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精选11篇)

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篇1

在中宣部、省市县委的关心指导下,武强县广播电视台2018年4月18日开启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学习探索之路,先后派员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西分宜、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考察学习;5月26日,武强县拉开了融媒体改革建设的帷幕,至7月27日,仅两个月时间,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指挥调度系统硬件建设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软件调试、人员培训阶段,预计8月底前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将正式上线运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武强县广播电视台在技术落后、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的进展,得益于各级领导对融媒体改革的重视,对电视台的关心与支持。

一、领导重视,融媒体改革快速推进。

武强县融媒体改革,在中宣部的指导下,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定期调度,衡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马福华就融媒体改革四次到武强电视台调研,召开武强县融媒体改革调度会,推进融媒体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融媒体中心的机构设置问题,市委宣传部专门出台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县委县政府对融媒体改革工作及其重视,相继三次在常委会上研究融媒体改革工作,书记、县长两次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融媒体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8月7日,我县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做了经验发言,全省各市县宣传部、电视台纷纷到我台参观学习。市委宣传部决定,8月底9月初,衡水市融媒体改革现场会将在武强召开。

武强县融媒体改革建设,通过与长城新媒体“中央厨房”联结,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全省借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路。并为构建以长城新媒体集团为龙头,以长城云“中央厨房”为核心,以市县分站为支点的三级新媒体宣传网络探索出了实践路径。

二、明确改革思路,制定并实施周密的改革计划。

武强县明确了融媒体改革总体目标,就是着力打造一个传播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规划了改革的总体任务,就是将县广播电视台的自办频道、电台频率、融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所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融合发展;并确定了融媒体改革工作的“六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内容为王,丰富融媒体产品形态,汇聚了视频、广播、图文、动漫、H5等多种形态,去创作舆论导向正确、形态新颖、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二是打破行政藩篱,完善组织构架,以原县广播电视台为基础,整合县域内机关单位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多个传播平台于一体,打造全新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三是加强技术研发,强化技术支撑,以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为依托,与其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委托长城新媒体集团应用管理平台研发方,订制适合县级融媒体改革需求的个性化的融媒体管理与应用平台系统;四是增强用户理念,扩大市场群体,以受众为本,精原创、搞活动、做直播,采取多种形式,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思维改革创新,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五是健全体制机制、营造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新媒体工作运转、内容评比、绩效考核、出精品、出人才系列制度,建立完善综合保障、市场开发、用户扩展等制度 ,促进我县媒体改革内部畅通、资源共享、健康发展;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建立适合融媒体发展的用人机制,实行原在编在岗、劳务派遣等形式互补的用人机制,整合吸纳各机关单位乡镇宣传人员作为特约联络员,促进融媒体中心高效良性运转。

三、近期工作目标:

打造适合县级媒体发展的“中央厨房”,推进融媒体产品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强县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硬件建设已经竣工,应用管理平台等软件已与长城新媒体打通接口,并已委托长城新媒体集团技术提供方北京大洋公司,正在进行适合武强融媒体改革发展需求的融媒体平台应用管理系统的订制研发,并将于近日上线调试运营。但仅仅有一个运营管理平台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需求的,县一级融媒体平台需要建设符合县级融媒体发展实际需求的协调机制和传播平台整合方式。需求方决定借给方,强化本地化的内容整合,服务地方政府,贴近地方百姓,重点延伸本地化的城市服务,打造有价值的,有活力的地方融媒体平台。我中心正在打造集融合移动新媒体端、电视端、广播端、户外LED屏端、村级应急广播端,包括新闻线索汇聚、全媒体指挥调度、收录采集、节目制作、文稿撰写、内容审核、资源管理、互动播出、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厨房”指挥调度系统,在融合平台中除了能够满足电视内容生产要求外,还可为以“两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新媒体业务提供内容生产及运营服务。

以原创作品永葆融媒体中心产品的生命力,占领舆论宣传主阵地。

作为武强县唯一的官方媒体平台,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是第一职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鲜活的媒体产品永远是媒体生命力的核心。我们将集中精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媒体产品,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构建起“网、端、微、视、屏、广播”六位一体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省市县委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创作一批像《廉政大锅台》、《三个女人这台戏》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通过云切换、云直播提升融媒体中心媒体产品影响力,5月份对全县梅花拳联谊演武大会、武强中学成人礼等活动进行的云直播,网络直接在线观看人数达1.83万人、收获点赞1.48万人次,创武强台网络直播收视最高记录;不断推出受众迫切需要、乐于接受的,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媒体产品,新开办的全民阅读栏目《悦读》,于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在多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8年五一期间原创的“致敬画乡劳动者”图文及微视频,点击量共达1.8万人次,收获好评三百余条。武强县融媒体改革内容上的创新,加速实现了从覆盖优势向受众优势的转变,从媒体优势向平台优势的转变,从单一传播向多功能服务的转变,通过融媒体中心整合起来的多种新型传播平台,采用面对面、面对点、点对点的方式,个性化定制,精确化推送新闻资讯及服务产品。

建设县乡村三级新媒体宣传网络,解决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 党媒姓党,党媒的主要职责就是将中央、省市县委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宣传贯彻到基层一线。建立融媒体中心、各乡镇宣传委员、各村联络员的微信通联群,将融媒体中心的媒体产品通过微信通联群向乡镇、村一级传播。同时,通过微信通联群将各乡镇、各村的新闻线索汇聚作为融媒体中心的媒体素材。在电视传播覆盖上,我们加大建设力度,目前自办电视频道的传播已经实现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IPTV电视系统“三位一体”全覆盖。另外,我中心已经初步向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出申请,2019年将在武强238个行政村实施应急广播工程,从而实现县乡村媒体宣传全覆盖、无死角。

推进“互联网+”多业态发展,根据县级媒体新闻资源占有量小、覆盖面积小、人口少,新闻线索资源少、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劣势,更接近基层、更贴近群众、更为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我们将扬长避短,正在推进“互联网+”与政务、党建、教育、环保、医疗、旅游、吃住行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培育孵化一批新的运营业态,构建一个新的融媒体格局。实现多渠道拓展和多业态运营,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明确目标,奋力建设综合型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篇2

早在十几年前, 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就开始了内容上网的实践。但是, 这种媒体融合更多只是实现内容的平移和呈现, 其交互性、伴随性等较为薄弱。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 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一条信息, 可以迅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转发, 达到几十万的浏览量。于是受众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在了手机这个第四屏幕上。许多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也在“融媒体”的发展过程中, 先知先觉, 抢占高地。比如,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长期占据全国主要综合性日报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的榜首。根据2015年刺猬公社的调查, 从3月8日到3月14日这一周中,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总阅读数达到684.3万, 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人数就达到83454人。[1]“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原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是必然规律”。融媒体有如滚滚洪流、一日千里。传统媒体均必须调整策略、创造条件, 紧跟“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

2 县级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县级媒体, 以广播电视台为例, 其本身承担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传播本地各类信息等重要职责。在传统媒体位置显赫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并在有线电视系统问世之后,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迅猛。然而, 随着台网分营、体制变化和政策调整等, 县级台的人财物实力与规模缩小, 力量削弱, 逐渐沦为广播电视的“弱势群体”。加上上级媒体的强势覆盖, 内容增多, 节目丰富, 以及各类新媒体新闻和视频的冲击, 县级台的作用、影响力和受关注度逐日被边缘化, 社会对办县级台的意义产生质疑, 决策层的意识也渐渐淡化, 在人财物上的投入或不太积极, 或被动应对, 有的县级台实际已进入风雨飘摇时代, 被视为“包袱”受冷遇也就不足为奇。[2]“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和新媒体冲击的今天, 县级广播电视业应改变原来的运作方式, 整合各种媒体传播优势与效果, 借鉴成功的经验, 创造出新的价值, 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媒体。”夹缝中生存, 县级台的话语权越来越小, 队伍战斗力渐行渐弱。这一点透过县级广告业务的兴衰便可窥见一斑。

