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老舍

教学目的

1. 通读课文,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把握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2. 鉴赏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茶馆》共三幕,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了前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人们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难以为继的情景。

教学重点

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简介老舍及其《茶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上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短篇小说。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辗转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其中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和《茶馆》。

二简介剧情第一幕:18,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二幕剧情梗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李三向王淑芬抱怨

第2节-“我给三爷拿菜钱去”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第3节-“难民散去”王利发打发难民

第4节-“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巡警大兵压榨

第5节-“报童追唐铁嘴下”超级骗子唐铁嘴要租房

第6节-“同松二爷下”“铁杆庄稼”幻灭、怀念

第7节-“同宋恩子下”“混世魔王”敲诈

第8节-“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刘麻子与老陈老林交易

第9节-“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崔九峰绝望

第10节-结尾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三、讨论问题

1、从戏剧内容看时代。

(1)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人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四个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从戏剧语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①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②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四.归纳思想内容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绘,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五、理解和把握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特殊的戏剧冲突

1.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茶馆》的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雷雨》、《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小结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2、特殊的戏剧冲突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第2课时

一、朗读,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

1、王利发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对逃难饥民强硬、不屑,无怜悯

王利发对巡警大兵极力讨好,巧于应付

对刘麻子等心里厌恶,笑脸相迎

2、常四爷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常四爷是旗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他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

5、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呀!

6、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7、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8、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9、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总之,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在说话、在活动,但这些话、这些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二、品读重要语句,鉴赏语言特色(一)欣赏重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义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这里是谐音双关。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旗人,在他心里,鸟比他自己还重要,让人觉得又可笑又可怜。但在可笑的背后,却又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却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作为自己活下去的寄托。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二)鉴赏语言的幽默风格。

--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本人介绍了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假设,教学的基本假设是教学方式的依据,可以说,有怎样的基本假设,就有怎样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假设,但依然会有无意识的假设。例如,当教师选择用自己讲解的方式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其基本的假设就是:“学生是划一的,只要教师讲得正确、清楚,只要学生认真听,学生都应该学会。而且,学生所建立起的学科与学科的逻辑结构必定与教师相同。”另外,其基本假设应该还有“教者,就是教师”“学生自己是不可能学会的,即使能学会,也是浅层次的”等。本文将以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阐述其教学方式。

一、学生自己学习的组织方式

后“茶馆式”教学认为:学科与学科体系是要靠学生自己构建的,每位学生构建出来的学科体系也不会完全相同,而且,不相同的学科体系不一定是错误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的组织方式主要为两种,即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独立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个体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群体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个群体,既可以是由两至五人组成的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的大组合作。

1.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本质阐释

一是班组授课制下,走向个别化教学的组织方式。

独立学习,是一种“非同步”教学。即使学生用于独立学习的时间相同,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也相同,每位学生所关注的、认识的、疑惑的、学会的东西都不会相同。自然,独立学习的结果,也一定是有学生能够学会,有学生没有能够学会;有学生这方面学会,有学生那方面学会;有学生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没有学会。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非同步”教学。这个小组质疑的、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其他小组关注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资源往往来源于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所产生的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差异。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下走向个别化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

二是具有跨学科、跨学段、跨课型的普适意义。

课堂教学有不同层面的研究,例如,倡导××教育、打造××课堂等,比较宏观。亦如“先练后讲,当堂训练”“三读三议”等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微观。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人把它称为“八字教学法”。其教学方法操作性强,但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且,操作性越强,往往适用范围越小。教学方式的研究是中观研究,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它上接教学理念,教学假设等,下接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学方法的归纳与提炼,教学方式又指导教师产生各种多变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式既有一定的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上海市教委在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评价中,对于课堂教学仅设了一个“教学方式”的指数,正说明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转型阶段的关键作用。

三是符合“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育同仁普遍认同。“最近发展区”较完整的表达是: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水平称现有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交给的智力任务;另一个水平称能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毫无疑问,“最近发展区”很清楚地阐述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的组织方式。

2.后“茶馆式”教学与基本特征、基本假设的关联

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后“茶馆式”教学基本特征,而基本特征是该研究的核心成果。

