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精选7篇)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
2.通过分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历史事及商纣王的暴政等,培养学生观察历史进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辨证地评价历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文明古国。重用贤人,拒绝暴政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设计理由】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展开疆拓土,巩固统治的作用。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抽象思维欠缺,分析、理解能力远远不够,对西周等级制度理解不到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策略
1.历史故事法。初一的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上进行交流;学生对《封神榜》中的人物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性的插入人物故事,增加本的趣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表格学习法。本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入历史典籍,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设计理由】对于初中一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储备一是于成语故事,二是于电影、电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还一无所知,历史素养有待于逐步培养,所以对于“商纣王”这个历史人物,引入了历史典籍。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初中学生所能感悟到的教学情境中去,激活学生的潜智潜能。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同学们,小时候你都读过《三字经》吗?它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儿童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我选取了《三字经》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三字经》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刚才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哪一阶段?
生:夏、商、周时期。
师:对,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
【设计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导入,一是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三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环节一:夏朝的兴衰
师: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年老时,会不会也通过禅让的方式把国王的位置传给德才兼备的贤人呢?请大家自学本第一目“夏朝的兴衰”,完成下列表格,并展示:
师:引导学生分《三字经》说:“夏传子
家天下”禹死后,谁成了夏朝的国王?“禅让制”“公天下”“世袭制”“家天下”怎么来理解?请小组探究后来回答。
生合作展示后,师进行归纳:通过禅让挑选贤人,天下为公,与部族共同管理。世袭制就是把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下一代,子子孙孙传递。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作为一家的私产。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请大家看夏朝的疆域图:
夏朝是如何来管理国家呢?
生:建立政府机构,管理国家,组建军队,打击入侵者,制定刑法,设置监狱,镇压反抗的平民和奴隶。
师:“四百载,迁夏社”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的暴政使他失去民心,导致最后的灭亡。“汤伐夏,国号商”从三字经中,我们知道了,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朝是怎么建立的?其统治如何?“六百载,至纣亡”又是怎样灭亡的呢?
【设计理由】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的阅读和理解,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目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要了解的主要知识,通过地图给学生空间的具体记忆。教会表格学习法,为下一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师:请大家阅读本第二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自主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2.商朝为什么称为“殷朝”?
3.从刚才我们学习的夏朝历史看,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后期的统治者昏庸残暴。商朝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阅读本后,讨论。师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师:学生展示完毕后,出示商朝疆域图
过渡: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很多巧合,每个朝代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百业俱兴,社会繁荣,后期的统治者奢糜残暴,前期像夏朝一样,也出现了一个暴君──商纣王,同学们看过《封神演义》,谁能举例说一说商纣王的残暴呢?
生: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比干挖心,趸盆,造鹿台等。
师:商纣王是一个暴君,《封神演义》中几乎是一无是处,这是经过后人依照个人的喜好演绎的成分比较多。真实的商纣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读读《史记·殷本记》是这样记载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好酒淫乐,嬖(bì)于妇人。”翻译过来就是:商纣王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力大无比,非常勇猛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可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荒淫无度。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参考历史典籍,不可片面,要客观真实的评价。
同学们,有句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周文王和姜太公(姜尚),并简述这个故事。
师: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生产,国力强大起来。周武王,始诛纣。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通过《封神演义》大家也有所了解,商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请同学们思考: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
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初一学生分析总结能力还比较弱,历史学科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学生展示完毕后,老师应进行点拨,并用白板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历史问题。
(1)夏桀、商纣统治残暴。
(2)推翻暴君,符合民意。
(3)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任用贤人,发展生产,国富民强,具备了灭亡夏朝和商朝的实力。
【设计理由】通过上一目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表格学习法,所以基础知识不必再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通过“殷朝”、夏商两朝的相同点来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历史,通过分析比较来总结概括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典籍的应用,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原来影视作品中对历史事及人物的认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
环节三:西周的分封制
白板出示《周初形势图》
师: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为诸侯,同学们看白板,看看周初的主要诸侯国有燕、齐、鲁、宋、晋。威力无比的姜太公分封到了海岱之间、美丽富饶的齐国。