3 县级媒体应积极开展媒体融合

当前盛行的“县级台在公共频道插播”体制, 在广播电视业治散治滥时代发生着积极的抑制和治理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受众视听需求的提高, 这种形式导致的品牌效应低、播出时间短等短板日渐凸显, 加剧了县级台边缘化的速度和程度。新媒体的出现, 其实就是给县级台提供了一个“四两拨千斤”和“咸鱼翻身”的契机。[3]“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几个特性, 可以有效地弥补县级媒体的不足。一是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当今社会,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 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时效即价值。与传统电视、报纸的采制播 (刊发) 时间较长相比,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传统电视需要经过采写、编辑、审核等流程, 在特定的时间段才能安排播出。而新媒体, 比如微博, 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就可以图片、简短文字的形式进行直播, 弥补了县级媒体时效性的严重不足。二是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如县级调频广播台发射机功率一般在几百瓦、上千瓦, 有效的覆盖范围不过几十公里。电视的传输更是依赖于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 覆盖人群十分有限。而新媒体则能够依靠互联网“无限空间、无限时间”的特点进行“无限传播”, 满足不同地域各类人群的需求。三是新媒体信息容量大。相比于县级台每天在公共频道插播两个小时时间, 互联网的巨大容量可以为县级台提供十分广阔的播出平台。四是新媒体互动性强。新媒体的评论功能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信息反馈。基于此, 有条件的县级台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 可以从微博、微信等门槛和成本较低的新媒体入手, 派出政治敏感度高、采访经验丰富、编辑能力强、熟悉互联网的年轻编辑记者负责运营。如作者所在的厦门市集美区有8万多个有线电视用户。由于采制的新闻仅能在限定时间里播出, 加上诸多有线电视频道节目冲击, 公共频道几次被更换“频道”等等原因, 居民群众变得不知道如何收看本地新闻, 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当地还有个“广播电视台”的存在。采制的新闻少人看、没人看, 造成了资源和投入的浪费, 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心不足, 新闻业务或裹足不前, 或草率应对,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形成恶性循环。2013-2014年, 在集美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 集美区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融合, 开办了“天下集美”微信公众号, 记者采写的稿件、拍摄的图像、视频除了在福建公共频道以外, 还能在这个微信公众号上得到传播, 好的文章还会被读者广泛转发, 扩大了影响力, 记者本身也更有干劲和钻研的动力。比如, 有个记者采写的一篇报道《你知道吗?集美有这样一支武警部队》, 晚饭前刚在微信上发布, 晚饭后阅读量就达到两千多人, 这给了记者很大的鼓励和启示——有了融媒体, 县级台就有希望!接下来, 作者单位组织编辑记者走家串户, 了解老百姓需求, 最后围绕“人文集美”和“嘉庚精神”等集美特色, 组织微信采编和技术队伍, 策划采写了一系列颇具可读性的人物报道——《校主的叮咛》、《集美好人在身边》等, 报纸、广播电视、微信齐刊播, 影响力大增, 社会反响良好, 人员业务技能提升, 初步迈进“融媒体”天地。

综上述, 媒体融合, 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方面是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对于县级而言, 目前一般都办有广播电视、报纸 (或报道组) 等媒体, 都有自己的采编队伍, 应该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节约成本、合作共赢的目标。

4 三要素推进县级媒体融合

一要预防以“传统媒体思维”办新媒体。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 新媒体同样也有自身特点, 不能用旧思维办新媒体, 更不能以“官本位”办新媒体。[4]“作为媒体, 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老是因循守旧、患得患失……只会失去公信力。”就是说, 长期以“官方”或“权威”自居, 动辄“某某指出、某某重视、某某强调”的传统媒体的套路, 在新媒体中最最要不得。对于一条消息, 受众最关心的是它对我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什么帮助, 而不是一味的高谈阔论。比如, 作者见证过这样一件事:有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同件事, 当地两家影响力不相上下的微信公众号分别进行报道。一家直接采用当地报纸题为《某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文章, 另一家则梳理亮点、补充采编, 以《“她”在人民大会堂被表扬了》为题进行传播。结果第一家微信公众号的该篇报道阅读量不上一百人次, 而第二家的报道阅读量不仅达到了两千多人次, 而且连续数日被转载延烧。该事件说明:硬守传统媒体思维, 生搬老套, 绝对办不好新媒体。

二要精心谋划做好媒体整合工作。

媒体融合的前提是人财物的有序整合。此关貌似简单, 其实既复杂又具体, 光靠一腔热情而不积极谋划和真诚投入, 不仅无法实现融合目标, 相反还会影响日常新闻工作的开展。比如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报纸和电视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 新媒体该推出谁的稿件?这就需要摒弃“谁好谁差”等陈腐观念, 及时沟通, 汲取亮点, 合二为一, 做好二次采访编辑并尽快推出。县级媒体本身就庙小僧少、财力不足, 创办新媒体往往先采取“单位兼办旧人兼职”的模式, 待有影响力再“积极向上反映”, 得到“批准”后方有逐个增加人手的可能性。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状况, 倘若还停留在无谓的争议上, 只能造成人心浮动, 局面混乱, 使整合工作一开始就陷入僵局。所以县级媒体的报人、广电人都要以浓烈的责任心投入整合, 真正树立起“一盘棋”的思维, 在人力资源、通联队伍、财力物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各尽其才”、“各显神通”, 通力协作、无私付出, 共同办好新媒体, 为自己为大家的生存真诚付出。

三要建立健全融合的规章制度。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都必须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县级融媒体虽多是依附传统媒体运作, 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更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能保障顺利运行。之所以说“健全融合的规章制度”, 是因为“融媒体”往往是建立在几家媒体之间, 其管理运行的复杂性、具体性更为广阔, 更为庞大,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超出一个单位范畴、既科学又可行的“规章制度”来, 一边试运行一边磨合完善。比如厦门有个区, 就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相关组织机构, 带领报社和广播电视台, 设立编委会, 明确分工, 对新闻线索搜集、选题策划、组织采编、后台制作等进行详细分解, 落实责任和奖罚制度, 从而保证了融媒体工作有序运行。当然, 融合规章制度的建立, 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介入支持, 更需要媒体人之间的合作。有的单位连自身的制度纪律都抓不好, 遑论落实跨单位的融合规章制度?所以要求同存异, 共守融合的游戏规则,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才能使“融合的规章制度”得以落实, 产生作用并不断完善。

5 结论

认清危机, 创新思维, 创造条件, 建立健全融合规章制度, 把人财物用到刀刃上, 积极推进“融媒体”, 努力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这是县级媒体当前必须下大气力做成做好、关乎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实践已证明:“融媒体”对保住县级喉舌阵地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 基层的融合体或许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编制, 没有人员, 没有资金, 但它却有着集合全媒体的潜在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尹章池, 赵旖.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EB/OL].人民网, [2013-4-7]http://roll.sohu.com/.

[2]郭诚.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J].新闻窗, 2014 (4) .

[3]陈军.广电融媒体同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41 (7) .