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它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论阐释,叙述的是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由于是教学论的阐释,操作性不强,因此它需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策略的支撑,同时,方式、方法、手段、策略等也凸显了基本特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既包括学生个体学会的,也包括学生群体学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后“茶馆式”教学很自然的选择。

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二:“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它是后“茶馆式”教学认识论的阐释,叙述了学生怎样学才能真正学会。划一的教师讲解,不能使有差异的学生真正学会。更多学生的学会,需要开展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客观世界的对话。当学生独立学习时,学生开展与自己的对话,与客观世界的对话;当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开展与学生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客观世界的对话。

依据后“茶馆式”教学基本假设。教师以自己认为的学科逻辑结构进行讲解,那么,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一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如果以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方式,那么就由教师提供帮助,让学生自己建构学科和学科逻辑结构。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由教师提供的,学习要求是由教师制订的,但是教师已经不是直接的“教者”,在这里“教者”成了文本、实验,以及由电脑开发的教学资源。在合作学习中,“教者”不仅有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后“茶馆式”教学认为:被教者有收获,教者也有收获,总有一部分内容显示能自己学会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都是“非同步学习”,这种组织方式已经关注到了学生间的差异。

二、学生自己学习的认知方式

以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认知方式维度看,教学方式又可以分为“书中学”和“做中学”。“书中学”的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读文本、看视频获得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知识,即间接知识。如采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从“读读”开始,从而获得间接知识。“读读”是一个方法,从“读读”的方法,可以提炼出独特的教学方式。从组织维度看,“读读”是学生的独立学习;从认知维度看,“读读”是学生的“书中学”。新课程推进后,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知识,它称直接知识,学生自己直接获得知识的方式为“做中学”。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是后“茶馆式”教学对“茶馆式”教学的新的发展。

1. 对书中学、做中学本质的阐释

对知识的再认识。

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呢?我们将其归因于对知识解释的变化。过去,我们把知识解释为掌握了多少,即学科的结论。现在,我们把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作为一种知识,把学科的结论称显性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称隐性知识,或称默会知识。在现代的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隐性知识的重要程度高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支撑着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同样也影响着人的创新能力提升。

学生探究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听一遍、读一遍、讲一遍和做一遍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正说明:“做中学”方式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增加了探究的经历,获得了隐性知识,而且对显性知识,对结论的理解上的深刻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数学中的“循环小数”和“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教学,一个是数学概念,一个是数学的运算法则。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例,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先看书,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做若干题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得出了概念和运算法则,而且,学生不但得出了结论,同时还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当然,这样的做题目,与课后学生做练习的目的与性质已经不同,课后做练习是为了巩固、应用概念与运算法则。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的概念、有的内容,如果没有“做中学”的方式,学生很难真正学会。

2. 与基本特征、基本假设的关联

丰富后“茶馆式”教学基本特征的内涵。

后“茶馆式”教学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何为“学会”?教师应该依据课堂教学目标。以往我们强调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现在要强调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会的有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在知识的结论上,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上。后“茶馆式”教学基本特征之一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那么,“相异构想”的暴露,不仅在结论上的不同认识中,还可能在不同的认知过程之中。

后“茶馆式”教学基本假设的新解释。

“教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过去我们总把其中的“学生”解释为学生教学生。在经过“做中学”的方式实践后,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可以解释为学生教学生,也可解释为学生教自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教者”正是学生自己。“学生之间有差异”,所以当“做中学”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上时,不但学生在认识上有差异,而且每位学生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三、学生自己学习中的教师帮助

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

1. 制订学习任务

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应强调学生能够学会什么。在“教师的讲堂”,教学目标只要教师明白就行,而在“学生的学堂”,教学目标应该以不同形式让学生知道。可以把教学目标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侧重面。如果采用“做中学”的方式,那么,教师可以不告诉学生结论,只告诉其探究的方向。

提供学习资源。

学生的学习资源形式多样,至今,教科书为主要的资源。有人把教科书称教材,其实教科书也是学材,教科书是给教师、学生共同使用的。但是,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并非都适合本校、本班学生自己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校本化的处理。我校曾经有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进行增减的尝试。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看做是一个“例子”。举这个“例子”、举那个“例子”都可以,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也都可以。关键是怎么举好这个“例子”,这篇文章适合做什么“例子”,学生需要什么“例子”?教科书的某些章节,学生自己学习有些困难,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辅助,如读前放一段录像,给学生一个图表、问题、习题等,有人把它们称为“任务单”“导学案”等,用于对学生自己学习的帮助。特别是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资源会更加丰富,更富有个性化。

