们家族的一些历史吧,一定希望他知道他的爷爷奶奶是谁,他的叔伯姑婶是谁,他的曾祖父曾祖母是谁吧。要不然的话,他跟一个不相干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你是这个国家的人就要了解一些这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地球上的人就要了解一些人类的历史,学习历史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以史为鉴。”经过我的一番说道,这位家长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大有改观,以后每科的成绩都他看重了。

总之,农村中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学,需要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去传播新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对策的反思 篇4

究其上述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考试制度的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秋,我市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表现是:教师手中没课标,教师仅凭对教材理解备课,没有依据。大多教师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没有任何可学习、借鉴的学习资料。

三、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习、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习、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才能使每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学习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习

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拔出来。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学会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历史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弥补这一缺憾,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又指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论从实际教学的需要还是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在活动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首先,学生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自我选择,如,面对问题自己选择观点,自己查阅史料,自己动手实践,自己编写材料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等活动。其次,由于有自主权,学生即会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主动展开思维,进行理解、分析、整理、综合对比、合理评判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们得以广泛查阅资料,搜集课外知识或进行实地考察等,这将使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大大超越书本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视野。而且由于开展活动课,学生参与的多,对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会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实际有效的运用,而不是靠机械背诵和表面理解来掌握知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讨、创新意识。

活动课的开展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等;而且活动课过程中,拓宽视野的资料查阅与分析,资料的对比分类研究,对前人定论的认同或质疑,对历史遗迹的寻访与审视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研讨、创新意识。

4、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的开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亲身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活动课的设置促使师生创造性地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

组织活动课教学,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活动课教学的实践必将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角色的转化。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历史活动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第二课堂,看作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因此,对于活动课的研究明显少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将活动课看成跟课堂教学并列的基本课程。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活动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河海大学出版社《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一书对上述观点都有叙述。相对而言,对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具体的实施和开发各种专业刊物上尚未出现。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客体——活动——主体”论,即在客体的作用和主体的状态变化之间插入了一个特殊的中间环节——主体活动,在学习中让学生具有活动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动脑动手。

(2)赞可夫的发展性原则: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的发展,教学内容应逐渐丰富和深化,组织形式需要逐渐复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应逐步提高,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其的自身发展为目的。

(3)成功心理学理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欲望,有获得承认的需要。

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成功的机会,只要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巩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乃至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动机,增进自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

(1)科学界定“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

(2)合理安排初、高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探索出科学实施活动课程的操作机制,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3)注重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过程、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历史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

2、研究内容

(1)中学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实施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计划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3)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4)中学历史活动课多种模式的建构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思辩论证法。

(2)调查研究法。

(3)实验比照法。

(4)经验筛选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和开题;收集与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完成课题组内部的基本工作分配。完成开题报告,向专家组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进行本课题的初步论证。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

启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课程计划,课题组老师对自定的活动课模式进行操作性研究。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一年级结合教学实验的成果完成中期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9年1月

开展历史电影、历史游戏、知识竞赛、历史小报,历史故事演讲,历史歌曲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组织学生编排历史短剧,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历史歌曲和历史电影进行加工和修改,同时,完成学校历史知识竞赛题库的筹建。

第四阶段:2009年2月—2010年4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并以论文和素材库形式展示课题成果。撰写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上级专家的评估验收。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组在学校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根据预先制定的研究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在七年级举办了“成语故事大家讲”以及在八年级举办了“长征故事大家说” 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10个班级近200名学生参与。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各班选出2名优胜者参加年级组决赛。活动中,我们聘请了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担任决赛现场的评委,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且,请评委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2、在七年级举办了以“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为主题、在八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为主题的历史知识手抄报的制作活动。每次活动教师指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抄报。要求人人参与,然后,课题组成员对收集上来的手抄报进行逐一筛选,从中挑选出100多份手抄报在学校大橱窗展出。该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高一年级举办了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主题的辩论会,这项活动从计划到具体落实,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先在各班分组进行辩