融媒体环境下县级台的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下;县级台;发展策略

一、融媒体时代的基本概述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具体指为从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使媒体形态包括网络、 电视、报纸等融于一体。其中融合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策略性、 所有权以及结构性等方面的融合, 也包括如新闻报道或信息收集方面的融合。融媒体时代中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与网络的融合将成为主要表现形式, 要求县级电视台保证自身在党群关系中桥梁作用得以发挥的同时注重与网络的融合,打造适合电视台发展的节目品牌。

二、融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现状

(一)会议方面的新闻太多;许多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报道新闻比较多,将报会当成了习惯,为了凑数就将一些根本没有传播价值的领导、会议的日常活动,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作为新闻,让观众十分反感。

(二)解说词结构混乱、主题不明,采用过多的空话套话,而且播报时许多长句子,洋洋千言但是逻辑混乱,根本没有考虑到主题与结构。甚至有一些电视台照搬领导讲话。

(三)标题提炼不精,难以凸显新闻价值;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标题有利于观众理解新闻、锁定收看与加深印象作用,但是许多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标题较为直白、平淡,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比如“第一中学进行军训活动”、“某地发生火灾”等,过于普通缺乏吸引力,丧失了新闻的魅力。

(四)过多的“大杂烩”,针对当前中心或者重点工作的报道极少;大多县级电视台记者人数比较少,而且主要服务于党委政府机构,因此外采处于被动,知致使新闻缺乏了目的性。

(五)不重视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不管是发挥新闻优势还是展示个性魅力,都具有极大优势。所以许多电视新闻中都比较重视运用同期声,事实上短期中合理运用同期声,是能够弥补播报画面的不足,让新闻更为客观、真实。

(六)编排不足处多;对于电视台新闻而言编排极为重要,能够展示出编辑的意图,发挥新闻节目能动创造性,体现出新闻价值。但是县级电视台在编排之时因受到来搞限制,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领导职位的排序模式上,根本没有注重编排效果,严重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看点,让观众感到厌恶。

三、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电视台节目

县级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上更应体现出切合百姓生活的如新农村建设或其他惠民政策等内容。电视台实际进行节目策划过程中首先应保证满足政府思想工作要求, 使电视台发挥其政策宣传工作。同时, 节目内容需贴近百姓生活,根据受众群体对节目的需要进行节目的创新,充分挖掘区域中的文化特色与人文风俗习惯等, 将其融入节目内容中,这样可避免受众群体的流失。

(二)做好融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工作

融媒体时代下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县级电视台自身为实现持续发展且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应进行融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 利用平台实现双向互动的目标。在平台构建的基础上还需保证节目编排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在节目组机构设置方面, 可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 指挥机构以及协调机构等, 保证节目无论从信息采集或播放等方面都由相应的机构承担,一定程度可使节目制作效率得以提高。

(三)创新意识的增强

电视台节目播放中创新意识的融入是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传统县级电视台节目存在的如节目类型单一、 数量较少且多以新闻为主等问题, 很难使受众欣赏电视节目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 应从节目设置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如新闻报道播出后, 可设置如《本周焦点》《乡村趣事一二》等类型节目, 保证观众了解时事新闻的同时可体会区域百姓生产生活现状, 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因此得以增强。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必定是内容为王。在融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发布的消息并非都是小道消息,或是街头巷尾的谈资,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需要靠我们媒体把一些看似碎片的信息进行有效归类整合,同时亮出媒体观点。作为县级台,由于人员素质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或许无法纵横天下,放眼世界,也可能驾驭不了特别重大的题材,但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本地化、地域性、接近性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加强电视台团队建设

融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高素质的团队。针对存在的福利待遇较低或工作环境较差等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同时, 电视台自身也需适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证人才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得以提高。

四、总结

融媒体时代为基层电视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较多的困境。实际发展过程中应正视融媒体时代的内涵,分析发展中可利用的机遇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电视台节目定位、 融媒体传播平台构建、 创新意识增强以及团队建设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使基层电视台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实践证明,在融媒体的时代,只要敢于创新,小平台可以变成大舞台;只要善于创新,县级电视新闻一样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李莉.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出路[N].科学导报,2015-03-31(B03).

[2]梁俊杰.浅谈融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借势突围[J].西部广播电视,2014(10):103-104.

融媒体年终总结 篇4

1、总结工作。一年中,我在新媒体编辑日常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编辑水平有了整体提高。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稿件发布工作,同时针对it热点综编和原创部分新闻稿件,维护平台更新,协助领导完成文案策划。除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对生活和新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编辑的知识,发布的内容获得了网友关注,点击率、率较高。

2、自身想法。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位新媒体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内容。要学会一用户的角度看待文章,解决用户的需求。

3、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之中,我会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做基础性的工作,让自己迅速充实起来,逐渐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向着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编辑的方向前进。在日常工作方面,我还要力争做到继续加强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新闻敏锐性,提升组织策划能力。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编辑方针,做出自己的特色。要根据新闻事件的发展多做一些有深度、有内容的专题。

融媒体工作人员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

(一)中心职能情况。2月14日,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的中心整合了原县广播电视台和县对外宣传办公室(XX县新闻中心)职能,具体负责全县新闻宣传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广播电视、XX网、微博、微信公众号、XX报等各平台宣传运营工作;负责做好中央、省、州广播电视节目的转播和中心自办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工作。

(二)中心人员编制情况。根据《XX县融媒体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心事业人员编制22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8名。中心下设办公室、编辑部、记者部、外联部、专题部、技术部和运营部7个内设机构。

(三)硬件设施设备情况。目前,县融媒体中心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一起在文广局办公大楼办公,办公场所仅有大楼的三层和二层的安全播出机房,不足500平方米。办公场所的扩容正在推进中。按照省、州委宣传部对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要求,中心已投入59万元资金完成了省委宣传部规定的中央厨房建设。

二、融媒体中心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成效。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构架起了“一室六部”、“两轴八平台”,组建了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机构人员、职能职责和技术平台的融合,形成了一中心(融媒体中心)、一台(电视台)、一报(一禾XX)、一网(XX网)、五端(XX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天眼新闻、央视新闻地方频道)的媒体矩阵,逐步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目前中心开办有《XX新闻》、《一周要闻》(周六、周日重播)、《黔东南日报一禾XX专版》(两周一期)、《一禾XX报》(每月两期)、XX网时政新闻(日更新)等平台和专栏;同时,创设了“脱贫攻坚先锋队”、“我要脱贫我要小康”、“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为革命”等特色专栏。今年以来,播出《XX新闻》140期共900余条,上传州融媒体中心350余条,被采用120余条;被省级以上各媒体平台刊播(发)700余条,新媒体公众号推出264期1000余条新闻。

(二)亮点举措。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我们利用媒体矩阵推送了一系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产生了较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如“XX网”及“XX电视台”公号发布的《携手战贫困阔步奔小康——贵州省脱贫攻坚XX答卷》被持续点击,点击量突破2。8万,创造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网站与公号点击之最。再如“XX县融媒体中心”公号及“一禾XX”抖音平台于10月1日推出的《将军故里干劲足,看红色 XX如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1月7日推出的《生长生活在XX,请您铭记11月7日》《XX解放日11。07》等就刷爆了当天的朋友圈。此外,新闻报道《贵州XX:发展林下产业助力脱贫致富》于11月8日在央视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资讯”播出,《XX: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XX广大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等被推送至省州新闻媒体平台发布,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三、下步工作打算

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人员及编制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新闻宣传跟不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态势。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做到“三个加强”。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中心干部队伍管理,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加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按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将各乡镇各部门发布平台等县级公共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推动“融媒体+政务”建设,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加强中心“造血”功能建设,借鉴一些先进县市的做法,组建中心管理的下属公私合营传媒公司,丰富XX文化文艺市场,增强中心“造血”功能,用“造血”的方式解决中心人员不足带来的经费困难问题。