明确学习要求。

教师应该把学习目标分解为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具体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多次阅读文章,但是每次阅读文章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而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先听,听之前,教师应该明确听了之后,学生要做什么事。要求越明确,导向性越强;研究越聚焦,目标就越容易达成。

选择学习途径。

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等也是教师确定的。例如,学生独立学习,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课前学习的时间,计入课外作业总量);可以一次先学,也可以多次先学;可以先读,也可以先练(如数、理、化等学科的练习课)、先听(如外语课);可以使用文本,也可以选用信息技术开发的视频资源。高度灵活,完全因不同学科、学段、课型、内容而定。

2. 教学评价与解决生成

编制学习评价。

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呢?这就离不开教学评价。评价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习题,也可以是问题。评价的主体也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解决生成问题。

在“教师的讲堂”上,学生少有生成性问题,即使有生成性问题,往往也不能得到解决。在“学生的学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不但大大增多,通过努力也大多能解决。后“茶馆式”的基本特征之二是“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该特征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生成性问题,学生要真正学会就需要对话。生成性问题的引导、暴露和解决需要依靠学生,还需要教师。因此,教师的学情分析,不仅分析“学生先学”之前,还要分析“学生先学”之后;不但要有备课时的静态分析,还要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分析。

《卖炭翁》“后茶馆”式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并通过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适时评价:读得字正腔圆;读得节奏分明;读得声情并茂……)

2.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朗读。(以后进生为突破口,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请同学们把易读错字的读音带到文章中去反复读。

5.再次指名读文。

6.生自由读文,画一画本首古诗是如何停顿的。生边画边练读。

7.师领读,学生修改停顿并跟读。

8.指名读文,要求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质疑,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生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汇报,生生互相解决字词情况,师在旁加以指导。

4.再次读文,小组合作试着说说诗意。师巡视。

5.指名汇报诗意。(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如有不明白之处,师再加以引导)。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古诗,体悟作者情感)

1.生自由读文,并思考: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卖炭翁?

2.生答:可怜的、落魄的、脏兮兮的……

3.生带着以上感受读古诗,读出卖炭翁的落魄、可怜……

4.指名读文,师指导。

5.生自由读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作者白居易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深入刻画卖炭翁的形象。(明确:采用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等写法)

同学们,这首古诗课文里只节选了前八句,后面还有十二句。后来卖炭翁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想,就请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看看卖炭翁之后又会遭遇怎样的状况。明天我们再一起交流。

《茶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华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 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4.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7.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9.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all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二、戏剧主题分析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第三课时

一、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宏大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

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二、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 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三、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解题指导: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3)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个旗人,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2.课后练习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附:

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

──老舍《茶馆》

老舍解放后以戏剧创作为主,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等。《龙须沟》和《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龙须沟》写于1951年,是当代第一部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剧作。作品通过解放初期北京人民生活的变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1957年,老舍完成了他最成功的名作《茶馆》。这部剧充分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个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但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声誉。1980年,《茶馆》在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 出时,轰动了欧洲,称它是‚带着中华民族风味的艺术‛,是远东的戏剧奇迹。

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预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馆》的背后,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新生与腐朽,正在进行着反复的较量,新的时代正在旧时代的没落中孕育着,发展着。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臵的人物。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宫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侦探、打手、流氓、人贩子、相面的等种种社会渣滓,经受着生活熬煎的旧艺人、小摊贩、厨师、小学教员等下层市民。此外,还有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农村被逼得走投无路,而流入城里后的命运更加悲惨,如贫农的女儿康顺子被卖给太监为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残忍地埋葬了她的青春。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与解放前那些暴露黑暗的作品相比较,《茶馆》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写了学生运动的兴起,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参加了游击队,透出未来的一线光明。全剧结尾,三个老头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地为旧社会送终。剧本在埋葬黑暗的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潜台词。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 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青年写到老年,次要人物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等则采用两代相承的写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而又都与时代发生深刻的联系。所以,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所在。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茶馆》的语言特点