论,获胜方参加年级组的复赛,最后两个优胜班级在学校多功能进行决赛,并现场实况录像。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担任评委,并现场进行了点评,整个活动过程组织严密,配合默契,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课题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在高二年级举办了“课本剧表演”。由课题组教师分头搜集资料,筛选剧本,最后,确定了“文成公主入藏”、“重庆谈判”、“开国大典”、“新航路的开辟”、“法国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加冕称帝”等10个片段,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每班安排2个学时表演。该项活动学生特别喜欢,参与的热情高,干劲大,效果好,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5、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课题组分阶段举办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根据学校政教处提供的革命歌曲备选曲目表,我们结合各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了诸如“歌唱祖国”、“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阿瓦人民唱新歌”、“心中想念毛委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南泥湾”等100首革命歌曲,先在课堂上分组比赛,然后分班级比赛,最后准备在全校掀起“革命歌曲大家唱”的高潮,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科学的界定

1、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的历史学科活动课。集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指中学历史教学中区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活动课程和具体进程安排。

3、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内涵拟可表述为:在中学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活动课程并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对历史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课程的合理安排。

4、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并有利于会考和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方面。

首先、以历史教材为依托,认真组织教材中的活动课。

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活动课,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选题都很精巧,内容丰富。譬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报告会等等。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其次、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生提出建议,能否将“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改为“爱国歌曲联唱”。毕竟,抗日的主题更单一,离今天的学生更遥远一些。同意将主题改变,但教师也提出要求,所选爱国歌曲在演唱之前,必须有词曲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爱国之情的介绍。主题的改变,更符合今天的学生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譬如,我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百里风情线》、《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我们周围的文物古迹,选取主题,开展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方面。

通过本次课题的活动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活动课,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这符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使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课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

首先、历史活动课把课堂和学科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提倡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譬如,将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举措。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历史信息,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样就使学生把远离时空的书面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的更深透。既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

其次、历史活动课使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综合应用。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通过查阅资料、选取主题、排练表演、制作道具等,弥补了青少年自主性、实践性的缺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策划、制作服饰头饰、布景、画宣传海报„„尽管有的表演有些过火,有的道具不符合时代要求,有的主题不鲜明,有些内容挖掘的还不够深刻等等,有许多还很稚嫩的表现,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演历史短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领域。

第三、历史活动课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搞配音伴奏;写作水平较高的,就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耐挫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课的

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耐受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

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人们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教学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会成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我校初中年级班额普遍较大,平均人数接近70,大班额的存在,对活动课的开展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任课教师为了组织一次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的周期太长,承担实验课的教师负担过重。

2、学生对历史学科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历史是副课,中考不设为必考科目,高中只有文科生才重视,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指定的课题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加大了教研课题的难度。

3、对课题组教师而言,大多没有做过课题研究,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敬业精神强,工作积极性高,投身教研教改的热情高,只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希望上级科研部门能定期组织一些研讨培训,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篇6

及实践

摘要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素质教育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地完成。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对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及所面临的困难作一论述,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教育,实践

中学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可谓一门百科全书式的教材。一般来说,历史科的内容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战争史,科技史,教育史,文学史,艺术史,民族史,外交史等。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方式僵化,(1)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重视,达不到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效果,影响了历史课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2)

到底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课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学和教研工作者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试验和论证,并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主张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4)因此,历史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睢宁县古邳中学教师金斐

课改背景下,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人尝试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艺术教育。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所谓艺术,《辞海》对其内含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艺术报》的万丽君处长认为,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而实施的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很少见,纵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其地位还很低。众所周知,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地位还蛮高的,但从小学开始,艺术教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到了初中,艺术教育更少了,高中的艺术教育则几乎被取消了。这种状况,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即便是在专业学校甚或大学,艺术教育也变成了技艺教育,这违反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中教