师出示《西周等级示意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展示后,老师进行点拨:西周初年的分封制,是周天子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国君也只有嫡长子继承,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非嫡长子怎么办?西周采取的办法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分到各地去做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被封为卿大夫,同理,一级级分下去,直到士,士的非嫡长子就成了平民,经过层层分封,不仅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而且保证了周王室的秩序不至于混乱。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暴虐无道,政局混乱,平民不满,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设计理由】对于西周分封制这一教学重点,采用了“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出示示意图形象直观──老师讲述加深理解”这一策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小结: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 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 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这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对思维导图所进行的描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即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 不仅可以很好地把握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将思维导图整合到教学中,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 还可以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见, 思维导图思维内涵和支架式教学理念有很大的结合点, 思维导图伸展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为支架式教学提供支架, 有利于支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提高支架式教学的效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何实施, 本人结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中,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为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理解这三种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可采用分析历史地图、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由此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教师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就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2)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明确了本课的重难点, 才能够更好地借助思维导图通过支架式教学来展开教与学。
(3) 教学对象分析。教师为学习所搭建的支架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目前已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准确客观的分析, 才可能找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支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是高一必修政治史的第一课。学生都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并不深入。师生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 搭建好支架, 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
2.学生准备。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课程标准及问题展开预习。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且在课前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这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动了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一步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 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搭建支架开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单元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如何形成?如何维护统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最初支架就建立起来了。
【新课学习】
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课前已经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则基于思维导图, 适时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最后教师撤销支架, 由小组成员讨论完善本课思维导图并展示。
以下展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以及教师如何基于思维导图来进行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
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学习。
学生在绘制王位世袭制的思维导图时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问题: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思想的火花在迸发。为了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基于思维导图, 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支架, 即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探究问题:禅让制体现了民主, 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那么禅让制代替世袭制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顺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制度必定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在这一支架的协助下, 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得以攀升。
2.关于分封制的学习。
分封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 高中的学习应当要有一个提升。教师首先让学生展示这部分的思维导图, 然后基于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 搭建学习支架。
这个支架主要通过设置材料分析、问题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通过这一环节的支架式教学, 引导学生对分封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结局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实现知识的又一攀升。
宗法制是本课的重点,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课前小组协作虽然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 但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存在疑问, 比如如何正确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此时, 教师基于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通过课件, 动态展示分封制形成过程, 宗法制下大小宗体系的形成过程, 并请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的情况讲述宗法制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在这一学习支架的协助下, 学生对宗法制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就有了直观形象且清晰的理解。
4.小组结合思维导图对本课学习进行课堂升华。在课堂的最后5 至10 分钟, 教师撤掉学习支架, 由小组展示完成的思维导图, 这正体现了学生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感悟、理解、探索到的知识。整个课堂, 教师基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攀升,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提升了能力。
三、效果评价
在课后, 师生通过三个层次进行效果评价。
第一层次在小组内部进行, 组员之间对在这次绘制思维导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
第二层次在小组之间进行。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相互进行效果评价,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第三层次由教师对各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写出评语, 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 供全班同学学习。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2、在阅读、判断、讨论、交流、探索中享受学习。
3、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学习过程:
1、夏朝的兴衰:阅读课本20—21页,回答(1)建立:约公元前()年,()建立夏朝,()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2)统治: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西部和()南部一带,都城()。夏朝修筑了(、),建立(),组建(),制订(),设置()。
(3)灭亡:夏朝经历了()年最后一个国王是()。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阅读21—23页,回答