《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改造,就达到了化平凡为殊异、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升华为戏剧行动中‚奇‛‚巧‛‚怪‛‚异‛的东西,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妇女,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作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独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这本来是悲剧性的,一旦成为艺术上的‚奇‛‚巧‛‚怪‛‚异‛的东西时,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秦仲义到 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性格变化之外,《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周春刚《〈茶馆〉分析》

选修语文《茶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说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穿起来。

教学目标:A、全文目标 :

1、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B、课时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

2、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重难点:“卷轴画式结构”、“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教学设想:充分增强感性材料的积累,突破重难点;

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旧知导入。鲁迅小说<<药>>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情节中,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老舍的戏剧《茶馆》更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二、感知:

1、有关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2、检查预习:<<茶馆>>三幕分别反映了哪一时代?

3、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

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边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

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

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

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

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

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

三、突破:

1、卷轴画式的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就有20多个,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

2、精读片断,赏析人物: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确。

(提示:对难民,他口气生硬,毫无怜悯;对巡警等,他极力讨好,不敢半点得罪。读时要读出他不同的语气。)

3、评析王利发这一人物:

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但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第三幕中)悬梁自尽。

4、推广:像这样悲惨命运的,剧中何止他王利发一人!他们悲惨的命运该怪谁?那些像唐铁嘴、刘麻子之类的社会渣滓又为什么能为所欲为?

3、“人民与旧时代冲突”: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指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五、巩固:展示课内练习:判断文中人物矛盾、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联系,做连线题。

六、拓展:课外练笔: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文艺短评。

附:备课小结

<<茶馆>>没有中心故事,只是像一幅长卷;教学中若将其 展开,逐一品评,相信每一幅画面也皆有滋味,但可能会陷入琐屑繁冗的泥淖。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在以“茶馆__社会”为主线,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1.常四爷的形象:

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②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2.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 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 我还像个人吗 '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 '(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刘麻子)

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6.王利发的形象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茶馆》资料汇编

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

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_”开始后, 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投湖自尽)。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后“茶馆式”教学 篇6

许多中小学都在探索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实状况是,学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而且不一定在一个层面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呢?教育理论工作者往往追求缜密,而教育实践工作者往往追求扼要。

上世纪80年代,段力佩老师提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由于其关注了学生的学,强调了教学中“议议”的重要作用,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推进之后,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接受性学习也有研究性学习。在此,我们把学生掌握间接知识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称作“书中学”,把学生掌握直接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称作“做中学”。这样,后“茶馆式”教学就从“茶馆式”教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发展成“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我们所说的“做做”不是简单地做练习,而是“做中学”,即研究性学习,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在推行后“茶馆式”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来颠覆课堂教学中的突出弊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此为切入点,介绍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过程。

一、找准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行至今,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而问题是应用性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实,什么问题都要改,是不现实的。那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存在的主要课堂教学问题是什么呢?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国家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基础,以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准绳,分析、归纳出学校常态教学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①从总体上看,教师讲得太多,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的环节,但学习方式也是单一的。②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并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③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提问的意义何在,讨论的意义何在,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

④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的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在对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后“茶馆式”教学提出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其内涵不仅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研究性学习;不但包括学生个体自己能学会的,还包括学生群体自己能学会的。因此,这一关键干预因素,既颠覆了教师讲得太多、太滥的情况,也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既然后“茶馆式”教学强调“书中学”和“做中学”两种方式并存,那么什么内容更适合“做中学”呢?“做中学”主题的确定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依据:①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如果不是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的教学,则不必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当然,核心知识与核心概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②要掌握某一知识或认同某一概念,学生可能缺少相关的经历,或者经历不全面。因此,“做中学”不但强调最后的结果,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如果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是很难掌握一些知识、概念或方法的。另外,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③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中学”的方式一般需要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不一定是教材中的直接标题,而是应该把知识、概念演变成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案例一:“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这是一堂初一的科学课。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沉浮:力的平衡和物质密度大小的比较。沉浮问题是物理学的一个核心知识。这里,教师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军舰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来学习这一核心知识。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出现了许多“相异构想”,“因为接触面积大,所以浮起来了”,“因为是海水,所以浮起来了”,“因为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所以浮起来了”……这些回答反映出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历。上课地点就在实验室,教师随时可以让学生的设想付诸实践,如有的学生提出加大接触面积,教师就在水中放一块橡皮泥。为了使接触面积最大化,有的学生把橡皮泥做成饼状。“饼”放在水面上,是否能浮起来?这时候,学生沿着“问题提出——设想暴露——实践探究——正确构建”的思路来实践和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这一物理核心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省略学生“做”的环节,而是仅由教师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以“书中学”为主,但“做中学”必不可少。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从表面上看,这一干预因素要求教师摒弃过去那种一味追求讲得正确、完整、生动,一味把教师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正确、完整。案例二:为什么讲了重点、难点,效果并不好?