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人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获得了初步的经验。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着力培养高深的艺术专业人才,也不只是为了进行歌唱表演等技艺教育,更不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而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实践,从近期来说,有如下作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知和运用,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从远处来说,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践艺术教育呢?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结构决定了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艺术教学素材。一,文学方面。中国史中介绍了大量的文学及作品成就,如诗经,左转,史记,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以及大量的近现代文学作品。世界史中,仅以近代法国为例,就有巴尔扎克,大小仲马,雨果,莫泊桑等人及其大量作品介绍。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热爱文学的学生都既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艺术养料,又可以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二,歌舞方面。教学中,有的学生艺术细胞特别丰富,或歌唱得好,或舞跳得好,或戏演得好„„。历史教学中,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内容非常多。(5)如中国古代史中就有歌伎部,邵乐,印度(天竺)舞,有京剧艺术,有民间艺术,有说念唱打艺术,有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等内容。通过播放《霓裳羽衣》,《楚商曾侯乙编钟》,《秦王破阵乐》,《竹枝词.湖北编钟乐团》等编钟曲,学生对中国古代乐器的成就和神奇表现力赞不绝口,也对成套编钟的构造及发音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古代音乐方面的辉煌历史成就。通过播放一曲《大风歌》,那气势如虹的韵律和节奏,很震撼人心,同时学生对西汉刘邦的感性认识也更加深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以前只是朗读背诵过,通过一曲音乐表

现形式,学生对词牌,词的韵律,前后片的结构,平仄声韵,以及望月怀人,睹物思情的优美境界的认识深化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苏轼的词作,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不少学生更以会歌唱之而为荣。通过播放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校园歌曲《大头皮鞋》,其中唱到“穿上大头皮鞋,想起了我的爷爷。走过雪山草地,踩过了敌人的肚皮。„„跨过鸭绿江边,冲破了三八防线„„革命传统不能变”, 学生对所学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及新中国成立后动人心魄的抗美援朝史,更感兴趣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得以强化。由于词曲朗朗上口,学生以试试的心理学唱,没想到竟然很快学会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及流行歌曲的充斥,革命歌曲已经很少在校园唱起。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的革命岁月,拉近了历史与现今生活的距离,这方面的材料包括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田汉词,聂耳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三,造型艺术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文明中外。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艺术教育极好的教材。又如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及其人物,山水,花鸟等写意及泼墨画作,更是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至于教学形式那就灵活多样了。四,语言文字艺术。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时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朗诵,征文,书法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例如,在建国XX周年,共产党成立XX周年,建军XX周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诞辰XX周年,长征胜利XX周年等等纪念活动中,可深入开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举办的效果看,学生的模仿及创新能力超出了老师门的想象。如征集上来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长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演讲会上参赛学生不仅感情真挚,而且能够跳出老师事先的指导和安排,有讲有演,有说有唱,身体语言丰富多彩,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又如在上完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进行课堂辩论:假如陈胜和吴广当时没有遭遇“会天大雨”,而是按期到达了渔阳戍边,那么规模宏大的秦末农民起义会怎样?正方:可以避免;反方:不可以避免。学生的讨论“不亦热乎”,顿时班级像炸开了锅。这样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艺术活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中学实行艺术教育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它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许多教师一时还很难适应;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上一节历史课不再只是听听读读划划记记背背;对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会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会不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这会不会引起其他老师尤其是艺术课老师的嘲讽和讥笑?这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冲破束缚,锐意进取,大胆实践,深化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注释:

(1)张元:《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清华历史教学》第13期,2002年10月出版。

(2)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3)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4)张元:《教好每一节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期。

(5)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中华书局,2003年

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艺术教育: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人民教育》,2006年第3期

2.邵跃飞:《论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青少年教育》,2004年第11期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篇7

1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提出

高中历史教学既要为学生服务, 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 树立正面的价值观, 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 又要为学生负责, 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为实现学生的梦想提供动力。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非常慎重,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与实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才能产生历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1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

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是指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开设校本课堂等手段, 增强当地历史知识的教育, 提升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 让学生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 体验历史研究的科学、严谨和乐趣。这种校本研究在理念上是先进的,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高中历史本身地位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 同时, 教学成绩的压力是任何一线历史教师无法绕过的话题, 因此, 在高中开展一般意义的历史校本研究显得有点奢侈, 在实践中很难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提升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学生成绩的现实, 我们提出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 “校本探究”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 而不以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为基础。因此, 这时的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 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对高中历史教材和练习等进行二次开发, 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 实现在有限的高中历史课中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成绩的教学目标。