(1)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年,()战胜夏桀,夏朝灭亡,()朝建立。商汤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2)商朝迁都:商朝曾几次迁都,其原因是(),一直到商王()迁都到(),都城才稳定下来。
(3)商朝统治: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等酷刑,镇压人民。
(4)周朝的兴起:周国是在()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等,国力强大起来。(5)周朝建立:公元前()年,周与商在()大战,商纣逃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史称()。
3、西周的分封制:看第24页,回答
周朝实行(),周天子把()和(、)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其作用是开发了(),加强了(),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基础练习:
1、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
A 黄帝时期B 禹时期C 启时期D 汤时期
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实行()方法巩固统治,以加强边远地区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
A 奴隶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
3、商朝和西周有名的暴君分别是()
A 桀、纣B 纣、周厉王C 盘庚、周武王D 纣、周幽王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
4、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5、在阅读、判断、讨论、交流、探索中享受学习。
6、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学习过程:
4、夏朝的兴衰:阅读课本20—21页,回答(1)建立:约公元前()年,()建立夏朝,()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2)统治: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西部和()南部一带,都城()。夏朝修筑了(、),建立(),组建(),制订(),设置()。
(3)灭亡:夏朝经历了()年最后一个国王是()。
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阅读21—23页,回答
(1)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年,()战胜夏桀,夏朝灭亡,()朝建立。商汤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2)商朝迁都:商朝曾几次迁都,其原因是(),一直到商王()迁都到(),都城才稳定下来。
(3)商朝统治: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等酷刑,镇压人民。
(4)周朝的兴起:周国是在()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等,国力强大起来。(5)周朝建立:公元前()年,周与商在()大战,商纣逃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史称()。
6、西周的分封制:看第24页,回答
周朝实行(),周天子把()和(、)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其作用是开发了(),加强了(),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基础练习:
1、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
A 黄帝时期B 禹时期C 启时期D 汤时期
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实行()方法巩固统治,以加强边远地区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
A 奴隶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
3、商朝和西周有名的暴君分别是()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怎样理解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变化过程。
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死后,其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君长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王位,从此开启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的王位继承,从启到桀共历13代16王,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商朝的王位继承也采用世袭制。从汤至纣,经历17代31王,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即兄死由弟继承,直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两种继承方式,直到商朝晚期才完全确立为传子制。
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朝晚期的传子制,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全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自武王至幽王,历11代12王。除个别外,都是父子相传或嫡长子即位。嫡长子继承制也开始在各诸侯国渐次推行。
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的王位世袭制度历经变革,最终确立了父子相传的继承方式和嫡长子即位的继统原则。这一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是三代宗法制度不断发展,特别是西周宗法制度高度强化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三代王权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西周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后的约三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正统定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雄起,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这些变化赋予王位世袭制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由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进而成为以皇帝为核心和维护皇帝继统的皇权专制制度。
怎样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系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夏商周三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法制构成了夏商周三代各种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是夏商周三代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它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夏朝是宗法制及分封制的创始时期,商朝的宗法制及分封制已有相当的发展。西周时期,宗法制及分封制日臻完备。
西周的宗法制有如下特点:其一,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明确规定在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的诸子中,嫡长子是法定继承人,次子、庶子实行分封。其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周王的法定继承人嫡长子、嫡长孙一系的,为大宗。相对大宗而言,次子、庶子及其后裔,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及其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其三,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除了嫡长子继承相应地位的父位外,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还要对其诸子(非嫡长子)实行相应地位的分封。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西周的分封制也有其特点:其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西周初期,武王和周公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此后,在西周中期和晚期,王室还陆续分封了为数不少的诸侯。其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通过分封王室子弟、功臣与姻亲建立诸侯国,以树立屏障,拱卫王室。其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将土地连同当地的居民(庶民、奴隶)分封给诸侯,而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履行为王镇守疆土、出兵助王作战、交纳贡赋、助王救灾和按期朝觐述职等义务。其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因此,有的当代史学家称西周的分封制为“宗法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激烈,周王室地位日趋衰微,分封制随之破坏殆尽。
对于西周推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应当看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宗法制形成的严格宗族等级秩序,可以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从而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与团结;而西周实行分封制,可以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西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王朝,这一制度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西周实行分封制,对于开辟与建设新的疆域、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禹 C.启 D.汤