这是一节初二的物理课,教学内容是“功”。同一教师上两个平行班的课,两个班的原有基础差异不大。第一节几乎以教师讲为主,中间也插入一些提问等。教学的基本过程是:①什么叫功?“功是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一段距离。”②功的公式:W=F.S。③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力的单位是牛顿,距离的单位是米。④例题1:力、距离已知,求功;例题2:功、距离已知,求力。课后,有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听是听得懂的,回家做作业是有困难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能说这位物理教师讲的不是这一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吗?其实,教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自己看懂、学会的。那些自认为学会了的学生,其实有一句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就是:什么叫“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一段距离”。那么这个课怎么上才更有效呢?第二节课,教师换了一个班级,先让学生自学,形式是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人拎着包在平地走,这个人对包做过功吗?”“一个人拎着包,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这个人对包做过功吗?”“如果所经过的路一个是光滑的,一个是粗糙的,分别用同样的力,通过同样的距离,两次所做的功一样吗?”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并不只是让学生做做练习,而是在解决“什么是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距离”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力争解决这些“相异构想”。课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两堂课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案例三:从“物质的鉴别”到“液体的鉴别”。

这是一节初三的化学课。授课教师是学校的化学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曾多次上过各级公开课。其中“物质的鉴别”是她自认为很成功的公开课之一。公开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讲得正确、全面、生动,而且条理清晰,教学效果不错,也获得了观课者的一致好评。

过去,教师通常把物质的鉴别分为气体的鉴别、液体的鉴别和固体的鉴别,授课教师在以往的公开课上也往往是把教学分成这三个环节。其实,学生在三态鉴别问题的掌握上相差甚远:学生对气体的物质鉴别完全没有困难。由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先把固体溶于水,然后制成溶液才能鉴别,因此,对固体的物质鉴别,本质上还是液体的物质鉴别。基于这样的分析,该教师认为这节课需要复习、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液体的物质鉴别,教师也把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集中在液体的鉴别上。这样,教师就有大量的时间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教学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也只有暴露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

二、教师该改变什么?

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究竟要告诉教师什么呢? 1.教师讲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吗?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讲解,还突出要讲学科中的重点、难点。这种认识对吗?不对。难道要讲非重点、非难点?更不对。教师应该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其实,以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许不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也许是学生的难点。前者强调的是教师本位、学科本位,后者强调的是学生本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学定教。其实,北京师范大学早有学者作过研究,在基础教育的各学段、各学科中,都有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部分,只是学段不同、内容不同、学生不同,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比例也不一样。

由于要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就要回答和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

①要判断学生是否自己能学会,一定要让学生先学。

②让学生先学,这个先学是课前学习,还是课上学习?如果安排在课前学习,是否要减少学生其他的家庭作业,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③学生先学,有很多方法,哪种方法的效果更好。比如,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还是做练习;是讨论,还是做实验。

④如何检验学生哪些已经学会,哪些没有学会?

⑤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自认为已经学会了,但实际上学生还是不会,怎么办?如何解决?有什么方法让他们暴露问题?

⑥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这时教师又该怎么办?

“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与“先学后教”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先学。让学生先学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必由之路,这可能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所认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但强调了先学,而且强调了教师该教什么,另外,在教师教的同时,学生还在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贯穿始终的。2.教学只是教师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的“一个个杯子”里吗?