1.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探究式教学

普通意义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是基于现成的教材进行的, 而我们所说的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历史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进行的。正是二者的基础不同, 决定了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要把工作提前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上, 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校本探究教学。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多样性, 基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三维目标、背景知识、学案导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生成性问题等, 涵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开放性, 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也是校本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浓厚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各有千秋, 教无定法, 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好的方法, 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校的生源、传统、文化不同, 教师的特点不同, 不同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不同, 不同时代的学生思想不同, 决定了历史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有个性。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正是强调历史教学要与校情、学情相结合, 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

基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双重目标,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 涵盖高中历史教学全过程, 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2.1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力求适合校情, 提高效率

高中历史课时少、容量大、理论强、跨度大, 加上学生对历史学科长期以来的认识, 以及各科作业的挤压 (以每天五科, 每科30分钟作业量计算, 一天至少需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作业) , 导致高中历史预习少, 复习少, 上课临时应付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怎样让高中学生喜欢历史?投入适当的时间学习历史?这实际上是高中历史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要让学生投入历史学习, 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让学生喜欢、高效实用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是基本前提。几年来, 我们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坚持以下几点:

2.1.1 按需开发, 分类修订

我校的生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校, 我校有成绩较好的宏志生、有占半壁江山的美术生、有学习中等的普通生。每年多达300多人的美术生使我校成为福建省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校, 美术生校本教材的修订首当其冲, 从2010年开始, 我们就开始修订美术生高考文化集训历史校本讲义。美术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进行美术专业集训和考试, 下学期3月份开始才开始文化集训, 只有三个月时间, 要完成高考历史复习。根据现实情况, 我们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修订了高考复习历史校本讲义, 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压缩成一本讲义, 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化繁为简, 深受学生的喜欢,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近几年, 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 美术生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逐渐走向成就, 从高一、高二到高三复习形成有一整套历史校本教材。同时,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们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例如, 针对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和学习存在较大的不适应, 加上现在多媒体手段的大量使用, 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不重视板书设计, 为了节约学生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专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书, 并将历史课堂板书设计整理成册, 成为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 受到学生的好评。

2.1.2 突出主干, 构建体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本教材, 我们的校本教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 围绕历史教学进行, 并不是开发地方史。为了更好地提高校本教材的精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我们的历史校本教材以最简练的文字, 最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进行编写。一般情况下将历史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或内容、影响) 直接呈现给学生, 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 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要科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2.2“校本探究”课堂教学大胆改革, 力求突破

在信息化时代, 历史知识大都在网络上可以查阅和学习, 高中学生的疑问在网络上大都能找到答案, 因此,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当前, 我们很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容量大, 任务重, 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同时, 又由于高中历史教师大都有高三教学经验, 常常会以高考的标准人为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注重理论分析, 挖掘知识深度, 导致高中历史课课堂氛围沉闷, 学生积极不高, 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高中历史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主要理念, 经过几年“校本探究”课堂教学的摸索,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2.2.1 巧设校本预习, 激发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如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特别在预习环节, 常常用完成知识结构的填空或抽象的历史思考题来作为学生预习作业。真正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探究的愿望, 如何布置预习是前提条件。在信息化的今天, 在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的时代, 巧妙设计校本预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预习的问题。二是预习的人。

预习作业要体现校本探究, 大胆突破, 力求新意, 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多年布置预习作业的效果看, 通常的预习学案虽然知识结构完整, 思考问题有深度, 老师比较喜欢采用, 但实际是知识填空大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 加上学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上课老师还要重复一遍的知识, 而思考题的难度较大且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预习作业往往形同虚设。既然学生实际预习效果形同虚设, 不如大胆改革, 预习作业不求全求深, 要体现校本特色和探究性, 历史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如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什么是“荷兰病”?从“荷兰病”看荷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如美术生的作业就要突出基础和有趣, 宏志班的作业可以提高深度, 校本预习作业就是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预习策略。