二是策划好“三个报道”。按照中央、省、州有关要求,策划好“十九届四中全会”、“脱贫攻坚”、“林下产业及坝区经济”的宣传报道工作,唱响时代主旋律。

全市融媒体中心工作部署会讲话稿 篇6

xx同志总结了融媒体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任务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完全赞同。我认为,《方案》实际可行,责任落实落地,机制更加完善。总体统筹的好,总体谋划到位,总体线条清晰。借此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融媒体中心起势步稳

2017年3月,集团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成立融媒体中心。两年来,融媒体中心主动应对媒体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积极拓展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平台,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由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施的创新发展。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媒体融合模式风暴、新业态风暴已经到来,不容等待、不容观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三、切实突出重点落实落地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还只是起步,须以全局的心胸、超越自我的勇气,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把融合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一要积极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市“两会”后,集团理论学习中心组紧跟“两会”精神,走出去“看、学、悟、动”,并对宣传重点进行认真谋划。各媒体紧跟全市中心工作,近期对“六问”、“八策”的宣传营造了浓厚氛围。要把握时机,在媒体融合深层次完善和发展上,采取一些方向性、实质性行动。在机制、质量和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深化、完善和提高。加快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加速拓展媒体传播新业态,在“融”中求突破,在“合”中谋创新。

二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融媒体中心内部运行磨合了两年时间,改革阵痛期将要度过。要强化经济效益,补齐创收短板,谋划、培育和壮大新兴文化产业。要创新经营理念,深化政务服务,深挖增收潜力。各管理层和部室主任要切实负责、奉献付出,积极主动的与同志们一起,谋划研究经营工作,制订营收策略,以及与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做好对接。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管理办法,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管理促融合,以产业经营反哺事业发展。

三要进一步谋划深化平台载体建设。要完善全媒体“中央厨房”式运作流程,创新媒体融合样板模式,努力走在全省市地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前列。要尽可能多的培养会拍摄、能写稿,既懂传统媒体、又会新兴媒体的“多面手”。传播方面要坚持“移动优先”战略,确保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和效果性,打造具有xx特质的新平台。

索贝携手华为共话融媒体领域发展 篇7

近日, 索贝携手华为共同举办的“变革创新·共赢全媒体新时代”联合解决方案推广峰会在云南大理举行。来自云南各市区县电视台的技术专家齐聚一堂, 聚焦融合媒体时代的广电行业发展。

索贝与华为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媒体领域已开展了深度合作。此次, 双方联合推出了针对国内外传媒用户的专业解决方案。该方案将索贝领先的专业视音频技术与华为一流的ICT研发实力相结合, 以云计算、大数据、敏捷网络和存储架构为核心, 构建基于混合云架构的融合媒体云平台。目前, 方案已在深圳融合新闻中心等国内标杆级项目中获得成功应用。峰会上, 来自索贝广电BG系统业务线及华为媒体娱乐行业的工程师分别带来关于索贝全台网及融媒体解决方案、华为Ocean Stor媒体云解决方案的主题宣讲, 探讨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的途径和方法。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篇8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低、林区发展滞后、林农收入增长缓慢,林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了农民的

经营主体地位,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内在积极性。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举措,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农业安全与生态安全,事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积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是金融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强农惠农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当前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加就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意义重大。

二、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

贷投入

在已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增加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覆盖面。对于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的油茶林等林木品种,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林农贷款覆盖面。鼓励开展林业规模化经营,鼓励林农走“家庭合作”式、“股份合作”式、“公司+基地+农户”式等互助合作集约化经营道路,鼓励把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法人授信和对合作组织成员授信结合起来,探索创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构”信贷管理模式与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的结合,促进提高林业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林业的经

济特征、林权证期限、资金用途及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具体期限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原则合理确定各类林业贷款利率。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林权抵押贷款,其利率一般应低于信用贷款利率;对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小额林农贷款业务,借款人实际承担的利率负担原则上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倍。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挥在林农贷款中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同时依托“惠农卡”,积极开展符合林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结算网络完善、网点众多等优势,积极提供银行卡、资金结算、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项目。其他各国有银行要采取直贷、贷款转让、信贷资金批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林业贷款业务。其他各商业银行设在林业发达县域内的分支机构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林业贷款业务。

支持有条件的林业重点县加快推进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贷款组织通过委托贷款、转贷款、银团贷款、协议转让资金等方式加强林业贷款业务合作,促进林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参与的贷款市场体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林业重点县的县级分支机构要合理扩大林业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林业金融咨询和相关政策宣传。探索建立村级融资服务协管员制度。

三、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集体林权

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

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类融资工具,募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鼓励林区从事林业种植、林产品加工且经营业绩好、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鼓励林区外的各类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投资基础性林业项目。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与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规定程序受让集体林权,从事规模化林业种植与加工的,资金不足时,均可申请银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基金投资林业种植等产业。支持组建林业产业投资基金。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大力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由林业企业和林农自愿入会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担保机构的资信实力、第三方外部评级结果和业务合作信用记录,科学确定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对

以林权抵押为主要反担保措施的担保公司,担保倍数可放大到10倍。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提供林业生产发展的融资担保服务。

四、积极探索建立森林保险体系

各地要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各地可设立森林保险补偿基金,建立统一的基本森林保险制度。

保险公司要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森林保险业务。在推进森林保险业务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林种的不同需求,不断完善森林保险险种和服务创新。在产品开发中,要综合考虑当地林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推出基本险种和可供选择的其他险种;在保险费率厘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林

业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强度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保险费率;在承保中要坚持“保障适度、林农承担保费低廉、广覆盖”的原则;在保险理赔服务中,要按照“公开、及时、透明、到户”的原则规范理赔服务,提升森林保险的服务质量。

加大森林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提高林农保险意识。鼓励和引导散户林农、小型林业经营者主动参与森林保险;创新投保方式,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投保,支持以一定行政单位组织形式进行统一投保,提高林农参保率和森林保险覆盖率。探索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各参与森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对森林保险实行一定比例的超赔再保,建立超赔保障机制,提高森林保险抗风险能力。

五、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

建立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林权证登记、抵押、采伐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进程,将上述信

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方便银行查询及贷款管理。推进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林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林业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整合和共享功能。

正确处理加大支持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林业投资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建立符合林业贷款特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贷后检查和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信息系统,不断充实和完善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的数据信息,切实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林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大人民银行对林区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对林业贷款发放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存款类法人金融机构,可根据其增加林业信贷投放的合理需求,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

鼓励和支持各级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增加林业贷款贴息和森林保险补贴资金,建立林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按照市场运作原则,参与林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森林资源勘界、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保证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木、林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管理。各林权证登记管理部门要简化林权证办理手续,降低相关收费。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银行合法债权,对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

办理林木所有权转让变更手续;贷款逾期时,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抵押林权的处置工作。加快建立林权要素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大力推进林业专业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建设,为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那一世范文网

林业贷款的考核适用《中国银监会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对涉农贷款的相关规定。林业贷款的呆账核销、损失准备金提取等适用财政部有关对涉农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规定。

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加强对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协调。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与同级财政部门、银监会派出机构、保监会派出机构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必要的协作与信息交流机制。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会同同级

财政部门、银监会派出机构、保监会派出机构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意见精神和辖区林业发展实际特点,制定和完善具体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和支持辖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林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并加强林业信贷政策的导向效果评估。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涉林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加强涉林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

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篇9

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许多传统媒体与管理方式都受到冲击,或做出改变或式微消亡。档案管理在融媒体环境中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探讨融体的渊源及当代档案管理的需求,对融媒体视域下的档案管理模型走向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融媒体;档案管理;模型