不管哪个年级,也不管哪个学科,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永远不可能是“空”的。如果真是“空”的,那我们的教学就太简单了,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的“一个个杯子”里去就行了。

目前,许多的教学,教师只是在学生头脑中错误的想法之前加上了正确的,过了若干时间之后,正确的跑掉了,留在学生脑中的还是原来错误的。怎么办?补课,再加上一点正确的。过后,又跑掉了,怎么办?再补课。这样的教学现象还少吗?

其实,在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已经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有的能帮助学生掌握这项知识,甚至超越这项知识,也有的,甚至更多的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只有当教师有意识地、适当地把学生的各

种想法充分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的现实价值。1.观点、理念教师容易接受。

在公开课教学中应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常态教学、家常课中更应该体现,但事实却难尽如人意。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教育不是工业。叶老道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需要精耕细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个体劳动,特别是家常课,关了门就是教师在主导了。如果教师没有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没有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很难改变的。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是教师容易接受的观点与理念。“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就是告诉教师:“难道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还要讲,还要教吗?”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教师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些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生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即使是犯同一个错误,犯错误的原因也会不一样,仅告诉学生正确结论是远远不够的。2.反映出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

教无定法,对吗?对。教育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均有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之分。但是教育的应用性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学科不同,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不同,教师自身素养不同,教学应该有不同的方法。只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我们在承认教育应用性研究具有差异性的同时,还必须认同人的认识是有规律的,教学也应该是有规律的。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反映了人的认识规律。虽然教学千变万化,这些干预是必要的。还需要说明的是,干预之后的教学效能提高必须是教师与自己相比,而不是与别的教师相比,因为影响教学效能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

另外,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课堂教学的干预不是一两次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不断干预。只有不断干预,才能使学校的常态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3.后“茶馆式”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

虽然,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的叙述十分简洁,但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干预强调了先学,反对教师讲得太多,指明教师究竟该讲什么;又强调学生可以是个体学习,也可以是群体学习。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学生“潜意识”的暴露,是议论,是学生自我的建构。正是由于这样的干预,使教学走向合作、走向对话,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共同体。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教育的理念要变成教学的现实,实现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对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实施干预。

4.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以关键干预因素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种改进的策略。然而,其干预的既可以是教学的方法,也可以是教学方式、手段等各个层面的问题,甚至是各层面交叉的问题。因此,干预因素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从教学的实际问题中提出关键干预因素,又回到教学中解决现实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长期以来,学界对教学模式的问题时有争论。有学者提出教学是否应该有模式?我们认为讲教学模式对,不讲教学模式也对,关键是看自己学校的教师、学生正处于什么阶段。刚实施新课程时,有的教师比较茫然,甚至出现了“老人老方法,新人没办法”的尴尬局面。那么,推出一些解决教学突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从教学的更高境界来看,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才能使复杂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后“茶馆式”教学不强调教学模式的统一性,不规定“读”、“议”、“练”、“讲”、“做”的教学用时,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用时可能相差甚远。也不限定“读”、“议”、“练”、“讲”、“做”的教学顺序。后“茶馆式”教学先学的时间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先学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练”、“议”或“做”,甚至可以是教师讲了之后再让学生学。更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拘泥“读”、“议”、“练”、“讲”、“做”的完整应用。教师完全按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教学的目标,以教学中学生学业效能的高低作方法的取舍。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有学者说,教育的应用性研究有两个方面必不可少:教育理论支撑和典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拿得出”,理论支撑要“站得住”。后“茶馆式”教学是更关注学的教学,以下是后“茶馆式”教学的学理分析。

一、后“茶馆式”教学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

“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不应是教师的讲堂”。这句话在当前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广泛认同和应用,而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文阐述了。他不但有这样的先进教育理念,而且付之于教育实践,在当时的上海市育才中学进行着改革。“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出的一项在我国富有挑战意义的教学。

那么,崇尚“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的真正的学理何在呢?有人曾经提出过:“这八个字就这么伟大?我看还不全面,为什么没有‘想想’‘思思’和‘看看’呢?段力佩还告诉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教师这八个字的顺序不能换。有这么机械吗?换了就不能上了?上了就不行了?”其实,提出这些质疑的人都没有品味到“茶馆式”教学的本质。其本质在于它颠覆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惯用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而且教学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按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进行讲解。而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还不允许换八个字的顺序)是一个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这里的“读读”,是学生读;“议议”主要是学生议,教师加入一起议;然后是学生“练练”,最后才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其实,段力佩把“议议”作为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主要形式,主要的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强调教学应走向对话,走向合作,走向学习共同体。