2.商朝规定:可以治理方国但必须效忠于商王和定期向商王纳贡的封爵是()
A.相、卿士 B.侯、伯 C.相、侯 D.伯、卿士
3.西周的建立者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成王 D.周公旦
4.西周王朝确立的王位继承制度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幼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二)能力提高
1.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2.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
①王位世袭制度②皇帝传承制度③诸侯分封制度④血亲宗法制度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三)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引自《孟子》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引自(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学习“典章制度”一类的历史知识
“典章制度”,主要是指各类制度、规定、纲领以及条约等。从小的方面说,“典章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从大的方面说,则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等。
由于各类制度、规定、纲领以及条约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在一定历史时期起过重大作用和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学习“典章制度”一类的历史知识,就应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沿革变化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等角度加以把握。例如对“分封制”的掌握,应知道它是周王朝为巩固国家统治而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各级贵族,它的沿革变化是西周承继夏商分封做法而发展至完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破坏解体,它的历史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王朝等。
(二)例题解析
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解析:本题属于因果选择题,答案为C。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B项“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只是分封制的目的之一,而A、D两项均与周初分封的内容不符,只有C项“巩固周王朝统治”,是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
本目的。
(三)学习拓展
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想想看,“尊宗敬祖”和“认祖归宗”对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后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自展才华
学会整理历史知识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是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至要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如何整理学过的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分散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须知,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加工和整合的知识,才能熟练掌握。下面就以“西周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为例,做一个知识结构图:
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西周政治制度基础的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而由嫡长子继承制构建出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试想一下,对所学历史知识经过这样一个加工整理,掌握还能不巩固吗!相信同学们会总结出比这更好的学习方法。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殷鉴不远
出自《诗·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即夏朝的灭亡,就是殷朝的前车之鉴。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直到东周时期,人们仍然感到震惊。孔子认为:夏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司马迁也说:“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管子·牧民篇》则总结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岁月悠悠,如今,“殷鉴不远”的用意多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但其昭示的深刻寓意和历史教训却是永远的。
读了这篇历史随笔,你想到了什么?读史启思,学史益智,这可是历史
学习的真谛!
(二)历史回响
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西周大型墓葬群
2004年3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陕西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钻探,目前已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已发现甲骨760余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420余字,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
周公庙遗址是周人发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大型墓地的发现将为寻找和确认西周王陵、西周都城等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迄今发现的诸多迹象表明,周公庙遗址大型墓地是一处迄今所知周代最高等级的墓地,周公庙遗址很可能是周公的采邑。就其多处发现甲骨而言,很可能成为西周的“殷墟”,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新华网西安2004年6月11日电
(三)书目网址
1.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夏商周部分),海燕
出版社,2000年
2.http:///(中国先秦史网)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初具政权职能的国家,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与尧舜时代差别不大,但社会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其管辖疆域内,拥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王位也成了世袭的继承制。夏朝的中心地域是今晋南、豫西地区。晋南素有“夏墟”之称。中华民族从远古的蒙昧走向文明,山西地区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夏代的都城相传是“禹都安邑”,其所在地约为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这里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现,其遗址年代与夏纪年基本相当。
从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推测,夏朝时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夏王朝建立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首先,青铜器物的出现,昭示着山西在生产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方面领先全国,山西在夏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其次,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耒耜的普遍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第三,懂得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四,懂得了天文历法对于农事活动的重要性。最后,手工业也作为专门的生产部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关于商族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山西晋南地区。具体说,山西垣曲的商代城址,即文献上所谓的“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商城不仅有较为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以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在居民区还伴有灰坑和墓葬。陶器与青铜已是这一时代较为普遍的器物。商代祖乙当政,因河决之患,曾迁都于耿,一般认为“耿”即今山西河津耿乡,这里一度成为商代的统治中心之一。商都迁耿,大大促进了山西方国文化与农业科技的发展。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在周伐商之际,位于山西的大部分商方国,如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县西)等也相继叛商归周。周初分封诸侯,叔虞封唐。