一、融媒体的产生与作用

狭义来说,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定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3]可见,融媒体是当代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寻求市场突破的必然产物,也与信息社会中的信息高度融合分不开。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媒体高度发展而传统媒体式微。通过各类媒体的融通能够让传统媒体既发挥原有优势又搭上信息快车,因此融媒体的发展可谓是顺理成章。从广义来说,融媒体不只是各类媒体融合的产物,也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而是一种贴合当代信息社会的信息处理理念,是人们充分利用现有知识技术成果并进行高度整合以寻求发展最大化的追求。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如今多数传统纸媒转向线上线下双向输出,这是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事物时的自身优化与发展。它不仅完成了自我蜕变,也在整体上推动了互联网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可见,在融媒体视域下,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传统媒体改革,都是通过新兴技术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实现自我更新与突破。融媒体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在技术上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也为传统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融媒体代表的是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云技术”,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信息进行整理,也大大拓展了传统的信息储存空间,实现了人力、物力、空间的节省。在理念上,融媒体代表着互联网时代最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不断督促传统行业借鉴当代互联网技术完成自我提升,让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从这一点来看,融媒体理念的运用对于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融媒体的产生与当代档案管理

(一)融媒体让档案管理内容更加全面

全面性是档案管理的一大追求。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有限的方式进行线下收集和人工整理,受限于时间及人力物力,内容全面性和准确性都难以得到保证。这在传统语境中或许能够满足人们的档案利用需求,但由于当今的人才流动性、档案流动性、信息流动性都在不断提高,很难满足当代社会档案需求。[4]在融媒体视域之下,传统的档案收集与整理方式不再是唯一选择,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多媒体工具,实现档案内容的多方收集,整理过程也更加高效。以我国近年来推进的身份信息全国联网管理为例,汇聚各地基层机构收集的公民指纹、肖像的数据库,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档案馆,而在进行身份验证的过程中,通过身份证刷卡或者身份证号的检索,就能够快速有效调动档案。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来说,这样庞大的信息收集量通过人力来完成显然存在极大困难。在互联网数据技术之下,档案收集便能够做到全面准确,且使用更加高效。通过安全合理的程序设置,在某些特定的档案管理方面,甚至能够突破原先的档案实体,而将载体变成容量更大、内容更全的线上档案馆,这不仅是档案管理方式的突破,也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的力证。

(二)融媒体让档案管理方式更加高效

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体量大,各行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寻求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以高校毕业生档案去向为例,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近千万,其档案派遣工作量十分巨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档案派遣方式仍旧以人工为主,每到毕业季,高校毕业生档案派遣都会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加难点,随着高校毕业生数目逐渐增多,这项工作难度更高已成必然趋势[5]。反观如今异地就医系统,正逐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人们少走路”,通过对患者建档的全国联网,异地就医缴费与医保报销都能实现及时办理,这正是融媒体思维的体现。通过当下最新技术的运用完成了医疗系统的自我优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也可以对此充分借鉴,当今学生档案的线上版正实现全国联网,但是仅仅实现信息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还要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服务性。通过对高校学生档案派遣与学生报到的智能化操作,能够为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提供极大便利。可见,在融媒体视域之下,通过对传统和新兴技术的链接,能够有效实现档案管理方式的`双向推进。

(三)融媒体让档案利用过程更加有效

档案管理的最终价值实现在于档案利用。档案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档案利用方式的弊端在于档案数目多、排查慢,因此档案使用效率较低。这对于大量档案资源来说,是一项极大浪费,也是社会资源使用的缺位。以人才档案的管理为例,高校毕业生出现灵活就业等情况时,档案多数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留存,在毕业后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出现档案使用的延迟。譬如,人事档案管理的总体职责在于当地人社局,其具体负责部门与办公地点等很容易在机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机动性改变,而毕业生对此难以及时了解,因此在使用时易出现延迟,甚至影响毕业生就业。而在融媒体视域之下,通过传统档案保管利用方式与互联网方式的结合,让电子档案在实体档案运用过程中实现功能的部分替代,在实体档案需求难以满足时进行相应替代,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毕业生档案的使用。

三、融媒体视域下档案管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一)档案管理充分结合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应当充分贴合时代特征。电子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信息储存和交流带来更大的延伸空间,使得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信息超大容量变为可能。而档案管理原本就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与完备的交流平台。在此客观条件之下,通过与网络时代的充分结合,档案管理的广度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扩展。事实上,信息化管理为档案管理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及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档案管理的维度扩展。通过资源通融,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存储手段、与网络安全交流等进行充分整合,能够让档案在收集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更加高效,保管过程更加便捷,价值鉴定的流程更加科学化,不仅实现了渠道拓展也让整个档案管理过程更加高效。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充分拓展档案管理工作外延,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智能存储管理技术等充分融合,让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外延学科实现资源共融,优化档案管理的服务职能,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基础性作用。

(二)线上线下联动管理

线上与线下的联动能够给档案管理带来更高的效率。事实上,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而原本相对集中的档案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今高流动性的社会发展,因此线上线下的联动管理就相当必要。以人才档案为例,人才档案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管理,能够让人才异地办事手续得到有效的简化,更加节省时间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社会资源。但是,当下我国的许多档案管理地域限制较多,致使很多事情异地办理困难重重,阻碍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6]因此,在今后的档案管理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管理,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让原本在线下做的事情能够在线上办理,使档案利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功能。此外,线上线下联动管理也能够赋予档案管理更大的机动性,线上信息更新速度较快且效率较高,线下档案管理更新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管理,也有利于档案系统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提高档案管理、存储与使用的准确性。

(三)更加注重信息整中

整合与集中能够让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人事档案为例,全面整合的档案在使用时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在考虑人才任用方面也会更加贴合个人的特征,做到人尽其才。[7]而对于企业档案来说,档案的全面性能够为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和追责带来极大的便利,而经过系统性整合的档案也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威慑,使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约束自身。目前,国际经济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有效地整合出最准确、全面的信息并提供给利用的人群。这样,无论是政策的决策还是商业手段的制定,都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一经实施便能做到事半功倍。档案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基础部分,假如能够对信息整合多加重视,则无论是对人才的管理、经济的运行还是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将大有裨益。当今时代,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也为档案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快速整合提供了可能,通过电子信息数据计算,能够快速实现信息整合、归类和集中,显著区别于传统档案排查,能够做到更加高效的运用,实现各方利益共赢。

参考文献:

[1]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112-114.

[2]周琰,梁时荣.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模型研究[J].中国病案,2015(9):56-58.

[3]胡涛.档案内容管理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4):54-57.

[4]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4):26-29.

[5]王倩.《光明日报》“融媒体”探索研究[D].湘潭大学,2016.

[6]李星莹.基于ACM模型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流程优化[D].天津工业大学,2017.