虽然“茶馆式”教学这个名称很“土”,绝对不是一个十分确切且科学性很强的名词。但是,如果从以上分析来看待“茶馆式”教学,我们不得不对它肃然起敬。我们也可以从“茶馆式”教学之后出现的许多优秀的教学中看到“茶馆式”教学的影子,这些教学法或多或少,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了“茶馆式”教学的影响。

“茶馆式”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在应用性研究中的一个典范,是教学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到了30年以后的今天,它就随着时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应该发展的地方: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的学为逻辑结构课堂教学设计的唯一形式?

2.如果不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一种形式,那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新课程的推进中,教育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如何融入当前的课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由“一个核心”和“三个发展”组成。

一个核心:是以“议”为核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②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分为三点:①教学的方式更为完善。②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③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后“茶馆式”教学既传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学理,又回答了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的学才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怎样的教才是正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理,才产生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这三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无疑,它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学理,但又不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作为这一学理下的唯一形式。就“学生先学”这一点而言,可以让学生先“读”,也可以让学生先“练”;可以学生先后提出问题,也可以教师适当指导带着问题让学生先学;可以在课前先学,也可在课上先学。而且三环节在一节课上还可以重复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先学”这一环节在一节课上可重复出现。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又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且,灵活选择的依据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果的价值取向就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学才是学会了。教师正确的讲解离更多学生的真正学会往往相差甚远,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接触到某一项知识,某一个概念之前,头脑里都不会是“空”的,由于各个学生的原有知识,原有经历不同,将会对这项知识、这个概念产生不同的认识。有的帮助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甚至还会超越文本;也有的与新知识、新概念是相悖的。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议”。“茶馆式”、后“茶馆式”教学都把“议”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其本质就在于反映了倡导者的学理——“学生怎样的学才是学会了”的理解。

“茶馆式”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原则上局限在接受性学习,解决的是间接知识的学习;后“茶馆式”教学,增加研究性学习,解决的是直接知识的学习。使“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变成“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方式并存,而且后“茶馆式”教学还阐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适合“做中学”学习方式的条件。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阐释

1.后“茶馆式”教学关注“最近发展区”最“近”什么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阐述:“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界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常常归结为一句话:“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但是实在不够全面,它仅仅解释了“最近发展区”中的一句话:“自己的努力”。这里要问:“最近发展区”究竟最“近”什么?毫无疑问:最近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因此,我可以清楚地看出,“最近发展区”理论阐明的是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首先应该是学生先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集体活动中(包括生生、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都是这样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只是后“茶馆式”教学提出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三个环节,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不是局限于“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学情分析的着力点也就清楚了。不仅有学生先学设计所需要的学情分析,还有引导暴露、共同解疑的学情分析。因此,学情分析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后“茶馆式”教学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后“茶馆式”教学由于更灵活的教学方法,读、议、练、讲、做、想、看等,应该如何选择?一个价值取向就是在三维目标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对于一次课堂教学,就是在这堂课的单位时间内,怎样取得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发展上取得最大化。

教育实践证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达成度相差甚远。我校在后“茶馆式”教学推行中产生的新的教育科研方法——“循环实证”,在中学物理、数学,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进行了一堂堂课的实践研究。经过我们的整体研究,发现在学校生源基本相仿的情况下,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后,学生睡眠时间增多、体育、艺术、社会实践增多,而补课次数减少,作业量、测验、考试次数减少,师生关系进一步优化,学生更喜欢学校。而且,学生学业成绩还在稳步提高。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动态的发展体系,而且这个动态的发展体系也应该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后“茶馆式”教学追求的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区域”的最大化。这里的“化”,正说明课堂教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它一定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的过程。还要阐明的是,由于一堂课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先学后的基础有限,即使在追求“区域”最大化,也要确认一堂课教学目标的有限性。譬如语文课,它有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工具性目标就要从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来考虑它的侧重面;人文性目标,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来考虑它的达成度。