西周之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经济强大,国力强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在西周初期,晋国仅是“地方百里”的偏侯,而到春秋中期则一跃成为称霸诸侯的军事强国,这种变化是以其迅猛发展的经济为基础的。
夏、商、西周3代,人类摆脱了原始农业进入沟洫农业时期。农业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部门,农耕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处在三代统治中心或近缘范围的山西地区更不例外。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已成为中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较早脱离了山地,向河流两岸平原地区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当时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排涝是突出的问题,由此形成以排水洗碱为目的的沟洫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套农业技术,成为战国之前黄河流域农业的最大特色。山西在夏、商、西周3代的农业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和发展的。
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强盛,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之中,农业和畜牧业是基础产业,因为人们的生活日用品特别是食品,几乎都需要农牧业提供,许多手工业的原材料也要靠农牧业提供。随着晋国疆域的不断拓展,晋国农业才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能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劳动工具,夏代的农具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蚌刀、蚌镰、蚌铲、骨铲等,石斧主要用来砍伐地上的荆棘和杂草,铲是用来翻田松土的工具,许多石铲平面为有肩形,由此可遗址总面积约25万m2,发现夏时期的房屋、水井、陶窑、沟槽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各种不同质地的兵器、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耕读砖雕图知,这是一种附加木柄的复合工具。刀和镰都是收割工具,这时对农作物是连茎秆一起收获的,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农作物茎秆了。耒、耜、锸都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木质农具,先秦文献中也都有使用这些工具的记载。耒、耜、锸都是挖土工具。这些木质的工具在遗址中很难保留下来,但在一些灰坑或窖穴的土壁上留下的印痕却可以证实当时确实有使用这些工具。另外,在许多窖穴底部发现了已经腐朽的粟和其他的粮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渔猎仍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形式,发现的渔猎工具有石球、石镞、骨鱼叉、网坠、鱼钩等,且青铜已经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除了铜镞、铜鱼钩外,还有铜凿、铜锛和铜锥。这些都是狩猎、捕鱼和手工业所需的工具。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发现铜质的农业生产工具。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出土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仍是石器(山西长治小常小神村夏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夏代遗址出土的水井、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翼城感军夏商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山西永济东马铺头夏商遗址出土的石刀,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已经发现的商代农具中,石器最多,都是通体磨光的斧、铲、刀、镰、锛等。其次是骨蚌器,最难见到的是青铜农具。山西长治小常小神商代遗址出土的有孔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墓出土的石镰,山西盂县北村商代墓出土的石刀、蚌镰,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垣曲商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镰、石铲、骨铲,等等。为什么在发达的青铜时代,却很少发现青铜农具?其实,制造先进锋利的农具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是商朝统治者根本就不想这样做。“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国家,不可能把先进的青铜技术首先应用于农业。所以,考古发现常见硕大精美的青铜礼乐器和数量极大的锋利的兵器,青铜农具却少得可怜。除了石器、骨蚌器之外,商代还大量使用着木质农具—耒和耜。木质农具在夏代就有,商代则更多更先进了。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耕地用耜,除草用铧、,收割用、艾。其中铧、、3字皆用金字旁,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已有金属制造的农具。但这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器、骨器、蚌器和木器为主,如山西天马曲村西周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文物》11期),山西芮城东庄东周遗址出土的蚌刀,等等。
当然金属农具还没有普及,因为青铜在当时还很昂贵。西周时期,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可能已将马、牛等畜力应用于农业生产。
知识目标:
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词。
2、了解夏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今天,当代作家梁衡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夏的图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板书:夏)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主宰(zǎ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澹澹(dàn? dà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⑴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⑵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⑴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⑵文中第2、3节,体现夏的热烈。
第4节体现夏的紧张、急促
三、研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A:男生读第2节,女生读第3节,男女生齐读第4节。
B:师适时点拨字音、语调、语气。
2、从文中的哪 些画面可以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气氛?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
3、从上面的这些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夏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思考、发言
师明确:
喜爱、赞美之情
4、作者除了表现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⑴生齐读第5节。
⑵师生共同品味并明确:
还表达了作者歌颁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感情。
四、品味优美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讨论、交流
师明确:
1、修辞手法
a. 拟人
如:“挑”“举”“匍匐”“冲刺”,形象地表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b. 比喻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c. 夸张
如:“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2、写作方法
⑴作比较
A.春:细草?? 淡绿 蝴蝶
夏:密厚 黛色 蝉儿
B.春:冷的绿????
秋:热的赤???
夏:中性的黄色
C.植物生长
春:细滋慢长
夏:蓬蓬勃发? 冲刺
⑵对比
春:春日融融
秋:秋波澹澹
夏:苦涩的汗水
3、准确恰当的字词
“凝成”“烘烤”“涌”等
五、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赏析王维的《苦行》
苦? 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1、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夏
2、描写了夏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炎热;对夏的讨厌、怨气、没有赞赏。
3、讨厌夏,能不能没有夏?说明理由。
六、请动手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夏
七、作业
探究练习三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10-15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6-18
七年级上册《春》的优秀教案设计11-06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英雄的石像》教学设计05-29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7-18
七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4-08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3-19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案设计06-11
《山市》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