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发展路径 篇10

1融媒体时代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步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各类新兴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体格局, 不断冲击着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且呈现出不断更新升级的迅猛发展趋势。 面对持续的挑战与发展危机,传统媒体唯有抓住机遇, 发挥自身特点,主动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才能逆势而上,在融合发展中寻找到转型提升之路。

新媒体迅猛发展,并不等于说传统媒体完全没有了生存空间,相反传统媒体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当这种优势与新媒体相结合时,便能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虽然新媒体具有高度交互性、自主参与性、内容多元化等诸多优势,但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内容趋同化、内容权威性不够、缺乏深度报道、人员储备不足等局限性,而这些缺点恰是传统媒体的优点。

对于广播电视来说,“融媒体”的概念不是将传统媒体制作的节目内容上传到各个新媒体平台那么简单。而是要优势互补、借力发展,不断找寻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节目内容的创新升级与信息的多元传播,使各环节能够高效运转,提升媒体影响力,满足受众多层次的需求。

2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在21世纪初被当作新媒体的家用电脑,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广播和电视更是“老牌” 的传统媒体了。也许有人会说很久没有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机了,但他在生活中一定离不开音频和视频,这就说明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降反增,只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以一种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而已。在这种背景下,广播电视如果一意孤行走老路,不仅会越走越窄更会发现前方根本没有路可以走。在前行的道路上,既不抛弃原有平台及内容优势,又要适应媒体发展新的思路,就需要在拐弯处做出新的转型调整,结合二者优势, 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在与新媒体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人逐渐向新媒体转型,制作节目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要主动“有所为”, 以节目为中心,不断树立精品意识,成为媒体融合的推动者与实践者。

近几年,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出现新的发展特征:非科班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节目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各类自媒体平台主播纷纷涌现,有人调侃在一些选秀类节目中主持人甚至沦为了“播广告”的角色。这些说法固然有一定依据与道理,但广播电视节目始终离不开引导节目进程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居安思危,要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逐渐成为与节目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路径

对于主持人来说,不论媒体融合如何快速发展,对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要求都始终没有改变。并不是说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就需要完全改变主持方式,而是应在对主持人总体要求不变的基础上顺应新媒体发展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应对。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熟练掌握各类新兴媒体的特点

融媒体时代的关键词是“融”,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这里的“融”主要是指将传统媒体在保持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到新兴媒体之中。各类新兴传播媒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于主持人来说,要熟练掌握这些新兴媒体的特点,首先让自己成为这些新兴媒体的用户,换位从用户角度体验使用功效,并在节目主持中针对这些特点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各类新兴媒体有着自身的传播渠道及传播规律。例如,很多电视台或节目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用户关注、订阅或转发的方式传递信息,不仅可以进行图文传播,还可及时上传音视频乃至做节目直播。系统掌握了它的传播途径、方式特点才能知己知彼、理清思路, 进而“为我所用”,及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3.2充实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不论传播媒介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受众来说最关心的是还是传播的内容。因为传播媒介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内容才是真正吸引受众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一些传统媒体做出的高质量的内容依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就如一家餐馆,食客最为关心的首先是菜的味道,如果菜的味道不好无论其装修多么豪华、服务怎样贴心都无法最终使食客成为常客;同样道理,只要菜的味道好,食客对装修、服务都会降低要求。对于主持人来说,面对媒体融合,无论节目呈现方式如何改变,充实节目内容和提升节目质量才是赢得受众最重要的因素。

《海阳现场秀》在各类脱口秀节目繁多且质量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其节目播出时段及网络电台收听率在广播脱口秀节目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成绩的取得除海阳工作室的精心策划与营销外,节目观点的独特性与主持人海阳创意搞笑的语言表现力才是最终吸引听众的根本原因。

3.3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绝大部分都为在传统媒体制作的内容成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后进行再传递。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最大变化在于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转化为“多点对多点”。在传统媒体主持人只需按照广播或电视传播特点按部就班完成主持工作,当传播媒介由“一点”变为“多点”后,主持人就应按照新的媒介形态传播特点做出相应调整。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传统受众的身份也转化为了用户。在这种传播环境下, 主持人不仅仅要在镜头或话筒前主持,更需要走出演播室,通过各类自媒体工具与受众充分互动交流,介入到节目运营之中。例如,主持人可在个人微博或节目微信公众号中发布节目预告、征集节目话题,并经常参加一些线下活动与及时听取受众对节目的反馈或意见,并在节目主持中逐步完善自我。

4结论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生着丰富而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在这种变革影响下,主持人应客观全面认清融媒体发展特点,并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发展潜力,不断充实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亮.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2015(3):77-78.

融媒体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篇11

——全省改革分阶段实施,6月1日前全省全面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年底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改革的背景

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培育市场主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现行工商登记制度设计中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部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对这样一个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重要制度进行深度改革,其核心并不仅仅是针对工商登记制度本身的不足,而是要调整和完善工商登记制度所体现的、所承载的政府职能。在现行政府职能体系下,政府承担了一些本应由市场、企业和行业自行可以调节和解决的事项,表现在工商登记制度上,就是前置审批过多、准入环节复杂、准入门槛较高、各地登记条件不够统一以及市场监管职责不清,存在监管缺位越位等问题。以上问题,造成了政府既“管了不该管的事”,又可能造成“该管的没管好”。与此同时,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受到束缚。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完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就是要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提高登记注册准入效率,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使市场主体更加方便快捷的进入市场。因此从一开始,省委省政府就将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体现和突破口。

2010年,省委、省政府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纳入我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持续推进。2013年经工商总局和省政府批准,我省在深圳、珠海、东莞和佛山市顺德区开展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革显著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的活力。截至2013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2.4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81.0万户,比上年底分别增长12.8%和18.3%;2013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8万户,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35.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5.7%和50.4%。2013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四个试点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分别达到129.4%、53.0%、21.5%和17.8%,高于同期全省其他地区10.1%的平均增幅。二是改革有力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东莞等地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动下,压减、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达到30%以上,企业登记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三是改革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效能。通过落实“谁审批、谁监管”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明晰部门职责分工,促进了协同监管,推动了整体监管效能的提高。四是改革发挥了企业和行业自律作用,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社会自治能力提升。

2013年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改革措施吸收了广东的部分试点经验。11月7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商总局介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情况时指出,广东的改革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要求。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全面部署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总结前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充分结合广东先行先试的特点,下发《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细化改革、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作出2014年在全省推开并基本完成改革的具体安排部署。

二、如何理解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就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增强我省的竞争力。通过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领域审批、监管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宽进严管”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体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市场主导,简政放权;二是规范统一,便捷高效;三是宽进严管,权责明确。

关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贯穿了处理好四个关系的要求:一是处理好“宽进”与“严管”的关系。通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既要放松市场管制,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让市场主体便捷进入;又要强化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高效有序市场秩序上来。三是处理好“审批”与“管理”的关系。既要加快工商登记及相关领域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现审批事项的“减放转优”,提高市场准入效率;又要落实“谁审批、谁监管”和行业归口管理,厘清部门职责,明晰监管责任,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四是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利,还权于市场;又要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强化市场主体自治和行业自律,促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方案》共提出了四个方面的12项改革措施,6项涉及“宽进”,6项涉及“严管”。具体解读如下:

(一)关于精简前置审批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审批流程。

——登记审批流程改革

改革前:“先证后照”。大量工商登记需先向审批部门申领许可证或批准文件,才能办理营业执照。

改革后:“先照后证”。全面清理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并进一步精简和规范。除少部分涉及前置审批的工商登记需凭“证”(批准文件)办“照”外,大部分工商登记直接向工商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须经审批方可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有关审批部门审批并取得批准文件、证件后,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解读〕现行“先证后照”的制度设计,存在种种弊端。首先是准入程序设计不够科学。规定先有“证”再办“照”,而“证”的审批往往要求具备相应的场地、设备、专业人员资质等。因尚未取得营业执照,没有主体资格,无法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租赁场地、采购设备或签订用工合同等,又难以满足办“证”所需条件,经常出现证照互为前提的困局。其次是审批事项多而不清,审批成本高。经初步清理,有法定依据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就多达180多项,没有法定依据的前置审批更多,且调整变化快,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不明确,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和登记机关的问题。同时,这些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审批成本高昂。以《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时限计算,每增加一项审批事项,办理周期就相应增加1-20个工作日。再次是市场监管效能较低。现行主体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相互渗透的制度,导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边界不清,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主管部门履行市场管理职能时往往把重心放在资质资格审批上,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以批代管”现象,市场监管整体效能偏低。