3.后“茶馆式”教学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其“最近发展区”的质量。以下这个例子非常典型:有一年高考的物理考试安排在下午,中午时分我的一位学生急急忙忙走进办公室,要我帮她解几道不会做的多重选择题。我看了看表,还有20分钟就要高考了。于是我说:“马上就要考试了,不要再做了。”听了我的话,这位学生站着不走,还说:“张校长,万一下午考到了怎么办?”我拗不过她,只能拿起笔。由于题目难度不低,当我全部解出时已经临近考试,这位女生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考场。考试时我作为主考官去巡视,自然关注了物理试题。巧了,真的有一题是这位女生问到的。考试结束后我遇到她,说:“这次你一定可以多得5分!”万万没想到,她沮丧地对我说:“张校长,这道题目我还是做错了。”难道是这位学生智商低吗?不可能,这一年,她依然顺利地考上了医科大学。那么为什么考试前讲解的题目,学生很快就忘了呢?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其“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依然会遗忘教师教的正确的认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因此,在我们追求“最近发展区”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要避免貌似学生已有了较大的“最近发展区”,但在发展中还依然存在各种问题的现象。

后“茶馆式”教学的另一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就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明确提出: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后“茶馆式”的核心是“议”,其作用正是提高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4.后“茶馆式”教学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有的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设置“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实,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而且还有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作用在于后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曾作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小学五年级毕业之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毕业后学生升入初中,在六年级学习之初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把中学检测成绩分到原小学,与该校五年级的成绩进行比较(都转换成了标准分)。结果,校与校变化的差异明显。原因就在于学生原来小学的教学,小学教学中“过程、方法”的达成度不同。因为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与“过程、方法”有关,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与“过程、方法”有关。

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相比,其发展之一就是教学的方式更完善,即从过去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成“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后“茶馆式”教学还提出了在基础型课程中适合使用“做中学”教学方式的三点依据:一是一定是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二是学生学习这一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经历,或有经历但经历不全面。三是一定要能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主题。这样,教师教学有了操作性。教学中不但有两种方式,而且在这两种方式中都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那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有了最大值,有了质量,还有了后续发展。

综上所述,后“茶馆式”教学是一种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教学,是一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是一种讲平等、和谐对话式的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教学。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一、复习导入中巧用信息技术,能高效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影响着课堂学习效果。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后“茶馆式”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利用课件设计导入,展示学习内容,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找规律”教学的导入中,我播放了卡通动物做操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后学做动作,学生瞪大眼睛观看,看完后全都站起来学做,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本节课堂导入中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起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了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再如“数数”一课中,我把校园里的树、花朵、班级的学生、老师等事物和人物拍成照片,制成课件,让学生数数、比多少,熟悉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在学生先学中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效果

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学生先学,教师提供先学的素材,可以是先学课本,可以是操作学习,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先学。多媒体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面对这种呈现形式,小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先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用动画播放一天、一月、一年如何产生的,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钟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以“小明的一天”为主题,在钟表的嘀嗒声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在情境中愉悦的自学,学生思维活跃,和小伙伴兴奋地交流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不懂,避免了单一的文本自学使学生产生疲劳这一现象,使自学更有趣、有效,自学效果很好。

三、在暴露问题和交流释疑中巧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知识理解

学生自学后,学生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困惑。在学生暴露问题、释疑解决问题时,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难懂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线段、射线、直线”教学中,自学后一学生提出,“射线有一个端点,但是我看到书中的射线和线段差不多一样长,它怎么能向一端无线延展呢?”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射线的延展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好理解,于是我先点亮手电筒实物演示射线的形成,接下来运用课件展示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这样,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在当堂检测中,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练习生动有趣

当堂检测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而此时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出练习内容,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例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当堂检测中,我把计算题设置成小猴摘桃子的动画形式,学生每计算对一道题,就摘到一个桃子,两组竞赛,比一比哪组摘到的桃子多。在信息技术创设的竞赛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计算,课堂上出现了人人参与、人人争着做计算题的场面。在当堂检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化静为动,让练习更有趣,知识反馈更有效。

在后“茶馆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教师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地整合,数学教学才会更加有趣和有效。

上一篇:西安之行有感下一篇:生日会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