2.2.2 深化课堂改革, 师生同台探究

校本探究教学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 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课堂是检验预习效果的主要环节, 布置的校本探究预习题要在课堂上解决。预习对象的指向性决定了预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预习一般都是面向全班同学, 但很难检验预习效果, 学生是否真正进行预习成为一个难题。我校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先学”成为“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检查预习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来分享探究的问题, 一般课堂提问采取学生主动回答的办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但实施到最后往往成为几个同学的表演, 这是中国高中学生的思维决定的。因些, 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检验预习效果, 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历史学习小组, 按照历史成绩分组, 以50位同学分成10组为例, 按历史成绩名次每10名中抽一位学生组成, 每组五人, 保证每组的历史成绩基本均衡。历史学习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机制, 预习、课堂、作业、成绩等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均要列入评比。为避免课堂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 选择那些同学上讲台就考验教师智慧,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 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 主要的原则是指定与抽签相结合, 奖罚分明。假设10个预习问题, 每组解决1个问题, 每组五位同学选一位在课堂上发言, 这时教师就要随机抽取与事先指定相结合, 灵活运用, 每次发言都要记名 (组长记名) , 保证五位同学都有发言 (并非每节课, 而是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 体现的全面性和指向性相结合, 更有效检验预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由于网络科技的以达, 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获取历史知识, 解决一些历史问题, 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很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用课件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 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想法和有趣的问题, 历史课堂不在是沉闷的教师讲授, 成为师生同台探究的舞台, 教师讲的精, 学生学的活, 彰显了教师魅力, 突出了学生主体, 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 让“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充满活力。

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反思

严格地说, “校本探究”应该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方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应该是覆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只有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课外探究性活动等全方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贯彻“校本探究”策略, 才能真正探索出最适合的历史教学策略。在开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课题实践中, 我们梳理出一些感悟和反思。

3.1 突出校本, 引领探究

最合适的教学策略才是最好的, 校情、学情、师情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的不同, 校本是关键, 探究是途径。

3.2 价值引领, 激发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措施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88-01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的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要求老师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进行更新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顾名思义,反思就是自我的反省,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批判,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而反思性教学就是指老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活动、学生的课堂反应等等)进行分析和思考。这种反思性教学的行为不仅可以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且也可以煅炼学生们的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一个真正好的历史老师,一定要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让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高中历史如何做好反思性教学

1、做好课前的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前备课,这应该是所有的学校一直以来不变的规则,常言说的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老师的备课工作也就是课前的计划,即课前的反思,是为整个历史教学提前做好准备,给历史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进行提前的预测和预防,给有效的教学成果提供有力的保障。课前反思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教学的理念、教材的内容、各个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反思后再去决定用哪种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历史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而有序。比如说,在高三的历史课程中有一章是“开辟新航路”,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在上课前就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认真的看视频,然后找不同,让学生们通过观看欧洲15世纪和16世纪的两幅地图来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提出问题来,再去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说出为什么会开辟新航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开辟新航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会去自主、自发的去教材中寻找答案,总结原因,分析问题,从而煅炼了学生们的观察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2、做好课中的引导

基于高中生们思维活跃、好动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些青少年们的思想意识,虽然历史老师辛苦的在课前做好了各种反思,课上还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再象中小学生那么的单纯,他们具有叛逆的心理,老师课前所设计好的问题及课程讲解,他们也许根本不关心,而且时不时还会给老师提出一些偏僻或被老师忽略的知识点,而这时如果老师不能给予合理的解答,就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于对老师会怀有某种偏见,从而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们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历史老师设计的这节课对这个班级适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下一届的学生就不一定能接受,引不起共鸣,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各个班级学生们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还包括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时间、调整教学计划,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创造一个融洽、和谐又活跃、高效的课堂的氛围。

3、加强课后的总结

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车之鉴,只有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的回顾,从中发现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例如,一位历史老师在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章节时,设计了许多的环节,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一大堆的资料,还留出了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是完美,一定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但一堂课下来,仍发现了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因为老师一直在提问,一直在摆事实、讲道理,而到了学生们互相讨论的环节,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太强,教学内容安排的太满、太多,整个课堂都是老师在往学生们的脑袋里灌输,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所以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去发挥、讨论。这就是老师课后需要反思的地方,因为老师现在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主见的高中学生,完全可以大胆的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放的开,才能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才能推进有效教学、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不是主要的学科,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所以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历史老师必须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何晓东.试论反思性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上一篇:关于规范员工请假手续规定下一篇:职工带薪年休假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