为拆除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并着眼于提升市场整体监管效能,《方案》以改革市场准入流程为切入口,推行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这项改革,是我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现行登记审批流程的重大调整和重构。实行这项改革,可以发挥准入程序改革对工商登记及管理制度体系改革的牵引作用。一是有利于理顺证照关系,推动关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二是有利于明确工商登记机关、各审批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促进协同监管和整体监管效能提升。

市场准入除了工商登记,还有与主体准入有关的行政审批。只有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协同推进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落实此项改革,《方案》从两个方面予以配套衔接:一是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批事项,明确哪些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哪些属于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二是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审批标准化建设。

特别提示:推行工商登记从“先证后照”向“先照后证”转变的改革,是《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的改革措施,改革措施的“落地”,需要编制全省统一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以及制订后续监管措施等。目前,上述两个目录以及相关后续监管措施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将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批事项

〔解读〕此项工作是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清理,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依据的,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二是要进一步精简,在清理的基础上,除少部分保留前置外,其余原则上改为后置,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审批事项将大幅减少。三是要动态管理并公开。为了使这项改革能真正落实,将规范编制全省统一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并按照《广东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这样,市场主体“办照”前到底需办理哪些前置审批,哪些前置审批已经改成后置审批,清晰明了,有利于落实“非禁即入”,最大限度放开一般生产经营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办照难”问题。

——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审批标准化建设

〔解读〕此项改革是实行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的保障。在登记流程再造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关联审批行为,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实现改革的整体协同,才能发挥改革的最大效应,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在审批标准化建设部分有很多亮点:一是提出要科学合理降低行政审批条件,减少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解决审批事项“门槛高企”、“合法不合理”以及“申请成本高、审批时间长”的现象。二是提出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包括“集中统一办理、同步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这是此前我省部分地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成功的经验做法,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开。三是提出借鉴兄弟省、市审批“告知承诺制”做法。此项改革措施是近年来上海等地提高行政审批办理效率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既提高了审批效率,又有效引导、约束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四是规范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登记事项和申请表格及提交材料,特别强调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要求,“探索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模式,推进工商登记申报材料和营业执照电子化”,充分体现了本次改革便捷高效的基本原则,符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五是提出“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联合办理制度”。此前,我省顺德等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积极探索,此项改革打破部门体制机制限制,促进了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极大方便了企业办证办照,社会效果良好。

(二)关于放宽登记条件,规范登记服务。

——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

改革前:公司注册资本实行实缴登记制,公司股东必须在两年内(投资公司在5年内)实缴出资,公司在办理注册资本登记时应当提交验资证明;公司设立时首次出资比例不低于20%、股东货币出资比例不低于30%等,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

改革后:公司注册资本实行认缴登记制,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由其自主约定(法律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另有规定的除外),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首期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及货币出资比例限制等。

〔解读〕注册资本是《公司法》特有的概念和法律制度,也是工商登记的核心条件之一。现行制度设计中,对公司注册资本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和不尽合理的限制。同时,在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下,实收资本需要法定验资机构验资,这一环节手续繁琐,期限较长,增加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障交易秩序,但加大了中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不利于投资创业。由于市场准入资本要求较高,也不同程度滋生了“两虚一逃”违法行为,产生社会信用危机。

《公司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从全国范围来看,公司制企业已占企业总量近80%,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对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进行改革,实质上解决了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本限制。此次注册资本改革,一方面,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投资人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另一方面,全面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自主约定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通俗的说法就是可以“零首付”;允许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克服货币资金不足的困难;允许自主约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不再限制两年内出资到位,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资本运营成本。这些改革措施,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投资创业是重大“利好”。

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公司资本制度的深刻变革,但无论怎样变革,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基础依然是公司的全部财产,而不是注册资本。破除资本信用,建立财产信用,将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并不代表不缴。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后,虽然公司登记可不提交验资报告,但股东需要按照章程约定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出资,并且要向社会公示,实现全社会监督。股东没有按章程约定交付出资,根据法律和公司章程仍然要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责任,“一元钱办公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注册资本是设立公司的一个基本条件之一,开办公司还有场地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公司基本运营需要一定的资本,完全不花钱办公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同时,《方案》考虑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提出这些行业应当缴足注册资本,既是执行现行各项专项行业法规,也与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机构等特殊行业实施审慎监管做法一致。

——改革住所(经营场所、营业场所)登记

改革前:住所登记往往审查住所用途和使用功能,不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

改革后:申请人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工商登记机关不审查住所用途和使用功能;探索“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登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对住所条件作出具体规定;编制市场主体住所审批事项目录。

〔解读〕住所条件是工商登记另一核心条件,适应于所有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较高是障碍市场准入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往的操作中,住所登记承载了很多社会管理功能,往往将住所登记与住所审批捆绑,在住所登记中要把“审批”关,产生准入障碍,也造成部门监管职责不清。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住所的要求并不高,随着市场主体数量日益增多,住所资源更加稀缺,住所已经成为投资创业的一个“门槛”。

《方案》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回归住所登记的本质。明确申请人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降低住所登记的“门槛”。同时,从适应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住所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角度出发,允许根据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探索“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以鼓励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发展。二是考虑到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不同,各地对住所条件的要求差别较大,《方案》授权地级以上市政府可以在兼顾方便准入和维护秩序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对住所的条件,包括“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这样,既满足企业的需要,也满足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三是理顺住所登记与场地审批的关系。由省一级统一编制市场主体住所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加强对住所审批的规范管理。明确市场主体的住所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规划、环保、消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批的,取得审批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以保证住所的合法性。

特别提示:此次改革,工商登记机关只对住所使用证明作出一般规定,不对“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授权地级以上市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等住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改革经营范围登记

改革前:对经营范围实行较为严格的核定政策,经营项目登记应具体、明确。

改革后:市场主体经营项目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的,工商登记机关依照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证件登记经营范围;属于其他经营项目的,工商登记机关可以依申请,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门类或者大类登记经营范围,也可以登记具体经营项目。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栏统一加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解读〕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凡法律、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应允许其经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前置审批项目的不统一、不规范、不清晰等问题,哪些行业和项目无需审批即可工商登记不明确;另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这些行业哪些应该纳入前置审批,经营范围又该如何确定,成为困扰企业及基层登记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市场准入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营范围登记的核心在于确定哪些是需要审批的项目。此次《方案》按照是否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这一标准予以划分,并分别规定登记的操作原则。这样区分,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对经营范围的管制,实现“非禁即入”,鼓励企业灵活自主经营,激发投资创业活力。

特别提示: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的前提是明确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目前,我省正在抓紧推进上述工作。

(三)关于强化登记后续监管,构建“严管”体制机制。

“宽进严管”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则,“严管”能否实现,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要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相统一,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方案》在构建“严管”体系方面的总体理念是:一是转变监管的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监管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的手段,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强化信用监管,用加强信用监管的方式促进市场的诚信经营。二是夯实监管的基础。扩大信息公示的范围,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企业和政府共享、政府部门之间共享,而且是社会各方面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主体登记和信用信息,为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完善监管机制。科学划分和厘清部门监管职责,落实部门行政监管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应的信用激励惩戒制度,对失信的行为共同采取措施,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企业的自我管理。四是规范监管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公平规范的要求统一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依法履职,提高执法的公平性和效能,努力实现监管执法的公正、透明、规范。改革目标是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同、行业规范、公众参与”的市场监管新格局,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改革年检(验照)方式,建立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 改革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年检(验照)制度,市场主体退出市场主要是注销和吊销两种方式。

改革后:实行市场主体报告制度,市场主体退出市场增加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解读〕此前的年检(验照)制度,更多的体现为工商登记机关对市场主体的一种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年检(验照)要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办理,常常导致“塞车”、“拥挤”现象;由于疏忽等原因未按时参加年检(验照),要被处以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处罚过重。

《方案》提出,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市场主体报告制度。改定期集中年检为由市场主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报告并对外公示,使市场主体由“被监督”改为“我愿意”接受监督,突出年报信息公示功能,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同时简化办理程序,市场主体可在网上完成全部操作,解决“塞车”、“拥挤”问题。《方案》还提出创新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建立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为愈期年报提供了合理救济途径,鼓励社会监督。此外,改革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建立更行之有效、更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克服检查的随意性,提高检查的实效性、针对性。

——科学划分和厘清部门监管职责

改革前:“发证”、“发照”部门共同监管,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以批代管”现象。

改革后:按照“谁审批,谁监管”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的原则,明确了登记机关、各审批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对“无证”、“无照”的监管职责,也规定了特定住所的监管责任。

〔解读〕上述规定实质上是确定了审批监管权责对等和行业归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符合《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精神。《方案》规定,只要具有审批权,就要承担相应领域监管责任,以避免市场监管“缺位、越位、失位”现象。针对无照无证经营监管职能交叉的现状,规定无照从事无需经过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登记机关依法监督查处;无照无证或有照无证从事需要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督查处。与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改革相配套,规定国土、规划、建设、房屋管理、消防等部门监管特定住所的责任。通过进一步明晰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各职能部门按照改革要求,制定配套的监管办法和标准,有利于推动市场监管方式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提升整体监管效能。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解读〕市场准入放开后,市场秩序还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维护、全社会的共同治理。《方案》提出,第一,建立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中发现的市场主体违法行为信息应当共享,以便协同采取监管措施,形成监管合力。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组织,激活业内监督机制,构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大监管模式。

——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解读〕司法机关民事救济和刑事惩治是加强“严管”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监管。因此,《方案》提出,从司法救济方面看,要区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限,尊重市场主体的民事权利和意思自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仅作形式上的审查,而不能干预其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民事纠纷,宜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待司法裁判确定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后,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再依法办理。

从刑事惩治方面看,一是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二是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履行职责,依法惩处犯罪行为。

——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解读〕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市场主体登记、审批、监管及相关信用信息向社会公示,是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转变监管的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监管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发挥行政、司法、社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作用,形成部门协同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主体自治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格局,没有这一系统,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需要了解交易对象相关信用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客观上需要这一系统。这一系统既是政府部门市场监管的基础,又是社会信用监管的基础,同时也是市场主体获取交易对象信用信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途径。从我省前期改革试点实践来看,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更广范围更大程度的信息公开及互联互通,是落实改革后续“严管”措施的重要保障。《方案》提出,要统一相关标准和规则,建设省、市两级系统,整合工商登记、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信息资源,逐步引入司法、信贷融资等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解读〕建立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是实现“严管”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开展。因此,在向公众开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过程中,要将政府部门监管措施与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直接挂钩,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以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等制度,推动形成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效应。《方案》提出,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披露、运用制度,推进跨部门多领域信用信息综合管理运用,完善激励、警示、惩戒制度。二是要推进“黑名单”管理应用,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股东或高管人员采取重点监管措施,完善以市场主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职限制为核心内容的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加大培育市场征信机构力度,鼓励征信机构不断完善信用指标、创新信用产品,充分发挥征信体系在商务诚信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改革的实施时间

《方案》要求,全省改革分三个步骤在全省推开。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在省级和珠三角地区先行启动改革。在此期间,要制订实施改革的配套文件,包括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系列改革配套文件,保证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目前,省工商局制订了《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经省法制办审查已于2月21日印发。

2014年4月-2014年6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改革。在此期间,要加快完善各项改革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改革措施的落实。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两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014年7月-2014年12月,总结完善改革。包括开展改革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规范统一全省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争取2014年底前全省完成此项改革。

根据《方案》对改革实施步骤的安排,省工商局决定全省工商系统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如下: 1、3月1日起,省局和珠三角地区工商部门全面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措施,其他地区工商部门按照工商总局部署实施国家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暂不包括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等项改革)。

2、支持粤东西北有条件地区的工商部门于3月1日起全面实施各项改革。

3、列入第二批实施《方案》地区的工商部门,于2014年6月30日前全面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措施。

五、改革后企业将感受到哪些直观变化

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后,随着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的落地,社会各界投资创业将享受到更多便利,交易信息获取将更加便捷,交易安全将更有保障,企业将直观感受到下列明显变化:

(一)申请表格更“精简”了。此次全省改革,对内、外资企业登记文书进行了修订。其中,内资企业登记申请书、表格由原来的31种减少为12种,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申请书、表格由原来的31种减少为9种。同时,对填写内容进行了调整规范,方便申请人填写。

(二)登记指引更“清晰”了。改革后,申请表中对填写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导,进一步修订了提交材料规范,便于一次性向申请人告知,提高办事效率。

(三)办事手续更“简便”了。随着注册资本认缴制、住所登记等改革措施的落实,企业办照无需提交验资报告,企业在节省创业成本的同时也将节省办照的时间;住所登记的条件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将更加便利;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企业自主经营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上述改革措施将使新设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新型行业的创办大大获益。此外,改革也非常注重小细节的“便利化”。如原企业迁移需要迁入地、迁出地登记机关同时同意,此次改革明确企业迁移只需要迁入地登记机关核准即可,等等。

(四)办理执照更“快”了。此前,改革试点地区营业执照办理时间普遍缩至5个工作日内,大部分业务3个工作日或当天即可办结。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铺开,将进一步推进办照“提速”。此外,随着登记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等的推开应用,将来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办照”。

(五)营业执照换“新”的了。全省推开改革将更换新版营业执照,与旧版营业执照相比,新版营业执照有以下新变化:(1)版式由原来的多种不同规格统一为一种规格,设有正本和副本,正本尺寸为A3纸大小,副本尺寸为A4纸大小。(2)在格式上,由原来的15种调整、归并为8种。(3)执照上的记载事项根据不同市场主体类型进行了相应规并调整,如公司营业执照上不再记载“实收资本”。(4)新版营业执照将记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址,同时打印二维码,便于社会查询和监督。

此外,随着审批登记流程改革、审批事项的进一步精简及公开、审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等,企业办事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上述变化是企业在准入环节的直观感受,下一步全省改革系列“严管”措施将持续推进,企业在享受各项“宽进”的 “便利”时会进一步体会到“严管”后的各项法定“义务”。如随着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启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黑名单”制度的推开实施,企业登记后的信息将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开公示,企业将感受到来自政府部门以外的“广泛监督”。通过改革,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厘清,也将带动监管执法效能的整体提升,促进市场秩序更好、营商环境更优。

【小贴士】

广东省工商局提示:

——注册资本认缴登记2014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施后工商登记机关将不再受理公司申请办理公司实收资本以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事项登记业务。涉及上述事项变化的,按章程修订备案办理。

——由于此次全省改革修订了新的登记表格和提交材料规范,企业注册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在办理登记注册前,可以通过各地工商部门的门户网站、电话咨询或选择就近的注册大厅领取资料等方式获取新的表格文书和提交材料要求,根据新的规定准备材料,以尽可能缩短办照时间。

——企业登记注册(包括换发新版营业执照)不收取任何费用。

——关于新版营业执照的使用。自2014年3月1日起,经工商部门准予设立、变更登记以及补发营业执照的各类企业,颁发新版营业执照。2014年3月1日前存续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原版营业执照,也可以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原版营业执照的使用最迟不得超过2015年2月28日。

——持有旧版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向工商部门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原旧版营业执照的最迟使用期限暂不作规定。

上一篇:我爱祖国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教师节诗歌——《老师本领大》